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最新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报告人:王燃绪论:历史的作用科学史也就变成一门编年史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当代科学的每一事实、定律和理论是何人在何时发现或发明的;二是描述和解释那些阻碍着科学以更快的速度累积的错误、神话和迷信。
但是今天的科学史学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胜任这两个任务了。
一方面,附加的研究让他们难以回答诸如“氧何时被发现”或者“能量守恒最先由谁提出”之类的问题;一方面,他们也越来越难以区分过去的“科学”于那些在今天被打上“迷信”标签的东西了--用库恩自己在后面章节中提出的观点分析,可以认为科学史已经遇上了常规范式无法解决的危机,于是科学史学的革命就到来了。
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针对某种科学所做的研究,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由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决定,也可能是由他的个人性格决定的;但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在常规科学时期)他们必须要承诺接受一套关于本学科的共同的信念--这套共同信念大约也就是库恩所称的“范式”(Paradigm)。
库恩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范式,则一个学科恐怕连“科学”都算不上,就如同今天的社会科学领域仍旧被怀疑不是科学一样。
而常规科学是会遇到危机的,或者按库恩的说法,是“反常”。
当反常发生、且经过科学共同体的努力之后,仍旧无法使那些反常与预期一致的时候,科学共同体就会不可避免地进行反思,于是也就进入了非常规研究的阶段,并且最终会导致科学共同体做出一系列新的承诺,从而建立一个科学实践的新的基础。
--这种非常规研究时期,就是库恩所称的“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第二-四章)所谓“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者多种过去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使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比如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这种多个范式相互竞争的情况。
在当时,四元素说也好、原子说也好,其实质都是库恩所成的范式,而这些范式没有一个得到大家的公认,所以这一阶段的物理学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科学革命的结构
5
3
4
对工作或学习的启示
对工作或学习的启示
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我 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学习和工 作的启示
其次,不可通约性提醒我们, 要勇于接受和适应新的观点和 方法,以不断推动个人的学习 和成长
首先,范式的概念提示我们, 在解决问题或进行创新时,需 要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假 设作为指导
深入分析
4. 常态科学与非常态科学
库恩将科学发展分为 两种状态:常态科学 和非常态科学。在常 态科学阶段,科学家 们主要在既定的范式 下进行研究,解决范 式内的问题。而在非 常态科学阶段,由于 范式的转变,科学家 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挑战和机遇
3
个人观点
个人观点
我认为,《科学革命的
结构》为我们理解科学
最后,常态科学与非常态科学 的划分提示我们,在面对困难 和挑战时,要有勇气改变思路 和方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5
结论与总结
结论与总结
1
总的来说,《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它为我 们理解科学的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通过深入剖析范式、不可通约性、解释与预言以及常态科学与非常 态科学等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价值
目录
-
1 背景介绍 2 深入分析 3 个人观点 4 对工作或学习的启示 5 结论与总结
科学革命的结构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托 马斯·库恩(Thomas Kuhn),他 通过深入剖析科学发展的历史,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革命结 构理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自问世以 来,便在科学界和哲学界引起 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在本次读书报告会中,我们将 一起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 中的核心观点、影响及对我们 的启示
《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内容简介:《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是被理查德·罗蒂称作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
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
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
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
“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 - 托马斯·库恩作品目录:《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吴国盛)导读(伊安·哈金)序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第六章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第七章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第八章对危机的反应第九章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十一章革命是无形的第十二章革命的解决第十三章通过革命而进步第十四章后记——1969索引译后记本书的读后感绪论在绪论中,作者已经把本文要表达的主题说出来了。
最新《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
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内容简介:《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是被理查德罗蒂称作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
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
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 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
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
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托马斯库恩作品目录:《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吴国盛)导读(伊安哈金)序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第六章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第七章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第八章对危机的反应第九章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十一章革命是无形的第十二章革命的解决第十三章通过革命而进步第十四章后记一一1969索引译后记本书的读后感绪论在绪论中,作者已经把本文要表达的主题说出来了。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关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解读一、解读我们在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前,首先了解了库恩的生平,他从一个物理学者,转变为科学史家,再转变为科学哲学家,他的一生都与几个重要的词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范式、常规研究、科学革命。
在这本书中,我们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常规研究————反常————反常时期————新的范式(范式) (科学革命) 虽然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和革命一起计入历史,但是长时间的常规研究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范式的行成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资源,他们不再纠结于基本的概念,而是利用论文的形式对最新的热点进行交流。
正是这种交流,使我们的资料更加详尽,观察和理论的一致性更加精细。
这个专业化的过程,一方面使我们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帮助我们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限制我们的眼界,使范式变化受到很大的阻碍。
所以我们要借助于范式去进行研究,因为范式越精确,涵盖面越广,作为反常的指示器越灵敏;而不是依赖范式,纠结于范式,错失发现的机会。
二、启示:范式的继承与反常的探索承认与学习已有学科领域的范式,并不等于全盘接受、固守陈规,而是在已有范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新范式的形成依赖于真正有能力的人接受它,并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使新理论日渐完善,直至整个科学共同体都认可它。
而发现与探索反常则是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所必须做的工作。
下面我们结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谈谈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范式理解及反常研究。
财务概念框架(CF)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12月发布的,作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也根据研究发布了相关的报告,我国则是在1992年发布了基本准则,并于2006年根据趋同化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尽管时间、制度背景、经济环境差别很大,但是这些理论框架内容都基本相同。
《科学革命的结构》50道题
《科学革命的结构》50道题1、库恩在《结构》的第一句话中就说出了本书的“原创性”:“假如我们不把历史看成只是轶闻或年表的堆栈的话,历史便能对我们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印象中,造成一个决定性的变化。
”库恩对传统科学观的颠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我们普遍认为科学知识的进步是累积的,正如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了在巨人的肩上。
”这句话很确定地说,牛顿理论的发明不必从头开始,而是基于前人的成果。
简要总结一下传统的科学进步观是怎样的?3、库恩认为,在“既定的科学印象”与“历史事实所呈现的科学真相”两者之间必然有一种扭曲。
所有既定科学观点所呈现出的诠释都源自于一种扭曲的历史,只注意如何迎合当代的科学成就,却忽略了科学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复杂性。
库恩的理论是如何呈现这个转换过程中的复杂性的?4、试以拉瓦锡的氧化说取代燃素说所带来的化学革命,物理学中牛顿革命和爱因斯坦革命及其所带来的相应的整个科学革命为例,分析到底什么是科学革命?5、波普尔把问题作为整个科学探索的起点,运用“证伪”或“否证”概念,把科学看做四阶段的发展: P1( 问题1)→TT( 试探性理论)→E( 消除错误)→P2( 问题2) 。
科学探索和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的过程。
库恩对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更为动态、细致的描述模式: 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分析库恩的科学革命同波普尔的科学革命观之间的区别。
6、库恩如何看待常规科学、反常、科学危机与科学革命之间的关系?7、范式(paradigm)是库恩思想的核心,书中提到范式有21种不同的用法,你如何理解范式?8、什么是科学共同体(community of science)?9、从形式上看,科学革命是有与旧理论根本不同的新理论的产生,是有不同于旧范式的新范式的产生和确立。
那么,新理论与旧理论的根本不同到底在什么地方呢?10、如何理解《结构》中的这句话:“科学革命打碎的只是科学理论的旧框架,摧毁的只是科学的旧基础。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夏佩尔一、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回顾1、“范式”理论:范式理论是库恩哲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内容。
总的来说,“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
2、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实质上就是指范式的转化和更替。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1)前科学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共同体和一个公认的范式,存在许多竞争的学派。
(2)常规科学时期:有了公认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就在范式的支配下进行研究,常规科学时期就开始了。
“常规科学”就是按照常规或者说按范式进行研究的科学。
“常规科学不能改变范式”,常规科学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
其任务主要是搜集观察和实验资料,进行一般的理论性研究,即解难题或释疑。
所谓难题是范式可以规定肯定有解的问题。
在此阶段,科学家的任务不是检查范式、批判或改变范式,而是坚守范式,坚定不移地用范式去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当“范式”遇到反常时,他会调整理论,吸收反常,直到使反常成为预期的结果为之。
(3)科学危机时期:当反常愈积愈多并深入到范式的核心,理论的调整和修补无济于事,使常规科学陷入困境和迷途时,科学就进入了一个显著不稳定的时期——危机时期。
这时人们对范式的信念开始动摇,涌现各种竞争的理论,集体成员因失去共同的信念而分裂,引起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
(4)科学革命时期:所谓革命实质上就是新旧范式的替换,即科学共同体除去那些顽固不化的反常、重新概念化的过程。
科学危机在这时结束。
库恩认为由于范式不是认识而是信念,因而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代换不是科学共同体的认识的深化,而是信念的改变。
(5)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整个科学史遵循着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的周期运动规律向前发展。
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内容综述
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内容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几个核心概念——“常规科学”、“范式”、“反常”和“革命”的解析剖析了库恩的核心思想。
并利用库恩的理论对嘉宾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理解。
1《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结构本书的主旨思想便是用“范式”来解释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从而用“范式”的变更定义了“科学革命”。
并由范式建立、常规科学发展、发现反常、产生危机、进行革命这一过程构建出一个“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这一概念既是本书的中心也是全书的主线。
按照这一主线,我认为本书主要可分为三部分:“常规科学”、“异常”和“革命”。
本书的前两部分便是我们说到了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前四部份。
也就是为第三部分“革命”来做出铺垫,由常规科学与危机引出第三部分基于“范式”对“科学革命”进行的建模。
我认为本书的具体结构划分应该如下:其中,第1章为全书的引言,2-4章为“常规科学”部分,6-8章为“异常”部分,9章及之后章节为“革命”部分。
第5章与第6章为对“范式”这一概念的引出和解释。
下面为我对本书中核心内容与核心概念的理解。
2对书中核心概念的分析何为常规科学?本书在书籍的开头,便提出了一个概念——“常规科学”,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新颖的。
科学为什么会有“常规”与非常规之分呢?在对本书的前两章进行理解我,我认为“常规”这次词的意思就是“非开创性的”。
库恩所指的常规科学是在已有范式(或者称其为已有科学成就)下产生的,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的科学成果。
将其称之为“继承性科学”或许符合这一定义的本意。
“继承”这一次也凸显了库恩所认为的常规科学的目的。
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目的是在已有范式的框架下,对世界的观察结果进行诠释。
其根本目的是保持现有范式的权威性、正确性。
也就是说常规科学所作的便是继承并发展范式。
常规科学的焦点问题有三个:1、关注能结束事物本质的事实。
2、验证理论和观察结果的一致性。
3、明确范式的经验工作。
库恩在书中用一个很有趣且贴切的词概括了常规科学——“常规科学即是解密”。
科学革命的结构1-4章
1964 年,他被任命为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哲学和科学史
的派恩讲座教授,在此教席上一干便是十五年。1979 年
他回到波士顿,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自 1982 年起至
1991 年退休,他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洛克菲勒讲座的哲学 教授,库恩是这个教席的第一任教授。退休后成为麻省理 工学院荣誉教授。1982 年曾获萨顿科学史奖章。他还获 得各大学和机构授予的荣誉学位,其中包括圣母大学、哥
第四章:常规科学即解难题
常规科学的活动是一个解谜的活动,即 “无论在历史 上,还是在当代实验室内,这种活动似乎是强把自然界 塞进一个由范式提供的已经制成且相当坚实的盒子里。 ”简单说,常规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扩大已有范式的应 用范围、提高其精确性。
⑶规则:规则是将规范合理化而形成的一个共同的标
准。规范相对于规则具有“优先权”, 只要规范仍然可 靠,即使没有对合理化取得一致意见,甚至根本没有想 过合理化问题,规范也能够发挥作用。
1946 年和 1949 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学位论
文是关于理论物理学的。从 1948 年到 1956 年,他在哈佛大学从 事各种职位的工作,直到提升为普通教育学和科学史专业的助理教
授。他于 1956 年受聘于贝克莱加州大学,并于 1961 年成为该校
科学史专业的正教授。
库恩简介
②在这种典型的应用中,规范只有容许那些原则上可以 取而代之的事例重复出现才有作用。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
范式的成功在开始时很大程度上只是选取的、不完备的 、有可能成功的预示。常规科学就在于实现这种预示, 其方法是扩展那些范式所展示出来的特别是有启发性的 事实,增进这些事实与范式预测之间的吻合程度,并且 力图使范式本身更加明晰。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1
一、概要全书按照写作顺序可以分成四部分: 常规科学、规范、科学革命、进步。
科学发展并不是像历史的车轮一样, 按时间顺序通过知识的层层堆加、积累而来。
常规科学研究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当科学家在断解谜的过程中无法解答一个重要谜题时, 危机就诞生了。
恰恰是某些危机现象的产生迫使科学共同体进行反思, 从而进入了一个非常规研究的阶段, 而这一系列新的使常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是在已有科学成就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这样的成就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 如果没有这种公认的信念, 那就必须通过个人或历史的偶然事件从外界提供这种信念。
常规科学目的在于保持范式的权威性、说服力, 并针对规范的遗留问题进行扫尾, 它关注三个焦点 1.关注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事实。
2.验证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
3.明确范式的经验工作。
有助于进一步扩展科学的广度和精度。
虽然常规科学的目的不尽然在于探寻新事物, 但却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反常从而引起新事物的产生(或者说范式的修改)。
范式并不等同于规则, 规则要求的是标准化和完整的诠释, 而范式可以看做是共同特征的内在联系, 更具优先地位。
范式的优越性或许在于即使没有统一的意见时, 范式的作用仍然存在, 范式在不同科学领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通用性。
(P49)范式由理论和实验结合产生的, 范式越为广泛, 它越能对于反常现象提供灵敏的指示。
范式变化的原因在于反常现象的出现, 而范式变化的结果则是产生新的范式或者是对原有范式的修改。
(注意: 此时变化程度并没有很大)现存规则一定意义上的失效是导致反常甚至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 也正是寻求新的科学理论的导火线。
在新理论涌现之前必定会有一段学派竞争的不稳定时期, 这个时期中会产生大规模的对范式的反思和破坏, 即常规科学进行改革, 直到把规范理论调整到反常的东西成了预期的东西, 旧的规范取代新的规范为止。
危机的产生有技术、改革、历史三方面因素。
单纯的危机并不会导致范式的更迭, 人们在危机产生时往往选择等待或者修正理论去适应新问题, 而只有当科学家意识到不得不发展一个新的范式来使得过去僵化的范式土崩瓦解时, 才能说明危机发挥了其真正作用。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一言以蔽之,库恩用范式这个概念来解释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是通过革命(范式的转变)而发展。
全书分三个部分:常规科学,危机的出现,科学革命。
用范式来解释这三个现象就分别对应于:范式的产生,范式的转变,范式的竞争。
库恩的“范式”比较模糊,他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这么一个用语,而不是从逻辑分析得出的词语。
所见到的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
其实,亨普尔的逻辑主义更能够揭示出范式的真正逻辑内涵。
如果只读库恩书会抓不到重点,因为范式太模糊了。
结合亨普尔的书可以更好的把握库恩的思想本质,说出库恩所没说出的话。
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库恩开篇提出我们接受的一般科学教育使我们产生了错误的科学观。
他反两种科学观,其一科学是由科学方法通过逻辑运作得出的,其二科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其余部分库恩介绍了全篇布局。
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本章库恩要用范式说明是常规科学如何产生的。
首先,在库恩看来,所谓“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者多种过去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使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学派林立,争论不休,而范式建立使得研究得以聚焦。
从逻辑实证分析,范式的成立有助于发展搜集更集中的资料,设计精准的实验,才指引科学发展,正所谓“真理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上一章库恩提出一个得到公认的范式是辨别常规科学的标准,这一章库恩则要说明这种范式所容许的研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换句话说,如果一门学科已经有了一个公认的范式,那么还会剩下什么东西供人研究呢?库恩先给范式做了定义:其一有范例的意思,同时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有待澄清的对象。
在一个范式最初出现的时候,它的应用范围和精确程度都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目的既不是去发现新现象和新理论,而只是为了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的那些现象和理论。
无论是在现象上还是在理论上,常规科学的研究有且只有三类问题:确定事实、理论与事实一致、阐明理论。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1.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2.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牛顿的《原理》和《光学》、富兰克林的《电学》、拉瓦锡的《化学》以及赖尔的《地质学》等,都在一段时期内为以后几代实践者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
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它们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获得其他竞争模式。
另一方面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3.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称之为“范式”。
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为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范式可让加入的成员从相同的模型中学到这一学科领域的基础,并在尔后的实践将很少在基本前提上发生争吵。
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所产生的这种承诺和明显的一致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
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
4.历史向我们提示出,通向一种坚实的研究共识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
早先搜集事实(可能是那些信手可得的资料、偶然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甚至是某些更神秘莫测的资料)的活动比起后来科学发展所习惯的这种活动来,是一种远为随机的活动。
这类收集事实的活动尽管对许多科学的起源是必要的,但这类收集事实的活动也会产生困境。
5.理论要作为一种范式被接受,它必须优于它的竞争对手,但它不需要,而且事实上也绝不可能解释它所面临的所有事实。
接受一个范式终止了对基本问题的无休无止的重述,不需要从第一原理出发并为引进的每一个概念进行辩护,可以激励科学家们从事更精确、更深奥、更费心力的工作。
6.范式的成功,在开始时很大程度上只是选取的不完备的、有可能成功的预示。
常规科学就在于实现这种预示,其方法是扩展那些范式所展示出来的特别有启发性的事实,增进这些事实与范式预测之间的吻合程度,并且力图使范式本身更加明晰。
科学革命的结构 附录 -回复
科学革命的结构附录-回复“科学革命的结构附录”是一本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所著的重要科学理论著作,这本书被广泛认为是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附录中所讨论的主题是科学革命的结构,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学革命的概念。
科学革命指的是科学知识从传统观念转变到新的理论和实践的过程。
这种转变通常伴随着科学观念的革命性变化,以及科学范式的转移。
科学范式是指一种普遍认同的理论框架,它规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目标。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观点,称之为“范式转换”。
他认为科学革命是一个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转变过程。
旧范式指的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而新范式则是一种与旧范式有本质区别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范式转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危机、革命和归一化。
危机阶段指的是科学界出现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挑战了传统的科学观念和方法。
这种危机促使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和寻找新的理论框架。
接着是革命阶段,科学家们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能够解决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归一化阶段,新范式逐渐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科学界开始围绕这个新范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界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周期。
在转变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通常会存在一种倾向,即对新理论的接纳和旧理论的抛弃。
这种倾向被库恩称为“范式转移”。
范式转移是由于科学界对传统科学观念和方法的质疑和挑战,以及新理论的出现而引起的。
范式转移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转变,更涉及一种科学社区的转变。
科学界的范式转移需要科学家们的理论认同和实践共同努力。
科学革命的结构还涉及科学知识的累积和非连续性。
根据库恩的观点,科学的发展不是一种连续和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在科学革命发生之前,科学知识往往是以零散的形式存在的,没有形成系统和连续的体系。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目录序1、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2、走向常规科学3、常规科学的本质4、常规科学即解难题5、规范的优先性6、反常和科学发现的涌现7、危机和科学理论的涌现8、对危机的反应9、科学革命的性质和必然性10、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11、革命是无形的12、革命的解决13、由于革命而进步《科学革命的结构》简介和版权信息内容提要本书是当前世界上研究科学史的著名专著。
作者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此书出版以后在科学界和哲学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
本书可供广大自然科学工作者、哲学工作者参与,对科学史、科学方法论研究者更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本书从序到第七章由纪树立译;从第八到第十三章由李宝恒译。
版权信息《科学革命的结构》T.S.库恩著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上海瑞金二路450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上海商务印刷厂印刷1980年10月第1版I 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我们如果把历史不仅仅看成是一堆轶事和年表,就会根本改变今天仍然支配我们头脑的关于科学的形象。
从前形成这样一个形象,也包括科学家自己所形成的,主要是由于学习已有科学成就的结果。
这种成就载于经典著作之中,近年来也载于那些每一代科学新人从中学到专业的教科书之中。
但是这一类书,目的不可避免地是为了说教,它们所描述的科学观,决不会比旅行指南或语文课本所描述的民族文化更合乎实际一些。
本文要说明的是,这些书从根本上把我们引入了歧途。
本文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一种可以从科学研究的历史记载本身浮现出来的科学观。
但是,如果人们所不断寻找和分析的历史资料,只是为了回答科学课本中那些永恒不变的陈词滥调所提出的问题,那么,即使根据历史,也无法形成新的科学观。
比方说,这种课本似乎总是暗示,书中所描述的各种规则、定律、理论已经完美地表明了科学的内容。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命的结构》读书笔记其实没什么东西,基本就是摘抄和复述(以⼈话重构),为了最后写论⽂⽤的。
论⽂写得很烂就不放了。
第⼀章:绪论历史的作⽤历史不是简单的事件记录的堆砌,在科学的历史中可以窥见与当今的科学教科书上完全不同的图景。
然⽽对于科学史中过时的科学理论,究竟是作为神话还是作为科学对待?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知识的增长、科学的发展,将引起⼀场编史学的⾰命。
通过“旧科学”在其盛⾏的时代的整体性描述,将提⽰⼀种新的科学形象。
不同的科学共同体的不同“信念”的“不可通约性”、科学共同体成员终其⼀⽣为之⼯作的“常规科学”,对“常规科学”的破坏与维护的竞争,打破传统的“科学⾰命”与作为结果的“转移”,对这些现象的描述将构成《科学⾰命的结构》⼀书的轮廓。
第⼆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科学经典著作的(功能)特征:其⼀,成就吸引拥护者,使其脱离其他竞争模式(排他性)。
其⼆,⽆限制地为新实践者留下问题。
这也是“范式”的特征。
“范式”是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科学⾰命”的⼀个例⼦:物理光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种范式通过⾰命向另⼀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
”通向⼀种坚实的研究共识(范式?)是困难的。
范式使某⼀学派的信念或成见的胜利⽽产⽣,有停⽌争论和激励进⼀步⼯作的作⽤。
(例⼦:电的流体说,莱顿瓶→富兰克林)。
所谓的“真理从错误中⽐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
”范式使得不接受的⼯作者被排除出科学部门或停留在“哲学”⾥。
前范式阶段:著作,给“⼤同⾏”阅读;范式阶段,“实验报告”,分野严密。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范式(Paradigm)地位源于⽐竞争对⼿更成功;常规科学实现范式的预⽰、使范式更明晰。
范式留下的扫尾⼯作构成常规科学,研究澄清范式提供的现象与理论。
三类实验⼯作:1)范式所表明的揭⽰事物本质的事实,增进准确性与扩⼤范围 2)直接与范式理论的预测⽐较的事实,受仪器的限制 3)定性到定量,范式的明晰,往往最重要三个理论⼯作:1)现存理论预测事实,精确性问题 2)阐明范式的理论问题,重构重新表述 3)确定事实与理论⼀致以上这些⼯作构成常规科学的全部⼯作,跳出只有抛弃范式,抛弃范式等于终⽌科学实践,也是科学⾰命的轴⼼。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范式的优越性”读书笔记库恩的科学哲学的核心是关于科学通过革命而发展的思想。
传统的观念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知识的积累,是时代相传的直线式发展,“这些成就被记录在经典著作中,更进期的则被记录在教科书中。
”而库恩则强调指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引人误入歧途。
在库恩看来,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是“按一定规律和周期出现的结构”,科学发展的路线并非是一条渐进性的路线。
库恩的科学观被称为“阶段革命论”,即科学从前科学阶段,经过意见分歧有达成一致而进入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以一定的范式作为自己的基础,经过这一范式支配下解决难题的努力,使范式日臻完善;同时反常现象不断增多,终于使旧范式陷入危机并导致科学革命,由新范式取代旧范式而进入新的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虽然是一种高度确定性的活动,但它有不必要完全由规则所确定”。
这就是科学家所共有的范式而非共有规则、假定和观点的原因所在。
在一段时期内,尽管有一个为科学共同体都坚持的规则,但这些规则本身却不能囊括他们在实践中所共有的一切。
“规则导源于范式,但即使没有规则,范式能指导研究。
”这便是库恩提出的范式优先的命题。
范式比规则优先的原因何在?我认为首先要厘清规则、范式、研究之间的关系。
历史研究表明,在某一时期某一专业中,存在一组反复出现而类标准式的实例。
“这些实例便是科学共同体的范式”。
”“研究它们并用它们去实践,相应的共同体成员就能学会他们的专业”。
因而,“一个成熟科学共同体的那些范式是能够被相对容易地确定的”。
其次共有范式的确定不是共有规则的确定。
确定共有规则必须和共有范式相比较,并且与共同体中流行的研究报告进行比较。
这样做的目的是“发现明显的或隐含的可分离的因素”,讲这些因素加以概括便成为研究的规则。
另外,寻找规则可以获得部分成功,但库恩同时指出,“寻找规则比寻找范式更加困难”。
原因何在?第一,科学家允许对一个范式的解释有分歧,这意味着没有对范式达成一致的意见;第二,一个范式存在斌不需要暗含存在一整套规则,因而在结构上必然是松散的;第三,指导科学家们工作的是隐含知识,即通过实践获得却又不能够清晰表达出来的知识,这说明科学实践更注重过程,而不是将过程的每个要素均描述下来;第四,共有范式的各种属性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既然如此范式可以说是存在与每个科学家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内容简介:《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是被理查德·罗蒂称作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
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
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
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
“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 - 托马斯·库恩作品目录:《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吴国盛)导读(伊安·哈金)序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第六章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第七章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第八章对危机的反应第九章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十一章革命是无形的第十二章革命的解决第十三章通过革命而进步第十四章后记——1969索引译后记本书的读后感绪论在绪论中,作者已经把本文要表达的主题说出来了。
那就是“本文要力图表明,我们在一些基本方面已经被教科书误导了。
本文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它能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得出的”“本文旨在勾画出这个形象的轮廓,使新编年史学的某些含义更加明确。
”知道这些,那么就对后面几章的阅读有了清晰的轮廓,使得阅读相对容易一些。
通向常规科学之路在这一章开头,作者便向我们明确了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常规科学”和“范式”。
所谓“常规科学”,就是“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间内公认为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而“范式”是指具有两个特征的成就,一是有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
二是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常规科学时代的研究过程中,大部分科学家对于共同的范式坚信不疑。
常规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他们的任务是搜集观察和实验的资料,进行一般理论性研究即解难题或释疑。
但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正在挑战着“范式”。
那就是对于原范式不熟悉的局外人,他们可能提出解决一揽子问题的方案。
例如道尔顿的原子论。
道尔顿本是气象学家,在研究气体混合的过程中,他对构成气体的微粒产生了兴趣。
当时化学界并没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当时的化学家们认为碳酸气(二氧化碳)在不同的实验当中碳含量可能是50%,也可能是60%。
但道尔顿这个外行人基于古希腊哲学中原子论的观念,认为碳原子、氧原子必然在其中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匹配。
由此,他展开研究,并于1799年10月21日,道尔顿报告了他的化学原子论,并且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文《第一张关于物体的最小质点的相对重量表》。
道尔顿的原子论是继拉瓦锡的氧化学说之后理论化学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他揭示出了一切化学现象的本质都是原子运动,明确了化学的研究对象,对化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哲学思想上,原子论揭示了化学反应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继天体演化学说诞生以后,又一次冲击了当时僵化的自然观,为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辩证自然观的形成以及整个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任何挑战都是有代价的,有危险的。
他们可能是冒着对师长权威的触犯。
还有就是政治宗教对科学革命的危害,如为科学献身的有布鲁诺,托勒密的天文体系和中世纪天主教神权有着某种程度联系,哥白尼的日心说在罗马教廷看来当然是非常“反动的”,伽利略也跟着吃了些苦头。
常规科学的本质库恩提出一个得到公认的范式是辨别常规科学的标准,这一章库恩则要说明这种范式所容许的研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换句话说,如果一门学科已经有了一个公认的范式,那么还会剩下什么东西供人研究呢?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目的既不是去发现新类型的现象,也不是发明新的理论,而只是为了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的那些现象和理论。
无论是在现象上还是在理论上,常规科学的研究有且只有三个焦点:第一个焦点是与范式本身符合相当好的、特别能表明范式具有揭示事物本质能力的那类事实。
库恩指出诸如比重、波长之于物理学,星球轨道、周期之于天文学,物质酸性、结构式之于化学等等,都属于这一类的事实。
但是,库恩没有说明,这一类事实的研究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范式更具说服力、还是为了别的什么?第二个焦点是对于范式的验证性研究,比如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水星近日点实验等等。
库恩认为这种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证实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这一研究的目的仍旧是为了让范式更具说服力。
注意,这一点并没有和波普尔提出的否证性思想冲突,研究的目的和理论的科学性是不同的概念。
第三个焦点是指那些阐明范式的经验工作,解决范式理论中剩余的模糊性,并且容许解决那些先前只是注意到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能让范式本身进一步精确化、普遍化的那些工作。
显然,这些工作的目的仍旧是为了保持范式的活力。
综合起来看,在库恩的眼里,常规科学时期的研究都集中在确保范式更有说服力、更具活力之上。
但是按照一般的看法,让一个已经颇为成熟的理论更加成熟的研究往往都是缺少开创性、进而缺乏吸引力的,为什么常规科学的研究为什么能够对无数科学家产生普遍吸引力呢?常规科学既是解谜科学家们对重复之前曾完成程序的拒斥,提供了一个常规科学问题之所以如此迷人的线索。
库恩认为,正是对迷的挑战,才是解谜专家前进的主要力量。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特别着迷的时候,即使它的危险,困难再大再多,我们对它的痴迷还是依然。
那么我们便可以理解热衷于解谜的解谜专家了,他们把最伟大的科学头脑都倾注在解谜上。
既然解谜,那么谜题必然有一个或以上的解,而解谜也必然有一定的“规则”可言。
库恩认为,解谜的规则既包括此前已经确立的观点,也包括其它的有着丰富内容的东西。
比如,对某种仪器的特定使用方式也属于规则的一种,就好像尺规作图的例子一样。
简言之,科学家作出的各种承诺:概念的、理论的、工具的、方法论的,都可以归入规则的行列之中。
但是库恩在章后又同时提出,常规科学是一种高度确定性的活动,它不必要完全由规则所确定。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在本文开始时引进共有范式而不用规则,假定和观点作为常规研究传统连贯性源泉的原因,他认为,规则导源于范式,但即使没有规则,范式仍能知道研究。
既然规则可有可无,而范式却是源泉,那为什么库恩要把规则在这里提出来了呢?我想一是想展现一下规则的作用,二是借此表现它和范式的关系,通过对比来强调范式在常规研究传统的地位。
范式的优先性这一章进一步说明了范式比规则的优先性,且范式无需可发现的规则的介入就能够确定常规科学。
库恩列举了四个理由来说明范式的优先性。
一是,指导过特定科学研究传统的诸规则极其困难。
二是范式植根于教育的本性之中。
三是范式通过直接模仿以指导研究,只要范式不受损害,那么即使合理性没有一致意见或对合理性根本无任何考虑,范式仍能发挥其指导功能。
四是范式代替规则将使我们对科学领域和专业的多样性更容易理解。
在这一章节里库恩还提到了量子理论,有许多物理学家都以此为例,但只有少数物理学家接触到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其他人或将它应用于化学或固态物理学,显而可见的是对于这些人,量子力学意味着不同的东西。
这也就证明了,虽然量子力学是许多科学团体的范式,但对不同团体来说,它的意义也就不一样。
作者通过这个例子,也向我们引入了接下来的话题,我们也提前可以知道范式应用的不同将会产生重要的后果。
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在谈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时,作者首先提到了一个“氧气”发现的争论,反映出了争论过程中矛盾迭出的情况,有助于我们从阐明发现的本质,进而理解发现在科学中突陷的条件。
第二个例子是X射线的发现,库恩认为这些预期是暗含在已确立的实验室程序的设计和诠释之中的。
只要科学家决定使用某种特定的仪器,并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使用它,那就等于做了一个假定,即,只有某些类型的情况会发生。
第三个例子是关于莱顿瓶的发现,它是可以归为由理论推导出来的那一类。
由看似是悖论的一种方式来推翻之前事实表明的,那就是有理论事先预期的发现都是常规科学的组成部分,并不会产生新类型的事实。
这三种例子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先意识到反常,观察与概念认识上逐渐地并且同时地突现,以及范式范畴与程序的随之改变,而这种改变有往往伴随着阻力。
这对我们平时的启示也就是要留心生活的细节,有时候发现的一些反常的东西往往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番,这就要求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而接下来的心理实验也为科学发现过程提供了一种极为简单又极富有说服力的图式。
反常只在范式提供的背景下显现出来,范式越精确,涵盖面越广,那么它作为对反常的一个指示器就越灵敏。
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第七章和第六章是并列的关系,讲的是危机和科学发现的关系,他也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哥白尼天文学,因为天文学传统一再受到外在条件影响而中断,又没有印刷条件,导致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这些困难逐步被大家察觉到。
最终到了16世纪,更多的天文学家认识到天文学的范式在应用于自己的传统问题时失败了。
还有两个例子是拉瓦锡的燃素理论和19世纪后期物理学中的危机,这三个案例中,一个新理论只有在常规的问题解决活动宣告失败之后才突现出来。
而且造成危机的每个问题的解在相应的科学中危机还未出现时,至少已经部分地被预见过,而在没有危机的情况下,这些遇见就被忽略了。
这就更凸显了危机的作用。
对危机的反应面对危机,人们又有什么反应呢?科学和制造工业一样,科学理论的范式就相当于制造业中的工具,而更换工具显然是一种浪费,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值得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