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同位素在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中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合集下载

地球化学中的同位素研究及其应用

地球化学中的同位素研究及其应用

地球化学中的同位素研究及其应用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化学现象和过程的科学学科。

同位素是元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但质量数不同的不同种类的原子,其在地球化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球化学中的同位素研究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同位素的定义和分类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相同)但质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之和)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的存在使得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根据元素的同位素组成来分析物质起源、演化和地球系统中的各种过程。

同位素一般可以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两类。

稳定同位素是指在地球化学研究中具有稳定存在状态的同位素,如氢的两种同位素氢-1和氢-2,氧的三种同位素氧-16、氧-17和氧-18。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具有不稳定存在状态的同位素,如铀系列的235U和238U以及镭系列的226Ra等。

二、地球化学中的同位素研究方法1. 同位素质谱法同位素质谱法是地球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技术,它可以通过测量元素的同位素比例来获取有关地球物质起源和演化的信息。

该技术基于同位素质量分析仪器,可以对地球系统中的各种物质样品进行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2. 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是地球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手段,它通过采集含有某种同位素标记的物质,并追踪其在地球系统中的传输和转化过程。

该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物质的迁移路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过程,为地球系统模型的构建和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三、地球化学中的同位素研究应用1. 地质探测地球化学中的同位素研究可以用于地质探测,例如利用同位素示踪法可以追踪岩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过程,从而确定岩石的年代和形成过程。

这对于研究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以及矿床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

2. 古气候研究同位素的组成可以反映地球气候变化的过程。

通过对冰川和海洋沉积物中的同位素比例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过去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机制。

这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有重要意义。

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在理论探索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如硼、锌、镁等同位素,在地球化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为研究地球物质循环、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本文将对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进行全面的概述和梳理。

我们将介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阐述其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从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角度,介绍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和突破。

我们还将探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地球化学各个分支领域中的应用,如地壳演化、地幔动力学、海洋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等,展示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潜力和价值。

我们将总结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将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如锂、镁、硅、铁等元素的同位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分布、行为及其变化,从而揭示地球的形成、演化及环境变迁等科学问题。

其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大质量分馏理论、同位素地球化学平衡及同位素分馏动力学之上。

大质量分馏理论是指同位素之间由于质量差异导致的物理和化学行为的差异,这是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基础。

同位素地球化学平衡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同位素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其比值反映了地球化学过程的信息。

同位素分馏动力学则关注同位素分馏过程中速率的变化,为理解地球化学过程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技术方法上,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主要依赖于高精度的同位素分析技术,如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和二次离子质谱(SIMS)等。

钾稳定同位素在水文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钾稳定同位素在水文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钾稳定同位素在水文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摘要:钾(K)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一主族,与钠元素同是重要的碱金属元素,也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元素,以单价离子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K元素在自然界存在3种同位素,包括39K、40K和41K,其中39K和41K是稳定同位素,两种稳定同位素分别占总K元素的93.2581%和6.7302%。

本文主要研究其稳定同位素组成以及分馏机理,文中的钾同位素指钾稳定同位素。

K的2个稳定同位素39K和41K相对质量差约为5%。

在岩石圈,钠、钾主要富集于硅酸盐矿物中,而在碳酸盐矿物中含量较低,两者在地壳中的元素丰度相近。

2种元素主要通过大陆风化过程进入水体,是河水及地下水中的主量元素。

由于二者的地球化学性质存在差异,钾在陆生水体中的含量要远低于钠,位于Ca、Na、Mg、K4大主量元素的末位,世界大河K/Na摩尔比值平均值仅为0.16,一些地下水K/Na可以低至0.0001。

已有的元素地球化学手段无法解释地下水K/Na可以很低的原因。

河流等水体中的K离子在迁移过程中,容易被一些沉积物、黏土所吸附,同时也可参与一些黏土如伊利石等层间阳离子构成,因此具备离子交换反应的能力,然而仅根据水体中K含量变化难以精确识别这些过程。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钾稳定同位素在水文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钾同位素;同位素分馏;吸附;化学风化;引言钾在自然界中有3个同位素:39K(93.258%)、40K(0.012%)和41K(6.730%)。

其中,39K和41K是稳定同位素,而40K是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1.277×109a,可发生β衰变成40Ca,或通过K层电子捕获衰变为40Ar。

钾稳定同位素比值(41K/39K),一般用δ41K来表示:δ41K=[(41K/39K)样品/(41K/39K)标准-1]×1000。

20世纪30年代,由于分析测试精度的限制,天然地质样品中的钾同位素组成变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识别。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工具,它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广泛。

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成因、变化和传输等过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机制,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碳同位素技术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碳同位素技术是稳定同位素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

碳同位素分为“轻碳同位素”和“重碳同位素”,它们占地球大气中碳元素的比例不同,而且在生命和非生命物体中的碳也有不同的分布比例。

通过分析不同物质中碳同位素的变化,可以了解它们的成因和变化过程,从而深入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生物演化及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等。

比如,在寒冰时期,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含量往往偏低,而在温暖时期则相反。

通过测量海底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及地下水中的碳同位素含量,可以推断出过去几百年或上千年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或者了解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

氢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循环中的应用氢同位素技术是稳定同位素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它可以用来研究地下水的循环和补给。

地下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资源,但是它的分布和质量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通过测量不同地区地下水中氢同位素含量的变化,可以了解它们的来源和补给区域,还可以研究地下水的流动和混合情况等。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氢同位素技术可以被用于衡量不同补给区域的水资源,以及研究地下水的供需关系。

氧同位素技术在古海洋研究中的应用氧同位素技术是稳定同位素技术中的另一种应用广泛的技术,它可以用来研究古海洋的变化和冰川的形成。

通过测量古代海洋沉积物和冰川中的氧同位素含量,可以了解它们的成因及变化情况。

在过去的海洋研究中,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底沉积物中氧同位素的含量变化规律,科学家发现全球气温和二氧化碳含量之间的明显相关性。

在冰川研究方面,人们通常会测量冰芯中的氧同位素含量来研究冰川形成和变化过程,进而了解气候变化和全球变化。

干酪根及其演化产物稳定碳同位素倒转分布的成因探讨及在塔里木油藏中的应用

干酪根及其演化产物稳定碳同位素倒转分布的成因探讨及在塔里木油藏中的应用

干酪根及其演化产物稳定碳同位素倒转分布的成因探讨及在塔里木油藏中的应用稳定碳同位素的异常分布按其赋存载体的不同可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烃源岩可溶组分或原油各族组分(饱和烃、芳烃、胶质、沥青质)之间的稳定碳同位素的倒转分布(第一类倒转),二是原油或可溶有机组分与母质干酪根之间稳定碳同位素的倒转分布(第二类倒转)。

第一类倒转的成因机制及地球化学意义已十分明了,本论文主要针对第二类倒转的成因机制问题展开研究。

将下花园地区新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及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两类低热成熟度样品(RO≤0.8%)分别提取干酪根,干酪根粉末样品用于黄金管封闭体系加热而源岩粉末样品用于玻璃管封闭体系加热。

首次在实验室确证稳定碳同位素第二类倒转的存在;尽管生烃母质及热成熟度对干酪根、热解油及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与富集均有制约作用,但干酪根及热解油的碳同位素倒转仅在下马岭组灰质页岩的热模拟实验中观察到,这表明稳定碳同位素第二类倒转主要是受生烃母质控制的。

观察到C17-C18-Ph-Pr碳同位素大小序列对源岩具有继承效应,将此经验判别方法运用到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海相油藏的油源对比工作中去,发现绝大部分原油的C17-C18-Ph-Pr碳同位素序列与端元油TD2井(?)、TZ62井(S)与YM2(O)井原油的一致,有少部分油样的与之不尽相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当前的主流认识,即塔北及塔中地区绝大部分原油是来自TD2井(?)、TZ62井(S)与YM2(O)井代表的端元油的贡献,但又无法排除有其他端元存在的可能性。

对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南区展开系统的露头剖面研究工作,认识到塔东地区寒武系烃源岩δ13C非均质展布是由于寒武纪时期海平面下降引起浮游藻/底栖藻比率改变而导致的,并提出塔里木盆地部分原油富集13C很可能是上寒武统烃源岩局部排烃、聚集、成藏的结果。

将库鲁克塔格南北两区的多个剖面与TD2井钻井剖面地层曲线进行对比,建立一个受DOC控制的动态分层的“三分海洋模型”,即寒武纪海洋可划分为浅水区解耦带、化变区耦合带(有机-无机碳跃变及耦合区带)及深水区解耦带。

沉积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_陈云华

沉积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_陈云华

沉积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X陈云华(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 摘 要:沉积地球化学是一门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本文详细介绍了沉积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沉积地球化学研究两个大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沉积岩1 沉积地球化学的概念沉积地球化学是一门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新兴边缘学科。

是以沉积物和沉积岩为对象,研究其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所含元素及稳定同位素的迁移、聚集与分布规律来判断、恢复沉积古环境。

现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沉积地球化学特点不仅有助于恢复确定古环境(古气候、古盐度、古水温、氧化——还原条件和古水深等),还可以判断当时海平面变化旋回,为层序地层学研究提供证据。

2 沉积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的对象内容涉及面甚广,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到两个大的领域:研究沉积中的化学成分、化学元素及同位素的分布与分配、分散与集中、共生组合与迁移也就说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运动和变化过程”,研究控制和影响元素和同位素运动和变化的各种因素,亦即沉积物质中化学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的控制因素。

研究内容涉及到沉积岩形成的全过程:风化产物在搬运过程中的元素的迁移形式和沉积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沉积物中元素的沉积方式、机制、元素集中、分散规律及控制因素;成岩作用过程中元素及同位素的转移、分配及化学机制;元素和同位素分配和组合,元素在沉积岩中的丰度、赋存状态、分配规律;地史时期沉积岩中化学成分的地球演化历史、规律;有机地球化学的演化及其在沉积成矿的作用。

3 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现状3.1 元素地球化学主要研究沉积岩中元素的静态和动态变化,及控制因素。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地壳中的元素再分配和重新分布的过程。

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过程中,不同的元素可以发生一些有规律的迁移、聚集,沉积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古气候、源区母岩性质、沉积盆地地形、沉积环境和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元素的分异和聚集均有影响。

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概要

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概要

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在沉积和油气地质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不满足测定原油总体的δ13C值及原油族组分碳同位素值,而是着眼于研究原油中单体烃分子的碳同位素特征,以便获得更多、更详细烃分子系列碳同位素信息。

因此,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应用而生,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主要用于油源对比。

由于碳同位素仪比较复杂,包括的设备多,操作繁琐,国内同行业有这样大型仪器的单位不多,因而对此项技术的开发有很重要的意义。

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在油源对比等地质应用方面具有可行性,同时体现出有效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单体烃碳同位素油气地质原油分类油源对比单体烃碳同位素能从分子级别反映单个化合物的来源,较之于全油和族组成分同位素,具有更明显的优越性,已广泛应用于油气成因类型、油源识别、混源定量等油气勘探实践中。

其数据的精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单体化合物分离的纯度、仪器检测的稳定性及标样的界定。

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的分布形式主要取决于样品的性质,特别是母源岩原始沉积环境与生源输人,受成熟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我国西部叠合盆地由于存在多套有效烃源岩,不同成因类型原油混源现象普遍,如塔里木盆地可能包含海相与陆相各自不同层位烃源岩,甚至海相与陆相成因原油的混源,因此单体烃碳同位素在油源识别中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应用单体烃碳同位素技术,需要建立不同地质模式下不同成因类型原油的单体烃碳同位素模型,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1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的古植被与古气候意义近年来,由于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质谱联用仪(GC/C/IRMS)新技术的成功运用,使得单体分子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的研究已在生物源识别、C3与C4植被类型确定、全球碳循环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单体分子标志物碳同位素的研究使稳定同位素在古气候学中的应用达到分子级水平,不但为局部或全球古气候研究而且为控制全球碳循环的机制探讨提供了新的更加准确的证据。

因而,分子标志物的分布与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联合应用,可以大大增强追踪古环境中有机质来源和重建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古环境的能力。

稳定同位素分析在环境考古学中的应用价值

稳定同位素分析在环境考古学中的应用价值

稳定同位素分析在环境考古学中的应用价值在环境考古学研究中,稳定同位素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通过分析化学元素中不同同位素的比例变化,稳定同位素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地点、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趋势,从而为环境考古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丰富的信息。

本文将探讨稳定同位素分析在环境考古学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稳定同位素分析在环境考古学研究中用于重建古气候和古环境条件。

稳定同位素是元素中存在的不同原子核质量的异构体,其比例变化受到环境影响极大。

比如,矿物质中的氧同位素比例可以反映古代降水状况,碳同位素储存在植物和动物体内,可以提供关于古植被类型和动物饲料来源的信息。

稳定同位素分析通过研究不同同位素的比例变化,可以重建出过去的降水量、温度、湿度甚至海洋盐度等因素,为古气候的重建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依据。

其次,稳定同位素分析还可以用于确定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演化历程。

稳定同位素分析可以通过研究不同组织中的同位素比例变化,揭示食物链中物质流动的变化。

不同稳定同位素在生物体内的比例变化会受到其所处位置在食物链上的不同,不同稳定同位素之间的比例变化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的变化。

通过分析古代植物和动物遗骸中的同位素比例变化,可以重建过去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演化历程,为古生态的研究提供关键证据。

稳定同位素分析还可以用于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环境样品中的稳定同位素比例变化,可以判断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利用、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以及消耗资源和排放废物的程度。

比如,通过分析古代农田遗址中土壤样品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可以推断农业发展的过程、农作物栽培方式的变化以及土壤侵蚀情况。

稳定同位素分析还可以研究古代冶炼、采矿和大规模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古代人类活动的社会经济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稳定同位素分析还可以用于追踪和辨别古代物质来源。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稳定同位素比例存在差异,通过分析物质样品中的同位素比例,可以确定物质的来源地或经过地。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同位素地球化学是研究不同元素同位素组成及其在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应用的学科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从同位素分馏、同位素示踪、同位素定年等方面介绍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

同位素分馏是指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在地球化学过程中有选择地分离的现象。

同位素分馏的研究对于地球和行星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内部和外部物质循环过程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过去几十年,同位素分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稳定同位素(如氢、氧、碳、氮等)和放射性同位素(如铀、钍、铅等)上。

研究表明,同位素分馏与地球化学过程密切相关,如同位素分馏可以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大气和海洋中的物质循环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更多的元素和同位素体系。

同位素示踪是利用同位素在地球化学过程中的特殊性质来追踪地球系统中的物质的流动和转化过程。

同位素示踪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气候、生态、地质等领域的研究中。

近年来,同位素示踪研究的进展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等方面。

例如,氧同位素和氢同位素广泛应用于追踪水体起源和循环过程,碳同位素和氮同位素用于研究气候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

同时,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环境和地质工程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同位素定年是利用一些具有放射性衰变性质的同位素来确定岩石、矿物和古代生物的年代。

同位素定年是地质学和考古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传统的同位素定年方法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定年(如铀-铅、钍-铅、锶-锶等)和稳定同位素定年(如碳-14、氚、钾-锶等)。

近年来,随着加速器质谱技术的发展,同位素定年的精确性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铀-铅定年可用于确定火山岩和古岩石的年代,碳-14定年可用于确定古代文物和化石的年代。

总的来说,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

稳定同位素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稳定同位素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稳定同位素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稳定同位素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稳定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同位素。

相比于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具有更长的半衰期,不会放射出有害辐射。

它们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稳定同位素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首先,稳定同位素可以用于地质年代学研究。

地质年代学是研究地球历史演化和地质过程的学科。

通过分析含有稳定同位素的岩石、土壤或化石样品,可以确定它们的形成时间和地质历史。

例如,稳定同位素碳-13和氮-15可以用于研究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群落的演化历史和营养链结构。

通过分析不同组织中稳定同位素的比例,可以推断生物的食物来源和环境条件的变化。

其次,稳定同位素可以用于研究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运动和分布的学科。

稳定同位素的水分馏分异质性可以反映不同地下水水源之间的关系。

例如,稳定同位素氢-2和氧-18在地下水中的比例可以用于确定地下水的来源、补给途径和水文循环过程。

通过分析地下水中稳定同位素的组成,可以揭示地下水运动的路径和速率,指导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此外,稳定同位素也在气候变化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

稳定同位素氧-18在海洋和冰川中的沉积物中广泛存在,可以用于重建古气候变化。

由于氧-18的同位素分馏效应与温度和降水量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古代沉积物中氧-18的比例来推断古气候条件。

此外,稳定同位素碳-13和氧-18可以用于研究碳循环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为预测气候变化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响应提供重要依据。

最后,稳定同位素在地质资源勘探中也有重要应用。

矿产资源勘探需要探明矿体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可以帮助确定成矿流体来源和作用过程。

稳定同位素铅-206和铅-207可以用于铅锌矿和铀矿的成矿年龄测定。

通过分析稳定同位素的比例,可以判断矿体的成因类型和矿床的形成机制,指导矿产勘探和开发。

总之,稳定同位素在地球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是利用地球物质中同一元素不同同位素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反应速率来分析地质过程的一种方法。

稳定同位素技术不仅在地球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在其他领域,如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

一、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是稳定同位素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是地球物质中各元素同位素的分布与空间变化,通过同位素分析,可以从微观角度深入探讨地球物质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如氧同位素就是一个较为常用的地质同位素,它主要用于研究大气、水体、沉积物等地质过程。

氧同位素在大气科学方面可以用于研究靠近海洋和陆地区域的降水同位素分布,以此揭示气象要素和局地气象变化。

在地质时标等领域,氧同位素也常常被人们用来研究不同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二、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岩石地球化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岩石和矿物中同位素含量的变化可以揭示岩石和矿物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例如,石英和方解石中的氧同位素组成可以用于时间尺度的研究,而锶同位素组成与岩浆成因联系更为密切。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还包括研究成矿作用、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

三、环境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环境地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各种元素及其同位素分布、迁移和转化的科学,通过分析环境中元素和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可以认识到环境本质和特征,进而为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如氮、碳等同位素可以用于研究环境污染的来源和演变,硫同位素可用于研究酸雨的生成过程,而稳定铅同位素则可以用于重金属污染历史的追溯。

四、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通过同位素变化研究地质时间尺度的方法。

通过对地球物质中不同元素对时间的记录,可以研究地层的时代顺序以及地层岩石的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

如铀-钍同位素法可用于绝对年龄并研究地壳物质循环过程,钾-氩同位素法可以用于研究火山岩的年龄,而锆石U-Pb同位素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地质年代学方法之一。

地表化探中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地表化探中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基金项 目: 中国石化科技 开发项 目( 0 0 9 P56 )
维普资讯 物探与 Nhomakorabea化

3 2卷
也发 现有 类似 现象 。这说 明 , 细菌 在进 行 氧 化作 用 时 , 优先 消耗 c的 甲烷 。 因此 , 直 接 利 用有 会 若 机地 球 化学 中天 然气 甲烷碳 同位 素 的标 准来 确定 地
调查 的可 能性 , 据沉 积物 中 甲烷 碳 同位 素组 成 及 依 含 量 圈定石 油 远景 区 。近 年 , 甲烷 碳 同位 素 组 成
判 别 近 地 表 化 探 异 常 成 因 得 到 了广 泛 应 用 E 1 。 9 2 —]
细菌 的氧化 作 用 , 同样 可 使 甲烷 的 碳 同位 素 组 成 发 生 改 变 。列 别杰 夫作 过 这样 的实 验 , 细菌 ( su . 把 ped o asm ta c ) 在 甲烷 中 培 养 , 果 甲烷 的 碳 m n e mi 放 h a 结 同 位 素 组 成 比 实 验 前 富2 。 ‰ , C H 的 实 验 % ~5 对
要数 百万 年才 能 到达 地 表 , 散 作 用 不 能 形成 文 献 扩 中所 报道 的那 种汇 聚式 的强 烈局 部异 常 。 因此 , 景 区 和油 气 区近 地 表 土壤 酸 解 烃 甲烷 背 可 能均 有来 自于 深部 油 气 的成 分 , 只不 过 微 渗漏 的 强度 存 在 明显 差 异 。油 气 藏正上 方 由于烃 类 以主要 运 移机 制沿孔 隙 、 裂 隙 、 理 等 通 道垂 向微 渗 漏 , 微 解
气化探 中分析 土壤 中不 同赋 存状 态的烃类 的甲烷稳定碳 同位素 , 一直沿用有机地球化 学中 的标 准来 确定地 表土壤

全有机稳定碳同位素在我国湖泊沉积物研究中的应用

全有机稳定碳同位素在我国湖泊沉积物研究中的应用

湖 泊沉 积 物 研究 自兴起 以来 一 一直 受 到 研 究 者 们 的 广 泛 关 注 。稳 定 碳 同位 素 技 术 作 为 一 种 新 技 术 在 我 国 近 年 来 的 湖 泊 沉 积 研 究 中 备 受 青 睐 。湖 { 白沉 积 物 中 的 有 机 碳 稳 定 同 位 素 常 被 用 来 指 示 湖泊 系 统 中 有 机 通 量 或 循 环 时 间 的 变 化 ,这 种 指 示 意 义 建 立 在 不 同 的 有 机 质 类 型 的 不 同有 机 碳 稳 定 同 位 素 组 成 的基 础 之上l l _ 2 1 。 虽 然 有 机 质 在 形 成 沉 积 物 的 早 期 因成 岩 作 用 的影 响 而 发 生 不 同程 度 的改 变 , 但 是 在 成 岩 作 用 结 束 以后 , 有 机 质 的 变 化 非常小 , 所以 , 沉 积物有机 质的稳定碳 同位素( 8 ” c ) 能 够 提 供 过 去环境 变化 的证据1 3 , 4 ] , 成 为 古 环 境 研 究 的 有 效 方 法 。尤 其 在 缺 乏 自生 碳 酸 盐 的 湖 泊 沉 积 物 研 究 中 ,有 机 碳 稳 定 同 位 素 指 标 的应用 相当广泛I 6 1 。 1 稳 定 碳 同 位 素 技 术 原 理 自然 界 中 碳 元 素 的 两 种 同 位 素 ( C和 C ) 广 泛 存 在 于 无 机 物( 如碳 酸盐 ) 和有机 物( 如 纤维素 ) 中 。 碳 元 素 经 同 位 素 分 馏 作 用 后 重 同位 素 含 量 比轻 同 位 素 含 量 低 , 难 以用 绝 对 丰 度 来 表 示 , 因此 使 用 碳 元 素 的 同 位 素 比率 ( 即相对量 ) 或 8单 位 ( 以‰ 表 示 ) 来 表 示 物 质 中 的 稳 定 碳 同位 素 组 成 。8 ” c值 的 计 算 公 式 如 下 :

全有机稳定碳同位素在我国湖泊沉积物研究中的应用

全有机稳定碳同位素在我国湖泊沉积物研究中的应用

全有机稳定碳同位素在我国湖泊沉积物研究中的应用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org)是当前我国湖泊沉积物研究中的主要地球化学指标,提供了湖泊沉积物有机质来源、流域植被变化以及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为我国的湖泊沉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文章总结了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原理,概括了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穩定同位素的指示意义及其在我国湖泊沉积研究中的应用。

文章重点从湖泊有机质来源辨识、流域植被变化、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研究三个方面概括了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在我国湖泊沉积物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根据这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在湖泊沉积物研究中需要拓展的应用和使用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指标时需注意的事项和改进方法。

标签:稳定碳同位素;湖泊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古气候;古环境湖泊沉积物研究自兴起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在我国近年来的湖泊沉积研究中备受青睐。

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常被用来指示湖泊系统中有机通量或循环时间的变化,这种指示意义建立在不同的有机质类型的不同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之上[1,2]。

虽然有机质在形成沉积物的早期因成岩作用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在成岩作用结束以后,有机质的变化非常小,所以,沉积物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能够提供过去环境变化的证据[3,4],成为古环境研究的有效方法[4,5]。

尤其在缺乏自生碳酸盐的湖泊沉积物研究中,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指标的应用相当广泛[6]。

1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原理自然界中碳元素的两种同位素(12C和13C)广泛存在于无机物(如碳酸盐)和有机物(如纤维素)中。

碳元素经同位素分馏作用后重同位素含量比轻同位素含量低,难以用绝对丰度来表示,因此使用碳元素的同位素比率(即相对量)或δ单位(以‰表示)来表示物质中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δ13C值的计算公式如下:δ13C(‰)=[(13C/12C)sample/(13C/12C)standard-1]×1000‰(PDB)[7]导致植物体内稳定同位素分馏的机理主要包括同位素平衡分馏和同位素动力分馏。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稳定同位素是某种元素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中的中子和质子的数量均相同,但质子数不确定。

与放射性同位素不同,稳定同位素不会衰变,因此能够在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研究意义稳定同位素研究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地球化学等学科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掌握地球化学过程和环境演化的规律及机制。

例如,在构造地质学中,稳定同位素可以用于推测岩浆源区的成分和动力学过程;在古环境学中,稳定同位素可以用于重现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过程;在地球化学污染评价中,稳定同位素可以用于追踪污染物来源和迁移路径。

另外,在生物地球化学中,稳定同位素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动物和植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利用稳定同位素可以探究其食物链和生长状态;在微生物地球化学中,通过稳定同位素的应用,可以研究氮、硫、铁、碳等元素的循环和代谢规律。

综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对地球化学过程和环境演变规律的认识,为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稳定同位素研究主要依靠仪器分析技术和数据统计方法。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稳定同位素测量仪器为质谱仪,在气体、液体和固体样品的分析中均有广泛应用。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分析场合,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1. 气体-稳定同位素分析法:适用于大气、水体、土壤及生物样品中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气态元素、气体分子等的同位素分析。

2. 液体-稳定同位素分析法:适用于水体、沉积物、岩石、矿物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和元素化合物的同位素分析。

3. 固体-稳定同位素分析法:适用于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等固体样品中的元素同位素分析。

另外,数据统计方法也是稳定同位素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稳定同位素分馏和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等。

继往开来的中国舌尖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

继往开来的中国舌尖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

圆园21年第1期国际学术动态迄今为止,将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运用于考古研究在中国已开展了35年。

虽然研究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反思。

为更好地总结以往研究的经验、展望未来并提出规范,“继往开来的中国舌尖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学术会议”于2019年10月18~19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

会议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考古与文博系主办,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协会协办。

共有来自日本东京大学、日本筑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以及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的45位学者参会。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26篇,其内容涵盖了第一线的稳定同位素考古实践和理论分析、相关领域关联性研究和对不同地区稳定同位素研究分析的批判性反思等方面。

会议报告结集成《继往开来的中国舌尖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学术会议摘要集》。

共有24位老师和学生进行了报告。

报告内容在时间上跨越了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在地域上跨越了中国和日本。

会议由浙江大学郭怡副教授致开幕辞。

他指出中国的稳定同位素研究工作在如今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这届会议的主题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不足、展望未来并提出规范。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考古与文博系副系主任项隆元向各位参会人员介绍了科技考古与稳定同位素考古在浙江大学的发展历程,希望今后能与大家一起携手共进。

(1)第一阶段的会议由兰州大学安成邦教授主持,共有5位报告人。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孙国平的报告题目是“浙江新石器时代中期食物结构演变进程———从上山到跨湖桥、河姆渡”。

该报告通过介绍浙江地区地理环境、已发现新石器文化的食物结构与社会发展状况来讨论这一地区食物结构的演变历程。

稳定同位素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稳定同位素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收稿日期:2005-03-07;修回日期:2005-09-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307006)、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南开大学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白志鹏(1969~),男(满族),黑龙江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空气污染防治化学、大气室内空气污染与防治、暴露评价第20卷第1期2007年2月同 位 素Journal o f Isoto pesV ol.20 N o.1F eb.2007稳定同位素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白志鹏,张利文,朱 坦,冯银厂(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1)摘要:由于稳定同位素在特定污染源中具有特定的组成,且具有分析结果精确稳定、在迁移与反应过程中组成稳定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事件的仲裁、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析研究。

本文介绍了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稳定同位素分馏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环境科学;同位素分馏中图分类号:T L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12(2007)01-0057-08The Status of Applying Stable Isotope in the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BAI Zh-i peng,ZH ANG L-i w en,ZH U T an,FENG Yin -chang(China State Envir onmental Pr otection K ey Labor ator y of Ur ban A mbientA ir Particulate M atter Pollution P reventio n and Contro l,College of Envir onmental Sciences and Engineer ing ,N ank ai Univ ers ity ,T ianj in 300071,China)Abstract:T he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 is characteristic in the po llution source,and it is relatively fix ed in the pr ocess of transferring and reaction.At pr esent the precise analy sis result of stable isotope r atio can be o btained easily.So the stable isotopes can be applied to the pollution affair arbitration and source study.The concept and analytical metho d of sta -ble isotopes are intr oduced.The r esearch status of the stable iso topes in the field of env-i ronmental science and the isoto pe fractionation is review ed.Key words:stable iso to pe;environmental science;isotopefractionation 自Rutherford 于1919年发现质子、Chad -w ick 1932年发现中子以后,人们就开始了对稳定同位素的研究。

重庆芙蓉洞洞穴沉积物δ13C、δ18O特征及意义

重庆芙蓉洞洞穴沉积物δ13C、δ18O特征及意义

重庆芙蓉洞洞穴沉积物δ13C、δ18O特征及意义李廷勇;李红春;李俊云;袁道先;王建力;叶明阳;唐亮亮;沈川洲;叶成礼【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08(054)005【摘要】利用重庆芙蓉洞内各种新老沉积物的δ13C、δ18O以及对洞穴内的滴水、池水和洞外泉水的长期观测结果,发现芙蓉洞内的次生沉积物中氧同位素变化整体一致,处于稳定温度下(16℃)的平衡分馏状态.而且洞内滴水和池水的氧同位素也相当一致,反映了外界大气降水中氧同位素的年平均状态.芙蓉洞内各种沉积物中碳同位素变化范围很大,从0‰ -11‰均有分布.由于芙蓉洞内各种滴水以及池水中溶解无机碳(DIC)的δ13C变化约在-8‰~-11‰,显著偏轻于部分洞穴沉积物中的δ13C.通过研究从洞穴滴水到形成次生化学沉积物这个过程中的可能影响洞穴沉积物中碳同位素变化的因素,例如:洞穴温度、滴水高度和速率、CO2脱气、生物作用、矿物同质异相转换等,同时参考芙蓉洞内连续生长达37 ka的FR5石笋的碳同位素记录,发现以上可能的影响因素都不能完全解释芙蓉洞内次生沉积物中碳同位素的异常偏重现象.虽然芙蓉洞内广泛存在文石与方解石共存的次生沉积物,但是综合分析表明这些沉积物的氧同位素处于平衡分馏状态,可以用来进行古气候研究.不过在利用石笋碳同位素解释古环境变化时需要慎重,特别是在讨论由文石或文石-方解石混合构成的次生沉积物时.【总页数】9页(P712-720)【作者】李廷勇;李红春;李俊云;袁道先;王建力;叶明阳;唐亮亮;沈川洲;叶成礼【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成功大学地球科学系,台湾台南,7010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台北,106;武隆县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重庆,408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重庆芙蓉洞洞穴水DIC-δ13C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J], 黄春霞;李廷勇;韩立银;李俊云;袁娜;王海波;张涛涛;赵鑫;周菁俐2.洞穴化学沉积物中δ13Cδ18O对环境变迁的示踪意义 [J], 李彬3.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和δ18O及δ13C的空间与粒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J], 李春园;孙蕾;葛璇;喻涛4.洞穴水Ca^(2+),Mg^(2+)含量特征及其对次生化学沉积物发育影响——以重庆武隆芙蓉洞为例 [J], 陈桥;雒昆利;董明星;李树文;叶成礼;刘强5.洞穴石笋δ^18O与δ^13C气候意义研究 [J], 王建明;王建力;李廷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洞穴石笋代用指标的古气候意义初探

洞穴石笋代用指标的古气候意义初探

洞穴石笋代用指标的古气候意义初探熊波【摘要】现代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是获得十年到百年甚至年月分辨的气候变化规律.洞穴石笋作为恢复占气候、研究古环境演变的一把钥匙,因其诸多优点,将在古环境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当前研究现状出发,对石笋中微层年层对比、微层形成机制、稳定同位素记录、微量元素记录、生长速率及微层发光等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1(035)001【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石笋;古气候;微层;稳定同位素【作者】熊波【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在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人类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人们迫切需要知道过去的全球气候是如何变化的,未来将会如何变化?而当前人们对全球变化研究更关心的问题是获得十年到百年甚至年月分辨的气候变化规律。

但是,历史器测资料仅有几百年历史,科学家们迫切需要能记录长时间的古气候记录的地质载体。

而在各种环境信息载体中,岩溶石笋因其分布广泛、可记录时间范围较宽、敏感地记录了区域甚至全球环境的变迁、可以提供时间分辨率从年到十年的高精度环境信息,将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G M Henderson(2006)在《Science》上就撰文写道:过去20年是冰岩心研究辉煌时期,今后20年将进入洞穴石笋研究的盛期!目前,极地冰心、珊瑚、树轮、湖泊纹泥和洞穴石笋都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古气候信息,然而,冰心、珊瑚的发育受地域条件限制,树木生长受生命周期限制,湖泊纹泥又可能受到自然、生物活动的扰动。

因此洞穴石笋以其自身的优势受到普遍重视。

石笋是古气候信息的有效载体。

石笋能成为古气候研究的最重要地质载体之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王建力等,2009)。

(1)分布比较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稳定同位素在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中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1)罗维均1,2,王世杰1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wjluo2004@摘 要: 详细分析稳定同位素的分馏机理以及相关的一些规定,综合概述稳定同位素在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中的研究进展情况与存在的问题,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简要介绍我们开展的工作以及所取得的初步结果,对于今后我们的数据整理和总结工作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为利用洞穴化学次生沉积物中稳定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恢复古气候古生态环境意义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滴水 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 研究进展1. 引 言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speleothem 等)作为与海洋沉积物、树轮、冰心、湖泊沉积物和黄土等类似的“地质档案”和其独有的特性(如记录时段长和沉积剖面完整等),从1952年[1]开始就逐渐走进了各国科学家的视野。

从其形成过程[2]我们不难发现,稳定同位素的变化伴随在整个过程中,成为了探索其物质来源和环境变化等的灵敏指标。

随着相关取样和测试等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得运用沉积物中的稳定同位素成为可能,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稳定同位素分馏机理[3]同位素(isotope )是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的原子,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 )指的则是无可测放射性的同位素。

在已知自然界中的同位素约有1700多种,而稳定同位素约占260种,常见的有H 、C 、O 、N 和S 等,而在洞穴沉积物中目前研究的主要是前三者(其中H 基本是作为O 的“辅助”)。

一般定义同位素比值R 为某一元素的重同位素原子丰度与轻同位素原子丰度之比,但由于测定同位素比值的仪器(MS )中存在分流以及一般处理的同位素比值微小,使得R 极难测准,因此实际工作中是采用相对测量法,即将待测样品(Sa )的同位素比值R Sa 与一标准物质(St )的同位素比值R St 做比较,其结果称为值:)1(1000)1/()‰(×−=St Sa R R δ 此公式表明,值的大小与所采用的标准有关,目前国际通用的同位素标准是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和美国国家标准局(NBS )(最近改名为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NIST ))颁(1) 本工作受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前沿领域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重大项目(批准号:90202003)资助.- 2 -布的。

氢同位素的分析结果以标准平均大洋水(SMOW )为报标准报道,事实上并不存在SMOW 这样大标准物质,它是根据NBS 分发的一个水样(用Potome 河水制成的蒸馏水)NBS-1来定义的。

后来IAEA 又分发了V-SMOW (用海水经蒸馏后加入其他水配成的D 值非常接近SMOW 值的水样)和SLAP (南极融冰水制成)两个同位素标准水样。

碳同位素分析标准为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白垩纪皮狄组拟箭石化石(PDB );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均以SMOW 标准报道。

同位素值的变化本质上就是同位素分馏,在物理化学上,将同位素分馏分为热力学平衡分馏(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fractionation )、动力学非平衡分馏(kinetic disequilibrium fractionation )和非质量相关分馏(mass independent fractionation )。

在热力学平衡分馏条件下,两物质之间的同位素分馏程度以同位素分馏系数α表征,而一般情况下,同位素分馏系数是温度的函数,通常用分馏公式表示为:)2(/10ln 10263BT A +×=α 式中A 和B 为常数,T 为绝对温度。

动力学分馏指的是偏离同位素平衡而与时间有关的分馏,即同位素在物相之间的分配随时间和反应进程而不断变化。

产生同位素动力学分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a ,是矿物形成时,形成的矿物与体系之间本来就没有达到同位素平衡;b ,就是在同位素平衡的条件下形成矿物后,由于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如温度变化、新组分的加入或原有组分的逸散等使然;c ,相分离过程,是在开放体系中进行的,如蒸发和去气等,具体取决于相分离时的温度、化学成分和分离物质的数量,著名的瑞利(Rayleigh )分馏就是其中一种(连续)。

非质量相关分馏一般是核过程的结果,也受放电或激光作用影响。

由此可见,影响洞穴次生沉积物中稳定同位素分馏的主要是前两个,也即热力学平衡分馏和动力学非平衡分馏。

3. 国内外研究进展Epstein 等(1953)[4]和O’Neil 等(1969)[5]等人最早注意到当碳酸盐与母液间氧同位素分馏建立平衡后,碳酸盐的氧同位素值直接对应于所处环境的温度值。

洞穴内温度较为稳定,约等于外界年均气温。

根据这一认识,Hendy 和Wilson (1968)[6]与Duplessey 等(1970)[7]分别在新西兰和法国率先利用石笋的δ18O 研究古气候,并取得了具有开创性的成果。

而后,Hendy (1971)[8]对利用氧同位素重建古气候的方法作了系统论述,近几十年来,由于测年技术与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9~11],使得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2~20]。

特别是Friedman 等(1977)[21]修正了O’neil 等(1969)[5]有关在平衡沉积条件下,沉积物氧同位素和相对应滴水的同位素分馏系数αc-w 与沉积时温度T (绝对温度)的关系式:)3(89.2/1078.2ln 10263−×=−T W C α 同样地,Deines 等(1974)[22]也通过实测和总结前人成果得到沉积物碳同位素和滴水DIC (主要是HCO 3-)分馏系数αc- HCO3-与温度T (绝对温度)之间的关系: )4(91.0/10095.0ln 102633+×=−−T HCO C αGascoyne (1992)[14]发现δ18O c 与洞穴温度呈负相关,Frank McDermott (2004)等众多的研究[23~30]所取得的结果令人振奋。

但是,李彬等(2000)[31]通过对桂林地区两个洞穴的现代滴水与碳酸盐沉积物的氧同位素研究后发现,石笋的δ18O值与年均气温之间并不是存在着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水动力条件不好、沉积十分缓慢的条件下,碳酸盐沉积物的氧同位素将极大地偏离当地的年均气温。

Bar-Matthews等(1996)[32]通过对地中海沿岸一个洞穴系统的研究也获得了相似的结论。

自1994年Coplen[33]等在美国内华达州通过分析Devils Hole的洞穴化学沉积物的δ18O和δ13C,成功地重建了本地区50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和古植被变化以来,有关碳同位素的工作逐渐热起来。

由于洞穴化学沉积物的δ13C主要响应于碳酸盐岩岩层上覆土壤中CO2的δ13C 值,因此与古气候变化比较,近期学者的工作更侧重于利用洞穴化学沉积物的δ13C值示踪古生态环境的变迁[34~41]。

近年来,郑乐平等通过对岩溶地区土壤中CO2的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同一生态景观条件下,土壤CO2的δ13C值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幅度很大,如中科院喀斯特生态综合试验站(贵州,清镇)内草地土壤剖面中土壤CO2的δ13C值为 -13.6‰∼-23.6‰[42~43], 而目前在利用高分辨率洞穴化学沉积物的δ13C值示踪古生态环境的变迁研究中,往往采用二分法简化上覆土壤中CO2的δ13C值:C3植被下取平均值-22.2‰,C4植被下取平均值 -8.5‰。

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方法很容易混淆因土壤CO2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的碳同位素变化与上覆植被类型如C3与C4植物的转换所造成的碳同位素变化之间的差别。

李彬等(2000)[21]的工作显示,现代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的δ13C值与洞穴滴水形成化学沉积物时的沉积条件密切相关,其变化范围可从-4.35‰变到-12.55‰。

4.存在的问题及正在或拟开展的工作总体而言,洞穴化学次生沉积物中稳定同位素在气候与生态环境研究领域具有其独到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并已取得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也应看到洞穴体系(包括洞穴、土壤、岩层、水体)的复杂性、多元性,目前对洞穴化学沉积物所表征的古生态环境意义还缺乏机理上的深入研究。

如上面所呈现的研究进展就表明,碳酸盐沉积的动力学条件对氧同位素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需要进一步的工作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目前对于洞穴化学沉积物δ13C 值所表征的古生态环境意义的影响因子、适用性等还缺乏仔细的研究等。

所以造成了诸如石笋同一系列的δ13C与δ18O关系存在截然不同的情况,吴江滢等(2001)[48]对南京汤山石笋研究结果是反相关,而Drysdale等(2004)[49]对意大利中西部一石笋的研究结果正好与此相反等等,而如今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释等等。

很多研究都表明[2、23、44~45],洞穴化学次生沉积物环境替代指标的形成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包含的影响因数相对较多。

总的来说,其形成过程从大气降雨开始,穿越土壤层、洞穴盖板层到洞穴内滴水中CO2逸出、过饱和的CaCO3结晶和水中携带的不溶物沉淀。

其中在不同的气候与环境条件下水与各个层中媒介之间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可能还有生物过程)决定了环境替代指标的真实涵义。

虽然近来Spötl C等(2005)[23]和Cruz Jr. F W等(2005)[24]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有关这些替代指标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子、适用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当薄弱,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些学者已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零星做了一点工作,却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

为此我们正在和即将利用现代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土壤层、洞穴盖板层、洞穴滴水及其化学沉淀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系统地研究目前常用的洞穴化学次生沉积物环境替代指标的现代形成过程以及各种影响因子,并寻找能表征生态环境变- 3 -化的新的地球化学指标,为利用洞穴化学次生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恢复古生态环境意义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过长期的野外踏勘,最后选择洞穴系统(选择标准:不同区域原始森林、灌木、草地、石漠化等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正在沉积的、洞顶盖板厚度适中的土壤-洞穴系统等):贵州荔波的凉风洞(原始森林)、都匀的七星洞(灌草)、安顺的将军洞(石漠化、灌草)和镇宁的犀牛洞(刺草)[46]作为研究对象,于2002年的第一次采样和2003年4月~2004年6月按月完成采样工作(包括大气、土壤气、雨水、土壤水、植物、基岩、洞穴滴水(包括洞顶)、洞穴空气以及滴水对应的沉积物等,其中沉积物每一年一次共两次,植被和基岩各一次,洞穴滴水(洞顶)为2004年2~3、4月两次,其它分别于2002年4月、2003年4、6、7、8、9、10和2004年2~3、4、5~6月共十次,另外每次采用时相应的环境气候,如气温、土壤温度、洞穴温度和洞穴湿度等均做了详细记录),目前相关测试工作已基本完成,数据的整理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