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习题(组织力量的整合)【圣才出品】
周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的笔记整理
周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的笔记整理概述本周的课程主要讲解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下是对课程内容的整理和总结。
管理学的定义-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通过研究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并提高绩效。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1. 绩效原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组织的绩效,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有效的控制来达到预期结果。
2. 协调原理:管理需要协调不同的资源、部门和个人,以实现整体优化。
3. 激励原理: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4. 限制原理:管理需要考虑各种限制条件和约束,如时间、成本、人力资源等,以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最佳结果。
管理学的基本方法1. 计划: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为实现目标提供指导。
2. 组织:合理划分组织结构和职责,确保信息流通畅和工作高效。
3. 领导:培养有效的领导者,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4. 控制:建立有效的监控和反馈机制,确保实施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和纠正偏差。
5. 协调:协调不同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合作和共同努力。
管理学的应用领域- 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组织和领域,包括企业管理、公共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等。
管理学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管理学面临着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如全球化、科技进步、人才管理等。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等。
总结管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研究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并提高绩效。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管理策略和措施。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精研学习䋞提供资料>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目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综合案例阿里的蚂蚁金服第二篇决策第六章决策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章计划的实施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综合案例美的6年的转型第三篇组织第九章组织设计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人员配备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组织力量的整合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1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1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综合案例海尔的平台组织和小微创业第四篇领导第十三章领导与领导者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1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四章激励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1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五章沟通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1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综合案例华为的以奋斗者为本第五篇控制第十六章控制与控制过程16.1复习笔记16.2课后习题详解1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七章控制方法17.1复习笔记17.2课后习题详解1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综合案例京东——打造一流用户体验第六篇创新第十八章管理的创新职能18.1复习笔记18.2课后习题详解1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九章企业技术创新19.1复习笔记19.2课后习题详解1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十章企业组织创新20.1复习笔记20.2课后习题详解2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综合案例一从“小创新大节能”走出来的中圣集团综合案例二做“无锁而闭,无钥匙而开”——中国人自己门的康尼公司结束语展望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学21.1复习笔记2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决策
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 作
第八章计划的实施
第十八章管理的创新 职能
第十九章企业技术创 新
第二十章企业组织创 新
综合案例一从“小创 新大节能”走出来的 中圣集团
综合案例二做 “无锁而闭,
无钥匙而 开”——中国 人自己门的康
尼公司
结束语展望互 联网时代的管 理学
第十八章管理的创新职能
18.1复习笔记 18.2课后习题详解 1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用**读书睡前背背醒了背背真的很方便。
作为管理的本质内容,维持和创新的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系统若不及时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 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则可能被变化的环境所淘汰,或为改变了的内部要素所不容。 (2)维持和创新的 关系从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单个阶段的组织形式中,企业为了在社会中生产和发展,需制定相应的 规章制度,管理者按照规章制度组织生产经营,此时管理更多地体现维持职能;随着社会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的 变化,原有的组织形式已不能保障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这种情形下管理者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等进 行相应的调整,此时管理体现的是创新职能。
目录分析
01
第一章管理 与管理学
02
第二章管理 思想的发展
03
第三章管理 的基本原理
04
第四章管理 道德与社会 责任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习题(企业技术创新)【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企业技术创新1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1.创新与技术创新(1)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2)技术创新的概念比技术发明宽泛,它可以是全新技术的开发,也可以是原有技术的完善,甚至可能仅是几种未经改变的原有技术的一种简单的重新组合。
2.技术创新的内涵(1)要素创新①材料创新:寻找和发现现有材料、特别是自然提供的原材料的新用途。
②手段创新:a.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改造和革新原有设备;b.用更先进、更经济的生产手段取代陈旧、落后的机器设备。
(2)产品创新①新产品的开发: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开发新产品。
②老产品的改造: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制造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新产品。
(3)要素组合方法创新①工艺创新:生产工艺的改革和操作方法的改进。
②生产过程的组织方法创新:设备、工艺装备、在制品以及劳动在空间上的布置和时间上的组合。
3.技术创新的贡献(1)通过降低成本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优势。
(2)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保证使用而使产品对消费者更具特色吸引力,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考点二:技术创新的源泉★★★★1.意外的成功或失败(1)意外的成功为企业创新提供丰富的机会。
(2)意外的失败向企业预示了某种机会的存在。
2.企业内外的不协调(1)宏观或行业经济景气状况与企业经营绩效的不协调。
(2)企业对消费者价值观的判断与消费者实际价值观的不一致。
3.过程改进的需要(1)过程改进的需要与企业内部工作(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有关。
(2)过程的改进既可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逻辑结果,也可能是推动和促进科技发展的原动力。
4.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1)企业应对不及时,可能影响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带来经营上的灾难,引发企业的生存危机。
(2)企业及时应变,会给企业带来众多的创新机会。
5.人口结构的变化(1)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决定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
周三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笔记整理
周三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笔
记整理
1. 管理学的定义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2.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 分工与协作:通过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人员,实现工作的高效协作。
- 影响与权力:管理者通过影响员工的行为和决策,来实现组织目标。
- 规划与控制:制定明确的计划,并对组织的运行进行监控和控制。
3. 组织结构与设计
- 功能型组织结构:按照不同的职能将员工分组,实现高效的专业化工作。
- 项目型组织结构:根据特定项目的需要,组建临时性的团队进行管理和协作。
- 矩阵型组织结构:将功能和项目两种组织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灵活的资源配置。
4. 领导与管理
- 领导力特质论:认为领导力是天生的,与个人的特质有关。
- 领导行为理论:关注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和风格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 情境领导理论:强调领导者应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的领导行为。
5. 决策与沟通
- 决策类型:包括战略性决策、运营性决策和日常性决策。
- 决策过程:问题识别、信息收集、评估选择、方案实施和结果评估。
- 沟通技巧:有效的沟通包括倾听、表达清晰、积极反馈和非语言沟通。
6. 组织文化与变革
- 组织文化: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 文化变革:重塑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 变革管理:规划、实施和监控变革过程,确保变革的成功实施。
以上是《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的一些笔记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习题(管理的基本方法)【圣才出品】
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管理的方法论(见表5-1)★★表5-1 管理的方法论考点二:管理的法律方法★★★1.管理的法律方法的定义法律方法是指国家根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2.管理的法律方法的内容法律方法的内容,不仅包括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而且包括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
这两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管理的法律方法的实质实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其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
4.管理的法律方法的特点(1)严肃性。
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必须严格地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
(2)规范性。
法律和法规是所有组织和个人行动的统一的准则,对他们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3)强制性。
法律、法规一经制定就要强制执行,各个企业、单位和每个公民都必须毫无例外地遵守。
5.管理的法律方法的作用(1)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
(2)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3)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6.管理的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1)在管理活动中,各种法规要综合运用、相互配合。
(2)根据国家、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企业管理规范,避免与其相悖而造成损失。
考点三:管理的行政方法★★★1.管理的行政方法的定义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2.管理的行政方法的内容(见图5-1)图5-1 管理的行政方法的内容3.管理的行政方法的实质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
4.管理的行政方法的特点(1)权威性。
行政方法所依托的基础是管理机关和管理者的权威。
(2)强制性。
行政权力机构和管理者所发出的命令、指示、规定等,对管理对象具有程度不同的强制性。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 第七版)第11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
直线与参谋
委员会
17:22
3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
正式组织与 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与非 正式组织的产 生 非正式组织的 影响 积极发挥非正 式组织的作用
正式组织
是组织结构设计的结果(组织安排) 有明确的结构、职能、权责关系(正式规则) 维系正式组织运行的,是规范机制(理性原则)
17:22 21
委员会的局限性
正式组织与 非正式组织
时间上的延误
委员会要达到一致意见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种时间上的延误,可能会使组织付出极大的 代价
直线与参谋
委员会
运用委员会的 理由 委员会的局限 性 提高委员会的 工作效率
决策的折中性
委员会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各种利益冲突的结果 决策的质量有限,甚至没有实质内容
• 各级主管人员执行各种管理职能,统一指挥。
• 其特点是:组织结构清晰明确;指挥命令系统唯 一;责任和权限明确。
直线与参谋
直线、参谋及 其相互关系 直线与参谋的 矛盾 正确发挥参谋 的作用
委员会
17:22
13
直线、参谋及其相互关系
正式组织与 非正式组织
参谋职权:参谋职权是某职位或某部门 所拥有的辅助性职权。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直线与参谋 委员会
17:22
直线、参谋及其相互关系
正式组织与 非正式组织
直线与参谋
直线、参谋及 其相互关系 直线与参谋的 矛盾 正确发挥参谋 的作用
委员会
17:22
12
直线、参谋及其相互关系
正式组织与 非正式组织
直线关系:从组织的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 按垂直系统建立的管理组织形式。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习题(控制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控制方法1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预算控制★★★★1.预算的形式(1)分预算与全面预算①分预算按照部门和项目编制,详细说明相应部门的收入目标或费用支出水平。
②全面预算在对所有部门或项目分预算进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编制,概括企业未来的总目标。
(2)静态预算与弹性预算①静态预算指为特定的作业水平编制的预算。
②弹性预算指在成本按性质分类的基础上,以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按照预算期内可能实现的各种业务水平编制的有伸缩性的预算。
(3)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①增量预算又称基线预算法,以上一年度的实际发生数为基础,再结合预算期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②零基预算对现有的各项作业进行分析,根据其对组织的需要和用途,决定作业的取舍;根据未来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和各项业务的轻重缓急,对每项费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评定分级,从而确定其开支的必要性、合理性和优先顺序,并依据企业现有资金的实际可能,在预算中对各个项目进行综合性费用预算。
零基预算不受前一年度预算水平的影响。
2.预算的内容(见表17-1)表17-1 预算的内容3.预算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见表17-2)表17-2 预算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考点二:非预算控制★★★★1.比率分析(1)含义比率分析是指将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上的相关项目进行对比,形成一个比率,从中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2)财务比率财务比率包括:流动比率、负债比率、盈利比率。
(3)经营比率经营比率又称活力比率,是与资源利用有关的几种比例关系。
包括:库存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与销售费用的比率。
2.审计控制(1)含义审计是审核、鉴定会计记录及财务报表,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控制和决策提供依据。
(2)外部审计①外部审计是由外部机构选派的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及其反映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的评估。
②外部审计的优点:可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笔记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笔记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笔记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管理是在一定组织中,为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协调的活动过程。
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管理主体(管理者)、管理客体(被管理者)和管理方法(管理活动)。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早期的管理思想:如中国的《孙子兵法》、英国的亚当·斯密等。
古典管理理论:以泰勒、法约尔和韦伯为代表。
行为科学理论: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行为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以运筹学、系统分析等为基础,强调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
现代管理理论:各种学派的融合,包括战略管理、企业竞争、企业文化等。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人本原理: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
系统原理: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强调各部分的协调与配合。
动态原理: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
效益原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高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章:管理的前提与条件管理的前提:明确组织的目标、任务和特点,建立组织结构,制定规章制度等。
管理的条件:管理者具备必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得到必要的支持和授权。
管理环境: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管理的成功与否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章:计划工作计划工作的概念: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未来的行动方案进行规划、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计划工作的内容:包括确定目标、预测未来、制定方案、评估方案和制定派生计划。
周三整理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笔记
周三整理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
版笔记
内容概述
本次整理的笔记主要涵盖了《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的内容。
以下是对每个章节的简要概述:
第一章:管理学导论
- 管理学的定义和起源
-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 管理学的研究范畴和内容
第二章:管理环境
- 内外环境对管理的影响
- 环境分析的方法和工具
- 环境变化对组织的挑战
第三章:管理职能
- 计划和决策的重要性
- 组织和协调的作用
- 领导和激励的方法
第四章:组织结构
- 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点
- 组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 组织变革的挑战和策略
第五章:管理过程
- 管理过程的四个阶段
- 管理者在每个阶段的职责和任务- 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六章:战略管理
- 战略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 战略制定和执行的方法
- 战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第七章:组织行为
- 组织行为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 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特点
- 组织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第八章:人力资源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职责
- 招聘、培训和绩效评估的方法
- 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结论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的和整理笔记,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管理环境分析、管理
职能、组织结构设计、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的知识和方法。
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有效地管理组织和团队,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习题(激励)【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激励1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激励的性质★★1.激励与行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
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称之为激励。
激励力=某一行动结果的效价×期望值。
2.激励过程(见图14-1)图14-1 激励过程3.内因与外因(1)内外因的含义①外因是指人所处的外界环境。
②内因是指人的自身条件。
(2)内外因的关系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卢因的力场理论库尔特·卢因把人看作是在一个力场上活动的,力场内并存着驱动力和遏制力,人的行为便是场内诸力作用的产物。
领导者可以借助各种激励方式,对在“力场”中活动的职工行为加以引导,减少遏制力,增强驱动力,提高职工的工作效果,从而改善企业经营效率。
考点二:激励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基本论点①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②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
(2)主要内容包括: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社交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3)需要的特征包括:①多样性;②层次性;③潜在性;④可变性。
2.期望理论(弗鲁姆)(1)该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
(2)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取决于对下述三种联系的判断:①努力——绩效的联系;②绩效——奖赏的联系;③奖赏——个人目标的联系。
3.公平理论(亚当斯)(1)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是亚当斯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
(2)公平理论主要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来判断。
4.强化理论(斯金纳)(1)基本论点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
(2)正强化即奖励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其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习题(决策)【圣才出品】
第六章决策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见表6-1)★★★表6-1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考点二:决策的类型和特点(见表6-2)★★★表6-2 决策的类型和特点考点三:决策的理论★★★★1.古典决策理论(1)提出背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
(2)理论内涵:古典决策理论又称规范决策理论,认为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3)主要观点①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③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④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4)理论假设①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是完全理性的;②决策环境条件的稳定与否是可以被改变的;③决策者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后,完全可以作出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
(5)理论不足:该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现实指导性不足。
2.行为决策理论(1)提出背景始于20世纪50年代,赫伯特·A.西蒙在《管理行为》中提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
(2)主要观点①人是有限理性的;②决策者容易受知觉偏差的影响,直觉的运用多于逻辑分析;③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选择是相对理性的;④风险型决策中,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影响着对方案的选择;⑤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结果,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3.回溯决策理论(1)提出背景该理论由彼得·索尔伯格于1967年提出。
(2)理论定义回溯决策理论又称隐含最爱理论,是把思考重点放在决策制定之后,解释决策者如何努力使自己的决策合理化。
(3)主要观点决策是为已经作出的直觉决策证明其合理性的一个过程,说明了直觉在决策中的作用。
考点四: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1.决策的过程包括:诊断问题,识别机会;识别目标;拟定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作出决定;选择实施战略;监督和评估。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习题(组织设计)【圣才出品】
第九章组织设计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组织设计概述★★★1.问题的提出(1)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组织结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组织活动内容的复杂程度和参与活动的人员数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2)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即扁平结构形态和锥形结构形态。
(3)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①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②工作的内容和性质;③工作条件;④工作环境。
(4)组织设计的任务组织设计的任务即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
2.组织设计的原则(1)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2)权责对等;(3)命令统一。
考点二: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1.外部环境(1)对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影响。
(2)对各部门关系的影响。
(3)对组织结构总体特征的影响。
2.经营战略组织结构必须服从组织所选择的战略的要求。
战略的类型不同,企业活动的重点不同,组织结构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企业经营战略的分类如下:(1)按企业经营领域的宽窄分为单一经营战略和多种经营战略。
(2)按企业对竞争的方式和态度可将经营战略分为保守型、风险型及分析型。
3.技术及其变化(1)生产技术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2)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4.企业发展阶段美国学者坎农提出了组织发展五阶段理论,包括:①创业阶段;②职能发展阶段;③分权阶段;④参谋激增阶段;⑤再集权阶段。
5.规模包括:①规范化;②分权化;③复杂性;④专职管理人员的数量。
考点三:部门化★★★★1.职能部门化(1)内涵职能部门化是一种根据业务活动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的传统、普遍的组织形式。
(2)优势①可以带来专业化分工的好处。
②有利于维护最高行政指挥的权威和组织的统一性。
③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培训、交流,从而提高技术水平。
(3)局限性①不利于指导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②不利于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习题(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1.组织变革的定义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2.组织变革的动因(1)外部环境①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②科技进步的影响。
③资源变化的影响。
④竞争观念的改变。
(2)内部环境①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
②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
③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
④快速决策的要求。
⑤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3.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1)类型①战略性变革,即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作的变革。
②结构性变革,即组织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变革。
③流程主导性变革,即组织紧密围绕其关键目标和核心能力,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
④以人为中心的变革,即组织引导员工在观念、态度和行为方面与组织保持一致。
(2)目标①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②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
③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4.组织变革的内容(1)人员变革。
员工在态度、技能、期望、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
(2)技术与任务变革。
对作业流程与方法的重新设计、修正和组合,更换机器设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等。
(3)结构变革。
权力关系、协调机制、集权程度、职务与工作再设计等结构参数的变化。
考点二:管理组织变革★★★★★1.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1)图示(见图12-1)图12-1 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2)过程①解冻阶段。
改革前的心理准备阶段。
②变革阶段。
变革中的行为转换阶段。
③再冻结阶段。
变革后的行为强化阶段。
(3)程序①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
②分析变革因素,制订改革方案。
③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
④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
2.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见表12-1)表12-1 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3.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及其管理(见表12-2)表12-2 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及其管理4.组织冲突及其管理(1)组织冲突的含义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方式、利益、性格、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彼此相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习题(领导与领导者)【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领导与领导者1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领导的性质和作用★★★★1.领导的含义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领导和管理的区别(1)本质上,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的基础上对下属下达命令的行为;而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之上。
(2)一个人可能是领导者但并不是管理者。
非正式组织中最具影响力的人就是典型的例子,组织没有赋予他们职位和权力,他们也没有义务去负责企业的计划和组织工作,但他们却能引导和激励、甚至命令自己的成员。
(3)一个人可能是个管理者,但并不是个领导者。
领导的本质就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不是由组织赋予的职位和权力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因此,有些握有职权的管理者可能没有部下的服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
3.领导的作用(1)指挥作用,引导不同的职工朝向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2)协调作用,协调不同的职工在各个方面所作的贡献。
(3)激励作用,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保持高昂的积极性。
考点二: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见表13-1)★★★表13-1 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考点三:领导方式及其理论★★★★★1.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见表13-2)表13-2 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2.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美国学者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认为,领导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专权型到放任型,存在着多种过渡类型。
据此,他们提出了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如图13-1所示。
图13-1 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3.管理方格理论(1)理论概述管理方格理论是布莱克和穆顿提出的。
该理论可用一张方格图来表示,在这张图上,横轴表示领导者对生产的关心,纵轴表示领导者对人的关心。
每条轴划分为九小格,第一格表示关心程度最低,第九格表示关心程度最高,整个方格图共有81个方格,每一小方格代表一种领导方式,具体如图13-2所示。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笔记整理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p4二.管理的必要性p61.合理地配置资源——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协调各种关系——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将局部目标引向整体目标——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管理质量的提高是工作、服务、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近几年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p7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管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组织成员在目标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定义的内涵p8(一)实现组织目标是评价管理成败的唯一标准。
任何组织的目标都包含两方面要求:效率和效果。
(二)特定的时空是管理的必要条件。
(三)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行为。
(四)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通过管理的各项职能来实现的,决策是协调的前提,组织是协调的手段,领导是协调的责任人,控制室协调的保证,创新是协调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p9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通过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及行动的实施表现出来。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
计划与决策:决策时计划的前提,计划是为决策服务的,是实施决策的工具和保证。
(二)组织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习题(沟通)【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沟通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组织中的沟通★★★★1.沟通的含义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及以上的人群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2.沟通的重要性(1)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2)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3)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的桥梁。
3.沟通的过程包括:(1)信息的获取;(2)将信息编码为符号;(3)将上述符号传递给接受者;(4)接受者接受符号;(5)将符号破译为具体信息;(6)信息的理解;(7)信息传递的反馈。
4.沟通的类别(1)按功能分为工具式沟通和感情式沟通。
(2)按方法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言语沟通、体态语言沟通、语调沟通及电子媒介沟通等。
(3)按组织系统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4)按方向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和网状沟通。
(5)按是否进行反馈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5.非正式沟通及其管理(1)特点与正式沟通相比,特点有:①信息交流速度较快;②信息比较准确;③效率较高;④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对待非正式沟通管理人员要做到:①必须认识到非正式沟通的重要性;②充分地利用非正式沟通为自己服务;③通过非正式渠道对非正式沟通中的错误信息进行更正。
6.沟通网络沟通网络即组织中沟通渠道的结构和类型。
其类型包括:(1)轮型和风车型(最基本);(2)轮型和Y型(最集权化);(3)星型,又称全方位型(最分权化)。
考点二: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见表15-1)★★★★表15-1 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考点三:冲突与谈判★★★1.冲突的内涵冲突是指由于某种差异而引起的抵触、争执或争斗的对立状态。
人与人之间在利益、观点、掌握的信息或对事件的理解上都可能存在差异,有差异就可能引起冲突。
2.冲突起源(1)沟通差异,即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语义困难、误解及噪声的干扰等。
(2)结构差异,组织越庞大、越复杂,组织分化越细密,组织整合越困难。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习题(计划的实施)【圣才出品】
第八章计划的实施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几个重要的概念(见表8-1)★★表8-1 几个重要的概念考点二:目标管理★★★★★1.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目标管理的提出者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如下:(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一同制订共同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
(3)每个人的分目标即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其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4)管理人员和工人靠目标来管理,以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
(5)企业管理人员依据分目标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
2.目标的性质包括:层次性;网络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实现性;挑战性;伴随信息反馈性。
3.目标管理的过程(1)制定目标;(2)明确组织的作用;(3)执行目标;(4)成果评价;(5)实行奖惩;(6)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考点三:滚动计划法(见表8-2)★★★表8-2 滚动计划法考点四:网络计划技术★★★1.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见图8-1)图8-1 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2.网络图(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1)概念任何一项任务都可分解成许多步骤的工作,根据这些工作在时间上的衔接关系,用箭线表示它们的先后顺序,画出一个由各项工作相互联系、并注明所需时间的箭线图,此即网络图。
(2)基本要素①“→”,工序,表示一项工作的过程,有人力、物力的参加,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②“○”,事项,即两个工序间的连接点,表示前道工序结束、后道工序开始的瞬间。
它既不消耗资源,也不占用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网络图中只有一个始点事项,一个终点事项。
③路线,即由始点事项出发,沿箭线方向前进,连续不断地到达终点事项为止的一条通道。
3.评价(1)能清晰地表明整个工程各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并指出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和路线。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习题(管理的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原理的特征及研究意义主要特征:客观性、普适性、稳定性、系统性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系统的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系统原理要点: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环境适应性系统的概念系统原理人本原理管理是为人服务的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走向完美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责任原理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效益原理效益的评价效益的概念效益的追求适度原理启示内涵缘由【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管理原理的特征及研究意义(见表3-1)★★表3-1 管理原理的特征及研究意义考点二:系统原理★★★★1.系统的概念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其按组成要素的性质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2.系统的特征(1)集合性。
集合性即系统是由各个要素集合而成的,它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
(2)层次性。
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
(3)相关性。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3.系统原理要点(1)整体性原理。
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
(2)动态性原理。
系统内部的联系、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都是一种运动。
(3)开放性原理。
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
任何有机系统都要与外界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维持其生存;并且使其外部获得量大于内部消耗量,不断发展壮大。
(4)环境适应性原理。
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事物发生各种联系。
考点三:人本原理与责任原理(见表3-2)★★★表3-2 人本原理与责任原理考点四:效益原理(见表3-3)★★★表3-3 效益原理考点五:适度原理(见表3-4)★★★表3-4 适度原理3.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答:(1)系统的定义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周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的笔记整理
周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的笔记整理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管理学的定义: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管理行为和管理原理的科学。
-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从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到逐渐形成一套理论框架。
- 管理学的特点: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导向性强。
- 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
第二章:管理环境与管理职能- 管理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组合,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因素。
- 管理职能: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过程中的核心职能。
- 管理者的角色:决策者、沟通者、协调者、领导者等。
第三章:决策与决策过程- 决策的定义:在不确定条件下,选择行动方案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 决策的特点:有风险、有不确定性、有复杂性。
- 决策过程:问题定义、目标设定、方案生成、评价选择、实施控制等阶段。
第四章:计划与战略管理- 计划的定义: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
- 计划的层次:战略计划、战术计划和操作计划。
- 计划的特点:明确性、连续性、灵活性。
- 战略管理:确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并制定实施策略的过程。
第五章:组织与组织结构- 组织的定义:为实现特定目标而进行协调和整合的社会系统。
- 组织结构的概念: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岗位之间的关系和权力分配方式。
- 组织结构的类型:职能型、事业型、矩阵型等。
- 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适应性、简单性、稳定性。
第六章:领导与领导行为- 领导的定义:影响他人,使他人愿意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付出努力的过程。
- 领导行为的分类:任务导向型、人际关系导向型、变革型等。
- 领导风格的选择:根据情境和员工特点选择适合的领导风格。
- 领导力的培养:研究、实践、反思和反馈等方法。
第七章:控制与绩效管理- 控制的定义:确保组织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 控制过程:设定标准、测量绩效、比较实际绩效与标准、采取纠正措施等。
- 绩效管理:通过设定目标、评估绩效、提供反馈和奖惩等手段管理绩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组织力量的整合
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1.概念
(1)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职能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成员间的责权关系,对个人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的组织。
(2)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由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观点相近的人们组成的松散的、与正式组织有联系、但又独立于正式组织之外的团体。
2.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1)积极作用
①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
②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
③可以帮助正式组织起到一定的培训作用。
④能够自觉或自发地帮助正式组织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
(2)可能造成的危害
①与正式组织冲突的目标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②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
③非正式组织的压力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
3.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
(1)非正式组织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要允许乃至鼓励其存在,为其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吻合。
(2)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
考点二:直线与参谋(见表11-1)★★★
表11-1 直线与参谋
考点三:委员会(见表11-2)★★★
表11-2 委员会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有何区别?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可能产生何种影响?如何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组织?
答:(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
①组织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结构,规范组织成员在活动中的关系。
设计的结果是形成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职能以及由此形成的成员间的责权关系,对个人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非正式组织是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而形成的,在正式组织展开活动的过程中,组织成员之间必然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这种工作上的接触会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一些无形的、与正式组织有联系、但又独立于正式组织的小群体慢慢形成,这些小群体成员由于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观点基本相同,或者在性格、业余爱好以及感情相投的基础上,产生一些被大家所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从而逐渐形成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组织。
②正式组织的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主要标准,维系正式组织的,主要是理性的原则;而非正式组织则主要以感情和融洽的关系为标准,维系非正式组织的,主要是接受与欢迎或孤立与排斥等感情上的因素。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必然要对正式组织的活动及其效率产生影响。
(2)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
a.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
非正式组织是自愿性质的,其成员甚至是无意识地加入进来。
他们之所以愿意成为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是因为这类组织可以给他们带来某些需要的满足。
b.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的频繁接触会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
这种非正式的协作关系和精神如能带到正式组织中来,无疑有利于促进正式组织活动协调地进行。
c.对于那些工作中的困难者、技术不熟练者,非正式组织中的伙伴往往会自觉地给予
指导和帮助。
这种自觉、善意的帮助,可以促进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可以帮助正式组织起到一定的培训作用。
d.非正式组织为了群体的利益,为了在正式组织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往往会自觉或自发地帮助正式组织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
②消极影响
a.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织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b.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也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
c.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
(3)有效利用非正式组织的方法
①利用非正式组织,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允许乃至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吻合。
促进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有利于正式组织效率的提高。
②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
非正式组织形成以后,正式组织既不能利用行政方法或其他强硬措施来干涉其活动,也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因为这样有产生消极影响的危险。
因此,对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应该加以引导。
这种引导可以通过借助组织文化的力量,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来实现。
组织通过有意识地培养、树立和宣传某种组织文化,来影响成员的工作态度,使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共同目标尽量吻合,从而引导员工自觉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积极工作。
正确的组织文化可以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工作与生活的态度,从而有利于产生符合正式组织要求的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
2.组织中为什么会存在参谋关系?直线关系与参谋关系的角色是什么?如何恰当处理直线与参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地发挥参谋人员的作用?
答:(1)参谋关系存在的必要性
参谋关系是伴随着直线关系而产生的。
组织的规模越大,活动越复杂,参谋人员的作用就越重要,参谋的数量就越多,从而参谋与直线的关系就越复杂。
现代企业在运营中,企业活动的过程越来越复杂,组织和协调这个活动过程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次的主管人员越来越感到专门知识的缺乏。
由于企业很难找到精通各种业务的“全才”,直线主管也很难使自己拥有组织本部门活动所需的各种知识,人们常借助一些助手,利用不同助手的专门知识来补偿直线主管的知识不足,来协助工作。
这些具有不同专门知识的助手通常称为参谋人员。
与此同时,组织即出现了参谋关系。
(2)直线关系与参谋关系的角色
①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授予直线人员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力,直线管理人员拥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
②参谋关系则是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参谋人员是作为直线主管的助手来进行工作的。
(3)直线与参谋之间矛盾的处理
直线与参谋的矛盾往往是组织缺乏效率的原因之一,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
①明确职权关系
a.对直线经理来说,只有了解参谋工作,才有可能自觉地发挥参谋的作用,利用参谋的知识,认真对待参谋的建议,充分吸收其中合理的内容,并勇于对这种吸收以及据此采取行动的结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