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合集下载

第三、四章:原子发射、吸收光谱法

第三、四章:原子发射、吸收光谱法

灯电流:空心阴极灯的发射特性取决于工作电流。灯电流过 小,放电不稳定,光输出的强度小;灯电流过大,发射谱线 变宽,导致灵敏度下降,灯寿命缩短。选择灯电流时,应在 保持稳定和有合适的光强输出的情况下,尽量选用较低的工 作电流。一般商品的空极阴极灯都标有允许使用的最大电流 与可使用的电流范围,通常选用最大电流的1/2 ~ 2/3为工 作电流。实际工作中,最合适的电流应通过实验确定。空极 阴极灯使用前一般须预热10 ~ 30 min。
分析线:用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特征谱线. 灵敏线:每种元素的原子光谱线中,凡是具有一定强 度,能标记某元素存在的特征谱线. 最后线:即元素含量降低或减少到最大限度时,仍能 坚持到最后的谱线.
分类:纯样光谱比较法、铁光谱比较法
铁原子光谱
3.4.2 光谱定量分析
一、原理:根据试样光谱中待测元素的谱线 强度来确定元素浓度。
4.1 概 述
定义:基于测量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特征谱
线的吸收程度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优点:灵敏度高,10-15-10-13g ;选择性好;测量 元素多;需样量少,分析速度快 。 缺点:测定不同元素需要换灯(传统);多数非 金属元素不可测
4.2 原理
4.2.1基本原理: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 当通过基态原子的某辐射线所具有的能量或频 率恰好符合该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需的 能量或频率时,该基态原子就会从入射辐射中 吸收能量,产生原子吸收光谱。 △ E=h=hc/
峰值吸收测量示意图
4.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定义:用于测量待测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基 态原子蒸汽对其特征光谱线的吸收程度并进行 分析测定的仪器.
分类条件 类型 按原子化方式 火焰离子化 非火焰离子化 按入射光束 单光束 多光束 按通道分 单通道 多通道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确定物质中的元素含量。

该方法基于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发生能级跃迁的现象,利用元素特征波长的吸收峰的强度来测量样品中元素的浓度。

以下是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

1. 原子的能级结构:原子由电子围绕着原子核的轨道运动组成。

电子在这些轨道上具有不同的能量,称为电子能级。

当原子受到外部的能量激发时,电子会从低能级跳跃到高能级,形成激发态。

2. 能级跃迁:原子的电子在吸收能量后,会跃迁到高能级。

当电子从高能级返回到低能级时,必须释放出能量。

这个能量的差别可以以光子形式释放出来,其波长与能级差相关。

3. 吸收光谱:在原子吸收光谱实验中,使用的是特定波长的光源,通常为中性或离子化的金属蒸汽灯。

这些光源会发出特定波长的光,射入样品中。

4. 样品吸收:样品中的元素原子会吸收与其能级差相匹配的波长的光。

当光通过样品时,部分光会被吸收,其吸收强度与元素的浓度成比例。

5. 检测:通过测量样品吸收光的强度,可以确定元素的浓度。

一般使用光电器件来测量吸收光的强度。

可以采用单光束或双光束系统进行测量。

6. 标准曲线:为了确定未知样品中元素的浓度,常常使用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测量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的吸收峰强度,可以绘制出吸收峰强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利用这个曲线,可以根据样品的吸光度值来确定其浓度。

总之,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原子能级跃迁的现象,通过测量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来测量元素的浓度。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元素分析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原子吸收

原子吸收

2
原子吸收的发现
太阳光
1802年Wollaston发现太阳光 谱的暗线;
2019/10/21
原子吸收
暗 线
3
原子吸收的发现
1859年 G.Kirchhoff与R.Bunson在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火焰 光谱时,发现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 光的吸收,并且根据钠发射线与暗线在光谱中位置相同这一事实, 断定太阳连续光谱中的暗线,正是太阳外围大气圈中的钠原子对太 阳光谱中的钠辐射吸收的结果。
2019/10/21
原子吸收
17
二、原子化系统
1、功能:提供能量,使试样干燥、蒸发并原子化(分
解转化成气态原子),入射光束在这里被基态原子吸 收,同时也可把它视为“吸收池”。
2、原子化器的基本要求:
1) 原子化效率要高。 2) 稳定性要好。 3) 低的干扰水平。 4) 安全、耐用,操作方便。
2019/10/21
原子吸收
37
3)原子化阶段: 目的:使试样解离为中心原子。 温度:随被测元素的不同而异,应该通过实验选
择最佳的原子化温度和时间,一般温度可达 2500~3000 ℃之间
时间:为3~10秒。
2019/10/21
原子吸收
38
4)净化阶段: 目的:除去石墨管中的高熔点残留物,净化石墨
管,减少因样品残留所产生的记忆效应。 除残温度:一般高于原子化温度10%左右, 除残时间:通过选择而定。 一般在3000℃空烧3~5 s即可
原子吸收
34
工作程序Biblioteka a) 进样程序0~100l

b) 干燥程序
度 或
溶剂的沸点 电
~1.5s/ l

第03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第03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7
• 各种元素的基态至第一激发态跃迁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 敏线——主共振吸收线。 • 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由基态至第一激发 态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共振线不同——具有特征性。
• 利用基态的原子蒸气对光源辐射的特征谱线(共振线)的吸收
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 光谱位于光谱的紫外区和可见区。
• 准确度高,分析速度快;
• 应用广泛。 • 局限:不能对多元素同时测定(需更换光源)、对难 熔元素测定灵敏度和精密度较低、对于成分复杂样品 干扰较严重、对多数非金属元素不能直接测定。
5
元素周期表中可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的元素
6
3.2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3.2.1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 基态原子吸收其共振辐射,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 而产生原子吸收光谱。
收定律,有:
I I 0e
Kvl
• 或
I0 A lg 0.434 K v l I
21
• 采用锐线光源进行测量,则Δv发< < Δv

,在辐射线宽度范围内,Kν可近似
发射线
认为不变,并近似等于峰值时的吸收 系数K0,则:
I0 A lg 0.434 K 0l I
22
• 峰值吸收系数K0与谱线的宽度有关,在通常原子吸收测定条
• 由于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热运动所导致的,故也称为热变宽。
2v0 vD c
2(ln 2) RT T 7 7.1610 v0 Ar Ar
• Doppler 变宽随温度升高、谱线频率升高和相对原子质量减小而 变宽。
11
3.压力变宽( 10-3nm)
• 当原子吸收区气体压力变大时,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是 不可忽略的。原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导致能级变化,激发 态原子平均寿命缩短,引起谱线变宽。 • 劳伦兹(Lorentz)变宽:待测元素原子和其他粒子碰撞。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局限性:测不同的元素需不同的元 素灯,不能同时测多元素,难熔元 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1.原子的能级与跃迁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 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 发射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A kc
原子吸收分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度计
光源
原子化器
单色器
检测系统
思考:光学系统(单色器)为什么在原子化器和检 测系统之间?
光 源
提供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获得较高的 灵敏度和准确度。 光源应满足如下要求; (1)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 (2)能发射锐线; (3)辐射光强度大,稳定性好。
2.元素的特征谱线
(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基态第一激发态:
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
(3)利用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从光源发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 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 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吸收 的程度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故 可根据测得的吸光度,求得试样中被 测元素的含量。
将待测试样在专门的氢化物生成器中产生氢
化物,送入原子化器中检测。
单色器
•作用:将待测元素的吸收线与邻近线分开
•组件:色散元件 ( 棱镜、光栅 ) ,凹凸镜、 狭缝等
检测系统
•作用: 将待测元素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经放大数据处理显示结果。 •组件: 检测器、放大器、对数变换器、显 示记录装置。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见的分析化学技术,用于定量分析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这种方法利用了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吸收特定能量的特性。

本文将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应用及其在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性。

## 一、原理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基于原子在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过程。

当样品中的金属元素被蒸发成原子并通过火焰或电热等方法激发后,特定波长的光被通过样品,吸收特定能量的光线被原子,其吸收量与原子浓度成正比。

利用测量被吸收的光的强度,可以推断出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 二、仪器构成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仪器通常包括光源、样品室、单色器、检测器等部分。

光源产生特定波长的光线,样品室用于蒸发样品中的金属元素成原子,单色器用于选择特定波长的光线,检测器用于测量被吸收的光线的强度。

这些部件共同作用,构成了原子吸收光谱仪,可用于样品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定量分析。

## 三、应用领域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学诊断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于检测饮用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监测环境中的有害元素含量,确保环境质量安全。

在食品安全方面,原子吸收光谱法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微量元素,如铁、锌等,确保食品质量符合标准。

此外,在医学诊断中,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用于分析生物样本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四、优势与局限性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精确度和宽线性范围的优势,能够准确测定样品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

然而,它也有局限性,例如不能同时测定多种元素,需要事先了解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成分,且对样品制备要求较高。

## 五、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子吸收光谱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近年来,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其他分析技术相结合,如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此外,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纳米材料分析方面也有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影响吸收谱线轮廓的主要因素
• 自然变宽N:与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时激发态原 子的寿命有关, N一般情况下约10-5 nm。 • 多普勒变宽(热变宽)D: 由原子在空间作 无规热运动引致的, D约为10-3 nm。
D 7.16 10 0
7
T Ar
• 碰撞变宽(压力变宽) C 洛伦兹变宽L :由待测原子与其他共存元素
• 富燃火焰(还原火焰)
燃助比大于化学计量数, 如燃助比为
1:3的乙炔-空气。 此类火焰中有大量燃气未燃烧完全, 而含有较多的C-、CH-基等。因此火焰 温度较低, 且具有还原性, 适于有些易 形成难离解氧化物的元素的测定。
• 贫燃火焰(氧化火焰)
燃助比小于化学计量数, 如燃助比为 1:6的乙炔-空气。 此类火焰氧化性强, 温度较低, 适于 易离解、易电离的元素的测定, 如碱 金属。
• 石墨管
长约50mm,内径5mm, 管中央有一小孔,用以放臵试 样。
K0 2 D ln 2 e
2

mc
fN 0
• 吸收线半宽度: 一般在0.01~0.1Å • 发射线半宽度: 一般在0.005~0.02
Å
实际测量(测量吸光度)
• 根据光吸收定律
A lg T lg I I0 A为 吸 光 度 ; T 为 透 光 率 ; I 为 透 射 光 强 度 ; I 0为 入 射 光 强 度 ; K 为 吸 收 系 数 ; l为 蒸 气 厚 度 将 K 用 K 0代 替 , 可 得 A lg e 又 K0 2 D
仪器组成系统
• • • • 光源 原子化系统 单色器 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
光源
• 要求 (1)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 (2)能发射锐线; (3)辐射光强度大、稳定性好且谱线背景小; (4) 操作方便、经久耐用。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光源通常是空心阴 极灯。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简述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简述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简述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用于分析物质中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

它的原理简述如下:
当金属原子处于基态时,它们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这一特性来测量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首先,样品被转化成气态原子或原子的气态化合物,然后通过光源发出的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样品。

如果样品中含有被检测的金属元素,这些原子会吸收光,使得光源透过样品时的光强度减弱。

测量光源透过样品前后的光强度差异,就可以确定金属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基于不同金属元素吸收光的特性。

每种金属元素都有特定的吸收光谱线,这些谱线对应着特定波长的光。

因此,通过测量样品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可以确定样品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含量。

此外,原子吸收光谱法还遵循比尔-朗伯定律,即吸收光强度与浓度成正比。

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吸收光强度的变化来确定金属元素的浓度。

总的来说,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金属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通过测量样品对光的吸收来确定其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这一方法在分析化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是利用气态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辐射,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现象而建立的。

由于各种原子中电子的能级不同,将有选择性地共振吸收一定波长的辐射光,这个共振吸收波长恰好等于该原子受激发后发射光谱的波长,由此可作为元素定性的依据,而吸收辐射的强度可作为定量的依据。

AAS现已成为无机元素定量分析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该法具有检出限低(火熖法可达μg/cm–3级)准确度高(火熖法相对误差小于1%),选择性好(即干扰少)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干扰效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与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相比,尽管干扰较少并易于克服,但在实际工作中干扰效应仍然经常发生,而且有时表现得很严重,因此了解干扰效应的类型、本质及其抑制方法很重要。

原子吸收光谱中的干扰效应一般可分为四类: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和光谱干扰。

6.11.物理干扰及其抑制物理干扰是由于试液和标准溶液的物理性质的差异,引起进样速度、进样量、雾化效率、原子化效率的变化所产生的干扰。

削除和抑制物理干扰常采用如下方法:(1) 配制与待测试样溶液相似组成的标准溶液,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定。

如果试样组成不详,采用标准加入法可以削除物理干扰。

(2) 尽可能避免使用粘度大的硫酸、磷酸来处理试样;当试液浓度较高时,适当稀释试液也可以抑制物理干扰。

6.22. 化学干扰及其抑制化学干扰是由于待测元素与共存组分发生了化学反反应,生成了难挥发或难解离的化合物,使基态原子数目减少所产生的干扰。

化学干扰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主要干扰。

这种干扰具有选择性,它对试样中各种元素的影响各不相同。

影响化学干扰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由被测定元素和共存元素的性质起决定性作用,另外,还与火焰的类型、火焰的性质等有关系。

在火焰及石墨炉原子化过程中,化学干扰的机理很复杂,消除或抑制其化学干扰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具体措置措施:(1) 提高火焰温度适当提高火焰温度使难挥发、难解离是化合物较完全基态原子化。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基态←→第一激发态: 跃迁吸收(发射)能量不同——特征谱线 ②共振线是元素的最灵敏线。
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 最易发生,吸收(发射)最强——最灵敏线
AAS就是利用基态的待测原子蒸气对从光源辐 射的共振线(特征谱线)的吸收来进行定量分析的 。
L
I0ν 原 子 蒸 气

原子吸收示意图
3、定量分析依据

原子跃迁激发, 自发返回基态
发射特征谱线
与惰性气体原 子碰撞使之电

惰性气体阳离子 撞击阴极
空心阴极灯的优缺点
✓ 发射的光强度高且稳定,谱线宽度窄。 ✓ 采用不同的待测元素作为阴极材料,可制作相对应待
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目前有60多种。 ✓ 多种元素空心阴极灯,易产生干扰,发射强度低于单
元素灯,使用尚不普遍。
优点:重现性好,易于操作。 缺点:原子化效率低,灵敏度不高,仅有10%的试液被原子 化,而约90%的试液由废液管排出。一般不直接测定固体样 品。
2、石墨炉原子化装置
(1)结构: 外气路中Ar气体沿石墨管外壁流动,冷却保护石墨管;
内气路中Ar气体由管两端流向管中心,从中心孔流出,用来 保护原子不被氧化,同时排除干燥和灰化过程中产生的蒸汽 。
助燃气入 口
排液口
火焰 燃烧器
混合室
混合室
(3)燃烧器:使燃气在助燃气的作用下形成稳定的高温火焰 ,使待测元素原子化。
(4)火焰:提供一定的能量,产生大量基态原子。
燃烧器
火焰
雾化器
燃气入口
燃烧器
毛细管
撞击球
混合室
助燃气入 口
排液口
混合室
常用的火焰:
空气-乙炔火焰和氧化亚氮-乙炔火焰两种。前者最高使 用温度约为2600K,是用途最广的一种火焰,能测定35种 以上的元素。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实际分析时,要求测定的并不是蒸 气相中的原子浓度,而是被测试样中 某元素的含量,在给定的实验条件下, 被测元素的含量与蒸气相中原子浓度 N之间保持一稳定的比例关系时。
这 里
K " 0.43K ' )


N αc
( N0 N )
A K " αcL
在实验条件一定时, K ",和 L 均 为常数,则上式可写为 A kc 这是原子吸收测量的基本关系式
Nj N0 Pj P 0

e Ej / kT
在原子光谱Pj/P0和Ej都是已知值, Nj 随热力学温度T而变。 N

0

T
Nj N0

② 在同一温度下,Ej→小 ν→小 入(共振线波长)→大。

常用的光焰温度
T 3000K
元素激发能 大多数共振线
Nj N0 100% 1%
E j 10ev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实验装置 原子吸收分光度计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如 图4 —1(a)所示):


① 锐线光源
② 原子化器
③ 分光系统
④ 检测系统

三、原子吸收光谱法与紫外可见分光
光度法比较 原子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同 属吸收光谱,他们的异同点如下:


§4.1 基本原理 一、吸收线的产生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由热力学可知,在一定温度下,当达到 热力学平衡(指温度、压力和浓度不再发 生变化)后,其中激发态原子数与基态原 子数之间的关系可用玻兹曼方程表示:
Nj N0

pj p0
e
( E j E0 ) / kt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领域的分光光度法。

它利用原子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来分析样品中的金属元素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准确度高等优点,因此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品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基于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谱学的基本原理。

当原子处于基态时,它们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能量,使得电子跃迁到激发态。

而原子在激发态的寿命非常短暂,因此在光源关闭后,原子会迅速退回到基态,释放出与吸收时相同波长的光。

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这一原理来分析样品中的金属元素含量。

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首先需要将样品转化为原子状态。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溶解、挥发、电离等步骤,以使得金属元素以原子形式存在。

接下来,样品原子被导入火焰或炉内,使得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通过测量样品吸收光的强度,可以推断出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主要取决于光源的选择和样品原子的浓度。

常用的光源包括空心阴极灯和电热原子化炉,它们能够提供高能量的特定波长光。

而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浓度越高,吸收光的强度也越大,因此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于微量金属元素的分析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此外,原子吸收光谱法还具有很好的选择性。

由于每种金属元素都有特定的吸收波长,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光源波长来分析特定的金属元素。

这使得原子吸收光谱法能够对不同金属元素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

总的来说,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成熟、可靠的分析方法,它在化学分析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谱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工作原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分析中。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模块1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光源;检测系统;分光系统;原子化系统一、 原子吸收法定义原子吸收法是一种利用元素的基态原子对特征辐射线的吸收程度进行定量的分析方法。

测定对象:金属元素及少数非金属元素。

二、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当有光辐射通过自由原子蒸气,且入射光辐射的频率等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一般情况下都是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频率时,原子就要从辐射场中吸收能量,产生吸收,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同时伴随着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原子吸收光谱是原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产生的原子线状光谱。

分光法:分子或离子的吸收为带状吸收。

原子法:基态原子为线状吸收。

三、原子吸收光谱几个重要概念共振吸收线:当电子吸收一定能量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共振发射线:当电子从第一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光辐射,其对应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分析线:用于原子吸收分析的特征波长的辐射称为分析线,由于共振线的分析灵敏度高,光强大常作分析线使用。

(亦称为特征谱线)四、原子吸收线的形状(光谱的轮廊 )原子对光的吸收是一系列不连续的线,即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线并不是严格几何意义上的线,而是具有一定的宽度。

νI ν0I 频率为ν0的入射光和透过光的强度νK 原子蒸气对频率ν0的入射光的吸收系数 L 原子蒸气的宽度吸收线轮廓——描绘吸收率随频率或波长变化的曲线。

发射线轮廓——描绘发射辐射强度随频率或波长变化的曲线。

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以原子吸收谱线的中心频率和半宽度来表征。

中心频率:曲线极大值对应的频率υ0 峰值吸收系数:中心频率所对应的吸收系数吸收线的半宽度:指在中心频率处,最大吸收系数一半处,吸收光谱线轮廓上A 、B 两点之间的频率差。

吸收曲线的半宽度△υ的数量级约为0.001~0.01nm五、影响原子吸收谱线变宽的原因(1)自然变宽ΔνN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在多数情况下,自然宽度约相当于10-5nm 数量级。

原子吸收光谱法提纲重点笔记

原子吸收光谱法提纲重点笔记

原子吸收光谱法提纲重点笔记基本原理1.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又称原子分光光度法,利用气态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辐射,利用电热能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现象而建立的。

能够进行定性、半定量、定量分析。

2.光线范围:紫外光和可见光3.测定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4.特征谱线因吸收而减弱的程度称吸光度A,在线性范围内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A=KC式中K为常数;C为试样浓度;K包含了所有的常数。

此式就是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5.原子吸收光谱线并不是严格几何意义上的线,而是占据着有限的相当窄的频率或波长范围,即有一定的宽度。

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以原子吸收谱线的中心波长和半宽度来表征。

中心波长由原子能级决定。

6.影响原子吸收谱线轮廓的两个主要因素:1、多普勒变宽。

多普勒宽度是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

从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测者,则在观测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光的频率低,红移;反之,如原子向着观测者运动,则其频率较静止原子发出的光的频率为高,紫移。

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原子吸收分析中,对于火焰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池,气态原子处于无序热运动中,相对于检测器而言,各发光原子有着不同的运动分量,即使每个原子发出的光是频率相同的单色光,但检测器所接受的光则是频率略有不同的光,于是引起谱线的变宽。

2、碰撞变宽。

谱线宽度仅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则谱线宽度越窄。

原子之间相互碰撞导致激发态原子平均寿命缩短,引起谱线变宽。

碰撞变宽分为两种。

赫鲁兹马克变宽:指被测元素激发态原子与基态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称为共振变宽,又称压力变宽。

当蒸气压力达到0.1mmHg时,共振变宽效应则明显地表现出来。

洛伦茨变宽:指被测元素原子与其它元素的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称为洛伦茨变宽。

洛伦茨变宽随原子区内原子蒸气压力增大和温度升高而增大。

第三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ppt

第三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ppt

这种频率分布和气体中的原子热运动的速率分布(麦克 斯韦-波尔兹曼速率分布)相同,具有近似的高斯曲线分布。
VD 7.162107 V0
T M
(3)压力变宽pressure broadening (劳伦兹变宽,赫鲁兹马克变宽)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量发生稍微变化。 劳伦兹(Lorentz)变宽: 待测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随原子区压力增加而增大。 赫尔兹马克(Holtzmark)变宽(共振变宽):
I e d e
-K L
0
0
I

I e d e
-K L
0
0
采用锐线光源进行测量,则
Δνe<Δνa ,由图可见,在辐射线宽度 范 围 内 , Kν 可 近 似 认 为 不 变 , 并 近 似等于峰值时的吸收系数K0
峰值吸收
A
lg
e 0
I0 d
I e d e
1.积分吸收
钨丝灯光源和氘灯,经分光后,光谱通带0.2nm。而原子 吸收线半宽度:10-3nm。如图:
若用一般光源照射时,吸 收光的强度变化仅为0.5%。灵 敏度极差。
理论上:

Kvdv

π e2 mc
N0
f

Kvdv

π e2 mc
N0
f
如果将公式左边求出,即谱线下 所围面积测量出(积分吸收)。即可 得到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
择狭缝宽度(S)来确定: W=DS
五、检测系统
主要由检测器、放大器、对数变换器、显示记录装置组成。 1.检测器-------- 将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如:光电池、光电倍增管、光敏晶体管等。 分光后的光照射到光敏阴极K上,轰击出的 光电 子又射向 光敏阴极1,轰击出更多的光电子,依次倍增,在最后放出的 光电子 比最初多到106倍以上,最大电流可达 10μA,电流经 负载电阻转变为电压信号送入放大器。 2.放大器------将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较弱信号,经电子线路进 一步放大。 3.对数变换器------光强度与吸光度之间的转换。 4.显示、记录 新仪器配置:原子吸收计算机工作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干扰
二、各主要部件: <一> 锐线光源: ◆广泛使用的是空心阴极灯(HCL)、蒸
气放电灯、高频无极放电灯等。
1.空心阴极灯的结构:
2.空心阴极灯的工作原理:
<二>原子化器: 1.火焰原子化器: 构成:雾化器、雾化室、燃烧器 ① 结构:
雾化器 作用:将试液雾化 雾化室: 作用:使较大的雾粒 沉降或凝集,并使 雾粒与燃气、助燃 气混匀成气溶胶 燃烧器: 作用:使试样原子化
二、原子吸收线的宽度:
<一> 吸收线的宽度:
★ 原子理论上应产生线状光谱吸收线,实际 上用特征吸收频率左右范围的辐射光照射 时,获得一峰形吸收(具有一定宽度)。 即原子线具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波 长或频率范围,即谱线有一定轮廓。
★ 吸收线的轮廓:谱线强度或吸收系数按频率 或波长变化的关系曲线,亦 称吸收曲线。 γ0——最大吸收处对应的频率 为吸收线的中心频率; K0——中心频率对应的吸收 系数,称峰值吸收系数; ΔγorΔλ——峰值吸收值 一半处的频率宽度,简称 吸收线宽度。
2.在实际操作:
常用作图法。即取若 干份同体积试液,从 第二份开始分别加入 不同量标液,然后定 容测定吸光度,以吸 光度对加入量作图, 其曲线外延与浓度轴 相交点浓度的绝对 值,即为试液浓度。
与基态原子数N0之比,可用波尔兹 曼方程表示:
量大小。
Ni gi e N0 g0
Ei kT
例:计算在2000K和2500K时,Na原子波长为 589.0nm的谱线的 解: ∵ 之比。已知 =3。


当T=2000K时,有:
结论:在通常的原子化温度下,大多
数元素的 值都小于1%,即 =3×e-12.234=1.46×10-5 激发态原子数Ni与基态原子数 =0.0015℅ N0相比是可以忽略的,可以用 同理T=2500K时: 基态原子数N0代表待测元素吸 =1.7×10-4 收辐射的原子总数。 =0.017℅
◎赫尔兹马克变宽ΔγH: 由辐射原子之间的 碰撞引起能级的稍微 碰撞引起的变宽。 变化,而且也使激发 ◎洛伦兹变宽ΔγL: 态原子的平均寿命发 由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 之间的碰撞引起的变宽。 生变化。 ◆大小:ΔλL的为10-4~10-3nm,ΔλH随溶 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4.其它变宽: ◆电场致宽 ◆磁场致宽 ◆自吸变宽
§3—1
一、定义:


●基于物质的基态原子蒸气对同种原子辐射 的特征光谱能量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 析的方法。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简 称为AAS。
二、特点:
●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抗干扰能力强;
●仪器简单,操作方便;
●能直接测定六十多种元素。
§3—2
基本原理
一、基态原子数与温度的关系: ③① T ↗, ↗; 能否用基态原子数代替 ◆ 基态原子数并不等于原子总数; 总原子数,取决于原子 ◆ 能否用基态原子数代替总原子数? 化的温度和激发态的能 ② 当T一定时,Ei ↘, ↗。 ●当达到热平衡时,激发态原子数Ni
<二> 吸收线变宽的原因:
1.自然宽度ΔγN或ΔλN: ◆定义:在无外界条件影响时,谱线的固有宽 度,称为自然宽度。 自然宽度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 ◆产生原因: 命有关,平均寿命愈长,谱线宽 度愈窄。可用测不准原理解释。
◆大小: 约为10-5nm。 ◆由于ΔγN或ΔλN比其它原因引起的谱线变 宽小得多,故在实际测定中可忽略不计。
② 火焰类型: a 中性火焰: 定义:当燃气与助燃气的比例同它们的化学 反应计量关系相近时所形成的火焰, 称为中性火焰。 特点: ◎温度高、干扰小、背景低、稳定性好; ◎适用于许多元素的分析。
b 富燃火焰: 定义:当燃气与助燃气的比例大于它们的化学 反应计量关系时所形成的火焰,称为富 燃火焰。 特点: ◎燃烧不完全、温度低、火焰呈黄色; ◎具有还原性强、背景高、干扰较多;
三、原子吸收的测量: 1.积分吸收测量法: 在吸收线轮廓内,以吸收系数对 ●积分吸收: 频率积分称为积分吸收。
A 积分结果是吸收线轮廓 内的总面积,它表示原 子蒸气吸收的全部能量;
B 理论上,积分吸收与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基态 原子数成正比。
Лe K d mC fN 0 kN 0
2.多普勒(Doppler)变宽ΔγD或ΔλD: ◆定义: 由辐射原子无规则热运动引起的 变宽,又称为热变宽。 由于原子向或反向向观察者运 ◆产生原因: 动,造成γ不同。 ◆大小:为10-4~10-3nm,是谱线变宽的 主要原因。
3.压力变宽: 由于粒子间的相互碰撞而产生 ◆定义: 的变宽,又称碰撞变宽。
正背景。
§3—5 一、标准曲线法: 分别配制一列标 液和试液,在相 同条件下测定它 们的吸光度,以 吸光度A对浓度C 作工作曲线,用 内插法定量。
分析方法
二、标准加入法: 1.原理: 设Cx——试液浓度 Co——标液浓度 Ax——试液吸光度 Ao——混合液吸光度
由比尔定律,有:
Ax=KCx Ao=K(Cx+Co)
1.吸收线重叠干扰: ●光谱通带内有一条以上的吸收线或 邻近线,称为吸收线重叠干扰。
●可用减小狭缝宽度,降低灯电流或
选择其它分析线的方法消除。
2.背景干扰:
●背景干扰主要指分子吸收、光散射
及火焰气体吸收等。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升高火焰温度 使分子离解或调零扣除背景。
●在仪器上常采用氘灯或塞曼效应校
2
●积分吸收的讨论:
Лe2 K d mC fN 0 kN 0
A 如果能将公式左边(谱线
下所围面积)求出,即可 得到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 吸收辐射的基态原子数N0。 B 积分吸收是一种绝对测量方法,现在的分光装置无 法实现。(△λ=10-3,若λ取600nm,单色器分辨 率R=λ/△λ=6×105 )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难题!
◎适用于易形成难离解氧化物元素的 测定。
c 贫燃火焰: 定义:当燃气与助燃气的比例小于它们的化学 反应计量关系时所形成的火焰,称为贫 燃火焰。 特点: ◎燃烧充分、氧化性强、温度较低; ◎有利于测定易解离、易电离的元素。
2.非火焰原子化器: ① 结构:
管式石墨炉原子化器示意图
②原子化过程:
<三> 分光系统: ◆作用:将共振吸收线与邻近干扰线分 开。
◆组成:主要包括入射狭缝、准直镜、 单色器和出射狭缝。
<四> 检测系统: ◆包括光电倍增管(PM)、放大器和读
出装置。
§3—4
原子吸收的干扰及其抑制
一、电离干扰及其抑制: 易电离元素在火焰中产生电 1.定义: 消电离剂:在火焰中能 常用的消电离剂:CsCl、 离,使基态原子数减少,吸 提供大量电子而又不会
2.峰值吸收测量法:
●峰值吸收:吸收线中心频率处的吸收系数K0为峰值 吸收系数,简称峰值吸收。
●锐线光源: 能发射谱线半宽度很窄的发射线的光源。 A 峰值吸收与火焰中被测元素的原子 浓度也成正比;
B 当采用锐线光源进行测量,则在辐 射线宽度范围内,峰值吸收与积分 吸收非常接近,可用峰值吸收代替 积分吸收。
2.消除:
① 适当提高火焰温度,使难挥发、难离解 的化合物离解成基态原子; ② 加入释放剂与干扰元素生成更稳定的化 合物,从而使待测元素的原子从干扰元 素的化合物中释放出来; ③ 加入保护剂与待测元素形成络合物,阻 止其与干扰元素结合; ④ 加入基体改进剂;
⑤ 化学分离与富集。
四、光谱干扰及其抑制:
KCl、NaCl等。 在吸收波长产生吸收的 光度下降的现象。 浓度:一般为1%左右。 易电离元素。 ●火焰温度越高,干扰越严重; ●ⅠA、ⅡA主族金属的电离能低于6eV, 电离干扰尤为显著。
2.消除: 加入消电离剂,可以抑制 电离干扰。
二、物理干扰及其抑制: 试液的物理性质和其他 1.物理干扰: 因素引起雾化、溶剂蒸 如:粘度 发等过程的变化而产生 气压 毛细管 的干扰。 基体 2.消除:
① 配制与待测试样溶液相似的标准溶 液,或采用标准加入法; ② 使用多道原子吸收仪时,采用内标法;
③ 加入基体改进剂。
三、化学干扰及其抑制: 1.化学干扰:待测元素同试样中的共存 元素或火焰成分发生化学 反应,影响元素的原子化 所引起的干扰。 ●化学干扰具有选择性; ●影响程度取决于待测元素与共存元 素的性质,且与火焰类型、状态、 部分等有关。
3.原子吸收的实际测量: ◆据朗—比定律: 原子吸收光谱 定量分析的基础
∴ A=K’N0L
吸收厚度L一定, 基态原子数目与 物质浓度成正比
A=KC
§3—3 一、总论:
原子吸收光谱仪
●几类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般由光源、原子化 ? 消除发 器、单色器和检测器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