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视角的管理层持股与代理成本分析
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共财政形成分析
理 论 与 方 法
成正比。而在后续某一特定时点 ,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
最大化显得尤为重要 。
度, 市场对公 共服务 的需求由供给不足 转变为需求不足 。 此时 , 候选人 通过 提高公共服务 的质 量进 行竞争 。( ) 4 公 众只能在两个候选人之间进行非此 即彼的选择。( ) 选 5t  ̄ l
财政 制度建立 。
一
、
候选人 的 自我 “ 拍卖 ”
模型第一 阶段有 以下假设 : 1社会上有 两个 准政府 () 代理人 : 候选人 1候选人 2 2 候选人获得 的效用满足 , 。( ) 程度来自于为社会提供公 共服务 品的质量 ,且候选人 为 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质 量越 高其 获得的效用越大 ,即效
额 及获得的效用将 全部发生变化 。
() 3 代理人 l 不履行承诺 , 代理人 2 行承 诺。这时 履
二、 代理人决策过程
当候选人成为代理人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后 , 与公众形
设代理人 2的机会成本为 C , 这是与 ( ) 2相对称的情况 。 () 4 两个 代理人都履行承诺 , 付出 的机会成 本分别为
阀值 ,成本较 高的代理人选 择不履行 而成本低的代理 人
则会履行承诺。然而却 出现 了类似 “ 智猪博弈” 的结果 : 由
于成本 高而选择 不履 行的代 理人 却获得 了更 高的效 用 。
up o l f rb,C2
6,
而低成本的代理人只 有履行 才能得到更 高的效用 。现 实
中这种 情形同样不会发 生 。因为这 里的成本是 使总效用
救措施 , 以获得选择忍受的公众的支 持。
在第二 阶段博弈过程中会产生以下 四种结果 :
代理模式的博弈关系研究
N LI FEN XIANG案例分享A- 20 -自进入2004年以后,中国车市场增速有所下滑,但依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15%的增长速度,仍然大大高于全球平均速度。
迅速扩容的市场引发了汽车制造商及代理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汽车营销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关注。
一、营销渠道理论(一)营销渠道理论简介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营销渠道指某种货物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取得这种货物或劳务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企业或个人。
就是说,营销渠道就是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的具体通道或路径。
(二)营销渠道理论发展按照Stern和Reve的总结,分销渠道理论发展经历了“渠道结构理论”和“渠道行为理论”两个阶段,渠道结构理论范式被称为“效率范式”,其研究的核心主题是通过优化渠道结构,获得渠道效率;渠道行为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对渠道成员行为和关系的研究,先后形成了“权利范式”和“关系范式”这两种理论。
这就是渠道范式演进中的“两阶段三范式”。
目前,分销渠道的理论范式已由效率导向转向行为导向,“关系范式”成为分销渠道理论的主流范式,其对渠道行为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应用性。
二、代理理论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企业所有者将某项业务交给他人代为经营,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分离。
委托代理关系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契约的关系,在这种契约下,所有者将某些业务分配给其他代理人代为履行。
代理成本是指因为代理问题所产生的损失及为解决代理问题所发生的成本。
三、博弈理论(一)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
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
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2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5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判刑2年,抵赖的判十年。
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判2年,抵赖的话判10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5年,比起抵赖的判10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博弈分析——基于配股中非流通股股东获取股权增值收益的视角
我 国特 有 的股 权 分置 结构 使得 股 东与 外部投 资者 的 目标 函数相 差极大 。对于 非流通 股股东 ,由于非流 通股不 能在二 级市场 上流通 , 非流通 股的转 让一般 以每股净 资产作 为定价 的基础 ,这使得 非流通股 股东 的 目标 函数是每 股净资产 最大化 。对于流 通股股 东 ,一 方面 ,我 国上 市公司 的分红很 低甚至 不分红 ,因此投 资者不希 望通过 购买股票 公司 获得分 红派息 ,而是希 望在短 期投机 为 中获利 ;另一 方面 ,流 示 通股 股 东 由于 所 占股权 比例很 低 ,参 与监 督管 理要 付 出 的成本 与 收 益极 不对等 ,因此很 多流通 股股东 都有 “ 便车 ”心理 ,没 有监督 公 搭 司治 理的积 极性 ,他 们也不 真正关 心公司 的经营状 况 ,他们 的 目标 函 数 是通 过投 机 行为 获 得股 票价 格最 大 化本 文 以下 的部 分参 考 郭世 辉 (08 2 0 )中 的分析 。[设 非流 通股 股本 为T 价格 为P。 1 3 ;流 通股 股 本为T l n ,价格 为P n 原股本为T ,T =T , 。其中P 可 以参考 国有 oT +, 股 、法人 股 协议 转让 的价 格 。P 是市 场均 衡 价格 ,是 买方 和卖 方 公 开充 分竞 价 的结 果 。一般 情况 下 ,P2 以下建 立完全 信 息静态 o <P, 。 模型 分析配股 时各行 为主体行 为 。 模 型假 设 1 假 设 股 票 的 增发 价 格 高 于 原 非 流通 股 股 东 的持 有 价 格 ,低 . 于 流 通 股 股 东 的持 有 价 格 。虽 然 在个 别 时候 b 10 8 曾出 现过  ̄ 20年 再 融 资 价 格 高 于流 通 股 股 东 的持 有 价 格 ,但 由于 大 多 时 候 再 融 资 价 格 都低 于流 通股 股 东 的持 有价 格 ,故 做 如上 假 设 。 2 假 设 不考 虑 新流 通 股股 东投 资 的机 会 成本 。 . 二 、模 型设 定 与分 析 设 非 流通 股 股 本 为T ' ,价 格 为P。 n ;流 通股 股 本 为T 1 ,价 格 为 n P 原 股 本 为T ,T= T + 其 中P。 以参 考 国有 股 、法 人 股协 o T 可 议 转 让 的 价格 。P , 市 场 均 衡价 格 ,是 买 方 和卖 方 公开 充 分 竞价 是 的 结 果 ,P。 设 公 司总 的 配 售 数量 为 T 为 配 股价 格 。 向公 <P ,P 司 的 原流 通 股 股东 配 售数 量 为T , 向非 流通 股 股 东配 售 数量 为 T, , T =T ,+T ,配股 后 总股 本 为T 。 +T ,二级 市 场 除权价 格 :
“博弈论”视角下的投资行为和投机行为分析
金融观察Һ㊀ 博弈论 视角下的投资行为和投机行为分析韦㊀莉摘㊀要:不论是金融界传奇的华尔街还是中国的金融市场ꎬ投资与投机一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ꎮ关于金融市场参与者而言ꎬ其高收益㊁高风险经常导致他们做出一些过激行为ꎬ一些商业鬼才运用自身独特的嗅觉甚至经过一些非法或者侵害别人利益的行为来为自己谋取高额的利益ꎮ我们在肯定投资投机行为为资本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ꎬ也要预防投机过度对市场的冲击与伤害ꎮ众所周知ꎬ不论投资还是投机ꎬ它们的实质都是为了获取利益ꎮ那么ꎬ它们之间的博弈ꎬ谁更胜一筹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ꎮ关键词:投资ꎻ投机ꎻ心理偏差ꎻ投资风险中图分类号:F830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2-0121-02㊀㊀博弈论在经济学㊁国内及国际政治科学㊁军事战略以及生物学等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ꎬ那么什么是博弈论呢?博弈论即两位局中人在一场竞赛中利用自己的方案与优势对抗对方的策略ꎬ最终获得成功的目的ꎮ在我国ꎬ经济越来越市场化ꎬ比如股市㊁证券ꎬ对它们而言ꎬ投资与投机ꎬ二者不可或缺ꎮ投资ꎬ便是使用投资者手中的现有资金参与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ꎬ其目的是为了从经营所得到的利润中获取更多收益ꎮ而投机则是依据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测与了解ꎬ预计将会出现的盈利状况ꎬ提前规划运用市场商品及服务的价格变动赚取差价ꎬ一旦存在信息不对称ꎬ就意味着存在投机行为ꎮ而投机所做的就是利用股价的上下波动进行多次买入和卖出来赚取其中的差价ꎮ证券投机也是同样道理ꎬ货币持有者运用证券价格的凹凸波动赚取差价ꎮ因此ꎬ笔者认为有投资必然会有投机ꎮ一㊁投资与投机的联系与区别投资与投机虽然在理论上很容易分辨ꎬ但在生活中投资与投机的界线很难划清ꎬ它们是相辅相成㊁彼此联系的ꎬ因为人们的动机能够随时产生转化ꎮ它们二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你中有我ꎬ我中有你ꎮ我们可以把投资理解为相对稳重的投机ꎬ投机便是相对冒险的投资ꎮ例如ꎬ投资者为做一个长期投资购买了大量证券ꎬ但若证券行市暴涨ꎬ他可能会担心错过这次盈利的时机而急于将这些证券卖掉来赚取更多的利益ꎬ在这种情况下ꎬ他的身份又变成了一个证券投机者ꎮ相反ꎬ购买证券的投机者ꎬ他们想在短期时间内获取暴利ꎬ如果证券行市暴跌ꎬ那么他们可能又会改变自身的想法ꎬ将所持有的股票迟迟不肯卖出ꎬ那么他的身份又会变成事实上的证券投资者ꎮ在操作过程中ꎬ投资与投机在本质上并无区别ꎬ它们都是投资者做出一些投入后期望未来能够获取更高的收益ꎮ投资与投机的区别在于ꎬ投资本身是为了降低风险ꎬ是投资者在通过详尽的市场调研剖析后ꎬ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获取稳定收益的操作行为ꎬ这种行为是理性的ꎮ他期望他的投入在将来取得一个合理回报ꎮ投资的回收期较长ꎬ投资变现速度较慢ꎬ流动性也比较差ꎬ更趋向于未来收益的积累ꎮ而投机与投资恰恰相反ꎬ它的期限比较短ꎬ其实质是承担风险ꎮ投机者作为市场的风险承担者ꎬ他的行为是盲目从众的ꎬ为了谋求利润期待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ꎬ通常是快速的买卖行为ꎮ俗话说ꎬ高风险高收益ꎮ由于投机承担了风险ꎬ若投机取得成功ꎬ那么投机者取得的收益必将丰硕ꎻ若投机惨遭失败ꎬ那么投机者也将承担庞大的损失ꎮ因而ꎬ人们常常把投机行为称为 高风险的投资 ꎮ二㊁投资投机行为分析(一)投资投机者行为的偏差分析在资本市场中ꎬ投资者在面对庞大的信息流㊁繁杂的买卖状况以及压力时ꎬ为尽快做出决策计划ꎬ他们通常会借助直觉和一些框架ꎮ直觉即参与者的直观感受ꎬ并没有经过分析推理ꎮ直觉贯穿于生活之中ꎬ是个人在试错法下积累的普遍经验ꎮ直觉能协助人们更快地找到答案ꎬ虽然不一定是最优的解决方案ꎬ但可能靠近正确答案ꎬ当然也可能出现一些误差ꎬ这是不可避免的ꎮ框架是为参与者提供形式或强度的结构系统ꎮ它能够给参与者指引方向或提供模板ꎮ因为很多框架是模糊的ꎬ那就需要投资者自己去甄别所面临问题适应的情景并进行选择或者加以修正ꎮ我们把它称为投资者过分依赖框架ꎮ总之ꎬ无论直觉偏差还是依赖于框架ꎬ都会对投资者决策的正确性产生影响ꎮ(二)投资投机者行为的心理分析投资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ꎬ心理对决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ꎬ很多投资都曾因各式各样的心理误区导致了投资亏损ꎮ在金融市场中ꎬ拥有良好的投资心理是投资取胜的必要因素ꎮ很简单ꎬ同样的环境同时同方向操作ꎬ不同投资者的心理差异会使他们获得不同的投资收益ꎬ或许这种收益还相差甚大ꎮ笔者坚信ꎬ一个拥有良好投资心理的投资者ꎬ会更加沉着㊁有效地对市场进行分析ꎬ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来获取收益ꎮ1.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我们都知道它就是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ꎬ即所121谓的 赶潮流 ꎮ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发现ꎬ经常在一起相处的人ꎬ会互相影响ꎬ一般都有着相近的想法ꎮ如果出现一个选择ꎬ他们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意见ꎬ接纳大多数人的想法ꎬ选择与他们一致的行为ꎮ俗话说真理一般掌握在少数人手里ꎬ所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也不一定都是对的ꎮ然而所造成的惨重损失却需要自己买单ꎮ有些投资者在市场处于高峰期ꎬ看到他人大量买入股票ꎬ即使价格很高ꎬ在不了解行情的情况下也跟风追买ꎬ显然这并不是投资的好时机ꎮ而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ꎬ很多投资者虽然看到优质股票被低估也不敢买入ꎬ因为别人都按兵不动ꎮ还有一些投资者受某些空穴来风消息的影响ꎬ因恐慌抛售了大批后市潜力很好的股票ꎮ因此ꎬ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买卖时ꎬ切不可盲目跟风ꎬ应该提前做好市场调研ꎬ了解市场的需求ꎬ从而做好投资决策ꎬ显然人云亦云是不可取的ꎮ2.犹豫与贪婪心理在证券及股票市场犹豫心理屡见不鲜ꎬ投资者已经做好了自己的投资策略及相应的投资计划ꎬ但总在不断等待与观望中错失良机ꎮ表现在当自己的股票开始盈利时ꎬ投资者兴奋不已总是期望还有更大的上涨空间ꎬ不肯果断抛售赚取既得利益ꎬ结果在股价下跌时又让自己陷入股票被套牢的局面ꎮ每次股票价格下跌时ꎬ投资者期待价格一跌再跌ꎬ一直不愿买进ꎬ结果让最好的赚钱机会轻易溜走了ꎮ人们无止境的欲望只会让原本的投资计划落空ꎬ到头来一无所获ꎮ3.过度自信巴菲特认为ꎬ信心是投资成功的一个必要因素ꎮ这无可厚非ꎬ但笔者也相信过分自信并不是好事ꎮ投资者的自信并非源自主观期望ꎮ过分自信导致投资者过分依赖自己的决策却忽视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状况ꎬ从而忽视了风险ꎮ也可能导致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高估自己的判断力及信息的准确性ꎬ从而导致决策失误ꎮ例如在美国次贷危机前ꎬ大多数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都看好房地产ꎬ然而几位投资鬼才准确预测到泡沫的破裂ꎬ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赢家ꎮ在这场较量中每一个人都不觉得自己做错了ꎮ他们每天在房价上涨时开心地计算着上百倍的利润ꎬ却没有想过房价一旦下跌他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ꎮ由于从不相信房价会跌ꎬ所以他们不会重新审视市场ꎬ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不合时宜ꎬ最终输得一败涂地ꎮ在笔者看来ꎬ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ꎬ而是自己笃定的缪判ꎮ这无疑是对华尔街投资者过分自信的无情揭露ꎮ4.投机善赌有一些股市投资者ꎬ他们希望达到一劳永逸的状态ꎮ这类投资者希望通过几次成功的投机就获得高额回报ꎮ他们投入了所有的精力及资金ꎬ等待自己翻盘ꎬ但是当股市下跌ꎬ他们仍不死心ꎬ认为总会回暖ꎬ就像赌徒一样相信他们终会赢ꎬ继续注资妄图反弹ꎬ却被市场牢牢套住ꎬ造成巨大损失ꎮ(三)投资投机对待风险的态度投资者通常在保存本金的前提下争取利润ꎬ而投机者认为风险承担就是一种赚钱的路径ꎮ很多投资者利用适当分散投资来分散风险ꎬ投机者往往偏爱一次性获得暴利ꎮ投资者为了追求稳健ꎬ可能会选择存银行㊁买债券㊁买指数基金等ꎮ投机者偏爱高回报ꎬ因此ꎬ买彩票㊁赛马等会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ꎮ高风险通常伴随高收益的产生ꎮ无论进行投资还是投机ꎬ我们首先应该识别风险ꎬ在高价时一拥而上是风险的主要来源ꎬ以为风险消失也是很危险的想法ꎮ而所有人都相信某种东西有风险时ꎬ通常会把价格降低至没有风险的程度ꎮ也就是说ꎬ多数的否定意见可以将风险最小化ꎮ相反ꎬ所有人都相信某种东西没有风险时ꎬ价格会被疯抬ꎬ那么它将蕴藏巨大风险ꎮ巴菲特每做一次投资打一个孔ꎬ他一生只打了20个孔ꎬ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投资准确率高的原因ꎮ我们应该向他学习ꎬ足够了解市场行情后做有把握的投资ꎮ(四)对于过分投机行为我国政府应采取控制机制投机是资本市场的必然产物ꎬ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ꎬ华尔街金融家成为了全世界指责的对象ꎮ少部分精英的贪婪ꎬ最终得由美国政府和无知大众买单ꎮ美国房地产行业泡沫开始破灭ꎬ造成世界领域的经济大萧条ꎮ华尔街金融家因疯狂的投机行为成为众矢之的ꎮ我们在承认适当的投机行为为资本社会注入活力的同时ꎬ也不能忽视过分投机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灾难ꎮ投机者与监管者之间广泛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ꎬ这些投机行为很难被发现ꎬ导致人们为获取私利选择投机ꎮ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ꎬ投机行为就难以根绝ꎮ所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是控制投机行为的重要路径ꎮ国家应加强风险控制与管理ꎬ做好舆论导向工作ꎻ对股票市场进行宏观调控ꎻ加强监管ꎬ实行统一的监管体制ꎻ加强股票市场的法律化和规范化建设ꎬ保持股票市场的相对稳定ꎻ平衡市场供求ꎮ相比华尔街在资本市场摸索付出的代价ꎬ中国的资本市场存在很多的不足ꎬ我们应该寻求适合我们的发展体制ꎮ三㊁总结关于投资与投机间的博弈ꎬ我认为二者不分伯仲ꎬ关键取决于投资者所采取的投资方案及个人心理偏好ꎬ以及是否愿意承担高风险来获取未来高额收益ꎮ在投资过程中ꎬ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投资与投机二者的关系ꎬ摆正它们在投资中的位置ꎬ从而更好地利用它探索市场的规律ꎮ参考文献:[1]饶博越.股票市场中投资与投机之间的区别㊁联系和相应对策[J].现代商业ꎬ2017(31).[2]李学.中国股票机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研究及对经济人理性的再思考[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ꎬ2007. [3]时坤.投资亦或投机 证券交易理念与策略辨析[J].市场周刊ꎬ2018(12).[4]马嫣然ꎬ蔡建峰.股票发行制度㊁风险投资机构特征对初创企业发行抑价的影响 基于2009~2015年中国创业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经纬ꎬ2018(3).作者简介:韦莉ꎬ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ꎮ221。
第二类代理问题——控股股东代理问题(掏空
专题二第二类代理问题——控股股东代理问题(掏空)一、起源从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过程来看,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由于股权高度分散而导致的管理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近年来,关于股权结构研究的最新证据发现,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企业股权结构不是高度分散而是相当集中的。
由于企业股权主要集中在控股大股东手中,控股大股东有足够的权力控制上市公司,并通过影响上市公司的各种决策来为其谋取私利。
控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由此而来,这就是所谓的“控股大股东代理问题”,也有人称之为“第二类代理问题”。
基于我国现实情况而言,中国企业上市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产物,因此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这导致了国有股“一股独大”并高度集中的特征。
同时也使中国上市公司控股大股东既有“父爱主义”积极的一面,又有“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消极一面。
二、定义从Shleifer和Vishny(1997)的著名论述开始,有关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问题的研究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随后LLSV等也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Johnson,La Poorta,Lopez-De-Silanesand Shleifer(2000)首次用“Tunneling”一词来形容控股股东从通过隐蔽的渠道从上市公司攫取私人利益,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即掏空行为。
他们指出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转移公司资源,包括合法的资产出售、转让和非法的欺诈等;另一种是采用摊薄股东权益、内部交易等不用转移公司资产的方式,实现公司利益向控股股东的转移。
三、产生机理(一)表现形式1.股权分置改革前控股大股东的利益侵占方式在2007年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被人为地设置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两部分。
由于非流通股不能上市流通,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与非流通股股东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股价的涨跌也不会给非流通股股东造成任何直接的影响。
管理层与股东的博弈分析
管理层与股东的博弈分析【摘要】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层出不穷,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困扰。
现有研究往往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与监管机构、上市公司与外部审计的博弈来研究这个问题,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以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博弈来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务舞弊,博弈,上市公司一、背景与理论分析(一)上市公司舞弊背景分析上市公司通常会为了成功ipo,又或是保住珍贵的“壳”资源而进行舞弊。
这个一方面是监管的原因,而另一方面也不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期望通过投资上市公司从中获得巨大收益。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进行舞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管理层为了谋求私利。
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很可能会选择舞弊来夸大自己的业绩,以求获得更高的回报。
(二)博弈理论分析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以达到取胜的意义。
博弈论分析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是理性人假设,第二是效用最大化假设。
二、博弈分析--管理层与股东的博弈(一)博弈假设。
管理层与股东均是理性经济人;管理层与股东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层与股东均有两种行为选择,即舞弊或不舞弊、监督与不监督。
(二)模型建立管理层与股东的博弈如表1所示,管理层以概率x进行舞弊,股东以概率y进行监督。
其中r表示管理层的正常收益,w表示舞弊收益,p表示管理层舞弊被发现所承担的赔偿损失,s表示管理层舞弊被发现对其自身造成的声誉损失;c表示股东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的成本,q表示管理层舞弊对股东造成的损失。
(三)博弈求解针对以上博弈,采用期望收益相等法进行求解。
1、管理层:管理层选择舞弊和不舞弊的期望收益相等则,y(r+w-p-s)+(1-y)(r+w)=ry+r(1-y)解得,y=w/(p+s)2、股东:股东选择监督和不监督的期望收益相等则,x(p-c-q)+(1-x)(-c)=x(-q)解得,x=c/p(四)博弈的经济意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管理层进行舞弊的概率为c/p,股东进行监督的概率为w/(p+s)。
《控制权博弈视角下恶意并购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控制权博弈视角下恶意并购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企业间的控制权博弈愈发激烈。
恶意并购作为控制权争夺的重要手段,其动因及经济后果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从控制权博弈的视角出发,探讨恶意并购的动因及经济后果,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二、恶意并购的动因(一)利益驱动企业进行恶意并购的首要动因是利益驱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并购获取目标企业的优质资产、市场份额、品牌价值等资源,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二是通过并购实现企业战略转型或扩张,获取新的增长点;三是通过并购获取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以实现管理层对企业的更大控制权和影响力。
(二)市场环境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是导致企业进行恶意并购的重要因素。
例如,经济周期的波动、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政策法规的调整等,都可能使企业面临经营压力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通过恶意并购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三)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恶意并购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信息不对称,并购方可能低估目标企业的价值或低估其潜在的风险,从而进行恶意并购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此外,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目标企业的管理层或股东为获取更高的利益而接受恶意并购。
三、经济后果分析(一)对目标企业的影响恶意并购对目标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可能发生转移,导致企业战略方向发生变化;其次,目标企业的经营环境可能发生剧变,面临员工裁员、业务调整等挑战;最后,目标企业的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
(二)对并购方的影响对于并购方而言,恶意并购可能带来短期内的股价波动和市值损失等负面影响。
然而,如果并购成功并实现整合协同效应,也可能为并购方带来长期收益。
此外,通过并购获取目标企业的资源、市场地位等优势,有助于提高并购方的竞争力。
(三)对市场的影响恶意并购对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资本市场信心,引发市场波动;二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引发控制权市场的活跃和竞争加剧。
资本结构对代理成本影响理论分析
资本结构对代理成本影响理论分析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存在紧密地联系。
资本结构的不完善,导致了股东和管理者之间以及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两类代理问题,降低了企业价值。
对广义资本结构对代理成本影响的相关研究做了梳理,即将资本结构区分为股权结构和债务结构,侧重于其中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管理层持股和负债四个具体要素分别对于两类代理成本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文献梳理。
标签:资本结构;第一类代理成本;第二类代理成本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历来是公司治理研究的重点。
西方资本结构契约理论关于资本结构如何影响代理成本问题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种:一是激励模型,认为资本结构会影响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和努力程度,从而影响公司的代理成本和市场价值;二是控制权模型,认为资本结构会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是通过影响控制权分配来影响公司的代理成本和市场价值;三是信息传递模型,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不同的资本结构会向资本市场传递有关公司真实价值的不同信号,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情况的判断,从而影响公司的代理成本和市场价值。
这三种理论模型表明,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方面,对公司代理成本和市场价值有着较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对资本结构对代理成本影响的相关研究做了梳理。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学者该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资本结构对第一类代理成本的影响,也即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而实际上资本结构对第二类代理成本也有影响,也即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
本文从这两方面综合展开研究。
1 一般资本结构对代理成本影响理论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对于资本结构的界定主要侧重于一般的资本结构,重点在于企业资本来源中负债比率的高低,将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置于平级的位置。
肖作平对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利用平行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流通股比率均与Q托宾值负相关;股权集中度与Q托宾值正相关。
徐伟,高英等通过建立模型分别对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负债与流通股比率、公司规模正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持股负相关,与成长无显著关系;经营绩效与付息负债、非付息负债负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现曲线关系,与长期负债率、成长性无显著相关性。
管理者行为最优资本结构博弈论文
管理者行为与最优资本结构的博弈分析【摘要】资本结构是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行为公司财务与资本结构的研究。
本文主要是以博弈的视角进行分析资本结构中的相关理论以及在资本结构决策中管理者行为与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进而得出结论。
【关键词】资本结构;管理者行为;博弈一、引言自资本结构理论的开创性文献modigliani和miller(1958)出现以来,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异常活跃,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形成了平衡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等。
其中代理理论,jensen和meckling得到的理论是:均衡的公司结构是有股权代理成本与债务代理成本之间的权衡关系决定的,两种融资方式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从而公司的总代理成本最小。
不对称信息理论,ross(1977),经理知道、但投资者不知道公司未来收益的分布(信息不对称),公司收益分布可以按照一阶随机占优排序。
在资本结构的信号模型中,资本结构是公司内部人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信息的信号。
然而,大多数的公司财务理论都是基于理性人假设、有效市场和股东价值最大化假设进行研究的。
它并没有考虑公司的行为决策即管理者行为,会影响资本结构决策的选择。
企业资本结构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公司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信号传递,以及管理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行为。
二、博弈视角的最优资本结构理论分析(一)资本结构理论mm定理是基于完美资本市场的假设条件提出的。
即观点为:企业价值是由其全部资产盈利能力决定的,而与实现资产融资的负债和权益资本结构无关。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述mm定理,在下述假设下,公司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1)没有税收;(2)不存在破产成本;(3)公司的投资决策不受其资本结构变化的影响;(4)公司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5)资本市场没有交易成本和交易限制;(6)投资者可以按照公司同样的条件进行借贷(唐国正、刘力,2006)。
(二)mm定理中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资本结构的研究不断引入人的行为因素以及经济学、心理学等博弈分析的研究,从而使资本结构的发展更为完善。
基于博弈论的企业战略管理分析
基于博弈论的企业战略管理分析一般而言,企业战略的主要本质便可称作一种博弈,因而企业战略与博弈论之间天然存在相通的地方,以博弈论为基础,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企业竞争,也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方面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分析博弈论与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再进一步探讨博弈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影响,以及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对博弈论应用的局限性,还需博弈论本身得以突破与完善。
标签:博弈论;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对企业而言,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除了自身需具备独特的核心技术与重要资源外,还需具备将技术与资源灵活应用于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的超强博弈能力。
在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中,常常将企业战略的实质看作博弈,而且还是目标较模糊的策略性博弈。
近些年来,人们将博弈论引入到企业的战略管理中,为企业确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并对战略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
1概述博弈论以及企业的战略管理1.1 何谓博弈论博弈论的原理最早于1928年由冯·诺依曼所证明,并著有《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使博弈论系统被广泛应用到经济领域中,也奠定了博弈论的基础以及理论体系。
博弈论也被称作对策论,主要是研究激励结构之间的作用与联系,是现代教学的分支,同时也被作为运筹学科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而博弈具体是指对游戏中一些个体的行为进行分析与考虑,具体包括预测及其实际行为,针对这些行为的优化策略展开研究。
随着博弈论的推广与发展,已被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中,包括生物学、军事战略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国际关系以及经济学等。
1.2 何谓战略管理就企业的发展方向而言,战略表示一种计划;就企业的发展历程而言,战略表示一直模式;就产业层次而言,战略则表示一种定位;就企业层次而言,战略表示一种观念。
除此之外,战略还表示企业竞争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计谋。
所谓战略管理,即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管理与完善自身的战略,主要包括两方面,分别是战略制定或形成以及战略实施。
而战略管理本身应是一个从上而下的过程,因此,企业的高级管理层需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定价问题探析
允价值而不是账 面价值 。董辅扔 出, 指 净资产基本上还是一个客观 的 标准 , 但定价机制 的关键 在于公开性和透明性 , 必须形成一个市场化 的 定价机制 。 同时 , 也有很多学 者不认 同上述 观点 。蒋顺 才 出 , I 提 目前我 国上
市公 司MB O定价缺乏规则 和依 据 , 国有股权 以净 资产为标准或 以低 于 净资产转让有失公允 。他认 为应 该考虑管理层对公司 的历史 贡献 以及 上市公 司控制权的价值两个 因素 。 除此 之外 , 许多 上市公 司在披 露通过 MB O实现股权转 让公告 中 , 涉及 管理层的历史 贡献 问题 , 量化标准更是 成为 了理论 界探讨 的焦 其 点 。学 术界有很多对 管理层历史 贡献 的定量分 析模型 , 如有 些学者提 出如下模型 :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 言
管 理层收购 M O M ngm n B y ot 指公 司的经理层利用 借 B ( a ae et u— u) 是 贷所融 资本 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或本公司业务部 门的行 为。通过收 购, 企业 的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 , 实现 了所有权 与经 营权的新统 M O B 是现代 企业制度 中的一种 股权激励方式 , 目的是为 了达 到所 有权 和经营权的集 中。MB O产生于传统并 购理论 , 在西方 国家有近 3 O 年 的发展历史 。实践证明 , 国外的管理层收购在激励经 营者 、 提高内部 人 积极性 、 降低 代理成本 、 改善 企业经 营状况 等方面 起到 了积极 的作 用 。近些年来 , 作为资本运作 的一个重要手段 , O曾在中国风靡 过一 MB 段时 间。M O的兴 起取决于外部经 济环境 , 国国有 股减持 以及 国有 B 我 企 业 的抓 大放 小政 策 为 M O提供 了一个 良好 的 经济 背景 和 发展 契 B 机 。它针对 中国的具体情况 , 为解决公有企业 “ 产权模糊 、 产权主体 缺 位” 的难题 , 在理论上提供 了一条较为可行 的思路 。 自 MB 这种企业产权 改革方式在我 国兴起 , 从 O 就伴随着无休止 的 争论 , 争论 的焦 点集 中在 定价机 制是否 合理 、 否造 成 国有 资产流 失 是 上 。与国外 建立在所有权 和经 营权两权分离基础上 的 MB O相 比 , 国 我
代理成本研究综述
代理成本研究综述摘要:所谓代理成本主要是指股东与经理人之间订立、管理、实施那些或明或暗的合同的全部费用。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股东无法知道经理人是在为实现股东收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还是已经满足平稳的投资收益率以及缓慢增长的财务指标的支付金额。
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会产生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会产生代理成本,本文阐述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代理成本;问题;应对;趋势;对策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Jensen和Meckling开始将代理理论引入公司财务领域,并给出了代理成本的经典定义。
从此,代理成本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学者们将传统的代理问题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代理问题,即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第二类代理问题,即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针对第一类代理问题,众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公司治理因素对代理成本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
姜付秀、黄磊和张敏在2009年的时候以2003-2005年沪深两市上司公司数据为题,考察了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和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提升代理效率,在中国特定情况下,降低进入壁垒同样是加强产品市场竞争的一条可行途径。
罗炜和朱春艳在2010年采用经营费用占销售额比例、资产周转率、管理层持股比例及自由现金流量四个指标来衡量代理成本,讨论了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对管理者自愿信息披露决策的影响。
实证结果发现,代理成本越高,管理者自愿披露经营活动相关现金支出及具体项目等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小。
同时,他们在2011年运用1990-2004年的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股东权利在降低权益成本及对未来现金流代理成本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风险因素、价格因素及预测偏差等因素后,在自由现金流引发的代理问题大的公司中,股东权利可以显著降低权益成本。
Leventis、Weetman和Caramanis (2011)使用审计费用来代表代理成本,检验了希腊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同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产品市场的竞争力量减少了股东在公司中的监督成本,从而降低了代理成本。
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基于博弈论视角
作用。霍姆斯特姆认为要引入索取剩余 的委托人,目的是打破预算平衡。模型 告诉我们,如果放弃预算平衡,帕累托 最优可以通过纳什均衡达到。打破预算 平衡的目的是使得“团体惩罚”或“团 体激励”,这足以消除代理人搭便车的行 为。因为每个人都害怕受到惩罚也渴望 得到奖金,每个人都不得不选择帕累托 最优努力水平。但是,通过纳什均衡达 到帕累托最优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代理 人的初始财富足够大。霍姆斯特姆认为, 委托人的监督只有在团队规模很大、代 理人和委托人都面临初始财富约束和代 理人是风险规避的时候才是重要的。
如果把工人人数推广到 n 个,每个 工人的行为都有可以被其他工人看见, 并且作为其他人决策时的信息,因此他 也会选择努力,此时的均衡依然是都努 力,没有一个人会搭便车。
上述模型的优点之一在于消除了不 对称信息这一情况,当工人 i 独占产量 时,他的努力程度就是他的最优努力程 度,并且这一努力程度能够被其他工人 观测到,并且作为其他工人决策的已知 信息,于是每个工人掌握着相同的信息 集;上述模型的第二个优点在于争锋相 对的奖励与惩罚策略,即若其他工人努 力,则自己选择努力作为回报,若其他 工人选择偷懒,则自己也选择偷懒作为 报复。在此策略之下,每个工人都没有 偷懒的动机。
工人1
工人2
努力
不努力
努力 (5,0) (2,0)
不努力 (2,0) (1,0)
工人1独占产出情况下的收益矩阵
工人2 努力 不努力
工人1 努力 (0,5) (0,2) 不努力 (0,2) (0,1)
工人2独占产出情况下的收益矩阵
在生产期 1 时,由于产量由工人 1 所得,工人 1 必然会选择努力。对于工 人 2 来说,努力和不努力无差异,但是 不论其选择哪种努力程度,这一行为都 会被工人 1 观察到,并且作为工人 1 下 一期决策的信息,若工人 2 选择努力,
供应链中企业合作的激励机制研究——基于博弈的视角
博弈 的视 角 , 分析了制造商 和销售 商在同时行动 、 先后行 动 、 协同合作三种前提条 件下的行为 , 从而确定供 应链 系统达到帕 累托 最优 时 , 双方 的费用 承担比例和参 与度 , 保证合作双方 的利 润均达 到最大。 还用 R u b i n s t e i n 讨价还 价法对供应链 系统 的剩余利润
Abs t r a c t :I n t h i s p a p e r ,u s i n g a t wo —e c h e l o n s u p p l y c h a i n mo d e l , we s t u d i e d h o w t h e ma n u f a c t u r e r c o u l d mo t i v a t e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o r t o p a r t i c i p a t e mo r e a c t i v e l y i n t o p r o d u c t R&D nd a i mp r o v e me n t t o i mp r o v e p r o d u c t p e fo r r ma n c e nd a t h u s ma x i mi z e t h e p r o it f o f he t t wo . F r o m a g a me p e r s p e c t i v e , we a n a l y z e d t h e b e h a v i o r o f t h e ma n u f a c t u r e r a n d t h e d i s t ib r ut o r u n d e r t h r e e d i f e r e n t h y p o t h e s e s a n d t h e n d e t e r mi n e d t h e c o s t b ur d e n a n d l e v e l o f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o f t h e t wo wh e n t h e s u p p l y c h a i n s y s t e m r e a c h e s Pa r e t o o p t i mi z a t i o n . Th e n we ll a o t t e d t he r e s i d u l a p r o i f t f o t h e s y s t e m u s i n g Ru b i n s t e i n b a r g a i n me t h o d a n d v e i r ie f d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r o u 【 g h a n u me i r c a l e x m p a l e .
代理成本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
代理成本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代理成本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
首先从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引出了全文的主题。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代理成本的概念及影响因素,阐述了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并探讨了代理成本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代理成本管理的实践策略,以及如何降低代理成本的方法。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代理成本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代理成本在公司运营中的重要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代理成本、公司价值、影响分析、代理成本管理、绩效、实践案例、降低策略、未来研究、代理关系、成本控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公司经营往往面临着代理成本的挑战。
代理成本源于公司内部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代理问题的产生。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管理者常常会采取一些行为来协调和解决代理问题,但这些行为往往会造成额外的成本,即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的存在会对公司的经营绩效和价值产生重要影响。
高昂的代理成本可能会降低公司的效益,影响公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何有效管理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的价值成为了各大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代理成本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本文将对代理成本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代理成本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代理成本管理的实践和降低代理成本的策略。
通过对代理成本的探讨和分析,本文旨在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代理成本是公司运营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管理效率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代理成本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代理成本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明确代理成本对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机制;2. 探讨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代理成本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3. 研究代理成本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探讨有效管理代理成本的实践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股东价值的提升效果;4. 分析代理成本管理的实践案例,总结成功的代理成本管理经验,并结合实际案例验证其效果;5. 提出代理成本降低的策略,探讨降低代理成本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提升公司的整体价值。
股权激励、代理成本与企业绩效——基于双重委托代理问题的分析框架
股权激励、代理成本与企业绩效——基于双重委托代理问题的分析框架一、引言股份制企业的进步离不开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而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工具,能够激发和增强企业内部的创设力、激情和效率,提高企业绩效,从而实现股东财宝最大化的目标。
然而,实践中我们屡屡会发现,股权激励不能总是顺畅地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增加,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基于双重委托代理问题的分析框架,探讨股权激励、代理成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干系。
二、双重委托代理问题双重委托代理问题是指在股权激励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两层代理问题:一是股东和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二是经理和员工之间的代理问题。
起首,股东与经理之间存在代理问题。
股东作为公司的实际全部者,委托经理人来管理公司,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异质性,使得经理人有携带自身利益的可能,导致激励不足、决策失误、追求短期利益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可以激励经理人更好地为股东利益服务,但同时也会增加代理成本。
其次,经理与员工之间也存在代理问题。
经理作为上级委托员工执行任务,但由于经理也面临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问题,导致员工可能没有得到适当的激励和监督,甚至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股权激励机制的引入可以激励员工为企业创设更大的价值,但同样也会增加代理成本。
三、股权激励对代理成本的影响股权激励可以通过将经理人的薪酬与企业绩效挂钩,提高其对企业绩效的敏感性和责任感,从而减轻股东和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
然而,由于设计和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激励合约的制定、激励方式的选择、激励对象的确定等,可能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增加。
起首,股权激励机制的设计需要思量各种约束条件和限制,如股权结构、激励方式、激励周期等。
这些条件和限制的制定过程中,需要思量到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问题,增加了代理成本。
其次,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为了激励经理人为股东利益服务,需要对经理人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和监控。
代理成本控制
代理成本控制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对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产生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做出了经济学的分析,奠定了“代理人说”的理论基础。
代理人的决策不仅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强烈的影响,而且决定着企业的长期命运。
这些决策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经理人员的能力,而且还取决于经理人员为增加股东财富制订决策的动机。
股东通过董事会聘用经理人员对公司的具体业务进行管理。
然而,经理人员与股东的利益却不完全一致。
亚当。
斯密就曾在《国富论》中指出,受雇管理企业的经理在工作时不会象业主那样尽心尽力。
经理人员可能在工作中付出较少的努力,进行更多的在职消费,或选择适合他们风险与时间偏好而不是股东所希望的投资、营运与财务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公司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重视。
本文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代理问题的种类、用于削减代理成本的若干控制机制进行论述并对完善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我国目前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所裨益。
一、代理问题的类型现代公司的经济重要性在于它将许多分散的资本加以集中,并聘用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经理人来运作企业。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公司制相对于合伙或独资企业而言,集聚了更充裕的资本,所以公司制企业在寻求项目投资和生产营运时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
在实现上述利益的同时,公司所有者也将资产的营运权赋予了职业经理人。
当股东将经营权赋予经理人员时,经济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便出现了。
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人员负责制订决策以增加股东的财富。
股东将公司视为一种投资工具,他们期望经理人员努力工作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经理们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本为股东创造价值,他们将公司视为获取报酬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源泉,他们为了达到自身的目标,有时会以牺牲股东财富为代价制订决策从而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对股东来讲,防止经理人员做出自身利益最大化决策的唯一办法是设计有效的雇佣合约,指明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经理人员应该采取的特定行为。
《公司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机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读《公司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机构》詹森和麦克林发表于1976年的《公司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将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和融资理论的要素揉合在一起,提出了“代理成本理论”,并应用这一理论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组织结构问题和资本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文章的结构大致如下。
首先,在引言部分,詹森和麦克林向我们说明了他们所做文章的动机,并对产权、代理成本和公司从理论上进行了定义;接着,作者分别从外部股票和债券的代理成本两方面说明所有权人—经理和外部投资者的行为,以及对公司价的影响;然后从上述分析入手对公司所有权结构展开理论分析;在文章最后部分,作者还对其文章进行了扩展分析,说明这篇文章存在的一定局限性以及将来研究可以拓展的方向。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代理成本展开,詹森和麦克林将代理成本的定义为一种合同,在这个合同的约束下,一个人或多个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代理人)代表他们去完成一些工作,包括授权代理人行使一些决策权。
这样的关系通常出现在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这种制度的出现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和分担风险,但同样由于不对称信息下的委托代理问题使得这种代理制度产生了一定的成本。
詹森和麦克林将代理成本定义为(1)委托人的监控支出(2)代理人的管束支出和(3)剩余损失的总和。
代理成本形成的原因和方式成为詹森和麦克林研究企业所有权结构理论的切入点。
1.外部股票的代理成本单从外部股票的代理成本来看,即不考虑债务问题下的股权融资,代理成本产生于所有权—经理人出售部分所有权后,与外部股票持有人之间的利益分歧。
因为不再持有企业全部的股权,所有权人—经理的经营目标发生了改变——仅仅考虑如何使得自己持有的股份的利益最大化,而非出售股权前整个企业利润最大化。
然后外部股票持有人在理性预期下将能够认识到管理者的这一行为改变,因此将将这种预期反映在股票价格上,这部分降低的价格可以理解为监控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博弈视角的管理层持股与代理成本分析【摘要】在我国的公司治理中,激励思路成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思想,激励体系中主要包括年薪、股权以及管理层通过在职消费形成的代理成本。
文章从博弈角度出发,通过选取2008—2012年上市公司数据将管理层持股纳入薪酬激励体系中,建立非对称纳什讨价还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各变量关系,结果表明在固定年薪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代理成本存在负相关,管理层持股比例提高可以抑制代理成本、改善公司绩效。
【关键词】管理层持股;合作博弈;代理成本2012年8月我国出台《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预示着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大门将重新开启。
国内外对员工持股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998年国家叫停员工持股,股权激励开始转向管理层持股,激励范围大大缩小。
管理层持股的研究对员工持股在我国的重新推行具有借鉴意义。
近年来,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成为热门话题,当前的管理层股权激励多数以股票期权形式实施,在授予股票之后没有对持有期限进行严格限制,多数管理人员将股票变现从而获得差价收益。
目前对管理层持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持股比例与绩效相关性上,极少对实施管理层持股成本问题以及如何对绩效产生作用进行研究。
对管理层持股的成本分析不足,评估误差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管理层持股激励计划的失败。
本文将研究管理层长期持有股票对公司代理成本的抑制作用,进而改善公司绩效,并从管理层与公司双方博弈的角度,将管理层持股纳入薪酬体系中,分析实施管理层持股在抑制代理成本上的作用,通过实证检验该成本各项目的关系以及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一、文献回顾国内外对管理层持股的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研究观点不一,主要有两种相悖的观点。
在国外,Gibbsons和Murphy(1990)的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薪酬的变化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但与行业收益率呈负相关。
Defusco、Johnson 和Zom(1991)研究发现,公司采用ESOP后五年内,公司累积回报是负的,同时公司绩效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Himmelberg、Hubbard和Palia(1999)及Palia (2001)检验发现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没有显著关系。
在国内研究方面,肖继辉和彭文平(2002)对1999年到2001年的586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李增泉(2000)实证分析发现,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取决于持股比例的多少,当持股超过一定比例时,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存在正向关系。
魏刚(2000)对1998年816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张维迎(1999)认为,管理层持股使得管理层具有剩余索取权以达到激励约束效果,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以上研究大多仅停留在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实证方面,且在实证过程中,变量选择不够准确,方法单一;在提出假设时缺乏理论分析,分析角度仅停留在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契约角度。
在员工薪酬体系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中,陈冬华等(2005)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薪酬与在职消费负相关。
卢锐等(2008)的研究发现隐性薪酬与货币薪酬是互补关系。
罗宏、黄文华(2008)研究表明薪酬对员工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反而加剧了在职消费。
这些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忽视了股权激励这一重要因素,并缺乏系统性理论。
二、管理层持股下的代理成本分析本文所研究的代理成本与严格的代理成本概念稍有差异,本文的代理成本是指为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代理关系出现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而实行的管理层持股的当期费用与潜在成本。
在股权激励实施之前正确估计其成本对上市公司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任何项目的实施取决于成本与效益的衡量,管理层持股也不例外。
笔者认为,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在实行管理层持股的股权激励计划下代理成本应当包括以下方面:1.实施管理层持股时以低于当期市价形成的差价。
由于是一次性支付,与以后的价值变化无关,将其视为一项固定激励报酬。
2.按持股比例持续分享的收益。
管理层持有的股票在以后各期可以按照持股比例分享收益,得到持续的并与自身努力相关的激励报酬。
3.隐性激励成本。
指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报销私人支出,将其转嫁为公司费用,这些费用主要包括:业务招待费、通讯费、小车费、差旅费、出国培训费、董事会费、办公费和会议费。
这些费用对于管理层来说是隐性报酬,而对公司而言却是代理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公司治理中的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现代公司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委托—代理问题随之产生。
所有者与经营者在利益上存在不一致,如何解决由于利益不一致所引发的问题,目前研究思路主要是监督和激励两种。
在两种思路中,以激励思想为基础的委托代理理论是目前公司治理的主流思想。
委托代理理论从契约的视角有效地分析和考察经济组织与经济行为,其不足在于:一是忽略了组织中各主体之间的互动。
委托代理理论假定,委托人可以单方面提出激励,代理人只能选择接受与否,同时也否定了员工提出修改激励方案的可能性,而《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员工参与员工持股计划是完全自愿的,是互动的。
二是委托代理理论主要考虑到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忽略了委托人事后违约机会主义行为。
由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上述不足,一些学者从合作博弈角度出发(其主要代表青木昌彦),将企业看成是股东和管理层两个主体形成的组织,股东和管理层通过合作博弈,共同分享企业资源和利益。
本文从合作博弈的角度构造一个非对称纳什讨价还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分析管理层与公司股东之间将股权激励纳入薪酬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由此决定的管理层持股比例和隐性薪酬之间的关系。
假定管理层与公司股东的效用函数为线性形式,对管理层而言,其目标是最大化其收入,包括固定薪酬、所持股份而分配的利润和隐性激励报酬;对于公司股东而言,目标是最大化支付给管理层及隐性激励成本之后的剩余。
由此可知管理层与公司股东的目标函数:Ue m p=r+θ[f(m)e-km-r-g]+gUc o m=(1-θ)[f(m)e-km-r-g]其中:e是管理层的能力和努力程度,e>0;r表示员工固定薪酬;θ表示管理层持股比例;m表示公司资本;k表示公司资本成本;f(m)为生产函数,满足f’(m)>0,f’’(m)0;g为隐性激励成本。
在合作中,讨价还价能力衡量的是双方相对影响力,双方是否退出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各自的成本对比。
在合作中收益较少,承担合作失败的成本也更小,他们倾向退出讨价还价,收益较大方则相反。
本文将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定义为一方退出讨价还价,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
如果拥有能力e的管理层退出合作(假定管理层形成的联盟具有行动一致性,且是当前股东的最优选择),公司股东只能选择替代者进行讨价还价,假定替代者的能力为e’,则公司股东损失为:Lcom=Ucom(e)-Ucom(e’)=(1-θ)f(m)(e-e’)令A=f(m)(e-e’)如果公司退出合作交易,管理层只能选择新的公司进行讨价还价,假定新公司资本为m’且m>m’,则管理层损失为:Lepl=Uepl(m)-Uepl(m’)=θ{[f(m)e-km]-[f(m’)e-km’]}令B=[f(m)e-km]-[f(m’)e-km’]当管理层退出讨价还价,公司的相对损失即管理层的讨价还价能力为:?琢=■=■则公司讨价还价能力为1-?琢。
根据以上假设及构造的函数,设双方的谈判基点为d=(de p l,dc o m),非对称纳什讨价还价模型如下:■U=(Ue p l-de p l)?琢(Uc o m-dc o m)1-?琢s.t.Ue p l+Uc o m=[f(m)e-km]f(m)e-km为利润。
为了方便讨论,假设双方谈判基点为0,求解模型得到:g*=■[f(m)e-km]-r (g*≥0,■≥θ*≥0)θ*=■?琢*=■根据以上模型的解可以看到,隐性激励成本g的水平主要取决于持股比例、固定薪酬和利润,管理层持股比例取决于管理层与公司双方最优和次优选择的价值差额。
管理层根据持股比例并参照公司利润和固定薪酬决定自身隐性报酬g 的水平。
四、实证检验(一)研究假设根据上述模型推导,其他变量一定,管理层固定薪酬与隐性报酬存在互补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与隐性激励成本存在互补关系。
本文将管理层获得的隐性报酬、对公司而言的隐性激励成本视作代理成本,而管理层的固定报酬不作为代理成本。
因为这一部分是公司必须支付的成本,并不因为管理层的行为而改变。
因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管理层固定薪酬与代理成本负相关。
假设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代理成本负相关。
(二)研究设计1.样本选择、变量说明与检验模型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但总体处于较为平稳状态。
因此本文选择了2008—2012年沪深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剔除不完整数据,获得358家上市公司2008—2012年的面板数据。
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与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数据处理主要使用了SPSS 19和EViews 6.0。
本文所指代理成本主要是与管理层及员工相关的管理费用,包括办公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小车费、出国培训费、通讯费、董事会费和会议费等,使用管理费用率指标(管理费用/营业收入)来衡量代理成本水平。
另外,本文增加了公司规模、管理层规模、股权集中度、财务杠杆作为控制变量,变量说明如表1。
根据以上变量关系和对假设的检验需要,本文的实证模型设计如下:Adm = ?茁0+?茁1Sc + ?茁2Sp + ?茁3Mp + ?茁4Lna + ?茁5Sh10 +?茁6Debt+?子(1)Roa = ?茁0 + ?茁1Sc + ?茁2Adm + ?茁3Sp+?茁4Lna +?茁5Sh10+?茁6Debt+?子(2)模型(2)的设计是为了检验管理层持股与代理成本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2.实证过程与结果(1)通过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和共线性检测,模型中自变量不存在共线性。
(2)通过对以上模型进行多元回归,考虑到异方差对结果的影响,列报出的t值是经过异方差修正后的值,回归结果及各参数如表2。
根据表2结果可以看出,在模型(1)中,管理层的固定薪酬回归系数为0.007,t值为0.217,表明管理层的固定年薪对代理成本的影响不显著,拒绝假设一。
这说明管理层的固定年薪与代理成本不存在关联,主要原因是管理层的年薪通常是事先确定的,事后难以调整。
同时也说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激励制度效果有限,无论固定年薪多少,对代理成本的影响都是极为有限的。
管理层持股比例因素的回归系数为-0.028,t值为-2.353,表明用管理费用率衡量的代理成本与持股比例负相关,验证了假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