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五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五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点。
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一、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
适时激疑,能够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相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
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
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相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即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准确解释这个现象。
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所以,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
如在教学“圆的理解”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
”“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
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
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
”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
这个系列的提问不但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小学数学课堂中“悬念”设置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中“悬念”的设置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时地创设“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吸引小学生的重要艺术手段,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关键字:“悬念”设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效率所谓“悬念”,即未知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最初指的是文艺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设置“悬念”,故意给一些数学知识增加一些神秘的成份,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实际课堂教学中实例,谈下如何进行“悬念”的设置。
一、巧设疑问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其实也是设疑、解疑的过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
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果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巧设疑问,把它摆在小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是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导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无限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这门课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时,我是这样来设计的:首先提问(面向全体同学):“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了?”下面纷纷回答:11岁,12岁随后问(指定学生):“你们1年能过几个生日?”回答(学生):1个接着出示一个题目:有一个小学生,今年12岁,但是奇怪的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
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习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
”这样通过从学习一开始就巧妙的设置疑问,然后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很自然的进入了新的数学内容的学习。
二、故意示错“错误”有时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数学老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把“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认知的教育资源,挖掘其中的有利因素,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增长才干和智慧,塑造完美的人格,让“旁逸斜出”的不顺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悬念设置艺术
求 知 欲 望 和 学 习 兴趣 随 即 教 师指 出: 你 们 学 了今 天 的课 6 7 .+ 3 等 ,07 3 。学 生 很 快 计 算 出第 一 组 题 的 得 数 。 在 计算 第 但
后 就 知道 了 , 样 从 学 习 一 开 始 , 把 学 生 推 到 了 主 动探 索 二 组题 时 , 生 发 现 怎 么 除也 除 不 完 。 怎 么 办 ? 如何 写 出 这 就 学 “
二 、 系生活。 联 引导 精 “ ” 问
五、 灵活 转 换 。 中求 “ ” 稳 变 求 “ ” 是 在 教 学 中对 典 型 的问 题 进 行 有 目的 、 角 变 就 多 般 规 律 和 本 质属 性 , 使 学 生 对 学 习始 终 感 到 “ 也 新 奇 ” 。
教 学 中适 当 地 选择 、安 排 提 出好 的 问题 能 吸 引学 生 的 度 、 多层 次 的演 变 。 学 生 逐 步理 解 和 掌 握 此 类 数 学 问 题 的 使
一
由 此培 养 学 生 思 维 的 灵 活 性 。 例 如 : 习 百 分 数 应 用 题 后 。 学
出示 下 列 变 式练 习 :
长 方 形 或 三 角 形 行 不行 ?” 生笑 着 连 连 摇头 。 学 我 又 问 :如果 车 轮是 椭 圆形 的呢 ? ( “ ” 随手 在黑 板 上 画 出
大 进 ”疑 能 使 心 理 上感 到 困惑 , , 产生 认 知 冲 突 , 而 拨 动 其 合 运算 后 , 知 道答 案 了 ” 进 就 。接 着 , 板 书 “ 则 混 合 运算 ” 我 四 .
思 维之 弦 。要 使 学 生 生 “ ” 教 师 就要 不 失 时 机 地 激 “ ” 讲 授新 课 , 果 很 好 。 疑 , 疑 , 效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学数学教学论⽂⼩学数学教学论⽂(通⽤9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家都写过论⽂,肯定对各类论⽂都很熟悉吧,论⽂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
你知道论⽂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编整理的⼩学数学教学论⽂,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学数学教学论⽂篇1 ⼀、巧妙设置教学悬念,激发学⽣探究兴趣 结合学⽣好奇⼼和求胜⼼较强的⼼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抓住时机激发学⽣兴趣。
好奇是孩⼦的天性,悬念可以激发学⽣兴趣。
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学⽣的能⼒⽔平和知识经验,巧妙设置悬念,营造良好思维情境,激发学⽣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如在学了三⾓形⾯积的知识后,提问学⽣:如果平⾏四边形和三⾓形的⾼与底不相等,那么,三⾓形⾯积等于平⾏四边形⾯积的⼀半这⼀结论还能成⽴吗?组织学⽣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三⾓形和平⾏四边形的⾯积在不同等底和等⾼的情况下不存在⼀半或两倍的关系。
但如果两者之间的⾯积与⾼或者底⼀定,那么三⾓形的底或⾼就是平⾏四边形的底或⾼的⼏倍。
通过这种⽅式引导学⽣展开讨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形的⾯积。
⼆、提供说数学的机会,锻炼学⽣数学思维 ⼤胆去做、去说是让学⽣学会⾃我表征数学的重要途径。
⾯对抽象的数学逻辑知识,如何才能帮助学⽣更快、更深、更准确的掌握数学理论与数学概念这是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说数学就是在做数学的基础上进⼀步的强化,可以说在⼀定程度上说数学⽐做数学更加重要,因为说数学是让学⽣超越⽣活经验和直观经验的关键。
因此,教师要给学⽣提供说数学的机会,让学⽣学会⽤数学的思维⽅式去思考问题,提⾼学⽣数学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这节课的时候,⾸先给学⽣刘举出⼀些数,并且告诉学⽣像5、7、11这样的数就叫做质数,⽽像4、9、12、24这些数就叫做合数,然后将时间交给学⽣,让学⽣⾃主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胆的讲出来。
经过短暂的思考,有些学⽣很快就有了⾃⼰的想法,有的学⽣说:因数个数是2个的就是质数。
身临其“境”,共同参与,快乐成长——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妙用
新课程教学2019年第16期身临其“境”,共同参与,快乐成长———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妙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第二小学 许培山 【摘 要】情境教学不仅是目前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因此,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悬念教学情境、生活教学情境、操作教学情境、民主和谐教学情境,进而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的目的。
【关键词】情境教学 小学数学 应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革新,情境教学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它不仅是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而且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创设悬念教学情境,满足学生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年纪尚小,且正处于好奇心、求知欲极强的状态,因此,为了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悬念课堂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倍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以下教学情境。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好不好。
学生:好呀。
教师:你们随便说一个数字,老师可以不用计算,就直接说它能否被5整除。
当学生听教师很快说出答案后,会非常震惊,同时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教师可以很快说出答案呢?这些数字有什么特征吗?总之,通过设置以上悬念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能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互动交流中,进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顶峰,最终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进而有效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最终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这样举例:同学们,昨天老师在超市买了几样东西,其中一条毛巾20元,一块橡皮6元,一支圆珠笔3元,老师拿出100元钱付款,等收银员找钱后,老师又发现兜里还有15元零钱,那么,老师现在总共剩多少钱呢?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得出以下答案:余钱=100+15-20-6-3=86(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
使 学 生 的 思维 产 生 错 与念 . 而 引导 学 生找 出致 误 原 进
因。 克服思 维定 势 。我在 教学 “ 四则 混合 运 算 ” . 示 了 一 道容 易 出错 的复 习 时 出 题 : —73 2 2 + 。学 生 计算 后 。 多数 同学 7 大
怎 么 回事 吗?这 时 学 生情 绪 高涨 , 问 对
题 产生 了 “ ” 心 里产 生 了悬 念 。这 种 疑 ,
的计 算 步骤 如下 : 2 —7 3 0 3 0 造 ① 72+=+= ,
成计 算 错误 的原 因 . 因 为强 信息 “7 是 2— 2 ”学 生 削 弱 了计算 顺 序这 一 信 息 , 7, 造
成 了计算 的差错 而 只有 个别 同学 的计
疑 造 成 的 悬念 激 发 了学 生 强 烈 的 求 知 欲望 和 学 习兴趣 。随 即教 师指 出 : 你 等
们学 了今天 的课 后 就 知道 了 . 这样 从 一
的 一般 规 律和 本 质属 性 . 也使 学 生对 学 习 始 终 感 到 “ ” “ ” 由此 培 养 学 生 新 、奇 ,
“ 悬念 ” 为 一种 学 习心 理机 制 . 作 是 由学 生 对 所 解 决 问 题 未 完 成感 和 不满
足 感 而 产 生 的 . 在 教 学 中 . 时地 创 而 适
创 设 悬念 的有 效 方法 。如在 教学 “ 的 圆 认 识 ” , 提 出如 下 问题 : 同学 们 , 时 我 “ 你 们 知道 自行 车的 车轮 是什 么 样 的 吗? ”
思维 的灵 活性
算步 骤是 : 2— 7 3 2~ =8出现 这 ② 7 2÷ : 79 1
两种 情 况 , 在我 的 意料 之 中 。我顺 水 推 舟 ,把这 两 种计 算过 程 写在 黑 板 上 , 问 这两 种计 算 方法 哪 种正 确 ?顿 时 , 同学 们纷 纷 争论 :有 的说 第 一种 解 答 正确 ; 有 的说第二 种解 答正 确 。我见 学生 的情 绪 高 涨 . 问题 的答 案有 着 非 常浓 厚 的 对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一、课前激趣数学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该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
怎样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对你上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主地去思考、研究和探索,这成了上好数学课的关键。
我认为课前两分钟讲些生活中的趣味数学引入最为合适。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可以告诉学生一个小窍门:计算9的乘法时,张开你的十根手指,从左到右给你的手指编号。
现在选择你想计算的九的乘法算式,假设这个乘式是6×9。
只要弯曲代表数字6的手指。
然后数弯曲的那根手指左边剩下的手指数是5,它右边剩下的手指数是4,将它们放在一起,得出6×9的答案是54。
其它乘式照此类推。
二、课堂创新引入如果一堂课“引入”得好,就等于上好了一半的课。
我认为,引入新课比进行新课更难。
因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是否有兴趣,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的引入是否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引入要有悬念,设置悬念可以从讲新课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看似与本课教学内容没有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
比如我在讲“体积的意义”时,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引入要联系实际,最好是学生能接触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
在讲数学概念时所举的例子尽量要联系实际。
当老师提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样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三、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在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合作学习从组织形式与合作对象上看,主要是包括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和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两种。
而从教育教学的特点来看,这两种合作形式是从小学就开始并且呈上升趋势发展。
比如,小学阶段重在将合作学习作为课堂组织的一部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中设置悬念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中设置悬念的案例分析与思考一、教学背景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一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关于混合运算的一个知识点。
学生已经掌握了既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的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对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还没有接触过。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做好各种准备,为了让学生体会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真正理解并会正确使用小括号,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悬念。
二、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例题:星期天,小红带了50元钱来到文具店,买一个书包花了20元。
已知一本笔记本的价格是5元,剩下的钱能买几本笔记本?师:谁来说说怎样分步计算?生:50-20=30(元),30÷5=6(本)。
教师板书。
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生:50-20=30(元)表示还剩30元,30÷5=6(本)表示还可以买6本笔记本。
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生:这道题先算减法,再进行除法计算。
师:谁能列综合算式解答?(请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
)生:50-20÷5。
师:观察这个算式,按照前面学习的知识,这个算式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可是题目中要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可知现在这一算式已不能解决题目的要求了。
这时我们要引进一个数学符号——小括号,来改变一下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它能改变运算顺序。
如果我们在一个算式里看到小括号,那就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例如:90-40×2;(90-40)×2师:观察算式有什么不同?生:第二个式子比第一个式子多了小括号。
师:第一个式子我们先算乘法后算减法,而第二个式子里有了小括号,要先算减法后算乘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因此老师需要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较为有效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的良师,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练习,也不在于学生做的练习题的难度有多大,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兴趣成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爱学、乐学。
其次,教师在设计学生的课后练习及课后作业时,我们要注意好作业量和难度,在作业中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带着乐趣去做作业,带着自信去探索。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
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连一些两位数的加减都不能准确计算。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严格的要求学生,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熟能生巧”,要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加大学生的练习量。
比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提前让学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有多重?然后掂一掂。
让学生准备:苹果、土豆、食盐、黄豆……课堂中分小组(3人),发记录单(物品名称、估的质量、称的质量),体验后学生很感兴趣,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玩”融入血脉之中,从而有效的培养了生的计算能力。
其次,每天的作业题中都应该设计计算练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必须有持续的练习,而且练习设计要有易错计算题的对比练习,例如“24×5”学生常常当成“25×4”,这样的易错题就应该经常在作业题中出现。
悬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们 来说没有悬念. 考虑到这一点 ,我是用另一个 问
题 引 入 课 题 的 :假 设 我 有 很 大 一 笔 资 金 要 贷 出 去 , 而 且 贷 出去 , 钱 就 给 你 了 , 过 每 次 给 你 钱 , 得 这 不 你
≮
悬 念 在 数 学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口 赵绪 昌
( 宣汉 县 中 小学 教 学研 究 室 , 川 宣汉 四 66 5 ) 3 10
中 国 古 代 的章 回 小 说 往 往 在 读 者 最 激 动 、 关 最 注 的 地 方 来 一 个 “ 知 后 事 如 何 , 听 下 回 分 解 ” 欲 且 ,
一
= l呢 ? 悬 念 产 生 了 , 生 陷 入 沉 思 , 百 思 不 一 ” 学 但
一
得 其解. 教师此 时指 出“ 试解方 程 + = ” 学 生 试 l,
很 快 得 出该 方 程 无 实 数 解 . 了 解 决 此 问 题 , 时 为 这
教 师 巧 妙 地 引 入 一 种 新 的 数 系— — 复 数 系 . 想 而 可
种 非知 不可 的 紧迫心 情 . 成认 知 “ 突 ” “ 形 冲 . 冲
突 ” 旦 形 成 . 生 的 注 意 力 最 集 中 。 维 处 于最 积 一 学 思 极 的状 态 . 如 托 尔 斯 泰 说 的 :成 功 的教 学 所 需 的 正 “ 不 是 强 制 . 是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兴 趣 . 而 ” 案 例 1 对 初 中未 学 过 对 数 的 高 中学 生 来 说 , 对 数 概 念 及 运 用 ,显 得 枯 燥 乏 味 . 引 发 学 生 学 习 为 兴 趣 , 介 绍 对 数 之 前 , 出 了 一 道 趣 味 问 题 : 某 在 我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最新资料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下面我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1.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狐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
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
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易算法时,我说:“今天我和同学们来个口算比赛”。
接着逐个出示:582+299、543+297、786-397等口算题。
结果每道题都是我又对又快。
这样学生产生了疑,急迫想知道这种计算方法,从而造成了知识上的悬念,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2.精“问”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因此,教学中合适地选择、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是创设悬念的有用方法。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
“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
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
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
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
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靠。
3.创“难”创“难”可在某堂课或某段知识前抛出,使学生看到所学知识最高点,经常保持一种学习的未完成感。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①1.6÷0.25,15÷0.06;②10÷6,70.7÷33.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陈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了解学生、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沉淀,便于形成学习平台,抓准基点展开梳理,从而有助于面向全体、查漏补缺。
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铺垫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在于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
它具有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追求欲望的积极作用。
二、新课导入(一)导入现状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课堂导入上仍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
例如: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直接跳过进入新授内容,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有些教师虽然也很关注导入,可形式过于单一且呆板,导课总是千篇一律 ———“上一课我们讲了……,这一课我们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甚至是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还有些教师太过于注重课堂导入,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导入部分,以至于在新授部分的时间太紧张,而不能很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因此,如何合理地、新颖地设计课堂导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更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低年级数学新授课导入的常用方法依据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低年段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教师自我的优势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有特色的导入。
本课题同时也要研究不同教学内容最适合哪种导入方法。
常用的导入方法有:1、创设情境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法是指运用语言、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很快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
新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悬念设置
小学数学教学悬念设置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创造悬念,可以调动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强烈愿望。
具体包括兴奋地“怀疑”、巧妙地“提问”、故意设置“错误”、探究“改变”、预留“味道”等方法,犹抱琵琶半遮面,忽隐忽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关键词:悬念怀疑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自惊,疑自疑”,学生的思维交汇处活跃在怀疑之中。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强,对问题认知设置悬念,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
知识被一层神秘的色彩所覆盖,使学生处于一种“心不达、口不言不达”的不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结合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设置小学数学悬念的课堂教学方法:一、刺激“怀疑”“从思考中学习,从怀疑中思考”,怀疑可能在心理上混淆,产生认知冲突,然后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教授体积的意义时,巧妙地利用“阿基米德和王冠的故事”: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
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
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
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
当人进入时,水会充满甚至溢出,是什么原因?正如学生们正在努力思考一样,老师会热情地及时地介绍新课程,并鼓励学生将它们进行比较,看看谁能在学到新课程后正确解释这种现象。
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可疑性”,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立即将学生推向了积极探索的位置。
二、聪明的“问题”一个恰当而有趣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思潮。
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精心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悬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优秀教学论文送评材料科目小学数学学校惠州市XX小学题目悬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姓名 XXX联系电话(手机)电子邮箱日期悬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设置悬念是课堂教学技巧之一。
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究问题,深入理解知识,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和培养。
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设置悬念。
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课始设悬念,激发动机。
一堂好课,首先要“善始”。
如上课开始创设悬念,可以制造气氛,把学生带进愉悦的学习情境。
我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说出几个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立即判断哪些数能3整除;而且老师在不能被3整除的各数中,再添上一个数字,就能使它们变成能被3整除的数。
学生通过计算验证,会感到新奇,产生悬念,这一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带着迫切探究的心情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课中设悬念,启迪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疑问难,创设悬念,能使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
如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某工厂四份烧煤12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1/9,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在指导学生用方程方法解答后,向学生提出一问:“谁还能用算术算术解答吗?”学生又投入紧张的思考之中,当学生看到自己又能用一种方法解答此题时,我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分数乘法解答这道题?”学生感到问题新奇而产生“分数除法应用题能用分数乘法解答吗?怎样解答呢?”的疑问,形成悬念,跃跃欲试。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把实际的烧煤量看作“1”相当8份,原计划烧煤量相当9份,是实际烧煤量的(1+1/8)于是列出分数乘法算式:120×(1+1/8)。
可见,有悬念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深思,拓开思路,培养能力。
三、课末设悬念,增强余兴。
课末设悬念,可以激励学生不断攀登。
如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将要结束时,我让学生练习“比较2/3和3/4,5/9和3/7的大小”,大多学生能用通分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
的思维 活跃于疑 问的交 叉点 。没有 问题的课 不能算是 成功 能 4 设 “ 障”
课 ,下面结合教 学实践 谈谈在小学数 学课堂教 学 中设置悬 念 的几种 方法 :
1 激“ 疑”
教师要准 确把握新知 识的生长 点 ,在新 旧知识 的衔 接处 设疑置难 , 利用新 旧知识 的矛盾冲突创设 悬念 , 促使学 生积极 思维 。如在教学 “ 循环 小数 ” 时, 出示两组 题 : ①1 . 6 +O必要 的心理准备 。学生 “ 找结 论” 的 束 时充分 利用教材 的“ 新” 、 “ 奇” 、 “ 特” 之处设 置悬 念 , 则可 以 思 维之弦绷 得很紧 , 而且这 样找到 的结论理解 、 记忆 得也很 深 培养 学生独立探究 新知的能力 。例 如 , 在“ 毫米 、 分 米的认识 ”
教学 中如何设置悬念
黑 龙江 省 讷河 市实 验学 校 ( 1 6 1 3 0 0 )丁 琦
在教 学 中 , 我们要 给学生 留下问题及充 分思考 的空 间 , 古 践证 明 , 有 目的地 设计一些 容 易做错 的题 目, 展示错 误 , 造成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 思维自惊奇和疑 问开始” , 学生 “ 悬念 ” , 有助于提高 学习兴趣 , 培养学 习的主动性 。
悬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悬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对学习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急切的心理状态,它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而这种心理需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集中注意力,开拓思维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发现知识的姿态学习新知识。
因此,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特点,依据教材内容,精心制造悬念,将会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要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就应在课堂中把握时机,适时设置悬念,让课堂增添点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感受数学的美妙与神秘,并发现数学的美,提高数学素养。
下面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些悬念艺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一、导入新课引入悬念古语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用设置悬念来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的动机,并保证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大树有多高”时,我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校门前的那棵大树,你想知道它有多高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解决办法。
究竟怎样解决呢?等学完这节课,你就会自然明白了。
”这个时候,学生会充满好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方法,然后自然地导入新课“正反比例应用题”,学生会带着“如何应用正反比例来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学习。
再如,为了引入“黄金比例”这个概念,课中我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则小故事:小勇到文峰超市,看到一双非常适合妈妈穿的鞋子,可是不知道妈妈穿多大的鞋。
你能帮小勇想个办法吗?这个时候因为我们已经引入了黄金比例这个概念,学生充满好奇心,想知道答案,自然就会联系今天所学的黄金比例,因为妈妈的身高小勇应该知道,所以可以通过验证身高与脚长之间存在6∶1的关系,这样悬念就解开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数学常常是让学生们最头疼的学科。
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老师费劲口舌,学生也听得云里雾里。
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法,数学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孩子掌握。
1、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鞭策、唤起和振奋学生的心灵。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迎合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学生辨认出问题,积极探索新知。
2、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说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已经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发展。
学生自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明确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重新认识冲突,并使学生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更多主动积极探索和辨认出问题的条件,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悖论与检验中获得推动和发展。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就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讨厌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提问“讨厌!”接着又回答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通常的一个人存有几岁,就可以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八十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这就是为什么呢?你们想要不敢晓得其中的秘密?”学生听到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猛烈的求知欲性欲油然而生。
这时老师把握住学生紧迫求知欲的心情,及时地鼓励他们步入新课。
同时,教师权力下放给学生,给他们想要、搞、说道的机会,使他们探讨、批评、交流,紧紧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辩论。
教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利,使学生充份展开思索,给学生充份抒发自己思维的机会,使学生放宽说道,并且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说道。
条件具有了,学生自然就可以激动,参予的积极性就可以低出来,参与度也可以大大提高。
只有积极主动、主动、激动地参予自学过程,个体就可以获得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低于生活,而自学科学知识后又将返回生活中回去,因此,我们的数学需从生活实际启程,创设的问题情景也必须从实际启程,这样才合乎学生的心理特征,就可以唤起学生自学数学的性欲;这就建议我们教师必须融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尚无的科学知识去设计富于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较好的教学情景,并使学生二要体验至身边存有数学,用数学可以化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领域意识,培育学生的技术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
教 法 探 索
种体 验。 学生在学到 知识的 同时, 自然而然地增 加 了情感 体验 。 如学生
学习完 《 目测 与步测》 一课 后 , 我 留给 学生 的作 业是 : 请你 运用 步测 的 方法计算 从学校 到广场 的距离 是多少米 ? 目测我 们的教 学楼有 多长 ? 步测我们 的操场 一圈有 多少米 ?通 过设计 一些生 活化 的练 习 , 让 学生 把 课 内、 课 外紧紧 结合起 来, 把所 学的知识 应用于 生活实践 中 , 从 而培 养 了学生应用意 识 的实践 能力 。
浅 谈 如何 在 小 学 数 学课 堂 教 学 中设 置悬 念
重 庆市开县汉士 多德 提 出“ 思维 自惊奇和 疑 问开 始 ” , 学 生的 思维活跃 于疑 问的交 叉点 。为此 教师伊应 依据教 材 内容 , 抓住儿 童好 奇 心强 的心理特 点 , 精 心设疑 , 制造 悬念 , 着 意把 一些数学 知识蒙 上~ 层 神秘 的色 彩 , 使 学 生处于 一种“ 心 求通而 未达 , 口欲言 而未 能 ” 的不 平 衡状态 , 引起学 生的探索欲 望 , 促使 其积极主 动地参与 学习。下面结 合 我的教 学实践谈谈 在小学 数学课堂 教学中设 置悬念的几种 方法 。
二、 挖 掘 生活 中 的数学
生 活 中到处有数 学 , 到 处存在 着数学 思想 。在 小学数 学课堂 教学 中, 教 师要 善于 结合课 堂教 学 内容去联 系 生活 实际 , 应 从学 生的 生活 实 际出发 , 联 系生活 讲数学 , 把生 活经验数 学化 , 数学 问题 生活化 。把 社会生 活 中的鲜活题 材 引入学 习数学 的大 课堂 中, 使学 生感受 到数学 与现 实生 活 的联系 , 从而激 发 学生学 习数 学 的兴趣 , 使 他们 学会 用数 学 的角 度去观 察 、 分析现 实社会 , 去解 决 日常 生活中 的现 象和 问题 , 形 成勇于 探索 、 勇 于创新 的科学精神 。 如教 学六年级 数学 中的“ 折扣 ” 。平 常生活 中, 学生 都会注 意到饭 店, 专 卖店 , 商场在 节 日期 间经常 推 出一些 优 惠活 动 , 如 打五折 或者八 折优惠 。学生见 到过 , 也会说 , 但不是很 清楚它 的实际含义 , 通 过教学 , 我们要 使学 生在会 说的基 础上知 道它 的含 义 , 会 正确用 、 熟练用 , 能用 它来解 决实 际问题 。 在教学 中可 以让参 加过这样优 惠活动 的学生举例 说说 八折 的意 思, 老 师反 复 问一 些学 生类似 的问题 , 某 专卖 店节 日时 八折优 惠, 一件衣 服定价 5 0 0元钱 , 买这 件衣服你 该花多少 钱?让学生 结合现 实生活理解 和熟练 掌握知识 。
浅谈数学教学中“悬念”的设置
悬念 的有效 方法.
例 如 , 学 习 了 等 差 数 列 的概 念 后 , 问 : 在 设
在 等 差 数 列 { a }中 , 1 a。 a + Ⅱ 、 5 d + 1与 : a + d 的关 系 如何 ? d + Ⅱ 、 + a 呢 ? 中你 6 与 8a a 。 从
心 和 创 造 力 . 练 地 、 造 性 地 提 出 问题 是 刨 设 精 创
消 去 得
= 一 4 故 复 效 在 复 平 面 内 ,
维普资讯
・
2 重 庆 4・
《 数学 教 学 通讯  ̄ 0 2年 第 6期 ( 第 1 1 ) 20 总 5 期
维普资讯
《 学 教 学 通 讯 } 0 2年 第 6期 ( 第 1 1 ) 数 20 总 5期
重庆
-2 3・
浅 谈 数 学 教 学 中“ 念”的 设 置 悬
( 东 省 递 溪 师 范学 校 5 4 0 ) 马 球 英 广 2 3 0
章 回小 说 和 编 剧 本 惯 用 “ 知 详 情 , 等 欲 且 下 回分 解 ”的手 法 , 节 到 了 紧 要 关 头 , 往 来 情 往 个 “ 煞 车 ” 引 而 不发 , 读 者 或 听 众 产 生 一 种 急 , 使
一 一 4一 如 ≥ 0 即 a≤ 一 1 故 复 数 a在 复 平 , ,
例 如 , 讲 “ 数 ”之 前 , 计 这 样 的 问 题 : 在 对 设
求 下 列 各 式 中 的字 母 表 示 的 数 , 说 出它 们 各 并 是 什 么 运 算 ? 已知 2 ① 。一 N ;② 已 知 a 一 4 ;
学 生 在 学 习 中 的 悬 念 常 是 对 学 习 目标 的 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
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一、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
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
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又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我说:“今天我和同学们来个口算比赛”。
接着逐个出示:582+299、543+297、786-397等口算题。
结果每道题都是我又对又快。
这样学生产生了疑,迫切想知道这种计算方法,从而造成了知识上的悬念,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二、精“问”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因此,教学中适当地选择、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
“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
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
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
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
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
三、制“错”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
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27-27÷3。
学生在草本上计算后,大多数同学的计算步
“27-27”,骤如下:①27-27÷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
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
而只有个别同学的计算步骤是:②27-27÷3=27-9=18出现这两种情况,乃在我的意料之中。
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问这两种计算哪种计算正确?顿时,同学们纷纷争论: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
我见学生的情绪高涨,对问题的答案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于是说:“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
接着,我板书“四则混合运算”,讲授新课,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创“难”创“难”可在某堂课或某段知识前抛出,使学生看到所学知识最高点,经常保持一种学习的未完成感。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①1.6÷0.25,15÷0.06;②10÷6,70.7÷33。
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
“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
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
这样以“难”制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五、求“变”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的始终感到“新”、“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下列变式练习:1、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2、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树是苹果树的几倍?3、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百分之几?4、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树是苹果树的百分之几?5、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
6、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将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六、留“尾”留“尾”指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后继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
例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除总结好本课内容外,还可提出:“21.45÷15,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把15缩小100倍,21.45÷15→21.45÷0.15,小数除以小数,又怎样计算呢?”这样留尾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孕伏,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