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及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斑块相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测定对评估心血管病的预后价值 (1)
有研究显示,合并CIMT增厚或斑块的早发冠心 病患者经介入治疗后,近期发生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 心肌梗死及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远高于CIMT正常 的早发冠心病者;CIMT每增加O.1 mm,急性心肌梗 死的危险性增加11%。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经降脂 治疗后CIMT变化情况,来评价降脂疗效,进而评估 心血管的危险性。 霍晓燕(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广东
万方数据
・584・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年7月第16卷第7期
Chin
J Hypertension,Jul 2008,V01.16 No 7
超声检测CIMT可作为反映全身As的一个窗口。大 量文献已证实了超声方法检查CIMT的可靠性和重 复性,且结果显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 查IMT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颈 动脉内中膜增厚与缺血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多种 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相关,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冠心病 的独立因子。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 预后具有重要价值。规定CIMT≥O.9 mm为增厚,如 IMT≥1.3 mm则定义为斑块。2007 ESC/ESH高血 压指南中也强调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脉搏波速度 (PwV)、ABI测定及CIMT测定以期早期评价血管的 亚临床病变。 但目前的超声测量由于测量仪器本身的性能、测 量部位的定位和操作者的精度还存在一定的误差,如 salonen等研究发现不同操作者测量颈总动脉IMT 的偏差为10.5%,而同一操作者为8.7%,测量误差占 总变异的1%,故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规范。 戴伦(滁州市全椒人民医院,安徽滁州239500) 测定CIMT是评价全身AS的指标。CIMT增加 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据统计,有颈动脉斑块存在 者,其IMT每年增长显著,可达o.01 mm;而无斑块 存在者,每年仅增长O.006 mm;C1MT>1 mm者, 86%有斑块存在。CIMT也是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强 大独立指标。一些研究发现,CIMT每增加1个标准 差,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率增加1.36倍,CIMT每 增加o.15 mm,脑梗死增加1.82倍。临床资料表明 有些药物可以有效地逆转CIMT的增长,如长效 CAA,ACEI/ARB和他汀类,从而延缓、改善甚至逆转 动脉硬化的进程。测定CIMT可以作为抗高血压治 疗中药物选择的指标。 陈锋(谷城县中医院内科,湖北谷城441700) 已有许多研究证实颈动脉超声可用以评价AS性 疾病的发病情况,ClMT测定是观察和评价AS病变 的窗口,其检测方法简便易行,无创伤,重复性好。因 此在2007年ESH/ESC高血压指南中将超声显示有 颈动脉壁增厚(IMT>O.9 mm)或斑块者,是亚临床血 管病变的一个公认指标。 顾东,唐莉英(安徽省九成医院心内科,安徽安庆246220) 超声波难以辨认内膜与中膜之间界面,只能测得 内膜和中膜总厚度。在测量前应在较大范围内检测斑 块形成情况,选择无斑块处测量CIMT。发现和测量 斑块不能代替CIMT的测量,前者反映AS的程度,而 颈动脉CIMT主要反映AS的情况。特别是中膜的增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庄文翔;丁林峰【期刊名称】《老年医学与保健》【年(卷),期】2014(020)001【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8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测定IMT,同时检测患者血压、血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按照颈动脉IMT厚度分为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并对两组年龄、病程、血压值及生化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MT增厚组较IMT正常组年龄较大,高血压病程较长,收缩压(SBP)、TC、LDL-C、FBG、hsCRP较高,HDL-C较低;随着IMT的增厚,高LDL-C、高FBG、高hsCRP的检出率增加.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有显著的相关性.【总页数】3页(P28-29,48)【作者】庄文翔;丁林峰【作者单位】210024 南京市,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老年科;210024 南京市,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老年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相关文献】1.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 [J], 马丽娜;冯明;刘慧珍2.不同血压分级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磷脂酶A2、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J], 吴晓晓3.不同血压分级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磷脂酶A2、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J], 吴晓晓4.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Ficolin-3,CysC和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J], 陈丽媛5.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J], 周全;苗懿德;张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事件关系的研究
甘油 介 导 的 血 管舒 张 ( NI D)及 颈 动 脉 I MT。 结果 ( 1 )同 正 常人 ( 8 . 8 5 ±5 . 0 8 ) 比较 ,无 冠 心病 事 件 组 和 有 冠 心 病 事 件 组 的 F MD [( 4 . O O ±3 . 9 3 ) ;( 2 . 5 3  ̄2 . 9 2 ) ] 显著降低 ( P <O . 0 5 ) 。而 三 组 NI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O . 0 5 ) ;( 2 )同 正 常人 ( O . 7 4 ±0 . 2 4 ) mm 比较 ,无 冠 心 病 事 件组 和有 冠心病事件组的 I MT [ ( 1 . O 8 ±0 . 2 5 )mm ;( 1 . 3 3  ̄0 . 2 3 )mm] 明显 增 厚 ( P< O . 0 1 ) 。 结论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患 者 同 正 常人 比 较 无 论 是 否 存 在 冠 心 病 事 件 内皮 细 胞 功 能 均 受 损 且 I MT 增 厚 , 高 血 压 伴 有 冠 心 病 事 件 者
维普资讯
一
9 0 8 一
中 国超 声 医学 杂 志 2 0 0 7年
第2 3卷 第 1 2期
C h i n e s e J Ul t r a s o u n d Me d V o l 2 3 N 0 1 2 2 0 0 7
di f f e r e n c e be t we e n a l l t he gr ou ps P> 0 .0 5 . 2) The r e we r e s i gn i f i c a nt di f f e r e n c e s i n I M T be t we e n t he c ont r ol a nd gr o up 1 an d 2 ( al l P < 0.0 1) . Conc l us i o ns FM D w a s i mp a i r e d i n hy pe r t en s i on pa t i en t s wi t h or w i t ho ut
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进展缓慢而又隐匿的病变过程。
在造成相应器官损伤之前很难发现其病理改变。
然而一旦发现,干预措施也只能延缓它的进程,却很难逆转其病理改变。
近年研究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与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颈动脉可以作为“窥视”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
也是可靠的全身血管病变的替代指标。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已经建议,在对无症状的成年人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筛查时,要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和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医务科技人员,在该公司员工体检中随机分层抽取40岁以上的在职和离退休职工共计6330人为研究调查对象。
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相应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据研究人员所知,这是国内首次报道大样本人群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检出情况。
斑块检出情况:1,不同性别斑块检出情况。
总的斑块检出率为41.3%。
其中男性为51.5%;女性为26.2%。
男性高于女性。
其中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22.1%;稳定斑块检出率为19.2%。
男性不稳定斑块检出率(29.0%)高于女性(11.8%)。
2,不同年龄组斑块检出情况。
根据年龄分组40~50岁组斑块检出率最低,为16.5%。
>70岁组斑块检出率最高,为84.1%。
随着年龄的增长斑块检出率增加。
女性人群在50岁以后,呈现同样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斑块检出率增加。
可见,增龄是不可逆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年龄每增长10岁,发生斑块的危险就明显增加。
其中7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不稳定斑块的危险是50岁以下的48.5倍。
这就提醒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朋友,在体检时,应该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自身潜在的高危因素,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与稳定斑块相比,不稳定斑块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更为密切。
本研究发现,除了性别、年龄这两项不可改变的因素以外。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 2 9例伴有 2糖尿病患者 I M T增厚及 斑块 形成 相关危 险因素进行 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 。结果
a s s o c i a t i o n t h e pr e d i c t o r s f o r t h i c k e ni n g o f I MT a nd pl a q ue f o m a r t i o n i n 1 29 t y p e 2 d i a be t e s p a t i e n t s . Re s u l t s T h e
L i - h u a , Qu Q i u , UU S h u a n g, e t 1. a t h e F i r s t A f i l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K u n mi n g Me d i c l a U n i v e r s i t y , K u n m i n g 6 5 0 0 3 1 ,
w a s d e t e c t e d .S a mp l e s w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3 g r o u p s :g ro u p A:n o r ma l I MT ro g u p ( I MT < 0 . 9 mm), g ro u p B:I MT t h i c k n e s s ro g u p ( 1 . O mm t o 1 . 2 mm) a n d g r o u p C: c ro a t i d t h i c k n e s s o r p l a q u e f o r ma t i o n ro g u p ( I MT > I . 2 mm o r
高血压中医证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Hcy、CRP及LDL-C水平的关系
高血压中医证型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Hcy㊁CRP及LDL-C水平的关系卓剑丰,张熹煜,钟言,李新梅摘要目的:探索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㊁C反应蛋白(CRP)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关系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 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33例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数据,进行IMT检查㊁中医辨证分型㊂根据IMT值分为斑块形成组(31例,IMTȡ1.5mm)㊁IMT增厚组(60例,1.0mmɤIMT<1.5mm)㊁IMT正常组(42例,IMT<1.0mm);按中医证型分为气虚痰瘀证㊁气虚痰湿证㊁气阴两虚证㊁脾虚湿瘀证㊁气虚血瘀证㊁肺脾两虚证㊁脾肾气虚证㊂比较各组血清Hcy㊁CRP及LDL-C水平㊂分析高血压中医证型㊁IMT与LDL-C㊁CRP㊁Hcy的关系㊂结果:与IMT正常组比较, IMT增厚组㊁斑块形成组LDL-C㊁CRP㊁Hcy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T增厚组比较,斑块形成组LDL-C㊁CRP㊁Hcy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气虚痰湿证高血压病人血清CRP㊁Hcy㊁LDL-C水平高于其他证型(P<0.05)㊂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IMT与Hcy㊁CRP㊁LDL-C均呈正相关(P<0.05)㊂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及IMT值的高血压病人血清CRP㊁Hcy㊁LDL-C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气虚痰湿证病人血清CRP㊁Hcy㊁LDL-C呈高表达状态,且IMT与Hcy㊁CRP㊁LDL-C均呈正相关,可为高血压病人辨证施治提供参考㊂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4.09.019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多见于中老年人,在我国发病率可高达40%,并且每年都有增加的趋势[1-2]㊂该病是一种慢性病,虽然不会对病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但如果不及时㊁有效地处理,可造成瘫痪或死亡[3-5]㊂动脉粥样硬化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可造成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加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指标之一[6-7]㊂研究表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还与机体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8-9]㊂目前,中医辨证疗法在针对高血压治疗方面取得了广泛应用,其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病人康复㊂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清学指标与颈动脉IMT㊁中医证型的关系,进一步探索高血压病人辨证施治的有效疗法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 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33例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数据,其中,男72例,女61例;年龄60~94(76.85ʃ8.10)岁㊂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10];年龄ȡ60岁;病人入院时意识清楚,生活能自理;已通过电话随访争取病人病历资料使用同意权㊂排除标准:合并凝血障碍者;继发高血压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重要器官障碍者;精神障碍者㊂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No.20202084)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州510000),E-mail:************************引用信息卓剑丰,张熹煜,钟言,等.高血压中医证型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Hcy㊁CRP及LDL-C水平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9):1639-1641.准,且病人已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3中医证型辨证标准中医证型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1]将病人分为气虚痰瘀证(79例)㊁气虚痰湿证(21例)㊁气阴两虚证(11例)㊁脾虚湿瘀证(8例)㊁气虚血瘀证(5例)㊁肺脾两虚证(5例)㊁脾肾气虚证(4例)㊂1)气虚痰瘀证:疲乏乏力,少气懒散,脸色苍白或暗淡,胸胁常有固定的痛点,痛似针,痛不能移,不动则不动,舌质淡或有瘀点,脉象沉迟;2)气虚痰湿证:头晕乏力㊁身体困倦㊁形体肥胖㊁面色黄暗㊁口中黏腻㊁容易出汗㊁胸闷痰多甚至肌肤麻木,舌淡边齿印苔白腻㊁脉象濡滑;3)气阴两虚证:虚劳㊁虚汗㊁咳嗽㊁无痰㊁纳呆㊁口干咽痛㊁心悸㊁头晕㊁午后潮热㊁手足心热㊁腰酸㊁耳鸣㊁小便少,舌淡,脉细而不精;4)脾虚湿瘀证:皮肤生疮㊁口干口臭㊁舌苔发厚㊁大便黏腻;5)气虚血瘀证:面色萎黄或者面色暗黑,有乏力㊁气短,四肢或躯干有固定的肿块或疼痛,有午后发热或夜间发热;6)肺脾两虚证:身低懒言㊁神疲乏力㊁久咳不止等表现,从望诊来看面白无华㊁食欲不振㊁食少纳呆同时有腹胀或者便溏;7)脾肾气虚证:面色日光白㊁食欲下降㊁腹痛腹泻㊁肢体怕冷㊁精力下降㊁反应迟钝㊁腰膝酸软㊁情绪低落㊂中医证型评估过程中,由2名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主治中医医师共同评定,对于评估意见不一致的病人,组织科室全体医师开研讨会共同商定病人所属中医证型㊂1.4颈动脉IMT值检测病人取仰卧位,裸露颈部,用西门子公司AUCUSONS2000彩色超声进行双侧颈动脉IMT检查,设定10MHz的探针频率,并由有经验的超声诊断医生进行诊断,每例病人都有3个诊断周期,将平均值记为颈动脉IMT值㊂根据IMT值分为斑块形成组(31例,IMTȡ1.5mm)㊁IMT增厚组(60例,1.0mmɤIMT<㊃9361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年5月第22卷第9期1.5mm)㊁IMT正常组(42例,IMT<1.0mm)㊂1.5观察指标采集所有受试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4mL,并经离心之后分离出血清,通过MODULARP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罗氏公司)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㊁C反应蛋白(CRP)㊁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㊂Hcy㊁CRP通过免疫比浊法测定㊂采用全Cobas8000c701型自动生化分析仪(罗氏公司)检测LDL-C水平㊂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㊂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㊂定性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IMT与血清Hcy㊁CRP及LDL-C水平的相关性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各组血清指标相关性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㊁斑块形成组LDL-C㊁CRP㊁Hcy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IMT增厚组比较,斑块形成组LDL-C㊁CRP㊁Hcy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详见表1㊂表1各组血清指标比较(xʃs)组别例数Hcy(μmol/L)CRP(mg/L)LDL-C(mmol/L)斑块形成组3117.10ʃ2.72①②8.00ʃ7.61①② 3.41ʃ0.86①②IMT增厚组6014.86ʃ3.67① 5.97ʃ9.69① 2.57ʃ0.91①IMT正常组4210.50ʃ1.86 2.49ʃ2.40 1.54ʃ0.32注:与IMT正常组比较,①P<0.05;与IMT增厚组比较,②P<0.05㊂2.2IMT与LDL-C㊁CRP㊁Hcy水平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T与LDL-C㊁CRP㊁Hcy 水平呈正相关(P<0.05)㊂详见表2㊂2.3各中医证候分型病人血清CRP㊁Hcy㊁LDL-C水平比较气虚痰湿证高血压病人血清CRP㊁Hcy㊁LDL-C水平高于其他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详见表3㊂表2老年高血压病人IMT与LDL-C㊁CRP㊁Hcy水平的相关性项目r值P Hcy0.602<0.001 CRP0.2620.002 LDL-C0.601<0.001表3各中医证候分型病人血清CRP㊁Hcy㊁LDL-C水平比较(xʃs)中医证型例数Hcy(μmol/L)CRP(mg/L)LDL-C(mmol/L)气虚痰瘀证7912.92ʃ3.15① 3.08ʃ3.21① 2.13ʃ0.79①气虚痰湿证2119.08ʃ0.9814.53ʃ7.05 3.91ʃ0.44气阴两虚证1113.69ʃ3.97① 3.51ʃ3.32① 2.36ʃ1.05①脾虚湿瘀证813.58ʃ4.42① 3.59ʃ3.06① 2.06ʃ0.74①气虚血瘀证512.76ʃ2.57① 2.76ʃ2.46① 2.07ʃ0.62①肺脾两虚证511.10ʃ3.28① 3.06ʃ3.28① 2.16ʃ1.38①脾肾气虚证414.10ʃ5.24① 1.85ʃ1.35① 2.37ʃ0.67①注:与气虚痰湿证比较,①P<0.05㊂3讨论原发性高血压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病,对老年人的身体造成了较大的伤害,并且常伴有急性脑梗死㊁脑卒中㊁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都较高[12]㊂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以上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3-14]㊂老年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内在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有研究指出其与血管损伤及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15-16]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斑块形成组和IMT增厚病人血清LDL-C表达明显高于IMT 正常组,而在斑块形成组的病人中,LDL-C表达增高最为显著(P<0.05),说明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机体脂代谢异常可能与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特别是IMT值高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其血管粥样硬化的程度更高,体内的血脂水平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17]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斑块形成组和IMT增厚组血清CRP㊁Hcy水平较IMT正常组高,且㊃0461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M a y2024 V o l.22 N o.9斑块形成组血清CRP㊁Hcy水平较IMT增厚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说明Hcy㊁CRP可能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展,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18]㊂此外,本研究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IMT与CRP㊁Hcy及LDL-C均呈正相关,这可能与以上各项指标从动脉粥样硬化或机体的炎症反应等方面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IMT的改变㊂现代客观化指标是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研究的重要内容㊂通过探讨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有助于提高高血压病的现代中医诊疗水平㊂目前,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很多疾病治疗中应用中医主治或辅助西医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医学将高血压归属于 眩晕 头痛 范畴,认为其病因位在脏腑,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明确病人的中医证候,是确保治疗方案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条件[9]㊂本研结果显示,133例老年高血压病人中气虚痰瘀证79例,占59.40%,表明本地区老年高血压病人中气虚痰瘀证居多㊂CRP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炎性因子,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以作为高血压诊断和评估预后的客观指标,其不但能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还可增强与内皮细胞相关的黏附因子的表达,引起血管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9]㊂Hcy是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含硫氨基酸,能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一种与心血管系统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可以扰乱纤溶和凝血平衡,导致血液流变性改变并增加血液黏度,并可引起体内过氧化物的生成,促进血小板的凝聚,并对内皮细胞产生损伤[10]㊂随着CRP㊁Hcy的增高,会使机体产生炎症反应,血管受到损害,从而引发凝血机制,促进血栓的生成,进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加快疾病的发展㊂本研究结果发现,气虚痰湿证高血压病人血清CRP㊁Hcy㊁LDL-C水平高于其他证型,这与周正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㊂有研究显示,血清CRP㊁Hcy㊁LDL-C相互影响,气虚痰湿证与饮食不节有密切关系,常因饮食过度㊁喜好油腻食物,饥饱无常,暴饮暴食且缺乏有效的运动,引起机体肥胖,肥人多湿伤脾, 脾为生痰之源 ,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水津不能四散,则湿气为痰,且在肥胖个体中,脂肪组织过度分泌各种有害的细胞因子,导致血脂异常并损害血管内皮功能,破坏一氧化氮的产生[19]㊂另外本研究还显示,血清CRP㊁Hcy㊁LDL-C的水平在指导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中医证候分类上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临床上气虚痰湿证的一个客观指标[8]㊂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病人血清CRP㊁Hcy㊁LDL-C水平与中医体质分型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关,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中医体质分型及颈动IMT的监测,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治疗㊂参考文献:[1]SIGMUND C D,CAREY R M,APPEL L J,et al.Report of the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 working group onhypertension:barriers to translation[J].Hypertension,2020,75(4):902-917.[2]MANOSROI W,WILLIAMS G H.Genetics of human primaryhypertension:focus on hormonal mechanisms[J].EndocrineReviews,2019,40(3):825-856.[3]CHAKRABORTY S,MANDAL J,YANG T,et al.Metabolites andhypertension:insights into hypertension as a metabolic disorder:2019harriet dustan award[J].Hypertension,2020,75(6):1386-1396.[4]张波,叶丛.H型高血压合并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病人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20):3475-3478.[5]FORDE A T,SIMS M,MUNTNER P,et al.Discrimination andhypertension risk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in the Jackson heartstudy[J].Hypertension,2020,76(3):715-723.[6]陈冰莹,李烈友,周国祥,等.高血压患者脉压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28(3):243-250.[7]钱辉,丁春娜,景江.高血压患者血清Semaphorin3A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28(2):175-178.[8]周正,王鹏,方芳,等.高血压病人中医证型与眼血流动力学及血清hs-CRP㊁Hcy水平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21):3711-3714.[9]杨爽,白莎,王恒,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㊁外周血管阻力与血清Hcy㊁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1):47-50.[10]陈建华,宋和平,陆瑾.国内外高血压诊断标准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5):527-528.[1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12]BUHNERKEMPE M G,PRAKASH V,BOTCHWAY A,et al.Adversehealth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refractory and treatment-resistant hypertension in the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cohort[J].Hypertension,2021,77(1):72-81.[13]齐炳才,靳琦文,胡杰,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2021,29(4):359-362. [14]谭玉婷,聂芳,郭方舟,等.颈动脉斑块CEUS分级联合脑白质病变Fazekas分级预测脑卒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0,36(12):1067-1070.[15]景德龙,姜秋燕,肖园园,等.特洛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小鼠颈动脉血管损伤修复中的变化[J].山东医药,2020,60(35):42-45. [16]杨荣来,王凤荣,史海蛟,等.以 痰瘀毒 立论探讨大柴胡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8):94-96.[17]刘东亮,高素颖,颜应琳,等.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20,39(8):936-941. [18]梁蕴瑜,谢平畅,钟言,等.外周血HCY㊁PLR及hs-CRP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效能[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16):3110-3114.[19]邵明晶,徐慧,杜金行.原发性高血压病HRV与ACE基因I/D多态性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6):2356-2359.(收稿日期:2022-05-24)(本文编辑邹丽)㊃1461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年5月第22卷第9期。
某社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达标情况调查
[收稿日期]2021-04-07 [修回日期]2022-01-01[基金项目]上海市闵行区卫健委课题(2018MW28)[作者简介]方 华(1978-),女,副主任医师.[通信作者]张高峰,主任医师.E⁃mail:bangdezhang2012@[文章编号]1000⁃2200(2024)01⁃0106⁃04㊃公共卫生㊃某社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达标情况调查方 华1,张高峰2,王 娜3,李 洁1,沈 颖1,郑俊婷1,单知农1,史佳音1(1.上海市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上海201102;2.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复旦大学社区健康研究中心(筹),上海200240;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上海200032)[摘要]目的:在某社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高危人群中,对目前指南推荐的相应危险因素的达标情况进行调查,获得有关该目标人群中的健康资料,为推动社区医生规范㊁合理控制疾病风险,降低ASCVD 发病率和死亡率提供帮助㊂方法:从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慢病管理平台中,调取ASCVD 高危人群名单(包括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人群),建立病人资料调查表,获取病人相关健康指标(年龄㊁性别㊁血压㊁血糖㊁血脂等)㊂通过电子处方系统,获取病人近一年内的药物治疗情况㊂经电话访谈确认相关信息,分析该人群的危险因素控制达标情况㊂结果:共入选病人1139例,高血压共941例,总体血压达标率91%,亚组分析提示,性别㊁年龄㊁肥胖㊁吸烟及规律运动对血压达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糖尿病共708例,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60%,不吸烟人群中达标率62%,高于吸烟人群的达标率44%(P <0.05)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体达标率为62%,其中,男性㊁吸烟㊁未进行规律运动的人群中达标率分别高于女性㊁不吸烟和规律运动人群的达标率(P <0.05)㊂logisitic 回归分析提示,女性㊁无糖尿病和规律运动与LDL⁃C 不达标相关(OR =2.392㊁1.383㊁1.545)(P <0.05~P <0.01)㊂结论:社区ASCVD 高危人群中,血压控制情况良好,但糖尿病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偏低,总体LDL⁃C达标率偏低㊂女性㊁无糖尿病和规律运动与LDL⁃C 不达标相关,这部分人群可能是后期社区一级预防的重点㊂[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疾病管理[中图法分类号]R 543.5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3898/ki.issn.1000⁃2200.2024.01.024Status of risk factors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high risk residents in a community⁃based investigationFANG Hua 1,ZHANG Gaofeng 2,WANG Na 3,LI Jie 1,SHEN Ying 1,ZHENG Junting 1,SHAN Zhinong 1,SHI Jiayin 1(1.Department of General Practice ,Gumei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2;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Shanghai Fifth People′s Hospital ,Center of Community⁃Based Health Researc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3.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ntrol status of risk factors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high risk residents in a community based on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which may help general physician focus on guideline⁃directed management and therapy,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ASCVD.Methods :In this cohort study,pharmacy and medical claims data from Gume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database were queried for residents with high risk for ASCVD.Telephone interview confirmed related information.Control status and related factors were analyzed.Results :One thousand one hundred and thirty⁃nine residents stratified into high risk group for ASCVD were selected,including 941hypertensive patients and 708diabetic patients.Among 941hypertensive patients,blood pressure control rate was 91%,and analysis in subgroups indicated that sex,obesity,smoking and exercise habit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CR (P >0.05).Among 708diabetic patients,HbA1c control rate was 60%,which was higher in non⁃smokers than smokers (62%vs 44%,P <0.05).In all patients,LDL⁃C control rate was 62%,which was higher in malevs female,smokers vs non⁃smokers,and no regular exercise vs regular exercise subgroups (P <0.05).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female,non⁃diabetic and regular exercise were associated with LDL⁃C poor control (OR =2.392,1.383and 1.545,P <0.05to P <0.01).Conclusions :In these ASCVD high risk residents,control rate of hypertension was optimal,but controlrates of HbA1c and LDL⁃C were not satisfied.Female,non⁃diabetic and regular exercise correlates with higher LDL⁃C level,which nedsmore attention in these subgroups.[Key words]atherosclerosis;cardiovascular disease;risk factors;disease management 目前我国人群最大的疾病负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㊂ASCVD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㊂因二者在病因学㊁病理机制和预防策略上具有极大的共性,国内外相关防治指南趋于将二者视为一种疾病进行综合防治㊂其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和总死亡中的占比分别从1990年时的40%和11%上升到2016年的61%和25%;同期的死亡人数从100万/年增加到240万/年㊂根据近期发表的中国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监测(CCDRFS)在社区人群中进行的调查结果,我国成人中,约11.1%的人群为高危或极高危人群[1]㊂药物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ASCVD的发病率㊁致残率和致死率㊂根据我国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将人群根据ASCVD发病风险分成不同危险组,并针对不同危险分层推荐了相应的综合治疗方案,其中包括血压㊁血糖和血脂目标㊂目前居民健康电子档案系统已经在上海市各区普及,针对不同ASCVD风险的病人可以根据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危险分层㊂我们利用医院的居民健康电子档案系统,针对某社区ASCVD高危病人的一级预防危险因素达标情况进行调查分析㊂现作报道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上海市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平台数据,2018年存档的60岁及以上居民中高血压病人数共计12538例,糖尿病共4734例㊂从中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期间,符合‘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ASCVD发病高危标准,相关资料完整的60岁以上所有居民名单,共计入选符合条件的居民1139例,男495例,女644例,年龄63~81岁㊂其中,高血压941例,糖尿病708例,其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510例㊂从居民健康体检数据库和电子处方系统,获得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期间相应的检查㊁检验指标和用药信息㊂制定调查表,电话访谈确认相关内容,包括生活习惯及有关疾病用药情况㊂调查表相关信息经另一名调查员电话随访再次确认㊂根据‘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提出的相关指标,以血压<140/90 mmHg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㊁糖化血红蛋白(HbA1c)<7%㊁肥胖以体质量指数(BMI)≥28kg/m2为达标值,服药情况以近3个月连续用药定义为服药㊂规律运动:指进行中低强度的运动,每日至少30min,每周至少3次,形式包括慢跑㊁快走㊁跳舞等[2]㊂1.2 心血管危险水平分层标准[2] 高危指冠心病或者冠心病等危症,或者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为10%~15%;其中,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计算采用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 10年发病危险评估表”计算㊂本调查人群是指无临床依据提示冠心病㊁脑卒中,根据发病风险评估属于高危的人群㊂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㊁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㊂2 结果2.1 基线资料 共计入选符合条件的居民1139例,其中男495例,女644例,年龄63~81岁㊂高血压941例,糖尿病708例,其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510例㊂目前吸烟94例,规律运动777例㊂调查人群中血总胆固醇2.29~9.56mmol/L,LDL⁃C0.68~5.9mmol/ L,其中LDL⁃C未达标435例;BMI15~50kg/m2,其中肥胖178例㊂本研究高血压人群941例中,收缩压102~170mmHg,舒张压55~96mmHg㊂糖尿病人群708例中,HbA1c4.9%~12.4%,不达标280例㊂2.2 3项指标达标的影响因素比较 高血压共941例,总体血压达标率91%;亚组分析提示,性别㊁年龄㊁肥胖㊁吸烟及规律运动对血压达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共708例,HbA1c达标率60%,不吸烟人群中达标率62%,高于吸烟人群的达标率44%(P<0.05); 1139例中LDL⁃C达标率为62%,男性㊁吸烟㊁未进行规律运动的人群中达标率分别高于女性㊁不吸烟和规律运动人群的达标率(P<0.05)(见表1)㊂2.3 LDL⁃C达标因素的logisitic回归分析 以LDL⁃C是否达标为因变量(是=0,否=1),将表1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性别㊁吸烟和规律运动),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性㊁无糖尿病和规律运动与LDL⁃C不达标相关(OR=2.392㊁1.383㊁1.545)(P<0.05~P< 0.01)(见表2)㊂表1 3项指标达标的影响因素的比较[n;百分率(%)]因素高血压达标 是 否 HbA1c达标 是 否 LDL⁃C达标 是 否 性别 男365(89.02)45(10.98)177(57.10)133(42.90)361(72.92)134(27.08) 女489(92.09)42(7.91)251(63.06)147(36.94)343(53.26)301(46.74) χ2 2.59 2.6045.87 P>0.05>0.05<0.01年龄/岁 60~258(93.48) 18(6.52)128(63.05)75(36.95)202(58.89)141(41.11) 70~549(89.56)64(10.44)276(58.35)197(41.65)459(62.45)276(37.55) ≥8047(90.38)5(9.62)23(71.88)9(28.13)42(68.85)19(31.15) χ2 4.21 4.28 3.31 P>0.05>0.05>0.05肥胖 是152(89.41)18(10.59)57(57.58)42(42.42)104(58.43)74(41.57) 否702(91.05)69(9.95)371(60.92)238(39.08)599(62.33)362(37.67) χ2 1.190.40 1.00 P>0.05>0.05>0.05吸烟 是78(95.12)4(4.88)21(43.75)27(56.25)68(72.34)26(27.66) 否776(90.34)83(9.66)407(61.67)253(38.33)636(60.86)409(39.14) χ2 2.09 6.04297.68 P>0.05>0.05<0.05规律运动 是600(90.50)63(9.50)293(60.29)193(39.71)457(58.82)320(41.18) 否254(91.37)24(8.63)135(60.81)87(39.19)247(68.23)115(31.77) χ20.620.029.28 P>0.05>0.05<0.01表2 LDL⁃C达标因素的logisitic回归分析变量B SE Wald P OR 女(参照男)-0.8720.12945.459<0.010.418无糖尿病(参照有)-0.3250.129 6.389<0.050.723规律运动(参照不规律)0.4350.13810.009<0.01 1.545常量-0.2280.146 2.440>0.050.796 注:女性㊁无糖尿病和规律运动与LDL⁃C不达标相关,OR值分别为: 2.392(1/0.418)㊁1.383(1/0.723)和1.5453 讨论 本研究中,高血压共941例,总体血压达标率91%,整体结果比较理想;亚组分析提示,性别㊁年龄㊁肥胖㊁吸烟及规律运动对血压达标无影响;糖尿病共708例,HbA1c达标率60%,不吸烟人群中达标率更高,由于糖尿病被视为冠心病等危症,目前控制情况并不乐观,HbA1c的控制也是社区预防的一个重点㊂本研究调查ASCVD高危人群共计1139例,LDL⁃C总体达标率为62%㊂值得注意的是男性较女性达标率更高,吸烟,未进行规律运动的人群中达标率更高,进一步回归分析提示,提示女性㊁无糖尿病和规律运动与LDL⁃C不达标相关,OR值分别为2.392㊁1.383和1.545,可能原因是这部分人群对于LDL⁃C关注不足,或者认为自身可以通过非药物方式起到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㊂这部分人群可能是后期社区一级预防的重点㊂关于血压控制情况,张丙银等[3]近期报道了3626例成年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提示,加权血压控制率为22.81%,其中高龄是血压控制达标的有利因素,本调查人群中血压达标率较高,可能有几方面原因:(1)调查人群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较高,治疗依从性高;(2)存在抽样误差;(3)断面调查,随访时间较短;(4)本研究是观察性研究,血压数据来源主要为电子档案,准确性受记录者影响㊂关于HbA1c达标情况,目前我国的指南[4]还是建议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病人为中心的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人的年龄㊁病程㊁健康状况㊁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等因素实施分层管理㊂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病人的HbA1c控制目标为<7.0%㊂但是,根据蒋云雯等[5]针对450例糖尿病病人的研究,即使进行综合血糖管理,由医生㊁护士㊁健康教育师和营养师组成多学科团队,基于移动医疗APP㊁可穿戴医疗设备以及糖尿病数据信息平台,为糖尿病病人提供实时㊁动态㊁个性化和连续性的疾病管理服务,随访6个月时病人的HbA1c达标率为71.6%,略高于本调查的人群,提示HbA1c的管理具有复杂和长期的特点,值得我们重视㊂LDL⁃C达标的情况,根据ZHANG等[6-7]对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调查,LDL⁃C总达标率分别为25.0%和52.40%,提示该指标整体达标率偏低,且存在显著的人群差别,本次调查的人群达标率为62%,略高于以往的报道,可能与调查人群的区域分布㊁经济负担能力以及病人教育情况有关㊂XIA等[8]在2014-2016年间,调查了全国7个地区共47841例社区中成年居民的ASCVD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受调查者中61.3%为女性㊂其中9532为高危组㊂心血管疾病高危女性中,血压㊁LDL⁃C和体质量控制较男性差(OR值分别为0.46㊁0.60和0.55)㊂本研究中也发现女性人群中LDL⁃C 控制较差,但血压控制情况无性别差异㊂这可能与调查人群的所在区域㊁生活习惯以及经济能力方面的差异有关㊂综上所述,本研究提示,目前社区高危ASCVD 病人中,血压达标率较高,但HbA1c和LDL⁃C的达标率仍不满意,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需要严格遵循中国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基层管理路径专家共识[9],进一步降低AS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㊂本研究的局限性:(1)调查时间跨度较短,不能反映ASCVD高危人群中风险因素的动态过程;(2)仅选择了ASCVD高危㊁一级预防的人群,不能反映极高危和二级预防人群的情况㊂[参考文献][1] 赵冬.中国人群血脂异常流行趋势和治疗控制现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5):341.[2]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写作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10.[3] 张丙银,颜流霞,付振涛,等.2011与2016年山东省成人高血压控制情况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0,28(7):494.[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1):14.[5] 蒋云雯,孙俐,李晶,等.综合管理模式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0,28(2):121.[6] ZHANG M,DENG Q,WANG L,et al.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and achievement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targets in Chinese adults: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of163,641 adults[J].Int J Cardlot,2018,260:196.[7] 李勇,赵水平,叶平,等.中国血脂异常门诊患者调脂治疗一级和二级预防达标现状:DYSIS⁃China亚组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8):665.[8] XIA S,DU X,GUO L,et al.Sex differences in primary and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J].Circulation,2020,141(7):530.[9]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慢病管理专业学组.中国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基层管理路径专家共识(建议稿)[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3):251.(本文编辑 刘畅)(上接第105页)[6] KONSTANTINIDES SV,MEYER G,BECATTINI C,et al.2019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pulmonary embolism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Respiratory Society(ERS)[J].Eur Heart J,2020,41(4):543.[7] HIGAZI MM,FATTAH RA,ABDELGHANY EA,et al.Efficacyof 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 as non⁃invasiveimaging biomarker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of acute pulmonaryembolism[J].J Clin Imaging Sci,2020,10:49.[8] MURPHY A,CHENG J,PRATAP J,et al.Dual⁃energy computed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omparison of vesselenhancement between linear blended and virtual monoenergetic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J].J Med Imaging Radiat Sci,2019,50(1):62.[9] KOSMALA A,GRUSCHWITZ P,VELDHOEN S,et al.Dual⁃energy CT angiography in suspected pulmonary embolism:influence of injection protocols on image quality and perfusedblood volume[J].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20,36(10):2051.[10] IM DJ,HUR J,HAN K,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dual⁃energy CT⁃based iodine quantifica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CT in acutepulmonary embolism:a propensity⁃match analysis[J].Korean JRadiol,2020,21(9):1095.[11] MINAKAWA M,FUKUDA I,MIYATA H,et al.Outcomes ofpulmonary embolectomy for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CircJ,2018,82(8):2184.[12] LENFANT M,CHEVALLIER O,COMBY PO,et al.Deep learningversus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for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in theemergency setting:improved image quality and reduced radiationdose[J].Diagnostics(Basel),2020,10(8):558. [13] PAUL JD,CIFU AS.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JAMA,2020,324(6):597.[14] KONG WF,WANG YT,YIN LL,et al.Clinical risk stratification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comparing the usefulness of CTAobstruction score and pulmonary perfusion defect score with dual⁃energy CT[J].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17,33(12):2039.[15] SINGH R,NIE RZ,HOMAYOUNIEH F,et al.Quantitative lobarpulmonary perfusion assessment on dual⁃energy CT pulmonaryangiography:applications in pulmonary embolism[J].EurRadiol,2020,30(5):2535.[16] KONG WF,WANG YT,YIN LL,et al.Clinical risk stratification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comparing the usefulness of CTAobstruction score and pulmonary perfusion defect score with dual⁃energy CT[J].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17,33(12):2039.[17] JAWAD S,ULRIKSEN PS,KALHAUGE A,et al.Acutepulmonary embolism severity assessment evaluated with dualenergy CT perfusion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CT angiographicmeasurements[J].Diagnostics(Basel),2021,11(3):495. [18] LIANG HW,ZHAO DL,LIU XD,et al.ECG⁃gated pulmonaryartery CTA for evaluation of righ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Echocardiography,2017,34(2):257.[19] SHAYGANFAR A,HAJIAHMADI S,ASTARAKI M,et al.Theassess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severity using CTangiography features[J].Int J Emerg Med,2020,13(1):15.(本文编辑 卢玉清)。
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价值
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价值作者:刘志敏黄碧霞古泉辉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31期【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价值。
方法:2012年8月-2013年4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患者均经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有无及性质、管腔狭窄程度。
结果:(1)颈动脉IMT异常者占58%,颈动脉斑块阳性者占52%,颈动脉狭窄者占9%,以轻度狭窄为主。
(2)颈动脉内中膜检测有阳性的病变者中,高血压与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较高。
结论: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方法,对筛查和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一种简便、经济、有效、无创、可测量、重复性好的科学手段;也可以对无临床症状的高危人群的预后提供帮助;为早期临床诊断及干预动脉硬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超声;颈动脉内中膜;动脉硬化;心血管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54-02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病理基础,而高血压、糖尿病等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只有对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早期发现、早期合理干预,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本文通过高频彩超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8月-2013年4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患者均经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有无及性质、管腔狭窄程度。
1.2 方法应用ALOKA α10及GE L7、IU22检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
患者取平卧头仰位,探头在颈部作纵横扫查,检查时注意切勿加压,以免产生人为狭窄。
二维超声观察血管壁、内中膜厚度,斑块,管腔的内径。
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与意义: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中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日益高涨,给卫生、医疗和人力资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目前,研究表明除了高血压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烟等,而这些危险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共同作用于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并且这些危险因素的发展和进展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对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拟采用横断面研究法,以某地区60岁以上的高血压病人为对象,进行心血管疾病多重危险因素的筛查并关联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 选择研究对象:根据抽样方法,从某地区的高血压病人中随机抽取600名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生化检测等方法,筛查和记录每个研究对象的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程度、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因素。
3. 数据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不同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程度。
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中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为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
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意见,加强应对多重危险因素的诊断和治疗,促进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颈动脉斑块的正确分析与临床风险
颈动脉斑块的正确分析与临床风险1. 引言颈动脉斑块是当今社会中老年人常见的血管病变之一,它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严重的临床事件。
因此,对颈动脉斑块的正确分析与临床风险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
1.1 颈动脉斑块的定义及形成原因颈动脉斑块是指在颈动脉管壁上形成的局部硬化性病变,其主要成分包括脂质、胆固醇、钙盐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血液中的脂质物质易于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容易形成斑块。
2. 高脂血症:高水平的血脂,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血管壁的沉积,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原因。
3. 高血压:高血压导致血管壁长期承受压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斑块形成。
4. 吸烟: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增加斑块形成的风险。
5.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风险增加,易形成颈动脉斑块。
1.2 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意义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脑血管疾病:颈动脉斑块可导致颈动脉狭窄,进而影响脑部供血,增加脑梗塞的风险。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动脉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可能导致脑部短暂性供血不足,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 脑血管意外:颈动脉斑块破裂或脱落可导致脑部血管栓塞,引发严重的脑血管意外。
4. 心血管疾病: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疾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颈动脉斑块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通过对颈动脉斑块的正确分析与临床风险评估,可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降低临床事件的发生风险。
2 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方法2.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颈动脉斑块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技术。
这些技术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斑块的大小、形态及组成成分。
•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通过CT扫描,可以观察到颈动脉管腔的狭窄情况以及斑块的钙化情况,对判断斑块稳定性有一定帮助。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研究
·123·大 医 生D O C T O R2020年第20期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研究张广杰(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甘肃兰州 730060)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HRV)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单纯高血压患者85例,作为单纯高血压组,以及同期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50例患者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评定心率变异性,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而分析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结果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空腹血糖(FPG)水平都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组心率变异时域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TC、TG、LDL-C、sdLDL-C、FPG 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呈正相关,HDL-C、24 h 内每5 min 正常R-R 间期的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R-R 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R-R 间期差值大于50 ms 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与IMT 呈负相关。
结论 通过检测IMT 和HRV 的值预测高血压患者冠心病风险,进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心率变异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Rate Variation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ZHANG Guangjie(Lanzhou Xigu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Lanzhou,Gansu 73006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Methods From May 2018 to May 2019,85 patients with simple hypertension admitted to Lanzhou Xigu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imple hypertension group,and 15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hypertens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was evaluated by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was measured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and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was analyzed. Results Total cholesterol(TC),triglycerides(TG),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small dense(sdLDL-C),and 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HD plus hypertension group(P <0.05).The time domain indexe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C、TG、LDL-C、sdLDL-C,FPG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MT,HDL-C,SDANN,rMSSD,pNN50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MT.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IMT and HRV can predict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and then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Key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hypertension;heart rate variability;carotid intima thickness作者简介:张广杰,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H型高血压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r e l e v a n t f a c t o r s . Me t h o d s :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i r l e v e l s o f Hc y , 2 4 4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o g r o u p s : t h e H— t y p e h y p e t r e n s i o n g r o u p
基础上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关键词
“ H型” 高血压 ; 超声 ; 颈动脉 内中膜厚度 ; 颈动脉斑 块
R 5 4 4 . 1 文 献标 志码 A
中图分类号
社区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及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社区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及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张慧珍1余院苗1虞梅2(1.上海市徐汇区虹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上海 200233;2.上海市大华医院超声影像科,上海 200237)摘 要 目的:分析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及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参与2022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社区体检,年龄≥65 岁1 895名老年人的血尿酸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其中男性841名,女性1 054名,平均年龄(69.9±2.8)岁。
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及高尿酸血症者不同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结果:共检出494 例高尿酸血症者,检出率为26.07%,女性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高于男性(27.89%比23.78%,P<0.05)。
在高尿酸血症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370例,发生率为74.90%;其中单纯颈动脉内膜增厚116例,颈动脉斑块形成254例(其中单发斑块151例,多发斑块103例),颈动脉狭窄65例(其中轻度狭窄47例,中度狭窄11例,重度狭窄或闭塞7例)。
动脉硬化发生率有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而增高的趋势(P<0.05)。
结论:社区老年人群血尿酸检出率较高,随着尿酸的增高,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有增高趋势。
关键词 老年体检;尿酸;颈动脉斑块;社区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3)18-0041-04引用本文张慧珍, 余院苗, 虞梅. 社区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及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J]. 上海医药, 2023, 44(18): 41-44.Detection rate of hyperuricemia and correlation with carotid plaque in thecommunity elderly populationZHANG Huizhen1, YU Yuanmiao1,YU Mei2(1. General Practice Department of Hongme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Shanghai 200233, China; 2.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Imaging of Dahua Hospital, Shanghai 200237,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etection rate of hyperuricemia and correlation with carotid plaque in the elderly people. Methods: Results of blood uric acid and carotid artery ultrasonic testing of 1 895 people who participated the community physical examination from September 2022 to December 2022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mong them there were 841 men and 1 054 women, and the average age was (69.9±2.8) years. The detection rates of uric acid at different sex and age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blood uric acid levels and carotid plaque were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494 cases with hyperuricemia were detected, and the detection rate was 26.07%, the detection rate of hyperuricemia in the female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ales(27.89% vs 23.78% P<0.05). Among patients with hyperuricemia, there were 370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incidence was 74.90%; including 116 simple thickening of carotid artery intima, 254 carotid artery plaque formation(151 single plaques, 103 multiple plaques), 65 carotid stenosis(47 mild stenosis, 11 moderate stenosis, and 7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arteriosclerosis tends to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serum uric acid level(P<0.05).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rate of blood uric acid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 community is relatively high, but with the increase of uric acid, the detection rate of carotid plaque tends to increase.KEY WORDS elderly physical examination; uric acid; carotid plaque; community基金项目:2021年徐汇区医学科研项目(SHXH202122)通信作者:张慧珍。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联合高血压与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联合高血压与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摘要: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此类病症目前属于全身性动脉系统血管疾病,具有较强的复杂性。
颈部动脉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等病症有直接联系。
在通过超声检查后,可发现硬化斑块。
此类病症中,也会有高血压等症状,也是所存在的危险因素之一,会诱发心血管疾病。
关键词:引言:高血压病症会促使血管内皮损伤,同时,颈动脉中层膜增厚是病症早期的表现。
当增厚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形成硬化斑块。
当硬化斑块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导致破裂、出血等情况出现,最终会出现继发性血栓。
一、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IMT增厚属于典型的动脉硬化标志,通过超声检测,以及心血管疾病实验,是最为普遍采用的替代终点。
翻阅国外相关文献,颈动脉斑块检测数值IMT>1.0mn此时可确诊为粥样斑块,此时厚度会>1.0mm。
经过超声检测,颈动脉可形成体表庄口,对其进行监测,通过诊断,可以采用药物进行治疗。
在超声检测下,斑块可分为以下几类:(1)扁平斑:由于脂纹沉积所以内膜中会出现局部隆起,在产生弥漫性增厚之后,不像,显示内膜不完整,并且会呈现低回水。
(2)软斑:如果纤维组织出现增生以及盖严,出现沉积的情况。
那么此时也会形成斑块,并且还会有血栓形成。
(3)硬斑:斑块在形成一段时间后会出现钙化,此时会体现出强回声。
(4)溃疡斑:崩溃的表面欠光滑,形态不已,在超声下显示溃疡边缘低回声。
二、 IMT与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根据临床调查显示,在采用彩超检查之后,可明显体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IMT增厚、可明显见到斑块。
另外,缺血性脑病目前也成为此类病症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多普勒超声对其进行检查有重要意义。
ROC曲线分析,斑块的行成,会对心脑血管疾病带来一定的危害。
三、. IMT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出现内膜增厚的情况,会引发冠心病。
冠脉堵塞目前明显的增加,所以预测在未来心脑血管疾病会发生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
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厚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厚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张涛【摘要】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不同室间隔厚度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45例,心脏超声检测非室间隔肥厚组20例,室间隔肥厚组25例,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IMT及测血浆HCY浓度.结果:室间隔肥厚组较非室间隔肥厚组IMT明显增厚.室间隔厚度与IMT呈正相关,血浆HCY浓度与血压值成正相关,与室间隔肥厚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高血压室间隔增厚患者颈动脉损害程度更甚,心脏和血管的超声检查可提示高血压的损害程度.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能是高血压形成原因之一.%Objective: Investigate the corclation of carotid artery-medial thickness (IMT) , 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 and the plasma homocysteine (HCY)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by color Dopplcr ultrasonography. Methods: 45 hypertensive patients, including 20 non-scptal hypertrophy cases and 25 septal hypertrophy cases detected by cardiac ultrasound, ultrasonic diagnostic apparatus dctccdcd the carotid artery IMT and plasma HCY concentration. Results; IMT was significantly thicker in septal hypertrophy group than in the non-scptal hypertrophy group. The carotid artery IMT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 The plasma HCY concentr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lood pressure, but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hypertrophy. Conclusion; The damage of carotid artery was more severe in hypertensive ventricular septal hypertrophy patients. Cadiac and vascular ultrasound could prompteach other for the extent of damage in hypertension. Increased homocysteine may be one of the reasons for hypertension.【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41)011【总页数】3页(P1464-1466)【关键词】高血压/病理生理学;室间隔;颈内膜中层厚度;半胱氨酸/分析;超声检查【作者】张涛【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西安,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左室肥厚,高血压左室肥厚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日益受到重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高血压心血管危险评估因素表
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de)重要因素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TOD)伴临床疾患·高血压(1-3级)·男性 55岁;女性65岁·吸烟·糖耐量受损(2小时血糖7.8-11.0 mmol/L)和/或空腹血糖异常(6.1-6.9 mmol/L)·血脂异常TC≥5.7mmol/L(220mg/dL)或LDL-C>3.3mmol/L(130mg/dL)或HDL-C<1.0mmol/L(40mg/dL)·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左心室肥厚心电图:Sokolow-Lyons>38mv或Cornell>2440mm·mms超声心动图LVMI:男 125, 女 120g/m2·颈动脉超声IMT 0.9mm或动脉粥样斑块·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12m/s(选择使用)·脑血管病: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史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受损血肌酐:男性 133mol/L(1.5mg/dL)女性 124mol/L(1.4mg/dL)蛋白尿· 踝/臂血压指数<0.9(选择使用)·估算(d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eGFR<60ml/min/1.73m2)或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 mol/L(1.3-1.5mg/dL),(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 女性≥85cm)或肥胖(BMI≥28kg/m2)女性107-124 mol/L(1.2-1.4mg/dL)( 300mg/24h)·外周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 126mg/dL)餐后血糖:≥11.1mmol/L( 200mg/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24h或白蛋白/肌酐比:≥30mg/g(3.5mg/mmol)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MI:体质量指数.。
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与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与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王婷;吴卫平【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1(009)004【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IMT)及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老年人共305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41例)、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52例)和斑块组(212例),对各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3组间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尿酸、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血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明显相关(P<0.05),高血压、年龄、血尿酸及体质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明显相关(P<0.05).结论年龄大及血尿酸升高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与斑块形成的共同危险因素,高血压及体质指数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总页数】3页(P442-444)【作者】王婷;吴卫平【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R255.2【相关文献】1.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和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尹秋生;冬兰;周冬翠2.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人群出现斑块的相关因素 [J], 张和细;龚辉3.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或斑块形成的临床研究 [J], 赵晓平;张林;黄远东;沈燕;尹小华4.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或斑块形成的临床观察 [J], 李增祥5.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张丽华;瞿秋;刘霜;刘彬;计畅;毕鸿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214例心血管住院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相关因素分析
1214例心血管住院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相关因素分析张和细;龚辉【期刊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年(卷),期】2014(0)2【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1214例,根据高频超声检测IMT,以IMT≤1.0 mm及>1.0 mm分成IMT正常和IMT增厚两组。
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收缩压、脉压、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D-二聚体的差异。
对有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IMT之间的关系。
结果①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男性、吸烟、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比例升高,收缩压、脉压、UA、DBIL、LDLC、FBG、D-二聚体值升高,年龄大,TBA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BIL、IBIL、TG、TC、HDLC在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吸烟、年龄、LDLC、DBIL、FBG、收缩压、D-二聚体等为主要因素与IMT增厚呈正相关,其优势比(OR)为吸烟2.904(95%CI:2.050~4.113)、LDLC 1.838(95%CI:1.534~2.202)、年龄1.137(95%CI:1.118~1.157)、FBG1.072(95%CI:1.008~1.140)、收缩压1.011(95%CI:1.005~1.018)、DBIL1.093(95%CI:1.015~1.176)、D-二聚体1.455(95%CI:1.187~1.785)。
结论吸烟、年龄增大、LDLC、D-二聚体、DBIL、FBG、收缩压升高是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季宏;卞茸文;娄青林;仲肇舒;朱建一;解雨春【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07(36)7【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105例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结果分成IMT≥1.0mm组(A组);IMT<1.0mm组(B组).分析两组各危险因素和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差异.结果:A组中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胆固醇(HDL-C)、血尿酸、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高血压及血脂代谢紊乱病史较B组差异明显.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LDL-C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052(95%可信区间1~1.105)和4.682(95%可信区间2.302~9.524),而HDL-C则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属保护性因素.结论: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炎症反应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总页数】4页(P810-812,816)【作者】季宏;卞茸文;娄青林;仲肇舒;朱建一;解雨春【作者单位】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南京,210024;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南京,210024;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南京,210024;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南京,210024;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南京,210024;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南京,21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相关文献】1.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游离脂肪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 [J], 陈风;高长征2.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J], 郑芳3.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J], 郑芳;4.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 [J], 李元宽;禹小凤;李润芝5.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张丽华;瞿秋;刘霜;刘彬;计畅;毕鸿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 R1 9 5 . 4 文献标 志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 4 2 0 8 ( 2 0 1 5 ) I 1 - 0 0 6 4 - 0 4
年龄越大 、 合并多种心血管危
C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r i s k f a c t o r s a n d c o r r e l a t i o n wi t h i n t i ma - me d i a t h i c k n e s s a n d p l a q u e o f c a r o t i d a r t e r y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o f c o mmu n i t y
增厚 或粥样斑块 的风 险越高( O R - 4 . 6 3 1 , 9 5 %C I 为2 . 1 6 3 ~ 9 . 9 1 6 ; O R = 5 . 6 1 0 , 9 5 %C I 为2 . 5 3 7 ~ 1 2 . 4 o 6 ) ; 合并 ≥3 种危险因素
是发生颈动脉 内中膜增厚或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 O R= I . 7 8 5 , 9 5 %C I 为1 . 6 1 1 - 4 . 6 3 4 ) 。结论 险因素 、 合并糖尿病 , 是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粥样斑块 的危 险因素。 关键词 : 高血压 ; 颈动脉 内中膜增厚或斑块 ; 危 险因素
社区医学 杂志 2 0 1 5 年6 月第 1 3 卷第 l 1 期
J C M, J u n . 2 0 1 5 , V o 1 . 1 3 , N o . I I
・
预 防保 健 ・
社区高血压患者 0 血管危险因素调查及与 颈动脉 内中膜增厚 或斑块相关性研究
张志恩 t , 孙 占芳 , , 张艳萍 。
t i o n wi h t i n t i ma - me d i a hi t c k n e s s nd a p l a q u e o f c a r o t i d a r t e r y . Me t h o d s T h e c r o s s - s e c t i o n l a s t u d y s u r v e y e d 8 2 4 c o mmu n i y t h y —
1 . 同煤总医院南秀苑社 区卫生服务站 , 山西 大同 0 3 7 0 0 3 ; 2 . 同煤总医院煤峪 口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 : 目的 调查社 区高血压患者合并 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现况及与颈动脉 内中膜增厚或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2 0 1 3 年3 月- -2 0 1 4年 5月在山西 省大同矿 区某社 区卫生 服务 中心及其社 区卫生服务站开展 4 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 的调查 , 共
A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i t g a t e t h e c l u s t e i r n g f a c t o r s o f c o m m u n i t y h y p e t r e n s i o n p a i t e n s t a n d c o l T e l a -
降压 药的为 7 0 . 3 9 % ( 5 8 0 / 8 2 4 ) ,使用两种 以上降压 药的为 2 0 . 6 3 %( 1 7 0 / 8 2 4 ) 。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血管危 险因素 0 种, 1 ~ 2
种, ≥3 种上分别为 3 . 5 2 %( 2 9 / 8 2 4 ) 、 3 8 . 7 1 %( 3 t 9 / 8 2 4 ) 、 3 0 . 3 4 %( 2 5 0 , 8 2 4 ) 。L o g i s i t c回归显示 , 年龄越大 , 发生颈 动脉 内中膜
收集 8 2 4 例, 内容包括问卷 调查病史 、 体格检查 、 血生化检查 , 及双侧颈动脉血管彩超。计量资料 采用 t 检验 ; 计数资料采
用 检验 ; 采用二分类多因素 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颈动脉 内中膜增厚或粥样斑块的相关 影响因素。P < 0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结果 男性 吸烟率为 5 8 . 1 2 %( 2 2 9 / 3 9 4 ) , 女性为 1 . 8 6 %( 8 , 4 3 O ) ; 超重为 5 2 . 9 %( 4 3 6 / 8 2 4 ) , 肥胖为 1 4 . 8 %( 1 2 2 / 8 2 4 ) ; 合 并血脂异常为 6 0 . 1 9 %( 4 9 6 / 8 2 4 ) ;高 H C Y为 6 4 . 2 0 %( 5 2 9 / 8 2 4 ) ;合并空腹 血糖调节受损 ( i m p a i r e d f a s i t n g s l u c o s e , I F G) 为 1 2 . 6 2 %( 1 0 4 / 8 2 4 ) ; 合并有 糖尿病为 2 7 . 4 3 %( 2 2 6 / 8 2 4 ) ; 彩超显示颈 动脉 内中膜增厚或斑块为 4 8 . 7 9 %( 4 0 2 / 8 2 4 ) ; 使用 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