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30~36页。在纪念“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逝世一百厨年的讲坛上,法兰西另一位伟大的斗士──维克多·雨果发表了这篇激情澎湃、鼓舞人心的演讲。这不仅仅是一篇纪念性的演说词,它更显示了雨果对伏尔泰人格的景仰、对伏尔泰精神的追随,对自由和真理的呼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灵柩、陨落、睿智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⑵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⑶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课外查找有关资料,并共享资源,形成对伏尔泰和雨果的整体了解。

⑵通过范读、集体或个人朗读,体会雨果语言的浪漫主义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歌颂和景仰。

⑵理解伏尔泰作为“法兰西思想之王”带给同时代及后世的思想革命。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重点:

⑴理解在形似散乱的内容下层次分睨、思路清晰的结构。

⑵体会伏尔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影响,以及雨果对于伏尔泰、对于先哲、对于自由和民主的景仰。

⑶学习演讲语言的鼓动性和感召力。

2、难点:

⑴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⑵学习抓住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教学突破:

比较鲁迅和伏尔泰的“斗士”形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第一课时前,布置预习作业,能够流畅、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并查找伏尔泰和雨果的相关资料。

⑵第二课时前,准备阿累的《一面》中描写鲁迅先生的文字和伏尔泰的挂图。

2、学生准备:

完成预习作业,能够读通全文,并查找伏尔泰和雨果的资料、故事等,有条件的可以阅读他们的文章。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走近伟人,导入新课(约分钟)

二、阅读节1,把握感情基调(约分钟)

三、理清结构,整体感知(约分钟)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课文,分析“智者”的形象(约分钟)

二、提高认识,拓展思路(约分钟)

三、总结全文,体会语言特色(约分钟)

【本课总结】

本文是雨果著名的演讲之一,全文贯穿着自由、民主、和平的精神,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作者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文中有许多意义深刻、内涵隽永的句子,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细细体会。

【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在学习之前,要布置学生了解伏尔泰的生平,选读伏尔泰的斗争故事,建议学生阅读《伏尔泰传》。引导学生围绕“斗士”、“笔”、“微笑”等形象,比照鲁迅的形象,理解“精神领袖”带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震撼。

【练习设计】

一、随堂练习设计

1、给加粗字注音:

陨落()灵柩()凌驾()睿智()

答案与提示:yǔn jiùlíng ruì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弥留恼羞成怒兼而有之黎民百姓恪尽职守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⑵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⑶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答案与提示:

⑴暗喻;

⑵排比;

⑶借喻。

二、个性练习设计

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⑴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最美好的形式。

⑵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⑶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

答案与提示:

⑴伏尔泰的一生受到统治者的侮辱、迫害,却得到人民的尊敬、崇拜。统治者对他的诅咒,恰恰印证了他的胜利和成就。

⑵伏尔泰被称作“法兰西思想之王”,他带来思想的解放,引导人民争取自由民主和法律的公正。

⑶伏尔泰已经逝世一百年了,但是19世纪末的法国依旧黑暗腐朽,雨果在这里呼唤着一次新的思想革命的到来。

2、雨果在演讲中,塑造了一位“斗士”和“智者”的形象,结合《一面》(作者:阿累)中描写的鲁迅先生的形象,谈谈这两位斗士的相同之处。

【教学探讨与反思】

我们已经学过一篇演说词,但是这两篇演说词的风格截然不同。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语言激昂跳跃、意蕴深长。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表现出来的激情,以及雨果对伏尔泰的景仰,理解为什么雨果会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来刻画他的形象。

【补充资料】

伏尔泰本名是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年出生于巴黎一个法院公证人家庭,“伏尔泰”是人们最熟悉的一个笔名。

在日内瓦附近的法国边境,有个小镇名叫菲尔奈。伏尔泰为躲避政治迫

害来到小镇居住。他在这里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包括著名的哲理小说《老实人》和《天真汉》。同时他还从事各种政治社会斗争,特别是他为“科拉事件”等宗教迫害案平反昭雪所进行的斗争,轰动整个欧洲,为他赢得了崇高的荣誉。欧洲进步人士尊称他为“菲尔奈教长”,他所居住的菲尔奈小镇则被称为伏尔泰小镇,一度成为欧洲舆论的中心。

镇上有一座纪念伏尔泰的雕像,附近还有他的故居。这座青铜雕像不太高,伏尔泰笑眯眯地站在一块岩石底座上,微弓着背,长发披肩,身着大衣,手拄拐杖,仿佛刚从什么地方回来。如注的雨水从他拧结的眉峰和大衣的衣襟上滴落下来。从雕像的面部表情中,特别是那带着揶揄的微笑中,你可以看到一种坚韧的意志、讽刺的才智和洞察毫末的智慧。很难想象,就是这个小老头,在300多年前,成为启蒙运动的旗手、思想界的泰斗,使整个欧洲都不能不倾听他的声音。

伏尔泰生前仰慕中国文化,曾自称是孔子和康熙的学生。在碑文所列举的主要作品中,包括他根据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写的剧本《中国孤儿》。

1778年2月,这位84岁的启蒙泰斗重返阔别多年的巴黎,公众对他的欢呼致敬远远超过对帝王形式上的礼遇。这是他一生事业和荣誉的顶点。同年5月30日,伏尔泰因病与世长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