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现金流与在职消费_基于所有制和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_刘银国

合集下载

高管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关系

高管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关系

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陈冬华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商学院会计学系陈信元万华林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本文已发表于《经济研究》2005年第2 期)内容提要:本文首度从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薪酬管制这一特殊的制度背景出发,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在职消费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在职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薪酬管制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实证检验。

经验证据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职消费主要受企业租金、绝对薪酬和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薪酬管制的存在,在职消费成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替代性选择,说明在职消费内生于国有企业面临的薪酬管制约束;与民营企业中内生于公司的薪酬契约相比,国有企业中受到管制的外生薪酬安排缺乏应有的激励效率。

上述研究发现,对国有企业经理人薪酬的后续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并为我国当前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争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关键词:薪酬管制在职消费国有企业一、引言国有企业中的在职消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依然鲜见。

譬如,当我们把在职消费行为视作代理成本的一部分时,不同的公司治理因素对在职消费行为有何影响?我国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经理人薪酬管制,那么在职消费和薪酬管制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在不存在薪酬管制的非国有企业,其经理人在职消费行为与国有企业有何差异?以及,薪酬管制是否会影响国有企业中对经理人的激励效率?这些未知的问题新鲜而重要却长期没有得到我国实证研究的重视。

本文在既有文献回顾和制度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二、薪酬管制的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企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重点。

至少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批准号70172008)和上海财经大学“十五”“二一一工程”现代会计与公司财务子项目课题成果。

感谢香港中文大学范博宏教授的启发和上海财经大学李增泉副教授和朱凯博士的建议,但文中的错误由作者负责。

部分出于为国企改革服务的目的,政府同时期也开始致力于经理人市场的建立 和完善,试验性地推行企业高层管理权改革。

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基于融资约束和所有制的考察

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基于融资约束和所有制的考察

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基于融资约束和所有制的考察刘银国【摘要】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高管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流量.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企业过度持有现金流可能产生代理成本,如出现过度投资和低效并购等行为,损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融资约束是企业财务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对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文章实证检验了在不同的融资约束程度和所有制结构下,企业自由现金流代理成本的差异,为合理约束代理人行为,降低代理成本提供一条可行的渠道,也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期刊名称】《会计之友》【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5页(P4-8)【关键词】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融资约束;公司治理【作者】刘银国【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简称FCF)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在满足了净现值大于零的所有项目所需资金后的那部分现金流量(Jensen,1986)。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存在委托代理问题,由于股东和经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导致企业不完备契约的存在,经理人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从事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若企业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流,就给委托代理成本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经理人就会将现金流最大化自身收益,从而与企业价值最大化背道而驰,其中最典型的形式就是利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Shleifer et al,1989;Hart,1995)。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信息的不对称,外部投资者会降低购买风险证券的价格,从而会增加外部融资的成本,引起内外部资金的成本差异。

那么在内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外部融资约束可能会使得企业的投资不足,经理层受制于高成本的外部融资,即使拥有正NPV的投资机会,也可能被迫放弃,造成投资不足(Myers&Majluf,1984;Fazzari et al,1988)。

自由现金流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_任登奎

自由现金流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_任登奎
在评估股票的投资价值时,我们将市 场价格和平均自由现金流量的比值称为自 由现金流量乘数,带入到上面的公式则有:
自由现金流量乘数
在上面的公式中,Pt 与 AVGFCF 相对 应,可以是公司总数指标也可以是除以股 份总数后的每股指标。由于这种方法完全 是站在投资者,也就是股东的角度来考虑 的,所以公式中应用的 FCF 应当是前面定 义中的股权自由现金流量。
!!!!!!!!!!!!!!!!!!!!!!!!!!!!!!!!!!!!!!!!!!!!
自由现金流量时,上述公式的假设就得到 满足,其定价方法也最有效。运用公式计算 出的理论价格,可以和市场价格相比较,从 而判断市场是否错误定价。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运用前几年的 平均自由现金流量作为稳定状态下的自由 现金流量(AVGFCF),表明自由现金流量在 以后年度没有增长,仍保持前几年的平均 水平。如果我们预计某公司在未来的自由 现金流量保持稳定,就可以运用这方法。由 于企业的经营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自由现 金流量的波动不可避免,如果自由现金流 量是增长的,那么这一方法计算出来的企 业价值应当比企业的实际价值要低,否则 就会高于企业的实际价值。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
2007/05 总第 344 期 105
Tim e s Fin a n c e
企业论坛
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及其防范
赵春芳
摘 要: 上市公司利用各种手段对其盈利水平进行人为操纵,是目前公司财务报表披露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已成为我国证券 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隐患。某些上市公司为了欺骗广大投资者而无中生有,歪曲事实,恶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其恶意造假具 有很强的破坏作用,严重扭曲了股票的价值,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极大地挫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如果不加以严厉的防范,我国的资本市场将难以健康地发展。

垄断行业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量与随意性支出实证研究

垄断行业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量与随意性支出实证研究
20 0 5年 5年 问的数 据组 建 样 本 , 自由现 金 流 量 和 对
和会计学教授尤西 ・ 李凡特在《 现金流量与证券分
析》 中提 出 的 , 意性 支 出 即“ 业 支 出 中的 随意 部 随 企
随 意性 收益支 出 的关 系 作 了 实证 研 究 。研 究 表 明 ,
自由现金 流量 与 随 意性 收益 支 出正 相关 , 而 有 力 从
与 财 务 管理 。

】4・ 2
【 经济纵横 】
胡建平 , 于胜道 , 王
分但 又 不是企 业 增 长 所 必 需 的 那 一 组 成 部 分 ” … 。 按 照会 计划 分资 本 性 支 出 与 收益 性 支 出 的标 准 , 随
收 稿 日期 :0 8~ 6— 0 20 0 3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07 0 3 国 7621 ) 作 者 简 介 : 建 平 ( 97一) 男 , 南 双峰 人 ,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 公 司 治理 和 公 司金 融 ; 胜 道 ( 97一) 男 , 徽 天 胡 17 , 湖 博 研 干 16 , 安 长人 , 教授 , 士, 博 博士生导师 , 究方 向为金融投资与财务 管理 ; 研 王 俐( 94一) 女 , 17 , 四川成都人 , 士, 硕 研究方 向为金 融投资


引言
地支 持 了 自由现金 流量 的代理 成本 理论 。
美 国财 务学 家 Jne e sn在 《自由现金 流 量 的代 理
二、 理论 背景 和研究 假设
( )自由现金 流量 的代 理成本 一
成 本 、 司 财 务 与 收 购》 文 中指 出 , 经 济 租 ” 公 一 “ 或

企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 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

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企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本一:[1]王俊秋,倪春晖.政治关联、会计信息与银行贷款成本-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8)[2]冯延超.中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与税收负担关系的研究[J].管理评论.2012(06)[3]田效先.企业所得税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4]殷枫,许颖星.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与出口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股权性质与制度环境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2(05)[5]陈守明,范嘉斯,余光胜.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企业社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06)[6]龚小凤.国有股权对本土及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不同影响:信息不对称[J].财会月刊.2012(06)[7]潘红波,余明桂.支持之手、掠夺之手与异地并购[J].经济研究.2011(09)[8]李四海.制度环境、政治关系与企业捐赠[J].中国会计评论.2010(02)[9]游家兴,徐盼盼,陈淑敏.政治关联、职位壕沟与高管变更-来自中国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0(04)[10]贾明,张詰.高管的政治关联影响公司慈善行为吗?[J].管理世界.2010(04)[11]万华林,陈信元.治理环境、企业寻租与交易成本-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非生产性支出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0(02)[12]杜兴强,周泽将.政治联系方式与民营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基于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评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1)[13]申香华.营利性组织财政补贴的成长性倾向及其反哺效应-基于2003年~2006年河南省上市公司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0(05)[14]李维安,邱艾超.民营企业治理转型、政治联系与公司业绩[J].管理科学.2010(04)[15]黄万华,陈伟.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契约经济学分析[J].理论导刊.2010(08)[16]张祥建,农卫东.中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的成本、收益与社会效率[J].天津社会科学.2011(03)[17]杜兴强,周泽将.政治联系与审计师选择[J].审计研究.2010(02)[18]梁莱歆,冯延超,杨继伟.实际控制人的政治身份与审计师选择-来自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2)企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本二:[1]崔宇.浅析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商贸.2012(06)[2]陈雪萍.从创业家到企业家-中国民营企业掌门人成功的路还有多远?[J].企业管理.2013(05)[3]张志鹏,和萍.国外管理学研究新热点职场灵性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11)[4]王先甲,刘伟兵.有限理性下的进化博弈与合作机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06)[5]段升森,张玉明.企业规模与成长性:基于非线性视角与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经验数据[J]冲国科技论坛.2011(10)[6]胡海晨.基于不同人性假设认知视角下的管理模式探讨[J].职业圈.2007(08)[7]薛静.美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3)[8]王璐,李亚.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从斯密到马克思[JJ.djffl财经大学学报.2007(01)[9]陈笛.“霍桑实验”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0(27)[10]贾殿村,骆克龙.资源基础论下的企业并购重组研究[J].商业时代2008(33)[11]王多祥,曾尔曼.内生技术进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理论前沿.2008(22)[12]于洋.企业成长理论中资源观与能力论的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08(10)[13]蔡恒进,曹晓丽,黄政.为全民建立社会保障个人账户的构想-人民币升值红利的再分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01)[14]杜传忠,郭树龙.经济转轨期中国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11)[15]郭忠华.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思想的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6]张敬,张肃.熊彼特以来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J].商业研究.2012(06)[17]崔宇.浅析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商贸.2012(06)企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本三:[1]林润辉,张红娟,范建红.基于网络组织的协作创新研究综述[J].管理评论.2013(06)[2]赵永杰.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动态能力生成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3]解学梅,左蕾蕾.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03)[4]邱国栋着.公司发展战略[M].人民出版社,2005[5](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着,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5[6](英)克利斯•弗里曼(ChrisFreeman),(英)罗克•苏特(LucSoete)着,华宏勋,华宏慈等译.工业创新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李怀祖编着.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8]邱国栋,马鹤丹.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与互动研究:一个基于系统动力视角的理论框架[J].管理现代化.2011(04)[9]刘刚,熊立峰.消费者需求动态响应、企业边界选择与商业生态系统构建-基于苹果公司的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05)[10]傅家骥等着.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1](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着,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12]李华伟等着.知识管理的理论与[M].华艺出版社,2002[13]杜兰英,陈鑫.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理与模式研究-以中小企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14]刁玉柱.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企业战略延伸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15]马鹤丹.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企业知识创新系统研究[D]冻北财经大学2011[16]张利斌,张鹏程,王豪.关系嵌入、结构嵌入与知识整合效能:人-环境匹配视角的分析框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05)[17]邱国栋,韩文海.基于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以Nike等3组企业为样本的跨案例研究[J]冲国工业经济.2012(04)。

我国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方式的概念及关系辨析

我国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方式的概念及关系辨析

我国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方式的概念及关系辨析∗毛明明;刘青峰【摘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公共服务的合作供给方式有多种,由于对这些方式的本质特点理解不够深刻,在实际运用中它们往往被混淆或替代使用。

从它们的实然关系出发,在对公私合作、服务外包、特许经营、政府购买这四种最常用的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方式进行内涵概念综述的基础上充分厘清各种合作供给方式之间的应然关系,是对我国公共服务合作供给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根本前提。

%Under the action of market mechanism, there are many cooperation models to provide public services in China. Because of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se model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often confused in practical use. Starting from their actual relationships, as four cooperation models on public service supplying i. 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service outsourcing, franchised operation and government purchasing are often be used, on the basis of the summary of their connotation and concept, to clarify all kinds of cooperation models’ ought⁃relationship is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ies on the partnership for pub⁃lic service supplying in China.【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8页(P44-51)【关键词】公共服务;公私合作;服务外包;特许经营;政府购买【作者】毛明明;刘青峰【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我国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方式的概念及关系辨析*毛明明1,刘青峰2(1.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2.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摘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公共服务的合作供给方式有多种,由于对这些方式的本质特点理解不够深刻,在实际运用中它们往往被混淆或替代使用。

ESG_表现如何影响公司现金持有?

ESG_表现如何影响公司现金持有?

2024年第3期(总第536期)金融理论与实践摘要:ESG 表现会通过影响公司融资约束和代理问题而影响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

基于我国沪深两市A 股2017—2022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ESG 表现与公司现金持有的关系。

研究发现,良好的ESG 表现能够缓解公司的融资约束、降低管理层的在职消费与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进而降低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并且这种影响在市场发育相对不完善和分析师跟踪较少的子样本中更加显著。

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ESG 表现在降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公司现金持有价值,增加公司的创新投资支出,优化公司的现金配置。

研究揭示了ESG 表现影响公司现金持有的具体效应和内在逻辑,有助于为公司进一步加强ESG 建设、优化现金管理提供经验证据。

关键词:ESG 表现;现金持有;代理成本;融资约束文章编号:1003-4625(2024)03-0072-10中图分类号:F 832.5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bstract::ESG performance affects a company ’s cash holdings by influencing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agency issues.Based on the empirical data of China ’s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17to 2022,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G performance and cash holdings.It is found that good ESG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can reduce the cash holding level of enterprises by easing the financing constraints of enterprises,reducing the on-the-job consumption of management and the capital occupation of major shareholders.This effect is more pronounced in sub-samples charac⁃terized by less developed markets and limited analyst coverage.Further research finds that good ESG performance can improve the cash holding value of enterprises while reducing the cash holding level,and increase the innovation investment expenditure of enterprises,which greatly optimizes the cash allocation of enterprises.The study reveals the specific effects and inherent logic of the impact of ESG performance on cash holdings in enterprises,which helps to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further strengthening ESG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ing cash management for enterprises.words Key words::ESG performance;cash holdings;agency costs;financing constraints曾春华,李玉滢(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收稿日期:2023-12-24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微观经济影响研究”(72062012)、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国有股东治理与国企创新效率研究”(720RC571)的阶段性成果。

非国有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与高管薪酬的相关性研究

非国有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与高管薪酬的相关性研究

非国有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与高管薪酬的相关性研究摘要:委托-代理经营模式下,屡屡爆出的高管薪酬问题依旧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使得高管利用自身权力影响董事会,制定利于自己的薪酬政策,甚至与董事合谋“自定”薪酬,从而获得寻租。

选用沪深两市500家上市公司2007-2011年数据为样本,运用spss19.0对公司治理、自由现金流与高管薪酬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

并从公司层面及宏观层面对如何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控制自由现金流及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自由现金流高管薪酬代理成本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146-031 引言良好的经济环境为企业带来了充裕的自由现金流,而经营者拥有绝对的经营决策权,经营者对自由现金流的运用可能不符合股东权益最大化的宗旨。

这从学者们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当公司存在自由现金流时,管理者一般不将其分配给投资者,而是用于自利行为。

如:美国约翰·赛恩耗资120万美元装修自己的办公室;甚至2008年金融危机时,2008年对于华尔街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灾难性年份,然而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员工却获得高达184亿美元的分红,奥巴马用“可耻”来怒斥华尔街的高管。

这种行为会导致企业费用率异常上升,资产运营效率下降等问题。

由于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完善,高管们获得了高额的报酬,在过度投资和在职消费中浪费了企业的资本资源,这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2 我国非国有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与高管薪酬现状表1、表2表明非国有上市公司薪酬水平及自由现金流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升幅较大。

标准差较大,表明非国有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水平及高管薪酬水平差距较大。

3 研究设计3.1 研究假设代理理论认为要尽可能避免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进行经营决策,因此建议董事长与总经理必须两职分离,这也是基于代理理论中代理人与委托人目标不一致及代理人是自利的的假设。

国企高管在职消费的研究综述

国企高管在职消费的研究综述

国企高管在职消费的研究综述作者:赵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9期赵羽(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蚌埠 233040)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企高管人员在职消费已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也给学术界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由于国有企业中显性激励不足、自由现金流过度,在职消费作为一种隐性激励方式有其合理性.但是,过度的在职消费则会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关键词:在职消费;代理成本;自由现金流;国有企业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5-0099-03随着我国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高管在职消费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职消费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因工作需要以及职务特征获得的各种隐性津贴.在职消费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全球现象,过度的在职消费会增加企业的代理成本,损害所有者利益.另一方面,在职消费作为管理层薪酬体系中的隐性薪酬,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可能会提高企业的经营组织效率.鉴于此,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引出在职消费理论,对它的成因、计量方法、影响因素进行概括,最终认为尽快构建我国国企过度在职消费控制机制非常有必要.1 与在职消费有关的基础理论1.1 代理成本理论代理成本源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最初由Jensen和Meckling提出,是指委托人为了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需要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的严格监督来限制代理人的行为,而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是股权代理成本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管理层在职消费、转移企业财产、过度投资行为等.1.2 自由现金流假说Jensen(1986)基于信息经济学理论提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已经成为当今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自由现金流假说是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是对代理成本理论的一大发展.他的主要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2.1 指出自由现金流(FCF)的定义:FCF是指企业在“满足所有以相关的资金成本折现的净现值为正的所有项目所需资金后剩余的现金流量”[1].但是,Jensen提出的FCF更多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他甚至从来没有给出具体的FCF计算公式.1.2.2 Jensen指出FCF是留在企业内部可供管理层随意支出,从而增加了管理层控制权收益,结果造成企业高现金流、过度投资、低效并购并存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绩效.1.2.3 自由现金流假说是代理成本在财务领域运用的结果,FCF产生的代理成本对于企业而言表现为效率的缺失.1.3 薪酬激励理论代理成本理论框架是管理者薪酬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周更方通过建立委托代理模型来研究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曹佳薇[2]认为薪酬可分为经济性报酬与非经济性报酬,经济性报酬由基本薪酬、激励薪酬与福利薪酬构成,而在职消费就是一种隐性福利薪酬.由于不完全契约的存在,管理层对工作的努力程度绝不会只按照现存于企业中的显性契约所约定的薪酬水平来衡量,所以,存在于契约中的隐性条款越来越成为激励管理层的重要因素.而中国又缺乏一个能使隐性激励机制发挥作用完善的平台,这大大弱化了企业对管理层的激励效果.王伟考察了国企高管激励现状,并检验了高管薪酬结构及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田卫宾[3]也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指出年薪制和股票期权激励的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既避免了年薪激励中所带来的经营者忽视企业长期发展的短视行为,又使经营者与企业的未来命运联系更加密切.2 在职消费理论研究在职消费是代理成本的一个典型例子.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代理人不会总是从其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出发,这样势必导致委托人利益受损,于是他们在企业中建立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职消费作为一种隐性薪酬激励方式,普遍存在于各个企业中,尤其是国有企业.2.1 在职消费的成因国内外学者对在职消费的研究近几年呈递增趋势,究其成因,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从委托代理理论和成本收益观这两个角度出发,国内外学者们给出了在职消费成因不同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2.1.1 代理观这一观点源于Jensen、Meckling的委托代理理论,支持代理观的学者最多,尤其是国内学者大多支持在职消费是一种代理成本的说法,即在职消费会给企业业绩带来负面的经济影响,降低企业价值,从而影响股东的利益.干胜道[4]指出企业高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把FCF分配给股东,而是通过持有企业的FCF营造自己的“商业帝国”,求得自身利益最大化.2.1.2 效率观Rajan和Wulf通过对高管拥有私人飞机的公司进行研究,认为在职消费的存在是合理的,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公司效益的目的.Alchian、Demsetz支持以上观点,认为在职消费的存在是基于杜绝成本大于收益的考虑,有利于提高企业业绩.2.1.3 管制观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薪酬管制现象,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这样的制度背景是在职消费存在的原因.陈冬华[5]认为我国存在刚性薪酬管制的现象,加之对高管激励的不足,使得在职消费成为国企高管的替代性选择.崔洪涛也支持以上观点,赞成在职消费内生于国企面临的特殊的薪酬管制约束.2.1.4 效用观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出发点,不少学者开始考察经理人的效用判断与动机选择.陈克江和王博从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指出在职消费是企业员工特别是高管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蓝锦莹[6]认为,在职消费是经营者在任职期内不合理地享受的某些便利.此外,夏东林、李晓强指出,我国国企中存在“内部人”控制机制,管理层便能轻易地损害所有者的利益.除了以上归纳的四种成因观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将在职消费的成因阐述为是政府和代理人共谋租金的结果,如张仁德和韩晶.辛清泉、谭伟强[7]认为市场化进程使得国企不得不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进行竞争,国企高管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导致在职消费的发生.2.2 在职消费的计量方法由于在职消费具有隐秘性和不易衡量性等特点,至今,还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计量方法.国内外学者对在职消费进行实证研究时,主要使用两种方法,即绝对数值法和相对数值法.陈冬华结合会计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以年报附注中“支付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量”明细项目表示在职消费水平.James采用相对数值计量法,用管理费用率和销售管理费用率衡量在职消费的程度.李增泉在他的实证研究中也采用了相对数值计量法.卢锐在此基础上,对相对数值计量法进行了完善.2.3 在职消费影响因素研究我国学者对国企高管在职消费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很广泛,除了FCF、显性激励不足、内部人控制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实证研究,构建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和检验,得出影响在职消费的其他因素.其中,公司治理水平对在职消费的影响比较广泛,如罗进辉、万迪昉[8]研究的大股东持股比例,实证结果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在职消费存在“U”型关系.陈冬华、梁上坤研究发现股权制衡与在职消费水平有关.卢锐、魏明海、黎文靖发现在职消费与管理层权力显著正相关.张力、潘青提出非执行董事比例和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越能抑制由在职消费引发的代理成本.刘银国[9]认为所有制性质对在职消费的影响程度不同,并认为财务杠杆(负债和资产的比值即资产负债率)和公司规模也是影响在职消费的因素.陈冬华也对公司规模是否影响在职消费进行了研究.张劲松、朱龙[10]发现市场化程度越高,高管与员工的收入差距越大,受到政府的管制也增强,导致高管在职消费和腐败现象滋生,因此薪酬管制也是其影响因素之一.3 我国国企高管在职消费的研究现状国内学术界针对在职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在我国,人民是国企的所有者,但人民却不是掌握企业所有权的股东,这就是所谓的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同时,频繁的行政岗位调动,使这些企业的经营者不太可能或者缺乏精力来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这些高管更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身谋取利益,出现权力的寻租,并最终导致腐败.张维迎也对我国国企高管在职消费的现状持悲观态度,他表示当今的国企公司治理机制很难对经营者起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内部人控制”表现的很明显.李旭红[11]采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发现国企高管的在职消费水平一般都在其工资收入的10倍以上.及晶晶、张顺明的实证研究表明,具有较高在职消费水平的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较高.很多学者在提出我国国企高管在职消费存在的问题时,也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改革措施.比如罗宏[12]实证检验了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政策与高管人员在职消费之间的关系,表明国企分红可以抑制在职消费.周玮[13]针对国企中的政治关系网络,提出加速法律、产权等正式制度的建设对于抑制企业的政治寻租倾向十分有效.刘银国、张琛也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约束代理人行为提供政策建议.4 总结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在职消费的研究,无论是在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上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其计量的复杂性,目前,学术界要想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比较困难,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数也只是理论研究,进行实证研究不多,而国内的研究对象又偏重在国有企业,学者对非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在职消费问题研究涉及较少,缺乏系统性研究.此外,在职消费问题在各个国家的企业中都存在,支持效率观的学者认为在职消费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要控制在合理的范畴之内.对于国外一些国家采取何种方式来控制过度在职消费,国内学者缺乏研究.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国有企业里,过度在职消费直接引起腐败现象的产生,因此尽快构建我国国企过度在职消费控制机制非常有必要.参考文献:〔1〕Jensen MC,Meckling WH.The theory of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6.〔2〕曹佳薇.基于薪酬构成视角的国企高管薪酬问题分析[J].2012(08):196.〔3〕田卫宾.一种基于年薪和股票期权结合的薪酬设计思路——兼论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的问题[J].企业管理,2008(39):70.〔4〕干胜道.自由现金流专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9.〔5〕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02):92-101.〔6〕蓝锦莹.在职消费相关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8):32-33.〔7〕辛清泉,谭伟强.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薪酬[J].经济研究,2009(11):68.〔8〕罗进辉,万迪昉.大股东持股对管理者过度在职消费行为的治理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9(06):64.〔9〕刘银国,张琛.自由现金流与在职消费——基于所有制和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10):18-25.〔10〕张劲松,朱龙.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制有效性研究[J].经济管理,2009,31(10):87-93.〔11〕李旭红.国企老总要拿年薪了[Z].北京:市场报,2003.〔12〕罗宏,黄文华.国企分红、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8(09):139.〔13〕周玮,徐玉德,李慧云.政企关系网络、在职消费与市场化制度建设[J].统计研究,2011,28(02):53-58.。

产品市场竞争度、自由现金流与过度在职消费

产品市场竞争度、自由现金流与过度在职消费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Free Cash Flow and Over-the-job Consumption
作者: 刘银国[1,2];王宁宁[2]
作者机构: [1]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处,安徽蚌埠233030;[2]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5-11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 产品市场竞争度;自由现金流;过度在职消费
摘要:近年来,关于高管在职消费的现象被媒体频繁曝光,高管过度在职消费现象泛滥,严重降低企业绩效。

自由现金流是高管在职消费的资金来源,充足的自由现金流通常导致过度在职消费。

但外部的宏观环境也会影响过度在职消费。

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2015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自由现金流与过度在职消费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在不同竞争程度市场中过度在职消费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激烈市场竞争是否会抑制自由现金流对过度在职消费的刺激作用。

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控制高管过度在职消费提供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资料应用金融系教授一、教师档案:郑志刚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应用金融系主任电子邮件zhengzhigang@工作时间2003年07月接待日教育背景200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讲师2006年7月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经济系访问学者2009年7月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副主任2010年1月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2011年7月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学术和社会兼职《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等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人讲授课程公司金融专题-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生文献导读课程)公司金融专题-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与证据(博士生文献导读课程)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研究生方法论课程)公司金融(本科和在职研究生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教学成果和荣誉科研方向公司治理公司金融企业理论微观经济理论二、教师档案:汪昌云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电子邮件wangchy@工作时间1989年接待日教育背景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投资经济系,获投资经济与投资管理硕士学位1999年1月毕业于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获金融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9年9月至1994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投资经济系讲师1994年5月至1999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教授1999年3月至2005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3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应用金融系主任2010年至今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和社会兼职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美国)等十余种国际学术期刊评审《金融学季刊》副主编《中国金融评论》副主编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投资学会理事讲授课程金融衍生工具金融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现代金融研究专题(Ph.D)教学成果和荣誉2007,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金融衍生工具》2009,第六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9,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使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科研方向资产定价金融衍生工具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三、教师档案:任淮秀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席电子邮件renhxruc@工作时间1974年12月接待日教育背景经济学博士工作经历1985年7月至1988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讲师,基本建设经济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1988年5月出任投资经济系副系主任1990年6月评为投资经济系副教授1992年4月至1993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1993年4月至1997年5月投资经济系副教授1997年5月至2003年1月财金学院投资经济系系主任,教授2003年1月至2008年9月任财金学院副院长学术和社会兼职中国投资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投资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投资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投资学会副会长讲授课程投资学投资银行概论投资经济学教学成果和荣誉主编教材《投资银行业务与经营》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科研方向投资理论与实践,包括实业投资、金融投资与产权投资、投资银行组织与管理四、教师档案:吴晶妹性别女职称教授职务电子邮件wujingmei@工作时间1988年接待日教育背景198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金融系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2002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工作经历1988年至2003年首都经贸大学金融系2003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学术和社会兼职中国市场信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信用管理FCIB(Finance, Credit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认证专家(Certified International Credit Professional)北京大学信用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讲授课程社会信用体系原理信用管理实务货币银行学信用评级教学成果和荣誉2001年3月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科研方向信用管理理论与实务货币银行理论与实务五、教师档案:陈忠阳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电子邮件chenzhongy@工作时间1991年7月接待日教育背景1991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获价格学专业学士1995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获国际金融专业硕士2000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获金融学专业博士工作经历1991年7月至1993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团总支书记、助教1995年7月至今历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8年4月至1999年4月英国雷丁(READING)大学国际证券市场协会(ISMA)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总部负责人2002年8月至2003年6月美国波士顿萨弗克(SUFFOLK)大学索耶(SAWYER)商学院富布莱特客座教授(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住校学者项目),主讲金融机构风险管理(MBA课程)和中国金融市场(特别专题课程)2002年4月至今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风险管理工作室创建人和负责人2006年8月至2009年2月任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学术和社会兼职中国国家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Journal of Risk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编委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风险管理科目、公司信贷科目和个人贷款科目专家组成员国际风险经理协会(PRMIA)北京分会创始会长中投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独立董事、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2004年至2005年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专家顾问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董事会独立董事、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特聘专家“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论坛”发起者和组织者《风险管理》杂志主编讲授课程风险管理国际金融金融英语六、教师档案:张顺明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电子邮件szhang@工作时间1988年06月接待日教育背景1993年09月-1996年07月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系统理论(数理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09月-1993年07月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应用数学(数理经济学)硕士学位1984年09月-1988年06月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学士学位工作经历2009年09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应用金融学系金融经济学教授2006年09月-2009年08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金融经济学教授2005年08月-2006年09月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研究员2000年09月-2005年08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学系访问教授,博士后研究员1996年08月-2000年09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金融经济学讲师,副教授1988年06月-1990年09月湖北文理学院(原襄阳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教师学术和社会兼职社会学术任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兼系统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运筹学会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交叉科学学会金融量化分析与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经济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宁波金融量化分析与计算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兼高级研究员《经济数学》编辑委员会委员《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编辑委员会委员国际杂志审稿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Asia-Pacific Journal ofOperational Research, B.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China Economic Review, EconomicModelling, Energy Economics, Energy Policy,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IIETransactions,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Letters in Spatial and Resource Sciences, Omeg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Quantitative Finance,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World Economy讲授课程金融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现代金融决策理论,高级微观经济学,数理金融--动态资产定价理论,随机过程,经济与金融学随机方法,保险与精算技术教学成果和荣誉科研方向数理经济学,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现代金融决策理论,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货币金融系教授七、教师档案:张成思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院长助理兼货币金融系主任电子邮件zhangcs@;zhangchengsi@工作时间1999年8月接待日教育背景1999年7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经济学士学位(国际经济学方向)2006年9月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2006年10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数学本科双语实验班特色项目执行主任2006年10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2008年4月至今:芝加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金融EMBA项目协调人学术和社会兼职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期刊编委(Econlit 收录期刊)JMCB等多个国际知名SSCI期刊匿名审稿人《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中文权威学术期刊匿审专家国家外汇管理局、世界银行与IMF顾问专家中国农业部项目规划办项目评标金融专家中国船舶重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金融专家美国计量经济学会成员(2008-)英国皇家经济学会成员(2006-)讲授课程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时间序列分析金融计量学国际金融金融专业英语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acroeconomics;Basic Econometrics;Advanced Statistics;香港中文大学:Applied Time Series Analysis (Ph.D、MPhil)Applied Forecasting Methods (Undergraduate)教学成果和荣誉2011年,宝钢优秀教师奖2011年,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优秀论文奖(10年仅6篇)2011年,北京市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二等奖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特等奖(第一名)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工作者2010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8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主持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金融计量学》科研方向宏观金融(货币银行、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动态机制)金融发展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八、教师档案:陈雨露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电子邮件工作时间1989年1月接待日教育背景1987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金融学专业,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国际金融专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金融学专业,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1月于荷兰提尔堡大学访问学者2000年12月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2008年3月美国艾森豪威尔高级访问学者工作经历1989年1月至1992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教师1992年7月至1993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系主任助理、讲师1993年2月至1997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副系主任、副教授1997年5月至2002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2002年1月至2005年9月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教授2005年5月至2010年3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2010年3月至今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2011年11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学术和社会兼职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国收购与兼并研究会(香港)理事北京经济学会总理事北京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讲授课程金融经典文献精读(博士生课程)国际收支研究(研究生课程)国际金融管理(研究生课程)国际金融(本科课程)国际融资(本科课程)教学成果和荣誉1998年,《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分析》(著作)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8年,获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8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1999年,获首届教育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1999年,获北京高校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一名;2000年,《欧元与国际货币竞争》(课题成果)获第八届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著作奖;2000年,《国际收支均衡分析》(著作)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2年,《国际金融》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2004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搭建现代金融学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本硕连读金融实验班”(课题成果)获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北京市一等奖;2005年,《国际金融》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任该课程首席主讲教师);2005年,“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共同完成课题成果)获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2007年,主编的《国际金融》(第二版)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08年,主持金融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2008年,《金融学文献通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9年,《金融学文献通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09年,主持申报的《财政金融专业国际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合作者郭庆旺、张杰、何平、汪昌云)获得第六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科研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和公司财务九、教师档案:吴晓求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电子邮件wuxq@工作时间1976年5月接待日教育背景1983年7月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0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2006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2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秘书长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学术和社会兼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讲授课程教学成果和荣誉科研方向证券投资理论与方法资本市场十、教师档案:朱毅峰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电子邮件zhuyf@工作时间1981年7月接待日教育背景1981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2001年6月至2001年7月受邀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欧洲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进行学术访问工作经历1981年7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任教师工作学术和社会兼职北京市金融学会副会长讲授课程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教学成果和荣誉科研方向十一、教师档案:沈伟基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电子邮件shenwj@.c工作时间1983年3月接待日教育背景1983年2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分校财政系财政金融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9月起在职攻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货币银行学专业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工作经历1968年8月至1977年8月作为知识青年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下乡插队1983年3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任教学术和社会兼职北京金融学会理事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讲授课程货币银行学(本、研)金融理论与政策(研)教学成果和荣誉《货币银行学》1994年11月北京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科研方向十二、教师档案:庄毓敏性别女职称教授职务副院长电子邮件zyumin@工作时间1984年接待日教育背景1984年7月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经济学学士学位1995年12月获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系,经济学硕士学位2000年5月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4年至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教授财政学、外国税收制度、中国税收制度等课程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教授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银行管理研究等课程其中2007年7月至2008年8月挂职苏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分管金融与经济工作海外学术交流经历:1986年8月至1987年9月由国家公派前苏联莫斯科财政学院进修2000年10月至2001年5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前往南斯拉夫黑山大学经济学院和贝尔格莱德大学经济学院访问2001年11月前往越南财政部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学术和社会兼职第十三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七届、第八届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常委首都女教授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女教授协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讲授课程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本科生)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硕士研究生)教学成果和荣誉200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负责人2008年,北京市教学名师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北京市精品课程《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负责人2006年,主编的《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被评为教育部推荐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6年,主编的《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科研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宏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经济转轨国家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十三、教师档案:赵锡军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副院长电子邮件zhaoxj@工作时间1987年接待日教育背景1985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得理学士学位1987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university of Sherbrooke 和McGill University作高级访问学者/访问学者进修1995年至1996年于Nijenrode University作高级访问学者/访问学者进修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7年至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助教1990年至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讲师1995年至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金融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2000年至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金融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至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学术和社会兼职1990年至1994年,北京长城资信评估公司企业部项目经理,中国投资发展促进会财务总监,深圳天极光电实业公司高级金融顾问1994年至1995年,中国证监会国际部研究员1997年至1998年,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金融顾问1996年至1997年,JP Morgan 银行北京代表处External Consultant,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金融顾问1997年至1998年,普华会计公司金融专家,亚洲开发银行金融专家讲授课程国际金融金融投资学金融英语国际收支研究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教学成果和荣誉科研方向国际金融证券投资金融监管公司财务十四、教师档案:张杰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电子邮件zhangjieruc@工作时间1984年7月接待日教育背景1993年7月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金融系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7月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金融系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84年7 月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金融系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工作经历1984年7月至1993年7月陕西财经学院金融系,助教、讲师1993年7月至1997年10月陕西财经学院金融系,常务副主任、副教授,期间在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2年1997年10月至1998年3月陕西财经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1998年3月至2000年4月陕西财经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4月至200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金融制度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9月至2007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2007年2至2010年3月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10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学术和社会兼职2000年7月至今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2000年5月至今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3月至今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02年7月至今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理事2003年9月至2007年3月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2008年5月至今中国农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09年6月至今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术委员会委员讲授课程金融学制度金融学中国金融制度研究教学成果和荣誉1995,陕西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5,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优秀教师奖一等奖1999,陕西省首届优秀青年经济理论工作者1999,国家教育部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0,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0,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7届青年教师奖2009,入选国家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研方向现代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制度金融分析金融制度与金融发展十五、教师档案:何平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副院长电子邮件heping@工作时间1985年7月接待日教育背景1985年,武汉大学学士学位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10月至2002年9月,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从事“中日金融发展比较”的博士后研究2008-2009学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GSAS)Committee on Business & Economics(设于哈佛商学院HBS)从事“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经历1985年至1988年,湖北恩施州文化局工作1991年至1998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讲师1998年7月至2004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副教授2004年7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教授1992年至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金融教研室副主任1997年至2000年,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2006年6月至2008年9月,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2009年11月至今,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学术和社会兼职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2008年)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2007年)国际十八世纪研究会会员(1995)北京市海淀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6)讲授课程货币银行学(本科/研究生)货币金融史(本科)中日金融结构与变革(研究生)教学成果和荣誉2005年“搭建现代金融学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本硕连读金融实验班”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

国有企业高管在职消费监管:理论与经验证据

国有企业高管在职消费监管:理论与经验证据

国有企业高管在职消费监管:理论与经验证据田妮;张宗益【摘要】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中对高管在职消费的监管是难点之一,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上为其提供了支持。

在中国,在职消费被认为是企业高管的一种重要替代激励,但其激励效应究竟怎样?为什么要加强监管?本文从契约的非正式履约机制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职消费是高管通过与所有者达成关系契约而形成的一种非正式激励,关系契约的自我履约性和不能被第三方证实的特点导致其激励水平高但激励效应弱。

随后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针对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ys-GMM),验证了在职消费的这种弱激励效应。

%Supervising perquisite consumption of executives in state-owned companies during the new round of reform is of especial importance,which is supported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in this paper.Perquisite consumption is taken as an important alternative incentive of monetary compensation in Chinese companies.However,how actually is the incentive effect and why should the supervision be tightened?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l enforcement of contract, proposes a new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that perquisite consumption is informal an incentive realized through relational contract between owners and management.Features of self-enforcement and unverification by the third party result in high level perquisite consumption with weak incentive effect.Afterwards,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to test the weak incentive effect of perquisite consumption with systematic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which further proves the hypothesis.【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6(037)010【总页数】9页(P91-99)【关键词】在职消费;关系契约;系统广义矩估计法【作者】田妮;张宗益【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市,400030;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市,4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0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被认为是全面深化改革中最艰难的领域之一,其中高管薪酬制度的改革更是难上加难。

股东权配置探讨

股东权配置探讨

经济法股东权配置探讨李德文,刘定华(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摘 要:由于股东权中以财产权为内容的权利即自益权的绝对化,导致控股股东的整个股东权被绝对化。

在中小股东完全两权分离而控股股东没有甚至重新两权合一的背景下,表面分散的股东权实质上更为集中,中小股东权尤其是共益权部分受制度限制很难实现。

以委托代理为核心的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由于受制于所有制的差异和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公司治理的全部问题。

公司治理实质上是通过股东权的配置达到股东权的平等,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

关键词:股东权;共益权;公司治理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1-0118-04公司治理的基本目标是保护全体股东权益。

从公司治理理论引入之时到颁布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均把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作为首选。

但是目前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尤其是内部治理结构上,还过多地停留在对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信托责任或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探讨上,对构成公司治理的基础要素的配置即股东权权能的设置缺少针对性方案。

事实上,以代理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是不能完全解决中国公司治理的本质问题,因为中国公司的实践极易形成委托权与代理权的合一。

更重要的还在于,委托代理经典理论的基础即股东所有权的必然性,在中国由于所有制的原因,不可能将国家所有权具象化,甚至在上市公司中,人为地以制度安排股权分置,导致不同所有权主体的股权在同一公司不平等。

这决定了在中国由于股权分置的事实,使得不同所有权主体的股权平等以及消除股权流通割裂后的股东权权利配置,成为公司治理的最根本问题。

一、股东权认识的误区股东仅指拥有公司股份的人,[1]股东还是公司的共同所有人,但不是公司财产的共同所有人,他们以共有人的名义所持有的权利和义务是以持有的股份来衡量的。

当股东持有股份形成对公司的权利义务后,他们仍不能直接对公司财产行使支配权利,但法律为股东这种交换的对价赋予了保证其利益的权利,即股东权。

在职消费、盈余透明度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

在职消费、盈余透明度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

在职消费、盈余透明度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刘红霞;李任斯【期刊名称】《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1【摘要】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情况的披露,与财务报告相辅相成,共同为降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发挥作用,以往的研究发现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好、财务杠杆越高、公司治理水平越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越高.目前我国公款吃喝、公费旅行等在职消费现象严重,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那么在职消费低的企业是否会为了向市场传递信号而提高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呢?笔者基于中国上市公司A股2008-2012年的数据,从管理层代理成本角度出发,研究在职消费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动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在职消费越小,企业越倾向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但是在职消费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的作用要受到盈余透明度的影响,在职消费小的企业在盈余透明度越差的情况下越倾向于提高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在学术上丰富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动机,还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监管机构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指导.【总页数】10页(P53-62)【作者】刘红霞;李任斯【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北京100081;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34.4【相关文献】1.企业社会责任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强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准实验 [J], 刘华;魏娟;巫丽兰2.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 [J], 王强3.刍议公司透明度、信息披露行为与盈余管理 [J], 陈为民4.稳健性盈余管理方式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的视角分析 [J], 张芬芬5.审计委员会透明度与高管在职消费--基于上交所强制披露要求的准自然实验研究[J], 陈汉文;王金妹;杨道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由现金流、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

自由现金流、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

自由现金流、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
张丹丹
【期刊名称】《财会月刊(理论版)》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本文以我国2012~2014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不同效力的公司治理是否对自由现金流的运用具有约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中存在自由现金流的代理问题,自由现金流与企业绩效负相关;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以及管理层持股能够显著降低滥用自由现金流对企业绩效造成的负面影响;股权集中度没能减弱这种负相关关系.
【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张丹丹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233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34.4
【相关文献】
1.公司治理、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现金流断流 [J], 陈志斌;孔令伊
2.公司治理与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实证研究 [J], 崔爽;张国源
3.管理层持股、自由现金流与企业绩效研究 [J], 杨增凡
4.终极控制权、现金流量权与企业价值——基于隐性终极控制论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实证研究 [J], 叶勇;刘波;黄雷
5.自由现金流、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J], 刘银国;杨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 ,FCF )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在满足了净现值大于零的所有项目所需资金后的那部分现金流量。

1986年,Jensen [1]发表了“FCF 的代理成本、公司财务与收购”一文,提出了FCF 代理成本假说,揭开了FCF 与代理成本、公司治理之间的联系。

Jensen 和Meckling [2]的早期研究认为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存在委托代理问题,由于股东和经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经理人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从事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又由于自由现金流的存在,使得企业有产生委托代理成本的前提条件,这样就会使经理人产生将自由现金流用于过度投资、低效收购和在职消费的动机。

Jensen 提出的自由现金流代理假说认为企业过度持有现金流会造成严重的代理成本并影响企业绩效。

其中在职消费就是企业代理成本的表现形式之一,Rajan 和Wulf [3]认为作为契约不完备性的产物和经理人进行自我激励的方法,在职消费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很多企业中,在职消费常常远远超出合理的水准,呈现出自我激励的高昂成本,远远超过了其带来的效率增量,Grossman 和Hart [4]认为在职消费正逐渐成为经理人侵占公司资源的一种手段。

企业的自由现金流究竟如何影响经理人员的在职消费?影响程度如何?不同的所有制结构和公司治理水平对这种影响的抑制程度如何?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本文使用A 股上市公司2006-2010年的数据,首先检验我国企业中自由现金流对在职消费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由自由现金流造成的代理成本;接着进一步研究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委托代理问题的强弱程度;最后利用公司治理水平的相关评价指标,检验公司治理水平较高的公司能否弱化委托代理问题。

自由现金流与在职消费———基于所有制和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刘银国1,2张琛1(1.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09;2.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处,蚌埠233030)摘要: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高管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流量。

自由现金流量越多,企业高管越有可能出现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过度在职消费,从而最终导致企业绩效下降。

本文选取2006-2010年沪市上市A 股企业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和在职消费程度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不同的所有制性质和公司治理水平对自由现金流和在职消费之间关系的影响。

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约束代理人行为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在职消费;公司治理;所有制收稿日期:2012-02-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2190);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9YJA630002)。

作者简介:刘银国,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琛,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DOI:10.14120/11-5057/f.2012.10.0051、自由现金流量与在职消费在职消费是指企业高管凭借其职位获取的除正常薪酬以外的额外报酬。

适度的在职消费是企业开展正常业务必需的支出,然而,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高管往往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即超额在职消费。

尤其当企业存在超额自由现金流时,高管的这一行为会更加严重。

在职消费除了为高管提供了非货币的私人收益外,并不能给公司经营带来好处,剔除这些支出并不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

因而,这部分支出可以称之为随意性收益支出,主要表现为管理费用中不必要的“公司脂肪”(corporate fat)。

它是高管侵占公司资源的一种手段,是代理成本的一种表现形式。

陈红明[5]和符蓉[6]认为企业持有的自由现金流量越多,高管可以任意支配的资源增加,其更可能为了私人利益而进行随意性支出或在职消费。

陈红明通过计算沪、深两市低机会、高现金流和高机会、低现金流两类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总资产比、短期投资总资产比和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收入比增长率的两组数据均值差异及其显著性统计检验,证明随意性支出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越是FCF充足的公司,随意性支出现象越严重。

符蓉[6]、庆燕燕等[7]、胡建平等[8]的实证研究都显示,FCF与随意性收益支出正相关,随意性收益支出与经营业绩负相关。

胡建平等采用我国垄断行业28家上市公司2001-2005年五年期间的数据组建样本,对自由现金流量和随意性收益支出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

研究表明,自由现金流量与随意性收益支出正相关,实证结果支持了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理论。

因此本文做出以下假设:假设1:企业过度持有现金流量会助长高管的在职消费,产生昂贵的代理成本,即自由现金流量与在职消费水平正相关。

2、所有制与在职消费Atkinson和Stiglitz[9]认为国有企业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社会收益与企业自身成本不同而导致的市场失灵,所以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往往比其他企业具备更多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权力优势。

国有企业真正的所有者是国家的全体人民,但是行使所有权的却是掌握了企业多数股权和控制权的国有股东,导致了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

青木昌彦等[10],张维迎[11]也都认为国家给予了国有企业经营者相应的经营管理权,但往往很难对经营者起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因此会产生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陈冬华等[12]认为在显性薪酬激励不足的情况下,拥有独特权力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势必会选择在职消费进行自我激励,国有企业中的在职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且呈现出在职消费随意性强,绝对额多,甚至很多企业的在职消费已经处在失控和泛滥的状态,李旭红[13]的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在职消费水平一般都在其工资收入的10倍以上。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有行政级别,拥有较大的控制权,但是却没有分红权,Krueger[14]认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较为频繁的岗位调动,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一般不会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只求能够在某个岗位顺利过渡,因此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这些官员会利用手中的权利掠夺超额资金,出现权力的寻租,最终导致腐败。

因此在现金流相同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更有可能将自由现金流投入到在职消费中。

故本文做出以下两个研究假设:假设2a:国有企业的在职消费程度更高;假设2b:国有产权加剧了自由现金流对在职消费的促进作用。

3、公司治理与在职消费Shleifer和Vishny[15]认为公司治理是融资供给方(投资者)保证自身投资收益的方式。

而由于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投资者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证,因此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好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其核心目的就是降低代理成本。

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意味着公司治理的各个因素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比如董事会、监事会的结构,对管理层的激励。

Byrd和Hickman[16],Lipton和Lorsch[17]的研究发现结构合理的董事会、监事会能够对企业起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

适宜的管理层激励能够促使经营管理人员更加努力地为企业效劳,从而抑制在职消费,降低代理成本,Singh和Davidson[18]的研究就表明管理层持股可以缓和代理冲突,从而使得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

所以我们认为公司治理水平高的企业可以有效抑制在职消费。

此外,公司治理水平高的企业拥有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正确引导并控制经理人员的行为,有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在自由现金流相同的情况下,高公司治理水平企业的经理人将自由现金流用于在职消费的可能性也降低了。

所以做出以下两个假设:假设3a:公司治理水平高的企业在职消费程度低;假设3b: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抑制了自由现金流对在职消费的促进作用。

研究设计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7-201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

由于我们需要使用前一期的数据来反映其对本期在职消费的影响,因此数据的实际选取年度为2006-2010年。

在选取样本中,由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样本选取过程中剔除金融和保险类企业,同时剔除财务数据不齐全和数据收集欠缺的企业。

此外,为了控制极端值的影响,我们对连续变量1%以下和99%以上的分位数进行了缩尾处理(Winsorize)。

最终选取样本总数2494个,其中国有企业1609个,非国有企业885个。

样本数据主要来自CCER数据库,部分数据,如在职消费的绝对数来自手工收集各家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年报。

2、变量设计和模型构建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自由现金流对经理人员在职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公司治理水平是如何影响经理人员的在职消费。

本文借鉴汉克尔等[19]在《现金流量与证券分析》一书中对现金流量判定方法,选取经营现金净流量扣除资本性支出总额之后的余额和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自由现金流量水平(FCF)。

对于在职消费水平的选取,本文选择在职消费的绝对数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NPC)来衡量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水平,但是往往还没有明确的指标来衡量在职消费绝对数。

从会计账务处理的角度上看,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项目绝大多数可以列入“管理费用”科目,同时按照年报披露规则,管理费用中的大额明细项目一般在“支付的与其他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予以披露。

本文借鉴陈冬华等的研究,结合会计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将与高管在职消费有关的、报表数据容易取得的费用项目按照金额大小、内容属性进行了合并和整理,包括八类: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通讯费、出国培训费、董事会费、小车费和会议费。

这八类涉及高管人员在职消费的项目可在年报“支付的与其他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获得。

在这八类中,若企业年报中有任何一项没有披露则删除样本。

为了考察所有制形式和公司治理水平对在职消费的影响,本文将国有控股超过50%的企业定义为国有企业,用虚拟变量SOE表示,以反映所有制形式,若该企业为国有企业则SOE取值为1,否则为0。

本文选取独立董事比例(IDR),监事会规模(SBS),高管持股比例(MSR),高管薪酬(MP)四个变量用以反映公司治理水平。

其中董事会是连接股东和经理层的环节,是最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独立董事本身公正、独立、客观的性质是监督经理人员最好的形式,可以减少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本文用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总人数来表示独立董事比例。

监事会作为企业内部重要的专门监督机构,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出资人代表的身份行使监督权力,对股东大会负责,其基本职责是以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为主要监督对象,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及时纠正不当行为,一个规模较大的监事会有助于其有效地履行其监督职能,保证监督的力度,本文用监事会总人数表示监事会规模。

高管人员持股是一种对高管人员有效的激励形式,高管人员若持有一定的股份,可以使得其利益与企业利益趋于一致,其偏离企业利益最大化倾向将会减轻,因此他们会更加努力地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本文选取企业董事、监事和经理人员的持股总和占企业总股本的比例反映高管人员的持股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