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等教育比较-教学
中外高等工程教育工程训练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采用通才教育 , 学生毕业后的择
业面很广 , 专业针对性较弱 , 再加上经济上的考虑 ,
美国工科大学 中一般没有成立专 门的工业训练机
构。主要是根据需要 , 可以个别地在有关实验室或
工厂内进行 。但从上世纪 8 年代推行“ 0 回归” 工程
实践性。荚 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齐斯霍姆教授形象 生动地说 :只有由具有外科 医生资格的教 师, “ 在外
科, 只有 由具有工程师资格的教师 , 在一个充满
工业环境 中, 才能培养出真正 的工程师” 。基于这样
认识 , 国一些大学 , 英 特别是一些不受传统观念禁锢 的工科性大学开始进行了改革探索 。其 中重要的一
会上 的企业进行工业训练 。德国工程教育中工业训
练是直接在真实的企业中进行 , 具有更强实践性。
一
、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工程训练模
英国大学教育的工业训练是从对其社会和教育
的反思为转折点 的。英 国获诺 贝尔奖的人数众多 ,
式 分 析 [57 1 —0 1
世界各国都将“ 工程训练” 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
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工程教育工程训练模式 ,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 大多提供一年 以上时间的工程训 练 。我 国很 多工科 院校相 继成 立 了工程训 练 中心 , 并根据 本校 实际进行 功能 定位 、选择模 式 、 成 形 特色。应从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根据本国本地 区和本校 实际选择适合 自身特点的训练模式, 以学生
维普资讯
第8 卷第 1 期
20 年 3 o6 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 a aj gU i rt o A rnu c or l f n n n e i f eoats&At nuc(oi cecs n oN i v sy i soatsSc l i e) r i aS n
中西方教育制度差异-最终版
组长:段瑾钰 41005052组员:李雪阳 41005001 魏鸿勋 41005002 何宜锦 41005012 梁酉珍 41005015 肖红 41005027 王奎 41005029 林竹青 41005053 郭泰 41005053 颜燕妮 41005055批注:小组成员均为保险专业学生本组调查情况 (4)一、中西方教育现状 (4)二、中西方教育制度的差异 (5)1.早期基础教育 (5)2.高等教育方面---------以大学教育为例 (6)2.1欧洲模式--------以德国为代表 (6)2.2 英国模式 (6)2.3 美国模式 (6)2.4 日本模式 (6)2.5中国模式 (7)2.5.1 集权管理体制 (7)2.5.2 行政管理模式 (7)3.家庭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7)3.1孩子需要尊重和理解 (7)3.2让孩子学会独立 (8)3.3让孩子自然发展 (8)3.4重视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9)3.5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9)3.6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 (10)4.社会投入方面 (11)4.1教育投入占国家GDP的比例: (11)4.11中国 (11)4.12印度 (11)4.13美国 (11)4.2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 (11)4.21中国 (11)4.22美国及其它国家 (12)4.3个人投入: (12)5.社会态度 (13)三、中国教育制度的优点与所影射出来的问题 (14)1.早期基础教育方面: (14)2.大学教育方面: (14)3.家庭环境方面: (14)4.社会投入方面: (14)四、中国制度具体改革的方法 (15)4.1 注重学前教育投入,增强师资力量 (15)4.1.1教育观念差别 (15)4.1.2 学前教育投入 (15)4.1.3 师资力量的差别 (16)4.2 扩大高等学校自主办学权,明确高等学校法人地位 (16)4.3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平衡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 (16)4.4 注重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16)4.5 兼容学习美国教学型大学的教育模式 (17)4.6 义务教育投资应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解决,完善相关监督机制 (18)4.7调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大学教育投资比例,首先保证义务教育 (18)4.8在城乡之间的选择上,首先保证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 (18)4.9保证农村贫困地区女孩子完成完整的义务教育 (19)本组调查情况就在一个半月前的今天,毛概小组正式成立了。
中外教育文化内涵:中美高等教育评估主体比较及其启示
识 过剩 ,即个 人 主义 。 这在 一定 程 度上 束 缚 了 国 民思想 的 自由
发展 ,不利 于 个性 的培养 和 创造 力 的提 高 。 2 、国 民独 立行 为 主体 意 识缺 失
到外 界 的 空气 。而这 种集 团主 义教 育 极易 发 展成 为 全 民狭 隘 的
以小 组为 活 动单 位 ,互 助合 作 ,完成 共 同 的学 习任 务 的学 习方 法 。 小组 成 员优 化组 合 并有 责 任 分_ ,小 组 长 负责 组 织协 调 小 T
组 工作 ,每个 小 组成 员 先完 成 自己 的子课 题 ,然后 交 流讨 论 , 共 同 完成 小 组学 习计 划 ,合 作 式 学 习法 既能 反 映 同学 的个 性 与
结 一致 ,避免 不 必要 的争斗 和 内耗 ,能够 增 强集 团 内部 的凝 聚
这样 说 : “ 会 总是 把 机构 建 制 摆在 第一 ,而把 人 的才 能 摆在 社 第二 ,这 就 造成 了平 均 化 ,无 法 使才 能 出众 的 人展 其所 长 ” 。
三 、结 语
他 山之 石 ,可 以攻 玉 , 日本 集 团 主义 教育 有 两面 性 ,能 够 正确 认 识 日本 集 团主 义教 育 ,做 到扬 长避 短 ,对 我 国建 设 和发 展 中 国特色 的教育 文 化事 业 具有 重 要 的借 鉴意 义 。
教育天地
统一 合作 ,才 能最 终 实现 个人 与 团体 的双赢 。 4 、从 本 质上 看 ,集 团主义 教 育是 一 种 “ 高度合 作 性 教
育” 为 贯彻 集 团 主义 教育 的精 神 , 日本学 校教 学 中倡 导合 作 式 学习 法 。合 作式 学 习法 即 通过 教 师设 计 、布置 教学 任 务 ,学 生
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比较及思考
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比较及思考[摘要]“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大众化阶段既是高等教育的必经阶段,也是连接精英化到普及化的过渡阶段,研究该阶段对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主要分以美国为代表的国有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私有化模式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国有化为主,私有化为辅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国有化模式。
本文从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来的。
他总结了若干个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国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最早发起于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基本都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各国大众化阶段过程中既有共同点,但也表现出一些各自的不同的地方。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起步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起步比较晚的国家,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却呈现出独特的地方。
下面笔者比较分析国内外高等较大众化发展历程,总结出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以更好的解决我国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以英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三种基本大众化发展模式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扩张主体的性质来看,我们可以把高等教育大众化分为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国有化为主,私有化为辅的发展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有化发展模式;最后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私有化发展模式。
下面将简单回顾一下三种发展模式的代表国家(英、美、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
1、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非大学系统(多科技术学院、新大学、继续教育院校)的扩张为主的大众化发展模式,称之为国有化为主,私有化为辅的模式。
中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
现 代 化 建 设 要 求社 会具 有 合 理 的 人 才 由于 国 家 投入 力度 的 不 足和 长 期 以 来 形 成 结 构 , 业 技 术人 才 是 直 接 创 造 社 会 财 富 的 “ 历教 育为 尊 ” 职 学 的观 念 , 得 两 者 实 践 使 的 重 要力 量 。 会人 才 可分 为 学 术 型人 才 社 教学、 展性、 发 全面 性 等 方面 存在 不 小 的差 工 程型 人 才 、 术 型 人才 和 技 能 型人 才 。 技 学 距 。 术 型人 才 从 事 发展 和 研 究 自然和 社 会 客观 () 践教学方面 。 1实 国外 高 职 教 育 实 践 规 律 的 工 作 ; 程 型 人 才 从 事 为 社 会 谋取 教学 的完 成是 在 企 业 , 不是 在 学 校 。 德 工 而 如 实 直 接利 益 的有 关 事 物 的设 计 、 策 、 规划 国 的 双 元 制 办 学 模 式 , 践 教 学 主 要 由企 决 和
对 高 新 研 究 成 果 进 行 批 量 化 生 产 的 再 创 造、 研究 , 再 又善 于 对一 线操 作 人 才进 行 技 术 指导 、 管理 和 组 织 的 高层 次 实 用 型人 才 , 即 高 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培 养 的 人 才 。 以 说 可
品的 科 技 含 量 相 对 较 低 。 要 大 量 既 善 于 校 教 师 授 课 , 加 上 对 高 职 教 育 投 入 的极 堂 公开 教 学 实验 课 , 关专 业 教 学法 、 育 需 再 有 教 大不 足 、 专职 教 师( 别是 “ 师型 ” 师) 特 双 教 缺 法 、 校 法 的 口试 。 过第 二 次 国家考 试 才 学 通 成 乏 、 会 对 职 业教 育的 误 解 等原 因 , 社 学生 学 能 获 得 授 课 资 格 , 为 高 等 职 业 学校 的试 在 4 到 的 尽 管 是 实 用性 技 术 , 无 法 保 证 学 生 用 期 教 师 , 试 用 期 内 一 般 授 课 每 周 2 课 但
浅谈中外教育差异
浅谈中外教育差异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给孩子选择双语教学,希望孩子以后可以接受国外的教育,认为国外的教育比国内的要先进,出国留学成为热潮,一方面是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很多家庭能够承担得起出国留学的费用;另一方面是国外教育的理念。
虽然,现在我们都称“地球村”,但是各国还是存在着差异,那么中外教育到底存在着哪些差异化呢?第一、教育理念不同中国的家长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想法,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该全听自己的。
这样的情况就好像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
而在西方,这样的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他们能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也更能尊重孩子的兴趣,这样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就更能发掘孩子的天赋。
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但是国外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外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第二、培养目标不同对于教育,国内存在这样的现象:孩子哪门课不好就重点去培养,不问孩子的意愿,从而往往会忽视孩子的特长;而国外则是发现孩子的特长,从而开始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特长。
这样,孩子在一件事上的成功所产生的自信及其带来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由兴趣引发的学习动力一定比功利的目标引发的动力更持久而有力。
相对来说,西方国家在高等教育之前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引导他们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样虽然让一部分人只能找到技术难度不高的工作,但更多地发掘出各领域的拥有天赋的人,这也是诺贝尔奖或者其他科技方面的奖项获得者西方国家比中国要多的原因之一。
第三、激励措施不同中国的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
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
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在此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质量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而言,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是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
基于此,本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英语教学;问题;对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现时代的新生办学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整合中外高校双方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和空间[1]。
但到目前为止,中外合作高校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由于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和研究尚未深入,由此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教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2]。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催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也是教育面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与国内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特点在于以培养国际化竞争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面向国际化教学而发展[3]。
英语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在此形势下,加强英语教学,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而言意义深远,由此探索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英语教师的迫切任务。
1.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1学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虽然对比普通高校而言,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扎实,英语知识构架也相对完善,但总体来说离国际化人才的发展标准还有一段距离,且不同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若采用常规的教育方式,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若仅仅停留于基础性英语教学阶段,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更容易讓其对英语课程产生厌倦的心理;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若不打好基础,直接进入更高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无疑学生学习起来会更为吃力,无法在课堂中有效的吸收知识。
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下,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这一问题。
1.2英语课程有待更新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状况,课程合理更新是促进英语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任务,其主要问题存在于公共基础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无法有效的衔接,学生度过过渡期较为艰难[4]。
中外双语教学背景比较
中外双语教学背景比较所谓双语教学,是指使用双语或多语种进行学科教学,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从国际上看,双语教学在加拿大、美国、新加坡、日本、俄罗斯等国实施,获得了较大成功,成为全球性教育现象。
近十年来,中国双语教学方兴未艾,已融入了国际大潮之中。
然而,不同国家开展双语教学的背景有差异,对此展开探讨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一、加拿大美国双语教学是为了稳定政局加拿大和美国都是移民国家,多元文化的碰撞已危及政局稳定。
在此背景下,政府不得不推行双语教学。
因为语言沟通直接促进文化认同与不同族群的和睦相处,化解民族矛盾与冲突。
加拿大双语教学,不是用学生的母语作为教学语言,而是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其目标不是准备替代学生的母语,而是允许他们继续使用母语。
加拿大用法语作为教学语言,同时准许学生继续使用英语,最终导致英法两种语言并存,以便使两大支柱移民族群的心理平衡,从而实现政局平稳。
1962年前,加拿大实行歧视性移民政策,欧洲移民成为主体。
此后,欧洲移民逐渐下降。
美国、亚洲和中东地区移民比例较大;其余为拉美、加勒比海、大洋洲和非洲移民。
加拿大民族构成多样化,民族关系复杂化,民族文化多元化,是惟一由官方提倡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承认民族平等,反对种族性歧视,旨在防止民族分离。
1969年,联邦政府通过《官方语言法》,确定英、法语同为官方语言,以及对少数族裔官方语言的保护。
这是国内英裔、法裔民族矛盾的产物。
由于魁北克问题是影响国家安定的变数,政府制订双语政策是对法语地位的认定。
1988年,新官方语言法案提出了建立双语社会的构想,支持少数族裔社区发展,政府希望藉此缓解与魁北克省的分歧,进而实现国家团结。
为了加强法语教学,要求全体公务员掌握英、法两种语言,熟练应用双语人才享有进入联邦政府的优先权。
作为强制性教育任务,实施双语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四十年多来,双语教学相当成功,法语浸入式教学法得到了普遍认可,在许多国家得到了推广。
中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课 程 是 将 宏 观 的 教 育 理 论 和 微 观 的 教 第一 , 以终 身 教 育 理 论 为 基 础 , 破 了 突 是 与 纯粹 专 门 的职 业 技 能 和 知 识 无 直 接联 学 实 践 联 系起 来 的 一 座 桥 梁 , 关 课 程 的 传 统 的 一 次性 教 育 的局 限 , 立 了“ 习~ 系 , 出职 业 技 能 和 知 识 范畴 的 能 力 , 有 建 学 超 它是 研 究 必 然 涉 及 理 论 与 实 践 两 个 方 面 。 程 课 模 式 的 引进 与 开 发 集 中体 现 了 职 业 教 育课 程改革的成果 , 尚处于探索 时期的 中国 对 高 等职 业 教 育尤 其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 工 作 一 再 学 习 一 再 工 作 ” 循 环 的 终 身 教 方法 能 力和 社 会 能 力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1 。 多 4 J 育 模 式 , 应 的 课 程 设 置 也 充 分 反 映 了终 相 TAF 模 式 中 同 样 使 用 “ 键 能 力” E 关 这 身 教 育 的 理念 , 利 于 各 类 教 育 之 间 以 及 有 术 语 , T 模式 则是 强调 超 越 某一 具 体 B EC 学习与工作之 间的衔接。 职 业 技 能 的 通 用 能 力 的培 养 。 键 能 力 、 关 通 第 二 , 准统 一 , 式 规 范 。 AF 课 程 用能 力 等 概 念 的提 出 , 映 了能 力 观 的 发 标 格 T E 反
者的 格式 是 统 一 的 。 AF 的教 学 文 件具 T E 有 明 显 的 层 次 指 导 性 , 培 训 包 指 导 课 程 以 大 纲 , 程 大 纲 指 导 科 目大 纲 , 层扩 展 细 课 逐 化, 既是 全 面 的 教 学 指导 文 件 , 给 教 师 留 又 有 充 分 的 灵活 组 织 空 间 。
中外高等教育比较
论中外高等教育差异【摘要】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社会发展程序的差异以及意识形态的区别,中国高等教育与外国高等教育不论从历史、形成、发展还是教育教学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和外国高等教育的先进之处。
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中外高等教育差异形成发展人才选拔教育教学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高等教育做基础。
但由于历史、制度、宗教、风俗、观念等的不同,中外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会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探讨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和表现,对我们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外高等教育形成发展的差异中国历史悠久,曾经一度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而高等教育的历史更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汉朝的太学。
但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只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而且是受到西方高等教育影响的结果。
在当时外力冲击和内力驱动的作用下,中国教育走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大力引进西方教育制度,移植西方大学的办学模式。
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源于西方近代的“大学制度”。
而外国高等教育起源于西方中世纪大学,其在诞生之时只是一个行会组织或学术团体,但历经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直至今日它在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按照各自民族国家的需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和发展模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中世纪大学不断进行变革更新和改造的过程。
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存在着明显的断层,高等教育的古代与近代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以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为标志,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仿佛突然改变了原有的行进方向,并且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伸展。
二、中外高等教育人才选拔的差异中国高等教育选拔人才主要是通过考试,最后看的只是一纸分数,择高分而录取,不够录取分数线就意味着被现行教育体制所淘汰。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探究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探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青睐。
它是一种以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和外国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共同合作办学,共享教育资源、知识和技术的方式,旨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国际交流水平。
本文将从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1、学分互认学分互认是指国内高等院校和其他国家高等院校在学分转移上的互认,通过已有的课程和学分来达到教育目标和认证标准。
这种合作办学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促进学生的国际交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联合办学联合办学是指两个或更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联合举办学位教育项目,共同管理、监督和拥有该领域教育项目的学位授予权。
它的优点是能够加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在国际范围内的知名度。
3、独立办学独立办学指的是中外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通过积极合作,提高办学水平,丰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二、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1、文化融合难度大中外合作办学往往面临文化融合的难题。
尤其是在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考核评价等方面,中外教学理念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往往会给合作办学带来不同的难度和问题。
2、管理机制不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涉及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师生,往往面临着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如何在国际范围内合理有效地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其质量和水平,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合作办学质量难以确保中外合作办学质量问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师生、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加之相关法规政策不够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合作办学质量的确保一直是一个难题。
三、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对策1、完善管理体制利用国际组织平台,建立健全国际质量保障机构,强化监管,提级处置违规行为,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体制。
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适应与现实的超越——中外近代高等教育演变的比较及反思
现 代 教 育 科 学
高 教 研 究
M( E N E U A I N S I N E ) R D C T O C E C D
20 0 6年第 2 期
中国高等 教 育传 统 的适 应 与现 实 的超 越
— —
中外近代高等教 育演变的 比较及 反 思
对西方高等教育的借鉴、模仿 、融合所导致的发展
模 式 的不 断转换 ,就 成 为 中国高 等教 育近 代化过 程
中一 个突 出的 特点 。 1 .近代 高等 教 育发展 中的渐 变与 突 变 从世 界范 围 内看 ,近代 高等 教育 的发 展模 式大 致上 可 以分为 两种 :渐 变与 突变 。在 总体 上 ,欧美
有 “ 前近代 ”与 “ 近代 ”之说 。而在 中文 语 境下 , 后 由于中 国传 统文 化 中强调 “ 日新 、又 日新 、 日日 苟 新 ” 近代 化在 通常 意义 上只 是一 个相 对 的概念 。 , 在
社会 发展 的宏观 层面 上 ,它可 以泛 指社会 从 一种低
国家 ( 除法 国以外 )近 代高 等教 育 的发展 基本 上是
变而来 的 ,而 是在外 力 的压迫 下强行 生成 的 。中国
国的高等 教育 要想达 到 世界 一 流水 平 ,也必 须走 有 中国特 色 的教 育之路 。这就 要求 高等 教 育处 理好 传
统 与移植 的关 系 ,使 移 植 的现代 化 根植 于广 阔深 厚
的 中国文化 传 统之 中 。这一 过 程将 是极 其复 杂和 漫
[ 作者 简介]王飞,湖北大学教 育学院教科所 ( 湖北武昌 406 ) 3 0 2
中 国是 世 界 上历 史 最 悠 久 的 国家 之 一 ,拥 有
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概述:本文将对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进行比较和对照。
通过对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学生生活等方面的分析,匡助读者了解不同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并对我国的学校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一、教学方式1. 别国的学校教学方式在别国的学校中,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预和互动。
教师通常采用小组讨论、项目学习和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我国的学校教学方式在我国的学校中,教学方式相对传统,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
教师通常采用讲授、听课和考试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主要以听课和记笔记为主。
二、课程设置1. 别国的学校课程设置别国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他们的课程设置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以及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2. 我国的学校课程设置我国的学校课程设置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
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以及一些选修课程。
但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不足。
三、教育理念1. 别国的学校教育理念别国的学校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评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他们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我国的学校教育理念我国的学校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
在教育理念上,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生生活1. 别国的学生生活别国的学生生活注重平衡学习和生活的发展。
学生有较多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可以参预体育运动、音乐艺术、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2. 我国的学生生活我国的学生生活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学习为主。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
结论:通过对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进行比较和对照,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存在一些差异。
中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比较与策略研究
析 西 方发 达 国家 教学 模式 的 先进 性 , 探讨 中 的 作 用 。 师是 知 识 的传 播 者 , 是学 生 学 的教学模 式。 教 更
外 教学 模式 的 主 要差 异 , 构建 具有 针对 性 为 和 可操作 性的我 国高 校教学新 模式 提供参 考 依据 。 习的 帮 助者 和 指 导 者 ; 生 是 知 识 的 接 受 学 者, 同时 也 是 知 识 的探 索 者 。 由于 双 主教 学
握教学 活动 。
与建 构 主义 的教 学理 论 的有 机 结合 。 主 教 演不同角色并完成模拟 活动。 双 如模拟谈判 、 模拟
主张 在教 推销 、 模拟新 闻发布会 、 模拟 法庭等 。 该模式是 本 文在研 究 国内外 教学模 式 文献 的基础 学 式 强调 教 师和 学生 的双 边 关 系 , 种理 论联 系实际 , 对学 生进行 有针对性训练 上 , 合 本 人任 国 内外 高 校 的任 教 实 践 , 结 分 学 活动 中充分 发挥教 师和 学生 两个教 学要素
学模式 , 目标一 导控教学模式 。 在教学改革研 西方 发 达 国家 的 高等 教 育发 展 较 快 , 高 模式 有 :
究实践中 , 广大教 师在接 受现代教 育思想与研 校 教学 模 式既 灵活 且 多样 。 为 常 _ 的 教学 较 } } I 究教育理论的过程中, 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 、 探索 并研 究新的教学模 式 , 我国高校 目前较为 普遍 的现 行教学模式 及其特征 可归纳如 下 : ( ) 授 模 式 。 模 式 以 教 师授 课 为 主 。 1讲 该 上课 期 间老 师和 学生 不 案例教 () 主教 学模 式 。 模式 是 我 国教 育界 案例进行分析 , 3双 该
类 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 构框架 , 以表现 教 近 年来 教学 模 式改 革研 讨 的热 点研 究 。 核 学 模式有 利 于学生掌 握有 关的知 识点和 专业 用 其
中外大学的相同与不同
河北联合大学姓名:丁佳龙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专业班级:11土木工程4班学好:0119中外大学的比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先介绍一下世界的大学制度。
大学制度是关于大学管理与运行的规则体系,是以大学的学术性本质为根据的、确定大学生存与发展的规则体系。
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
在现代大学发展史上,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分别在不同的阶段占有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
大学的成功意味着大学制度的成功,所以有人说:“一部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学制度的演进史。
”当今大学的四种模式: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这种划分方式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应在立足国内现状的基础上,放眼世界,借鉴国外大学制度模式的有益经验,用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
再谈谈美国大学教育与中国的不同:在美国大部分的作业都需要一个小组来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过程中会有明确的任务分工,策略制定,流程管理,以及监督措施。
也会占用相当大部分的时间来提出每个人的观点,进行辩论,最终得到团队共同认可的结论。
美国大学教育知识的传授紧紧联系社会的实际,首先,老师在解释每个知识点时,都会引用身边熟知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解释。
与此同时,还充分地介绍这个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该怎么运用。
这种把社会运用知识带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打破了纯理论的枯燥学习,并且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也让知识和理论更有实用性和吸引力。
美国的大学教育跟社会非常接轨,并且让学生从一个“学生”转型成一个对社会和对自己都有高度责任感的人。
每个人都变得很有理想有主见,并且知道如何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美国的教育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和自由,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寻找自己的爱好。
比如她的高中生,课程很少,下午和晚上并没有课程或者自习,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俱乐部、体育运动等课外活动。
而学科教育本身,也给予学生更多灵活性,在众多不同课程可供选择的同时,也给一些有特长的学生深造的机会,在某学科有天分的中学生甚至可以在中学期间选择大学课程进修。
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比较与启
多元化趋势
中外高等教育都致力于提供多样 化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临的挑战比较
资源分配不均
中外高等教育都面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优质教育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 求。
就业压力增大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中外高等教育都面临着学生 就业压力增大的问题,需要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职 业规划。
国内高校招生体制
中国高校招生通常采用全国统一考试的方式,以高考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同时,中国高校也注重对学生综合素 质、特长等方面的评价。
培养体制比较
国外高校培养体制
国外高校的培养体制注重个性化教育,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 业和课程。同时,国外高校也注重实践 教学和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和就业资源。
科研水平保障比较
国外高校科研水平保障
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导向,强调学术 自由和创新能力,政府和企业对高校 科研的支持力度较大。
国内高校科研水平保障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强调科研的 实用性和应用性,政府对高校科研的 支持力度较大。
社会服务保障比较
国外高校社会服务保障
注重与社会的互动和合作,强调高校的社会 责任和文化传承功能,通过多种方式为社会 提供服务。
。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借鉴国外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加强跨 学科、综合性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
学习国外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 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
习体验。
科研水平提升的启示
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学习国外高校的科研管理经验,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创新能 力培养,提高我国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摘要:当前,各国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都在进行不同深度的改革,有的吸收不同模式之长,进行优化与整合,探索与创建适合自身需要的新的培养模式。
本文研究了德国双元制模式和本土素质-能力模式,归纳了各自的特点并从适用范围、环境及可操作性等层面进行了对比,并提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全球化视角,由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融合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模式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是享誉世界的一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双元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如下一些特点: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通过职业分析,将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专业。
这样既可以清楚地了解一种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明确分辨出支撑该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够确定相邻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为社会职业归类及职业群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也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了依据。
在课程设计上确立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式课程结构。
这一结构是一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上的、综合性的、并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
所有理论课都采取综合课程的形式(如制造业的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所有的课程又都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
无论哪一阶梯的培训,三门课程始终都是围绕职业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
课程实施是以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为基础。
学校按照各州总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教学;企业则按照联邦培训规章在企业中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双方通过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并以此共同合作来达到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
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这就有利于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考试要求进行,而不是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来考试,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
_浅谈中外高等教育评价的特点和主要差异
!
我国对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价通常分为三类 ($ ) 合 格 评价 : 其评 价客 体 主要 是 新建 的本 科高 等
教育与教学
!"#$%#%&&’ ・ -- ・
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给西部高校的启示
冉红梅 (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
摘
南充
+(,&&%)
要: 西部的高等教育, 在 %$ 世纪如何寻求新的发展契机, 在 “历史” 和 “发展” 的环境中, 怎样以新的管理模式、 体系、 机制、 方法和手段, 适应新环境中的生存与竞争力; 更好地把握住西部高校发展的新契机。 体制 管理 创新 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剖析存在的问题是: ! 政府的角 色和负担, 政府意志过强, 高校责、 权、 利不明; " 泛政治 化和泛经济化思想仍是政府管高教的主导, 高等教育的 个性化没有得到基本的尊重; # 难以根据高校的发展规 是国家及其管 理 部门 组织 的 对高 等 学校 办学 水 平进行 会团体参加教育评价活动只是一种补充。 (% ) 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理论为主。现代高等教育评 价的理论、 技术和方法, 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 至今已有 一百多年的历史。相对来说, 我国的教育评价研究起步 较晚, 大多是借鉴和移植国外的评价理论和经验。 但是, 由于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它 与每个国家自己特定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传统有着 十分密切的联系。 因此,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 也必然会打上本国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等多方面的烙 印。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时, 必须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 的实际。 只有将高等教育评价的普遍性规律与我国高等 教育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建立适合我国国情 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促进高等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 (( )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形式。我国的高等教育评 价以整体性评价为主, 即以一所高校的教育工作全局为 评价对象,评 价过 程和 评 价结 论也 重 视整 体 和综 合分 析, 同时以广泛开展 学校 内 部自 评 为基 础, 学 校主 管 部 门给予鼓励、 支持和指导。这一点与国外的评价有着长 处和不足, 作为向评价机构提供的资料。这样做是承认 被评价对象在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方面有着优先地位, 认 为被评价对象 在 改进 自 己工 作方 面 有着 他人 不 可替 代 的作用。同时 也给 评 价机 构 一个 被评 价 对象 的全 貌印 象。 而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学校内部 自行组织实施的评价活动,其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 课 程和其教育工作的单项评价, 其评价对象、 评价方案、 评 价结论、 表达方式以及评价后的政策和措施由学校自行 确定。这是高校内部引入竞争机制、 改善管理的重要手 段, 也是由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高校教育评价的 一种补充。由于它具有较大的灵活机动性, 因此推广这 种方法,有利于调动高校内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也便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和方法。
中外教育比较研究与分析报告2024
中外教育比较研究与分析报告2024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中外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我们可以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改进本国的教育实践,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教育体系中国的教育体系在近年来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
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需要通过各种考试来升入更好的学校。
高等教育则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
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例如,美国的教育体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较为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课程。
在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选择。
二、教育理念中国的教育理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尊师重道、勤奋刻苦和集体主义精神。
家长和社会普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寄予厚望,认为通过努力学习可以获得更好的未来。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例如,在芬兰的教育中,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教育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中国的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虽然近年来也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提倡探究式、合作式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而在国外,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实验教学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日本的课堂上,学生经常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各种任务,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育资源中国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上不断加大,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
中外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对比
中外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对比摘要:西方社会工作在没有专业教育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后期的社会工作教育也就是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才得以不断发展。
而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与西方又有所不同。
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历史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西方国家与中国在社会工作教育的不同发展历程,来探寻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关键词:社会工作;发展;比较一、社会工作教育在西方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源于早期的、以志愿者为主体的慈善救济活动。
英国在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同时也最早遭受贫困问题的困扰,因此在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前身——志愿助人活动的发展。
然而从志愿的慈善救助活动到专业的社会工作,人们常常以社会工作教育、训练作为专业社会工作出现的标志。
通过早期对志愿者提供的培训,给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在服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不能很好的应付自己逐渐增加的工作内容,想要应付它们就必须经过更多的专业训练,由这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是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始,社会工作教育也开始正式走向正规化,也逐渐被高等教育体系所接纳。
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专业学校出现1899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美国的慈善组织会社于1898年率先开办了为其6周的暑季训练课程,在1904年该课程已经发展为为期一年,在1962年该课程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
与此同时,哈佛和史密斯学院联合创办了波士顿社会工作者学院。
1924年社会工作课程为大学接纳正式成为大学的一部分,1927年美国17项社会工作教育课程联合成立了美国社会工作学院协会(AASSW),1937年美国社会工作学院协会的会员获得美国大学协会批准,正式成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这并不是仅仅意味着社会工作在大学开设课程,而是意味着一个社会工作这门学科被一个严格的学术制度体系所接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情况
一、教学管理体制
校长负责制,一般不设副校长 国立、公立大学的校长选举后,由文部省或地方 政府部门任命;私立大学则设理事会,由理事 会任命校长。 教授会、评议会也是“大学管理机构”。 学部及大学附属研究所为单位设立的教授会是大 学管理的最基层和最基本的意向决定机构。 评议会设在大学的学校一级
中外高等教育比较
教学
概念的界定
大学教学制度 是指高校在充分尊重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 上,为保证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良 性运转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而制度的有关教学 工作的规则、规范和总和。 广义上指人才培养制度,涉及招生、培养目标、 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运行机制、学生成绩 的评定和考核,学籍管理等;
五、基本特点
1.保障学习自由、注视因材施教
选修课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涉及面广,跨学科、 跨专业、跨研究领域,学生选课针对性强; 分层次教学,促进大学个性发展 教学类型,按学生层次划分; 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他人不同的见 解,独特个性展
2.重视能力评价,注重考核方式多样化 课程不搞统考,不考死记硬背,考能力即 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立相关计算程序,试题不流传。 考核方式多种多样 经常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研究专题撰写 论文,笔试和口试结合
三、管理层次
系、学院和学校三个层次 1.系
由学科领域组成 系主任,不具有职权性 人事建议、教师工作任务的布置和系里资源管理 身兼管理者和教师双重身份,有控制权但没有决 定权
2.学院
正式组织单位,可以决定课程改革、教学人员的 人事问题、本科生入学标准以及第一级学位的 授予 设教学基础部门,处理学生入学、咨询和协调教 学等工作。 院长(Dean)有决定权,控制经费预算、教学 人员人事决策和系主任的任命。
比较
一、不同 美国的市场市 英国的社团式 日本科层和社团双重式
二、相同 1.在学校与下级的关系上,注意发挥院系 等中基层的作用 2.在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上,充分保障教 师的教学自由 3.在管理者和学生的关系上,尊重学生的 学习自由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
1.课程设置 文部省管理课程设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获得更多的自主权,根 据自身情况来进行安排。 学生入学后直接进入各专业系科,按四年一贯的 教学计划培养。
2.教学组织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小班教学,许多学校在一年级开设小班的基础课 堂研讨(Seminar)课程。 根据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情部安排 选课制和学分制,学生可以跨学科选择课程 一门课多名教师担任,授课内容侧重点不同 试听制
互相依赖、互相制约
教授会意向决定优于评议会,评议会有权提议教 授会对自已的决定进行再议,教授会有权否定 评议会的有关决定。 校长是评议会的议长,学部长一般是教授会的议 长,校长、学部长又是评议会的成员。 教授会、评议会是大学管理机构所约束下的执行 者,而不是管理者
大学构成主体是学部,大学下设教养部, 各专业学部和研究生院。 学部之下设若干学科,学科之下设讲座。 讲座是日本大学进行教学、科研的最小单 位,相当于我国大学的教研室。
3.保障教学自由,注重个性教学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都由教师决定 学校或院系提出教学指导性意见。 4.坚持教学科研并行,注重科研引入教学 5.没有统一教材,课堂教学形式灵活 许多课程没有教材,让学生读原著 多以学生课堂发言、讨论提纲及小论文作为评定 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
6.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少,注重管理手段现 代化 网络化管理、现代化管理 教学行政秘书为每个教师设有专门的教学 科研档案
一、相关管理部门
1.董事会
是大学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 公立大学的董事会成员,由选举产生或由州长任 命 主要职责是选择校长和讨论学校的重大问题
2.理事会
私立大学由学校任命,非专业人员组成 公立大学由各州行政官员任命和各种利益团代 表组成。 对大学有法律权力,主要影响学校财政和设施
3. 评议会
由全体教师或教师代表组成 讨论有关教学、组织、教师聘用等问题,提出相 应建议,交由学校董事会决定
3.学校 管理全校教学活动、辅助人员、财政和设 施的权力。 校长主要关注学校外部事务,副校长或教 务长负责教学管理方面具体事务。 校部行政人员,全体教职工大会或校评议 会的代表,负责学术事务的决策和建议 大多是非学术性的专职人员
四、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
标准化的课程,选课制,学分制 入学后前两年不分专业,学习基础课程为主 课程分为主修和选修。 学位由大学自已制定和管理,政府不参与 应用性学位种类繁多。
二、执行部门
1.招生部
主要职责是与社会保持广泛的联系 招生前与中学、中学生和家长 新生入校后 挣取更多资金
2.注册部
对学生进行编班 根据科目进行编排,教师将成绩交给注册部,由注册部 向学生发放成绩单、文凭和证书 3.财务部 负责收取学费、提供助学金和补助,帮助学生合理地支 配自己的钱财。 4.资料与就业部 帮助学生设计职业方向,提供就业咨询; 保存本校全体职工的私人档案和鉴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