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质条件下二元体系微观驱油机理研究

合集下载

聚驱后二元复合驱微观特征研究

聚驱后二元复合驱微观特征研究

水驱 :最终 采收率为4 5 00 %;聚驱 :聚合物突破后 ,油滴以 “ 卡 断 ”形 成 采 出 ,最 终 采 收 率达 到 } ;驱 油效 率 和 波 及 效 率在 水 驱 引r 1 %
基础上有明显提高 聚驱后二元复合驱 , 油效果非常明显 . 驱 最终 采 收率达到9 I 4I】 %,提高 了2l 【 多个百分点,
照 辟 茸 29 第1 o蛑 l 瑚
技 术 创 新
聚 驱 后 二 元 复 合 驱 微 观 特 征 研 究
别、 刚 志
(中 团 石 化 胜 利 汕 出地 质 科 学 研 究 院 ) 摘 要 目前胜利油田 I、I I v类油藏和聚合 物驱后油蒇总和约为7 l 亿吨 ,资源丰富 .成 为今后化学驱的主阵地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
2 聚 合 物 微 观驱 替 特 征 及 剩 余 油分 布
2 1 实验 结果 及 分析
触面 的剩余油 如 3 所示 ,二元复合驱对聚驱后 盲端 剩余油具有明 显洗油作用 . 洗油效 果主要与接
触面积 ( 盲端开u面积 )和体系 的流速 的有关 ② 簇状 、柱状 、
聚 会 物 驱 采 收 率 能 够 达 到 7 .0 36 %,而 水驱 采 收 率 仅 仅 足
富 集 剩 余 油 区 ;② 未 波 及 剩 余 油 区 少 量 剩 余 油 区 :① 盲 端 剩 余 油
聚驱后则比较少… “ “
1 聚 驱 后 二 元 复合 驱 实 验
11 实验 条件 _
区 ; 簇状 、柱状 、膜 ( ) ② 环 状等 多种形态毛管压 力束缚剩余油区。
23 聚驱 后 的 挖 潜 措 施 .
实验表 明,聚驱 后二元复合驱 能够大幅提高采收率 ( ) 体 图2 系运移特征为 “ 丝”和 “ 抽 乳化小油滴”形式 ,外 .二元体系是通 j

二元复合驱增油效果及采出液性质实验研究

二元复合驱增油效果及采出液性质实验研究

增 油效果 及其 影响 因素 、 元复合 驱剩余 油饱 和度 二 分 布及其 影 响因素 以 及二 元 复合 驱 过 程 中采 出液
下 黏度 为 1. P S 50m a・ 。
表 1 聚 合 物 理化 性 能
12 物理模 型 .
五点法 井 网的对称 性 , 际模 拟取 整个五 点法井 网 实 模型 的 14进 行 , / 几何 尺 寸为 3 m × 0e × . 0e 3 m 4 5
文献标识码 : A


自 19 98年 1 以来 , 1 进入 特 高 含 水 2月 锦 6块
黏度 、 聚合 物浓度 和界 面 张力 变 化 规 律 , 研究 成 果
对 于二元 复合驱 矿 场试 验 和 方案 调 整 具 有重 要 指
导作 用 m 。 ]
开发 期 。 目前 , 于 锦 1 关 6块 化 学 驱研 究 已有 大 量
依据油 藏 地 质 特 征 , 计 五 点 法 井 网物 理 模 设
型 。模 型几何 尺寸 为 6 n × 0e × . m, 0e l 6 m 4 5e 根据
e m。层 内纵 向 非 均 质 模 型 各 小 层 厚 度 均 为 15 . e 由上 至下 中 、 、 m, 低 高渗透 层 渗 透率 分 别 为 250 0
果表明, 在岩心平均渗 透率相近 的情况下 , 内纵 向非均质模 型的水驱采收 率较 高, 层 而平 面非 均质模 型的化 学驱采收率增幅较 高。在化 学药 剂 费用和段 塞尺寸相 同条件 下 , 调剖 剂 +二 “ 元复合体 系” 段塞 组合 的增 油效果要好于单独二元复合 驱。其 中, 体膨聚合物 颗粒 +二元 复 “
1 实验 条件
1 1 化 学试剂 .

复合体系特性及驱油效果研究

复合体系特性及驱油效果研究

现有三元 复合 体系矿场试验多 采用强碱三元 复合体系, 强碱 N a O H可以与表面活性 剂产生协 同 效应 , 使三元复合体 系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达到超 低( 1 0 m N / m) , 洗油效率较高 , 化学驱采 收率较
高。但 它 同时 N a O H也可 以溶蚀 地层 岩石 骨架 和胶
第1 3卷 第 2期
2 0 1 3年 1月







V0 1 . 1 3 N o . 2 J a n .2 0 1 3
1 6 7 1 —1 8 1 5 ( 2 0 1 3 1 0 2 — 0 4 7 2 — 4 0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储 能模量 ( G ) 和损 耗 模 量 ( G ” ) 与震 动 频 率 的
关 系见 图 2 。
速率6 r / a r i n , 温度 4 5℃下测定各体系的黏度 。表 2 是B s 无碱二元 、 N a O H强碱三元 和 N a 2 C O , 弱碱三
元三 种体 系 黏度测 试 结果 。
和 强碱 三元体 系的界 面张力 、 黏度、 黏 弹性及驱油效果。研究表 明, 二元体 系的界面张力达 到超 低界面 张力, 且低 于弱碱三元
体 系和强碱 三元体 系; 由于没有碱的加入 , 二元体 系的黏度和黏弹性均高于两种 三元体 系。通过人造 非均质岩心 物理模拟驱
油实验可知 , B s无碱 二元体 系的化学驱呆收率 比弱碱 三元体系高 2 %( 体 积分数) , 比强碱 三元体 系高 7 . 8 %( 体 积分数) 。 关键词 界面张力 威森伯格 数 黏 弹性 二元 复合体 系 驱油效果

孤东油田七区西Ng5 4—6 1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研究

孤东油田七区西Ng5 4—6 1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研究

月 ,累计增产原 油2 . 21 ,提高采收率8 %。 万吨 . 0 ( ) 内动用状 况得到改善 。从吸聚剖面看 , 计注聚前 后层 2 层 统 内注入变化状况 ,上部吸水百分数有所 增加 ,其 中5 层上部吸 水百分 数 增加3 %,5 上部吸水 百分数增加 4 层 %,油层下部吸 水百分数 均有 下 降 ,其中5 下降 l %,5 下 降5 %。层 内动用状 况得到 改善 。这 表 明 , 注初期聚合物基本沿原先 的大孔道推进 。随 着复配体 系的注 投
() 2 主要地质特征 。① 试验区 内构造简单平缓 。七 区西南N 5一 g‘ 6 层二元驱位于孤东披覆构造 东翼的高点 ,它 的南 、北 、西面分 别被 三条断层切割 ,东部 以4排井 为界与七区 中相连 ,构造简单平缓 ,由 0
日产油量 由 屯 上升N 27 , ’- 1 ̄
由肛l _ 21 3 9 料 技 00 期 0 年第
孤 东油 田七 区西Ng 46二元 复 合 驱 先 导 试 验 研 究 5— ’
葛 徐 旭
( 东地质所 ) 孤
摘 要 孤 东油田经过1 多年强注强采 , 目前主力单元含水 率高达9 %左右 ,针对 油藏结构 简单 、非均质性 强、储层 疏松 、原油粘 0 7 度 高等特点 ,在 室内研 究和数据模拟的基 础上 ,确定 了以石 油磺 酸盐+聚合 物的二元复合驱 注入 的方案 。方案 实施后 取得明显效 果, 油井含 水率最 高下降1.%, 日增 油量13 ̄.累计增 油2 .万吨 ,提 高采收 率8O 36 7' 21 . %,它的成功对 同类 型油藏注水后期提 高原油采收率 具有极 大的指 导意义 。 关键 词 孤 东油田 二元复合驱 采收率 试验
聚前相 比。综 合含水由9 . ” 7 %, 9 ” 最低下降到8 . 4 %,下降 1. ! ——一 3 3 %, 6 \—\ ” ” “ 。 ,, ,~ 一

CO2驱相态及驱油机理评价技术研究

CO2驱相态及驱油机理评价技术研究

CO2驱相态及驱油机理评价技术研究作者:吕卫国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随着油藏开采技术日趋成熟,CO2驱油结合地质埋存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尤其是CO2捕集和驱油一体化方面。

特超低渗透油藏以及高含水后期油藏提产与CO2吞吐密切相关。

在多孔介质条件下,CO2具有多相相态,其驱油机理为CO2驱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界面张力、相态、流度和孔隙结构都关系到驱油效果的好坏,应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驱油机理的研究可以在CT、核磁共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CO2岩心驱替实验。

从实際应用情况来看,注CO2能够有效提高油气的采收率,应不断总结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根据油气藏的不同类型,设计相应的注CO2驱及CO2吞吐机制。

关键词:采收率;驱油机理;驱替实验1 CO2驱油气水三相相态评价在注CO2过程中,CO2气体与油具有混相性,了解其驱油机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油藏原油、注入溶剂和顶替气及其混合物的相态;②溶剂和原油、溶剂和顶替气间的传质作用;③流态。

现场取样之后,使用PVT仪,在高温高压状态下观察油和气的相态变化,研究对象不仅包括CO2和原油,必须将地层水纳入考虑范围,进行油气水三相相态研究。

2 CO2驱油机理评价注气多次接触混相机理有两种方式,即向前多次接触(蒸发混相驱)和向后多次接触(凝析混相驱)。

CO2驱主要为蒸发混相,油藏中通常具有凝析--蒸发双重作用。

细管实验测试可获得混相压力。

CO2驱油的原理是原油中注入CO2使其体积膨胀,含油饱和度上升;使原油的黏度降低,具备较好的流动性;有效提高毛细管渗吸作用。

CO2溶于水时能够提高水黏度,原来难以提取的一些矿物成分可溶于CO2水溶液,加大了储层渗透率;油水界面张力减小,驱油效果得到加强。

CO2在油、水中较易扩散,能够均匀分布,有利于维持系统稳定。

CO2能够抽提原油中C2-C30的烃类,使剩余油饱和度降低。

岩心驱替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实验、微观驱油实验、细管实验等可以对CO2驱油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探讨油藏非均质性对中高渗特高含水油藏二氧化碳驱油效率影响定量研究

探讨油藏非均质性对中高渗特高含水油藏二氧化碳驱油效率影响定量研究

探讨油藏非均质性对中高渗特高含水油藏二氧化碳驱油效率影响定量研究作者:刘佳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油藏非均质性是影响CO2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分析中高渗特高含水油藏二氧化碳驱效果。

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纵向、平面以及流体非均质性对二氧化碳驱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调整井网井距以及注采参数缓解非均质性的影响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二氧化碳驱;非均质性;数值模拟1 建立基础概念模型建立基于濮城沙一油藏的概念模型,模型设计56×56×5共15680个网格,五点注采井网,CO2/水交替驱。

考虑5个油层能充分表示出层间非均质性,并将计算工作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单层厚度2m,在此基础上变换参数研究油藏非均质性对CO2驱的影响。

2 油藏非均质性对二氧化碳驱油效率影响模拟研究2.1 层内韵律非均质性濮城沙一下主力层剖面以河道沉积相正韵律为主,渗透率在100-1300mD之间。

对比正、反韵律、均质模型CO2/水交替驱与水驱开采效果。

均质油藏采出程度比正韵律油藏高1.34%,正韵律油藏比反韵律高2.04%,气水交替比水驱分别高11.3-14.6%。

2.2 夹层分布非均质性2.2.1 平面延伸程度非均质性对比正韵律储层的夹层在平面上不同延伸程度对CO2驱效果,方案3比方案1的采出程度高1.63%,方案2比方案1高0.42%;比水驱高13.6-14%。

夹层延伸面积越大,阻隔越多气体上浮,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果。

2.2.2 垂向位置分布非均质性对比正韵律储层夹层垂向发育不同位置的CO2驱效果。

方案1采出程度比方案2高0.55%,方案2比方案3高0.04%;气水交替比水驱高13.2-13.8%。

2.3 层间渗透率级差非均质性濮城沙一下1层间渗透率级差是11,小层渗透率在65mD~715.3mD,平均341.4mD。

对比渗透率级差为5、8、10、13、15的5个方案。

非均质油藏开发规律探究

非均质油藏开发规律探究

非均质油藏开发规律探究发布时间:2021-06-22T09:53:34.62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作者:李博文[导读] 摘要: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比较,采用洛伦兹曲线的逆解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

大港油田第一采油厂天津市 300280摘要: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比较,采用洛伦兹曲线的逆解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

然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探讨了非均质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规律。

结果表明:在均质油整体结构中,渗透率变异系数小于或等于0.2,含水剖面和渗透率剖面相同时,划分标准更为准确,正韵律油藏和反韵律油藏均采用高渗透层注水,正韵律油藏的含水剖面明显高于反韵律油藏。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规律性;正韵律储层;反韵律储层前言:非均质储层主要是指渗透率的差异。

通过对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和两端渗透率范围的综合比较,最常用的是存在于渗透率中间的变异系数。

我国东部油田以陆相沉积砂岩油藏为主。

西部油田开发时,主要利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

一、非均质油藏渗透率在实际运行中,需要重点研究渗透率变化系数的参数变化。

对于该参数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单层渗透率是否在平均值内,包括平均值的偏差。

储层非均质性比系数值和渗透率变化与储层非均质性密切相关。

渗透率变化系数总数量越大,储层非均质性越高。

在实际应用中,最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储层渗透率变化系数。

该计算方法采用洛伦兹计算法,可用于储层的全过程测量。

同时,反序洛伦兹曲线的研究方法主要针对不同非均质性程度的储层渗透率。

二、非均质油藏注水规律(一)正韵律储层根据具体参数,可以观察井筒内水流的动态方向。

对于非均质性不同的正韵律油藏,当采收率为10%时,整个井眼周围的水流性能可以清楚地理解;当渗透率变化系数小于0.2时,井眼各层含水上升率相差不大。

对于某些高渗透层,如果出现均匀性差的含水率,则水的上升速度相对较快。

对于渗透率变化系数不明显的油藏,注水方法大多是在注水前后均匀分配水,然后向前注水。

牛心坨油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数值模拟研究

牛心坨油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数值模拟研究
积产 油量 、 含水 率进行 了历史 拟合 , 拟合 时 间 内模
图 1 模 型井位 分布 图 1 2 网格 划分 .
拟 区实 际累积 产油 量 为 2 9 8 2 .5×1 t计算 累积 0 ,
产 油量 为 2 13 3 .9×1 t拟合 误 差 为 0 8 % , 0 , .7 模 拟 区 实 际 采 出 程 度 为 l . l , 际 含 水 率 为 7 3% 实 由于牛心 坨油层 井位 分布 较 规范 , 用 3 采 0m
1 3 网格赋值 .
( )L 1 孑隙度赋 值方 法 : 根据 研究 区内 12口井 6
的测井解释结果 , 采用克里金方法进行插值得到。 () 2 饱和度赋值方 法: 根据相对渗透率曲线 确定束缚水饱和度 , 得出原始含油饱和度。 () 3 相对渗透率 曲线的选用 : 用坨 5 Ⅳ 采 井
从 表 2可看 出 , 聚合 物对 含水率 影响显 著 , 聚 合 物浓 度增 加 , 含水 率 下降 幅度增加 , 高采收 率 提
增加 ; 聚合物浓度为 150m / 0 gL时 , 含水率降低 幅度为 85 , .% 提高采收率为 85 . %。所 以 H A PM
浓 度 以 1 0 gL为宜 。 0m / 5 33 IA B型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方案预测 . I 'M/ l 根 据聚合 物浓 度 和表面 活性剂 含量 的筛选结 果, 进行 H A B型表 面活性 剂二 元 复合 驱 方 案 P M/ 预 测 , 计 方 案 和 结 果 见 表 3 保 护 段 塞 为 设 ,









第1 第J 2卷 2期
AD VANC S I I E ROC E N F NE P T HEMI AI C

非均质条件下聚表二元驱可视化物理模拟研究

非均质条件下聚表二元驱可视化物理模拟研究
和波及系数。
关 键词 非均质 中图法分类号
可视化 物理模拟
二元体 系 A
波及系数
T 37 4 E 5 .6
文献标志码
中 国油 田的油 藏 多属 于 陆相 沉 积 , 有 渗 透 率 具 非 均质 性 强 的特 点 。在 注 水 开 发 时 由于 渗 透 率 差 异 , 高 渗 透 率 层 吸 水 多 , 层 动 用 好 、 出 程 度 使 油 采

要 为 了能够更好地认识平 面非均质 油藏的油水流动动态及 二元体系( 聚合 物/ 表面活性剂) 非均质油藏 中的应用 , 在 采
用可视化物理模拟方法直观研 究 了平 面非均质 油藏的注水 驱油机 理。 向水驱 之后 的模 拟 油层注入 二元体 系, 通过观 察模 型 中二元驱体 系流动情况来分析注入 二元体 系后不 同段塞在模 拟油层 的情况。实验证 明二元体 系可 以有效地提 高油层采 收率
后 的 平 面 非 均 质 模 型 , 线 上 下 填 充 的 分 别 为 横 (0 8 ) 6 — O 目和 ( 0 — 1O 1 0 2 )目的石 英 砂 以表 征 平 面 非均 质性 。其 中 1 2模 拟采油 井 , , 拟 注入井 。 , 3 4模
复 合驱 既能 提 高波 及 体 积 又 能 提 高洗 油 效 率 ,

P toe m o p r to , a g a g 0 5 0 P. er l u C r o a in L n f n 6 0 7, R.Ch n i a; De a t n fPer lu E g n e i g p r me to t e m n i e rn ,Ch n ie st fPer l u o i a Unv r i o toe m。 y

二元泡沫复合体系驱油微观实验研究

二元泡沫复合体系驱油微观实验研究
地层 水 , 矿化 度 为 20 0 g L 用 甲基 蓝染 为 蓝 色 ; 00 m / , 起泡剂 S S 气 体 为空气 ; D, 数字显 微摄像 系统 一套 。 1 2 实验装 置与流 程 .
近 几 年对 二 元 复合 驱 的研究 呈 上 升趋 势 , 括 包 对聚表体系的性能研究以及二元体系界面性质的研 究等。微观研究方面, 主要是对二元体系本身 的驱 替运 移形式 和 驱替 机理 的解 释性 研 究 , 少其 对 剩 缺 余 油 作用 的深 入研究 。 二 元 复合 泡 沫在 非 均质 油层 中的驱 油 过程 中 , 由于泡 沫的堵 大不堵 小 、 水不堵 油 的特 性 , 以对 堵 可 高渗 透层 进行 有效 的封堵 , 从而 调 整 化学 剂 及后 续 注 入水 在高低 渗 透层 中的 流度 差 异 , 少 注入 的 流 减 体 在高 渗透层 中 的窜 流 J 因此 , 文 从微 观 角 度 。 本 出发 , 究 了二元 泡 沫 复合 体 系 的驱 油 特征 与 作 用 研
基金项 目: 国家油气科技重大专项( O 8 X 50 0 - o ) 2 Z 00 9— 4 o2 作者 简介 : 李丽君( s 一 )女, 1 4 , 四川南充人 , , 9 助教 硕士.
李丽君 , 唐志宏 , 陈星代 , 孙
楠 .二元泡沫复合体 系驱 油微观 实验研 究
・ 7・
第1 2卷 第 1 期
21 0 2年 3月
兰 州石 化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Jun lo a z o erc e c l l g fT c n lg o r a fL n h uP t h mia l eo e h ooy o Co e
V0 . 2 No. 11 3 Ma .,201 r 2

聚合物驱后油藏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研究

聚合物驱后油藏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研究
验 。试验区含油面积 1 k , . m 9 地 质 储 量 4 5×1 , 设 计 注 7 0t 入 井 2 口 ,生 产井 3 口 。 l 2 2 聚 驱 后 开 发 特 征 研 究
21 岩 石 特 征 变化 图1中一 N3 g北部聚驱后复合驱油试验井位图
表 1 Ng 3小层 注 聚 前 后 不 同 剩 余 油 饱 和 度 面 积 统 计 表 3
3 .7 26 %大幅度下降到注聚后的 1 .%;而含 油饱 和度小于3 %的面积 5( ) 0 比例 ,则由7 %增加2 .5 . 3 53 %。
穗 睦 莨
瓣 积 In :
0. 072
攮 麓 一
蕊 校 赢m 占比 伊
: ; 5. ,


是 目 已有 l个聚合物驱单 元转入 后续 水驱 , 盖储 量215 0 。 前 8 覆 4 3 ×1 t 因此 ,研究聚合物驱 后可进 一步提 高原 油采收 率技术 已成为油 田稳定
石 油 地 质
肉 曩 科 技 2 1年第 期 = 02 8
聚 合物 驱后油藏 二元 复合驱 提 高采收率先导试 验研究
李 菲 菲
中石 化 胜 利 油 田分 公 司 地 质 科 学 研 究 院 2 7 2 山 东 东 营 50 l 摘 要 高含 水老油田依 靠聚合物驱技 术提 高采收率的幅度约为6 %~l%,聚驱后 仍有5%~ 0 O 0 6 %左右的原油滞 留地下 ,具有进一 步挖潜的物质基 础。本文选取孤 岛 中一 区N 3 g 北部 为试验 区,研 究了聚驱后物性 变化 、剩余油分布特 点。设 计 了预 交联体+ 二元驱 油 体 系,在聚驱后 油藏既 能降低 油水界 面张力 ,提 高驱油效率 ,又能起到扩 大波及体积 的作 用。矿场试验数据表明 ,聚合物驱后二元 复

非均质变异系数对S/P二元复合驱各单元驱油效果及动态特征的影响

非均质变异系数对S/P二元复合驱各单元驱油效果及动态特征的影响
析 单 层 的 采 收 率 高 渗 层 在 水 驱 时 , 收 采 得 比 水 驱 提 高 采 收 率 的最 大 值 , 4 5 6 而 , ,
着V 的增加 , 述情况进一步加剧 , k 上 含 水 率急 剧 下降 其对 于低 渗层 位 的1 2 尤 , 到 9 3 % , 降 值 为 6 8 ; 号 小 层 的 7 下 47 % 1 含 水 率 由6 6 下 降 到0 2% , 降 值 47 % 1 下 为 6 5 ; 3 4 小 层 含 水 率 的 下 降 4 5% 而 , 号
质 变 异 系 数 的 影 响 不 是 很 大 , 至 可 以 模 拟 层 比 水 驱 提 高 的 采 收 率 随 着 V 的 增 甚 k
明 了采 取 复 合 体 系 驱 油 主 要 是 提 高 中低
加 一 直 平 缓 上 升 。这 种 结 果 也 进 一 步 说 号 小 层 , 号 小 层 的 含 水 率 由7 5 下 降 2 41% 渗 透 层 的 采 收 率 , 且 当 非 均 质 变 异 系 而 数 在 0 5 5 围 时 , 取 得 提 高 采 收 ~0 7 范 能
了复合 驱 油 体 系 微 观 波 及 体 积 所 致
质 的低 渗 油 藏 当含 水 率达 到水 驱 经济 极 好 . 论 注 入 量 为 多 少 , 会 首 先 进 入 无 都

() 2 由于 油 层 为正 韵 律 地 层 纵 向 极 I g % 时 , 取 复 合 体 系 驱 油 主 要 是 高 渗 层 , 快 发 生 水 淹 ; 处 于 中低 渗  ̄ 8 P . 采 很 而
水 率从 9 .8 下 降 ̄ 8 7 下降 值 为 85% J ,29 %
到 7 % 降 值 为 2 % ; 号 小 层 的 41 5 下 47 1

利用采出液配制二元复合体系驱油实验研究

利用采出液配制二元复合体系驱油实验研究
先 增 大后 减 小 的趋 势 。采 用 采 出 阶 段 为 0 5 V .4P
合体 系 黏度相 同 , 聚合 物 、 面活性 剂 用量见 表 2 表 。 从 表 2可 以看 出 ,使 用 采 出液 原 样 配 制 的二
元复合体系增油效果较好 ,随采出液注入孔 隙体
12 0
特 种 油 气 藏
第 l 9卷
2 实验 内容与分析
实验方法 : ①饱 和水 、 饱和 油, 驱油 至含水 水
9%; 8 ②按表 2 中方案设计要求, 转注二元复合体
系组 合段塞 ; 进行后 续水驱 至含水 9 % 为止。 ③ 8 实验结果见表 2 。
表 2 采 收 率 实 验 结 果
种试剂进行驱 油效果对比。结果表明 : 用采 出液原样 配制的二元 复合体 系的驱 油效果 与深 使
部 处 理 污水 配制 的二 元 复 合 体 系驱 油 效 果 相 当 , 于 直 接使 用 采 出液 原 样 。 优 关 键 词 : 元 复合 驱 油 ; 出 液 污 染 ; 次利 用 ; 油 效 果 ; 理模 拟 二 采 二 驱 物 中 图 分 类 号 :E 5 . 6 T 37 4 文献标识码 : A
分子质量为4 0× 0 ; 6 1 ②实验用油为锦州采油厂 6

20 36井井 口原 油 经脱 水 和 除 杂 质 后 , 与煤 油 按
开发时间, 根据陆上油 驱技 术 的经 验 , 碱 研究 并 评 价 了表 面

定比例配制而成 ; ③实验用水为锦州采油厂欢三
活性 剂/ 聚合 物无 碱二 元复 合驱 提高 采 收率技 术 的 可行 性 。表 面活性 剂/ 聚合 物无 碱二 元 复合 驱技 术 既能 提高 驱 油效 率 , 可 以增 大 波 及 系数 , 又 同时 还 可 以避免 由碱 产 生 的 结垢 、 层 伤 害 、 备腐 蚀 等 地 设 众 多 问题 , 收 率 比纯 水 驱 提 高 约 1% 。但 是 采 8 在提 高采 收率 的同时 , 二元 复合 驱也 产 生 了大量 的

聚合物—表而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微观及宏观驱油特征——以河南双河油田某区块为例

聚合物—表而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微观及宏观驱油特征——以河南双河油田某区块为例
态进 行 整体 图像 和微 观孔 喉拍 照记 录 。
12 实 验结 果及 分析 .
1 二元 复 合体 系微 观 驱 油特 征
在 河南 双河 油 田 s块 H 层 系 中 , 油层 的深 度 为
14 51 , 层 的 温 度 为 6 . 空 气 渗 透 率 为 1 I 油 T 6 7 C, o
合驱 油技 术应用 效果 的认 识 和进一 步推 广应 用具 有
重 要 意 义。
模 型 , 渗 透模 型渗 透率 为 30 ~ m , 低 0 x O 高渗 透模 l
型渗透 率 为 1 0 x 0 m 。 0 1 ~ 2
微 观驱 油实 验在 室温 下进 行 , 实验 步骤包 括 : ①
配 制与 地层 原油 粘 度 相 当 的模 拟 油 , 照 质 量 浓 度 按 要 求配 制驱 油剂 体 系 ; ②将 各微 观模 型抽真 空 , 和 饱 油; ③水 驱 油至模 型不 出油 ; 分别 注入 单一 聚合 物 ④ 和 二元 复合体 系 , 观察 化学 剂驱 后 的残余 油状 况 , 并 录取 驱 替过程 中的 动 态 图像 , 每个 阶段 的起 始状 对
效果, 比单一聚合物驱提高采 收率 3 0 % ~ . 5 .3 5 4 %。对于层 内非均质储 层, 二元复 合驱 可较大 幅度 地提 高低 渗透 带的采 收率, 其次是 中渗透 带; 而对于层间非均质储层 , 一步 改善低渗透 层 开发 效果 的能力 有 限, 进 二元 复合驱提 高采 收率由高到低 的排序为 中、 、 高 低渗透层。
关 键 词 : 合 物一 表 面 活 性 剂 二 元 复 合 体 系 驱 油 实验 数 值模 拟 微 观 宏 观 驱 油 特 征 聚
中 图 分 类 号 : ] 74 3 .3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9 0 ( 0 10 0 5 — 4 10 6 3 2 1 )3 0 3 0

化学驱乳化机理及乳化驱油新技术研究进展

化学驱乳化机理及乳化驱油新技术研究进展

化学驱乳化机理及乳化驱油新技术研究进展YUAN Guang-yu【摘要】乳化作用是化学驱的重要机理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较多,同时乳化相关驱油新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介绍了乳化的基本概念,总结了化学驱中乳化作用的机理,分析了化学驱乳化的影响因素,介绍了目前乳化驱油新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在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建议.随着化学驱应用规模逐步扩大,对化学驱新技术的需求日益强烈,乳化的研究仍需深入,乳化驱油技术具有较大的研究与应用潜力.【期刊名称】《日用化学工业》【年(卷),期】2019(049)001【总页数】7页(P44-50)【关键词】化学驱;乳化;乳状液;驱油;新技术;进展【作者】YUAN Guang-yu【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6传统化学驱理论认为,增大毛管数可以有效降低剩余油饱和度并提高驱油效率,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是增大毛管数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界面张力降低到超低(10-3 mN/m)甚至以下时,剩余油饱和度急剧下降,驱油效率明显上升,因此能否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就成为筛选表面活性剂最主要的标准,并且在化学驱配方体系设计中,通常只要求黏弹性、界面性、吸附性、稳定性等参数,并有相应指标。

但是,对于乳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化学驱体系评价中并没有作为主要参数。

但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对化学驱的机理又有了新的认识。

纯黏性流体启动孔喉残余油所需的界面张力为10-3 mN/m,而对于黏弹性流体界面张力只需达到10-2 mN/m[1]。

侯吉瑞等[2]通过研究发现,油/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并不是剥离残余油滴的必要条件。

孙盈盈等[3]也发现,在低界面张力区间(0.1~1 mN/m),界面张力与油膜驱替效率并无明显对应关系,证明界面张力并不是提高驱油效率的唯一因素。

近年来,一些驱油效果较好的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在采出液中均有明显的乳化现象,且驱油效果和乳化程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4-6],说明乳化机理对提高采收率有较大贡献,单纯强调低界面张力是不合适的。

二元复合驱注聚开发规律及技术措施

二元复合驱注聚开发规律及技术措施

酋 富 胜二 区 沙二 卜 2 砂层 组 南部注 聚区位于 胜 坨油 田东部构 造高 点西南 翼 , 是
套正韵律分布的非均质、 高渗透、 中稠油油藏。 经过三十多年的开发, 胜二区 主力油层 已经 进入特 高含 水开 发 中后期 , 地层 水淹严 重 , 水驱稳 产难度 增大 , 开 发矛盾 日渐 突 出。 胜二 区沙二 卜 2 南 部 区域 , 2 0 0 9 年开油 井开 井2 4 : 1 : I , 平均 单井 日液 8 1 . 1 方, 平 均 单井 日油 2 . 3 吨, 综 合含 水达 9 7 . 1 1 %, 储层 采 出程 度3 7 . 8 %, 在 此基 础上 进行 常规 水驱 已无增 产潜 力 , 水驱 开 发效率 较低 。 通 过该 区块 新井 资料 的剩 余 油分布 分析 , 发 现胜二 区沙 二卜 2 南部 区域 各个含 油小 层之 间水淹 差 别不 大 , 含 水饱 和度 在5 0 %以上 。 在纵 向上 各油 层 , 从 下到 上水 淹逐 渐减 弱 , 下 部为强 水淹 , 上 部为弱水 淹 。 以该 区沙二 1 冶 油小层 为例 , 上部 含油饱 和度 为 4 5 . 7 %, 中部 为6 3 %, 下部 为7 4 . 8 % 为了解决 目前的开发矛盾, 进一步提高油藏动用程度 , 需寻求新的化学驱
含 水油 藏开 发生 产 。
3 ) 运 动控 制
P L C 可以用于圆周运动或直线运动的控制 从控制机构配置来说 , 一般使 用专用的运动控制模块。 如可驱动步进电机或伺服 电机的单轴或多轴位置控制 模块 。 广泛 用于 各 种机 械 、 机床 、 机器 人 、 电梯 等场 合 。
4 ) 过程 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程控 制是指对 温度 、 压力 、 流量 等模 拟量 的闭环控 制。 作 为工业控 制计 算 机, P L C 能编 制各 种各 样的控 制算 法程 序 , 完 成闭环 控制 。 P I D i  ̄节是 一般 闭环 控制 系统 中用得 较多 的调 节方法 。 大 中型P L c 都 有P D模 块 , 目前 许多小 型P L C 也具 有 此功 能模 块 。 P I D处理 一般 是运行 专 用的P I D 子 程序 。 过程控 制 在冶 金 、 化工 、 热处 理 、 锅炉 控 制等 场合 有非 常广 泛 的应用 。 5 ) 数 据 处理 现代P L C 具 有数 学运 算 、 数据 传送 、 数据 转 换 、 位操 作等 功能 , 可 以完 成数

表面活性剂驱的驱油机理与应用

表面活性剂驱的驱油机理与应用

图!
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 相互作用能示意图
/ . 柱状残余油
表面活性剂分子倾向于分配在水 " $ # 时, 相;" % # 时, 表面活性剂分子倾向于分配在油 相;" & # 时,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两相的溶解 能力大致相当, 此时界面上富集的表面活性剂浓 度最大, 界面张力低。 界面张力降低是表面活性剂的两亲分子取代 界面溶剂分子的结果。界面上富集的两亲分子越 多, 两亲分子与油相分子和水相分子间的作用越 接近 相 等 且 绝 对 值 越 大, 则界面张力就可能越
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 可采用聚合物驱、 碱水 驱、 表面活性剂驱以及复合驱 (二元复合、 三元复 合) 等化学驱方法
〔!〕
非极性部分, 造成表面活性剂分子在其水溶液中 很容易吸附于气 * 水 (或油 * 水) 界面上形成独特 的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正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在 溶液表面 (或油 * 水界面) 的定向吸附, 使表面活
#
在表面活性剂驱室内实验及先导试验中, 应 准确掌握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合理尺 度, 即表面活性剂用于驱油时, 特定条件下存在降 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最佳数值范围, 其应满足以下 条件: (") 表面活性剂作用于油藏地层中的油水 后, 其有效时间应稍大于油水乳状液运移至地面 的时间; (#) 采出液油水乳状液易于破乳, 不需作 特别处理, 不为原油脱水、 运输、 炼制增加任何特 殊负担。 "!! 乳化机理 表面活性剂体系对原油具有较强的乳化能 力, 在水油两相流动剪切的条件下, 能迅速将岩石 表面的原油分散、 剥离, 形成水包油 (9 ’ :) 型乳状 液, 从而改善油水两相的流度比, 提高波及系数。 同时, 由于表面活性剂在油滴表面吸附而使油滴 带有电荷, 油滴不易重新粘回到地层表面, 从而被 活性水夹带着流向采油井。 "!" 聚并形成油带机理 从地层表面洗下来的油滴越来越多, 它们在 向前移动时可相互碰撞, 使油珠聚并成油带, 油带 又和更多的油珠合并, 促使残余油向生产井进一 步驱替。注入表面活性剂期间油珠聚并形成油带 以及油带的运动情况见图 8 和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s f eeo eeu sror, u yo o me sr c n (P bn r s m idslcme t c ai a d fc n y a en i htrgn o s eev i as d np l r uf t tS ) ia s t ol i ae n h ns n i c s e co r s t y / aa y ye p me m e e h b i
Z A 0g a, H OF nl H UJu , I 0 gun H NGTnki Z A ega , O riL n ha n i Y
(.n a cdOl eo e ee rhC ne hn nvri,f erl m, e i 0 2 9 C ia 1 h n e iR cvr R sac e trnC iaU i s o P t e B in 12 4 , hn ; E y i e 6 ou jg 2 Miir d c t n yL b rtr erlu n ier gi hn nvri Pe oe m, e'g12 4 , hn) . ns o uai a oaoyo t em E gnei C iaU iest o t lu B on 0 2 9 C ia t fE y o Ke fP o n n yf r 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bsr t t ac :Byusn t r ge e usm ir c pi i ulto m o l h c r c e tdif r n e i u ld srb i n c a a trs i g fhee o n o c os o c sm a in de i hdie t da fe e tr sd al itiuto h r c ei— l w oi
第3 2卷 第 6 期 21 年 1 00 1月
石 油 钻 采 工 艺
OI L DRI LI L NG & PR0DUCT1 0N TECHN0L0GY
Vo . 2 1 3 No 6 .
NO .2 0 V 01
文 章 编 号 : 0 0—7 9 ( 0 0) 6 04—0 10 3 3 2 1 0 —0 8 5
究。结果表 明,P二元体 系兼具 聚合物和表 面活性 剂的特性 , S 不仅 能够启动连 片状 、 柱状 、 膜状和孤 岛状残余油 , 还能依靠 自身
较 高的 黏 弹 性 和 一 定 的 乳 化 性 能 启 动 盲 端 残 余 油 。在 非均 质 条 件 下 ,P二 元 体 系既 能 有 效地 改善 流度 比 , 大 波及 体积 , 定 S 扩 一 程 度 上 启 动 低 渗 层 ;又 能 利 用 活性 剂 的 洗 油 能 力 提 高驱 油 效 率 , 幅 度 提 高采 收 率 该 研 究对 深 入 探 讨 非 均 质 条件 下 的 复合 大 体 系驱 油 机 理及 现 场 应 用具 有 指 导 意 义 =
c r ido t I r e a r u . no d r oi r v esu y o P s s m, h s a e p l dt es memeh d t t d eo l i l c me t c a im n e t mp o et t d f y t h S e t i p r p i a t o s y t i d s a e n p a e h o u h — p me h n s a d
非 均 质 条 件 下 二 元 体 系微 观 驱 油 机 理 研 究
张同 赵凤兰 侯吉瑞 李永环 凯
( 1中国石 油大学提 高采收率研 究中心 , 北京 12 4 ; 国石 油 大 学石 油 工 程 教 育部 重 点 实验 室 , 0 29 2 中 北京 124 ) 0 2 9
e ce c ol e n u f c a . tt r e ut h tt e S bi r s se a h oft l e nd s ra tnts tm h r c ei— i f in y ofp ym ra d s ra tnt I n d o a h P nay y tm h sbot poym ra u f c a yse c a a trs u t he tc . tn l o o e hec ns c tve c i rc lm e br n usa d io ae —sa d r sd l l b lo d i e heb o k r sdu lo l i s I ot on ypr m t st o e u i , yl nd i a, m a o n s lt d iln e i ua , ut s rv st l c e i a i oi a w hihr le nisown i he s o l siiya et i m uli c to biiy Und rt e eog ne usc ndiin,heSPb n r yse c e id o t h g rvic e a tct ndc ra ne sf ai na lt . i e h t r e o o he to t i a y s tm
关键词 : 微观模型 ;非均质 ; 残余油 ;二元体系 ; 驱油机理
中 图分 类号 :T 3 7 6 E 5. 4 文献 标 识 码 :A
R e e r h o i r y t m o di e ha i m s a c n b na y s s e f o ng m c n s l u nde hehe e o e o o ii n u i ir s o cm o l rt t r g ne usc nd to sng m c o c pi de
摘 要 :采 用 非 均质 微 观 仿 真 模 型 , 对 非 均 质 条件 下 不 同特 征 水 驱 残 余 油 , 究 聚 合 物 / 面 活性 剂 (P 二 元体 系微 观驱 针 研 表 S) 油 机 理 及 其 驱 油 效率 。为 了更 好 地 研 究 S P二 元体 系, 用 相 同的 方 法 对 聚 合 物 、 面 活 性 剂 的 驱 油机 理 和 驱 油 效 率 进行 了研 利 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