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大理论力学大纲
《理论力学》考试大纲
![《理论力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f554ab751e79b8968022654.png)
《理论力学》考试大纲
一、大纲综述
理论力学是工科高等院校为机械、车辆、建筑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也是机械、车辆类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大基本内容以及虚位移和达朗贝尔原理。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以及工程中典型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方法,为后续分析复杂机械结构的零件运动打下基础。
二、考试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试题结构
1、填空题(约占25分)
2、选择题(约占20分)
3、计算题(约占20分)
4、计算题(约占15分)
5、计算题(约占25分)
6、计算题(约占20分)
7、计算题(约占25分)
四、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50分。
五、主要参考书
1、《理论力学(I)》第8版,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理论力学解题指导及习题集》,王铎、程靳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理论力学思考题解与思考题集》,程靳主编,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燕山大学考研《理论力学》大纲知识点解析
![燕山大学考研《理论力学》大纲知识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a7fbc458f5f61fb7366655.png)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理论力学》考试大纲本理论力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力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理论力学是力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本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大部分。
要求考生对其中的基本概念有很深入的理解,系统掌握理论力学中基本定理和分析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一)静力学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受力分析,常见约束与约束反力,平衡力系作用下的物体受力。
几个静力学公理。
(二)力系简化和力系平衡汇交力系的几何法和解析法;力偶系的概念。
平面和空间力系和力偶系的平衡方程,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三)点的运动学和点的合成运动质点的运动及其数学描述,点的绝对运动,牵连运动和相对运动的概念,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
(四)刚体的简单运动和刚体平面运动刚体的平动和定轴转动,平面运动刚体上任意点的速度和加速度表示。
(五)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牛顿三个定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和质点动力学问题的求解,质心和转动惯量的计算。
(六)动量定理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
质心运动定理和质心运动守恒定律。
(七)动量矩方程动量矩和动量矩定理,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微分方程。
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
(八)动能定理各种作用力的功;质点和刚体的动能;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功率和功率方程,势力场,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九)达朗贝尔原理质点和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
(十)虚位移原理约束,广义坐标,自由度和理想约束的概念,虚位移原理。
(十一)碰撞碰撞的分类与特点,碰撞过程的基本定理,恢复系数,撞击中心。
(十二)分析力学基础动力学普遍方程,拉格朗日方程,拉格朗日方程的初积分。
(十三)机械振动基础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计算固有频率的能量法,隔震原理。
二、考试要求:(一)静力学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1) 熟练掌握刚体和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三要素。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1e7701f3b3567ec102d8af4.png)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课程编码:2.课程类别:学士学位核心课程3.学时:64学时4.教学目的、意义、任务:理论力学是普通物理力学的延续课程,又是学生首先接触到的第一门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宏观机械运动的规律有一较全面系统的认识,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续理论课程的学习打坚实的基础。
并培养学生一定的抽象思维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今后独立学习创造条件。
在理论力学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主要教学方法、手段: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讲解式、结合仪器及实例进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并能结合实际,解决力学相关问题。
6.教学中注意的问题:(1)在教学中,注重定理的理论推导。
(2)强化知识的应用,灵活运用数学分析方法解决力学问题。
7.考核方式:闭卷8.考核标准与比例:课程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平时占1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70%。
9.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高高等数学;力学后续课程:电动力学;量子力学二、课程教学内容绪论(2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宏观机械运动的规律有一较全面系统的认识,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续理论课程的学习打坚实的基础。
并培养学生一定的抽象思维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今后独立学习创造条件。
在理论力学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介绍主要参考书和参考文献,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安排,并提出基本学习要求。
(二)教学内容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2.理论力学的基本特点及研究方法3.理论力学的地位与作用4.理论力学的形成与发展5.主要参考书和参考文献6.教学要求第一章质点力学(16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本章内容学生在普物中部分接触过,应在普物力学的基础上加深、提高、使其系统化,但应避免过多的重复。
教学内容:1.1运动的描述方法1.2速度、加速度的分量表示1.3牛顿运动定律1.4运动微分方程1.5质点动力学基本定理与守恒律.1.6质点在有心力场的运动(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加速度在各种坐标系中的分量表示;三个基本定理的推导过程。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e80f73bf111f18583d05a43.png)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理论力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近代工程技术的科学基础。
本课程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工具,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全面系统的阐述宏观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力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完整的认识,并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学习理论物理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时,学生应具备以下基础知识:普通物理力学,矢量代数,线性代数,微积分与微分方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处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时为学习后继理论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牛顿力学和分析力学是本课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牛顿力学中应特别注重矢量运算,在分析力学部分则应注意建立基本概念,变分运算,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从这部分可学到后继理论物理课所必要的概念和方法。
(一)质点力学1.质点力学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
这部分的主要数学内容是矢量数学,应使学生尽快熟悉矢量运算,特别是矢量函数对时间微商的概念。
这对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有重要影响,必须给予注意。
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学生在普通物理力学中已接触过,因此概念部分不会遇到太大困难。
这部分内容应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提高与系统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本部分的重点是:速度、加速度在不同坐标系上的分量表示,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与解算,势能的物理意义及其与作用力的关系,运动定理与守恒律,有心力的基本性质。
3.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力学中所阐述的基本物理内容,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使他们能比较灵活自如地应用基本规律处理各种类型的力学问题。
(二)质点组力学1.质点组力学是质点力学的内容向多质点体系的推广,所以与前一部分有密切联系,同时从广义上讲,力学中所有的问题都是质点组的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更有普遍意义,它也是刚体力学的理论基础。
2.由于质点组内的质点数目众多,加之内力一般都是未知的,因此决定每一个质点的运动是非常困难的。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7bfe7366294dd88d1d26b4c.png)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理论力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物理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56 学时 3.5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理论力学》是物理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它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该课程主要包括质点运动的基本定理、有心运动和两体问题、一般质点组动力学问题、特殊质点组-刚体的动力学问题以及分析力学初步。
是学习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其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为: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宏观机械运动的规律有一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继理论物理课程的学习打坚实基础。
并培养一定的抽象思维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今后独立钻研创造条件。
课程教学目标2:在深入掌握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有能力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和透彻地分析中学力学教材。
同时,可以初步分析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力学问题,提高作为中学物理教师的业务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3:在力学理论的学习中结合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物理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的矩阵关系注:以关联度标识,课程与某个毕业要求的关联度可根据该课程对相应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来定性估计,H表示关联度高;M表示关联度中;L表示关联度低。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前五章也称为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以质点力学为基础,进而讨论质点组力学,刚体力学,在质点力学中又是以牛顿运动三定律为基础建立起质点力学的理论。
最后一章是分析力学,学习分析力学的理论一定要有牛顿力学的扎实基础,在分析力学中是以虚功原理和达朗伯原理为基础建立起力学系统在广义坐标下的运动方程的积分理论。
三、先修课程力学、高等数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力学体系的平衡方程;点的运动的合成;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利用虚功原理,达朗贝尔原理求解力学体系的平衡和动力学问题。
《理论力学》课程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fe8870648d7c1c708a145e9.png)
《理论力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理论力学(英文):Theoretical Mechanics课程编号:20231021课程学分:2.5课程总学时:40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理论力学是材料专业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内容有: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平面问题的受力分析、点的运动与刚体基本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平面运动、动力学基本方法、动力静法、动力学普遍定理等。
本课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规律分析、抽象并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中的力学问题,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基础,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的科学技术准备条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能将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本课程讲授范围内的力学模型,并能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及运用平衡条件求解静力学问题。
二、能列出点的运动方程,计算点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掌握缸体平动、定轴转动的特征,并能熟练的计算刚体的角速度及刚体各点的速度;对运动的相对性有清晰的概念,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一般方法;三、对力学中各基本物理量和特征系参数学如动量、动能、惯性力主矢等有清晰的概念,并能熟练计算之;能正确选择并综合应用各个动力学普遍定理与求解工程中简单的理论力学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本课程属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上是以讲学为主,并辅以适量的习题课。
考虑到课时有限,习题课只在重点和较难的章节里安排;习题课的内容是以归纳总结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分析综合性典型习题为主。
2、独立解题是学生掌握本课程理论和方法的必要实践,并在课内外应安排适量的联系。
课外习题的数量考虑在50题左右。
3、本大纲的学时分配仅就大体而言,其中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学时分配比例大致是4:2.5:3.5,具体教学时可能会有所变动。
第一部分静力学第一章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受力图(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将本章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本课程教授范围内的力学模型,对简单的物体系统能进行受力分析,并能正确的画出受力图。
理论力学复习提纲
![理论力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fc31b6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8.png)
《理论力学》复习大纲一、静力学l.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静力学的研究对象。
平衡、刚体和力的概念,静力学公理,非自由体,约束,约束的基本类型。
二力构件。
约束反力。
物体的受力分析。
受力图。
三力平衡定理。
2.共点力系共点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和平衡的几何条件。
力在轴上的投影,合力投影定理。
力沿坐标轴的分解,共点力系合成的解析法和平衡的解析条件,平衡方程及应用。
3. 力偶系力偶和力偶矩。
力偶的等效变换和等效条件。
力偶矩矢。
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条件,平衡方程及应用。
4. 平面随意力系力对点的矩。
刚体上力的平移。
平面随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简化,力系的主矢和主矩。
第 1 页/共 5 页力系简化的各种结果。
合力矩定理。
平面随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平衡方程的各种形式及平衡方程的应用。
静不定问题的概念。
物体系的平衡。
外力和内力。
5.摩擦摩擦现象。
滑动摩擦定律。
摩擦系数和摩擦角,自锁现象。
有摩擦物体和物体系的平衡。
平衡的临界状态和平衡范围。
滚阻的概念。
滚阻力偶。
滚阻和滑动摩擦同时存在时平衡问题的分析。
6. 空间随意力系力对轴的矩,力对点的矩及其矢积表示式,力对点的矩与力对于通过该点任一轴的矩之间的关系。
力对坐标轴的矩的解析表达式,空间随意力系向一点简化,力系的主矢和主矩。
空间随意力系简化的各种结果,空间随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空间随意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
二、运动学l.点的运动运动学研究对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考坐标系。
决定点的运动的基本主意:天然法、直角坐标法和矢量法。
运动方程和轨迹方程。
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形式,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在固定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天然轴系,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在天然轴系上的投影,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2. 刚体的基本运动刚体的平动及其特征,刚体的定轴转动及运动特征,转动方程,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矢。
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矢积表达式。
3.点的合成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动参考系和静参考系。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最新版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9c79b278a5e9856a561260a3.png)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注:“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有的能力,可以用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判断等描述预期成果达到的程度。
四、课程考核五、教材及参考资料1.选用教材:陈建芳,李双蓓,滕晓丹编,《理论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9月2.参考资料:[1] 张祥东胡文绩编,《理论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2] 罗固源总主编,《理论力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平时表现的评分标准教学目标要求评分标准权重(%)优秀(100-90)良好(89-75)中等(74-60)不及格(≤60)目标1:了解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和有关科学技术打好必要的基础: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业完成情况好,按时上课,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并记录笔记、课堂上积极发言或回答问题。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业完成情况较好,按时上课,课堂上能认真听讲、课堂上积极发言或回答问题。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业完成情况一般,有缺课或迟到现象,课堂上较少发言或回答问题。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业完成情况较差,缺课或迟到较多,课堂上很少发言或回答问题。
3合计30。
《理论力学》实验大纲
![《理论力学》实验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44081b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e.png)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理论力学》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物体机械振动的一般规律。
《理论力学实验》是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这样一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理论力学》的工程概念,了解这门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紧密关系,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理论力学》是机械类各专业的第一门学科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经典力学的普遍规律,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打好基础。
三、实验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本实验课程包含以下四个实验,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到撰写实验报告独立完成。
实验一、简谐振动幅值测量实验二、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测定实验三、单自由度系统自由衰减振动固有频率及阻尼比测量实验四、单自由度系统强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固有频率和阻尼的测量四、教学安排及方式实验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五、考核方式本实验课程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每人独立完成,至少在放假前15天将报告交上来;每人4次自做实验,缺少1次,实验成绩记为0分,本课程成绩为0分。
六、推荐教材及参考方案本实验指导书及相关教材。
实验一:简谐振动幅值测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振动信号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速度传感器测量简谐振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幅值。
二、实验装置框图实验装置与仪器框图见图1。
三、实验原理在振动测量中,有时往往不需要测量振动信号的时间历程曲线,而只需要测量振动信号的幅值。
振动信号的幅值可根据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用位移传感器或速度传感 器、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
a■d 2y ■■2B si*■)dt 2A ■■2B ■(2l f )2B振动信号的幅值可根据式(4-2)中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分别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ccb6a4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1.png)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理论力学是物理学基础课程之一,主要涉及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
本门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质点与刚体在力学中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以及相关的基本定律和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基本概念,掌握质点的描述和运动状态的变化;2. 熟悉刚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质心运动和转动的特点;3. 掌握力学中的基本定律和公式,能够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大纲1. 质点的运动学1.1 位置和位移1.1.1 矢量和标量1.1.2 位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2 速度和加速度1.2.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2.2 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2.3 加速度的均匀变化和非均匀变化 1.3 运动图象和运动规律1.3.1 位移-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1.3.2 运动规律的推导和应用2. 质点的动力学2.1 牛顿第一定律2.1.1 惯性和参考系的选择2.1.2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2 牛顿第二定律2.2.1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和推导 2.2.2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3 重力和弹力2.3.1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3.2 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4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2.4.1 摩擦力的分类和计算方法2.4.2 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刚体运动3.1 刚体的基本概念3.1.1 刚体和质点的区别3.1.2 刚体的自由度和运动状态描述3.2 刚体的转动3.2.1 角度和角位移的概念3.2.2 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计算方法3.2.3 转动惯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3 质心运动3.3.1 质心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3.2 质心运动的性质和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理论讲解、数学推导、实例分析和解题讨论等。
教师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85dcd3c10a6f524ccbf85d9.png)
附件一《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理论力学是高等学校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它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工具研究宏观物体做机械运动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更系统、更严密地阐述经典力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应达到以下的目标:1.对宏观机械运动的规律有一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的理论物理素养。
2.在深入掌握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学力学教材。
并能初步分析一些现代工程技术和生活中的力学问题,提高作为21世纪科学人才和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3.认识物理学与数学的密切关系,能比较灵活地运用高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了解经典力学的新发展和现代力学的研究前沿。
学时分配与考核方式:1.本课程总学时数为54学时左右,其中讲课为42学时左右,习题课为10学时,机动2学时,具体分配见各章安排。
有“*”的内容可以选讲或不讲。
每章列出的参考时数见下表。
2.考核方式:采用笔试。
期末考试占总分的60%;期中考试占百分之20%-30%,平时成绩占10%-20%。
二. 学时分配表[注]1.本大纲参照1983年国家教育部编的大纲和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编的教学大纲,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实际教学情况制订。
2.自02级本科师范物理学专业开始采用本大纲。
以后各年级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科学、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再作增删、修改。
三.课程内容绪论(1学时)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和现代力学的新进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3+1)一.运动的描述方法⑴参照系与坐标系,运动学方程与规迹⑵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二.速度、加速度在各种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⑴速度、加速度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⑵速度、加速度在自然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⑶速度、加速度在平面极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⑷速度、加速度在柱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⑸*速度、加速度在球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说明:⑴质点运动学的描述,应在普物力学的基础上加深、提高、阐明基本思想,使其系统化,并注意避免过多的重复。
燕山大学理论力学考试大纲
![燕山大学理论力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ed81e778e9951e79b8927a9.png)
燕山大学理论力学燕山大学理论力学((力学类力学类))考研专业课复习大纲考研专业课复习大纲 考研加油站收集整理 一、静力学:1、静力学公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静力学公理、约束与约束反力、受理分析与受力图。
2、平面汇交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解析法、力的分解与力在轴上的投影。
3、力矩、平面力偶理论:力对点之矩、合力矩定理、平面力偶理论、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方程。
4平面任意力系:力的平移定理、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静定与静不定的概念、物体系统的平衡、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
5摩擦及其平衡问题:滑动摩擦和滚动摩阻、摩擦角和自锁现象、考虑摩擦时平衡问题的解法。
6空间力系:空间汇交力系、空间力偶理论、力对轴之矩与力对点之矩、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二、运动学:1、点的运动学:确定点运动位置的基本方法、点的速度与加速度的矢量表示、点的速度与加速度的直角坐标表示、点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弧坐标表示。
2、刚体的简单运动:刚体的平动、刚体绕定轴的转动、转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与加速度、定轴轮系的传动问题。
3、点的合成运动:点的合成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为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4、刚体的平面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的分解、求平面图形上各点速度的基点法和投影法、求平面图形上各点速度的瞬心法、求平面图形上各点加速度的基点法。
三、动力学:1、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动力学的基本定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2、动量定理:质点的动量定理、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
3、动量矩定理:质点的动量矩定理、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微分方程、刚体对轴的转动惯量、刚体的平面运动微分方程。
4、动能定理:力的功、质点的动能定理、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率、功率方程、机械效率、势力场、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基本定理的综合应用。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64学时).doc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64学时).doc](https://img.taocdn.com/s3/m/1e225aec59eef8c75ebfb337.png)
《理论力学I》教学大纲总学时:64 理论课学时:64 实验课学时:0一、课程的性质理论力学是工科高等学校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许多专业的主干课。
它是各门力学的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主要研究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
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为学习有关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培养学生建立力学模型的初步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基本要求:1.有把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力学模型的初步能力。
2.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条件从简单的物体系中恰当地选取分离体,正确地画出受力图。
3.能熟练计算力的投影和平面上力对点的矩。
对力和力偶的性质有正确的理解。
能熟练计算力对轴之矩。
4.能熟练应用平衡方程求解平面力系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的平衡问题(包括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能求解简单的空间平衡问题。
5.能建立点的运动方程和确定点的运动轨迹,并能熟练计算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6.掌握刚体平动、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的特征。
能熟练计算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以及定轴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7.对运动的相对性有清晰的概念,掌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能在具体问题中恰当地选取动点和动参考系,正确分析三种运动和三种速度,并熟练运用速度合成定理求解未知量。
能运用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求解未知量。
能正确理解和计算科氏加速度。
8.能熟悉地计算平面图形的角速度和图形内各点的速度,能用基点法计算平面图形的角加速度和平面图形内各点的加速度。
9.能正确列出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能求解质点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10.能熟练计算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能熟练计算质点的动量矩和转动刚体对转轴的动量矩。
能熟练计算简单组合形体的转动惯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山大学-理论力学考试大纲
一、静力学:
1、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静力学公理、约束和约束反力、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2、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和解析法、力的分解和力在轴上的投影、力对点之矩、合力矩定理、平面力偶理论、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方程。
3、平面任意力系:力的平移定理、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静定与静不定的概念、物体系统的平衡、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
4、空间力系:空间汇交力系、力对轴之矩与力对点之矩、空间力偶理论、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5、摩擦及其平衡问题:滑动摩擦和滚动摩阻、摩擦角和自锁现象、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二、运动学:
1、点的运动学:确定点运动位置的基本方法、点的速度与加速度的矢量表示、点的速度与加速度的直角坐标表示、点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弧坐标表示。
2、刚体的简单运动:刚体的平动、刚体绕定轴的转动、转动
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定轴轮系的传动问题。
3、点的合成运动:点的合成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为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4、刚体的平面运动:刚体平面运动的分解、求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基点法和投影法、求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瞬心法、求平面图形内各点加速度的基点法、运动学综合应用。
三、动力学:
1、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动力学的基本定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2、动量定理:动量与冲量、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
3、动量矩定理:动量矩、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微分方程、刚体对轴的转动惯量、刚体的平面运动微分方程。
4、动能定理:力的功和动能、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率与功率方程、势力场和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基本定理的综合应用。
5、达朗贝尔原理:惯性力、质点和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
参考书:
1《理论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高等教育
出版社(第六版)
2《理论力学》.李慧剑、杜国君等.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