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装置课程设计指导书
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轴系计算说明书
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轮机工程专业民用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轴系计算说明书一、轴系计算(一)、概述本船为内河船,设单机单桨。
主机经减速齿轮箱减速后将扭矩通过中间短轴传给螺旋桨轴和螺旋桨。
考虑到长江水质较差,泥沙较多,若采用水润滑,则污物可能进入艉轴装置造成堵塞,故润滑方式采用油润滑。
本计算按《CCS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2009年)(简称《钢内规》)进行。
(二)、已知条件(三)、轴直径的确定根据《钢内规》8.2.2进行计算,计算列表4.1如下:表4.1轴直径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取螺旋桨轴直径为 350 mm,中间轴直径为 280 mm。
二、强度校核1.尾轴强度验算轴设计过程中艉轴承、密封装置、联轴节的选型如下:a.艉轴轴承选自东台市有铭船舶配件厂,规格如下:b.油润滑艉轴密封装置选自东台市有铭船舶配件厂,规格如下:c.联轴节采用船厂自制。
尾轴危险段面的确定根据图4-1计算如下:图4-1尾轴管结构简图(1)相关尺寸确定已知L=880mm,L b=440mm,R=350mma螺旋桨轴尾部锥长l=(1.6~3.3)R=2.2*R=780mm,z对于白合金轴承,支撑点到后端面的距离u=0.5L=0.5*880=440mm。
而后密封装置的长度为215mm,再加上适当间距约为60mm,则:螺旋桨轴尾部锥面中心至后轴承中心距离a为:a=780/2+440+215+60=1105mm螺旋桨轴尾部锥面后端面至后轴承中心距离b为:b=1105+780/2=1495mm由布置总图得后轴承的后端面距前轴承中心约为4739mm,则:前后轴承支撑点距离l为:l=4739-440=4299mm因为后轴承后端面距齿轮箱有约7130mm,考虑到齿轮箱的周和联轴节等,法兰端面到前轴承支撑点距离为:d=7130-4299-440-769=2391mm因为联轴节长845mm ,则法兰重心到前轴承支撑点距离为: c=2391-845=1546mm(2)双支承轴承负荷计算: a .后轴承压力= 15873.21 N式中:g —9.81N/kg 1—前后轴承支撑点距离,4.299ma---螺旋桨中心至后轴承中心距离,1.105m b —桨毂后端面到后轴承支撑点距离,1.495m c —法兰重心到前轴承支撑点距离,1.546md —法兰端面到前轴承支撑点距离,2.391m G 0—法兰重量,1180kgQ B —螺旋桨及附件重量,4079.51kgq c —轴本身重量产生的均布负荷 ,q c=0.00622c d =0.0062×3502=759.5kg/mb .前轴承总压力⎥⎦⎤⎢⎣⎡--+++=l a Q l 2b q l c)(l G l 2d l q g B 2c 02c)(B R = 4596.65 N 式中:g —9.81N/kg 1—前后轴承支撑点距离,4.299ma---螺旋桨中心至后轴承中心距离,1.105m b —桨毂后端面到后轴承支撑点距离,1.495m c —法兰重心到前轴承支撑点距离,1.546md —法兰端面到前轴承支撑点距离,2.391m G 0—法兰重量,1180kgQ B —螺旋桨及附件重量,4079.51kgq c —轴本身重量产生的均布负荷 ,q c=0.00622c d =0.0062×3502=759.5kg/m1.截面E —E 的弯矩/2a 2L q g 2L R 2L a g Q M 2A cA A AB EE ⎪⎭⎫⎝⎛+⋅⋅-⋅+⎪⎭⎫ ⎝⎛+⋅-=- = —63745.48N ·m式中:g —9.81N/kgQ B —螺旋桨及附件重量,4079.51kg a —螺旋桨中心至后轴承中心距离,1.105m R A —后轴承支反力,15873.21 N L A —后轴承长度,0.88m q c —轴本身重量产生的均布负荷q c=0.00622c d =0.0062×3502=759.5kg/m其中d c 为尾轴直径,350mm 2.截面K -K 的弯矩c2B A B KK 2gq )Q -(R a g Q M g ⋅+⋅⋅-=-= —5093.61N ·m式中:g —9.81N/kgQ B —螺旋桨及附件重量,4079.51kg a —螺旋桨中心至后轴承中心距离,1.105m R A —后轴承支反力,15873.21 N q c —轴本身重量产生的均布负荷q c=0.00622c d =0.0062×3502=759.5kg/m其中d c 为尾轴直径,350mmK K E E M M -->,取E E M -=—63745.48N ·m 作为计算弯曲力矩。
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
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船舶动力装置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工作原理;2. 使学生了解船舶动力装置的组成部分,包括主机、辅机、传动装置等;3. 帮助学生理解船舶动力装置的性能指标及其对船舶性能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船舶动力装置的优缺点,并能够提出改进措施;2. 培养学生具备船舶动力装置操作、维护及故障排除的基本能力;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就船舶动力装置相关技术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船舶动力装置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热爱航海事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3. 培养学生关注能源、环保等问题,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船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学生为高中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但对船舶动力装置的了解较少。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以上分析,将课程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船舶动力装置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列出船舶动力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并解释其作用;3. 学生能够分析船舶动力装置的性能指标,并评价其对船舶性能的影响;4. 学生能够针对特定船舶动力装置,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操作、维护和故障排除;5.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团队讨论,就船舶动力装置相关技术问题进行有效沟通;6. 学生能够关注船舶动力装置的能源、环保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 船舶动力装置概述- 教材章节:第一章 船舶动力装置概述- 内容:动力装置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及其在船舶中的作用。
2. 船舶动力装置的组成部分- 教材章节:第二章 船舶动力装置的组成部分- 内容:主机、辅机、传动装置、推进装置、控制系统等组成部分的结构、原理及功能。
汽车动力装置教学设计
汽车动力装置教学设计1. 简介汽车动力装置作为汽车运行的核心,是整车性能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介绍高校汽车工程专业的动力装置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汽车动力装置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2.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熟练掌握汽车动力装置的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动力装置的维护、故障诊断和排除方法;•初步掌握汽车动力系统调整、组装和调试的技能。
3. 教学内容3.1 基础知识(1)汽车动力装置的基本构成:引擎、变速器、传动轴、驱动桥和轮胎。
(2)汽车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燃烧室内的燃料和空气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在火花塞的作用下点燃燃料,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从而驱动车轮的转动。
(3)汽车动力装置的分类:按照驱动方式可分为前驱、后驱和四驱;按照燃料类型可分为汽油、柴油和电动。
3.2 维修与故障排除学生需要掌握动力装置的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如:(1)引擎不能正常启动的原因和排除方法,如电源系统故障、点火系统故障、供油系统故障等。
(2)引擎怠速、加速异常的原因和排除方法,如空燃比失调、燃油系统故障、点火系统故障等。
(3)变速器、传动轴、驱动桥的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如异响、漏油、卡滞等。
3.3 动力系统调整、组装和调试学生需要掌握动力系统的基本调整和组装技能,如:(1)排放系统调整:学生需要掌握调整进气道、燃油供应和排气系统的技能,以保证尾气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2)动力系统组装:学生需要掌握提示引擎装配流程,学会正确组装引擎、变速器、传动轴和驱动轴等。
(3)动力系统调试:学生需要掌握现场调试引擎、变速器和传动系统的方法,调整技能要求熟练。
4. 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将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方法包括:(1)理论授课:教师将讲解汽车动力装置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分类等知识点,并通过实例讲解故障排除和调试技能,并展示动力系统组装和调试的视频操作流程。
(2)实验教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对动力系统进行拆卸、装配、调试、故障排除等实验任务。
《动力装置拆装与操作》课程标准
《动力装置拆装与操作》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注1:指参与课程标准开发的主要成员,含校外专家二、课程性质与作用1、课程性质《动力设备拆装与操作》是海洋船舶轮机工程技术轮机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单列实践教学课程,是海船船员三管轮适任评估考试课程之一,是从事船舶机械设备运行、维护、安装、调试的技术人员,航运部门机务管理人员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之一。
2、课程作用《动力设备操作与操作》课程是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78/95公约)及马尼拉修正案中对船员的强制性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对船员适任评估的项目之一,也是航海类学生对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必须跨过的门槛,更是学生参加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表3 课程功能定位分析注2:专业能力:从事专业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工具等;问题解决:熟练运用数学、科学、专业知识,对专业领域的一般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设计并执行相应的解决方案;信息素养: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工具,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项目管理:任何工作任务均可以被设计成项目,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和工具,并能将其应用于相关专业领域中;终身学习: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合作,尊重多元观点,并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具备全局观念,能够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良好的协作;履行责任,遵守职业规范和社会规范,认知和履行相应的责任;创新能力,具备创新意识,了解基本的创新方法。
三、课程目标1、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使命感和认同感,树立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养成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具有一定的专业创新能力,通过任务引导的项目活动,掌握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公约)关于船舶机械设备拆装与操作的要求;掌握船舶机械设备的基本结构;熟悉船舶柴油机、船舶各类辅助机械设备的原理;掌握船舶动力设备拆装、操作、保养、检修方法;了解动力设备拆装的安全规则;具有一定的船舶机械设备故障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满足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三管轮适任标准对操作级轮机员《动力设备拆装与操作》评估技能要求。
(完整word版)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任务书(最终版) 型号:6ESDZ 76160
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说明书1、设计内容:船舶轴系设计2、设计要求:依据给定参数,完成如下工作:①确定中间轴、螺旋浆轴以及推力轴的材料和轴径;②计算出各轴承的负荷;③进行轴系合理较中设计;④绘制轴的零件图2张,锻造图1张。
3、设计参数主机与螺旋浆相关数据①型式:二冲称、直列、回流扫气、废气涡轮增压低速柴油机②持续转速:124 转/分;1小时转速:130 转/分③主机功率、飞轮重量、螺旋浆重量:分组 A B C D E F G H I J K 持续功率(马力) 2500 3200 3600 4100 4720 5350 6190 7320 7740 8160 9010 1小时功率(马力) 3362 4263 4780 5313 5940 6573 7650 8898 9400 9890 10900 主机飞轮重G1(吨)0.68 0.90 1.00 1.10 1.18 1.28 1.32 1.45 1.48 1.52 1.60 螺旋浆重G2(吨) 4.8 5.4 6.5 7.6 8.5 9.6 10.5 11.4 11.8 12.2 13.0④轴系布置尺寸(mm,其余尺寸如图示):分组 A B C D E F G尺寸a 3950 3750 3650 3550 3450 3250 3050尺寸b 7035 6835 6635 6435 6235 6035 5835尺寸c 6250 6200 6100 6000 5900 5800 5700尺寸d 6250 6200 6100 6000 5900 5800 57004、我的分组数据为:H、C5、说明:①轴承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设计。
②螺旋浆轴与螺旋浆的连接方式及其连接尺寸可合理设定。
③对于题目中出现的不合理数据,对其加以说明,数据不必修正,对其引起的后果加以讨论。
④单位必须全部采用国际单位制(遇有工程单位制的参考资料一律转换成国际单位制)!6、设计参考资料:①《船舶动力装置设计》陆金铭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②《船舶动力装置原理与设计》朱树文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③《船舶设计实用手册(轮机分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一)已知条件1.主机型号:6ESDZ 76/160型式:二冲称、直列、回流扫气、废气涡轮增压低速柴油机持续功率:5384kw 持续转速:124 转/分 1小时功率:6544 kw 1小时转速:130 转/分 主机飞轮重:1.45x103 kg2.螺旋浆直径:5490 mm 重量:11.4×103 kg(二)中间轴选材与基本直径的计算(按1989年钢质海船规范)1.中间轴材料:35号钢,优质碳素钢 其化学成分为 :C=0.32~0.39、Si=0.17~0.37、 Mn=0.50~0.80 , σb>30Mpa ,σs>315 Mpa , 属于中碳钢,综合力学性能好,主要用于制造齿轮、轴类零件等2.中间轴基本直径d30)5.176608(100+=b e n P C d σ (1.1) 式中,P —轴传递的最大持续功率(kw ),取P=5384kw n —轴传递的转速,取n=124转/分 σb —轴材料的抗拉强度,取σb=530Mpa c —系数,取c=13053846081001334124530176.5d ⎛⎫=⨯⨯= ⎪+⎝⎭mm 因本轮按冰区级别为B Ⅱ级进行加强,取增加5% d 0. 则中间轴基本直径d 应为:d=334+334×5%=351 mm考虑到安全系数取10% 则现取d=351×1.1=387 mm , 轴承处的轴径d=400 mm 。
动力装置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C 445 445 M12 M12
T
12 12
D 410 410 P 15 15
E 12 12 Q 175 175 M16 M16 R 330 330
F 365 365 S 160 160
G 7 7 α 9 9
H 20 20 V φ8 φ8
4 可拆联轴器的选择及前锥体的计算:
所选联轴器结构尺寸:
中间轴D 尺寸 220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直径 A 502 B 275 C 418
紧配螺栓 键宽 b D1 d d1 n 362 50 M42 77 8
代 号 K L2 H b lz dxz dw t Lw Lzf 单 位 /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L 508
长度 L1 L2 H 268 372 100
第一部分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题目:2940kW 海洋拖船轴系设计 初始条件:
1、船舶主尺寸:
专业班级: 工作单位:
Loa 61.2m D 5.80m
2、主机技术性能:
L pp 60.0m T 3.5m
B 12.40m V 14.5kn / h
额定功率:1470 kW
螺旋桨联结键的选取(GB1095-72) : 键长 Lj=(0.93~0.98)×Lz=0.95×372≈355mm; 键宽 单键 bj=(0.2~0.3)dj=0.23×240=55mm; 键高 hj=30mm
4 轴系实际长度: La=Ls+lz/2+Lw+b=16500+480/2+200+13=16953mm
# # #
3
出法兰中心定位于 30#肋位处。
《 船舶动力装置 》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船舶动力装置》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轮机工程(陆上)专业的主干专业课。
主要内容有:船舶动力装置的基本组成;船舶推进装置、船舶后传动设备等的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原理;船舶管路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布置设计原则;船舶推进装置的特性与配合的基本知识。
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广、理论性强,是从事船舶动力装置设计、制造、研究和管理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船舶动力装置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轮机工程专业(陆上)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重点讲授船舶动力装置的原理与设计,使学生掌握:船舶动力装置的基本组成;船舶推进装置、船舶后传动设备等的构造及工作原理;船舶管路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布置设计原则;船舶推进装置的特性与配合的基本知识;机舱机械设备的布置与规划原则。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船舶推进系统、轴系、管系、船、机、桨工况配合,机舱布置与规划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为以后的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动力装置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从事船舶动力装置设计、制造、研究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具有如下基本技能:掌握轴系及推进装置各主要设备、船舶后传动设备的构造及初步设计能力;能根据使用要求,正确选用船舶有关机电设备;了解各种管路的布置设计原则;初步学会推进装置工况调节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 熟练掌握动力装置的基本概念、性能及相关的技术指标。
2. 熟练掌握船舶推进装置的组成、布置、型式及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求。
3. 了解各种后传动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与选型。
4. 具备管系设备的选型与计算的能力,能完成管系原理图的设计。
5. 能进行简单的机桨工况配合分析。
6. 能看懂并分析机舱布置图,懂得基本的机舱布置方法。
三、面向专业:轮机工程(陆上)专业四、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电气。
动力装置测试课程设计
动力装置测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掌握其测试的必要参数。
2. 学生能够描述动力装置测试的流程和各个阶段的关键步骤。
3. 学生能够掌握动力装置测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动力装置测试实验操作。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测试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并能进行基本的故障排查。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有效沟通与协作,共同完成动力装置测试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3. 学生通过动力装置测试课程,能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通过动力装置测试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年级特点,已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但对动力装置的深入了解和实验操作尚需引导。
教学要求: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合作学习,通过实际操作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技能的提升。
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动力装置基本原理与构造:介绍动力装置的分类、工作原理及主要组成部分,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热机工作原理- 动力装置的构造与功能2. 动力装置测试参数与设备:学习动力装置测试的必要参数及其测量设备,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测试参数的选择与测量方法- 测试设备的认识与使用3. 动力装置测试流程与方法:详细讲解动力装置测试的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测试流程及操作方法- 测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 动力装置测试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动力装置测试实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动力装置测试课程设计
动力装置测试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掌握测试动力装置性能的基本方法;2. 使学生掌握动力装置测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巧,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3. 帮助学生了解动力装置测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及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测试设备,进行动力装置性能测试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能撰写测试报告;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优化动力装置性能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动力装置测试工作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3. 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国家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对动力装置测试的了解相对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实际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动力装置基本原理与构造:介绍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动力装置性能测试方法:讲解动力装置性能测试的常见方法、测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动力装置功率测试- 效率测试- 耐久性测试3. 测试设备与仪器操作:介绍测试过程中所需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技巧,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测试设备的选用- 设备的连接与调试- 仪器操作注意事项4. 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授测试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技巧,包括运用相关公式和软件,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 数据收集与整理- 数据分析方法- 测试报告撰写5. 动力装置性能优化: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动力装置性能优化方法,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动力装置测试课程设计
动力装置测试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动力装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动力装置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掌握动力装置测试的方法和步骤。
–熟悉动力装置的主要性能指标和评价标准。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动力装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能够使用实验设备进行动力装置的测试。
–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动力装置相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动力装置的研究和开发。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动力装置的测试和分析。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关注动力装置对环境的影响,并积极参与相关环境保护活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
具体内容如下:1.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介绍动力装置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包括内燃机、电动机等常见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2.动力装置测试方法:介绍动力装置测试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实验设备的使用、测试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等。
3.动力装置的评价标准:介绍动力装置的主要性能指标和评价标准,包括功率、效率、排放等指标的计算和评价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动力装置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动力装置的实验测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动力装置的性能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教材,如《动力装置原理与测试》等,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动力装置测试课程设计
动力装置测试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动力装置测试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2.了解动力装置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3.熟悉动力装置测试中常用的仪器和设备。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动力装置进行基本的测试。
5.能够分析动力装置测试结果,并对其进行评估。
6.能够独立完成动力装置测试的实验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对动力装置测试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科学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测试方法、测试流程以及测试中常用的仪器和设备。
具体安排如下:1.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介绍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使学生了解动力装置的工作过程。
2.动力装置测试方法:讲解动力装置测试的基本方法,包括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使学生掌握测试的基本技巧。
3.动力装置测试流程:介绍动力装置测试的整个流程,包括测试准备、测试实施和测试结果分析,使学生了解测试的各个环节。
4.动力装置测试常用仪器和设备:介绍动力装置测试中常用的仪器和设备,如测功机、传感器等,使学生熟悉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动力装置测试的流程和技巧。
3.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熟悉动力装置测试的操作过程,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动力装置测试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能源动力课程设计
能源动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能源的定义、种类及能源转换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动力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解释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并了解可再生能源的优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能源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能源问题。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能源转换装置,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能源动力相关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能源动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节能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关注能源动力领域的科技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能源动力知识,树立正确的能源消费观念,积极参与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普性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能源动力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能源素养。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好奇心,对能源动力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能源消费观念。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具体依据。
二、教学内容1. 能源概念与分类:介绍能源的定义、种类(如: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并通过实例讲解各类能源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一章 能源与能源动力2. 能源转换与动力设备:讲解能源转换的基本原理,以生活中常见的动力设备(如:内燃机、电动机等)为例,介绍其工作原理和能量转换过程。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二章 能源转换与动力设备3. 能源利用与环境影响:分析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探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三章 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4. 能源动力实验与动手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能源动力相关实验,如制作简易太阳能小车、风力发电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汽车动力装置课程设计
汽车动力装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汽车动力装置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类型、性能参数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3. 学生能够了解并解释汽车动力装置在环保与节能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汽车动力装置的优缺点,并进行简单的设计与评价;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展示一个汽车动力装置模型,展示其工作过程和创新点;3. 学生能够运用技术资料和工具,进行基础的汽车动力装置故障诊断与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汽车动力装置在环保、节能方面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汽车工程学科领域的拓展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汽车基础知识,求知欲强,喜欢探索新事物。
教学要求:课程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动力装置概述- 引导学生了解汽车动力装置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汽车中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章第一、二节内容,掌握动力装置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2. 汽车发动机类型及性能参数- 讲解汽油机、柴油机等不同类型发动机的特点及应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章第三、四节内容,学习发动机性能参数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 汽车动力装置环保与节能技术- 分析汽车动力装置在环保、节能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章第五节内容,了解新型动力装置(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4. 汽车动力装置设计与评价-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动力装置设计与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制定设计方案,并撰写评价报告。
动力设备及调节课程设计
动力设备及调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动力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分类和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调节设备的工作原理,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动力设备及调节设备的基本操作步骤和安全规范。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动力设备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动力设备及调节设备,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和维护。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动力设备及其调节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动力设备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相关行业的尊重和敬业精神。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技术学科,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安全意识,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动力设备基本原理:包括内燃机、电动机、热机等的工作原理及其能量转换过程。
- 教材章节:第二章《动力设备》- 内容列举:内燃机四大冲程、电动机的电磁感应、热机效率计算等。
2. 动力设备分类与功能:介绍不同类型的动力设备及其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动力设备》- 内容列举:汽油机、柴油机、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
3. 调节设备工作原理:分析各类调节设备(如阀门、传感器、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调节设备》- 内容列举:阀门的开度调节、传感器的信号转换、控制器PID控制等。
4. 动力设备及调节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讲解设备操作步骤、安全规范及日常维护方法。
动力装置测试课程设计
动力装置测试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力装置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动力装置测试的常用参数及其计算方法;3. 引导学生了解动力装置测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及其原因。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动力装置进行测试的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测试数据,找出故障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3.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测试设备与仪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动力装置测试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3. 引导学生认识到动力装置测试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动力装置测试的学科性质,以实用性为导向,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动力装置测试的相关知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为实现这一目标,课程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动力装置基本概念:介绍动力装置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2. 动力装置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分析发动机、传动系统、控制系统等主要组成部分,阐述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及相互关系。
3. 动力装置测试参数:讲解功率、扭矩、转速等常用测试参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测试中的应用。
4. 动力装置测试方法:介绍静态测试、动态测试等常用测试方法,分析各种测试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5. 动力装置测试设备与仪器:列举并介绍常用测试设备(如测功机、扭矩仪等)的功能、原理及操作方法。
6. 故障诊断与分析:分析动力装置测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现象、原因及其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1课时:动力装置基本概念及组成第2课时:动力装置工作原理及测试参数第3课时:动力装置测试方法及设备第4课时:动力装置测试操作实践第5课时:测试数据分析与故障诊断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和教材章节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