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过程原理概要
传递过程课后习题解答概要
【1-1】试说明传递现象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答:传递现象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一个过程传递的通量与描述该过程的强度性质物理量的梯度成正比,传递的方向为该物理量下降的方向。
传递现象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理论分析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
【1-2】列表说明分子传递现象的数学模型及其通量表达式。
【1-3】阐述普朗特准数、施米特准数和刘易斯准数的物理意义。
答:普朗特准数的物理意义为动量传递的难易程度与热量传递的难易程度之比;施米特准数的物理意义为动量传递的难易程度与质量传递的难易程度之比;刘易斯准数的物理意义为热量传递的难易程度与质量传递的难易程度之比。
【2-1】试写出质量浓度ρ对时间的全导数和随体导数,并由此说明全导数和随体导数的物理意义。
解:质量浓度的全导数的表达式为:d dx dy dzdt t x dt y dt z dt ρρρρρ∂∂∂∂=+++∂∂∂∂,式中t 表示时间 质量浓度的随体导数的表达式为x y z D u u u Dt t x y zρρρρρ∂∂∂∂=+++∂∂∂∂ 全导数的物理意义为,当时间和空间位置都发生变化时,某个物理量的变化速率。
随体导数的物理意义为,当观测点随着流体一起运动时,某个物理量随时间和观测点位置变化而改变的速率。
【2-2】对于下述各种运动情况,试采用适当坐标系的一般化连续性方程描述,并结合下述具体条件将一般化连续性方程加以简化,指出简化过程的依据。
⑴ 在矩形截面管道内,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一维流动; ⑵ 在平板壁面上不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二维流动; ⑶ 在平板壁面上可压缩流体作稳态二维流动;⑷ 不可压缩流体在圆管中作轴对称的轴向稳态流动; ⑸ 不可压缩流体作球心对称的径向稳态流动。
解:⑴ 对于矩形管道,选用直角坐标系比较方便,直角坐标系下连续性方程的一般形式为()()()y x z u u u t x y z ρρρρ∂⎡⎤∂∂∂=-++⎢⎥∂∂∂∂⎣⎦由于流动是稳态的,所以0tρ∂=∂,对于一维流动,假设只沿x 方向进行,则0y z u u ==于是,上述方程可简化为()0x u xρ∂=∂ ⑵ 对于平板壁面,选用直角坐标系比较方便,直角坐标系下连续性方程的一般形式为()()()y x z u u u t x y z ρρρρ∂⎡⎤∂∂∂=-++⎢⎥∂∂∂∂⎣⎦由于流动是稳态的,所以0tρ∂=∂,对于不可压缩流体ρ=常数,所以上式可简化为 0y x zu u u x y z∂∂∂++∂∂∂= 由于平板壁面上的流动为二维流动,假设流动在xoy 面上进行,即0z u =,上式还可以进一步简化为0yx u u x y∂∂+∂∂= ⑶ 对于平板壁面,选用直角坐标系比较方便,直角坐标系下连续性方程的一般形式为()()()y x z u u u t x y z ρρρρ∂⎡⎤∂∂∂=-++⎢⎥∂∂∂∂⎣⎦ 由于流动是稳态的,所以0tρ∂=∂,由于平板壁面上的流动为二维流动,假设流动在xoy 面上进行,即0z u =,则上式可以简化为()()0y x u u x yρρ∂∂+∂∂= ⑷ 由于流动是在圆管中进行的,故选用柱坐标系比较方便,柱标系下连续性方程的一般形式为()()()110z r u u ru t r r r zθρρρρθ∂∂∂∂+++=∂∂∂∂ 由于流动是稳态的,所以0tρ∂=∂,对于不可压缩流体ρ=常数,所以上式可简化为 ()()()110r z u ru u r r r zθθ∂∂∂++=∂∂∂由于仅有轴向流动,所以0, 0r z u u u θ==≠,上式可简化为0zu z∂=∂ ⑸ 由于流体是做球心对称的流动,故选用球坐标系比较方便,柱球系下连续性方程的一般形式为22111()(sin )()0sin sin r r u u u t r r r r θϕρρρθρθθθϕ∂∂∂∂+++=∂∂∂∂ 由于流动是稳态的,所以0tρ∂=∂,对于不可压缩流体ρ=常数,所以上式可简化为 22111()(sin )()0sin sin r r u u u rr r r θϕθθθθϕ∂∂∂++=∂∂∂ 由于流动是球心对称的,所以0, 0r u u u ϕθ==≠,上式可简化为221()0r r u rr ∂=∂ 整理得:20r ru u r r∂+=∂ 【2-3】加速度向量可表示为DuD θ,试写出直角坐标系中加速度分量的表达式,并指出何者为局部加速度的项,何者为对流加速度的项。
串行口工作原理
串行口工作原理
串行口是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硬件接口,它可以将数据逐个比特地传输。
串行口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将需要传输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割,并以连续的比特序列的形式进行传输。
在串行口的工作过程中,数据被分成一个个比特,然后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规则,依次传输给接收端。
这个规则包括了每个比特的位宽、传输的顺序以及同步的方式等等。
通常情况下,串行口使用的是异步传输方式,也就是说,传输时不需要事先进行时钟同步,而是在数据的起始位置插入起始位和校验位来提供同步信息。
在串行口的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端按照一定的时序将数据比特逐个发送给接收端。
接收端按照相同的时序依次接收每个比特,并通过解码、校验等操作恢复原始数据。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通常还会在传输过程中加入差错检测和纠错机制,例如CRC校验等。
串行口的工作原理与并行口不同,串行口通过逐个比特的方式传输数据,相比之下,串行口在传输速率上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串行口的传输距离相对较长,传输线路简单,而且可以灵活选择传输速率,因此在许多应用场景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计算机、通信设备、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中,串行口被广泛用于连接外部设备与主机进行数据交互。
新苏教版2021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教材概要分析
第2单元《热传递》单元教材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自然界中热传递无处不在,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传递现象是认识自然界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技领域内,热传递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们冬天晒太阳取暖,夏天开空调降温,研究食品冷藏保鲜技术等,都与热传递现象有关。
当我们了解热传递的发生条件、热传递的方式以及材料的导热性能后,就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是防止热传递的发生,还是利用热传递来方便生活。
对于热传递,学生有很多切身的感受,如盛有热水的玻璃杯烫手,但这只是生活经验,学生不知道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以及三种传热方式的异同。
为此,本单元设计了大量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现象,帮助学生分析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概括热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热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进而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对于本单元主题,学生不仅有生活经验,还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在四年级学习了《冷和热》,强调运用实验观察的方法,掌握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变化可以使物体产生体积和形态的变化,并了解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因此,对于热学知识,学生经历了“进阶”的学习过程。
此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强化学生对“物质是运动的”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在前期从宏观层面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借助一些表象来了解微观运动,为初中学习分子热运动提供丰富的认知基础。
本单元主题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有大量的生活事例作为学习素材。
这不仅为学生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分析热传递现象、抽象热传递特点、概括热传递规律提供了充分机会,还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提供了有效载体。
同时,运用热传递知识编排多个制作活动,为学生知识迁移、设计思维、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传热的基本原理
传热的基本原理
传热是指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热量传递可以通过三种基本途径发生: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分子或离子的振动和碰撞来传递的过程。
当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受热时,其分子通过振动和碰撞将能量传递给周围的分子,从而逐渐使整个物体达到热平衡。
传导的速率取决于物体的导热性质,即物体的热导率。
热导率越高,传导速率越快。
对流是指流体(气体或液体)的传热过程。
当一个物体受热时,周围的流体也会受热并产生密度变化,从而形成对流流动。
对流能够有效地传递热量,因为流体的流动会带走热量并将其传递到其他地方。
对流的速率取决于流体的热扩散性质和流体的流动性质。
辐射是指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无需通过物质进行传导或对流。
所有物体都会辐射热量,其强度取决于物体的温度和辐射特性。
辐射热量可以在真空中传递,也可以在透明的介质(例如空气或玻璃)中传递。
在实际情况中,传热往往是以上三种方式的综合作用。
例如,在烹饪中,热量通过盖子底部的传导传递给锅内的食物,然后通过对流将热量均匀分布到整个食物中。
而太阳的热量则通过辐射传递到地球表面,然后通过导热和对流进一步分布到大气层和海洋中。
了解传热的基本原理对于很多日常生活和工程应用都非常重要。
通过控制传热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和改进热交换设备、节能系统以及热管理系统,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基本传输的概念
基本传输的概念
“基本传输的概念”这句话的意思是“传输的基本概念或原理”。
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领域,传输是指将数据从一个地方发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基本传输的概念通常涉及到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协议和技术。
基本传输的概念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传输,如串行传输和并行传
输。
串行传输是指数据按位顺序逐个传输,而并行传输是指数据同时传输多个位。
2.传输协议: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需要使用传输协议来规定数据的格
式、传输顺序和错误处理方式。
常见的传输协议包括TCP/IP、HTTP等。
3.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通常发生在物理层和数据链
路层。
物理层负责数据的物理传输,而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的逻辑传输。
4.差错控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错误,因此需要使用差错控制
技术来检测和纠正错误。
常见的差错控制技术包括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校验等。
在最后总结,“基本传输的概念”是指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协议和技术,包括数据传输方式、传输协议、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以及差错控制等方面。
通信原理基础知识
通信原理基础知识
通信原理是指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组基本规律和原则。
下面介绍几个通信原理的基础知识:
1. 信号传输:通信中的信息通过信号的传输来实现。
信号可以是一种物理量(如电流、电压),也可以是一种电磁波(如无线电波)。
信号的传输可以通过导线、光纤等媒介进行,也可以通过无线电等无线方式进行。
2. 信号调制:为了适应传输媒介和提高传输效率,信息信号通常需要进行调制。
调制是指将信息信号转换成适合传输的调制信号。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模拟调制(如调幅、调频)和数字调制(如调制解调器中的ASK、FSK、PSK等)。
3. 信道传输:信道是指信号传输的通道或媒介,包括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
在信道传输过程中,信号可能会受到噪声、干扰和衰减等影响,从而导致传输质量下降。
为此,通信系统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和性能。
4. 信号解调:在接收端,接收到的调制信号需要进行解调,将其转换回原始的信息信号。
解调过程通常与调制过程相反,可以恢复出原始信号。
5. 编码与解码:在数字通信中,对于数字信号的传输,常常需要进行编码与解码处理。
编码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成一种特定的编码格式,以便在传输中进行处理和恢复。
解码则是将接收到的编码信号转换回原始的数字信号。
以上是通信原理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这些原理对理解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优化有很大帮助。
通信原理的原理
通信原理的原理
通信原理是指将信息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的过程。
其原理主要涉及三个关键要素:发送器、传输媒介和接收器。
首先,发送器将待传输的信息转化为信号。
这个过程称为编码。
编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将文字转化为光信号等。
然后,编码后的信号通过传输媒介进行传输。
传输媒介可以是电磁波、光纤、导线等。
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最后,接收器接收到传输的信号,并将其解码还原为原始的信息。
解码的过程与编码相反,它将信号转化为人们能够理解的形式,例如声音、文字等。
在整个通信过程中,信号可能会受到多种干扰和衰减。
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传输,信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处理和增强,例如加入纠错码、调制解调等技术。
总结起来,通信原理包括编码、传输和解码三个关键步骤,通过发送器、传输媒介和接收器实现信息的传输和还原。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进,人们可以实现更快、更稳定的信息传输。
高等传递过程原理
高等传递过程原理
传递过程原理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介或环境中的传递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各种传递现象,比如电话传话、网络传输、声音传播等。
无论是哪种传递过程,都遵循着一定的原理。
首先,传递过程中需要有信息的发出源。
发出源是指信息的产生者或发送者,它将想要传递的信息进行编码,转换为适合传递的形式。
例如,在电话传话中,信息的发出源是说话的人,他们通过声音将信息转化为声波。
其次,传递过程中需要存在媒介或信道。
媒介或信道是指信息传递的介质或通道。
媒介可以是空气、光、电磁波等,例如,电话传话中的媒介是声音通过空气传递,而网络传输中的媒介是电信网络。
接着,在传递过程中需要有信息的传递方式。
传递方式是指信息在媒介或信道中的传递方式。
不同的传递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例如,电话传话是通过声波在空气中传输,而网络传输是通过电信网络中的电磁波传输。
最后,传递过程结束时,需要有信息的接收者。
接收者是传递过程中接收信息的目标,它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还原为原始的形式。
例如,在电话传话中,接收者是听电话的人,他们根据接收到的声音信号来理解信息。
这些原理在不同的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传递
过程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的传递过程,从而更加高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传递过程原理课后答案
传递过程原理课后答案1. 详细解释了传递过程原理。
传递过程原理是指信息、物质或能量通过不同媒介传递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媒介的特性决定了传递的效率和速度。
传递过程原理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程、医学和环境科学等。
2. 传递过程原理的应用领域。
传递过程原理在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电信技术进行信息传递。
传递过程原理能够解释电信技术中的信号传输原理,从而提高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
此外,传递过程原理还可以应用于医学领域。
例如,在药物输送系统中,药物需要通过合适的媒介传递到病变部位,以实现治疗效果。
了解传递过程原理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药物输送系统,提高治疗的效果。
另外,环境科学也是传递过程原理的应用领域之一。
例如,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了解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递过程可以帮助科学家设计有效的污染控制策略,减少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3. 传递过程原理的关键因素。
在传递过程中,影响传递效果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媒介的性质、传递距离和辐射条件等。
首先,媒介的性质是影响传递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传递特性,如光的折射和反射、声音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等。
通过了解媒介的性质,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媒介来实现特定的传递效果。
其次,传递距离也是影响传递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随着传递距离的增加,信息、物质或能量的传递效果会逐渐减弱。
因此,在设计传递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传递距离,以确保传递效果达到预期。
最后,辐射条件也是影响传递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例如,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太阳辐射的强弱直接影响能量传递的效果。
了解辐射条件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设计出更高效的能源传递系统。
4. 传递过程原理的局限性。
传递过程原理虽然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传递过程原理是基于已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规律建立的,因此在处理未知规律或复杂系统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送的的组成 -回复
传送的的组成-回复传送的组成是指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话、电视、互联网,还是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雷达、卫星通信等,都需要通过传送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本文将从物理层面、信息编码和传输协议等多个方面逐步介绍传送的组成。
首先,从物理层面来看,传送的组成主要包括发送端、传输通道和接收端。
发送端是信息的起点,它将要传送的信息转化为适合传输的形式,并通过传输通道将信息传送到接收端。
传输通道可以是电线、光纤、电磁波等物理介质,不同的传输通道在传输速度、带宽和传输距离等方面有所不同。
接收端接收到传输的信息后,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形式,完成信息的传送过程。
其次,在信息编码方面,传送的组成包括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源编码是将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样、量化和编码等步骤。
采样是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化为离散的数字信号,量化是将连续的信号幅度量化为离散的数值,编码是将离散的量化数值表示为二进制代码。
信道编码是为了增强传输可靠性而在数据中添加冗余信息的过程,常见的信道编码有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码等。
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主要目标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传输过程中能够检测和纠正传输错误。
再次,传输协议是传送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传输协议是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约定的一套规则和操作步骤,以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和完整接收。
常见的传输协议包括TCP/IP协议套件、HTTP协议、FTP协议等。
传输协议主要负责分包、数据重传、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功能。
分包是将原始数据分割为较小的数据包进行传输,可以提高传输效率和灵活性;数据重传是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丢包或错误时重新发送数据;流量控制是通过控制发送速率和接收速率来保证传输的平滑进行;拥塞控制是为了在网络中避免过多的流量导致网络拥塞。
最后,传送的组成还包括网络设备和协议。
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调制解调器等,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将信息从一个网络节点传输到另一个网络节点。
数据传输的过程
数据传输的过程
数据传输指的是将信息从一个地点或系统发送到另一个地点或系统的过程。
数据传输可以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的,它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步骤:数据准备、数据编码、数据传输、数据解码和数据接收。
数据准备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可传输的格式的过程。
这可能涉及到数据的压缩、数据的分组等操作,以便更高效地传输和处理数据。
数据编码是将数据转换为传输介质可以理解和传输的形式。
常见的数据编码方式包括二进制编码、十进制编码等。
数据编码的目的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或丢失。
数据传输是将编码后的数据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的过程。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有线网络(如电缆、光纤)或无线网络(如无线电波、红外线)来进行。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会通过传输介质以一定的速率传送。
数据解码是将传输过程中的编码数据重新转换为原始数据的过程。
解码过程需要与编码过程相反的操作,以确保数据被正确地还原。
数据接收是将解码后的数据传送到接收方系统的过程。
接收方系统会进一步处理和使用接收到的数据。
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信号干扰、传输错误
等,这可能导致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出现错误或丢失。
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可以使用错误检测和纠正技术,如校验码和重传机制。
总的来说,数据传输过程涉及数据的准备、编码、传输、解码和接收五个主要步骤,每个步骤都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有效和可靠的关键。
信息传输基础知识概要
光 纤 减与 关电 系缆 图频 率 与 衰
衰减(dB/km)
图2.58 光纤与电缆频率-衰减关系图
2018/10/27
page 31
3.2.
无线电短波通信
在一些电缆光纤难于通过或施工困难的场合,例如, 高山、湖泊或岛屿等,即使在城市中挖开马路敷设电 缆有时也很不划算,特别是通信距离很远,对通信安
2018/10/27
page 8
2.
信道及其主要特征
2.1 数字信道和模拟信道
①数字信道:以数字脉冲形式
(离散信号)传 输数据的信道。
②模拟信道:以连续模拟信号
形式传输数据的信道。
2018/10/27
page 9
2.2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①模拟信号:时间上连续,包含无穷多个值 ②字信号:时间上离散,仅包含有限数目的预定值
全性要求不高,敷设电缆或光纤既昂贵又费时,若利
用无线电波等无线传输介质在自由空间传播,就会有 较大的机动灵活性,可以轻松实现多种通信,抗自然 灾害能力和可靠性也较高。
2018/10/27
page 32
波段
波长范围
频率名称
频率范围
代号
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的波长小于1米,称之 1000~10000m 30~300KHz 长波 为微波。 低频 中波主要沿地面传播,绕射能力比较强,适合 100~1000m 300~3000KHz 中波 中频 广播和海上通信; 短波
例如:4级编码
一个信号往往可以携带多个二进制位,所以在固定的 信息传输速率下,比特率往往大于波特率。 换句话说,一个码元中可以传送多个比特(bit)。
2018/10/27
page 4
⑦带宽(Bandwidth):信号或信道占据的频率范围 ⑧信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信道的最大数据率 ⑨误码率(Bit error rate):信道传输可靠性指标 P= 错误的位数 / 传输的总位数
通信原理 同步
通信原理同步
通信原理是指信号的传递和处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其中,同步是通信原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通信中,同步是指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时钟信号保持一致,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同步可以分为硬件同步和软件同步两种方式。
硬件同步通常通过传输中的特殊信号来实现,例如串口通信中的RTS(Request to Send)和CTS(Clear to Send)信号线,
以及以太网通信中的同步帧等。
接收端根据发送端发送的同步信号来确定数据的传输时机,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接收。
软件同步则是通过通信协议或者算法来实现的。
发送端和接收端通过预先约定的规则来保持同步,例如在通信协议中规定每个数据帧的起始和结束标志位,接收端根据这些标志位来判断数据的边界,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同步在通信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它能够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并保证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数据一致性。
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同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电话通信、数据传输、计算机网络等领域都有同步的应用。
总之,同步是通信原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时钟信号、特殊信号或者通信协议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和接收端的同步,为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无线传输工作原理
无线传输工作原理
无线传输是一种将信息通过无线信号传输的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无线电波的传播和捕获。
无线传输的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主要步骤:编码、传输和解码。
首先,信息被编码成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是一系列由一串二进制数(0和1)组成的数字。
这些数字可以代表各种不同的信息,例如声音、图像或文字。
接下来,编码后的数字信号通过调制的方式传输。
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无线电波信号的过程。
在调制过程中,数字信号被转化成一种适合无线传输的频率和振幅。
这个调制后的信号被发射器发送到空中。
无线信号通过空中传播,直到达到接收器。
接收器是一种设备,用于捕获和解码无线信号。
当接收器接收到无线信号时,它会解码信号,并将其转化回原始的数字信号。
最后,解码后的数字信号被传送到目标设备,如电视、手机或电脑。
目标设备可以将数字信号解码并还原成最初的信息形式,例如声音、图像或文字。
需要注意的是,无线传输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干扰或信号衰减的问题。
这可能会导致信号的质量下降或丢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常会采用调频、调幅、差分编码等技术来增强信号
的强度和稳定性。
总结来说,无线传输的工作原理是将信息编码成数字信号,通过调制转化为无线电波信号并发送,然后通过接收器接收并解码,最后将解码后的数字信号传送到目标设备。
通信原理第二版
通信原理第二版
通信是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
在通信系统中,信息通常以信号的形式传输。
通信的基本原理有两大方面,即信号传输和信号处理。
信号传输是指将信息转化为能够在传输媒介中传播的信号,并将其传输到接收端。
信号传输可以通过无线方式或有线方式进行。
无线方式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激光等;有线方式包括电磁波、光纤等。
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传输媒介的限制和噪音的干扰。
信号处理是指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解码,还原为原始的信息。
信号处理包括滤波、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
滤波可以去除信号中的噪音和干扰;调制解调是将原始信号调制到载波信号上进行传输,并在接收端进行解调还原;编码解码是将信息进行编码,使其更容易传输和还原。
通信系统还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协议。
协议规定了通信中信息的格式和传输方式,确保了信息的正确传递和解码。
常用的通信协议有TCP/IP协议、HTTP协议等。
通信原理是现代社会中各种通信系统的基础,包括无线通信、有线通信、互联网等。
通过对通信原理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维护结构湿传递概要
结露现象的划分
在对围护结构结露现象的研究中按照结露部位划分,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围护结构表面的结露现象,这也是最容易研究的结露现象。只需 用壁面温度与空气的露点温度进行比较,当壁面温度低于空气的露点温度 时,即认为壁面会产生结露现象。 第二类是多层复合墙体(也包含屋盖、地面)材料的内部结露现象。多层 墙体是由多种不同的建筑材料构成。而不同的建筑材料其水蒸气渗透系数 是不同的,当湿分从水蒸气渗透系数大的建筑材料一侧向水蒸气渗透系数 小的建筑材料一侧传递时,湿分会被挡在两种材料的间层中。使间层的水 蒸气分压力增大。如果此处为墙体的低温侧,其对应的饱和分压力较小。 这时如果水蒸气分压力达到饱和,此处就会产生结露现象。这种结露现象 与温度梯度有关,还与水蒸气渗透系数不同的材料排列顺序有关,是一种 湿流受阻型的结露现象。
研究建筑围护结构湿传递的意义
建筑围护结构是典型的多孔结构。湿组分在建筑材料中的迁移和 积累将严重降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而会增加建筑能耗,减少其 使用年限;同时,围护结构表面的湿度过高为霉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 条件,特别是在湿热湿冷气候区,霉菌的生长情况更为严重,这将导 致室内空气品质的下降,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研究围护结 构的传热传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高湿房间
一般是指冬季室内空气温度处于18—20℃以上,而相对湿度高于75%的房间。 对于此类建筑应尽量防止表面显潮和滴水现象,以免结构受潮和影响房间使用 质量。 当房屋在使用中处于短暂或间歇性高湿状况时,为避免围护结构内表面冷 凝水形成水滴下落,内表面可采用吸湿能力强又耐潮湿的饰面层。在凝结期, 水分被饰面层所吸收,待房间比较干燥时,水分又从饰面层蒸发出去。 当房屋在使用中处于连续高湿状态时,为避免围护结构内部受潮,内表面 应设不透水饰面或增设防水层,以阻止冷凝水渗入围护结构深部。对于那种连 续处于高湿条件下、又不允许内表面冷凝水滴落的房间,内表面在采用不透水 材料层时,还应在构造上采取措施将表面冷凝水滴导流,并有组织地排除。
通信原理分析
通信原理分析
通信原理是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所依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它涉及到信息源、信号调制、信道传输、信号解调和信息接收等环节。
首先,信息源产生的信号经过信号调制变成适合传输的信号。
在信号调制过程中,通过改变信号的频率、幅度、相位等特性,将信息转换成高频信号,以便在信道中进行传输。
常用的调制方式包括调幅、调频和调相。
接下来,经过信道传输的信号可能会受到噪声的干扰和衰减。
噪声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无用信号,它会使原始信号与传输信号混叠,导致信息失真。
为了减小噪声对信号的影响,可以采用增大信号功率、优化信道设计和使用编码纠错技术等方法。
在信号解调过程中,利用逆变换将传输信号恢复成原始信号。
根据之前信号调制的方式,可以选择相应的解调方式,如解调器、调制解调器等。
最后,经过信号解调后的信号被转换为可理解的信息,并交由信息接收者进行接收和处理。
接收端需要根据之前信息源产生信号的特性,逆向进行信息解码和还原。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通信原理中涉及到的重要环节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信息传输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化学工程中的质量传递问题
化学工程中的质量传递问题化学工程是一门研究化工过程和化工设备的学科,其中质量传递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化学工程中,质量传递问题涉及到物质的质量从一个相对高浓度区域向一个相对低浓度区域的传递过程。
这篇文章将介绍质量传递问题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一些相关应用。
一、质量传递的定义与分类质量传递是指物质的质量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由一个位置或相向另一个位置或相的传递过程。
根据传递介质的不同,质量传递可以分为气相传递、液相传递和固相传递三种形式。
气相传递通常发生在气体混合物中,例如气体吸收、蒸发和析出等过程。
液相传递主要涉及液体混合物中的质量传递,如液相吸附、流体蒸发和蒸馏等。
固相传递一般发生在固体表面上,包括吸附、蒸发、扩散等。
二、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质量传递过程是由某个物质的浓度差驱动的,可以通过扩散、对流和反应等方式进行。
1. 扩散是质量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指的是物质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地传递。
扩散是由于浓度梯度造成的物质分子之间的碰撞和传递。
扩散系数是描述扩散速率的重要参数。
2. 对流是指物质通过液体或气体的流动而传递的过程。
对流导致了流体中物质的扩散,扩散和对流共同作用导致了物质的快速传递。
3. 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传递过程。
物质的传递主要通过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来描述。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导致了质量的传递。
三、质量传递的应用质量传递在化学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1. 质量传递在溶剂萃取中的应用:溶剂萃取是一种将某种物质从一个相中转移到另一个相中的过程。
在溶剂萃取中,溶剂在两相之间传递,并将目标物质从原料中分离出来。
2. 质量传递在蒸馏中的应用:蒸馏是一种将液体混合物中不同成分按其沸点差异分离的过程。
在蒸馏中,质量传递通过汽液平衡和蒸发凝结过程实现。
3. 质量传递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催化反应是一种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的化学反应。
在催化反应中,催化剂促进了反应物质的传递,加速了反应过程。
通信原理知识
通信原理知识
通信原理是指在传输信息时,通过信号的生成、编码、调制、调整及解码等过程,从发送端将信息通过信道传输到接收端,并从接收端恢复原始信息的技术原理和方法。
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信息的可靠传输和高效传送。
在通信原理中,常见的技术原理包括:
1. 模拟通信原理:模拟通信是指将原始信息转换成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通过调制、放大、传输等步骤进行传输的通信方式。
常见的模拟调制技术有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等。
2. 数字通信原理:数字通信是指将原始信息转换为离散的数字符号,通过编码、传输和解码等步骤进行传输的通信方式。
常见的数字调制技术有振幅调制(ASK)、频移键控(FSK)、
相移键控(PSK)和正交幅度调制(QAM)等。
3. 噪声及信道模型:通信过程会受到噪声和信道影响,因此了解噪声与信道的特性对通信原理至关重要。
噪声主要包括加性白噪声和信道噪声,信道模型则用于描述信号在信道中的传输特性。
4. 调制解调技术:调制解调技术是实现信号调制和解调的关键环节。
调制将原始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解调则将接收到的信号恢复为原始信号。
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有振幅调制解调、频移键控解调、相移键控解调和正交幅度调制解调等。
5. 误码控制: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传输,通信系统常常采用纠错编码、交织技术和反馈控制等方法来进行误码控制。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错性,减小信道传输中出现的错误率。
综上所述,通信原理涉及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噪声与信道模型、误码控制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深入理解通信原理对于设计和改进通信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三传的普遍表达式
一、动量通量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即 ρ 为常数的流体, 牛顿定律可写成:
d(u x ) d(u x ) dy dy (1 4)
τ -动量通量,其单位为:
2 kg m / s kg m / s N [] 2 2 2 m m m s
从上述各量的因次可以看出:剪应力 τ 即单
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动量。
因此τ 可表示动量通量,它等于动量扩散系 数(运动粘度)乘以动量浓度梯度的负值。
动量通量 =-(动量扩散系数)×(动量浓度梯度)
二、热量通量
傅立叶定律可写成:
d(C p t ) q A dy
同样,因粘性,速度为 uo 的流体必然将其 动量的一部分传递给相邻的流体,而使后 者的速度为u,当然u < uo…一直这样传下 去,直至上层办流体速度为0。这样就在uo 和u之间建立了速度梯度分布。 实验证明,当 uo 不是很大,流体处于层流 范围内时,动量传递通量与速度梯度成正 比,即:
du x dy
小结:上述三定律都用来描述由于分子间 无规则运动所引起的三类传递现象,它们 具有类似性,即
① 各过程所传递的物理量均与其相应的强 度因素的梯度成正比,并且都沿着负梯度 的方向传递; ② 各式的系数都是物性常数,它们只是状 态的函数,与传递的物理量多少和梯度的 大小无关。
上述三定律又称为分子传递线性定律。
冷却塔:更是集热量、动量和质量传递 现象于一体 的设施。 与热力学不同,传递是一门探讨速率 过程的科学。在速率这个概念上,三种 传递过程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类似性。
学习该课程的两个最基本目的:
( 1 )帮助了解各类传递过程的机理。 这对于涉及传递过程的设备设计、操作 和控制可以提供理论基础。
( 2 )为所研究的过程提供基础数学模 型,使过程开发周期大大缩短。
牛顿粘性定律,傅立叶定律和费克定律,
它们总称为现象定律。
一、牛顿粘性定律: 理想流体:无粘性,两相互接触的流体层 间不产生剪切力; 实际流体:有粘性,流体层间会产生剪切力
静止
dy
u-du u u0
u0
两块无限大的平行平板, 上块静止,下块运动, 速度 u ,中间充满流体 , 因粘性的存在,最下层 流体必随板运动,速度 uo , 最上层流体也必随 板静止,速度0,
序言
三传的概念在1960年之前并未被人们普 遍接受,而在1960年前后才出现了“动 量、热量与质量传递”或“传递现象”这 一课程。 事实上,动量、热量与质量的传递是密不 可分的,
比如:如何有效移除反应堆中心部位 由裂变所产生的热量以防过热!!
工业废气排放:必须使其排放到高层大 气中,以便在污染物下降至地表面时, 其浓度降至允许的国家标准范围以内。 预测该浓度,需要了解质量传递和动量 传递过程。
粘度的规律:(同种物质在相同温度下μg<< μL ) 气体粘度: 液体粘度: 气体和液体: T↑ T↑ P↑ μg ↑ μL ↓ μ ↑
牛顿型流体:遵循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均是,如:
所有的气体和大多数低分子量的液体。
非牛顿型流体:不遵循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如:
泥浆、污水、高分子溶液和油漆等等。
属流变学范畴
第一章 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导论
平衡态:物系的强度性质;如温度、浓度 等物理量不存在梯度 热平衡:指物系内各个点的温度均匀一致 不平衡态:物系内具有强度性质的物理量 不均匀时,物系就会发生变化, 它要朝着平衡态方向转变。
传递过程:处于不平衡态的物系内,物理
量向平衡方向转移的过程。
一般为质量、能量、动量和电量等。
二、傅立叶定律(fourie’s law)
对于导热现象,可用傅立叶定律描述之: q dt k (1 2) A dy
q /A 为热通量, k 为导热系数
“-”表示热通量与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即热量 是由高温向低温方向传递. 导热系数k 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温度的函数。 固体和液体:k与压力关系不大 气体: k与压力有关
(1 1)
动量通量又称剪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剪应力。 τ — 剪应力,N /m2 μ — 粘度(动力粘度),N· S /m2 “-”表示动量通量的方向与速度梯度的方向 相反。 剪应力是作用在垂直于y方向单位面积上的 力,或x-动量在y方向上的通量。
粘度:流体的一种物理性质,仅与流体状态 有关,即只与流体的压力、温度、组成有关, 而与速度梯度和剪应力无关。
质量传递:高浓度区→→ 低浓度区 能量传递:高温区→→ 低温区 动量传递:垂直于流动方向上, 由高速区→→低速区 理由: 存在梯度之故
第一节 动量、热量与质量
传递的类似
现象定律:三传既可由分子的微观运动
引起,↗分子传递
也可由漩涡混合造成流体微团的宏观运
动引起,↗涡流传递
描述分子传递的三传定律分别是:
三、费克定律(Fick’s law)
基于两组分系统,组分 A 在组分 B 中由于分 子扩散所产生的质量通量,可由下式描述:
dPA jA D AB dy
jA— 组分A的质量通量 DAB— 组分A在B中的扩散系数
(1 3)
“ -” 表示质量通量的方向与浓度梯度的方 向 相反 DAB —与组分的种类、压力、温度、组成等 因素有关。
υ
Hale Waihona Puke [] m 2 -运动粘度,其单位为: [] [] s
ρ u x-动量浓度,其单位为:
kg m / s [u x ] 3 m
d (u x ) -动量浓度梯度,其单位为: dy
[u x ] kg m / s 3 [ y] m m
传递过程原理
序 言 一、 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导论 二、 总质量、总能量和总动量衡算 三~ 六、动量传递(粘性流体流动的微分方程、 运动方程的应用、边界层理论基础、湍流) 七~九、热量传递(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 热传导、对流传热) 十~十二、 质量传递(质量传递概论与传质微分
方程、分子扩散、对流传质、相间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