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
8
流行病学
9
人虱 人 人虱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人
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发病机制 1.病原体 →血管病变 2.毒素→ 毒血症→ 变态反应
血管炎 立克次体→小血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血管病变 入 血 局部 局部繁殖(丘疹、焦痂、溃疡) 脏器内皮细胞 释放毒素 脏器病变 全身毒血症状
10
周围血管炎
6. 其它
尚有咳嗽、胸痛、呼吸急促、恶心、呕 吐、纳减、便秘、腹胀等,偶有黄疸、发 绀、肾功能减退 。
17
临床表现
二.轻型 多散发 表现: 1.病程短。 2.T<39 oC,持续8-9天。 3.全身症状轻,头痛和全身疼痛明显。 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少见 5.可有少量充血性皮疹或无疹
18
临床表现
14
15
流行性斑疹伤寒 皮疹
临床表现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且很早出现,剧 烈头痛、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谵妄、 狂燥、手颤、脑膜刺激征。 4.90%脾大,少数肝大。 5.心血管系症状 :体温与脉搏成正比。有中 毒性心肌炎时可出现奔马律、心律失常等。 休克或低血压乃失水、微循环障碍。
16
临床表现
主要区别点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复发性斑疹伤寒
病原 有无流行性斑疹 伤寒往史
流行情况 流行季节 传播媒介 病情轻重
普氏立克次体 无
流行性 冬春 体虱 较重,神经症状 明显
莫氏立克次体 一般无
地方性或散发性 夏秋 鼠蚤 较轻
普氏立克次体 有
散发性 不定 无 较轻
20
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和复发 型斑疹伤寒的区别
立克次体血症
发病机制和病理
二、病理 基本病变:小血管炎:增生性血栓坏死性小血管炎 典型病变:斑疹伤寒结节: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小血 管炎, 其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形成立克次体肉芽肿。 皮肤:皮疹 心肌:心肌炎 肺:间质性肺炎
基层公共卫生测试试题与答案
基层公共卫生测试试题与答案1、(单选题,0.9 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为老年人健康体检时,查体内容不包括( )A、皮肤B、下肢水肿C、眼底检查D、淋巴结E、巩膜答案:C2、(单选题,0.9 分)【单选题】以下哪些传染病列入乙类传染病,但需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A、非典、肺炭疽B、脊髓灰质炎肺炭症C、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症D、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答案:A3、(单选题,0.9 分)原发型肺结核多见于哪类人群?A、青少年B、成人女子C、婴幼儿D、成人男子E、少年儿童答案:E4、(单选题,0.9 分)卫生监督协管员开展从业单位协管巡查活动中,至少应几人以上A、 1人B、 5人C、 2人D、 4人E、 3人答案:C5、(单选题,0.9 分)乙肝疫苗第一针注射与第二针注射的间隔时间是()A、 1个月B、 4个月C、 5个月D、 3个月E、 2个月答案:A6、(单选题,0.9 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关于预防接种工作,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A、接种后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B、七对是指: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批号、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C、三查是指: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D、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并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凭证E、接种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答案:B7、(单选题,0.9 分)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属于()传染病。
A、丙类B、乙类C、乙类传染病丙类管理D、其他选项均不正确E、甲类答案:A8、(单选题,0.9 分)疑似预防接种的服务对象是( )A、 0至1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B、 0至4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C、 0至2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D、 0至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E、 0至3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答案:D9、(单选题,0.9 分)不属于第一类疫苗的是()A、麻风疫苗B、乙肝疫苗C、脊灰疫苗D、百白破三联疫苗E、流感疫苗答案:E10、(单选题,0.9 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是()A、辖区内居民B、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C、辖区内常住居民D、辖区内5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E、辖区内6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答案:C11、(单选题,0.9 分)【单选题】《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对血压达标时间的推荐:一般情况下,1-2级高血压治疗争取在几周内血压逐渐达标。
人卫版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教学护理课件
病例总结与启示
病例总结
对病例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出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发 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等方面的知识点。
护理启示
从病例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护理人员对流行性与地方性斑 疹伤寒的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和 指导。
01
护理实践与展望
护理实践经验分享
护理经验总结
病原体在体内释放毒素,导致 皮肤出现斑疹。
疼痛
由于皮肤斑疹引起的疼痛。
焦虑
由于疾病症状和担忧病情而产 生的焦虑情绪。
护理措施
高热护理
监测体温变化,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措施,保 持室内空气流通,鼓励患者多饮水。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皮肤,遵医嘱给予外用药物 和护理措施,减轻皮肤疼痛和不适感。
分享实际护理工作中对流行性与 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的护理经验,
包括病情观察、护理措施、患者 沟通等方面的经验。
护理技巧交流
交流在护理过程中积累的技巧和心 得,如如何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 并发症等。
团队协作与沟通
强调团队协作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 性,分享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团队协 作经验。
研究进展与新知
最新研究成果
疫苗接种
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 力,降低感染风险。
病媒控制
采取有效措施,如灭鼠、灭蚤, 以减少病媒的传播。
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室内 外清洁,减少病菌滋生。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控制策略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 并控制疫情。
病例分析过程
临床表现分析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知识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知识肾综合征出血热1、什么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啮齿类动物携带汉坦病毒而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主要表现。
2、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的发病状况,肾综合征出血热首先于1932年在前苏联的远东滨海区发现。
该病在我国也已有70多年的历史~但早年报道很少~直至1955年在我国内蒙林区及西北的秦岭山区暴发流行本病后才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始了广泛全面的调查研究。
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高发地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病例发生在中国。
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有哪些,鼠类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东北林区的主要传染源是大林姬鼠。
城市的主要传染源是褐家鼠~实验动物室的主要传染源是大白鼠。
4、肾综合征出血热通过哪些途径传播,本病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
,1,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可导致感染。
,2,呼吸道传播:鼠类带毒的排泄物可污染尘埃~形成气溶胶~人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引起发病。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和胃肠粘膜而感染。
,4,虫媒传播:从寄生于鼠类的革螨体内分离到本病毒~并证实病毒可在螨体内经卵传代~成为储存宿主之一。
此外~恙螨能够自然感染和通过叮刺传播及经卵传递病毒~对该病的传播作用也不容忽视。
5,母婴垂直传播:在患病孕妇的流产死婴的肝、肾、肺,等脏器内~以及疫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的胎鼠中~也均分离到本病毒。
说明本病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宿主动物中病毒垂直传播对保持自然疫源地有一定意义。
5、肾综合征出血热有哪些表现,发热同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多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颜面、颈有明显充血~似酒醉貌。
上胸部潮红~球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
传染病学 第三章 立克次体感染——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克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组⽴克次体引起的⾃然疫源性传染病。
⼈类⽴克次体病可分为5⼤组:①斑疹伤寒组(含流⾏性斑疹伤寒和地⽅性斑疹伤寒);②斑点热组(含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斑疹伤寒、⽴克体体痘症);③恙⾍热组(含恙⾍病);④Q热组(含Q热);⑤阵发性⽴克次体病组(含战壕热)。
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有流⾏性斑疹伤寒、地⽅性斑疹伤寒、恙⾍热和Q热。
⽴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物,具有以下特点:①需在活细胞内⽣长,在代谢衰退的细胞内⽣长旺盛;②具典型的细胞壁、有DNA和RNA,呈短⼩、多形性球杆状,染⾊后光学显微镜可以查见。
③除Q热、战壕热及⽴克次体痘症的⽴克次体外,均与某些变形杆菌(OX19、OX2、OXK株)有共同抗原,故可进⾏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反应)以协助诊断。
④对⼴谱抗⽣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等敏感。
⑤其毒素属内毒素性质,为其主要致病物质。
⑥耐低温、⼲燥,对热和⼀般消毒剂敏感。
⽴克次体病的共同特点是:①病原体在⾃然界中主要在啮齿类动物(⿏类)和家畜(⽜、⽺、⽝)等贮存宿主内繁殖。
虱、蚤、蜱、螨等吸⾎节肢动物为主要传播媒介。
②特异的病理改变为⼴泛的⾎管周围炎和⾎栓性⾎管炎。
③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热、头痛和⽪疹(Q热除外),呈急性表现。
④⼴谱抗⽣素有效。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各病之间有交叉免疫⼒。
我国的⽴克次体病主要有流⾏性斑疹伤寒、⿏型斑疹伤寒、恙⾍病和Q热。
第⼀节 流⾏性斑疹伤寒 流⾏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克次体(R.Prowa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急性起病、稽留型⾼热、剧烈头痛、⽪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病程2——3周。
⽴克次体是1910年由Ricketts从389例斑疹伤寒病⼈⾎液中发现的。
1913年,Prowazekii从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也找到了病原体;此⼆⼈都在研究斑疹伤寒中牺牲。
为纪念他们遂将流⾏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命名为普⽒⽴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 我国⾦代张戴⼈著《儒家亲事》初次提出“斑疹伤寒”病名,并能与伤寒鉴别。
初级(师)卫生资格初级微生物检验技术师模拟题2021年(36)_真题-无答案
初级(师)卫生资格初级微生物检验技术师模拟题2021年(36)(总分96.5,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常见于()。
A. 我国沙漠地区B. 内陆沿海地区食海产品C. 草原地区D. 内陆平原地区E. 与地区没有关系2. 莱姆病主要是由何种螺旋体引起?()A. 钩端螺旋体B. 伯道疏螺旋体C. 回归热疏螺旋体D. 密螺旋体E. 其他3. 春节后,某村小学四年级3名学生在1周内先后突然出现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全身满布皮肤出血点,颈项强直。
脑脊液较混,用胶乳凝集试验检查脑脊液中A群脑膜炎球菌抗原阳性。
控制此流脑疫情扩散特异有效的预防措施是()。
A. 给密切接触者口服SDB. 将病人隔离治疗C. 学生暂时停课D. 给学生应急注射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菌苗E. 房屋通风换气4.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属于下列哪一个科的病毒?()A. 弹状病毒科B. 披膜病毒科C. 冠状病毒科D. 腺病毒科E. 布尼亚病毒科5. 下列哪一个病原体是斑点热的病原体?()A. 普氏立克次体B. 莫氏立克次体C. Q热D. 恙虫病立克次体E. 澳大利亚立克次体6.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人咯痰颜色特征为()。
A. 翠绿色或黄脓色B. 白色C. 红色D. 黑色E. 铁锈色7. 春节后,某村小学四年级3名学生在1周内先后突然出现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全身满布皮肤出血点,颈项强直。
脑脊液较混,用胶乳凝集试验检查脑脊液中A群脑膜炎球菌抗原阳性。
流脑病人病后在机体内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但确切功能尚不清楚的免疫球蛋白是()。
A. IgAB. IgMC. IgED. IgDE. IgG8. 下列病原体哪一个属于立克次体属?()A. Q热立克次体B. 战壕热立克次体C. 普氏立克次体D. 衣原体E. 支原体9. 军团菌不具有下列哪种结构成分?()A. 荚膜B. 鞭毛C. 多糖D. 侧链脂肪酸E. 质粒10. 斑疹伤寒是由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组传染病,它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两种。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概述】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持续高热、头痛、瘀点样皮疹(或斑丘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自然病程约为2~3周。
患流行性斑疹伤寒后数月至数年,可能出现复发,称为复发型斑疹伤寒,又称Brill-Zinsser病。
【诊断】流行病学资料如当地流行情况、发病季节、疫区旅行史、被虱叮咬史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临床症状如热程、皮疹出现日本及其性质、明显中枢神经系症状等对诊断有助。
外斐氏试验的滴度效价较高(1∶320以上)及(或)有动态改变(双份血清对照有4倍以上增长)即可确诊。
有条件者可加作补结、微量凝集、间接血凝等试验。
【治疗措施】其原则与其他急性传染病基本相同。
(一)一般治疗口腔护理和更换体位极为重要,以防发生口腔感染、肺部感染、褥疮等。
给高热量半流质饮食,供应足够水分,每日成人量宜为3000ml左右(年老者及有心功能不全者酌减),以保证每日排尿量在1000~1500ml。
(二)对症治疗剧烈头痛和严重神经症状给予止痛剂和镇静剂,出现心功能不全时采用强心剂。
有严重毒血症症状伴低血容量者可考虑补充血浆、右旋糖酐等,并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加用血管舒缩药物、肝素等(参阅“感染性休克”)。
慎用退热剂,以防大汗虚脱。
有继发细菌感染,按发生部位及细菌药敏给以适宜抗菌药物。
(三)病原治疗氯霉素、四环素、多四环素等对本病及复发型斑疹伤寒均具特效,加用其他抗菌药物如甲氧苄啶等一般并无必要。
服药后12~24h病情即有明显好转,毒血症症状(包括头痛)迅速改善或消失。
体温于24~96h内降至正常,但以48h为最常见。
皮疹于体温正常后数日消退。
氯霉素和四环素盐酸盐的成人剂量每日为1.5~2.0g,分3~4次口服,热退尽后1~2天即可停药,疗程3~6天;国外也有主张用药10天者,但按国内情况而言,用药后复发很少见,故过长疗程并无必要。
地方性斑疹伤寒
2.莫氏立克次体感染大白鼠可使其发热或致死,亦可在其脑 内存活数月,故可用以保菌及传代;而普氏立克次体仅使大白 鼠形成隐性感染。
病因
3.用本病原体对小白鼠进行腹腔接种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 而普氏立克次体则不能。
4.莫氏立克次体与普氏立克次体有共同的具有组特异性的耐 热性可溶性抗原,故二者可有交叉免疫反应。各自又有不同的 颗粒抗原,可借以通过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免疫荧光试 验等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鉴别。莫氏立克次体寄生于鼠蚤肠壁 细胞内,不影响鼠蚤生命;而普氏立克次体可使被感染的虱致 死。
预防
1.主要是灭鼠、灭蚤,对患者及早隔离治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本病多散发, 故多不用预防注射疫苗。如有暴发流行,对高危人群应进行疫 苗接种,可用普氏立克次体株灭活疫苗。
中文别名
鼠型斑疹伤寒,蚤传斑疹伤寒
英文别名
murine typhus,flea-borne typhus
ICD英文主题词
Typhus fever due to Rickettsia typhi
随访要点
患者教育
1.急性期患者应注意休息,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 疗。 2.注意个人卫生。 3.搞好环境卫生,灭鼠杀蚤,堵鼠洞,清扫住所和周围环境, 断绝老鼠食物来源,破坏蚤幼虫孳生地,在野外活动时要加强 个人防护,避免跳蚤着身。
鉴别诊断
主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鉴别,其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传 染源为患者,以体虱为媒介,多发于冬春季,呈流行性。症状 与地方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重,皮疹多,出血性多见,神 经系统症状明显,普氏立克次体凝集反应阳性。
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入院后先更衣、灭虱、卧床休息。保持口腔 和皮肤清洁。危重患者要勤翻身防止并发症。供给富有营养易 消化的饮食,补充大量的维生素B、C及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丙类传染病记忆口诀
丙类传染病记忆口诀丙类传染病记忆口诀丙类11种口诀包黑骑二流疯马,手挥红幅令班师情景联想:包大人骑一匹二流疯马,手挥一张红色横幅,下令班师回朝。
注释:包:包虫病;黑:黑热病二流:普通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疯马:风疹和麻风手:手足口病;红: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幅(腹):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班: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师:丝虫病;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预防措施1. 控制传染源:这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方式。
对于人类传染源的传染病,需要及时将病人或病源携带者妥善的安排在指定的隔离位置,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
然而,如果是未知传染源,特别是动物担任的传染源,由于其确定需要流行病学的因果推断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上得到充分的证据,有的时候并不是很容易得到确切结果,尤其是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生时,想要短时间内锁定传染源更是困难。
不过,一旦确定传染源后,需要及时采取高效的措施控制传染源,以保证传染源不会继续将病原体向易感人群播散。
2. 切断传播途径:对于通过消化道传染病、血液和体液传播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切断传播途径是最为直接的预防方式。
主要方式在于对于传播媒介阻断,消毒或扑杀。
如对于污染了病原体的食物或饮水要进行丢弃或消毒处理,对于污染了病原体的房间或用具要进行充分的消毒,对于一次性的医疗用品在使用后要及时进行消毒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在虫媒传染病传播季节采取防蚊防虫措施等。
同时,对于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干预手段也是极为必要的,如促进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对使用针具进行消毒,对会发生高危性行为的人群进行安全套使用的宣传教育等。
如今预防甲型H7N9流感病毒的方法也仍然是注意基本卫生,勤洗手,戴口罩,吃肉要煮熟——虽然是老调重弹,但仍然是切断传播途径最有效的方式。
伤寒诊疗指南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伤寒诊疗指南简介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
典型病例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脾大、玫瑰疹和血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
疾病分型伤寒主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
发病原因伤寒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
发病机制伤寒杆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杀死则进入小肠,经肠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症。
如机体免疫力弱,则细菌随血流扩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大量繁殖,至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开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
同时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引起病变,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肾脓肿、脑膜炎、急性胆囊炎、心包炎等。
细菌可经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病程第2~3周,经胆道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坏死、溃疡等。
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
病程第4~5周,人体免疫力增强,伤寒杆菌从体内逐渐清除,组织修复而痊愈,但约3%可成为慢性带菌者,少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复发。
临床表现多发群体男女老幼均可发病。
饮食卫生较差者,无伤寒特异免疫力而到伤寒高发地旅行者易发。
疾病症状潜伏期7~23天,多数10~14天,整个病程4~5周。
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分为下述四期。
1.初期:病程第一周。
多数起病缓慢,发热,体温呈现阶梯样上升,5~7日高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病学
临床传染病学知识: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病学
临床传染病学的相关注意事项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病学
地方型斑疹伤寒散发于全球,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以晚夏和秋季谷物收割时发生者较多,并可与流行型斑疹伤寒同时存在于某些地区。
国内以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北京市、辽宁等的病例较多。
1.传染源
家鼠如褐家鼠、黄胸鼠等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以鼠鼠蚤鼠的循环流行。
鼠感染后大多并不死亡,而鼠蚤只在鼠死后才吮人血而使人受染。
因曾在虱体内分离到莫氏立克次体,因此病人也有可能作为传染源而传播本病。
2.传播途径
鼠蚤吮吸病鼠血时,病原体随血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且可在蚤体长期存在。
当受染蚤吮吸人血时,同时排出含病原体的蚤粪和呕吐物于皮肤上,立克次体可经抓破处进入人体;或蚤被打扁压碎后,其体内病原体也可经同一途径侵入。
进食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饮食也可得病,干蚤粪内的病原体
偶可成为气溶胶,经呼吸道或眼结膜而使人受染。
螨、蜱等节肢动物也可带有病原体,而成为传病媒介的可能。
3.易感者
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某些报告中以小学生和青壮年发病者居多。
得病后有较强而持久的免疫力,对普氏立克次体感染也具相当免疫性。
例题:
上述哪项是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主要传播媒介?
A.家鼠
B.鼠蚤
C.体虱
D.病人
E.恙螨
正确答案:B。
常见法定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
常见法定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一、潜伏期的概念1、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
2、潜伏期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病原体在体内定位、繁殖和转移、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从而导致临床症状出现的过程。
3、潜伏期的长短由什么决定?潜伏期的长短是由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和人体免疫力的强弱决定的。
潜伏期短的仅几个小时,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多数是在几天之内,如白喉、猩红热;有的好几个月,如狂犬病;有的好几年,如艾滋病。
二、1种法定传染病的潜伏期(一)甲类传染病(2种)1、鼠疫:腺鼠疫:2~5天原发性肺鼠疫:数小时~3天,曾接受预防接种者可长达9~12天。
2、霍乱:数小时~5天,多为1~3天。
(二)乙类传染病(28种)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乙类甲管):1~16天,常见为3~5天。
2、艾滋病:平均8~9年,可短至数月,长达15年。
3、病毒性肝炎:甲肝:粪口途径传播,2周~6周,平均4周。
乙肝:母婴或血液体液传播,1~6个月,平均3个月。
丙肝:肠道外途径(输血、血制品、注射、针刺、器官移植、密切接触、性传播、母婴),2周~6个月,平均40天。
丁肝:母婴或血液体液传播,4周~20周。
戊肝:粪口途径传播,2周~9周,平均6周。
4、脊髓灰质炎:粪口途径传播,5~35天,一般9~12天。
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源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分泌物排泄物感染,一般7天以内,通常2~4天。
6、麻疹:呼吸道飞沫传播,6~21天,平均10天左右,接种过麻疹疫苗可延长至3~4周。
7、流行性出血热: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经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垂直、虫媒等方式传播,4~46天,一般7~14天,以2周多见。
8、狂犬病: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传染源,主要通过咬伤传播,大多数在3个月内发病,潜伏期可长达10年以上。
9、流行性乙型脑炎: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猪是主要传染源,蚊(库蚊、伊蚊、按蚊)是传播媒介,4~21天,一般为10~14天。
立克次体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立克次体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立克次体病概述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于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猫爪病、Q热等。
立克次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皮疹等。
目前主要采用抗病原治疗,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好。
英文名称:rickettsios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发热、头痛、皮疹、乏力、食欲不佳、淋巴结肿大。
主要病因:感染立克次体。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当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
临床分类:按照感染立克次体的种类不同,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猫爪病、Q热等。
二、立克次体病的发病特点三、立克次体病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是由立克次体感染所致。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对人体致病的立克次体有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恙虫病东方体、汉赛巴尔通体、贝纳柯克斯体等。
基本病因:1、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人虱传播,传播方式为人-虱-人。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发病机制主要为病原体所致的血管病变、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及变态反应。
2、地方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鼠蚤吮吸病鼠血时,病原体随血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可在蚤体长期存在。
当受染蚤吮吸人血时,同时排出含病原体的蚤粪和呕吐物于皮肤上,立克次体可经抓破处进入人体,引起人体感染。
3、恙虫病本病为感染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病原体从恙螨幼虫叮咬处侵入人体,先在叮咬局部组织细胞内繁殖,引起局部的皮肤损害,继而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形成恙虫病东方体血症。
地方性斑疹伤寒疫苗预防的关键之一
03
04
虫媒传播:某些昆虫如蚊子、跳蚤等可传播病毒。
疾病的症状和影响
症状:发热、头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影响: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心脏、肝脏等器官的损害
严重病例可能导致死亡
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增加医疗费用、影响劳动力、影响社会稳定等
疾病对社会的危害
研发新型疫苗:针对不同地区和疾病特点,研发更有效的疫苗
提高疫苗覆盖率: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疫苗的认识和接受度
加强疫苗冷链管理:确保疫苗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性
开战
疫苗预防的前景展望
疫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疫苗预防的挑战和困难逐渐减少
01
02
培训接种人员:对参与疫苗接种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了解疫苗的特性和接种方法。
实施接种:按照接种计划,组织目标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03
04
监测效果:对疫苗接种效果进行监测,及时调整接种策略和实施方案。
05
疫苗预防的挑战和前景
疫苗预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疫苗效果:疫苗的保护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疫苗的种类、接种时间、个体差异等
汇报人:
地方性斑疹伤寒疫苗预防的关键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危害
03
疫苗预防的重要性
04
地方性斑疹伤寒疫苗的关键作用
05
疫苗预防的挑战和前景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危害
疾病传播方式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可传播给他人。
01
02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或其污染物品,如餐具、衣物等,可传播给他人。
立克次体感染―流行性斑疹伤寒(2)
立克次体感染―流行性斑疹伤寒(2)[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地区,好发季节。
有无虱寄生或人虱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皮疹日期、皮疹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为明显与脾肿大。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
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小板减少。
2.血象学检查①外斐(Weil-Felix)氏试验:变形杆菌OX19凝集效价1:160以上有诊断价值,双份血清效价递增4倍以上意义更上。
第5病日即可出现阳性反应,病程第2~3周达高峰。
曾接种过斑疹伤寒疫苗或患复发性斑疹伤寒者,外斐氏反应常为阴性或低效价。
本试验对斑疹伤寒诊断的阳性率达74~84%,但不能区分斑疹伤寒的型别,也不能排除变形杆菌感染。
回归热、布氏杆菌病、钩体病等有进亦可发生阳性反应。
②立克次体凝集反应以普氏立克次体颗粒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凝集反应,特异性强,阳性率高。
效价1:40以上即为阳性。
病程第5病日阳性率达85%,第16~20病日可达100%;此方法虽然与莫氏立克次体有一定交叉,但后者效价较低,故仍可与莫氏立克次体相鉴别。
③补体结合试验如用普氏立克次体可溶性抗原进行补体结合反应,则不能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相鉴别;如用颗粒性抗原,虽与莫氏立克次体有一定的交叉,但后者效价较低,仍可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相鉴别。
补体结合抗体持续时间长,可用作流行病学调查。
④间接血凝试验用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可溶性抗原致敏鞣化后的人“O”型红血球,绵羊或家兔的红细胞,进行微量间接血凝试验。
其灵敏度较外斐氏及补体结合试验高,特异性强,与其他群立克次体无交叉反应,便于流行病学调查及早期诊断。
但不易区分普氏、莫氏立克次体和复发次体型斑疹伤寒。
⑤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用两种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作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查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鉴别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检测特异性IgM及IgG抗体,IgM抗体的检出有早期诊断价值。
3.病原体分离取发热期(最好5病日以内)病人血液3~5ml接种于雄性豚鼠腹腔,7~10日豚鼠发热,阴囊发红,取其睾丸鞘膜和腹膜刮片或取脑、肾上腺、脾组织涂片染色镜检,可在细胞浆内查见大量立克次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两个病种。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虽然埃及从山羊中分离到普氏立克次体,美国从飞松鼠中分离到普氏立克次体,但流行性斑疹伤寒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还证据不足。
流行性斑疹伤寒仍然属于人-虱-人传播的疾病,人是唯一的宿主,体虱是传播媒介。
普氏立克次体在体虱胃肠道上皮细胞中生长繁殖,经虱粪排出体外,虱粪污染人皮肤破损处引起感染发病。
在发达国家由于生活水平高,卫生条件好,有条件经常洗澡,常换衣服,防止体虱生长,因此得到有效控制。
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衣虱孳生的人群中,时有流行。
在我国最后一次流行是在70年代末云南省昭通地区。
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引起的,鼠类是贮存宿主,印鼠客蚤是传播媒介,人是受害者。
呈鼠―蚤―人传播循环。
但丘福禧等从热带鼠螨中也分离到莫氏立克次体。
地方性斑疹伤寒是全世界性的,凡是有老鼠和跳蚤的地方都可能有地方性斑疹伤寒疫源地的存在。
发达国家报告病例数较少。
我国解放后有三次流行高峰:第一次1950~1952年,为流行性和地方性混合流行,以云南最严重。
第二次流行高峰除台湾外,28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病。
第三次流行高峰自1980~1984年。
国内自80年代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97年开始回升。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流行性斑疹伤寒一般潜伏期为10~14天。
如
果感染量大,发病时间可提前。
前驱症状不明显,有的只有
低热、头痛和疲倦等。
地方性斑疹伤寒潜伏期一般5~15天。
(二)症状和体征: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症状和体征主要为四项,即发热、头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
(三)物理检查:最常见的体征为脾肿大。
(四)并发症:中耳炎、腮腺炎、细菌性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有的可出现阴囊、阴茎、阴唇肿胀和坏疽。
有时可
出现神经刺激症状,有的昏迷、迟钝、呆傻,有的兴奋。
诊断标准
一)流行性斑疹伤寒:
1.流行病学:冬春季发病,有衣虱感染史;
2.临床症状:突然高烧并伴有剧烈头痛;
3.体征:80%以上的患者4~7日出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2~5mm,压之退色,一周后变为暗红色或紫癜样皮损,压之不退色;
4.实验室诊断:
4.1血清学诊断:室温补体结合试验(CF):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滴度大于莫氏立克次体抗体滴度二倍以上,一次血清抗体滴度≥1∶32,双份血清恢复期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可确诊为现患病例。
4.2病原学诊断: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分离出普氏立克次体或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扩增出普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片段。
(二)地方性斑疹伤寒:
1.流行病学:多数秋冬季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有家鼠接触
史或居住场所有大量家鼠、蚤或有宠物猫。
2.临床症状:突然发热伴有剧烈头痛;
3.体征:发热在38~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皮疹较少或不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常不明显。
4.实验室诊断
4.1血清学诊断:室温微量补体结合试验(CF):抗莫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高于抗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2倍以上,且抗体滴度达1∶32以上,或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
4.2病原学诊断: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分离出莫氏立克次体,或从发热期血标本中扩增出莫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片段。
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宣传卫生知识,搞好个人卫生,衣服要经常换洗,避免虱子孳生。
搞好环境卫生,堵鼠洞,清扫住所和周围环境,断绝老鼠食物来源,破坏蚤幼虫孳生地,在野外活动时要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跳蚤着身。
这样做可减少感染斑疹伤寒的可能性。
2.免疫接种:疫苗是预防和减轻斑疹伤寒感染的有利武器,我国流行性斑疹伤寒得到有效控制和大量使用疫苗有直接关系。
3.预防性治疗:在暴发流行时,对患者周围人群服用强力霉素,把立克次体消灭在潜伏期内,使感染者减轻发病症状或根本不发病,是控制斑疹伤寒流行的应急措施。
(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
发现病人,要及时上报,并送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因为患者不直接传染他人,用不着隔离病人。
但病人的住所要进行灭虱、灭鼠、灭蚤,消灭
传染源和媒介昆虫。
对患者周围人群进行体检,确定是否有感染本病。
对初发病例要进行个案调查,查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三)流行期措施: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时,应采取紧急措施:
1.宣传教育:同健康教育,如流行性斑疹伤寒,督促搞好个人卫生,常换洗衣服,防止虱子孳生。
患者的衣、被要求灭虱。
如果是地方性斑疹伤寒,让人们清扫环境,灭鼠、灭蚤。
2.卫生监督:除宣传教育外,对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要有督促检查,因为有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人的素质相对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去督促检查,有些人不能自觉去做。
3.应急接种:同六.(一).2款。
4.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流行期,发现病人应及时送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治疗原则为一般护理,对症治疗和特效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特效药首选强力霉素,也可选用氯霉素、四环素等其它代用品。
5.杀虫、灭鼠:如果发现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要进行灭虱,灭虱方法有物理法:除皮衣外,可采用水煮、蒸气灭虱;也可在冬季最低温度达到负15℃以下时,采用冷冻法,将衣物打开,放室外过夜,皮衣也可以采用冷冻法。
药物灭虱:1%敌敌畏乳剂,每件衣服50~100ml,2%倍硫磷粉剂,每套衣服30克,0.04%二氯苯醚菊脂乳剂,每套衣服100ml,环氧乙烷原液,每公斤衣服5ml,装入袋内薰蒸。
如果是地方性斑疹伤寒,要清扫环境,堵住鼠洞,断绝鼠类食物来源,使鼠和蚤没有生存条件。
也可采用药物杀灭,药物灭鼠有市场销售的成品毒饵,投药时要注意安全。
药物灭蚤可采用粉剂,喷撒和溶液喷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