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223块剩余油分布研究及应用效果

合集下载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分析多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常常运用综合地质分析和油藏工程分析两种方法对区域剩余油进行研究。

其中综合地质法主要从地质方面入手,分析研究油气聚集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沉积环境、构造演化等基础地质概况,从多个方面对油藏展开精细研究。

油藏工程分析法则注重后期的勘探开发,充分利用动态资料、数值模拟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进而定量的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范围及特征,弄清其分布规律[2]。

1 剩余油分析方法1.1 吸水剖面测井方法同位素吸水剖面是指在正常注入状态下测定注入井的吸水能力,以确定其吸水量,检查配注影响,评价注水调剖成效,依据水驱效果,定性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1.2 构造分析方法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构造高部位往往是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且高部位的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由于构造位置的不同,可能相同油藏的产能会有一定的差别,常常构造低的部位油藏产能相对较低一点,即使在投入注水开发后,油水状态再次重新分布,剩余油仍然会朝着构造相对高的地方运移富集,主要是构造压差和油水密度的不同,导致大部分水都会流向构造低的部位。

但随着高构造部位的油气开采,低部位的油气开始逐渐向高部位补给,最终呈现出构造高部位产量相对较高的特征。

1.3 沉积微相分析方法沉积相控制着储层油气的好坏,其沉积相展布控制着砂体的分布,进而影响着油气的分布。

沉积作用不仅决定着储层储集能力的大小,也控制着储层的内部结构特征,不同沉积相控制的储集能力差别较大。

故可以运用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来综合分析区域的剩余油展布规律。

2 剩余油分布控制的因素控制剩余油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2.1 井网未控制型剩余油因河流性储层具有微砂体相对发育的特征,常常会有因河道的改迁、废弃河道的形成以及决口扇等的形成使得区域存在具有一定储集能力的微砂体。

该类砂体的厚度不大,宽度较窄,但却具有相当好的含油性,油气显示较好,丰度较高,但由于井网布置范围的有限使得这类含油砂体未能被井网控制,进而无法进行驱替,这使得该区域储层中存在大量的剩余油,其勘探开发潜力巨大[3]。

剩余油分布研究课件

剩余油分布研究课件

二、剩余油平面分布
• 剩余油的平面分布,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 素控制。一是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尤其渗透 率的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二是受井网条 件的控制。归纳起来,剩余油平面分布的 基本特征如下。
• 1.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情况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在注水开发油田中,注入水的平面运动主 要受渗透率差异和采油井点位置的控制。 渗透率高的地带,注入水大量进入,油层 水洗动用好,剩余油较少;渗透率低的地 带,油层水洗动用差,剩余油较多;在采 油井点附近,由于是泄压区,地层压力特 别低,因而注入水大量汇集,水洗动用好; 而在远离采油井的部位,由于地层压力较 高,因而注入水难于推进到,剩余油较多。 这就是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规律。
• 在一些砂体窄小的油藏中,常常出现如 图6-2-3所示的情况:某些砂体有注水井控 制但局部方向无采油井钻遇,或某些砂体 有采油井控制但局部方向却无注水井钻遇, 形成注采连通不畅或缺乏注采连通的情况, 从而形成局部水洗不到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图6-2-3 注采缺乏连通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剖面分布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②裂缝造成的水窜。当注水井和采油井之 间裂缝比较发育甚至出现裂缝连通时,这 时的水窜是惊人的,油井可以在短短的几 个月内全部水淹。这时油层的过水断面很 小,注入水波及体积很小,大量剩余油分 布在(被注入水封闭在)裂缝通道的两侧,成 为基本未驱替的优质易动用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 (5)平面水窜形成的剩余油 • 注水开发油田平面水窜有两种情况: • ①油层渗透率方向性差异形成的水窜。这
种水窜普遍沿一个方向并有大量井发生, 但水窜程度一般不严重。它多发生在河流 相砂体的主流线方向上,或其它具条带状 特征的砂体中。在这些砂体主流线两侧的 砂体边缘部位,注入水难于水洗到,一般 有较多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

1801 油藏地质基础及储层研究1.1 区域构造和储层概况研究区域马岭油田某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东翼马岭鼻褶带北部的鼻状隆起上,其主力产油层位是延10储层。

研究区域评价孔隙度0.14,平均渗透率90×10-3μm 2,平均含油饱和度42.0%,是典型的低产低丰度小型油田。

沉积微相的研究发现,小层砂体展布受沉积微相的影响较大,形成了河道影响的片状和条状带砂体,河道中部的砂厚沉积较厚,整体砂厚范围在0~18.5m,平均6.7m。

1.2 储层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的存在会造成注水驱替效率的极大降低,从而造成储层中原油无法有效驱替,从而形成了剩余油。

研究区域储层由于受河道沉积微相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沉积情况差异较大,造成了带状分布的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的存在导致了储层在垂向上的物性变化。

其导致注水驱替在层内纵向上的差异,渗透率较好的部分储层注水驱替效果较好,而渗透率较差的部分储层水体驱替较慢,并且会由于可能存在的裂缝向渗透率较大的储层驱替,造成了油井的水淹和剩余油的存在。

2 油藏地质建模和剩余油数值模拟2.1 油藏地质建模地质建模通过井位、井轨迹、测井数据在地模软件中的运行可对研究区域层位的构造、岩性、属性等方面进行精细描述。

研究区延10储层的岩性模型表明(见图1):研究区域砂体呈片状、条带装分布,并且在形态上受河道沉积影响较大,水动力等因素造成了砂厚沉积的差异,中部的砂厚沉积较厚。

此外,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模型的建立会使研究区域储层的地质特性得到更加清晰的认识。

2.2 剩余油分布研究通过对地质模型的网格粗化,结合岩心测试的相渗曲线作为数值模拟初始相渗曲线,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对研究区域内所有油井的生产动态进行历史拟合,确定实际油藏在开发后现在储层的含油饱和度分布。

从数值模拟的剩余油分布图(见图2)可以看出,延10层剩余油饱和度较高,最高可达0.6左右。

该层从投产开始一直作为主力产油层位,但是由于该层位储渗性能好,含油面积大,目前剩余油分布范围依然很大,有很大的挖潜能力。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随着二次开发工作的推进,新海27块油田的综合开采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后期运营中,仍存在一些油井剩余油未被开采出来的情况。

因此,需要对剩余油的认识和挖潜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一、剩余油的认识剩余油是指在初级采油阶段和中期开采阶段,由于技术水平等原因无法采出的油。

对于剩余油的认识,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 剩余油的类型剩余油类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性剩余油,一种是地质性剩余油。

机械性剩余油是指位于孔隙、裂缝等处的、由于机械原因而无法采出的油,地质性剩余油是指石油藏中存在的大量原油,由于地质结构和成因等原因,无法直接采出的油。

剩余油的评价主要考虑剩余油的储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储量是指剩余油的数量,质量则是指剩余油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流动性等指标。

二、剩余油的挖潜对策首先需要通过地质勘探、井测试和CT扫描等手段,对油田的地质结构和成因进行研究,确定剩余油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2. 完善采油工艺根据剩余油的类型和分布规律,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采用不同的采油工艺,如增加注水量、改变排水方式等,以提高采油效率。

3. 优化井网布局在剩余油区域进行优化井网布局,合理设置井距和井深,将注采井分为多个区块,提高采收率。

4. 推进新技术通过推进新技术,如水平井、多级压裂等,加强剩余油区域的开发,提高采收率。

5. 强化管理加强油田生产管理,提高勘探开发人员的技能和意识,推进采油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结论二次开发是提高新海27块油田综合开采效率的重要手段,剩余油的挖潜对策是进一步提高采油效率的必由之路。

强化油田管理,加强勘探开发人员的技能和意识,推进采油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是剩余油挖潜对策的核心内容。

同时,针对剩余油的类型和分布规律,采用不同的采油工艺和新技术,合理优化井网布局,可提高新海27块油田的采油效率,实现更高的采收率。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新海27块位于中国南海,是一个已经开发多年的油田。

在经过初步开采之后,油田的开采效率逐渐下降,剩余油量逐渐增加。

必须对剩余油进行再认识,明确其性质和分布规律,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剩余油性质分析新海27块的剩余油性质包括储量、粘度、含硫量等。

通过对剩余油的性质分析,可以明确其可采储量和开采难度,为后期的开发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 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对于后期的开发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对油田地质结构的分析,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为后续的挖潜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优化开采工艺针对剩余油的性质和分布规律,可以优化开采工艺,提高采收率和采收效率。

采用提高采油效率的技术手段,如水平井、井间注水等,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剩余油的开采率。

2. 强化勘探开发力度对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通过勘探新的油层和油藏,发现新的剩余油资源。

通过加强勘探工作,提高对剩余油资源的认识和开采技术,为后期的开发工作提供新的资源储备。

3. 加强油田管理和维护油田的管理和维护对于剩余油的挖潜至关重要。

要加强油田的管理和维护力度,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生产的稳定进行,确保剩余油的挖潜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4. 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对于剩余油的挖潜工作,需要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地震勘探技术、岩石物理学等,提高对剩余油资源的认识和应用技术,为开发工作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对于新海27块的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必须进行再认识和挖潜对策。

只有加强对剩余油的认识,积极寻求挖潜对策,才能充分挖掘油田的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海上多层合采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

海上多层合采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
层合采 的海 上 油 田而言 , 剩 余 油分 布 的控 制 因素 较
多, 分布特征更为复杂。目前国外对剩余油的研究主 油分 布模式 的研 究势 在必行 。 要集中在利用油藏工程 、 油藏数值模拟多种方法对剩
余油分布进行预测, 有关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的研究 非常有 限¨ J 。笔者通 过海 上 z油 田开 发 后期 新 钻
1 6 0 5 I T I , 东下段储 层 为湖 相 三角 洲沉 积 。主力 开
发层 系为 东营组 下段 的 l 、 Ⅱ油组 , 可 细分 为 1 4个 小 层 。在局部 钻 遇零油 组 、 Ⅲ油组 和馆 陶组 油层 , 以及 气 层 和小气 顶 。 油 藏 类 型 为 受 岩 性 控 制 的在 纵 向 上、 横 向上存 在 多个 油气水 系统 的构 造层 状油气 藏 。
中图分类号 : T E 3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1 9 8 0 ( 2 0 1 3 ) 0 4—0 0 2 2— 0 4
随着开发 的深 入推进 , 注水开发 油气 田含水会 逐 渐上升 , 到开 发 中后期 油 田整 体 处 于 中高含 水期 , 油
砂体出现 了水 淹 , 主力层 ( 厚 度大 于 5 i n ) 有超 过 5 0 %的砂体 出现了中强水淹, 出现水淹 的比例达到
7 7 . 8 % 。主力层 出现 水淹 的厚度 比例 同样 大 于非 主
力层 ( 图1 ) 。
收稿 E l 期: 2 o 1: 国家重大科研专项示范项 目( 2 0 0 8 Z X 0 5 0 2 4 ) 。
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 , 总结油 田开发 中后期剩余油分布 的主要模 式 。z油 田剩 余油 主要 分布在油 井间滞 留区 、 封 闭 断层两侧 、 渗透率级差较小 的厚油层顶部 中, 通过针对性 的定 向井井 间加密 、 水平井分 层开采 等挖潜方 法可实现 油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剩余油的研究方法与分布模式

剩余油的研究方法与分布模式

剩余油的研究方法与分布模式作者:杜怡奎来源:《石油知识》 2017年第2期摘要:本文在对剩余油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较为流行的研究剩余油的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同时针对剩余油分布的一些共性可循的规律,建立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分布模式,为剩余油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字: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规律剩余油是指油藏在开发过程中某一阶段,仍保留在地下油藏岩石孔隙空间内,且通过提高地下地质体认识水平和改善采油工艺等技术措施后可以开采出的那部分原油,其数值上等于可采储量与累积产油量之差。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已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油层水淹状况极其复杂,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优化注采井网、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内外研究状况,针对不同地质体中剩余油存在的位置、形态、数量及变化规律等,可将其分成微观剩余油和宏观剩余油两类,本文重点针对宏观剩余油进行阐述。

1 宏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其控制因素宏观剩余油是指通过测井与岩心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的肉眼可识别的那部分剩余油。

在油藏开发过程中,宏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受宏观、微观等多种因素综合控制。

宏观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存在两种机制:一种是因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导致储层内部纵向上水驱油的不均一性及驱替过程的非活塞性,造成油和水在储层内交替分布,原油在储层较大孔隙空间中逐渐不占优势;另一种则是因多种原因,造成注入水前缘未驱替或驱替较少,原油仍在储层较大孔隙空间中占优势,从而形成宏观剩余油富集区。

本质上来说,将宏观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归结为油藏非均质性和开采非均质性两方面。

其中油藏非均质性为内部地质因素,包括构造、储层及流体非均质性;开采非均质性为外部控制因素,包括井网部署、层系组合、注采对应等导致储层开采状况非均质性。

2 剩余油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外已经形成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研究宏观剩余油的技术方法,但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任何一种方法得出的宏观剩余油数值及分布认识,其可靠程度均有一定偏差,因此,应根据油藏的具体情况,需综合应用各种方法确定宏观剩余油的定性和定量分布,提高宏观剩余油的认识精确度。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5选1)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5选1)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前言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其难度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要大得多。

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这是因为我国注水油田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与调整,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15%~20%,进入90年代提高到30%~35%,预计到21世纪的20年代初将提高到50%左右。

我国目前的平均采收率在35%左右,地下还有大量剩余油没有开采出来,这是发展中国未来石油工业的巨大资源潜力。

提高采收率,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搞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状况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研究进展现在国内外对于剩余油的研究可分成3大项: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

前两者是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而饱和度的研究是针对剩余油的定量表征。

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这一部分是在宏、大、小规模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计算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提供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三维地震方法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油区中寻找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

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不胜枚举;②监测油田开发过程。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剩余油研究(精)

剩余油研究(精)
另一部分是当前工艺水平和开采条件下不能开采 出来的、仍滞留在储集体中的原油,这部分油常 称为残余油。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20/7/19
1. 剩余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2. 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 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 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20/7/19
1、剩余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微型构造研究对长期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挖潜具 有重要意义。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20/7/19
微型构造研究内容包括:
微型构造的识别 微型构造成因分析 微型构造模式 微型构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20/7/19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20/7/19
微型构造影响和控制剩余油分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 实,因微型构造存在,使得油气藏被分割成多个微 型圈闭,从而影响油气藏中流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 速度,控制油气藏中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
8.41 7.37 10.53 9.47 18.95
累积水油比 2.97
储量丰度 (104t/km2)
剩余油饱和度 (%)
24.5 46.7
4.46 23.7 44.5
3.12 20.2 45.4
4.98 5.76 8.79 6.86 10.28 18.9 16.8 16.8 17.4 13.6 43.8 42.1 39.7 40.2 36.8
剩余油分布机理及预测技术
徐守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20年7月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2020/7/19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仅采出总储量的30%左右, 这意味着还有大约2/3的剩余石油仍然被残留 在地下。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 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提高采收率无异 于找到新的油田。据估计,只要石油采收率上 升到50%,就可使地球上的石油生产至少延续 到22世纪。如果世界上所有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 %,相当于增加2~3年的石油消费量。因此, 从出现石油开采工业以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为之 奋斗的头等目标。

剩余油分析

剩余油分析

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潜力评价通过对该油藏进行数值模拟,对剩余油分布状况取得了几点认识,从总体上看,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与储集体的物性变化、沉积相的平面展布、断层构造、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注水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特点如下:⑴由于物性变化的影响,在层内非均质性强的区域,会由于注入水首先沿连通性好、渗透率高的区域快速突进,造成高渗透带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而在相对低渗透区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同样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物性较好的层,其采出程度相对较高。

⑵各小层由于目前注采井网不完善,注采井距不协调,注水强度小,累计注水量小的区域,有大部分的剩余油分布。

⑶各小层在有效厚度由厚变薄尖灭的过渡区域,有较多剩余油分布。

⑷在断层边角或附近由于注采井网无法控制,注入水无法驱替而形成部分的剩余油分布。

(5)由于油藏底水突进较快,油井在井筒附近水淹,而在井筒外部的剩余油较多。

1.剩余油潜力定量分析1.1 K1S1砂组K1S1砂组没有细分小层,剩余油储量分布见表1-1,截止到2011年9月的累计产量为3.76⨯104t,剩余地质储量为100.49⨯104t。

表1-1 K1S1砂组剩余油储量分布全区宏观分析,K1S1累积采油3.76×104,采出程度3.6%,剩余油储量100.49×104t,剩余储量较多。

1.2 K1S2砂组K1S2砂组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见表1-2,截止到2011年9月的累计产量为11.36 ×104t,剩余地质储量为92.93 ×104t,主要集中在k1s2-6、k1s2-7、k1s2-8小层。

从小层原始地质储量、剩余油储量、累积产油量、采出程度进行分析,以剩余储量为主要指标,剩余油量大于5×104t为剩余油主力层段,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重点挖潜层位有:k1s2-7 、k1s2-8。

表1-2 K1S2砂组剩余油储量分布图1-1 K1S2砂组各油组储量分布全区宏观分析,各油组储量分布如图1-1,主要含油层位基本动用,但各油组采出程度差异大,总采出程度11.33%,k1s2-6油组采出程度10%,k1s2-8油组采出程度仅有4.28%,剩余油储量分布看,k1s2-7、k1s2-8油组是剩余油富集区,k1s2-7、k1s2-8油组合计剩余油88.4×104t。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讲义(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讲义(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k
Q wi j1
K i h i Q wj
n
ki hi
i1
式中:ki — 时间单元渗透率,10-3μm2
(8-2)
hi — 时间单元射开厚度,m Qwj— 两次射孔之间阶段累积注水量,104 m3
n — 射开时间单元数
k — 射孔次数
三、剩余油半定量研究
动态综合分析法之一
(2) 时间单元累积产油量的确定方法 ①对于弹性开采的井,单井在每个时间单元的累积产油量由下式确定:
统计近几年所钻调整井、侧 钻井的油层水淹情况,分析油 藏宏观剩余油分布状况。
统计小层、沙层组及不同沉 积微相的水淹状况。
表3-2-2 水淹层统计对比表
油层
水淹层
微相 层数 厚度
层数
厚度
(层) (m) (层) (%)
(m)
(%)
河道 180 559.7 119 66.11 415.6 74.25
前缘砂 462 898.6 241 52.16 529.0 58.87
3、物质平衡法
它提供的是整个储集层初始估算的储量减去已生产的油量所得到的剩 余油含量的平均估算。该方法是应用物质平衡方程来估算初始地下原油储 量。由于储层基本数据的误差对整个储集层计算单一的剩余油饱和度的平 均值所引起的误差,导致该方法的结果不准确。
确定剩余油分布方法
1、用地震技术确定剩余油分布方法 2、用测井确定剩余油的方法 3、用岩心分析确定水驱剩余油方法 4、用示踪剂测试方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 5、用开发地质学方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 6、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研究剩余油 7、全油田整体模拟技术确定剩余油分布
测井:测井是为了提高采收率现场评价来获取可靠的剩余油饱和度 剖面最广泛使用的方法。根据井眼条件,在剩余油饱和度的测量中有两类 测井方法:裸眼井测井和套管井测井。裸眼井测井包括电阻率测井、核磁 测井、电磁波传播测井和介电常数测井。套管井测井包括脉冲中子俘获测 井、碳氧比测井和重力测井。

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3721 油藏概况H26兴隆台油层含油面积9.07km 2,石油地质储量1697×104t,预测水驱采收率41.2%,可采储量699.2×104t。

H26块于1979年5月投入注水开发,至2008年底,区块综合含水已高达90%以上,目前处于“双高”开发阶段。

因此有必要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搞清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和剩余油存在形式,有利于下步针对性措施的实施。

2 剩余油精细研究2.1 精细油藏描述,深化油藏认识2.1.1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三维地震构造解释主要进行了微构造再认识。

油藏原构造图等高线间距较大,不能准确反映砂体顶、底界面细微构造变化。

通过微构造再认识,将原构造图等高线间距精确到10米(局部2米),发现一些局部构造幅度虽然只有几米或十几米,但仍能形成良好的剩余油富集区。

2.1.2 沉积微相研究根据岩性组合、沉积构造、砂体形态、测井曲线等综合划相标志特征,将本区细分为5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分流间微相、河口砂坝微相、前缘席状砂微相、前三角洲泥微相及浊积相。

2.2 剩余油定量分析根据数值模拟法、动态分析法和物质平衡方法计算,目前含油饱和度40.2%。

2.3 剩余油分布状况根据数值模拟结果,H26块兴隆台油层高含水开发期未淹、弱淹剩余油主要有5种分布形式。

2.3.1 平面剩余油分布(1)断层边缘滞留区控油:由于断层的分隔和遮挡作用,在断层附近井网完善程度低,注入水波及不到,水淹程度低,剩余油相对富集。

目前断块日产油大于3t的11口井中有8口井位于断层附近,日产油1~3t 的5口井3口位于断层附近,说明断层对水驱剩余油起到了一定的阻隔作用(2)微构造高部位控油:H26断块在张扭应力作用下形成现今构造格局,发育一系列微构造,原油聚集于构造顶部而又无开采井点形成剩余油,其中5~10m正向微构造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3)沉积相带控油:受沉积影响,注水推进速度存在差异,造成注水井沉积侧翼方向剩余油相对富集。

南海东部Y油田零散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南海东部Y油田零散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42海上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储层的非均质性、隔夹层对油田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1]。

储层内部结构对地下流体的阻隔和控制作用,成为影响剩余油富集的重要地质因素[2]。

复合砂体内部结构复杂、储层连通性不明成为制约剩余油挖潜的关键问题[3]。

本文以南海东部Y油田为例,通过开展沉积微相、复合砂体构型研究来精细刻画该油田主力油藏的地质特征,利用油田丰富的生产动态数据,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式,形成一套剩余油规律研究及挖潜方法,指导油田后期挖潜生产。

1 研究区概况南海东部Y油田位于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珠一坳陷惠州凹陷南缘,含油层段主要分布在新近系韩江组至珠江组。

Y油田自1995年投产以来一直保持着较旺盛的生产能力。

目前油田采出程度56%,综合含水97.7%,近年来新钻井表明仍有零散剩余油分布。

2 沉积微相特征Y油田岩心碎屑岩沉积物显示,本区水动力环境为强水动力的河流作用为主,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为次。

岩心表明砂岩颗粒较粗,中等到差分选,磨圆为次圆到次棱角,砂岩岩心中中砂级别的岩性将近一半以上。

通过对岩心的观察及测井相特征分析,结合海陆过度相的沉积背景,识别出Y油田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相等沉积微相。

以分流河道沉积体系为主的前两类沉积体系油藏占Y油田总油藏数的63%,储量数占总储量的85.5%。

3 复合砂体构型研究复合砂体构型,是指复合砂体内各级次单砂体及其组合在空间上的沉积样式和叠置关系的总称[4]。

通过对H1、H4B、H5三个典型油藏的复合砂体构型分析,共分为四种复合砂体构型测井相特征,见图1。

第一类伽马曲线为箱型,上下部伽马曲线多为突变,砂体厚度大于10m,中部可见钙质及泥质夹层。

第二类伽马曲线为箱型,下部伽马曲线为突变,上部有物性变差趋势,砂体厚度5~10m,中部可见泥质夹层。

第三类伽马曲线为钟型,上部曲线显示为砂泥逐步过渡,下部过渡较突然,砂体厚度3~5m,中部可见物性夹层及泥南海东部Y油田零散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田腾飞 涂志勇 陈一鸣 夷晓伟 李珙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广州 深圳 518000摘要:南海东部Y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

剩余油配套挖潜技术在油藏开发后期的应用与研究

剩余油配套挖潜技术在油藏开发后期的应用与研究

剩余油配套挖潜技术在油藏开发后期的应用与研究锦91块是典型的边底水稠油油藏。

目前采出程度高、地层压力低、边底水与断层水水侵严重及油井井况复杂,造成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难度加大、区块产量递减加速,开发效果日益变差。

为了提高剩余油挖潜力度,减缓产量递减速度,提高油田开发效果,亟需对断块进行精细研究,通过利用新井、侧钻井的电测解释结果、环空产液剖面测试、高温四参数吸汽剖面等监测资料,结合动态分析,开展水侵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从而有效地实施剩余油配套挖潜技术,达到提高了储层动用程度、减缓了断块递减速度、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

标签:水侵规律;配套挖潜技术;大位移侧钻技術1 地质概况锦91块地处凌海市大有地区,其构造上处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欢喜岭油田单斜构造的第二断阶带上,是锦45断块的四级断块。

开发目的层为沙一、二段的于楼油层和兴隆台油层,构造面积5.02 Km2,含油面积4.05 Km2,原油地质储量2287×104 t,属边底水稠油油藏。

2 开发历程及开发现状锦91块自1984年10月蒸汽吞吐开发以来,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1984.10—1986.6为蒸汽吞吐试验阶段;(2)1986.7—1991.8为全面蒸汽吞吐开发阶段;(3)1991.9—目前为加密、完善井网综合调整阶段。

3 水侵规律及剩余油潜力情况的认识受沉积及构造控制,锦91块水侵主要是以指形、线形优先侵入采出程度相对较高、压降梯度较大的高渗油层,指进方向基本与沉积主流方向一致。

锦91块水侵有南北两个方向,南部是边水,北部是断层通道水,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东部水侵重、西部水侵轻,南部水侵重、北部水侵轻的总体格局。

经老井与新井和侧钻井电测解释水淹情况相比较及水侵量计算后,平面上是老井相对水侵较重,回采水率平均高达300%左右,而新井及新侧钻井高压区范围较小,油层动用较少,水侵相对较轻,回采水率在50-100%之间,但压力下降较快,采1-2个周期后很容易见水,从而形成早期水侵成条带状、晚期水侵连成片。

海上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海上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海上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何贤科;涂齐催;宋春华
【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
【年(卷),期】2013(035)010
【摘要】在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砂体展布决定了水体的侵入方向,储层物性则影响水线推进的速度,水线沿高渗带快速推进,物性差的区域水洗程度低甚至未水洗,形成了剩余油富集.结合剩余油形成机制,总结了海上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在平面、层间和层内的富集规律.实践证明,剩余油分布规律是合理可信的,对类似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总页数】5页(P1-5)
【作者】何贤科;涂齐催;宋春华
【作者单位】中海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200030;中海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200030;中海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2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3
【相关文献】
1.海上稠油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水平井挖潜研究——以渤海XX油田为例
2.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3.孤岛油田中二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
律研究4.濮城油田中二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5.海上油田特高含水期油井大幅提液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堤油田桩3-20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堤油田桩3-20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堤油田桩3-20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1 研究背景生产过程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是油田勘探开发的关键之一,对于油田储量评价、提高采收率、优化生产方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长堤油田是我国南海北部海域的一个大型油田,是我国含煤层气最丰富的海上油田之一。

对长堤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掌握长堤油田油藏分布规律、提高采收率、制定有效的开发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长堤油田桩3-20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可行性和重要的研究意义:(1)研究长堤油田桩3-20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可以掌握长堤油田油藏分布规律,进一步完善长堤油田的油藏地质模型,有助于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油藏开发方案。

(2)研究长堤油田桩3-20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对于降低油田开发成本、提高采收率、延长油田的生产寿命,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3)研究长堤油田桩3-20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可以为相邻区块的勘探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1 研究内容研究长堤油田桩3-20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桩3-202块的地质特征和产层情况(2)采用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桩3-202块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剩余油的形成机理以及分布的控制因素。

(3)分析桩3-20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对于油田勘探开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2 研究方法在研究中,采用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1)采用岩心样品进行物理实验,通过分析油样的流动、扩散和运移规律,获得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实验数据。

(2)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桩3-202块剩余油的形成机理以及分布的控制因素,并通过模拟分析获得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数据。

(3)根据实验数据和模拟结果,综合分析桩3-20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对于油田勘探开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03月
海223块剩余油分布研究及应用效果
张济栾(辽河油田锦州采油厂华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辽宁
盘锦124010)
摘要:海223块经过40余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双高期”
开发末期,区块单井日产油不足2t ,含水高达90%,自1972年投入开发以来未进行过系统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海223块进行全面的地质研究以落实构造储层特征,挖掘剩余油潜力,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通过运用井震结合技术对构造储层进行了精细刻画,对剩余油的有利分布区域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部署了3口开发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海223块扩大部署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高含水;剩余油;井震结合
1区块概况
海223块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兴隆台构造带中部,是一个不对称的断鼻状造。

断块构造北高南低,两翼基本对称,圈闭面积4.5Km 2,闭合高度150m ,是一个较好的断层圈闭的
储油构造。

含油面积3.95K m 2
,原油地质储量798×104t 。

2地质综合分析
地质综合分析是研究和预测剩余油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技术在综合分析微构造、沉积相、储集体非均质等地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对剩余油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2.1构造条件
构造条件分为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条件。

(1)油层微构造
油田经过较长时间的开发,特别是注水开发以后,油层的原始油水界面将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不断改变。

当开发进入一定程度后,原来的一个同一的圈闭内的油水界面将微构造分割成为不同的微型圈闭。

这时控制原油分布的构造因素已不再是原来的常规构造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而是微构造形态起主导作用。

所以剩余油分布在正向微构造的高部位。

(2)封闭断层条件
断层对剩余油形成的作用:由于断层的封闭遮挡作用,致使单向注水受效差,在油水井与断层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驱替通道,地下液体因不能流动而形成滞流区。

针对这两个构造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落实断层构造。

首先,我们先对全区的井位进行精细对比,然后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寻找地震响应特征,最终完成了海223块的构造特征研究。

从构造图中可以看出,海223块是一个被两条近东西向的断层夹持、几条小断层复杂化的断鼻构造,构造高点为-1974m ,同时发现一个微高点,位于兴422井附近,构造深度为-2065m 。

2.2沉积微相类型
沉积微相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的主要因素,也是控制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

其对剩余油的影响表现在:控制注入水的运动轨迹;决定油层的水洗程度;控制水淹规律。

河道运移的向下侵蚀和叠加使得在不同时期形成极不规则的砂体沉积类型,关系也很复杂。

在两个时期形成的河道或者与低渗透薄砂岩层相接触、或者与废弃河道的泥质充填或尖灭区域相连接。

这些位置和附近区域都是可能富集剩余油的地带。

研究表明,在大规模河道砂岩沉积油藏中,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
被部分破坏的地带,因为砂体大面积分布且具有很好的连通
性,水平方向上所有井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水淹。

在水下分流沉积油藏中,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河道间薄砂岩层中的薄砂层、砂体物理性质被部分破坏的河道边缘、以及小的透镜状砂体(这是通过井网很难控制的)。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①单层内纵向沉积相变;②单层内规模的平面沉积相变;③注采层系规模内层间纵向的沉积相变;
在统计全区完钻井的钻遇砂体厚度的基础上,以精细地层对比结果为依据,利用地层岩性、测井曲线、古生物、岩心等资料,全面细致进行单井沉积相分析,最终完成全区的单层沉积相相带分布图,共七层。

从沉积相特征来看,海223块沉积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由于沉积环境的旋回性变化,湖盆历经多期次规模不等的水进-水退的震荡性交替,导致沉积体系的规模发生多次壮大—萎缩的变迁,既表现出一定的继承性,又表现出一定的多变性;在不同时期,水下分流河道频繁迁移、摆动,导致两套沉积体系的规模或同时壮大,或此消彼长,或连成一体。

3现场应用情况
应用上述研究成果,按照(1)地下与地面充分结合,兼顾井网完整性,与老井保持200m 左右井距(2)选择砂体发育稳定,油层厚度大的有利部位(3)避开水流优势通道的三大原则进行井位部署,共部署了3口开发井。

4成果技术创新点
4.1井震结合落实构造
海223块的主要对比标志为东营组底部的低平泥岩、沙一中尖刀状油页岩,沙一下锯齿状钙片页岩。

首先,采用地层精细对比技术,将钻遇断层的井的断点对比出来,同时,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结果相互验证,保证断层解释合理、可靠。

4.2地层精细对比,精确刻画地质体
在地层精细对比的基础上,综合应用钻井、录井、测井资料,精确刻画地层沉积相特征与储层砂体展布特征,精确到每一个小层,这样,有利于与动态资料相结合,保证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的正确性。

最终,精确刻画了每一个小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5结语
3口井的成功实施说明高含水断块仍有挖潜剩余油的潜力。

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能够对处在“双高期”的开发区块剩余油进行有效挖潜。

③油藏精细描述是实现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韩大匡.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J].石油学报,2007,28(2):73-78.
[2]肖武.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方法探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1):58~60.
作者简介:张济栾(1992-),男,2013年3月毕业于辽宁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专业,现就职于锦州采油厂华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2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