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经济学概述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制度、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政策的一门学科。
它旨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政治经济学分为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二、价值与价格价值是商品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体现,而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它调节着社会资源的配置。
三、货币与信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信用是借贷行为的总和。
货币政策和信用政策是调控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信贷规模等因素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
四、国民经济循环与增长国民经济循环是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连续运动。
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率的提高。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五、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旨在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发展。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
六、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关系是指各国在经济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国际经济关系愈发紧密。
对外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是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运行规律和政策。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总结: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一章:经济学概述1.1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生产、分配和消费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价值观念、经济制度等。
1.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人们面临选择: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人们需要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做出决策。
•成本与效益的权衡: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权衡其所付出的成本与所获得的效益。
•刺激与反应:人们对经济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可以是经济奖励或经济惩罚。
1.3 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规模、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决策行为,包括个人、家庭、企业等。
1.4 经济学的应用和意义•指导经济政策:经济学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
•分析经济现象: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等。
第二章:供求关系与市场2.1 供求关系的基本概念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变化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
2.2 市场与市场机制市场是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市场机制是指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的自由竞争来调节市场。
2.3 市场均衡与调节机制市场均衡是指供给量和需求量达到平衡状态的情况。
市场调节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实现市场均衡。
2.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需要政府干预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3.1 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价值,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3.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通货紧缩则是指价格持续下降导致货币实际购买力上升。
3.3 失业与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中有能力和愿意工作的人没有工作机会,就业则是指劳动力中有能力和愿意工作的人有工作机会。
3.4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经济周期则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社会条件19世纪中叶,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尖锐,暴露了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19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活动的舞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理论来源19世纪英、法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的创立。
二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剩余价值理论提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论,进而推导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20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20世纪后半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1.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人类社会要想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取。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
只有劳动生产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从事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等活动才有可能。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第一章☆一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物质资料生产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出发点,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得能力。
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得决定因素。
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三个要素。
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得对象。
(一类就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自然物质;另一类就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物质。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得一切物质资料与物质条件。
最重要得就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得发展状况,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物质标志。
劳动者:具有劳动经验与劳动技能得人。
就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得决定性得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得各种经济关系。
使人们最基本得社会关系。
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中所处得地位与关系;产品得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构成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
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得不断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与发展得要求,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得矛盾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得基本动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就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得重要因素。
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得综合构成社会得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得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得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放作用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得一门科学。
二物质资料生产与在生产得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起点) (中间环节) (终点)政治经济学得任务:作为一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得理论经济科学,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与发展得运动规律就是它得根本任务。
政治经济学得性质: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政治经济学得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得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得经济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得经济理论依据、运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典范、财经专业得理论基础与社会科学得重要知识第二章商品与货币☆商品得二因素:商品就是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
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劳动者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
(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6、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答: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7、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答: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8、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笔记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总述:政治经济学三大理论体系:1.价值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生产率不同,产生超额利润,其他生产者转移。
(并不否定商品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加入了资本主义制度因素(仅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劳动力商品的概念),这是一种进步,进而市场上开始按照生产价格交换,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下的价值规律。
3.(剩余价值——)利润的理论:涉及利润在资本间的分配(资本竞争结果),虽然全部资本家利益高度一致(为瓜分劳动创造的价值),资本无处不在——利润平均化趋势(除去垄断的情况)——动态的资本再生产、积累的过程(资本在利润的推动下走向何处)一、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对象和任务经济学发展历史总体: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修正主义/列宁主义——凯恩斯主义——战后经济发展、新经济政策1.重商主义:14-15世纪产生,集中研究流通领域、商业、对外贸易,论证商品货币关系。
1615,(法)蒙克莱田《薪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使用“政治经济学”。
2.法国重农主义: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为代表。
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重视效率)。
马克思认为这是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开端。
3.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接触剩余价值问题。
4.庸俗经济学(西方经济学):19C初,代表有萨伊(提出生产要素论:忽视劳动),马尔萨斯(《人口论》)。
表现在为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
5.空想社会主义:19C初,渊源于16世纪。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C中后期,产业革命于英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特点: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首创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劳动价值论;建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主为社主代替的必然性。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笔记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得四个环节。
一经济规律: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得、本质得、客观得必然联系.定得生产决定一定得消费、分配、交换与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得一定关系。
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势来说也决定于其她要素.Cc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目得,包含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得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就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得,与自然经济相对应得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得前提:社会分工、剩余产品得出现兵分属不同生产者所有。
商品价值:无差别得一般人类劳动得凝结。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得经济关系价值就是商品得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劳动二重性:商品得二要素就是由生产商品得劳动二重性决定得。
商品得就是由价值与价值就是由生产商品得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决定得.1具体劳动就是从具体形态来考虑得,具体劳动创造商品得使用价值,就是商品得自然属性,就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创造商品得价值,就是撇开了具体形式得无差别得人类劳动,就是商品得社会属性,就是历史范畴。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就是商品得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不能分离。
3具体劳动就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得条件,自然属性,永恒范畴。
抽象劳动,社会属性,历史范畴,商品生产得历史性决定抽象劳动得历史性。
4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转化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与体力得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得条件下,人类得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得具体形式得无差别得一般人类劳动。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得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得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与价值得对立.就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得根源—-用商品交换解决。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得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得两种含义之间得关系:1 在现有得正常得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得平均劳动强度与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得时间。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专用笔记整理完全版 全面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经济的含义中国古代“经济”的原义是“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意指治理国家和拯救贫民。
西方“经济”最早是指“家庭管理”,即奴隶主家庭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管理。
而我国在20世纪初又从日本引进富有现代含义的“经济”一词。
二、经济思想的产生中国古代和近代均有着内涵丰富的经济思想。
西方经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思想从古希腊色诺芬到亚里士多德由“家庭管理”扩展为“国家管理”范围。
色诺芬于公元前387-371年间写成的《经济论》,以记录苏格拉底与他人对话的形式阐述了收入与支出、财富与管理、农业及其管理、分工等问题。
《雅典的收入》是他探讨雅典国家财政的论著,具体分析了奴隶制国家应该如何管理经济。
亚里士多德发展了上述思想,并将家庭管理置于奴隶制国家管理的范围,并在《政治论》中把经济论当作广义政治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神学泰斗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也反映了当时有关商业、借贷业和教会的经济思想。
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见课本P.3)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和文化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首先与自然界发生关系。
人们征服、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由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组成。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在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客体,其作用也不能忽视。
科学技术虽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用的发挥受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
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两个方面。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看法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②经济规律分为三种:1.适应于所有社会经济形态的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拥有客观性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必然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
人们不能够违犯、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能够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别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基根源理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牢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但研究生产关系必定联系生产力。
基本看法①商品(同时满足)必定是个适用物;必定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经过有代价(经济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
二要素:价值、使用价值。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价值量与表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钱币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钱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钱币形式。
历史:实物钱币、金属钱币、信用钱币。
未来:电子钱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钱币。
实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别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钱币主权)③钱币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积蓄手段、支付手段、世界钱币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颠簸。
价格经常背叛价值其实不违犯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能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拘束,上下颠簸。
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1.商品的二因素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
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政治经济学》笔记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就使用价值本身来说,它的用途、性质等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④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问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
(4)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①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
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
①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3)两者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高中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部分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实践:所谓实践,就是指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所谓实践,就是指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4.联系:所谓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种种关系。
制约的种种关系。
5.矛盾:所谓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所谓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6.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7.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8.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以及作为感觉器官延伸物的各种工具获得的对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或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9.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思维获得的对于事物的本质或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0.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1.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笔记
政治经济学原理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生产要素。
1. 生产力:人利用、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生产力三要素)2. 生产关系: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二)政治经济学怎样研究生产关系1.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
2.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揭示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要揭示经济规律1. 经济规律大体有三类:人类共有的;几个社会共有的;一个社会特有的。
2.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质。
二、商品和货币(一)商品1. 商品及其二因素。
商品: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二因素: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和使用价值(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越多,每件商品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T价值量越低。
4.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升级版: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T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 商品拜物教。
(二)货币1•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及本质。
货币衍化:简单价值形式T扩大价值形式T一般价值形式T货币价值形式。
本质:固定充当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2. 货币媒介商品交换,形成商品流通和商品货币关系。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
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第二章1、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生产交换的经济形式;②、商品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③是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②交换价值的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通过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①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②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是一个历史范畴5、具体劳动:①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②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③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6、抽象劳动: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成为抽象劳动;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试题;③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7、市场经济:①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是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8、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作用:①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政治经济学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1、货币:①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②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产生的;③具有价值尺度、流动手段等功能。
2、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四章1、资本:①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②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相互关系;③是一个历史范畴。
2、资本积累:①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②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③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3、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三种独立的资本,是同一资本在不同阶段的职能形式。
4、固定资本:①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②是价值转移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 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商品和货币•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四章:资本循环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割•第六章: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第七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第八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第一章: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四、政治经济学学习的方法五、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六、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大约进行了200多万年,从经济实践基础上萌发一定的经济观点,到形成一些经济思想和某些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两千多年时间,而从理论上概括、阐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运动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
中国古书经济:经国济世,经邦济民。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家庭管理。
现代含义1、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
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3、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4、节约(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
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出版了一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以后《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于工场手工业和产业革命时期,初创人:威廉.配第;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完成者:大卫.李嘉图。
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力图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优越于封建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作了一定的科学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但其必然带有一定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2、庸俗政治经济学是专门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萨伊,英国的马尔萨斯。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政治经济学整理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政治经济
学整理
1. 定义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分析经济活动的政治背景和对政治的影响。
2. 经济制度
- 市场经济制度:由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决定资源分配的经济制度。
- 计划经济制度:由中央计划机构安排资源分配的经济制度。
- 混合经济制度:结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经济制度。
3. 经济增长与发展
- 经济增长:指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实际产出的增加。
- 经济发展:指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善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4. 经济循环
- 市场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
- 社会主义经济循环:包括计划、配置、分配和再生产等环节。
5. 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
- 政府干预:指政府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和
干预。
- 市场调节:指市场机制自身运行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分配资源。
6. 政治经济学理论
- 古典经济学:强调自由市场和个人利益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注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和社会主
义革命等议题。
-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以上是对政治经济学知识点的简要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深入了解,请查阅相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二下)导论:一:经济制度一般原理(经济制度含义,功能,演变):含义:社会经济制度:概括了全部经济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财产关系。
经济制度可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指具体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包括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制度等。
功能:既可推动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承认制度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同时更承认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认为制度功能主要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构建激励机制。
忽略非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制度演变:马克思主义制度演进理论:1、经济制度不具有永恒性,它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3、人在制度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改良与革命是经济制度演变的两种基本形式;5、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经历社会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是可变的;2、制度变迁原因在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3、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之间的转化;4、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5、制度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统一,对立,转化)统一性:两种经济制度的共存共处必然要发生联系和关系。
两种经济制度具有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要求两种性质不同的国家之间协同行动。
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之处。
对立性:政治上:社会主义国家在现阶段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执掌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本家及其代理人执掌政权。
经济上: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财产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的财产制度和按资分配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
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转化性:两种转化趋势:资本主义具有前进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社会主义也具有倒退到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当前两种经济制度共处的优势:在资本主义一方,但是并不具有永久性。
第一讲:课堂讨论的三个问题1、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之我见思路(1)立论基础的正确性。
(2)理论揭示的合规律性。
(3)主体与途径选择的科学性(4)与实践进程的关联性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早产儿”吗?(兼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理的“不在场”)(1)理论的界说。
(2)矛盾综合的(历史)现实体现——历史必然性。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资本全球扩张的分析视角。
(4)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理论与地域的视角(5)历史与现实的验证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任务的艰巨性之基本表现。
(1)“起点”之低——历史的落后、现实的制约(2)“四化”之难——动态而高远的追求(3)“任务”之繁——反资与反封(4)“文化革命”之困——精神境界提升的缓慢性(5)“理论与经验”之缺——主义的坚守与思想的保守、思想的纯洁性与理论的本土化(6)“环境”之艰——外部打压、强力竞争第二讲: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基本的内容规定性(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定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总体上讲,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四)公有制经济的本质、实现形式及主体地位: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涵义及其范围(1)涵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主义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2)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其他经济形式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能够控制经济发展的方向。
集体经济,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股份合作制属于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有:股份公司、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
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其中有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更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2,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实行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是劳动人民主人翁地位的体现。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1)就全国范围而言,公有资产在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需要国有经济控制;其他领域,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整体质量。
(2)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努力使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科学管理,加速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如独资企业、合作或合伙企业、股份公司、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
5,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城乡集体经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
3、社会主义分配的总原则—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和根本保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三)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1、效率:最优达致最大。
(1)宏观经济效率(2)微观经济效率2、公平: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与合理。
(1)制度公平(2)规则公平(3)权利公平(4)机会公平3、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1)效率与公平(平等)的交替性?追求效率往往要付出公平(平等)的代价追求公平(平等)往往要带来效率损失——效率与公平的两难选择:效率优先公平(平等)优先效率与公平兼顾(2)公平与效率关系提法的演变a.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1987)b.兼顾效率与公平(1992)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993、1997、2002)d.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2001.9) e.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2006.9) f.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007)g.初次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社会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011)(3)公平与效率的交互同向性——实现两者的统一效率对公平的促进作用一是效率原则的贯彻促进公平原则的实现。
二是效率的提高为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公平的发展。
公平对效率的促进作用一是公平原则是保证效率和提升效率的精神支持。
二是公平提供了提升效率的社会保证。
公平与效率如何才能实现制度内的统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建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收入分配体制要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如何确立公平合理、切实执行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第三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几组相关概念((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经济体制(Economicsystem)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通常指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它规定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来调控或影响社会经济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
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反映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其政治统治的经济秩序,而确认或创设的各种有关经济问题的规则和措施的总称。
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 ,“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内在逻辑1、生产力的发展是制度变迁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制度理性的根本标准就是生产力标准。
2、改革的目标与改革的过程、宪法制度内的选择和对宪法制度的选择之间的关系,是制度变迁理论和过渡经济学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3、市场经济是一个整体的、历史的和动态的现象,不存在抽象的固定的和脱离特殊历史条件与制度环境而存在的市场经济。
4、市场化的体制转轨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实际进程和内在逻辑需要从社会整体结构的演进和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中得到说明。
5、初始的社会结构和现实的社会选择共同决定着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路径。
6、社会制度的变迁是演进性与构造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经验的具体分析1、具备相对有利的初始条件(1)传统体制的结构(2)生产力的结构(3)改革的政治环境。
——制度前提、物质前提和组织前提2、坚持了相对稳定的宪法制度(1)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制度安排的内容(2)宪法制度的变化方式决定改革的方式(3)宪法制度规定集体选择的条件和基本规则3、选取了合适的渐进改革路径(1)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2)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统一(3)局部试验与整体推进相衔接(4)新体制与旧体制双轨并存(5)政府与市场、改革与开放、经改与政改相促进(6)意识形态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原则性与包容性4、注重了历史与传统的延续性(1)渐变强政府的官僚政治传统(2)延续了强化团体价值的儒家文化传统(3)保有了“实用理性”的大众文化心理消极与积极的影响——渐进!市场体系是指由各种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市场,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按一定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市场结构、市场机制和市场功能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