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合集下载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统计(附产业链、海洋渔业产量、海洋渔船数)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统计(附产业链、海洋渔业产量、海洋渔船数)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统计(附产业链、海洋渔业产量、海洋渔船数)海洋渔业是指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生产事业。

海洋捕捞属采集性工业。

海水养殖分为鱼虾类养殖、贝类养殖和藻类养殖三大类。

海洋渔业因离海岸的远近不同,可分为近海、外海、远洋渔业。

我国海岸线长、大陆架面积大,沿海有暖、寒流交汇,沿岸岛屿星罗棋布,港湾较多,滩涂面积广阔,这些都是发展海洋渔业的有利条件。

积极发展海洋渔业,可为人民提供大量的动物蛋白质,为外贸提供重要商品,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对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

海洋渔业行业上游主要为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所需的原材料和生产资料,包括水产饲料、渔船等。

海洋渔业行业下游包括流通行业和终端消费,主要以物流、电子商务、连锁商超、餐饮等行业为主。

我国海水养殖业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从零开始快速发展,1992年我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海水养殖生产国,并一直稳居世界首位。

同时海水养殖业在我国大农业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些沿海地区,海水养殖已经发展为当地农村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和渔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动力。

整体来看,我国海水养殖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五次浪潮,主要是指以“鱼虾贝藻参”为代表的产业突破所带来的整个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浪潮。

‘2018年全国海洋机动生产渔船221070艘,相比2018年减少1.09万艘,处于持续下降趋势。

到2019年中国海洋机动生产渔船约为21.24万艘。

在海洋捕捞渔船领域,2018年国内海洋捕捞渔船15.6万艘,到2019年下降至14.81万艘,但是在渔船吨位和功率上,有小幅上涨,2018年,海洋捕捞渔船总吨位从782.01万吨上升至797.88万吨。

海洋捕捞渔船总功率从2018年的1370.15万千瓦上升至1385.77万千瓦。

平均单只海洋捕捞捕捞能力有明显提升。

在海洋机动养殖鱼船领域,2018年国内海洋机动养殖鱼船6.51万艘,到2019年降至约6.43万艘。

民族海洋渔业调查报告

民族海洋渔业调查报告

民族海洋渔业调查报告民族海洋渔业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及范围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中国民族海洋渔业的现状和问题,调查范围为我国沿海地区的渔业生产和相关市场。

二、调查方法1. 采访:采访了多位渔民和渔业技术专家,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渔业生产情况、面临的困难等。

2. 调查问卷:发放了100份问卷,针对渔民和渔民家庭的情况进行综合调查。

3. 数据收集:收集了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对渔业经济和资源状况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1. 渔民生活状况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渔民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收入主要依靠渔获物销售,可支配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较为拮据。

2. 渔业资源状况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渔业资源已大幅减少。

调查显示,不少渔民反映鱼类容易捕捞到的减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捕捞。

3. 渔业生产现状调查发现,许多渔船装备落后,技术水平较低,渔获物损失较多。

另外,由于天气等自然因素的限制,渔业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

4. 渔业市场状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渔业市场逐渐走向非正规化。

渔民面临销售渔获物的门槛较高,价格浮动较大,限制了他们的收入增长。

四、问题分析1. 资源减少: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导致了海洋资源的减少,需要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

2. 生产技术滞后:渔船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影响了渔获物的捕捞效率和品质。

3. 生活待遇低:渔民的收入较低,生活条件拮据,需要提高渔民的生活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

4. 市场壁垒高:销售渔获物的门槛较高,价格浮动较大,需要建立健全渔业市场体系,提高渔民的销售能力和效益。

五、建议措施1. 资源保护:加强海洋资源保护,设立保护区域,禁止捕捞和环境破坏行为。

2. 技术培训:组织渔民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渔获物品质。

3. 政策扶持:加大对渔民的补贴力度,提高渔民的收入水平,完善相关社会保障措施。

4. 建立市场体系:完善渔业市场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市场体系,降低市场壁垒,提高渔民的销售能力和效益。

中国海洋环境概况

中国海洋环境概况
加强基础研究与创新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海洋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关键技术 突破。
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将进一步拓展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海洋环境挑战,推动全球海 洋治理体系的完善。
提升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能力
中国将加大投入,提升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能力,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促进海 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01 02
海洋生态系统研究
中国在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对珊瑚礁、红树林 、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
海洋气候变化研究
中国积极开展海洋气候变化研究,探究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平面上 升、海水酸化、极端气候事件等变化趋势及其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03
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建立海洋环境预警预报系统,对 可能出现的海洋环境事件进行预 警和应对。
海洋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01
02
03
强化陆源污染控制
加强对陆源污染的监管和 控制,减少污水、废弃物 等污染物排入海洋。
整治近海养殖业
规范近海养殖业的发展, 防止养殖污染对海洋环境 造成影响。
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受 损的海洋生态系统进行恢 复和重建。
CATALOGUE
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
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01
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制定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02 规范海域使用管理,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促进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

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渔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同时,由于过度开发与管理不当,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1.污染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不断进步,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被直接排放到海洋中,导致水体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2.过度捕捞由于我国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开发,不断有新的捕捞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投入,使得很大的一部分海洋生物资源被过度捕捞和破坏,导致海洋生态系统无法恢复。

3.海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强,海洋环境不断受到破坏,土壤和植被的消失,水土流失,海岸带的开发等,使得海洋生态系统的各种物种失去了栖息地与营养来源。

二、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对策1.建立科学的渔业管理体制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建立科学的渔业养殖管理系统,对过度捕捞作出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建立合理的开发和调控机制。

2.减少污染,加强环境治理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措施,监控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对违规排污的企业进行严格追究。

3.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宣传加强对环保知识和理念的宣传和普及,引导公众尊重自然、珍爱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重视科技研发,推进可持续发展强化科技研发,探索高效、能耗低、环保的渔业养殖技术,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综上所述,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明确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已经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珍贵的生态环境,才能同时实现渔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中国海洋渔场概况

中国海洋渔场概况


LOGO

LOGO
5、蓝圆鱼参 蓝圆鱼参系近海暖水性,喜集群,有趋光性的中上层鱼类,有时也 栖息于近底层。它既是灯光围网的主要捕捞对象,又是拖网作业的重要渔 获物。我国在南海最多,东海次之,黄海很少。 目前在东海区的产量在数万吨左右,有时可达10多万吨;在南海区 的产量更高,仅广东省就达数万吨。目前资源大体处于充分开发状态。

LOGO
南海
平均水深1212米 最大水深5377米

LOGO
2.主要渔获
种类多、潜力大。
主要渔获为蓝圆鲹(俗称池鱼,巴浪)、金色小沙丁(俗称横泽、古 鱼)、圆腹鲱(俗称海河)、鲐鱼、乌鲳、蛇鲻、金线鱼、鲱鲤、刺鲳、鲐
LOGO
一、远洋渔业和远洋渔业国家
远洋渔业一般是指远离本国基地到公海或到别国专属经 济区从事海洋捕捞生产,以及为其产前、产中、产后配 套服务的经济活动。 从作业渔场与基地港的关系来分:
大洋性渔业:渔场离基地较远,在200n mile专属经济
区以外的公海渔业和深海渔业。那里资源潜力较大, 依目前的捕扬技术有些海域还不能有效地大量开发利
LOGO
2、小黄鱼
小黄鱼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历来是中、日、韩三国的主 要捕捞对象之一。 目前小黄鱼产量主要依靠幼鱼来维持,这种状况不改变,资源将难 为持续。产量只为数万吨左右。

LOGO

LOGO
三、中国对虾
主要分布在黄海和渤海,是世界上分布于温带水域的对 虾类中唯一的一个种群,具有分布纬度高、集群性强、 洄游距离长的特性,是个体较大、资源较多、经济价值 高的品种,是黄渤海对虾流网、底拖网的主要捕捞对象。

LOGO
(二)黄海南部渔场(32°00′~34°00′N)

(完整版)中国海洋渔场概况

(完整版)中国海洋渔场概况

一、远洋渔业和远洋渔业国家
❖ 远洋渔业一般是指远离本国基地到公海或到别国专属经 济区从事海洋捕捞生产,以及为其产前、产中、产后配 套服务的经济活动。
❖ 从作业渔场与基地港的关系来分: ▪ 大洋性渔业:渔场离基地较远,在200n mile专属经济 区以外的公海渔业和深海渔业。那里资源潜力较大, 依目前的捕扬技术有些海域还不能有效地大量开发利 用 ▪ 过洋性渔业:是指远离本国沿海通过某种渔业协定或 合作方式,在他国的专属经济区内从事捕捞作业
南海南部的大陆架是一处较宽的大陆架,海域宽广,是在南海发展 远海作业的好渔场。
LOGO
南海
❖ 平均水深1212米 ❖ 最大水深5377米
LOGO
2.主要渔获
种类多、潜力大。 主要渔获为蓝圆鲹(俗称池鱼,巴浪)、金色小沙丁(俗称横泽、古 鱼)、圆腹鲱(俗称海河)、鲐鱼、乌鲳、蛇鲻、金线鱼、鲱鲤、刺鲳、鲐 鲹鱼类、单角鲀、二长棘鲷、青鳞、黄鳍马面鲀、白鲳、马鲛、带鱼, 大黄鱼、海鳗、海鲶、断斑石鲈、马拉巴裸胸鲹,大眼鲷,以及对虾, 褐梅鲷、金带梅鲷、扁舵鲣、白卜鲔、青干金枪鱼、康氏马鲅、飞鱼、 竹筴鱼、鹦嘴鱼、条纹胡椒鲷、鲻鱼、龙虾等。
LOGO
LOGO
5、蓝圆鱼参 蓝圆鱼参系近海暖水性,喜集群,有趋光性的中上层鱼类,有时也
栖息于近底层。它既是灯光围网的主要捕捞对象,又是拖网作业的重要渔 获物。我国在南海最多,东海次之,黄海很少。
目前在东海区的产量在数万吨左右,有时可达10多万吨;在南海区 的产量更高,仅广东省就达数万吨。目前资源大体处于充分开发状态。
季节性资源是构成渤海渔汛的基础。如春季的小黄鱼汛、带 鱼汛、鳓鱼汛等,但这些渔汛已因资源衰竭面不复存在,存 在的是对虾、蓝点马鲛、高的是中国毛虾,年产量 6—8万t,最高年产量曾接近13万t。三疣梭子蟹年产量约 万吨;海蜇1985年产量为2.0—3.0万t,渔期4—11月。 为保护渔业资源,除捕虾渔汛外,禁止拖网捕捞作业。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教学提纲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教学提纲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中国海域从南到北,共跨越37个纬度,呈现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不同的环境差异,鱼类种数的分布有南多北少的趋势。

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

(一)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渔业资源在我国已经记录有鱼类1694种,近海的虾蟹类600多种,沿海分布有常见藻类200多种。

经济价值较大鱼类有150多种,重要的捕捞对象有带鱼、鲐、鰺、鲱、鲅、鳓、鲮、大黄鱼、小黄鱼、鲆、鲽、鲳、鲷、笛鲷、金线鱼、鳕、马面飩、沙丁鱼、飩、鲨鱼、鳗鱼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有乌贼、柔鱼、章鱼、鲍鱼、扇贝等;节肢动物有对虾、毛虾、鹰爪虾、青虾、龙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各种藻类。

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我国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虾蟹经济类资源和经济藻类资源等。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1.鱼的种类多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37个纬度。

生物种类组成复杂,有冷温、暖温、暖水性种类,暖水性种类约占总数的2/3。

世界有2万多种,我国有近2000种。

2.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水冬季对流强烈,常带来营养物质,初级生产力越大,食物越丰富,为鱼类提供食物越丰富,鱼类生长、成熟就越快。

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3.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

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

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 7月产卵。

4.分布比较集中中国海域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种类,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限制,水平洄游范围较小。

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

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着一些暧水性的鱼类。

中国的海洋资源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海洋资源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海洋资源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态资源等。

海洋生物资源:
1. 中国地处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地带,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2. 中国海域内有大量优质鱼类资源,如黄鳍金枪鱼、黄花鱼、鳕鱼等。

3. 中国沿海地区常见的海产品还包括虾、蟹、贝类、海参等。

4. 中国南海是著名的珊瑚礁分布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珊瑚礁物种。

矿产资源:
1. 中国海域潜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尤其是南海地区。

2. 中国海域也有丰富的沉积物资源,如沙、砾、石等,可供建筑和造船使用。

3. 中国海域还有一定的金属矿产资源,如锡、铅、锌等。

能源资源:
1. 中国海域潜藏着丰富的海洋风能和潮汐能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2. 海洋温差能、海洋生物质能等也是中国海洋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资源:
1. 中国海洋生态资源丰富,包括海洋湿地、海洋自然保护区等。

2. 中国拥有许多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如黄海、东海、南海等,
是多种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3. 海洋草甸、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中国海洋资源的一些知识点,涉及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态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渔业调研报告

海洋渔业调研报告

海洋渔业调研报告根据对海洋渔业的调研,整理出以下报告:一、调研背景海洋渔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海洋渔业目前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特进行相关调研。

二、主要问题1.渔业资源利用情况如何?2.渔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如何?3.渔业环境保护情况如何?4.渔业市场销售情况如何?三、调研结果1.渔业资源利用情况调研显示,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但由于渔业过度开发和非法捕捞等问题,导致部分地区的渔业资源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衰退。

对于渔业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要加大力度进行监管和执法。

2.渔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调研显示,我国渔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部分地区的渔民在技术和设备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需要加大对技术培训和设备更新的投入,提高渔民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

3.渔业环境保护情况调研显示,尽管我国渔业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渔船的废弃物处理和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需要加强对渔船的监管和管理,同时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4.渔业市场销售情况调研显示,我国渔业产品的市场销售形势较好。

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丰富,渔业产品的供应量较大,但在市场竞争中也面临一定的压力。

因此,需加强对渔业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对策建议1.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加大对渔业资源的监管力度,限制渔业的过度开发和非法捕捞,建立健全渔业资源保护机制,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提升渔业技术水平加大对渔民的技术培训和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提高渔民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推动我国渔业向现代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3.加强渔船废弃物治理和海洋环境保护加强对渔船的废弃物处理和水污染的治理,建立渔船环保标准和管理制度,同时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4.提高渔业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对渔业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渔业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我国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主要有

我国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主要有

我国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主要有海洋资源指的是与海水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分类之一。

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或海洋中的有关资源。

包括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水波浪、潮汐及海流所产生的能量、贮存的热量,滨海、大陆架及深海海底所蕴藏的矿产资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压力差、浓度差等。

广义的还包括海洋提供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

按资源性质或功能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和水域资源。

世界水产品中的85%左右产于海洋。

以鱼类为主体,占世界海洋水产品总量的80%以上,还有丰富的藻类资源。

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已发现的海水化学物质有80多种。

其中,11种元素(氯、钠、镁、钾、硫、钙、溴、碳、锶、硼和氟)占海水中溶解物质总量99.8%以上,可提取的化学物质达50多种。

由于海水运动产生海洋动力资源,主要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及海水因温差和盐差而引起的温差能与盐差能等。

估计全球海水温差能的可利用功率达100×10^8千瓦,潮汐能、波浪能、河流能及海水盐差能等可再生功率在10×10^8千瓦左右。

[1][编辑本段]水资源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水不仅是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加强对海水(包括苦咸水,下同)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沿海和西部苦咸水地区淡水危机和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海水淡化,是开发新水源、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海水淡化,是指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技术和过程。

海水淡化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采用多效蒸发法;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多级闪蒸法(MSF),至今利用该方法淡化水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电渗析法(ED)、20世纪70年代的反渗透法(RO)和低温多效蒸发法(LT-MED)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反渗透法(RO)海水淡化已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

中国渔业发展情况分析

中国渔业发展情况分析
野生鱼:如带鱼、大黄鱼、鲳鱼等,自然生长在海水中,肉质鲜美, 营养价值高。
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渔业资源保护: 建立保护区,限 制捕捞,保护濒 危物种
渔业资源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浪费
渔业资源管理: 加强监管,打击 非法捕捞,维护 渔业秩序
渔业资源可持续 发展:推广绿色 养殖,减少环境 污染,实现可持 续发展
生态补偿机制
概念:通过经济手段,对因保护渔业生态环境而受损的经济主体进行补偿 目的: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补偿方式: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功能区划定、生态修复工程等
实施效果:提高渔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渔民环保意识
渔业环境监测与评估
监测内容:水质、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健康等
评估标准:参照国家或国际相关 标准进行评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监测方法:现场调查、遥感监测、 实验室分析等
评估结果应用:为渔业管理和政 策制定提供依据,促进渔业可持 续发展
生态渔业发展模式
生态养殖:采用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养殖方式,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修复:对受损的渔业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 生态监测:建立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时监测水质、生物多样性等指标 生态保护:加强渔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中国渔业出口情况:主要出 口产品、出口额、出口市场 等
渔业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政 策、贸易壁垒、贸易摩擦等
渔业国际贸易趋势:全球渔 业贸易趋势、中国渔业贸易
前景等
4
渔业生态环境保护
章节副标题
渔业环境问题分析
污染源:工业废水、农业化肥、生活污水等 影响: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失衡 治理措施:加强环境监管、推广清洁生产、实施生态修复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同时还分布着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000多个,属于海洋大国。

中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因此制定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沿海滩涂和浅海资源我国沿海滩涂资源丰富,总面积为2.17万平方公里(合3255万亩)。

由于我国沿海入海河流每年带入的泥沙量为17亿~26亿吨,平均约20亿吨。

它们在沿岸沉积形成滩涂,每年淤涨的滩涂总面积约40万亩,使我国滩涂资源不断增加。

滩涂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海岸,渤海占31.3%,黄海占26.8%,东海占25.6%,南海占16.3%。

浅海资源由于陆架宽广也很丰富。

0~15米水深的浅海面积为123800平方公里,占近海总面积的2.6%。

按海区分,渤海为31120平方公里;黄海为30330平方公里;东海为38980平方公里;南海为23330平方公里。

滩涂和浅海是我国发展种、养殖业的重要基地。

2.港址资源我国港址资源丰富的原因基于我国大陆有基岩海岸5000多公里,占全国大陆岸线总长的1/4以上。

这类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港湾众多。

它们的特征是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米等深线逼近岸边,可选为大中型港址。

淤泥质海岸4000多公里,其中大河河口岸段常有一些受掩护的深水岸段和较稳定的深水河槽,可建大中型港口。

砂砾质海岸呈零星分布,岸滩组成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发育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水深和掩护条件,可建中小型港口。

我国沿岸有160多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10多个大、中河口,深水岸段总长达400多公里。

绝大多数地区常年不冻。

除邻近河口外,大部岸段无泥沙淤积或很少,基本具备良好的港址环境条件。

目前,可供选择建设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有164处。

3.海岛资源海岛是联结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它兼备丰富的海、陆资源,在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渔业的现状和发展ppt课件

我国渔业的现状和发展ppt课件
美元,其中出口量301.5万吨,出口额97.4亿美元。对虾、 贝类、鳗鱼、罗非鱼、大黄鱼成为出口的优势产品,带鱼、 鱿鱼、鳙鲽鱼、鳕鱼、鲱鱼及鱼粉是中国的主要进口产品。
二.中国渔业在国际上
的地位和作用
• 2、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 • 中国渔业发展以水产养殖为主,尤其是发展内陆水域养殖
业,在养殖技术上因地制宜,对世界渔业的发展开创了新 途径。
• 渤海区:河口地区贝类为主,如毛蚶、文蛤、
杂色蛤。
• 各湾口:对虾、梭鱼等。 • 渤海口:扇贝、鲍鱼和有关鲆类。 • 黄海区:此部多为岛屿山脉,以海带、裙带菜
为主。 紫贻贝、牡蛎、鲍、扇贝、真鲷、 牙鲆。
• 南部砂洲浅滩为主,有条斑紫菜、文蛤、蚶。 • 河口地区:鲻鱼、梭鱼、蟹类。
中国的渔业资源
比重(%)
2.04 8.34 7.62 9.48 3.48 11.80 3.30 14.43 6.23 3.40 13.63 5.57 2.94
二.中国渔业在国际上 的地位和作用
• 1987年 955万吨 • 1988年 突破了1000万吨 • 1990年 1218万吨(我国水产品产量开始居世界首位) • 1994年 2146万吨 • 1998年 3800万吨 • 2000年4279万吨 • 2001年4382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1/3。) • 2002年4565万吨(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位) • 2003年4706万吨 • 2004年4908万吨(是秘鲁5.3倍) • 2005年5101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13000万吨的2/5) • 2006年5290万吨 • 2007年5740万吨 • 2008年4896万吨
• 随着人口增长,改善生活的需要,维护国家海洋权
益、发展渔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

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一)概况我国海洋鱼类近2000种,其中300多种是重要经济鱼类.60—70种是最为常见而产量又较高的主要经济鱼类。

就海区而论,以南海的鱼种最多,有10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有100—200种。

东海鱼类有700多种,但产量却比南海高,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

黄海、渤海两个海区的鱼类共有25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约40种。

我国海洋鱼类具有下列特点:(1)鱼的种类多。

中国海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近40个纬度。

生活在中国海的鱼类既有暖水性的,也有暖温水性和温水性的,黄海北部有冷水性鱼类。

南海的许多鱼类则与印度洋鱼类相似,因此,我国海洋鱼类的种类位居世界前列。

(2)高产鱼种类少。

中国海水文气象要素的差异大,季节变化亦大,因而适应多种鱼类生活,但也因此不能出现巨大的单一鱼类群体。

除少数鱼种年产量在30万吨以上外,大多数鱼种的年产量约在5万吨以内。

(3)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由于我国近海饵料丰富而广泛,因而缓和了鱼类之间的食饵竞争,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

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饵料基础的丰富也使鱼类的食性比食性单纯的高纬地区鱼类复杂得多。

有的鱼既食浮游生物,也食底栖生物。

鱼种间关系复杂。

(4)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

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

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7月产卵。

产卵场则广泛分布于江河入海口,近岸浅滩处及离岸较远处等内外水域。

(5)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海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鱼种,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局限,水平洄游范围较小。

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

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一些暖水性的鱼类。

各种鱼类多麋集在大陆架浅海水域,渔产分布比较集中。

(二)主要经济渔类资源(1)底层经济鱼类资源:底层鱼类是生活在海底和海底附近水层中的鱼类。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分布及其洄游特点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分布及其洄游特点

浅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分布及其洄游特点求锦津1水产学院 A12资环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海洋渔业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就我国海域的现状,概述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大致分布及其洄游特点。

关键词:渔业资源;分布;洄游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Marine fishery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Qiu Jinjin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ocean. China is rich in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 Marine fishery of our country will play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waters in our country, and summarizes 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Key words:fishery resources;distribution;migratory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海洋渔业资源的国家之一,有海域面积354.7万平方公里。

海洋渔业资源能够提供大量富营养的海洋食品,因此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进行生物经济理论分析和生产能力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在此之前,必须了解我国渔业资源的分布情况,以针对性地对各个海域做出相应的策略。

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及其分布特点我国海域由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相连而成,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缺乏大洋寒流分布,均属太平洋西北部的陆缘海,但各海域的封闭程度不尽相同。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同时还分布着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000多个,属于海洋大国。

中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因此制定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沿海滩涂和浅海资源我国沿海滩涂资源丰富,总面积为2.17万平方公里(合3255万亩)。

由于我国沿海入海河流每年带入的泥沙量为17亿~26亿吨,平均约20亿吨。

它们在沿岸沉积形成滩涂,每年淤涨的滩涂总面积约40万亩,使我国滩涂资源不断增加。

滩涂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海岸,渤海占31.3%,黄海占26.8%,东海占25.6%,南海占16.3%。

浅海资源由于陆架宽广也很丰富。

0~15米水深的浅海面积为123800平方公里,占近海总面积的2.6%。

按海区分,渤海为31120平方公里;黄海为30330平方公里;东海为38980平方公里;南海为23330平方公里。

滩涂和浅海是我国发展种、养殖业的重要基地。

2.港址资源我国港址资源丰富的原因基于我国大陆有基岩海岸5000多公里,占全国大陆岸线总长的1/4以上。

这类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港湾众多。

它们的特征是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米等深线逼近岸边,可选为大中型港址。

淤泥质海岸4000多公里,其中大河河口岸段常有一些受掩护的深水岸段和较稳定的深水河槽,可建大中型港口。

砂砾质海岸呈零星分布,岸滩组成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发育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泻湖,有一定水深和掩护条件,可建中小型港口。

我国沿岸有160多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10多个大、中河口,深水岸段总长达400多公里。

绝大多数地区常年不冻。

除邻近河口外,大部岸段无泥沙淤积或很少,基本具备良好的港址环境条件。

目前,可供选择建设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有164处。

3.海岛资源海岛是联结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它兼备丰富的海、陆资源,在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然资源学:6-1 海洋生物资源

自然资源学:6-1 海洋生物资源
1、优良渔场的形成 2、我国沿海的主要渔场
(1)石岛渔场—位于山东石岛东南的黄海中部海域 (2)大沙渔场—黄海南部,北纬32度到34度,东经 122度30分到125度间。 (3)吕四渔场—黄海西南,东邻大沙渔场,西靠苏北 沿岸。
(4)舟山渔场—舟山群岛东部。 (5) 闽东渔场—东海南部,北纬25度到27度10分,
三、海水其他化学元素的提取 1、海水提镁 2、海水提溴 3、海水提碘 4、海水提钾 5、海水提铀及重水
6-3 海底矿产资源
一、石油和天然气 1、渤海油气盆地 2、南黄海油气盆地 3、东海油气盆地 4、珠江口油气盆地 5、北部湾9、冲绳 10、台西 11、管事滩北 12、中建岛西 13、巴拉望西北 14、礼乐太平 15、曾母暗沙等
6-1 海洋生物资源
一、海洋水域生产力概念
海洋水域生产力——海洋水域中生产生物 产品的能力,即生物生产力。
生产力大小的测定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
1、概况
2、我国海洋鱼类的特点
(1)鱼的种类多
(2)高产鱼种类少
(3)食性复杂、生长快、成熟早
(4)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5)分布比较集中
三、我国的渔场
二、滨海砂矿
6-4 海洋动力资源
潮汐能 潮流能 波浪能 海流能 海洋热能 海洋盐度能
一、海洋热能(温差能) 二、潮汐能
6-5 海洋空间资源
一、滩涂与浅海的开发利用
海洋旅游业
2、海洋农牧化 (1)人工孵化 (2)网箱养鱼 (3)人工鱼礁 (4)滩涂养殖 3、深海与远洋渔业
6-2 海水化学资源
一、海盐 1、海盐的生产条件 2、中国沿海的主要盐场 (1)辽宁盐场 (2)长芦盐场 (3)山东盐场 (4)淮北盐场

中国渔业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中国渔业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中国渔业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学院:xxxxx 班级:xxxx 姓名:xxxx 学号:xxxxxx摘要:为了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我国渔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渔区的行政管理制度下,我国渔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弱,通过对我国当前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提高我国渔业的组织化程度,是本文认为的比较可行的制度优化之路。

关键字:优化资源管理前言:地球表面积约76%为水所覆盖, 广阔的水域构成了一座蓝色的宝库, 是人类未来最大的食物基地, 现在许多国家已把开发食物资源的视线逐渐从陆地转向海洋和内陆水域。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随着渔业管理的加强, 渔业资源调查和监测、渔业增养殖、新资源开发、高附加值水产品加工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 保护渔业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已成为全世界渔业大国的共识。

一.我国海洋渔业情况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1],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t,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t/km[2],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t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

在中国海280万km[2]渔场范围内,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

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t,其中渤海24.3万t,黄海87.2万t,东海168.9万t,南海472.5万t。

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

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

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

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

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

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

中国的海洋地理与海洋资源

中国的海洋地理与海洋资源

中国的海洋地理与海洋资源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海域的国家,其海洋地理和海洋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海洋地理的概况、海洋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海洋地理概况中国地处东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拥有约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

中国海洋地理上分为东海、南海和黄海三个海区。

其中,东海和黄海是半封闭海域,南海作为独立的辐射式海域较为开放。

这些海域位于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处,拥有丰富的海洋气候资源,受季风和洋流的影响较大。

二、海洋资源的分布中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海洋能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

1. 渔业资源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渔业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东海、南海和黄海等海域的渔业资源分布广泛,包括各类鱼类、虾蟹类、贝类等。

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保障国内人民的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海洋经济都具有重要作用。

2. 石油天然气资源中国海域潜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渤海、东海和南海等地都有大量的油气勘探开采活动。

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对于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3. 海洋能源海洋能源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包括风能、潮能、波能等。

中国拥有巨大的海洋能源潜力,特别是在东海和南海地区,风能、潮汐能等资源丰富。

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能源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降低能源依赖程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4. 海底矿产资源中国的海域潜藏着丰富的海底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

尤其是南海地区被认为是全球海底热点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油气和金属矿产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满足国内资源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海洋生物资源中国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包括各类鱼类、贝类、海藻等。

这些资源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渔业行业概况了解渔业的历史规模和发展趋势

渔业行业概况了解渔业的历史规模和发展趋势

渔业行业概况了解渔业的历史规模和发展趋势渔业行业概况:了解渔业的历史、规模和发展趋势渔业是指捕捞、养殖、加工和销售水产品的产业。

作为一项古老的产业,渔业对于人类的食物供应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渔业的历史、规模和发展趋势进行介绍。

一、渔业的历史渔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利用手中的简单工具捕捞海洋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渔业也逐渐从一种补给性的经济活动转向商业化经营。

在古代,许多国家和文明都有自己的渔业文化。

古埃及的尼罗河渔业、古希腊的海洋渔业以及中国的渔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渔业成为这些古代文明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并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渔业的规模从规模上来看,渔业可以分为传统捕捞渔业和现代渔业养殖业。

传统捕捞渔业依赖于自然资源,包括海洋、河流和湖泊中的渔业资源。

这种渔业方式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如气候因素、资源量的波动和捕捞技术的限制等。

而现代渔业养殖业则通过人工控制生态环境来进行养殖,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稳定性。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数据,全球渔业养殖产量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亚洲地区的渔业养殖发展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渔业生产区域。

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家在全球渔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渔业的发展趋势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渔业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渔业的主要发展趋势:1. 可持续渔业: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许多海洋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的局面。

为了保护和恢复这些资源,可持续渔业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包括限制捕捞量、改进捕捞技术和推动养殖业的发展等。

2. 养殖业升级:现代渔业养殖业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改良鱼种、监控水质、控制疾病等都有助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国际合作:渔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
中国海域从南到北,共跨越37个纬度,呈现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不同的环境差异,鱼类种数的分布有南多北少的趋势。

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

(一)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渔业资源
在我国已经记录有鱼类1694种,近海的虾蟹类600多种,沿海分布有常见藻类200多种。

经济价值较大鱼类有150多种,重要的捕捞对象有带鱼、鲐、鰺、鲱、鲅、鳓、鲮、大黄鱼、小黄鱼、鲆、鲽、鲳、鲷、笛鲷、金线鱼、鳕、马面飩、沙丁鱼、飩、鲨鱼、鳗鱼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有乌贼、柔鱼、章鱼、鲍鱼、扇贝等;节肢动物有对虾、毛虾、鹰爪虾、青虾、龙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各种藻类。

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我国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虾蟹经济类资源和经济藻类资源等。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
1.鱼的种类多
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37个纬度。

生物种类组成复杂,有冷温、暖温、暖水性种类,暖水性种类约占总数的2/3。

世界有2万多种,我国有近2000种。

2.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水冬季对流强烈,常带来营养物质,初级生产力越大,食物越丰富,为鱼类提供食物越丰富,鱼类生长、成熟就越快。

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3.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

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

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 7月产卵。

4.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海域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种类,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限
制,水平洄游范围较小。

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

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着一些暧水性的鱼类。

(三)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区的主要渔场
我国渤海、黄海、东海的主要渔场大致有:(1)石岛渔场,位于山东石岛东南的黄海中部海域。

(2)大沙渔场,位于黄海南部。

(3)吕泗渔场,位于黄海西南部,东连大沙渔场,西邻苏北沿岸。

(4)舟山渔场,位于舟山群岛东部,地近长江、钱塘江的出海口。

冷、暖、咸、淡不同水系在此汇合,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鱼群十分密集,为我国近海最大的渔场,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大的渔场之一。

(5)闽东渔场,位于东海南部海区。

(6)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位于台湾海峡南部,北起北槟岛附近,南至台湾浅滩以南。

(摘自《海洋开发与管理读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