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支付的形式模式及现状
论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
论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关于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一、引言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资源调配和经济扶持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实际上是通过政府之间的资金流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实际中,政府间转移支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
本文将对政府间转移支付进行分类,并对每种类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同时列举一些相关的案例,以帮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具体内容和作用。
二、分类1.集中式转移支付:集中式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这种方式为中央政府提供了更多的控制和调控的空间,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转移支付的资金数量。
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更稳定的资金来源,以便它们更好地展开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项目。
2.分享式转移支付:分享式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对税收的分配方式。
这种方式使得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分权更加平衡,并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资源,以增加其作为政治管理的独立性。
3.计划性转移支付:计划性转移支付是指用来支持特定政策和项目的政府转移支付。
这种方式可以为中央政府提供更好的控制和调控标准,并提供更广泛的支持。
同时,它也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与国家政策一致的支持,并且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比例分配转移支付:比例分配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根据某种比例分配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各地区之间实现平衡发展,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和支持。
5.条件性转移支付:条件性转移支付是指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提供资金支持的政府转移支付。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适应政策目标和需求,并确保政府的资金使用合规和清晰。
三、案例1.财政困难地区的救助:国家为了帮助地方政府解决财政困难,对一些财政状况比较困难的地区提供了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比较快地缓解财政压力,并为地方居民提供更好的基础公共服务支持。
上级转移支付工作情况
上级转移支付工作情况一、转移支付的概念和背景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或其他机构提供的财政资金,以支持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和保障基本民生。
转移支付是财政分配的一种方式,旨在解决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转移支付的目的和意义转移支付的目的是促进地方政府均衡发展、提高民生福祉、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通过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可以向经济相对薄弱的地方提供财力支持,促进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转移支付的工作流程和方式转移支付的工作流程一般包括资金拨付、资金使用、资金监管和资金绩效评估等环节。
资金拨付是指中央政府根据地方政府的申请和财政需求,将拨付给地方政府一定数额的资金。
资金使用是指地方政府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和规定,将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等方面。
资金监管是指中央政府通过财政部门和相关机构对地方政府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资金绩效评估是指对转移支付的效果和成效进行评估,以改进和优化转移支付的方式和机制。
转移支付的方式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转移支付等。
财政拨款是中央政府直接将资金拨付给地方政府,用于满足地方政府的财政需求。
专项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根据特定的政策目标和项目需求,向地方政府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用于特定领域或特定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一般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的用途较为广泛的资金支持,用于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等方面。
四、转移支付的调整和管理转移支付的调整和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转移支付的作用和效益,确保资金使用的公平、公正和高效。
调整和管理包括转移支付的政策设计、资金分配机制的优化、资金使用的监督和评估等方面。
政府部门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财政能力,不断完善转移支付的政策体系,提高转移支付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同时,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转移支付的资金使用符合规定和要求,推动转移支付的科学、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转移支付政策的真实案例
转移支付政策的真实案例转移支付政策是指政府将它对某些特定群体的社会福利责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转移给其他机构或个人。
这样的政策用于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促进社会福利均等化,提高社会整体福祉。
下面将给出三个真实案例,来介绍转移支付政策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案例一:农村扶贫政策中国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政策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根据国家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以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补助。
这些补助资金通过中央到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筹、社会捐助等方式提供给贫困人口。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基本生活费用、教育补贴、医疗费用和住房改善等方面。
通过转移支付政策,中国政府在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间,成功将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超过7000万人。
案例二:医疗保障政策许多国家都将转移支付政策用于医疗保障领域。
例如,加拿大的医疗保险计划就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的。
联邦政府向各省和地区提供资金,帮助他们支付医疗保健费用。
这样一来,无论居住在哪个省份,加拿大公民都可以享受到财政支持的医疗保险。
在这个计划中,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政策来提供资金,而省级政府则负责管理和执行该计划,确保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平等的医疗服务。
案例三:教育资源分配政策在教育领域,转移支付政策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向各州提供转移支付来支持公立教育。
根据贫困程度、学生数量和学区规模等因素,联邦政府将资金分配给各州,以帮助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提高学校设施、改善教学质量、培训教师和提供奖学金等方面。
通过这样的转移支付政策,联邦政府促进了教育公平,确保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
综上所述,转移支付政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政府解决贫困、教育和医疗等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福利均等化。
这些案例证明了转移支付政策的有效性,并提供了各国政府制定和执行类似政策的参考。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概述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多个问题,主要表现为:资金分配不合理、重点领域得不到足够的支持、监管不严格等。
二、资金分配不合理的问题1.1 资金分配方式不科学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采用的是“按省份划定基础标准+按照省份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
首先,基础标准制定时没有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性,导致一些地区得到了过多的资金支持;其次,在适当调整时,往往是权力更大的省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1.2 资金分配标准不清晰当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中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资金分配标准和计算方法。
导致各部门在资金分配时难以做到公正、公平。
三、重点领域得不到足够的支持2.1 教育领域教育是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础。
但目前我国在教育领域中所投入的资金却不足。
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2.2 医疗领域医疗领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之一。
但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偏远地区的医疗设施和医生缺乏支持,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四、监管不严格3.1 资金使用情况难以监管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接收到转移支付资金后,往往难以对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管。
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将这些资金用于其他用途,从而影响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有效性。
3.2 监管部门职责不清晰当前我国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存在多个监管部门,但各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导致监管工作效率低下。
五、对策建议4.1 资金分配方式改革应该对现有的资金分配方式进行改革。
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经验,采用“按需分配”、“按照地区差异性分配”等方式,实现资金分配的公平、公正。
4.2 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应该加大对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可以通过制定专项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保障这些领域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4.3 监管部门职责明确应该对各监管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知识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为达到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对存在财力缺口的地区给予的补助。
该项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可自主安排使用,所以又称无条件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对承担委托事务、共同事务的下级政府给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补助,以及对应由下级政府承担的事务给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奖励或补助。
( 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目标,以及对委托下级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专项补助资金。
资金接受者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指对自有财政收入(含按财政体制规定上级财政给予的返还与补助收入)不能满足支出需求、或上级政府出台减收增支政策形成财力缺口的地区,按照规范的办法给予的补助。
接受补助的地方政府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和使用。
财力性转移支付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以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为主的转移支付制度。
现行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
地方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和使用上述资金。
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为了保障县乡财政的基本运转和逐步提高县乡财政的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特定政策目标,1996年起建立了转移支付制度,并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不断完善。
目前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一般转移支付、缓解“六挂六奖”补助、免征农业税和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取消除烟叶外农业特产税转移支付等;二是专项转移支付,主要包括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村低保转移支付、城市低保转移支付、农村义务教育免学杂费转移支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转移支付以及其他专项拨款等。
财力性转移支付的主要内容财力性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由接受拨款的政府自主使用,所以又称一般性转移支付或无条件转移支付,其目标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及国际比较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及国际比较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处理中央和地方之间因财力和事权不匹配而引起的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
本文集中关注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比较近十年来的转移支付中各部分的变化情况来凸显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1994年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以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级政府之间财力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缩小了各地区之間财力的差距,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然而,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一般转移支付比重较低,没能达到均等化目标,税收返还的改革速度比较慢等,笔者在对我国转移支付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地方以及完善的方法。
一、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一)中央转移支付制度的规模变化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虽然出现很大幅度增长,但中央和地方本级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却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
总体规模来看,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大幅增加,中央对于地方转移支付的规模在逐渐扩大,转移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渐提高。
纵向的中央补助收入在2022年达到48037.64亿元,是2022年的4.6倍之多,平均增长率达到16.94%;转移支付的总数与中央财政支出的总数比例已经上升至70.1%。
从转移支付规模的发展壮大可以看出,我国正在增强地方政府的财力,推进财政均衡化,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努力。
2022年,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合计为119740.34亿元,75150亿元来自中央对地方的补助支出,这说明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在加大,地方政府面临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需求,但是自身的财力有限,于是陷入困境之中。
在此情形下,就需要中央拥有更多的财力资源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中央转移支付的结构变化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中的地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发生变化,并逐渐进入财政能力发展的良性轨道。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政体制中重要的一环,但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方式不够灵活、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受限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优化资金使用方式、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等对策建议。
在总结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展望未来改进方向,希望通过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实现政府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问题、对策、监督、评估、资金使用、财政自主权、改进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引言财政转移支付作为我国财政体制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调剂财政资源的重要渠道。
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旨在实现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协调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地区间差距较大、财政资金不均匀分配等问题,导致一些地区因受转移支付的限制而难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部分地方政府存在转移支付资金使用不当、制度执行不规范等情况,影响了转移支付的效果和效益。
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不合理行为。
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问题与对策研究,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高财政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地区间财政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和不完善性,还可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促进地方政府财政责任意识的提高,推动地方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财政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做法及成效
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做法及成效1. 什么是转移支付资金管理?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是指政府向社会各个领域下达预算之后,通过一定的机制将预算资金转移到各个部门、单位、地区和个人的行为,以达到政府预期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的管理过程。
2. 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意义作为财政预算的一部分,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是国家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作用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它可以解决政府与各级各类社会组织间的利益关系和公共资源的分配问题,真正实现政府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和社会稳定的职责和使命。
3. 转移支付资金的类型转移支付资金按用途分为:社会福利型、公共设施型、产业扶贫型、应急救助型、科研教育型等。
4. 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做法(1)规范预算编制:政府部门需要严格按照财务预算法有关规定,进行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地制定资金申请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执行,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
(2)严格资金拨付时间:政府应该尽早到位批复转移支付资金,并明确资金到位的时间和额度。
(3)建立中央和地方部门之间的互动机制:中央与地方部门要加强沟通,共同制定和完善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监督条款。
(4)开展经费管理知识培训:政府应该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的经费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社区机构和各类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
(5)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的督查和监管:政府要实行制定有效的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监督措施,并建立专门的验收、管理和控制机制,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督查和监管。
5. 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成效通过以上做法的执行,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在实践中有着显著的成效。
它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调节和统一政府和社会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和方式,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政府的效益和社会福利,促进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
同时还可以自下而上的调动社会组织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转移支付
2023-11-04contents •引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转移支付的制度与实践•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突出,尤其是在师资力量、教育投入、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这种不均衡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也制约了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
转移支付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转移支付,可以平衡城乡之间的财力差距,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已有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主要从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投入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转移支付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对于转移支付的具体形式、转移支付的金额、转移支付的监督机制等方面,学界仍存在不同的看法。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研究问题和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然后,结合实证数据,对转移支付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以检验转移支付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贡献。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等官方网站以及相关学术论文。
02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设施差距较大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软件资源不均衡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不均衡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缺乏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力度不够转移支付分配不公平转移支付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软件资源不足问题加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设施水平03转移支付的制度与实践转移支付的制度安排制度背景为了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政府实施了转移支付制度,旨在通过资金支持弥补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转移支付项目总结报告
转移支付项目总结报告篇一转移支付项目总结报告一、引言转移支付项目作为我国财政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本报告旨在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其成效与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项目背景与目标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转移支付项目,以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三、项目实施情况资金投入情况自项目实施以来,转移支付项目的资金投入呈逐年增长趋势。
根据财政部门公布的数据,近几年转移支付总额占财政支出比例逐年上升,表明国家对转移支付项目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实施主体与方式转移支付项目的实施主体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主要负责跨区域的均衡发展转移支付项目,而地方政府则侧重于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项目的资金拨付。
在实施方式上,主要包括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两种方式。
项目管理各级政府均制定了转移支付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的申请、审核、拨付、使用监督等流程。
同时,加强了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问责机制。
四、项目成效分析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转移支付项目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欠发达地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提升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项目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资金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转移支付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通过加强项目前期论证、优化资金分配方式等措施,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存在问题尽管转移支付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部分地区对转移支付项目的依赖度过高,缺乏内生发展动力;项目管理中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部分项目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等。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财政转移支付是我国各级政府之间进行资源调配和负担分担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制度安排。
然而,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金分配不公、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监管机制不健全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资金分配不公的问题及对策问题描述当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着资金分配不公的问题。
一方面,财政转移支付中心地区相对富裕,经济发展水平高,而相对贫困的地区则面临资金短缺;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之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差距过大。
对策为解决资金分配不公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
2. 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信息公开,提高财政透明度,使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都能够了解到具体的资金分配情况,促进公众对资金分配公平性的监督作用。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及对策问题描述当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普遍较低。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着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导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浪费和滥用的问题。
对策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及时发现资金滥用和浪费行为,并追究相应责任。
2. 引导地方政府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经济结构调整、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监管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及对策问题描述当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管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着监管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的情况监督和评估不够完善。
对策为完善监管机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明确责任和权限,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监管效力。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问题及思考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问题及思考一、背景和现状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划拨资金,用于支持城乡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是我国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农村学生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一项政策措施。
当前,我国在义务教育领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
由于历史原因和城乡发展差异,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欠缺,教育条件较为落后。
其次是财政投入不均衡。
我国的义务教育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但地方财政收入相对有限,由此导致了城乡教育财政投入的差距。
为解决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中央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收入分配比例,增加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
中央和地方政府联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
设立了农村学校建设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专项资金。
中央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教师培训和待遇的支持力度,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稳定性。
尽管我国在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问题仍然存在。
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规模有限,不能完全解决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
地方政府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使用的监管力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在使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时存在滥用和浪费的情况。
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也是一个严重问题,农村地区的教师流动性较大,导致农村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问题分析与思考1. 资金不足问题。
当前,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主要来自中央政府,但中央财政收入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共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教育经费的筹措力度。
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开展教育基金等形式,增加农村教育的筹资渠道。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分配机制,确保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2. 资金使用监管问题。
当前,地方政府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滥用和浪费资金,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及国际比较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及国际比较当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制度有健全性和稳定性。
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基于宪法和法律法规制定的,具备法律约束力。
并且通过建立特殊转移支付基金,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制度有分类和分层次性。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种方式。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为了保障地方政府正常运转,而专项转移支付则是为了支持中央政府确定的重点领域和项目。
再次,制度有倾斜和调控性。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资金分配上采取了倾斜政策,即向经济相对落后、财政收入相对较低的地方倾斜。
同时,转移支付也具有调控性,通过减少或增加转移支付金额,调整地区间的财力差距,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最后,制度有监督和评估机制。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了监督和评估机制,通过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对转移支付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与国际比较而言一是转移支付对象的范围不同。
在我国,转移支付对象主要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用于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而在一些国际上,转移支付对象可能包括个人或特定群体,用于社会保障或扶贫救助等目的。
二是转移支付金额和比例的差异。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金额相对较大,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一定比例,以保障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和发展需求。
而在一些国际上,财政转移支付金额相对较少,更多的是通过物资和项目援助等方式。
三是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和管理方式的不同。
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专门的转移支付基金进行资金拨付和管理。
而在一些国际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能更加灵活,通过政府部门直接拨付或管理转移支付资金。
综上所述,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健全性、稳定性、分类、分层次性、倾斜性、调控性以及监督和评估机制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与国际比较而言,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转移支付对象范围、支付金额和比例、制度设计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最新版3篇)目录(篇1)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概念和意义1.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政府通过财政资金的转移来平衡各地区教育资源的差异,从而提高教育公平性的一种财政政策。
2.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意义在于平衡各地区教育资源的差异,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历史和现状1.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教育经费划拨方式,到逐步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当前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主要包括以均衡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经费划拨方式,以及一些具体的财政转移支付措施,如以奖代补、教师流动制度等。
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问题和挑战1.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转移支付的效率低下、结构不合理、缺乏监管等。
2.面临的挑战,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财政压力等。
正文(篇1)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平衡各地区教育资源差异,提高教育公平性的一种财政政策。
它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问题和挑战三个方面来探讨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历史和现状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初的教育经费划拨方式往往是基于地方政府的财力,导致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需求,逐步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运而生。
当前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包括以均衡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经费划拨方式,以及一些具体的财政转移支付措施,如以奖代补、教师流动制度等。
二、问题和挑战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转移支付的效率低下、结构不合理、缺乏监管等。
此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财政压力等也是面临的挑战。
目录(篇2)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概念和作用1.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财政政策,旨在通过财政资金的转移来平衡各地区教育资源的差异。
转移支付的形式模式及现状
转移支付的形式模式及现状转移支付的形式模式及现状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
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
transfe「payment美[trnsfpemnt]转拨款项,转移[让]支付,转让性付款,美用于失业救济等公共事业方面的开支;转付款项;汇划支付transfer美[trnsf]vt.使转移;使调动;转让(权利等)让与vi.转让;转学;转乘;转会(尤指职业足球队)n.转移;调动;换乘;(运动员)转会过去式:transferred过去分词:transferred现在分词:transferring 第三人称单数:transfersPayment美[pemnt]n付款,支付报酬,报答;偿还;惩罚,报应体现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一、主要形式转移支付是一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和解决贫富差距的财务方法,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企业的转移支付和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1、政府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
由于政府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有的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2、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指企业对非盈利组织的赠款或捐款,以及非企业雇员的人身伤害赔偿等等。
转移支付在客观上缩小了收入差距,对保持总需求水平稳定,减轻总需求摆动的幅度和强度,稳定社会经济有积极的作用。
通常在萧条来临时,总收入下降,失业增加,政府拨付的社会福利支出也必然增加。
这样,可以增强购买力,提高有效需求水平,从而可以抑制或缓解萧条。
当经济中出现过度需求时,政府减少转移支付量,可以抑制总需求水平的升高。
当然,对于过度膨胀的需求而言,这种抑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3、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一般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
国务院关于财政转移支付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财政转移支付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3.08.28•【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财政转移支付情况的报告——2023年8月28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财政部部长刘昆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受国务院委托,现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财政转移支付情况,请予审议。
一、财政转移支付基本情况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无偿拨付的资金,包括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和地方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解决地区财政不平衡问题,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实现调控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1994年,我国实施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相应建立了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014年修改的预算法规定,财政转移支付应当规范、公平、公开,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
落实预算法要求,我国转移支付体系随着政策变化不断拓展和调整,逐步构建起“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的框架,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以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为目的,由下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专项转移支付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设立,用于办理特定事项。
2019年,中央财政整合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履行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基本民生领域的中央财政支出责任,为与预算法规定衔接,编制预算时暂列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目前,总体上形成了以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为依据,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有效组合、协调配合、结构合理的转移支付体系。
近年来,中央财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
从资金规模上看,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达到10.06万亿元。
从支出结构上看,为增强地方财政统筹能力,不断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
落实预算法要求,自2015年起,中央财政单独编制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分地区预算草案,反映转移支付预算分项目、分地区情况。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问题及思考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问题及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资源也存在差异。
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我国实施了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通过向各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补助,来弥补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的财政困难,保障城乡学校的基本运行。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
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资金分配不均匀、审批程序复杂、监管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部分地区教育资源仍然不足,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我们需要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0字】1.2 问题定义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我们需要明确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
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为了缩小地区间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通过财政调剂等方式向教育资金相对匮乏、教育事业相对滞后的地区提供财政支持,以保障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我们要关注问题的核心,即在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转移支付的不足、使用效率低下、资金分配不公等方面。
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对于农村地区教育改善和城市地区教育提升都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工作的进步,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目标。
2. 正文2.1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现状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现状是指在我国实行的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下,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向农村地区拨款以保障农村的义务教育事业。
转移支付制度情况汇报范文
转移支付制度情况汇报范文转移支付制度情况汇报。
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转移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和保障基本民生的一种财政分配方式。
我国转移支付制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完善,已成为支撑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对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中央财政预算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中央财政预算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支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支出,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转移支付则主要用于支持地方政府承担的国有资本经营性事业支出。
此外,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三种方式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其次,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资金分配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政策。
首先是均衡发展原则,即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能力的不同,合理确定转移支付的比例和标准,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其次是合理负担原则,即根据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支出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转移支付的金额,确保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履行职责;最后是激励约束原则,即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和绩效进行激励和约束,促进地方政府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绩效水平。
再次,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不断完善。
中央财政部门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实行严格的监督和审计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地方政府也要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报告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同时,建立了转移支付绩效评价体系,对地方政府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进行评价,对绩效不佳的地方政府采取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措施。
最后,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在不断完善中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部分地方政府存在着滥用资金、浪费资金等问题;其次是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不够精准,一些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仍然面临着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的困难;最后是转移支付制度的管理和监督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的合规使用和有效管理。
省市转移支付情况汇报
省市转移支付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省市转移支付情况备受关注。
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的一种财政资金支持,用于弥补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情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下面就我国省市转移支付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从整体趋势来看,我国省市转移支付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从2015年的X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X亿元,增幅达到X%,这充分表明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其次,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是我国省市转移支付的主要受益地区。
东部地区相对发达,但仍面临着一些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因此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较大。
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也在逐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再次,从资金用途来看,我国省市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民生工程等方面。
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转移支付的重点领域,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的投入,这有助于改善地方基础设施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转移支付也用于社会保障和民生工程,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提高全民福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省市转移支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不够科学、合理,存在浪费和滥用现象;其次是地方政府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缺乏监管,导致一些资金流向不明,难以保障资金使用的透明和规范;再次是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重点和方向有待进一步优化,需要更加精准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
综上所述,我国省市转移支付情况总体呈现增长态势,重点支持东部地区,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转移支付的监管和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科学、合理和透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及其转移支付
中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及其转移支付一、中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及其转移支付的现状分析1、中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提供的一项全民性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权益。
但是,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
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而在农村和一些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差异:城市的社保待遇普遍比农村高,而农村的社保制度比较落后。
(2)地区差别:社保水平和制度在发达地区比较完善,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对落后。
(3)职业差别:不同职业的社保待遇相差很大,例如,企业职工的社保福利比普通职工高。
(4)收入差异:高收入人群的社保制度比低收入人群的制度好。
(5)行政区划差别:不同的行政区划之间的社保制度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2、转移支付的现状分析为了解决地区差异所带来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转移支付的方法。
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通过资金往来实现区域之间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的调剂,目的是减少地区差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转移支付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具体分析以下几点:(1)地区之间的转移支付不断加强:国家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并加大对国有企业和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调节力度,实现贫富差距的减少。
(2)月央地财政分权加强:各地财政自主调度的能力逐渐增强,但中央政府作为规划和调度中心,保证了转移支付的平衡和效率。
(3)财政收入与支出调剂机制不断完善:国家财税改革不断深入,税赋改革已经初见成效,调剂机制更加科学和灵活。
(4)扩大转移支付覆盖面:转移支付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包括了社保和各种公共服务,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5)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通过转移支付,可以减少地区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二、中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及其转移支付的案例分析1、案例一:差距拉大的城乡社保制度近些年来,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城乡社保制度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移支付的形式模式及现状
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
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
transfer payment美[trænsˈfɚˈpemənt]转拨款项,转移[让]支付,转让性付款,<美>用于失业救济等公共事业方面的开支;转付款项;汇划支付transfer美[trænsˈfɚ]vt.使转移;使调动;转让(权利等);让与vi.转让;转学;转乘;转会(尤指职业足球队)n.转移;调动;换乘;(运动员)转会过去式:transferred过去分词:transferred现在分词:transferring第三人称单数:transfers
Payment美[ˈpemənt]n.付款,支付;报酬,报答;偿还;惩罚,报应体现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
一、主要形式
转移支付是一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和解决贫富差距的财务方法,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企业的转移支付和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1、政府的转移支付
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
由于政府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有的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2、企业的转移支付
通常是指企业对非盈利组织的赠款或捐款,以及非企业雇员的人身伤害赔偿等等。
转移支付在客观上缩小了收入差距,对保持总需求水平稳定,减轻总需求摆动的幅度和强度,稳定社会经济有积极的作
用。
通常在萧条来临时,总收入下降,失业增加,政府拨付的社会福利支出也必然增加。
这样,可以增强购买力,提高有效需求水平,从而可以抑制或缓解萧条。
当经济中出现过度需求时,政府减少转移支付量,可以抑制总需求水平的升高。
当然,对于过度膨胀的需求而言,这种抑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3、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一般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
确定转移支付的数额,一般是根据一些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口、面积等,以及一些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经济活动,如教育、治安等的统一单位开支标准计算的。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政府收入的差距,以保证各地区的政府能够有效地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为社会提供服务。
二、转移支付的模式与原则
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
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是: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前,中国做了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后才从西方引进了转移支付的概念。
中国中央财政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转移支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外捐赠、
对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跨国组织交纳会费;二是国内的转移支付,既有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住房补贴等,又有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还有政府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
一般我们称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地方政府重要的预算收入。
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分类就是分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分税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套由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三部分构成的、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为主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制度。
1、税收返还
税收返还是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因此,税收返还的设计合理与否决定了整个制度的合理程度。
但是,中国的税收返还仍以维护地方既得利益的基数法进行分配,体现了对收入能力较强地区的倾斜原则,维护了较富裕地区的既得利益,与缩小地区间差距的主旨背道而驰。
并且,税收返还虽然在名义上是中央财政收入,但实际上,地方财政对这部分资金具有最终决定权。
2、财力性转移支付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由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缩小地区财政差距的重要手段,应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一般
性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形式。
3、专项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是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各类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领域。
地方财政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中国目前仍实行的不是很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尚未明确划分,财政支出的划分与事权是紧密联系的,难以确定标准的收支概念;二是中国的中央财政仍十分困难,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三是既得利益调整的力度过大,困难很大;四是由于体制、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等因素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发展能力存在极大差别,致使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地区均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五是基础性数据统计、收集有很大难度。
4、其他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出卖债券所得来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从一些居民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
但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这种支付仍然被看做是转移支付。
三、转移支付的主要功能
1、保障地方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1)辖区之间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差异会影响资源配置。
如教育和基础设施。
2)辖区之间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差异会影响收入分配。
如卫生保健。
2、调节辖区之间的财政净收益
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会引起供给成本的差异,从而使居民的财政净收益有差别。
3、矫正地方政府活动在辖区之间的外部效应
比如,为防止江河污染,对上游地区保护森林的行为提供补助。
再如,对外界医院的建设与营运提供一定的补贴。
四、转移支付的中国现状
中国虽未出台转移支付法,但已有转移支付的实践,中国政府间的转移支付的形式包括以下几类:
(1)一般转移支付,或称体制转移支付,是在现行财政体制之下所实施的转移支付。
它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
(2)专项转移支付。
即为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经济目标或专项任务,由上级财政提供的专项补助。
(3)特殊转移支付。
是在发生不可抗力或国家进行重大政策调整时,由上级政府支付的特殊补助。
(4)税收返还。
即中央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将集中的部分税收收入返还给地方。
上述政府间转移支付类型可以归结为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1.一般转移支付,主要是对地方的财力补助,不指定用途,地方可自主安排支出。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
此类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由接受拨款的政府自主安排使用,目的是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
中国一般性转移支付从1995年起实施,原称之为过渡期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按照公平、公正,循序渐进和适当照顾老少边穷地区的原则,主要参照各地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的差额及可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数量等客观因素,按统一公式计算确定。
2.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服务于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标,地方政府应当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
也有学者认为,转移支付有下述三种形式:
(1)补助支出。
补助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两大类。
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是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为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准提供保障的一种支出形式。
它是调节分配关系,减缓收入和财产差距,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安定的一种手段。
财政补贴是指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资助企业或居民的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
在中国,财政补贴包括政策性价格补贴和国有企业亏损补贴。
财政补贴包括的范围大体有以下几种:为达到某种政策目的而对某些部分、地区和企业进行的亏损补贴;为支持出口,弥补国内外价
格差异,扩大对外贸易而进行的外贸补贴;向农民收购粮食.食油超过规定任务而支付的超购加价款;为稳定市场、安定人民生活而对使用提价的原材料、燃料的企业和居民给予的补贴.或在适当提高销售与收费标准价格后给予职工和居民的补贴等。
中国财政补贴分为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两种。
(2)捐赠支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暂行条例,目前捐赠支出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公益性、救济性捐赠;二是非广告性质的各种赞助。
(3)利息支出。
利息支出是指临时借款的利息支出。
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记帐基础的前提条件下,所谓支出应以实际支付为标准,即资金流出医疗保险机构,标志着现金、银行存款的减少。
就利息支出而言、给个人帐户计息,其资金并没有流出医疗保险机构,现金、银行存款并没有减少,因此,给个人医疗帐户计息不应作为利息支出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