《§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教学案2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1.3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2)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1.3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2)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2.难点: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三、教学设计(一)预习指导预习教材注意思考以下问题:如何应用正余弦定理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二)新课导学1.课题导入2.学习新知★【范例讲解】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 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例2、在某点B处测得建筑物AE的顶端A的仰角为,沿BE方向前进30m,至点C处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2,再继续前进10m至D点,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4,求的大小和建筑物AE的高.例3、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3.课堂练习4.课堂小结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三)作业四、课后反思2019-2020年高中数学 1.3 诱导公式(一)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⑴理解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⑵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二)过程与能力目标(1)能运用公式一、二、三的推导公式四、五.(2)掌握诱导公式并运用之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三)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公式四、五的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性等思维品质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诱导公式四、五的推导,能观察分析公式的特点,明确公式用途,熟练驾驭公式. 教学难点运用诱导公式对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诱导公式(一)tan )360tan(cos )360(cos sin )360sin(αααααα=+︒=+︒=+︒k k k诱导公式(二)tan )180tan(cos )180cos( sin )180sin(αααααα=+︒-=+︒-=+︒诱导公式(三)tan )tan(cos )cos( sin )sin(αααααα-=-=--=-诱导公式(四)tan )180tan(cos )180cos( sin )180sin(αααααα-=-︒-=-︒=-︒对于五组诱导公式的理解 : ①可以是任意角;公式中的α ②这四组诱导公式可以概括为:符号。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教学设计讲课稿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教学设计课题: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之后的一节实际应用课,可以说是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而设计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用方程的思想作支撑,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指导,引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测量的方法和意义②会在各种应用问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搞清利用解斜三角形可解决的各类应用问题和基本图形和基本等量关系,理解各种应用问题中的有关名词、术语(如:坡度、俯角、仰角、方向角、方位角等)2、过程与方法①采用启发与尝试的方法,让学生在温故知新中学会正确识图、画图、想图,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框架②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要求学生体会具体问题可以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②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②掌握运用正、余弦定理等知识方法解三角形的方法2、难点: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思路的确定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而正确运用两个定理的关键是要结合图形,明确各已知量、未知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问题的探究,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画出相关图形,学会分析问题情景,确定合适的求解顺序,明确所用的定理;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分析讨论,在方程求解繁与简的基础上选择解题的思路,以提高学生观察、识别、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北师大版必修5教案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北师大版必修5教案三角形是我们数学学习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求解各种各样的三角形问题,如计算三角形面积、周长、角度等。
然而,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远远不止于此。
本文将以北师大版必修5教案为例,介绍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教案概述北师大版必修5教案是高中数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本教材,包含了从三角函数的基础概念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入内容。
其中,“解三角形”的部分是北师大版必修5教案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该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和另外两个角度;2.已知两角和一边,求解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度和第三边;3.已知所有三边,求解三角形三个角度;4.利用三角函数计算角度或边的长度;这些内容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基础。
接下来将通过实例来介绍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实例介绍实例一:给火箭升空指明方向假设有一台火箭,需垂直升空,现在需要设计一个控制系统,通过计算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的角度,来控制火箭升空的方向。
已知火箭需要在东经90度的位置升空,假设火箭所在的位置为A点(北经30度,东经60度),目标位置为B点(北纬50度,东经90度),如图所示:B(50,90)||||A(30,60)-------------控制系统需要计算出火箭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的角度,再使火箭向该方向垂直升空。
解决该问题可以使用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来计算。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式子来计算出火箭所在位置与目标位置连线的斜率:k = tan((90-60)°) = tan(30°)其中,60度是A点所在的东经度数,90度是目标位置B点的东经度数。
那么,在A点,火箭需要垂直升空的角度即为:tan(θ) = k = tan(30°)θ = 30°所以,火箭需要向东北方向垂直升空。
实例二:计算山体高度有一个五角山,现在需要计算出山体的高度。
如图所示,A点表示测量点位置,B点表示山脚,C点表示山顶:C/ \\/ \\/ \\/ h \\/ \\B-------A---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可以先将三角形ABC投影到水平面,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ABC’。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三角形中的数量关系,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初中,我们已经能够借助于锐角三角函数解决有关直角三角形的测量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其它的测量问题,这些仅用锐角三角函数就不够了.如:1.怎样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的距离?2.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3.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4.怎样测出海上航行的轮船的航速和航向?5.怎样确定航向,才能在航速一定的情况下,尽快与一运动的物体(如轮船)相遇?等等.……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复习预习1.正弦定理及其变形公式:2.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公式:知识讲解考点1 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测量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考点2 实际应用中的常用术语术语名称术语意义图形表示仰角与俯角在目标视线与水平视线所成的角中,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的叫做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的叫做俯角方位角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按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做方位角.方位角的范围是(0°,360°)方向角正北或正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锐角,通常表达为北(南)偏东(西)××度例:(1)北偏东m°:(2)南偏西n°: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设坡角为α,坡度为i,则i=hl=tan α坡度坡面的垂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如图所示,某河段的两岸可视为平行,为了测量该河段的宽度,在河段的一岸边选取两点A,B,观察对岸的点C,测得∠CAB=75°,∠CBA=45°,且AB=100 m.求该河段的宽度.【解析】∵∠CAB=75°,∠CBA=45°,∴∠ACB=180°-∠CAB-∠CBA=60°.由正弦定理得ABsin ∠ACB=BCsin ∠CAB,∴BC=AB sin 75°sin 60°.如图,过点B作BD垂直于对岸,垂足为D,则BD的长就是该河段的宽度.在Rt△BDC中,∵∠BCD=∠CBA=45°,sin∠BCD=BD BC,∴BD=BC sin 45°=AB sin 75°sin 60°·sin 45°=100×6+2432×22=25(6+23)3m,∴该河段的宽度为25(6+23)3m.【题干】如图,山脚下有一小塔AB,在塔底B测得山顶C的仰角为60°,在山顶C测得塔顶A的俯角为45°,已知塔高AB=20 m,求山高CD.【解析】如图如图,设CD=x m,则AE=(x-20) m,tan 60°=CD BD,则BD=CDtan 60°=x3=33x m.在△AEC中,x-20=33x,解得x=10(3+3) m,故山高CD为10(3+3) m.【题干】如图,位于A处的信息中心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40海里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在原地等待营救.信息中心立即把消息告知在其南偏西30°、相距20海里的C处的乙船,现乙船朝北偏东θ的方向沿直线CB前往B处救援,求cos θ的值.【解析】如题中图所示,在△ABC中,AB=40,AC=20,∠BAC=120°,由余弦定理知,BC2=AB2+AC2-2AB·AC·cos 120°=2 800⇒BC=207.由正弦定理得,ABsin∠ACB=BCsin∠BAC⇒sin∠ACB=ABBC·sin∠BAC=217.由∠BAC=120°,知∠ACB为锐角,则cos∠ACB=27 7.由θ=∠ACB+30°,得cos θ=cos(∠ACB+30°)=cos∠ACB cos 30°-sin∠ACB sin 30°=21 14.【例题4】【题干】如图,甲船以每小时302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B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B2处,此时两船相距102海里.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解析】102,A1A2=302×2060=102,如图,连接A1B2∵由已知A2B2=∴A1A2=A2B2.又∠A1A2B2=180°-120°=60°,∴△A1A2B2是等边三角形,∴A1B2=A1A2=10 2.由已知,A1B1=20,∠B1A1B2=105°-60°=45°,在△A1B2B1中,由余弦定理得B1B22=A1B21+A1B22-2A1B1·A1A2·cos 45°=202+(102)2-2×20×102×22=200,∴B1B2=10 2.因此,乙船的速度为10220×60=302海里/时.课堂运用【基础】1.某人向正东方向走x km后,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 km,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是 3 km,那么x的值为()A.3B.2 3C.3或2 3 D.3解析:选C如图所示,设此人从A出发,则AB=x,BC=3,AC=3,∠ABC=30°,由余弦定理得(3)2=x2+32-2x·3·cos 30°,整理得x2-33x+6=0,解得x=3或2 3.2.一个大型喷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强大喷水柱,为了测量喷水柱喷出的水柱的高度,某人在喷水柱正西方向的点A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45°,沿点A向北偏东30°前进100 m到达点B,在B点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30°,则水柱的高度是()A.50 m B.100 mC.120 m D.150 m解析:选A设水柱高度是h m,水柱底端为C,则在△ABC中,A=60°,AC=h,AB=100,BC=3h,根据余弦定理得,(3h)2=h2+1002-2·h·100·cos 60°,即h2+50h-5 000=0,即(h-50)(h+100)=0,即h=50,故水柱的高度是50 m.3.如图,飞机的航线和山顶在同一个铅垂面内,若飞机的高度为海拔18 km,速度为1 000 km/h,飞行员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30°,经过1 min后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75°,则山顶的海拨高度为(精确到0.1 km)() A.11.4B.6.6C.6.5D.5.6解析:选B∵AB=1 000×1 000×160=50 0003m,∴BC=ABsin 45°·sin 30°=50 00032m.∴航线离山顶h=50 00032×sin 75°≈11.4 km.∴山高为18-11.4=6.6 km.【巩固】4.2012年10月29日,超级风暴“桑迪”袭击美国东部,如图,在灾区的搜救现场,一条搜救狗从A处沿正北方向行进x m到达B处发现一个生命迹象,然后向右转105°,行进10 m到达C处发现另一生命迹象,这时它向右转135°后继续前行回到出发点,那么x=________.解析:∵由题知,∠CBA=75°,∠BCA=45°,∴∠BAC=180°-75°-45°=60°,∴x sin 45°=10sin 60°.∴x =1063m. 答案:1063 m5.(2013·铜川模拟)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方向,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方向,则这只船的速度是________海里/小时.解析:如图,依题意有∠BAC =60°,∠BAD =75°,所以∠CAD =∠CDA =15°,从而CD =CA =10.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可得AB =5,于是这只船的速度是50.5=10海里/小时.答案:10【拔高】6.如图,某市拟在长为8 km 的道路OP 的一侧修建一条运动赛道,赛道的前一部分为曲线段OSM ,该曲线段为函数y =A sin ωx (A >0,ω>0),x ∈[0,4]的图象,且图象的最高点为S (3,23);赛道的后一部分为折线段MNP .为保证参赛运动员的安全,限定∠MNP =120°.(1)求A ,ω的值和M ,P 两点间的距离;(2)应如何设计,才能使折线段赛道MNP 最长?解:(1)如图所示,连接MP .依题意,有A =23,T 4=3.∵T=2πω,∴ω=π6.∴y=23sin π6x.当x=4时,y=23sin2π3=3,∴M(4,3).又P(8,0),∴MP=42+32=5km.(2)在△MNP中,∠MNP=120°,MP=5,设∠PMN=θ,则0°<θ<60°.∵由正弦定理得MPsin 120°=NPsin θ=MNsin60°-θ,∴NP=1033sin θ,MN=1033sin(60°-θ),故NP+MN=1033sin θ+1033sin(60°-θ)=1033⎝⎛⎭⎪⎫12sin θ+32cos θ=1033sin(θ+60°).∵0°<θ<60°,∴当θ=30°时,NP+MN最大,即将∠PMN设计为30°时,才能使折线赛道MNP最长.7.为扑灭某着火点,现场安排了两支水枪,如图,D是着火点,A、B分别是水枪位置,已知AB=15 2 m,在A 处看到着火点的仰角为60°,∠ABC=30°,∠BAC=105°,求两支水枪的喷射距离至少是多少?解:在△ABC中,可知∠ACB=45°,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ACB =AC sin ∠ABC , 解得AC =15 m.又∵∠CAD =60°,∴AD =30,CD =153,sin 105°=sin(45°+60°)=6+24.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ACB =BC sin ∠BAC, 解得BC =156+22 m.由勾股定理可得BD =BC 2+CD 2=155+ 3 m ,综上可知,两支水枪的喷射距离至少分别为30 m ,155+ 3 m.课程小结 解三角形应用题常有以下两种情形(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解其他三角形,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所要求的解.。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的第三节课,学生已经对解法有了基本的了解,这节课应通过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相应能力。
除了安排课本上的例1,还针对性地选择了既具典型性有具启发性的2道例题,强调知识的传授更重能力的渗透。
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过程,重讨论,教师通过导疑、导思让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来,逐步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创设情境]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
Ⅱ.讲授新课[范例讲解]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学生看图思考并讲述解题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边所对的角∠ABC,即可用余弦定理算出AC边,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边和AB边的夹角∠CAB解:在∆ABC 中,∠ABC=180︒- 75︒+ 32︒=137︒,根据余弦定理,AC=ABC BC AB BC AB ∠⨯⨯-+cos 222=︒⨯⨯⨯-+137cos 0.545.6720.545.6722≈113.15[来源:Z,xx,]根据正弦定理,CAB BC ∠sin = ABC AC∠sinsin ∠CAB = AC ABCBC ∠sin= 15.113137sin 0.54︒≈0.3255,所以 ∠CAB =19.0︒,75︒- ∠CAB =56.0︒答:此船应该沿北偏东56.1︒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113.15n mile例2、在某点B 处测得建筑物AE 的顶端A 的仰角为θ,沿BE 方向前进30m ,至点C 处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2θ,再继续前进103m 至D 点,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4θ,求θ的大小和建筑物AE 的高。
2.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案(北师大版必修五)
(2013·沈阳高二检测)如图2-3-2所示,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选取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与D,现测得∠BCD=75°,∠BDC=60°,CD=s,并在点C处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求塔高AB.
方向角
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如南偏西60°,指以正南方向为始边,顺时针方向向西旋转60°,如图,∠ABC为北偏东60°或东偏北30°.
(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
测量距离问题
某观测站C在目标A的南偏西25°方向,从A出发有一条南偏东35°走向的公路,在C处测得与C相距31km的公路上的B处有一人正沿此公路向A走去,走20km后到达D,此时测得CD的距离为21km,求此人在D处距A还有多远?
∴BE=DBsin 15°=20·=10(-1).
在Rt△ABE中,∠AEB=30°,
∴AB=BEtan 30°=(3-)(米).
故所求的塔高为(3-)米.
1.本题与立体几何中的角有关,解决的关键是准确作出空间图形,在AB一定时,仰角要最大,需B到测试点的距离最小,所以测试点是过B向CD作垂线的垂足位置.
隔河看两目标A、B,但不能到达,在岸边选取相距km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视A、B、C、D四点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B之间的距离.
图2-3-1
【解】在△ACD中,∵∠ADC=30°,∠ACD=120°,
∴∠CAD=30°,∴AC=CD=,∴AD=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教学设计作者:方超来源:《速读·中旬》2017年第04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2.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
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矫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三、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四、教学内容1.教师活动设计(1)复习: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2)设置情境: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2.学生活动设计提问形式,学生回答问题。
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
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
第3节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第3节 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一、【教学目标】考查利用正、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二、【知识讲解】1.仰角和俯角 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①).2.方位角和方向角(1)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 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②).(2)方向角: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南偏东30°等.3.坡度与坡比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坡比: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三、【学情自测】1.(固基升华)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仰角与俯角都是目标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因此二者没有区别( )(2)若点P 在Q 的北偏东44°,则Q 在P 的东偏北46°( )(3)方位角与方向角的实质均是确定观察点与目标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4)如果在测量中,某渠道斜坡坡比为34,设α为坡角,那么cos α=34( )【解析】 根据相关角的概念,知(1)、(2)不正确,(3)对,(4)错.四、【例题讲解】 测量距离问题例1、 (2014·佛山调研)如图所示,A ,B 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3)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 点北偏东45°,B 点北偏西60°的D 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 点南偏西60°且与B 点相距203海里的C 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小时,该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多长时间?【思路点拨】【尝试解答】 由题意知AB =5(3+3)海里,∠DBA =90°-60°=30°,∠DAB =90°-45°=45°,∴∠ADB =180°-(45°+30°)=105°, 在△DAB 中,由正弦定理,得DB sin ∠DAB =AB sin ∠ADB, ∴DB =AB ·sin ∠DAB sin ∠ADB=5(3+3)·sin 45°sin 105° =5(3+3)·sin 45°sin 45°cos 60°+cos 45°sin 60°=53(3+1)3+12=103(海里),又∠DBC =∠DBA +∠ABC =60°,BC =203(海里).在△DBC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2=BD 2+BC 2-2BD ·BC ·cos ∠DBC=300+1200-2×103×203×12=900.∴CD =30(海里).则需要的时间t =3030=1(小时).规律方法1 应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标出条件.(2)将所求问题归结到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如本例借助方位角构建三角形),通过合理运用正、余弦定理等有关知识正确求解.(3)检验解出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得出正确答案.变式训练1 某单位在地震救灾中,需要在A 、B 两地之间架设高压电线,测量人员在相距6 000 m 的C 、D 两地(A 、B 、C 、D 在同一个平面上),测得∠ACD =45°,∠ADC =75°,∠BCD =30°,∠BDC =15°(如图3-7-3所示),假如考虑到电线的自然下垂和施工损耗等原因,实际所需电线长度大约应该是A 、B 距离的1.2倍,问施工单位至少应该准备多长的电线?(参考数据:2≈1.4,3≈1.7,7≈2.6)【解】 在△ACD 中,∠CAD =180°-∠ACD -∠ADC =60°,CD =6 000,∠ACD =45°,根据正弦定理AD=CD sin 45°sin 60°=23CD,在△BCD中,CD=6 000,∠BCD=30°,∠CBD=180°-∠BCD-∠BDC=135°,根据正弦定理BD=CD sin 30°sin 135°=22CD.又△ABD中,∠ADB=∠ADC+∠BDC=90°,AB=AD2+BD2=23+12CD=1 00042,实际所需电线长度约为1.2AB≈7 425.6(m).五、测一测:1.(人教A版教材习题改编)如图所示,已知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2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40°,则灯塔A与灯塔B的距离为()A.a kmB.3a kmC.2a kmD.2a km【解析】在△ABC中,AC=BC=a,∠ACB=120°,∴AB2=a2+a2-2a2cos 120°=3a2,AB=3a.【答案】 B2.在地上画一个∠BDA=60°,某人从角的顶点D出发,沿角的一边DA 行走10米后,拐弯往另一方向行走14米正好到达∠BDA的另一边BD上的一点,我们将该点记为点B,则B与D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米.【解析】如图所示,设BD=x m,则142=102+x2-2×10×x×cos 60°,∴x2-10x-96=0,∴x=16.【答案】16六、【小结】一个步骤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阅读理解题意,弄清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与未知,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问题的模型.(3)根据题意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4)将三角形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单位问题、近似计算的要求等.两种情形解三角形应用题常有以下两种情形:(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解其他三角形,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所要求的解.。
〖2021年整理〗《学案与作业2.6.1 三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优秀教案
第2课时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15分钟30分处向北偏东60°方向航行2千米后到达B处,然后朝南偏西30°的方向航行6千米到达C处,则A处与C处之间的距离为A千米千米千米千米【解析】千米,由余弦定理可得2=62-2×2×6co60°-30°=12,则=2【补偿训练】在相距4千米的A,B两点处测量目标C,若∠CAB=75°,∠CBA=60°,则A,C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千米千米千米千米【解析】选B由于∠CAB=75°,∠CBA=60°,所以∠ACB=180°-75°-60°=45°,由正弦定理得=,即=,解得AC=22某建筑物上有一根长为2021的旗杆,由地面上一点测得建筑物顶点的仰角为45°,旗杆顶端的仰角为60°,则此建筑物的高度最接近于m m m m【解析】米,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由图可得AB=h,则tan 60°=,解得h==101≈273如图,已知A,B,C是一条直路上的三点,AB与BC各等于1 m,从三点分别望塔M,在A处看见塔在北偏东30°方向,在B处看见塔在正东方向,在C处看见塔在南偏东60°方向,则塔到直路ABC的最短距离为A B D【解析】=BC=1,∠AMB=60°,∠CMB=30°,所以∠CMA=90°,所以AB=BC=1=MB,∠AMB=60°=∠A,所以AM=1,CM=,设AC边上的高为h,则塔到直路ABC的最短距离为h,所以·AM·CM=·AC·h,解得h=4甲、乙两楼相距2021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为米、米【解析】如图,过点C作CM⊥AB,垂足为依题意有甲楼的高度为AB=2021an 60°=2021米,又CM=DB=2021∠CAM=60°,所以AM=CM·=米,故乙楼的高度为CD=2021-=米答案:20215如图,要测出山上石油钻井的井架BC的高,从山脚A测得AC=60 m,井架顶B的仰角45°,井架底的仰角15°,则井架的高BC为m【解析】由题意得∠BAC=45°-15°=30°,∠ABC=45°,且AC=60 m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即=,解得BC=30答案:306一海轮以2021/小时的速度向正东航行,它在A点时测得灯塔/h的公路AB旁有一测速站,距测速区终点B的距离为m,且∠A/h ~80 m/h~90 m/h ~100 m/h【解析】==,则此车的速度为=7×12=84 m/h32021·天津高一检测雕塑成了大学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甚至能成为这个大学的象征,两部分组成如图,在Rt△ABC中,∠ABC=°,在Rt△DBC中,∠DBC=45°,且CD=米,则像体AD的高度为最后结果精确到米,参考数据:in °≈,co °≈,tan °≈米米米米【解析】△BCD中,BC=CD=米,在Rt△ABC中,AC=BCtan∠ABC≈×≈米,所以AD=AC-CD=米4刘徽是我国魏晋时期著名的数学家,他编著的《海岛算经》中有一问题:“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与前表相直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著地取望岛峰,与表末参合从后表却行一百二十七步,人目著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参合问岛高几何”意思是:为了测量海岛高度,立了两根表,高均为5步,前后相距1 000步,令后表与前表在同一直线上,从前表退行123步,人恰观测到岛峰,从后表退行127步,也恰观测到岛峰,则岛峰的高度为注:3丈=5步,1里=300步里55步里125步里125步里55步【解析】选A如图由题意BC=DE=5步,设AH=h步,BF=123,DG=127,=,HF=,由题意,HG-127-HF-123=1 000,即--4=1 000,解得h=1 255步=4里55步【误区警示】不能正确作出图示是本题最易犯的错误二、多选题每小题5分,共10分,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m后到达B处,他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 m到达C处,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m,那么的可取值为A【解析】选AB由题意得∠ABC=30°,由余弦定理得co 30°=,解得=2或=6《数书九章》是中国南宋时期杰出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全书十八卷共八十一个问题,分为九类,每类九个问题,《数书九章》中记录了秦九昭的许多创造性成就,其中在卷五“三斜求积”中提出了已知三角形三边a,b,c求面积的公式,这与古希腊的海伦公式完全等价,其求法是:“以小斜幂并大斜幂减中斜幂,余半之,自乘于上,以小斜幂乘大斜幂减上,余四约之,为实,一为从隅,开平方得积”若把以上这段文字写成公式,即S=现有△ABC满足in A∶in B∶in C=2∶3∶,且△ABC 的面积S△ABC=6,则运用上述公式判断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ABC周长为102B△ABC三个内角A,C,B满足AB=2CC△ABC外接圆直径为D△ABC中线CD的长为3【解析】选ABC由正弦定理可得:a∶b∶c=2∶3∶,设a=2m,b=3m,c=m,所以S==m2=6,解得:m=2,所以△ABC的周长为abc=462=102,A正确;由余弦定理得:co C===,所以C=,因为ABC=π,所以AB=,即AB=2C,B正确;由正弦定理知外接圆直径为2R===,C正确;由中线定理得a2b2=c22CD2,即CD2=×=19,所以CD=,D错误【光速解题】本题B中可以直接令a=2,b=3,c=,从而可快速判断三、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0分7如图,一栋建筑物AB高30-10m,点B,M,D三点共线测得对楼顶A、塔顶C的仰角分别是15°和60°,在楼顶A处测得对塔顶C的仰角为30°,则通信塔CD的高为m【解析】由题意可知∠CAM=45°,∠AMC=105°,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知∠ACM=30°在Rt△ABM中,in∠AMB=⇒AM=在△ACM中,由正弦定理可知:=,所以CM==在Rt△DCM中,in∠CMD=,所以CD=CM·in 60°=·in 60°=60答案:60【补偿训练】如图,为了测量山坡上灯塔CD的高度,某人从高为h=40的楼AB的底部A处和楼顶B处分别测得仰角为β=60°,α=30°,若山坡高为a=32,则灯塔高度是【解析】如图,BN⊥DC于N,DC延长线交地面于M,则DN=BNtan α,DM=AMtan β,而BN=AM,所以BNtan β-BNtan α=h,即BNtan 60°-tan 30°=40,BN==2021,所以DC=AMtan 60°-CM=BNtan 60°-32=2021×-32=28答案:288海洋蓝洞是地球罕见的自然地理现象,被喻为“地球留给人类保留宇宙秘密的最后遗产”,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若要测量如图所示的蓝洞的口径A,B两点间的距离,现在珊瑚群岛上取两点C,D,测得CD=80,∠ADB=135°,∠BDC=∠DCA=15°,∠ACB=12021则A,B两点的距离为【解析】由已知,△ACD中,∠ACD=15°,∠ADC=150°,所以∠DAC=15°,由正弦定理得AC===40△BCD中,∠BDC=15°,∠BCD=135°,所以∠DBC=30°,由正弦定理,=,所以BC===40-在△ABC中,由余弦定理AB2=AC2BC2-2AC·BC·co∠ACB=1 60084 1 6008-42×1600-×=1 600×161 600×4=1600×20212 000,故AB=80,即A,B间的距离为80答案:80四、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21在北偏东30°方向,与A相距10海里,测得灯塔B 在北偏西75°方向,与A相距15海里,船由A向正北方向航行到D处,测得灯塔B在南偏西60°方向,这时灯塔C与D相距多少海里C在D的什么方向【解析】作AE⊥BD于E,CF⊥AD于F,由题意得AB=15海里,AC=10海里,∠BAD=75°,∠ADB=60°,则∠B=45°,所以AE=AB=15海里,因为∠ADB=60°,所以∠DAE=30°,所以AD=30海里因为∠DAC=30°,AC=10海里,所以CF=AC=5海里,AF=15海里,所以DF=15海里,又FC=5海里,所以CD==10海里,则∠CDF=30°,所以灯塔C与D相距10海里,C在D南偏东30°方向10如图,甲船以每小时30n mie的速度向正北方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B1处,此时两船相距2021 mie,当甲船航行2021到达A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21向的B2处,此时两船相距10n mie,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解析】如图,连接A1B2,由题意知,A2B2=10n mie,A1A2=30×=10n mie,所以A1A2=A2B2又∠A1A2B2=180°-1202160°,所以△A1A2B2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1B2=A1A2=10n mie由题意知A1B1=2021 mie,∠B1A1B2=105°-60°=45°,在△A1B2B1中,由余弦定理得B1=A1A1-2A1B1·A1B2·co 45°=2021-2×20210×=2021所以B1B2=10n mie因此,乙船速度的大小为×60=30n mie/h答:乙船每小时航行30n mie根据国际海洋安全公约规定:两国军舰正常状况下联合军演除外在公海上的安全距离为2021ie即距离不得小于2021ie,否则违反了国际海洋安全规定如图,在某公海区域有两条相交成60°的直航线XX′,YY′,交点是O,现有两国的军舰甲,乙分别在OX,OY上的A,B处,起初OA=30 mie,OB=10 mie,后来军舰甲沿XX′的方向,乙军舰沿Y′Y的方向,同时以40 mie/h的速度航行1起初两军舰的距离为多少2试判断这两艘军舰是否会违反国际海洋安全规定并说明理由【解析】1连接AB,在△ABO中,由余弦定理得AB==10所以,起初两军舰的距离为10mie2设t小时后,甲、乙两军舰分别运动到C,D,连接CD,当0时,CD==10,所以经过t小时后,甲、乙两军舰距离CD=10因为CD=10=10,又t>0,所以当t=时,甲、乙两军舰距离最小为2021ie又20210,所以甲、乙这两艘军舰不会违反国际海洋安全规定【补偿训练】为保障高考的公平性,高考时每个考点都要安装手机屏蔽仪,要求在考点周围1千米处不能收到手机信号,检查员抽查某市一考点,在考点正西千米有一条北偏东60°方向的公路,在此处检查员用手机接通电话,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沿公路行驶,问最长需要多少分钟检查员开始收不到信号,并至少持续多长时间该考点才算合格【解析】如图所示,考点为A,检查开始处为B设检查员行驶到公路上C,D两点之间时收不到信号,即公路上C,D两点到考点的距离均为1千米在△ABC中,AB=千米,AC=1千米,∠ABC=30°,由正弦定理得in∠ACB=×AB=,所以∠ACB=12021ACB=60°不合题意,所以∠BAC=30°,所以BC=AC=1千米在△ACD中,AC=AD=1千米,∠ACD=60°,所以△ACD为等边三角形,所以CD=1千米因为×60=5,所以在BC上需5分钟,CD上需5分钟所以最长需要5分钟检查员开始收不到信号,并持续至少5分钟才算合格。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设计(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设计(2)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一、 【学习目标】1.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2. 巩固深化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研究. 探索习惯;3. 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 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 归纳. 类比. 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的实际运用.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掌握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教学课时】1课时二、【教学学内容和要求及教学过程】 阅读教材第13—14页内容,然后回答问题(测量高度)例1. AB 是底部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 的方法。
分析:求AB 长的关键是先求AE ,在∆ACE 中,如能求出C 点到建筑物顶部A 的距离CA ,再测出由C 点观察A 的仰角,就可以计算出AE 的长。
解:选择一条水平基线HG ,使H. G. 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由在H. G 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 的仰角分别是α. β,CD = a ,测角仪器的高是h ,那么,在∆ACD中,根据正弦定理可得AC = )sin(sin βαβ-a AB = AE + h=AC αsin + h=)sin(sin sin βαβα-a + h例2.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α=5404'︒,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β=501'︒。
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 m,求出山高CD(精确到1 m)师:根据已知条件,大家能设计出解题方案吗?若在∆ABD 中求CD ,则关键需要求出哪条边呢?生:需求出BD 边。
师:那如何求BD 边呢?生:可首先求出AB 边,再根据∠BAD=α求得。
高中数学第六课时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二)教案 苏教版必修5
第六课时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二)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利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方法,明确解斜三角形知识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熟练掌握实际问题向解斜三角形类型的转化,通过解斜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继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解斜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要求学生体会具体问题可以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1.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2.解斜三角形的方法教学难点: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思路的确定教学过程:Ⅰ.复习回顾上一节,我们一起学习了解三角形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了一些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的方法,掌握了一定的解三角形的方法与技巧.这一节,我们给出三个例题,要求大家尝试用上一节所学的方法加以解决.Ⅱ.例题指导[例1]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河对岸A 、B 两点间的距离,在这一岸定一基线CD ,现已测出CD =a 和∠ACD =α,∠BCD =β,∠BDC =γ,∠ADC =δ,试求AB 的长.分析:如图所示,对于AB 求解,可以在△ABC 中或者是△ABD 中求解,若在△ABC 中,由∠ACB =α-β,故需求出AC 、BC ,再利用余弦定理求解.而AC 可在△ACD 内利用正弦定理求解,BC 可在△BCD 内由正弦定理求解.解:在△ACD 中,已知CD =a ,∠ACD =α,∠ADC =δ,由正弦定理得AC =a sin δsin[1800-(α+δ)] =a sin δsin (α+δ)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BC =a sin βsin[1800-(β+γ)] =a sin βsin (β+γ)在△ABC 中,已经求得AC 和BC ,又因为∠ACB =α-β,所以用余弦定理.就可以求得AB =AC 2+BC 2-2AC ·BC ·cos (α-β)评述:(1)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正、余弦定理的应用;(2)注意体会例1求解过程在实际当中的应用.[例2]据气象台预报,距S 岛300 km 的A 处有一台风中心形成,并以每小时30 km 的速度向北偏西30°的方向移动,在距台风中心270 km 以内的地区将受到台风的影响.问:S 岛是否受其影响?若受到影响,从现在起经过多少小时S 岛开始受到台风的影响?持续时间多久?说明理由.分析:设B 为台风中心,则B 为AB 边上动点,SB 也随之变化.S 岛是否受台风影响可转化为SB ≤270这一不等式是否有解的判断,则需表示SB ,可设台风中心经过t 小时到达B 点,则在△ABS 中,由余弦定理可求SB .解:设台风中心经过t小时到达B点,由题意,∠SAB=90°-30°=60°在△SAB中,SA=300,AB=30t,∠SAB=60°,由余弦定理得:SB2=SA2+AB2-2SA·AB·cos SAB=3002+(30t)2-2·300·30t cos60°若S岛受到台风影响,则应满足条件|SB|≤270,即SB2≤2702化简整理得,t2-10t+19≤0解之得,5- 6 ≤t≤5+ 6所以从现在起,经过5- 6 小时S岛开始受到影响,(5+ 6 )小时后影响结束.持续时间:(5+ 6 )-(5- 6 )=2 6 小时.答:S岛受到台风影响,从现在起,经过(5- 6 )小时,台风开始影响S岛,且持续时间为2 6 小时.评述:此题为探索性命题,可以假设命题成立去寻求解存在条件,也可假设命题不成立去寻求解存在条件.本题求解过程采用了第一种思路.SB≤270是否有解最终转化为关于t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是否有解,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相联系.说明:本节两个例题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完成,以逐步提高解三角形应用题的能力.练习:1.海中有一小岛B,周围3.8海里有暗礁,军舰由西向东航行到A,望见岛在北75°东,航行8海里到C,望见岛B在北60°东,若此舰不改变航向继续前进,有无触礁危险?答案:不会触礁.2.直线AB外有一点C,∠ABC=60°,AB=200 km,汽车以80 km/h速度由A向B行驶,同时摩托车以50公里的时速由B向C行驶,问运动开始几小时后,两车的距离最小.答案:约1.3小时.Ⅲ.课时小结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进一步掌握利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方法,明确解斜三角形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由实际问题向解斜三角形类型问题的转化,逐步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Ⅳ.课后作业课本P21习题4,5,6.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例1]某渔船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求救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船在方位角为45°、距离A为10 n mile的C处,并测得渔船正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以9 n mile/h的速度向某小岛B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21 n mile/h的速度前去营救,试问舰艇应按照怎样的航向前进?并求出靠近渔船所用的时间.[例2]如图,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处( 3 -1)海里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方向,距A处2海里的C处的我方缉私船,奉命以10 3 海里/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海里/时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并求出所需时间.[例3]用同样高度的两个测角仪AB和CD同时望见气球E在它们的正西方向的上空,分别测得气球的仰角是α和β,已知B、D间的距离为a,测角仪的高度是b,求气球的高度. [例4]如图所示,已知半圆的直径AB=2,点C在AB的延长线上,BC=1,点P为半圆上的一个动点,以DC为边作等边△PCD,且点D与圆心O分别在PC的两侧,求四边形OPDC面积的最大值.[例5]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河对岸A、B两点间的距离,在这一岸定一基线CD,现已测出CD=a和∠ACD=α,∠BCD=β,∠BDC=γ,∠ADC=δ,试求AB的长.[例6]据气象台预报,距S岛300 km的A处有一台风中心形成,并以每小时30 km 的速度向北偏西30°的方向移动,在距台风中心270 km以内的地区将受到台风的影响.问:S 岛是否受其影响?若受到影响,从现在起经过多少小时S岛开始受到台风的影响?持续时间多久?说明理由.练习:1.海中有一小岛B,周围3.8海里有暗礁,军舰由西向东航行到A,望见岛在北75°东,航行8海里到C,望见岛B在北60°东,若此舰不改变航向继续前进,有无触礁危险?2.直线AB外有一点C,∠ABC=60°,AB=200 km,汽车以80 km/h速度由A向B行驶,同时摩托车以50公里的时速由B向C行驶,问运动开始几小时后,两车的距离最小.解三角形应用举例1.在△ABC中,下列各式正确的是()A.ab=sin Bsin A B.a sin C=csin BC.a sin(A +B )=c sinAD.c 2=a 2+b 2-2ab cos(A +B )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a 2+ab +b 2 ,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 ( )A.135°B.120°C.60°D.90°3.海上有A 、B 两个小岛相距10 nmile ,从A 岛望B 岛和C 岛成60°的视角,从B 岛望A 岛和C 岛成75°角的视角,则B 、C 间的距离是 ( ) A.5 2 nmile B.10 3 nmile C. 1036 nmile D.5 6 nmile 4.如下图,为了测量隧道AB 的长度,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应当用数据A.α、a 、bB.α、β、aC.a 、b 、γD.α、β、γ5.某人以时速a km 向东行走,此时正刮着时速a km 的南风,那么此人感到的风向为 ,风速为 .6.在△ABC 中,tan B =1,tan C =2,b =100,则c = .7.某船开始看见灯塔在南偏东30°方向,后来船沿南偏东60°的方向航行30 nmile 后看见灯塔在正西方向,则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是 .8.甲、乙两楼相距20 m ,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 .9.在塔底的水平面上某点测得塔顶的仰角为θ,由此点向塔沿直线行走30米,测得塔顶的仰角为2θ,再向塔前进10 3 米,又测得塔顶的仰角为4θ,则塔高是 米.10.在△ABC 中,求证:cos2A a 2 -cos2B b 2 =1a 2 -1b2 .11.欲测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A 、B 两点,望对岸的标记物C ,测得∠CAB =45°,∠CBA =75°,AB =120 m ,求河宽.(精确到0.01 m )12.甲舰在A 处,乙舰在A 的南偏东45°方向,距A 有9 nmile ,并以20 nmile/h 的速度沿南偏西15°方向行驶,若甲舰以28 nmile/h 的速度行驶,应沿什么方向,用多少时间,能尽快追上乙舰?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答案1.C 2.B 3.D 4.C 5.东南 2 a 6.4010 7.10 3 8.20 3 ,2033 9.1510.在△ABC 中,求证:cos2A a 2 -cos2B b 2 =1a 2 -1b2 .提示:左边=1-2sin 2A a 2 -1-2sin 2B b 2 =(1a 2 -1b 2 )-2(sin 2A a 2 -sin 2B b 2 )=右边. 11.欲测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A 、B 两点,望对岸的标记物C ,测得∠CAB =45°,∠CBA =75°,AB =120 m ,求河宽.(精确到0.01 m )解:由题意C =180°-A -B =180°-45°-75°=60°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AB sin C =BC sin A∴ BC =AB sin A sin C =120×sin450sin600 =120×2232 =40 6S △ABC =12 AB ·BC sin B =12AB ·h ∴h =BC sin B =40 6 ×6+24=60+20 3 ≈94.64 ∴河宽94.64米.12.甲舰在A 处,乙舰在A 的南偏东45°方向,距A 有9 nmile ,并以20 nmile/h 的速度沿南偏西15°方向行驶,若甲舰以28 nmile/h 的速度行驶,应沿什么方向,用多少时间,能尽快追上乙舰?解:设th 甲舰可追上乙舰,相遇点记为C则在△ABC 中,AC =28t ,BC =20t ,AB =9,∠ABC =120°由余弦定理AC 2=AB 2+BC 2-2AB ·BC cos ABC(28t )2=81+(20t )2-2×9×20t ×(-12) 整理得128t 2-60t -27=0解得t =34 (t =-932舍去) 故BC =15(nmi l e ),AC =21( nmi l e)由正弦定理BACBC AC sin 120sin ∴sin BAC =1521 ×32=514 3 ∠BAC =arcsin 514 3 故甲舰沿南偏东π4 -arcsin 514 3 的方向用0.75 h 可追上乙舰.。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
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例2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矫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1、[复习旧知]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2、[设置情境]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
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
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Ⅱ.讲授新课(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例题讲解](2)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51,∠ACB=︒75。
【高中数学】【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数学 2.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二)课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二)课时目标 1.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高度的问题.2.利用正、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三角形中的几何度量问题.1.仰角和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____方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____方时叫俯角.(如图所示)2.已知△ABC 的两边a 、b 及其夹角C ,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从A 处望B 处的仰角为α,从B 处望A 处的俯角为β,则α与β的关系为( ) A .α>β B .α=βC .α<βD .α+β=90° 2.设甲、乙两楼相距20 m ,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 )A .20 3 m ,4033 mB .10 3 m,20 3 mC .10(3-2) m,20 3 mD .152 3 m ,2033 m 3.如图,为测一树的高度,在地面上选取A 、B 两点,从A 、B 两点分别测得树尖的仰角为30°,45°,且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60 m ,则树的高度为( )A .30+30 3 mB .30+153mC .15+303mD .15+33m4.从高出海平面h 米的小岛看正东方向有一只船俯角为30°,看正南方向一只船俯角为45°,则此时两船间的距离为( )A .2h 米B .2h 米C .3h 米D .22h 米5.在某个位置测得某山峰仰角为θ,对着山峰在平行地面上前进600 m 后测仰角为原来的2倍,继续在平行地面上前进200 3 m 后,测得山峰的仰角为原来的4倍,则该山峰的高度是( )A .200 mB .300 mC .400 mD .100 3 m6.如图所示,D 、C 、B 三点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 =a ,从C 、D 两点测得A 点的仰角分别是β、α(β<α).则A 点离地面的高AB 等于( )A.a sinαsinβsinα-βB.a sinαsinβcosα-βC.a sinαcosβsinα-βD.a cosαcosβcosα-β二、填空题7.如图所示,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 与D,现测得∠BCD=α,∠BDC=β,CD=s,并在点C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θ,则塔高AB为________.8.甲船在A处观察乙船,乙船在它的北偏东60°的方向,两船相距a海里,乙船正向北行驶,若甲船是乙船速度的3倍,则甲船应取方向__________才能追上乙船;追上时甲船行驶了________海里.9. 如图,为了解某海域海底构造,在海平面内一条直线上的A、B、C三点进行测量.已知AB=50 m,BC=120 m,于A处测得水深AD=80 m,于B处测得水深BE=200 m,于C处测得水深CF=110 m,则∠DEF的余弦值是________.10.某舰艇在A处测得遇险渔船在北偏东45°,距离为10 n mile的C处,此时得知,该渔船沿北偏东105°方向,以每小时9 n mile的速度向一小岛靠近,舰艇时速21 n mile,则舰艇到达渔船的最短时间是______小时.三、解答题11.如图所示,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为α,在塔底C处测得A 处的俯角为β.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h,求山高CD.12.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的方向,距离A (3-1) n mile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的方向,距离A 2 n mile的C处的缉私船奉命以10 3 n mile/h 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的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能力提升13.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 m,江中有两条船,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3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成30°角,求两条船之间的距离.14.如图,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3)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北偏西60°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203海里的C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时,该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多长时间?1.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问题.由于底部不可到达,这类问题不能直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但常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计算出建筑物顶部到一个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2.测量角度就是在三角形内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求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再根据需要求出所求的角.§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二) 答案知识梳理1.上 下 2.12ab sin C作业设计 1.B2.A [h 甲=20tan 60°=203(m ).h 乙=20tan 60°-20tan 30°=4033(m ).]3.A [在△PAB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60sin 45°-30°=PB sin 30°,PB =60×12sin 15°=30sin 15°,h =PB sin 45°=(30+303)m .]4. A [如图所示,BC =3h ,AC =h ,∴AB=3h 2+h 2=2h.]5.B [如图所示,600·sin 2θ=2003·sin 4θ,∴cos 2θ=32,∴θ=15°, ∴h=2003·sin 4θ=300 (m ).]6.A [设AB =h ,则AD =hsin α,∵∠CAD=α-β,∴CD sin α-β=ADsin β. ∴a sin α-β=h sin αsin β,∴h=a sin αsin βsin α-β.] 7.s·tan θsin βsin α+β解析 在△BCD 中,∠CBD=π-α-β.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BDC =CDsin ∠CBD.∴BC=CD sin ∠BDC sin ∠CBD =s·sin βsin α+β.在Rt △ABC 中,AB =BC tan ∠ACB=s·tan θsin βsin α+β.8.北偏东30° 3a解析如图所示,设到C 点甲船追上乙船,乙到C 地用的时间为t ,乙船速度为v , 则BC =tv ,AC =3tv ,B =120°,由正弦定理知BC sin ∠CAB =ACsin B ,∴1sin ∠CAB =3sin 120°,∴sin ∠CAB=12,∴∠CAB=30°,∴∠ACB=30°,∴BC=AB =a , ∴AC 2=AB 2+BC 2-2AB·BC cos 120°=a 2+a 2-2a 2·⎝ ⎛⎭⎪⎫-12=3a 2,∴AC=3a.9.1665解析 作DM∥AC 交BE 于点N ,交CF 于点M.DF =MF 2+DM 2=302+1702=10298(m ),DE =DN 2+EN 2=502+1202=130(m )EF =BE -FC 2+BC 2=902+1202=150(m )在△DEF 中,由余弦定理的变形公式,得cos ∠DEF=DE 2+EF 2-DF 22DE·EF =1302+1502-102×2982×130×150=1665.10.23解析 设舰艇和渔船在B 处相遇,则在△ABC 中,由已知可得:∠ACB=120°,设舰艇到达渔船的最短时间为t ,则AB =21t ,BC =9t ,AC =10,则(21t)2=(9t)2+100-2×10×9t cos 120°,解得t =23或t =-512(舍).11.解 在△ABC 中,∠BCA=90°+β,∠ABC=90°-α,∠BAC=α-β,∠CAD=β.根据正弦定理得:AC sin ∠ABC =BC sin ∠BAC ,即AC sin 90°-α=BCsin α-β,∴AC=BC cos αsin α-β=h cos αsin α-β.在Rt △ACD 中,CD =AC sin ∠CAD =AC sin β=h cos αsin βsin α-β.即山高CD 为h cos αsin βsin α-β.12.解如图所示,设缉私船用t h 在D 处追上走私船,则有CD =103t ,BD =10t ,在△ABC 中,∵AB=3-1,AC =2,∠BAC=120°,∴由余弦定理,得BC 2=AB 2+AC 2-2AB·AC·cos ∠BAC=(3-1)2+22-2×(3-1)×2×cos 120°=6,∴BC=6,且sin ∠ABC=AC BC ·sin ∠BAC=26×32=22.∴∠ABC=45°,∴BC 与正北方向垂直.∴∠CBD=90°+30°=120°, 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BCD=BD·sin ∠CBD CD =10t sin 120°103t=12,∴∠BCD=30°.即缉私船沿北偏东60°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13.解 如图所示:∠CBD=30°, ∠ADB=30°, ∠ACB=45° ∵AB=30, ∴BC=30,BD =30tan 30°=30 3.在△BCD 中, CD 2=BC 2+BD 2-2BC·BD·cos 30°=900, ∴CD=30,即两船相距30 m . 14.解 由题意知AB =5(3+3)海里,∠DBA=90°-60°=30°,∠DAB=90°-45°=45°,∴∠ADB=180°-(45°+30°)=105°. 在△DAB 中,由正弦定理,得DB sin ∠DAB =AB sin ∠ADB , ∴DB=AB·sin ∠DAB sin ∠ADB=53+3·sin 45°sin 105°=53+3·sin 45°sin 45°cos 60°+cos 45°sin 60°=533+13+12=103(海里).又∠DBC=∠DBA+∠ABC=30°+(90°-60°)=60°,BC =203(海里),在△DBC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2=BD 2+BC 2-2BD·BC·cos ∠DBC=300+1 200-2×103×203×12=900,∴CD=30(海里),∴需要的时间t =3030=1(小时).故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1小时.高考数学:试卷答题攻略一、“六先六后”,因人因卷制宜。
(教学案)2.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4)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必修5第二章?解三角形?的?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以测量建筑物高度的数学建模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有关测量距离的问题,初步了解从实际背景中抽象数学模型的意义,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解三角形的形应用举例的延伸,继续探究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等的高度测量问题,开阔学生思维,不局限于课本的数学思维,真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最适宜的方式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组探讨测量钟楼的设计方案,小组交流展示,体会数学建模过程;2.通过对设计方案的分析,理解数学不是照本宣科的学科,到达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二、教学目标解析:(一)教学目标:1.体会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建构数学模型——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进行计算求解——检验的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2.归纳建构三角形模型的一般方法,解决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测量的问题;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展示数学建模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5.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开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背景:我校学生知识根底较好,学校有丰富的社团活动〔数学建模〕,学生有小组活动经验,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2.学生知识储藏: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解直角三角形,能够通过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长度和角度的测量,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数学建模的知识,了解建模的根本过程.在本章第一节学生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这些知识都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根底,在此根底上进一步向探究构建多个三角形的问题自然过渡.在研究中学生无法构建数学模型,或者是没有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正确的提取出数学信息也将成为本节课学习的障碍,在完成测量任务的过程中依靠实际生活背景,指导学生应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借助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应用于实际问题.坚持引导——讨论——归纳,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结论,更多的要养成良好的研究、探索习惯.教学难点:从不同设计方案中概括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以数学实验为抓手,以问题探究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动手操做、动脑思考和主动交流的时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表达“重过程、重情感、重生活〞的理念.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增进应用意识和问题意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问题,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提高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正余弦定理〔3分钟〕〔二〕引入学习正余弦定理的通常想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示范教案(3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第2课时).docx
第2课时导入新课思路1・(探究导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常涉及三角形问题,我们可以把它抽象为解三角形问题.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思路2.(直接导入)上两节课我们探究了怎样测量到不可到达的点的距离,又解决了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髙度的问题,这些都是距离问题,本节课我们进一步探究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回忆前而是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的?②在测量距离和高度时,是怎样由三角形的一些已知边和角来求其他边的?③我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问题是按什么步骤来进行的?关键是什么?④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例子,如航海,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同时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前进,还有飞机在天空中飞行时如何确定地面上的目标等,这些对否像前而探究的距离和髙度那样,转化为解三角形模型来解决呢?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基本上熟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这里仍要求学生冋顾记忆,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可换个提法•前面解决实际问题的顺序是“实际问题T数学建模T数学模型的解-实际问题的解",反映在解三角形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上节内容,用流程图表示出来.如图17,这里关键是找出己知量和未知量,画好平面示意图,确定需要解决的三角形.图17三角形模型应用很广泛,像航海确定方向等都离不开角,当然也就离不开解三角形,也就需要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有关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它.讨论结果:①一④略.应用示例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
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
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后到达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
,距离精确到0.01 n mile)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平面示意图,这是解决本类题目很重要的一方血.教师可就此点拨学生注意:画图、用图、识图是学好数学的一项基本功,能否准确画出示意图直接决定着解题的成败,这项基本功较弱的同学可就此加强自己的补弱训练.我们前面学习时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选择题,其至解答题,只要画出示意图,解答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这就是数形结合的强大威力所在,提醒学生关注这一点.;75:图18解:在ZiABC 屮,ZABC=18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教学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进行三角形边与角的互化。
3、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及其综合应用。
2、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进行三角形边与角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2、余弦定理:,cos 2222A bc c b a -+=⇔
bc
a c
b A 2cos 222-+=
,cos 2222B ca a c b -+=⇔
ca b a c B 2cos 222-+=
C ab b a c cos 2222-+=,⇔ab
c b a C 2cos 222-+=
二、例题讲解
引例: (课本P62题2)飞机的飞行线路和山顶在同一个铅直平面内,已知飞机的高度为海拔20250m ,速度为189km/h ,飞行员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03018,经过960s(秒)后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
081, 求山顶的海拔高度(精确到1m).
例1 曲柄连杆机构
当曲柄CB 绕C 点旋转时,通过连杆AB 的传递,活塞作往复直线运动。
当曲柄
在0
CB 时,曲柄和连杆成一条直线,连杆的端点A 在0
A 处。
设连杆A
B 长为lmm ,
曲柄CB 长为rmm ,r l >
(1)当曲柄自0C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θ度时,其中003600<≤θ,求活塞移动的
距离(即连杆的端点A 移动的距离A A 0
)。
(2)当mm l 340=,mm r 85=,080=θ时,求A A 0的长(结果精确到mm 1)
分析:不难得到,活塞移动的距离为
AC C A A A -=0
0 易知r l BC AB C A +=+=0
所以,只要求出AC 的长即可,在
ABC ∆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通过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出AC 的长
解:(1)设x AC =,若00=θ,则00
=A A ,若0180=θ,则rmm A A 20=
若001800<<θ,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C BC AC BC AC AB cos 2222⨯-+= 即:0)()cos (2222=---r l x r x θ
解得:
mm r l r r l r r x )sin cos ()cos (cos 2222221θθθθ-+=-++=
)cos (cos 2222<-+-=r l r r x θθ(不合题意,舍去)
AC BC AB AC C A A A -+=-=00
)
(sin cos (222mm r l r r l θθ---+
若00360180<<θ则根据对称性,将上式中的θ改为θ-0360即可 有:
)
(sin cos (2220mm r l r r l A A θθ---+=
总之,当003600<≤θ时,)
(sin cos (2220mm r l r r l A A θθ---+=
(2)当mm l 340=,mm r 85=,080=θ时,利用计算器得:
)
(8180sin 8534080cos 8585340022200mm A A ≈---+=
答:此时活塞移动的距离约为mm 81
800
B 0
A 0C
B A
例2:a 是海面上一条南北方向的海防警戒线,在a 上点A 处有一个水声监测点,另两个监测点C B ,分别在A 的正东方km 20和km 54处,某时刻,监测点B 收到发自静止目标P 的一个声波,s 8后监测点A ,s 20后监测点C 相继收到这一信号,在当时气象条件下,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s km /5.1
(1)设A 到P 的距离为xkm ,用x 表示C B ,到P 的距离,并求x 的值
(2)求静止目标P 到海防警戒线a 的距离(结果精确到km 01.0)
分析:(1)PC PB PA ,,长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收到信号的先后时间建立起来 (2)作a PD ⊥,垂足为D ,要求PD 的长,只需要求出PA 的长和APD ∠cos ,即PAB ∠cos 的值,由题意,PB PC PB PA --,都是定值,因此,只需要分别在
PAB ∆和PAC ∆中,求出PAB ∠cos ,APC ∠cos 的表达式,建立方程即可
解:(1)依题意,km PB PA 1285.1=⨯=-,km PB PC 30205.1=⨯=-
因此:km x PB )12(-=,km x PC )18(+=,在PAB ∆中,km AB 20=
x
x x x x AB PA PB AB PA PAB 5323202)12(202cos 222222+=
⨯--+=⨯-+=∠
同理:
x
x PAC 372cos -=
∠
由于:
PAC PAB ∠=∠cos cos
即:x
x x x 372532
3-=
+ 解得:
km
x 7
132
= (2)作a PD ⊥,垂足为D ,在PDA Rt ∆中, PAB PA APD PA PD ∠=∠=cos cos
)(71.175
3271323532
3km x
x x ≈+⨯
=+⨯
= 答:静止目标P 到海防警戒线a 的距离约为km 71.17
练习:1、如图,为了解某海域海底构造,在海平面内一条直线上的A ,B ,C 三点进行
北
a P D C
B
A
测量。
已知AB=50m ,BC=120m ,于A 处测得水深AD=80m ,于B 处测得水深BE=200m ,于C 处测得CF=110m ,求DEF ∠的余弦值。
解:作DM//AC 交BE 于N ,交CF 于M 。
29810170302222=+=+=DM MF DF 130120502222=+=+=EN DN DE
.
15012090)(2222=+=+-=BC FC BE EF
在DEF ∆中,由余弦定理,
EF DE DF EF DE DEF ⨯-+=
∠2cos 222
.
6516150130229810150130222=
⨯⨯⨯-+=. 2、甲船以每小时230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1A 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0105方向的1B 处,此时两
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2
A 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0120方
向的2
B 处,此时两船相距210海里.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
解:如图,连结21B A ,由已知2
2B A 210=,
2
1060
20
23021=⨯=A A , ∴21A A 22B A =,又∠00022160120180=-=B A A ,
∴2
21B A A ∆是等边三角形, ∴==2121A A B A 210.由已知,2011=B A ,
∠002
1160105-=B A B =045在121B B A ∆中,
由余弦定理,
021112
212
112
2145cos 2B A B A B A B A B B ⨯-+=
200
2
2
210202)210(202
2
=⨯⨯⨯-+=
北
20
102
12001050
B 2
B 1
A 2
A 1
乙
甲
∴2102
1=B B .因此,乙船的速度的大小为2306020210=⨯(海里/小时)
答:乙船每小时航行230海里.
课堂小结
1、本节课通过举例说明了解斜三角形在实际中的一些应用。
掌握利用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解任意三角形的方法。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键要分析题意,分清已知 与所求,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正确运用正弦定理和余 弦定理解题。
3、在解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贯穿了数学建模的思想,其流程 图可表示为:
画图形
数模型
解三角形
检验(答)
数模型的解
实际问题的解
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