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技术与案例分析:2015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组)作品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设计技术与案例分析:2015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
课组)作品综述
摘要:以来自全国各院校1500余件微课为对象,这篇论文介绍了微课的应用状况,揭示出当前微课设计和制作的技术特点、类型与主要问题。在论文中,研究者将微课划分为五大类10种样式,从教学设计、技术实现和呈现效果三个维度,对技术复杂性、字幕、发音标准性、视频清晰度、教态流畅性、整体视频效果和教学环节完整性进行评估和分析。此外,论文分析了4个典型案例。最后,论文归纳出微课制作中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微课;快课技术;设计技术;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1-0004-09
一、背景概述
近年来,在国内教育领域,微课、翻课和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倍受关注。在实践中,许多院校也启动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改革项目,利用各种形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新技术来进行创新。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制作微课并运用于教学之中,而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这场教学信息化热潮,为教师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开发技术和设计方法,成为摆在教育技术研究者面前
的一个重要课题。更为重要的是,与这场教学信息化变革相伴随的,是教师职业环境和空间的重大变化。对于那些充分意识到并顺应这种变化的教师,将可能会在这个数字化浪潮中获得丰硕回报,并步入职业生涯的高峰状态――当前微课、翻课和慕课热潮所带来的主讲教师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的提升,就是有力的证明。因此,研究微课的设计技术,并推动更多的学科教师广为了解和掌握,将可能是提升教学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1.微课的概念与发展
微课程的雏形,源自于麦克格鲁(McGrew)提出的“60秒课”(60-second Course)[1],指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讲解或说明一个特定主题或知识点的教学方式。他将六十秒课程分成三部分,:概念引入、概念解释和案例,这种六十秒
课程更多是作为课程辅助形式。伴随着应用不断深入,其含义和应用形式都产生了相应变化。现在,它通常指各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而成的、用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各类型电子教学资源包,时间也相应延长至数分钟或10分钟左右。[2]在国内,许多教育技术研究者也提出了对微课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
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
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3]黎加厚认为,“微课”和“微
课程”同义,是指时间在十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4]祝智庭则认为,微课程应是一种适应现代快节奏,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而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讲座,长度不长于十分钟的内容精、容量小的新型课程形态。[5] 本论文将“微课”界定为一种基于学科核心知识点设计而成的,以短小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具有明确教学环节的结构化和微型化在线课件。其特点是:视频化、简洁化与交互性[6]。同时,以上述胡铁生提出的观点[7]为基础,本文将微课形式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提出“微课演化四段论模型”(见图1),分别是:“微视频”(Micro-video)、“微讲座”(Micro-lecture)、“微讲课”(Micro-lesson)和“微课程”(Micro-course)。
微视频是微课的第一阶段,也是最常见表现形式。其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结构和内容松散,通常表现为一个非结构化教学资源单元。举例来说,就是将课堂录像(如精品课程的教学视频)简单地切割为若干段内容相对独立的视频片断后编辑而成。其镜头表现形式主要以教师在课堂上的现场讲课录像片断为主,由于教室现场缺乏背景幕布、灯光等配合,再加之教师的教学行为也缺乏明确计划性和设计性,因而这种微视频的画面质量和效果通常较差,结构松散、内容随意性强。因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对学习者缺乏足够吸
引力。此外,那种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利用电脑的某些录屏工具,将教师的讲义幻灯片内容与语音同步录制下来的短小教学视频,也可归入此类型。
微讲座是微课的第二阶段,这是一种形式与结构单一但具有明确核心知识点的短小式教学视频。明确的设计性,是微讲座与第一阶段微视频的主要差别,因此在内容结构上、视频画面效果及教师的教学行为(讲义内容、语言表达、板书等)上都较前者有了一定幅度提升。但是微讲座有一个明显问题:教学过程某些环节的缺失,仅表现了某个知识点的内容,既无练习、测验与反馈,也缺乏师生交流与互动――简言之,微讲座只是一种单向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故可称其为“讲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微讲课则是微课的第三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只有当发展到这一阶段之后,它才演变为一种真正意义的微课。具体地说,微讲课已发展为一种基于某个知识点、具有明确教学环节的,并带有一定反馈与交互的结构化与微型化的教学活动。与前一阶段相比,在明确教学目标指引下,微讲课增加了多种形式的互动、评论反馈等活动环节。此时,这种微讲课已不再是单向和静态的活动,而发展成为一种动态的、交互的过程。
微课程,实际上就是以微讲课为基本单位而构成的微型化网络课程[8]。它是微课的最复杂表现形式,技术层面上已
等同于上述慕课或私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呈现载体的交互式在线课程。与一般视频公开课不同的是,它具有明确的互动与交流环节,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活的”和“动态的”在线学习环境。微课程可以认为是通过网络表现的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以“微型视频”为主要内容和呈现方式的一种新型微型网络课程。
可以说,从微视频到微讲座,再从微讲课到微课程,体现出教学信息化背后所隐含的思想和技术的内在规律性特征。
2.微课的类型与技术特点
设计技术上,通常将微课划分为两大类:单播式微课与交互式微课[9]。前者是一种以流媒体视频作为主要技术形式而设计出的播放型在线课件;后者则是以流媒体视频技术为基础设计的,同时还具有互动、反馈等功能的结构化在线教学课件。三、评估数据统计与分析
以下是基于评估指标而得出的统计数据及相关分析。
1.微课的类型与样式
统计结果显示,以幻灯片录屏式、录像截屏式两种样式的数量最大,分别占总数的32%和22%(见图5)。同时,课堂录像式和现场实操式的比例分别是4%和10%。这4种类型微课所占比例高达68%。可见,大部分微课的设计仍未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