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一、古代文论的起源古代文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初期,即先秦时期。
在《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文学创作、文学审美的相关讨论。
比如《诗经》中的《召南·草》篇就探讨了诗歌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诗歌的审美价值。
《楚辞》中的《九辩》篇则对文学创作的目的、功用进行了阐述。
二、古代文论的发展与流派古代文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流派的变革。
先秦时期主要有儒家文论、道家文论和墨家文论。
儒家文论主张以文学来教化民众,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道家文论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墨家文论则提出了“扬善惩恶”和“以文害性”的思想,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出了具体要求。
汉代以后,随着各个学派的兴起,古代文论也出现了多个流派。
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韩愈的《宋论》和刘长卿的《世说新语》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古代文论著作。
韩愈提出了“文章合道理”和“治人以文,而文以治世”等思想,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鼎盛时期。
陆游、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的文论作品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指导作用,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苏轼提出了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真情实感和追求完美技巧的思想,对后世文论有重要贡献。
明清时期,凭借着杂剧等新兴文体的兴起,古代文论开始涌现出新的理论思想。
李时中的《京本通俗小说传》、李渔的《笔记小说》等作品对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进行了系统研究。
同时,王夫之、陈寅恪等学者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古代文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古代文论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古代文论不仅是文学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论中涉及到的文学创作、文学审美和文学教化等问题,对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文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索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同时,研究古代文论也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文论的思考,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完整word版)文章《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中国古代文论简述谈起中国古代文学,你首先肯定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先秦诸子散文。
是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文学给后人以史诗般气魄,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文学繁荣的背后当然缺少不了文学理论发展的支撑。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始终交织着两条线: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
一明一暗,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学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和文学创作史一样,文论发展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
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文学本身还没有自觉的认识。
但这时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思想自然包括了对文学的观点。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孔子从文学的社会作用出发,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孟子提出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荀子提出了创作的原则:明道、征圣、宗经。
道家以审美为中心,着重探讨文学自身规律。
儒、道两家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
此外,墨子主张文学要“尚质”、“尚用”,提出了“言有三表”的写作原则;法家则反对文学,韩非子说:“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两汉是古代文论发展的演进期。
上总结先秦,开始认识到“文学”与“学术”的区别。
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刘歆《七略》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来。
批评方面,集中对《诗经》、屈原、汉赋研究,《毛诗序》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汉末,王充打破经学的禁锢,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理论。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论的自觉期。
人们对文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学逐渐从儒学中独立出来。
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的兴起、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文论的进步奠定了客观的基础。
因此产生了《典论》、《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响当当的专著。
唐宋是古代文论的发展期。
唐代文论表现为诗论和文论共同发展。
唐初,陈子昂首倡复古革新,标举“汉魏风骨”。
梳理古代文学发展脉络(从先秦到明清)
记载神话的典籍有:
《山海经》: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 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典籍
《庄子》:浑沌开窍、运斤成风 《准南子》:仓颉造字、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 山
又名:《淮南鸿烈》 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写 主要思想:道家
返回
诗歌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 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 《诗》或《诗三百》。包括国风 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 40篇。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文学的演进与分期
• 古代文学:先秦时期——1919年(广义)
•
先秦时期——1840年(狭义)
• 说明:1840年——1919年为近代文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现代文学:1919年——1949年
• 当代文学:1949年——今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东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西晋、东晋)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一 先秦时期———神话、诗歌、散文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史
第
一
一 神话
篇
二 诗歌
先
秦
三 散文
文
学
创世神话: 女娲造人 盘古开天辟地
•自然灾害神话: 女娲炼石补天 后羿射日 大禹治水 精卫填海
•战争神话: 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 手法、欣赏效果等 2.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题材源泉, 如《西游记》、《楚辞》、《封神演义》
子衿
• "楚辞"是屈原等人开创的一种新诗体。这个名 称到西汉时始出现。 特点: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2)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意义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意义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在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从古代文学的基本规范和文学价值观的形成,到文学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成熟,中国古代文论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和深化的过程。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古代文学的基本规范和文学价值观逐渐形成。
诗经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是当时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这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提供了基础。
同时,孔子和《庄子》等先秦学者的思想也对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教育意义和价值观的引导。
《庄子》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对于文学表达的非言语化、隐喻化也有所启示。
进入汉代,中国古代文论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
汉代的文论批评理论主要集中在文体和写作风格上。
刘向的《新序》是汉代文论批评的典范之作,他认为文学作品要具备“文名、风质、意义、行亲、事功”五者之德。
汉代的文学批评理论不仅注重文章的形式美,也强调作品要贴近人民生活,有社会意义。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到来,中国古代文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文人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王卓的《文心雕龙》提出了“气势权短长”、“文体之文,皆有气象之变”等理论,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独特的风格和气势。
刘勰的《文心雕龙》则对文学表达的技巧和修辞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文人学者不仅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文论理论。
杜甫的《舆情》和李白的《将进酒》等唐代作品,以及苏轼的《赤壁赋》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宋代作品,都成为了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范本。
唐宋时期文人学者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包括文人自转、兴化、比兴、借物、跨界等,这些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文论整理
先秦文论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23.西汉前期的贾谊、刘安、司马迁等对屈原辞赋以很高评价。
但东汉扬雄和班固则提出了批评。
24.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25.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26.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27.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与独创性原则的是东汉的王充,他是在其《论衡》是书中提出的。
28.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易传》。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 文史综合 文体部分
(1)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从萌芽到初步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观念。
最早的文体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
另一重要类型是神话,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等著作中。
中国最早的书面记载——甲骨卜辞,可视为中国散文的雏形。
《尚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形成,之后古代散文分别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诗歌在战国后期得到了重大发展,《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把先秦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
(2)秦朝在文学上出色的只有《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3)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出现了汉赋这一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
枚乘《七发》是汉赋的开端之作,代表作家还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4)文体的区分到南朝时更加精细。
《文心雕龙》、《文选》都曾论及文体分类。
“文”和“笔”两大分类使文学和非文学的分野渐趋明确。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诗歌最为重要,代表诗人有阮籍、陶渊明等。
晋宋之际,七言诗开始广泛流行,是诗歌形式的又一次重大变化。
之后出现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山水诗派”、以沈约等人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和以宫廷文人创作为主的“宫体诗”。
乐府民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志怪”、“志人”两种小说也初具规模,前者如干宝的《搜神记》,后者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5)唐代是中国古代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有着极高的成就,题材广阔、思想深邃、风格流派多样,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等数以百计的杰出诗人。
传奇和变文也取得了较高成就,代表作有蒋防的《霍小玉传》、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
词是产生于唐代的一种新文体,温庭筠是晚唐词人中的代表。
散文方面,唐初韩愈、柳宗元掀起了革新文风的“古文运动”。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对文学艺术理论的探讨和总结。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将从古代文论的特点、内容和影响
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其次,古代文论的内容主要分为文学创作理论和文学鉴赏理论两个方面。
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古代文论主张文学要有“真、善、美”的特征。
其中,“真”是指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善”是指作
品要传递正能量和价值观,“美”则是指作品要具有审美价值,使人愉悦
和感动。
在文学鉴赏理论方面,古代文论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品味和欣赏,
提出了多种鉴赏标准和方法。
最后,古代文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论
的理论成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创作的指导,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达
到了辉煌的巅峰。
例如,《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另外,《红楼梦》也是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古代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借鉴,创造
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
总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创新,它体现了中
国古代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古代文论的特点是
思想深邃、理论系统,其内容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两个方面。
古代文
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
宝和精神财富。
古代文论 发展脉络
言与意老庄言――意――道“圣人立象以尽意”《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文心雕龙》《神思》神与物游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文心雕龙·神思》)认为创作构思是由作者感情所孕育激发的,通过想象进行的;而激情和想象则是从客观物象外貌引起的,通过思维认识的。
《诗品序》钟嵘○“滋味说”他认为只有有滋味的诗,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兴文已尽而意有余“境”、“境界”都不指客观物象和环境,而是指人的主观对客观的感受、体会、○“思与境偕”“思与境偕”说《与王驾评诗书》:“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意境的基本性质。
“思”,创作中的诗思、构思或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境”,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即情感化了的物象世界。
“思”与“境”相偕(即二者同在),相互融会,这就产生了作品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世界。
○韵味说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把是否“辨于味”作为衡量作者、诗评家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即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
《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
古今王国维“意境论“怨《论语》“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屈原“发愤以抒情”——《毛诗序》“下以风刺上”(“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礼记》温柔敦厚)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司马迁“发愤着书”“发愤着书”具有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和中和之美完全不同的美学品格,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
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古代文化常识”之文学常识大全,带你捋清古代华夏文学的脉络
“古代文化常识”之文学常识大全,带你捋清古代华夏文学的脉络先秦篇一、散文(一)历史散文(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
传为左丘明所著。
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
(二)诸子百家散文(1)道家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
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法观点。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逍遥游》。
(2)儒家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古文论特点
•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 训诂、艺人谚语中的文论三大传统
• 1.工具主义 • 2.审美主义 • 3.文本分析为中心的诗文评话语
三、古文论的表现形态
• 朱东润先生的看法是6类 今欲观古人文学批评之所成就,要而 论之,盖有六端。自成一书,条理必具如 刘勰、钟嵘之书,一也。发为篇章,散见 本集,如韩愈论文论诗诸篇,二也。甄采 诸家,定为选本,后人从此去取,窥其意 旨,如殷潘之《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之 《中兴间气集》,三也。亦有选家,
• 结构内容上总体呈现出儒道互补的特征。 前者文学外部规律特征明显,后者对文学 自律理论贡献显著。
• 3.概念和范畴特征: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 验的统一。 逻辑性较为缺乏,范畴界限模糊。如: 神、气、韵、境、味等。
• 4.理论内涵倾向:重表现,叙事理论不发达。 以是论文核心。 • 《诗学》《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
一、体系特征
• 整体上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 1.学理特征: (1)学理脉络 西方:继承-突破-创新 中国:继承-阐释-创新(融合) (2)学理特征:在逻辑性、系统性和科 学性等方面与西方不同。
• 2. 内容建构特征:
• 农业社会、封建宗法社会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重实践、重教化。
间附评注,虽繁简异趣,语或不一,而望 表知里,情态毕具,如方回之《瀛奎律 髓》,张惠言之《词选》,四也。他若宗 旨有在,而语不尽传,照承之光,自有他 耀:其见于他人专书,如山谷之说,备见 于诗眼者为五;见于他人诗文,如四灵之 论,见于《水心集》者,六也。此六端外, 或有可举,该不数数觏焉。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P3
三、古文论的表现形态
• • • • 就文体呈现而言,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1.散见于诸子书中的文论:《论语》、《论衡》 2.诗话、词话:《六一诗话》可算作源头 3.书信序跋:白居易《与元九书》,萧统的《文 选序》,黄庭坚的《山谷题跋》 • 4.小说戏剧点评:最早运用者是南宋末年的刘辰 翁。曾对《老子》、《庄子》、《世说新语》及 多家文集进行评点。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摘要】中国古代文论体系是古代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本文从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入手,探讨了文论体系的形成、经典文论家及其著作、体系的内在逻辑、特点以及影响。
通过对文论体系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具有持续的价值,对今后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仍具有启示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挖掘文论体系的内涵和意义,探究其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新应用,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思考和智慧。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体系问题、重要性、研究现状、形成、经典文论家、内在逻辑、特点、影响、持续价值、未来研究、文学理论、传统文化、学术思想。
1. 引言1.1 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文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文论家提出了与文学创作相关的理论和观点。
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文论不仅涉及文学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还包括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通过文论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思想、风格等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古代文论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文论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促进中国文学的创新和传承。
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对于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文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和特点,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学传统,为中国文学的当代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现状在国内,许多学者致力于故宫文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和解读古代文论经典著作,为文论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学材料。
不少高校的文学院系也设立了相关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发展。
文学史发展脉络知识点总结
文学史发展脉络知识点总结文学史是研究人类文学演进和发展的学科,它记录和分析了文学的起源、发展、变革和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总结出与其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1.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文字记载,由于各地文明的不同,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文学传统。
例如,古代埃及文学以宗教和神话为主题,展现了丰富的神话故事和生活场景。
古印度文学则以《摩诃婆罗多》等史诗为代表,描绘了宇宙和人类的起源。
2. 古希腊和罗马文学古希腊和罗马文学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的发展。
古希腊文学以史诗、戏剧和哲学作为主要形式,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以及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作品。
古罗马文学则受到希腊文学的启发,以作品《埃涅阿斯纪》和维吉尔的史诗《奥里荡》而闻名。
3. 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主要受到宗教和骑士精神的影响。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加尔文通契布》、《圣杯传说》和《唐吉诃德》等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4. 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该时期的作家们受到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启发,开始追求人文主义和个人表达。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和但丁的《神曲》是文艺复兴文学的代表作品。
5. 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的表达。
浪漫主义作品注重自然的描绘和个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和英国著名诗人拜伦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6.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出现于20世纪初,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反叛。
它注重表达内心体验、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多样的文学风格。
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弗朗茨·卡夫卡。
7.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的进一步演变,强调对语言的游戏和对现实的颠覆。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边界,探索了新的叙事方式和读者的参与。
托马斯·平奇和伊夫·莫拉尼奥都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单元复习 梳理古代文学发展脉络
时期
中国
欧洲
10~15世纪 (宋元到明初)
印刷术、火药、指南 远洋航海技术 针、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明中后) 《本草纲目》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17世纪(明后期至 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天文望眼镜、近代化学、力学、解
(四)历法、农学
2、农学:四大农书
时间
西汉 北魏 元朝 明朝
作者
成就
世界地位
氾胜之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
《氾胜之书》农业科学著作
贾思勰 《齐民要术》我整国最现系存统的的最一早部最农完书
王祯
《农书》
详细包含了农业各方 面的知识
徐光启 《农政全书》达的到顶了 峰传统农业科学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 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
目的 服务于农业生产 和统治需要
发展 趋势
逐渐落后于西方
服务于工业生产 和经济的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
【实战演练】
1.(2007•江苏•24)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
A 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3.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
流文学表达方式的变化看,古代中国文
学的发展趋势是
A
A.逐渐平民化 C.逐渐神秘化
B.逐渐贵族化 D.逐渐宗教化
③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 ④文化高压政策。
1、明清时期,以大量记叙日常生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散文脉络整理
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
归有光等“唐宋派”
晚
小
品
散
文
“公安派”代表“三袁”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冲破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
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张岱《西湖七月半》
《湖心亭看雪》
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
明末
清初
侯方域《李姬传》
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政论文
贾谊《过秦论》
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
晁错《论贵粟疏》
王充《论衡》
赋
大赋
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上林》《子虚》扬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
大赋大都以问答为骨架,铺陈名物、排比词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韵词,铺陈多用整齐对称的韵语,叙述多用散文句。
京都赋
班固《两都赋》
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
《韩非子》
严峻峭刻,深抉隐微
叙
事
编年体
《春秋》
编年体
左丘明《左氏春秋》
《左传》《春秋左氏传》
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别体
《国语》
国别体
《战国策》
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汉
代
史传文
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析理透辟,清隽卓绝,以精密见长
北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重风神,绵邈,有跌宕唱叹的韵致
苏轼《赤壁赋》
豪放自然,多姿多彩
曾巩《墨池记》
委曲周详,完整严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若论历史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之相比。
它与中国大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发展的脉络,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
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
并且呈现着在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
每种题材的演进都是一部历史,而且脉络清晰。
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学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每一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并且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各种文体互相渗透、影响,互相借鉴,有交融的特点。
在文学的内涵中,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的特殊魅力,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文学各种文体齐备,诗歌、散文、词、戏曲、小说等无不涵盖,且各具时代特色。
就文学的历史分期来看,它可以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及近代文学几个部分。
各部分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先秦文学包含着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的三个阶段。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文学以诗歌、散文等为主要文体。
诗歌又以《诗经》、《楚辞》为代表。
《诗经》以风、雅、颂、赋、比、兴之“六义”传播影响后世。
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和诸子散文等为最佳。
同时先秦文学也孕育着很多其他文学题材的萌芽。
其中神话传说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散文是小说的源头,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
《九歌》中已有戏曲的萌芽。
中国文学的思想也孕育在先秦、秦汉时代。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杂家、农家等“诸子百家”,流派纷呈,形成百家争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2)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
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
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形式——“情欲信,辞欲巧。
”《礼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巧言佞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内容与形式——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3)思无邪:论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孟子(1)“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乐也。
”《孟子·梁惠王》(2)“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是指文学释义时,不能因为文采修辞而妨害对辞句意义的理解,也不能因为辞句的表层意义而妨害对诗人创作意图的理解,要通过揣摩整首诗的诗意,推求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读者心解与作者本意的会通,即“视界交融”。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
●中国释义学的开山纲领“以意逆志”从解文到观辞更进到释意,重在文本内部研究;“知人论世”从论世到知人再落实到释意,重在文本的外部批评。
(3)“知言养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所谓养气,指道德修养。
孟子所养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上的气,是经过道德修养达到一种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所表现出来的由义与道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
气与言的关系是身心修养与文学的关系。
对“文气”说有奠基作用。
4、荀子(1)明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2)“乐得其欲”与“以道制欲”(二)老庄及道家文论1、老子(1)尚质弃文,道法自然“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提出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自然等,对中国文论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巨大的影响。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①凭借有限、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
②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通于道——自然无为。
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
这实际上就是艺术意境的特征。
(3)有无相生,致虚守静“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恒也。
”“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①“虚”,是指排除与至道无关的杂念与欲念;“静”,是指心境的平和宁静。
②“虚静”是主体排除主观成见和偏见,超越身心欲求,宁静专一的心理状态。
这是老子所启示的创作心理规律,对后代文学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
(庄子“心斋”、“坐忘”;宗炳:“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刘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2、庄子(1)“朴素为美”,“法天贵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顺物自然”(《应帝王》)“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山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庄子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故崇尚“天籁”之美,要求文艺创作剔除人为的雕琢和华伪,恪守自然本性,达到“功成之美,无一其迹”,出于人的自然流露而与客观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学效果。
《渔父篇》:“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之天也,自然不可夺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崇尚真诚,反对虚假矫情。
(2)“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外物》内涵:“言”不能尽“意”外之“道”,要从言外、意致之外才能体悟“道”。
因而,要真正理解文艺作品的意思,就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本身,而要充分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透过有限的语言文字去领悟无限的“言外之意”。
●“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论述了道与语言的关系,涉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指出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以及突破这种局限性的途径,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易传》儒道兼综的文论思想(1)象与意“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之舞之以尽其神。
”《系辞上》立象可以尽意,通过具体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可以让人领悟或感受到无限深隐丰富的“意”。
作为美学命题,对“意象”范畴的提出具有启迪意义。
(2)阳刚与阴柔“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①对文艺范畴的影响:美丑、虚实、真幻、动静、情志、形神、文质、哀乐等对立范畴。
②对文学风格论的影响:曹丕:文气“清浊”;阳刚——雄浑、健劲、豪放、壮丽;阴柔——淡远、高远、飘逸、温柔。
(3)通变入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系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
”《说卦》二、两汉文论概述(1)文化脉络:黄老之学——经学——谶纬神学(2)文论特点:①围绕诗与辞赋展开;②基本特征:依经立论(一)《诗大序》:儒家文论的总结1、情志说——对诗歌本质的认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1)提出情志统一的诗学观,发展了“诗言志”,更准确全面的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
(2)继承《乐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念以解释诗歌的本质和起源,显示出“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传统古久得多。
”(朱自清《诗言志辨》)2、发乎情,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变风变雅为怨刺之诗,发乎人性人情,所以刺者,欲回归于礼义之世。
3、教化与讽谏——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4、主文而谲谏——对诗歌形式特点的要求主文:注重文采,讲究形式;谲谏:“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不可直露急切。
“主文而谲谏”符合人对批评的接受心理,易为统治者接受,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附:对“六义”的总结1、六诗和六义说《周礼·春官·大师》称“六诗”:“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毛诗序》称“六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2、关于六诗的解释孔颖达《毛诗正义》将“六诗”分成三体三用:“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其它:六诗皆体。
3、关于风雅颂——以政教美刺说诗。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风,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尚;雅,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颂,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
4.关于赋比兴(《诗大序》未作解释)几种有代表性的阐释:①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於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
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
(郑玄《周礼》注)②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以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卷一)③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南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引李仲蒙语)④诗重比兴——感物兴情;比兴寄托;兴寄、兴象、兴趣;诗可以兴。
⑤清·吴乔《围炉诗话》:“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
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实句变成死句。
”(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