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指标和气候指标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与设计角度的城市小气候研究进展

城市规划与设计角度的城市小气候研究进展
文 “ mi c r o c l i ma t e ”一 词 表 示 .在 该 书 中 ,将 类 型 分
候特点或带有共性的气候状况 叫做大气候. 而各地由 于 局地 相对 高度 、地 形条 件 、坡地 方位 、土壤 性 质及
地 面被 覆等 不 同 , 会 出现 与该 地 区的一 般气候 —— 大 气候 不 同的气候 特 点. 这 种在 小范 围不 同的气候 特点
L . J . B a t t e n认 为小气 候 主要是 指从 地面 到十几
米至 1 0 0 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 5 J ,即前者所说的 “ 微 气候”和部分 “ 局地气候” . 《 小气候学》一书中认为 因自 然及人工构造的变化性 , 下垫面的气候影响范围 有数量级的变化 , 类似于吉野正敏的细分气候尺度实
目前 国内外关 于城 市气 候方 面的研究 很 多 , 且 历 史 进 程 中一 直保 持 有一 个 较 为 完 整 的 总结 与 综 述过
有学者根据下垫面构造特性的广袤及其影响的
铅 直 范 围将 小气 候划 分为 微气候 和 局地气 候 , 并 把尺
程【 1 。 】 .随着学科研究的 日渐深人 ,关 于城市小尺度
收 稿 日期 :2 0 1 3 一 O 1 . 0 3 ; 修 订 日期 :2 0 1 3 — 0 7 — 0 6
后,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其起 源 主要 在于 城市 化进程 带来 的人 口密 度增加 , 经 济活 动增强 , 各类不同用地带来的下垫面分异等使得城市 与郊 区的气候有较大差异L 6 J . 奥克 ( O k e ) 在1 9 7 8 年将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第 1 9 卷 第3 期 2 0 1 3 年9月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U r b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V o 1 . 1 9 No . 3 S e p . 2 0 1 3

济南市城市建设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济南市城市建设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济南市城市建设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张贝贝摘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次工作组报告指出,有95%以上的把握认为气候变化是由人类的行为造成的。

本文在气候变化与城市规划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建设行为对城市气候变化的影响展开研究。

本文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将济南市城市建设的数据如人口、建成区面积、绿化覆盖率、道路面积等数据和气象数据如温度、降水量、风速、空气质量等有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得出城市建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本文在济南市近2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定性、定量地描述了各指标值之间的相关程度。

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影响城市温度的升高;城市绿地能有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城市道路面积影响城市风速等,分析验证了“城市建设是引发各类城市气候问题的主要因素”。

根据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文章从城市的土地利用、产业布置、交通出行、绿化系统、建筑节能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和措施。

关键字:气候变化,城市建设,相关分析,城市规划,土地利用1.前言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地方的热岛效应、大气污染等气候问题普遍增多,极端天气出现频率也呈上升趋势。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从1906年到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2005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百万分之379,为65万年来最高;与1980年到1999年这20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21世纪高温、热浪以及强降水频率可能增加,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强度可能加强。

[1]2013年9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通过了第一次工作组报告,新的评估报告较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相比,认为气候问题更加严峻,且而有95%以上的把握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的。

[2]气候分析是基于气象监测数据及其分析成果,展示某一城市或地区的区域与气候现状与发展预期,分析土地的气候功能,为城市规划提出规划措施建议。

濮阳气候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

濮阳气候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
考虑 , 改善 和美化 居住 环境 。
如 从 某城 市年 均风 向频 率玫 瑰 图看 , 全年 盛行南 风 ,
但 实 际上 夏季 盛行 南 风 , 冬季 北 风 的风 向频 率也 很
l 资料 来 源 与方 法
本文 所使 用 的气象 资 料 为 17 9 1—2 0 0 0年濮 阳
高 , 成冬 夏对 吹 的 局 面 … 。如 果 按 常 规仅 依 据 年 形
发现 , 这种 单 一 的 依 据存 在 着 明显 的 偏 差 。 中国 气 象局 朱瑞 兆先 生 对 我 国城 市 气 候 研 究 后 得 出结 论 ,
变化 , 减少 城市 的 大气 污 染 , 高 城 市 空 气 质 量 , 提 而 且 还应 在 降低城 市 热 岛效 应 、 加 采 光 等 方 面 进 行 增
多年 来 , 国城 市规 划 布 局 一直 以年 均 风 向频 我 率 玫瑰 图作 为 确定 城市 工业 区和 生 活居住 区相 对位 置 的依 据 。一般 认 为 , 城市 规划 中 , 该 把工业 区 在 应
放 在 盛 行 风 的 下 风 方 处 , 居 住 区 放 在 上 风 方 把
城 市气候 是 在 区域 大气 候背 景 下形成 的一种 相 对独 立 的小气 候 , 与城 市 的下 垫 面 性 质 和 人类 活 它
和本 地 气
季 平均 风 向频 率玫瑰 图( 2 , , 阳春夏 季盛 行 图 )看 濮
南 风 ( 向频 率 1 ) 北 风 的 风 向 频 率 次 之 ( 向 频 风 6 , 风
候 特 点 , 市 规 划 设 计 者 要 适 当 考 虑 的 气 候 因 子 主 城
率 1 ) 在 秋 冬 季 的 月 份 里 盛 行 北 风 ( 向 频 率 0, 风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气象环境影响效应研究_以青岛市为例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气象环境影响效应研究_以青岛市为例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气象环境影响效应研究——以青岛市为例王天青冯启凤毕波摘要:“城市规划”与“气象”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矛盾因子。

通过城市规划的气象环境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城市发展与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研究城市规划的应对措施,对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青岛市为例,结合青岛市气象局的历史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预测研究成果,重点从城市功能布局、防灾减灾、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城市发展建设密度等方面探讨气象条件适应下的城市规划对策。

关键词:气象环境;局地气候;城市规划1、问题提出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人类为了在城市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表达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图。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城市空间布局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合理地、有效地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环境。

城市规划的成果直接关系关系到城市总体功能的发挥,关系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协调发展。

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往往是围绕区域的政治、经济等主要职能进行规划编制,而生态环境因素考虑不足或仅作为附属条件对待。

对气象条件和大气环境的研究,主要是以静态的风玫瑰图和污染系数玫瑰图为依据。

而气象条件和大气环境对城市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尤其是城市所在区域的局地气候对城市发展建设的影响更加复杂而动态。

城市规划与气象环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城市规划建立在城市气候环境之上,同时城市中人类的活动及气体下垫层的变化、建筑物高度和密度差异,都会对城市气象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改变城市局部小气候,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市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方向。

尽管政府在污染治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治理成效最终会被因城市规划疏忽了城市发展对气象环境的影响而抵消。

相反,如果城市规划中借助新兴科学技术综合考虑气象环境条件,趋利避害能力,构筑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城市系统,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技术思路在城市规划编制中,加强气象学研究,系统综合分析大气环境和城市规划关系的关键问题是保护和提高城市气候的宜居性。

探析气候条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研究

探析气候条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研究

探析气候条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研究作者:李青吉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7期摘要:当今世界,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时有发生,暴雨、大风等灾害天气出现频率增高,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

本文从现有城乡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的挑战出发,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城乡规划对策,促进城乡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气候条件城市规划影响研究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当今世界,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对城市整体带来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它不仅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及市民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亦给城市生活带来相当的经济负担。

如何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城市气象条件和城市大气污染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气候条件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正确了解城市气候的特点,阐明城市气候对城市环境影响及其城市气候和城市规划的关系对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河南省汤阴县为例,结合该县气候条件及城市规划方案进行论述。

1 城市规划与城市气候的关系1.1 城市环境与城市气候。

城市规划与气象这两个词语,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气象条件与城市的选址、城市功能区布局、建筑设计和建筑形式等密切相关。

合理地利用气象条件,可以减轻或者减缓城市发展本身带来的不利因素影响。

在城市化地区,由于街道纵横,建筑密集,形成了特殊的下垫面;同时众多人口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消耗大量能源,排放较多的人为热与水气及污染物;因而使城市地区的气象要素产生显著的变化,与城市郊区相比,具有太阳辐射减弱、大气透明度变差、气温较高、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蒸发减弱、湿度变小、能见度变差、雨量增多等特征。

正是由于这些气象因素的变化,加速了城市热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产生,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热污染和大气污染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越严重。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
顾朝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091024
1
要点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城市化的现实 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98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新思潮 低碳城市规划将成为碳减排的关键技术 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及其进展 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 案例:黄河三角洲低碳产业园规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4
城市化水平
2007
>70
19 50 19 52 19 54 19 56 19 58 19 60 19 62 19 64 19 66 19 68 19 70 19 72 19 74 19 76 19 78 19 80 19 82 19 84 19 86 19 88 19 90 19 92 19 94 19 96 19 98 20 00 20 02 20 04 20 06
11
科学研究假设
早在18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凡特•阿列纽斯((Svante Arrhenius )就预测:化石燃料燃烧增加大气中CO2浓度,从而导致 全球变暖。 根据气象观测资料,过去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4˚C, 与此同时,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CO2和其他温室气体,大气 CO2当量浓度增加了约60%左右。 美国NASA戈达德太空研究所(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NASA)主任James Hansen呼吁: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 到了危险水平(385ppm是“引爆点”,2007年是383.1ppm)。控 制大气中CO2浓度,人类社会刻不容缓。 研究表明,只有到2050年将大气中CO2浓度增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 平的2倍以内,才可能避免发生极端的气候变化。

城市规划指标和气候指标关系研究以北京为例——以北京为例

城市规划指标和气候指标关系研究以北京为例——以北京为例

T x和 T n 。研 究 的步骤 是 首先 对 城 市形态 、 民的健康 、 居 舒适 度 、 社会 生活 和能源 消 (ma ) 最低 温度 ( mi)
耗 产 生 影 响 , 为 太 阳 辐 射 、 温 和 风 是 影 响 居 住 样地 的土地 覆盖 进行统 计 。 算 出它们 的城市规 划 因 气 计
然后 , 利用 能 量交 换模 型模 拟 出各样 地 的 环 境 功 能 和 心 理 组 成 部 分 的 重 要 因 素 【 因 此 , 指标 值 : 3 】 。 全
球 气 候 的 变 迁 . 全 球 变 暖 . 疑 会 给 城 市 带 来 巨 城市 气候 指 标值 ; 后 , 用 回归 分析 确 定这 两类 如 无 最 利 大 的挑战 。
* 遨
市规划 实践过 程 中仍 得不 到重视…。主要 原 因包括 1
缺 少 方 便 的技 术 和 文 献 , 少 对 城 市 气 候 知 识 的 自 缺
信 [。在 实 践 中 , 划 师 们 极 少 有 时 间 或 具 备 一 定 2 O l 规
圈 3
的技 能将 复杂 的科 学概 念 转化 到 规划 中 , 反 , 相 他
图 2
据 )北 京属 于半 湿润大 陆性 季风气候 , 季高温 多 。 夏
冬 图 ) 近几 十年来 , 北京 大规模 反 过来 ,城市 规划不 仅决定 了城 市的形 态 , 而 雨 , 季寒冷 干燥 ( 3 。 1 20 3 1 且对人 们 的生活方式 和城 市气候产 生影 响 。 效 的 的城市 化对城 市热 环境产 生 了巨大 的影 响【。 0 4 有 “ 首 20— 城市规 划对 于城市 的形象 、 效率 和气候 环境都是 至 年 . 宜 居城 市 ” 次 成 为北 京 市 总 体 规 划 ( 0 4 0 0提 关重要 的 。而且 , 市气候 的 累积 效应还 能够影 响 2 2 ) 出 的北 京市 四大发 展 目标之一 。 城 全球气候 , 如 , 例 城市 热岛 现象 已经 导致 了地方 、 地 区、 国家 和全球 尺度气 候 的变化 。 城市 气候是 一个关 键 的因素 , 它不仅对 区域 和 全 球 的气 候产生 影响 ,还会影 响到 城市 的宜居性 。 然 而 , 市气候可 以通过 城市 规划手 段得到 调整 和 城 改善. 以满足 居 民的需求 。因此 , 如何 将城 市气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气候宜居城市是指在人类居住、工作和生活方面具备较好条件的城市。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拥有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地理特征。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城市宜居性评价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评价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所需的指标也随之多样。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评价中的关键指标。

通过对空气质量、水质与供水以及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等影响城市宜居性的因素进行评估,我们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

在中国,空气质量是最为人关注的问题之一。

大气污染、细颗粒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对于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评估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是评价其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质与供水也是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方面。

清洁的饮用水和良好的供水系统对于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必不可少。

城市的供水能力、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等因素需要作为评价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

除了空气和水质,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也是评价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方面。

城市绿化可以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美化城市环境以及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带来更多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对于居民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评价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的指标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空气质量、水质与供水以及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等因素将在本文后续章节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通过深入研究和评估,我们可以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决策依据。

同时,本文也要说明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意义,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进行介绍,让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具体而言,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主要围绕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展开讨论,总体上可分为引言、正文、评价指标和结论四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说明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在中国气候条件下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究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究

3 . 2 内容 与城 市 规 划 、 可 持 续 性 发展 脱 离 城市规划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一共有 四种 : 一 环境要 素框
根据战略环评指标体系建立 、 依据原来制定 的原则 、 方向, 参 考有关 指标建立 、 运 用层 次分析法建立 , 是建 立城市总体规 划指 标体 系的主要方法。 主题 层 、 目标层 、 指标层 三个层 面共 同组成城市 总体规划 的
1城 市规划 环境 影响评 价指标 体 系概述
3城 市规 划环境 影 响评价指 标体 系存在 问题 分析
. 1城市规划环评指标体 系建立不规范 我 国国家颁 布的《 城 乡规 划法》 规定 , 城乡规划 内容 主要 有 : 3 城镇体系规划 、 城市规划 、 镇 规划 、 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 虽然在建立城市规划环境评价指标 体系时运用 了多种方法 , 又可细分为 : 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控制引导 。城市总体规划 指的 但仍然存在很多 问题 : 第一, 没有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 , 特别是 由 是前者 , 主要研究制定城市 的发展方 向、 目标等。 下位规划指的是 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不 断加快 ,而 引起 不断恶化 的生 态与环境 问 不能有效识别这些因素对城市规划 的影 响 ; 第二 , 没有充分研 后者 , 又包括“ 横向” 和“ 纵向” 两方面 。具体规定某一块地如何开 题 , 不能有 效协调 不同规划 ; 第三 , 在制 定指标 和权 发利用讲 的是 “ 横 向” ; 城 市具 体规划 内容和专业规划讲 的是“ 纵 究 相关规划指标 , 没有要求广 大市 民参与 , 没有征求公 众 的意见 ; 第四, 在建 向” , 主要 内容有 : 交通 系统规 划 、 道 路规划 、 重大项 目规 划 、 国家 重 时 ,
遗产规划等 。和城市规划相同 , 城市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研究又可 立 指标 体系时 , 只过多注重环境 方面 , 没有依据原来 制定 的原 则 细分为总体规划 和下位规划 。 实施 , 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过于复杂 。

城市规划与设计角度下的城市小气候研究进展

城市规划与设计角度下的城市小气候研究进展

城市规划与设计角度下的城市小气候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城市小气候范围界定及发展概况,分析了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城市小气候影响,针对城市规划设计改善小气候展开了深入研究,希望可以从城市规划与设计角度出发,实现对城市小气候的改善,营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为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小气候;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城市小气候改善十分关键,对人居生活有非常重要影响。

当前国内外在城市气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随着当前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提高在城市小气候方面研究重视度。

城市小气候对人居环境有重要影响,具备非常强的可调节性,同时受到城市与建筑设计措施因素影响。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分析城市规划与设计对小气候的影响,能够使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合理性有明显提升,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1]。

1 城市小气候范围界定及发展概况1.1 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指的是较大范围具备一般气候特点或者存在共性气候,受到各地相对高度、土壤性质、地形条件等因素影响,各个地方会出现有与大气候不同的气候特点,这一小范围气候特点称之为小气候。

因此,小气候指的是受到构造特性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于大气候不同的气候特征。

有学者将小气候划分为局地气候和微气候,同时将介于大气候与局地气候之间的气候叫作中气候[2]。

1.2 城市气候与城市小气候人们将区域气候基础上人类城市化活动影响下所形成的局地气候称之为城市气候,城市气候主要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增多以及经济性提升等所造成的与郊区气候较大差异的气候类型。

有专家将城市建筑屋顶至地面这一层称之为城市覆盖层,这层气候非常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等因素影响,同时与建筑密度、高度、街道宽度、空气污染等密切相关。

当前在城市气候划分方面包含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将城市覆盖层气候划分为城市小气候类别,城市气候指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个所形成的气候。

第二种,在小尺度与中尺度划分方面较为模糊,城市气候中不仅应用局地气候,同时还需要对城市覆盖层、城市边界层等有充分分析考虑。

简述城市规划建设的气候因素

简述城市规划建设的气候因素

简述城市规划建设的气候因素一、风象风象对城市布局尤其是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城市通风、防风、抗风等工程的设计与安排。

风象的主要内容包括风向、风速以及其他风象(如静风、山谷风、海陆风等的频次与特征),风是地面大气的水平移动,由风向与风速两个量表示。

根据城市多年风向观测记录汇总所绘制的风向频率图和平均风速图又称风玫瑰图。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对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布局主要依据风玫瑰图,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城市规划实践中,所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考虑把工业布局于城市的下风和下水方向,上风方向建居民区。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风象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布局时,同时还考虑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各盛行风向的季节变换及风速关系。

此外,城市总体布局在绿地安排和道路系统规划中也应考虑自然通风的要求,如大面积绿地安排成楔状插入城市,以导引风向;道路系统的走向可与冬季盛行风向成一定角度,以减轻寒风对城市的侵袭。

对城市局部地段在温差热力作用下产生的小范围空气环流也应考虑,处理得当有利于该地段的自然通风。

如在山地背风面,由于会产生机械性涡流,布置于此的建筑有利于通风,但其上风向若为污染源时,则也会因之而加剧污染。

民间所说的“风水”也蕴含着一定的气象、水文和环境科学道理,只不过是“风水先生”人为地加进一些神秘的色彩而已。

我国位于北半球,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朝南的门、窗可接受更多的太阳光,提高室内温度。

夏季,太阳高度增大,朝南的房子阳光从门、窗射入屋内的机会较少,故有利于夏天室内保持凉爽。

另外,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夏季盛行南到西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所以,房屋“坐北向南”是最佳选择,炎夏时有凉爽的南风,冬季又避开寒冷的北风,确保了室内的冬暖夏凉。

古代的寺院和道观均建在深山密林之中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背靠青山,冬季可挡住凛冽寒风,夏季可迎来清凉南风,潺潺溪流则是提供生活必要的水源,深山密林又提供了清新的空气,而坚实的岩层地基又使建筑物历经数百年而不倒。

环境气候适应性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环境气候适应性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环境气候适应性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引言环境气候适应性规划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适应当前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为了有效评估环境气候适应性规划的实施效果,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环境气候适应性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和步骤。

一、理论基础环境气候适应性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首先,需要明确环境气候适应性规划的目标和原则,例如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社会经济系统的适应能力等。

其次,需要了解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机制,包括温度升高、降水变化、海平面上升等因素。

最后,需要考虑环境气候适应性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如可持续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等。

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一)确定评估对象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评估的对象。

环境气候适应性规划的评估对象可以包括不同尺度的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不同行业的经济活动等。

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内容也会有所差异。

(二)确定评估指标评估指标是评估对象特征的度量标准,用于反映环境气候适应性规划的影响和效果。

评估指标应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在确定评估指标时,可以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气候变化三个方面考虑。

例如,生态环境方面的评估指标可以包括生物多样性指数、水资源利用率等;社会经济方面的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就业率、GDP增长率等;气候变化方面的评估指标可以包括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等。

(三)建立评估模型评估模型是评估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描述,用于定量评估环境气候适应性规划的综合效果。

建立评估模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评估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评估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评估指标的数据获取和处理方法。

(四)数据采集和处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依赖大量的数据支持。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统计数据、遥感影像等多种方法获取。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归一化处理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城市规划中的气候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气候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气候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一章:引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中的气候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不仅需要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还需要发展出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气候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第二章:城市规划中的气候适应性2.1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包括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风险的增加等。

这些变化将对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

2.2 城市规划中的气候适应策略城市规划中的气候适应策略包括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弹性、改善建筑和交通设施的气候适应能力等。

这些策略有助于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提高城市的适应性。

第三章: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应该统筹考虑。

3.2 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优化土地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持续交通系统等。

这些策略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城市规划中气候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4.1 气候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气候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有着共同的目标,即保护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4.2 气候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效应气候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相互促进,增强了城市的抵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例如,在提高建筑物的气候适应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第五章:案例研究5.1 某城市的气候适应性规划以某城市的气候适应性规划为例,介绍该规划的目标、策略和实施情况,探讨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研究

气候变化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研究

气候变化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研究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城市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候变化给城市带来了诸多影响,如极端天气、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等,这些影响极大地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研究气候变化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气候变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1、极端天气的增加:极端天气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城市作为人们聚居和生产的地方,极端天气已经给城市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比如,城市内暴雨过程的发生,容易引起城市内涝,并对交通运输、生产生活等方面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使得旱涝灾害相互交替出现,特别是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加剧。

城市的高密度人口及其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的需求,使城市水的需求量得越来越大。

而城市水的供给则面临着压力,这样会加剧城市水资源的短缺。

3、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于那些沿海城市来说,危害更为显著。

由于气候变化,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使得海洋的温度上升,导致海枯石烂、海平面上升的现象严重。

如果海平面上升,那么海面侵袭陆地,对沿海城市造成很大的危害。

二、研究城市建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城市建设对气候变化有深远的影响。

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和使用过程都对城市的气候和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研究城市建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可以科学地规划和建设城市,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是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

城市规划需要兼顾城市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文性。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提高建筑的绿化率,提高绿化带覆盖率,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城市的空气质量、降低气温,并且增加了城市的美观性。

2、注重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是建立在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基础之上。

可持续性的城市建设需要考虑交通、建筑、能源、水资源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城市建设时,应注重轨道交通的发展,这样可以减轻城市的交通压力,并且减少城市的空气污染。

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地理条件关系研究

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地理条件关系研究

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地理条件关系研究城市承载力是指城市所能承受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的规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承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评价城市承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并深入研究地理条件对城市承载力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应对城市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一、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指标。

在经济方面,人均GDP、就业率、产业结构等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环境方面的指标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噪音等。

社会方面的指标包括教育、医疗、安全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评估,全面衡量一个城市的承载力。

二、地理条件对城市承载力的影响地理条件是城市承载力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地形地势直接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

山地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会限制城市的扩张和发展。

其次,气候因素对城市的承载力产生影响。

例如,气候干旱的地区可能会对城市供水产生挑战,而气候潮湿的地区可能面临洪水的威胁。

再者,地理条件还会影响城市的资源供给。

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支撑城市的发展,而资源匮乏的地区可能限制城市的增长。

三、地理条件与城市承载力指标的关系地理条件与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以环境指标为例,地理条件对水质和空气质量等有直接的影响。

地理条件好的地区更容易实现环境质量的提升,而地理条件差的地区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改善环境质量。

同样,地理条件对经济指标也有一定的影响。

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地理条件不佳的地区可能需要更多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四、优化城市承载力的策略优化城市承载力需要综合考虑地理条件和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政府应根据地理条件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

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生态脆弱区进行大规模建设,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和人口分布。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网络的覆盖率和质量。

这将有助于提高城市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城市气候适应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气候适应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气候适应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气候适应性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城市气候适应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本文着眼于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旨在为科研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城市气候适应性指标的概念城市气候适应性指标是指评估城市地区对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机遇的适应能力的标准和指标。

它不仅包括城市物质设施的抗灾能力,还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等方方面面。

三、建立城市气候适应性指标体系的意义建立城市气候适应性指标体系有多重意义。

首先,它可以协助决策者评估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并提出针对性措施。

其次,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探究城市气候适应性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案。

最后,它也有助于公众了解城市气候适应性问题,提高其认知和参与度。

四、城市气候适应性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点1. 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针对性地考虑每个地区的实际条件。

2. 确定关键指标: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确定关键指标,也就是对影响城市气候适应性的因素有重要影响的指标。

3. 考虑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各指标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不同指标的优缺点会影响到其他指标的表现,需要考虑它们的相互作用。

4. 建立动态评估体系:气候变化是动态的,所以评估指标体系也应该是动态的,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更新。

5. 结合实际情况:在评估指标的时候,要将实际情况考虑在内,以确保指标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城市气候适应性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在指标体系的建立方面,以下几种方法可以为构建提供参考:1. 因子分析法: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关键指标,并将其用于构建指标体系。

2. 层次分析法:通过层次分析法,将多个指标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并加以权重,最后构建指标体系。

3. 统计学习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等方法,对城市气候适应性指标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构建指标体系。

六、城市气候适应性指标体系的应用1. 市政规划:通过城市气候适应性指标体系的应用,可以促进市政规划的科学性和实际效果。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规划方案研究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规划方案研究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规划方案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都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规划方案成为了当今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的背景与意义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韧性。

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的认识,也是对传统城市规划模式的一种反思。

传统城市规划往往忽视了气候因素的影响,导致城市在面临极端天气事件时无法有效应对,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

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提高城市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可以减少城市的脆弱性,降低灾害风险,保护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和水资源,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开展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规划方案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的关键要素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关键要素,以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关键要素:1. 气候数据分析:通过对历史气候数据和气候模型的分析,了解城市所面临的气候风险,包括极端温度、降水、风暴潮等。

这有助于确定规划中需要考虑的气候因素。

2. 绿地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以吸收雨水、调节城市气温、改善空气质量等。

同时,绿地还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城市的人文氛围。

3. 水资源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的水资源,包括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水库建设、排水系统等。

这有助于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城市的抗旱能力。

4. 建筑物设计:在城市建筑物的设计中考虑气候因素,包括建筑的朝向、材料的选择、热岛效应的减缓等。

这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5. 灾害风险管理:在城市规划中考虑灾害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完善紧急救援机制等。

城市规划与气候变化适应性

城市规划与气候变化适应性

城市规划与气候变化适应性随着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日益加剧,城市规划适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地的重要议题。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集中地,既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者,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行动者。

如何通过规划来提高城市的气候变化适应性,成为了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一、规划城市绿地,减轻热岛效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最明显的影响之一就是热岛效应的加剧。

城市中大量的建筑和人口聚集导致热量在城市内积累,使城市比周边乡村地区温度更高。

为了减轻热岛效应,规划师们可以通过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与质量来提高城市的气候变化适应性。

例如,在城市设计中增加公园和广场的绿地面积,并尽量选择树木种植。

此外,还可以通过采用反射材料来降低建筑物的热吸收,减少建筑物表面的热辐射。

规划师们可以鼓励建筑物采用白色屋顶、淡色外墙等反射材料,从而减少热量吸收和传导,降低城市的气温,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安排城市交通,减少碳排放交通领域是城市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系统,减少碳排放,也是提高城市气候变化适应性的重要举措。

首先,规划师们可以鼓励城市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和步行来代替汽车出行。

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站点和步行道路网络,确保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地选择非机动交通方式。

此外,在城市规划中将住宅、工作地点和服务设施尽量集中在较小的范围内,以减少居民通勤距离,降低碳排放。

三、提高建筑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建筑业是城市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提高建筑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是城市规划中的关键任务之一。

规划师们可以鼓励建筑业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如保温隔热材料和节能窗户,减少建筑物的能量损失。

此外,可以制定建筑能源标准,规定新建建筑必须符合一定的能源效率要求。

对于既有的建筑,规划师们可以鼓励和支持居民进行节能改造。

通过改善建筑能源效率,不仅可以减少城市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还可以降低居民的能源消费成本,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气候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规划

气候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规划

气候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规划气候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其中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规划者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由于建筑物、道路等硬质表面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热,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导致城市温度高于周边农村地区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夏季尤为严重,不仅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热应激,还可能导致能源消耗增加、空气质量下降和生态系统失衡。

城市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热岛效应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首先,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可以减少热岛效应的影响。

例如,增加绿地和公园的面积,使用植被覆盖屋顶,以及建设透水性路面,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降低城市温度。

植被不仅能够吸收太阳辐射,还能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分,从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其次,城市规划者可以通过优化建筑布局和设计来减少热量的积累。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建筑物的朝向和间距,可以促进自然通风,减少对空调的依赖。

此外,使用反射性材料和浅色涂料来覆盖建筑物表面,可以减少热量的吸收。

再者,城市交通规划也是减少热岛效应的重要方面。

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鼓励公共交通、骑行和步行,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以减少城市热量的产生。

此外,建设遮阳设施和通风良好的街道,可以为行人提供更舒适的环境。

最后,城市规划者还需要考虑气候变化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城市排水系统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需要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同时,城市规划者还需要考虑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总之,气候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不容忽视,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规划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可以有效减少热岛效应的影响,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svf指标

svf指标

svf指标SVF(Surface Viewing Fraction)指标是建筑物外墙表面可被观测到部分的比例,它是评估建筑物视觉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SVF指标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建筑气候设计、能源计算等领域,有助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人居舒适度。

SVF指标的计算方法通常使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建筑物三维模型来分析建筑物在不同高度处可被观测到的表面面积。

SVF指标的值为0-1之间,值越大代表建筑物的可见性越高。

因此,SVF指标可以作为景观可视性分析的重要依据。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SVF指标的相关信息。

SVF指标与城市规划SVF指标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城市更新、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等领域中,SVF指标可以用来评估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的表现,从而改善城市环境品质。

当建筑物的SVF指标达到一定要求,可以确保建筑能够融入城市环境,不影响周围建筑的景观感受和人流通行。

SVF指标与建筑气候设计SVF指标也在建筑气候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用SVF指标可以分析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优化建筑外形和空间布局,提高建筑可持续性。

建筑物的SVF指标与热环境相关。

当建筑物的SVF指标越高,使建筑物表面暴露在太阳射线下的时间也越高,表面温度也会随之升高,从而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降低室内温度,如加装遮阳设施、采用耐高温材料等。

SVF指标与能源计算SVF指标在能源计算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过程中,SVF指标可以用来计算建筑物周围可利用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帮助设计师选择最佳的太阳能或风能设备安装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因此,SVF指标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综上所述,SVF指标在城市规划、建筑气候设计和能源计算等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了解SVF指标的相关信息可以帮助规划师和设计师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建筑可持续性、推动能源利用的发展,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园林/第27卷,总第95期/2011(1)1背景介绍城市规划是关于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学科。

如果规划的中心目的是为人或人们创造一个满足其需要的环境,那么就必须首先考虑气候[1]。

关于气候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的重要性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2][3][4]。

在中国,气候知识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风水”在居住区或建筑单体选址、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风水”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选择或营造一个具有良好微气候的场地,利用自然元素(如山体、河流和森林)和人造元素(如道路、绿地和建筑系统布局)使居民生活受益[5]。

城市化使所在区域的地表和大气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6],产生了具有城市特征的能量流(图1)。

大气和人类栖居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和郊区[7],甚至城市内部区域[6][7][8]之间微气候的差异。

可以说城市气候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即它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反应。

在城市气候和城市规划领域,这些现象早已被发现。

提姆·欧克(Tim Oke )指出了决定城市气候的4个重要因素,包括:城市结构[4][12](建筑的体量和建筑间隙大小,街道的宽度和间隔),城市覆盖状况[6,7](建筑、铺装、植被、裸露土壤和水体的比例),城市材质(建筑材料和自然材料)和城市代谢(由人类活动产生的热、水和污染)。

这4种控制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气候环境,同时,它们都与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有关。

图1荩摘要:本研究以北京市南北中轴线上的11个样地为例,通过模拟他们的城市热岛效应,来探索城市规划指标和气候指标,如日最高和最低气温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城市规划指标可以较好的解释样地之间的城市气候差异。

例如,绿化覆盖率和容积率可以解释94.47-98.57%的日最高温度;绿化覆盖率和建筑高度能够解释98.94-99.12%的日最低温度。

绿化覆盖率很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城市热环境的城市规划指标。

而且绿地的降温效果随日平均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本研究的思路和结论可以供决策制定者和规划师在规划的初期阶段参考和应用,通过优化城市的生态机能,保证城市拥有舒适的气候环境,并适应将来的气候变化。

荩关键词:城市规划指标;城市气候;绿化覆盖率;气温作者简介:赵彩君/1979年生/女/山东人/城市建设研究院。

傅国斌/1966年生/男/山西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城市规划指标和气候指标关系研究———以北京为例赵彩君傅国斌(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城市生态北京园林/第27卷,总第95期/2011(1)城市规划、城市形态、城市气候和全球气候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图2)。

全球和城市气候对城市形态、居民的健康、舒适度、社会生活和能源消耗产生影响,因为太阳辐射、气温和风是影响居住环境功能和心理组成部分的重要因素[3]。

因此,全球气候的变迁,如全球变暖,无疑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挑战。

反过来,城市规划不仅决定了城市的形态,而且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气候产生影响。

有效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形象、效率和气候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城市气候的累积效应还能够影响全球气候,例如,城市热岛现象已经导致了地方、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气候的变化。

城市气候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它不仅对区域和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到城市的宜居性。

然而,城市气候可以通过城市规划手段得到调整和改善,以满足居民的需求[9,10]。

因此,如何将城市气候知识融入到城市规划过程中就变得非常重要。

不幸的是,尽管大多数参与城市规划的人员都了解城市微气候的相关知识,并知道策略性的城市规划可以影响城市气候,然而,目前气候知识在城市规划实践过程中仍得不到重视[11]。

主要原因包括缺少方便的技术和文献,缺少对城市气候知识的自信[20]。

在实践中,规划师们极少有时间或具备一定的技能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到规划中,相反,他们寄希望于使用一些简便的技术,如相对简单的指导方针和图面分析[12]。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北京为例,探索在中国普遍使用的城市规划指标与城市气候指标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指标往往在规划初期确立,并作为整个规划和设计过程的依据。

本研究使用的城市规划指标包括容积率(Far )、建筑密度(Bd )、建筑控高(Bh )和绿化覆盖率(Gcr )。

城市气候指标包括日最高(Tmax )和最低温度(Tmin )。

研究的步骤是首先对样地的土地覆盖进行统计,计算出它们的城市规划指标值;然后,利用能量交换模型模拟出各样地的城市气候指标值;最后,利用回归分析确定这两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城市规划师提供参考,使他们了解城市规划指标与地方和城市气温的关系。

除此之外,该研究还有助于帮助城市寻找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

当代城市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方法和数据2.1案例研究区域北京(39.8°N ,116.5°E ),占地面积16,410km 2,拥有1700万人口(北京市统计局2006年的统计数据)。

北京属于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图3)。

近几十年来,北京大规模的城市化对城市热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3]。

2004年,“宜居城市”首次成为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的北京市四大发展目标之一。

本文以北京中心城为研究对象,原因包括:1)它是北京市的核心区域,汇集了北京政治、文化和经济活动的精髓;2)到2020年,北京47.2%的人口(约850万)将会居住在中心城,尽管它的面积只是北京市总面积的6.6%(1085km 2);3)中心城由4个特色鲜明的区组成,旧城区、中心地区、边缘集团和绿化隔离带地区;4)中心城属于平原地,海拔高度图2图3北京园林/第27卷,总第95期/2011(1)在20-60m之间,因此由海拔引起的温度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中心城包括四个区:旧城,指的是明清时期北京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含护城河及其遗址)的城市区域,是体现北京市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区域,北京市总体规划中要求对其进行整体保护;中心地区和边缘集团,与旧城截然相反,它们以高层建筑为主,集中了许多北京市的核心职能,并容纳中心城区82%的人口;最后是绿化隔离地区,顾名思义,它是城市外围的生态隔离带,主要目的是保护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并阻止城市的进一步蔓延。

2.2城市气候研究尺度的确定和样地选择在城市气候研究中,尺度的确定是决定试验准确性的关键的第一步,因为不同尺度的气候研究将会涉及不同影响因素,采用不同的研究模型和方法[11]。

本研究的尺度为中尺度。

研究样地大小定为500m半径的圆形。

目前已有的许多类似的研究往往以某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6,7,8],而本研究在样地选择上则不受用地边界的限制,而是把城市地看做一个连贯体。

原因是在中尺度上由于平流作用,不同用地类型的微气候可能会产生相互影响,如研究发现公园的冷岛效应能够辐射其周边数百米的范围。

本研究将会沿北京市南北中轴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1个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图4)。

南北中轴线是北京市城市结构的重要特征,北京发展的时空轴线,汇集了许多重要的城市节点和场所。

位于旧城的长7.8km的实体轴线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轴线。

1990年亚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使这条轴线继续向北延伸,穿过旧城区、中心地区,直到绿化隔离地区。

11个样地中有4个位于旧城区,自南向北依次为前门、天安门广场、景山和鼓楼。

前门样地位于前门和广安大街之间,属于典型的四合院和胡同格局,密度较高,且缺乏集中绿地;天安门样地是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该样地的选择旨在研究广场型样地的气候特征。

从体量上讲,天安门广场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景山样地是以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景山公园为中心,它是旧城区重要的城市公园之一,选择景山的目的是研究旧城区园林绿地调节气候的功能;最后一个是鼓楼样地,它是旧城内南北中轴线的北端点。

该样地依然保持着四合院的格局并靠近前三海。

中心地区选择了5个样地,自南至北依次为洋桥、安华桥、北土城公园、奥林匹克公园和亚运村。

洋桥和安华桥分别位于南三环和北三环。

选择这两个点的原因是研究北京的环线(城市主干道)对周边气候的影响;继续往北,北土城公园也被选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探索城市线性公园对周边气候的影响;奥林匹克公园样地指的是包括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在内的广场空间。

它和天安门广场一样,都是北京市地标性的大型城市广场;亚运村样地是以亚运会为契机发展起来的超高层建筑群,社区中心拥有较大的集中绿地。

选择该样地的目的是研究超高层建筑和集中绿地模式的气候状况。

另外还有两个位于绿地隔离地区的样地:一个是目前中轴线北延长线的北端点,北京市“通向自然的轴线”———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另一个是位于九台路附近的一个低密度社区。

社区以水面为中心,社区周边是平房和农田。

2.3数据本研究用到两套数据:1)土地覆盖数据,数据来源是Google Earth (2003年10月24日)地图,由于当时奥林匹克公园和森林公园正在修建中,所以这两个地方采用的是建成后2008年的Google Earth地图;2)北京气象站(编号54511)1999-2008年的气候日数据。

该数据库包括日平均、日最高和日最低温度。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将会使北京的夏天更加炎热[23],而且城市和乡村,还有城市内部地面温度的差值往往在夏季达到最高值[6],所以该研究将以夏季为研究对象(6、7和8月)。

日平均温度是模型的参考温度。

为了检测不同样地在各种日平均温度北京园林/第27卷,总第95期/2011(1)表1参考温度列表99th95th 90th 中值平均值10th 5th 1st 日平均温度(℃)32.1030.4029.5026.2526.1322.8021.6019.10状态下产生的日最高温度的差异,本研究从10年(1999-2008)的夏季日平均温度中选择了8个值,作为模型的参考温度。

它们分别是99百分位值(100天内有1天的温度高于或者等于这个值,即每年夏天日最高温度的第2高值),另外还有95、90、10、5和1百分位值,中间值和平均值(表1)。

2.4能量交换模型本研究采用的能量交换模型(Energy ExchangeModel )是由左志平(Tso Chih Ping 音译)等人改进的,以城市热环境能量平衡为基础的模型。

它利用参考温度(日平均温度)和城市形态指标(如蒸发率和建筑物的质量)为两组主要的变量,模拟样地平均气温的日最高和最低值。

总体来说,样地平均气温与土地覆盖类型有着直接的关系。

日最高温度随着蒸发率和建筑物(包括硬质铺装)质量的增加而减少,因为在白天,植被蒸腾作用会消耗一部分地面的热量,建筑在白天也会吸收和储存一部分热量;相反,日最低温度则会随着建筑物质量的增加而升高,原因是白天储存在建筑物和铺装中的热量在夜晚缓慢释放,这也是导致城市温度高于郊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