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合集下载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十五从军征》教案篇1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

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1. 背景介绍《十五从军征》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故称《十五从军征·唐·王之涣》。

该诗以“十五”为线索,描写了壮志凌云、寻找出路、建功立业的古代青年。

2. 内容分析《十五从军征》共七首,每一首都充满了壮志凌云的气势,让读者感受到了青年的朝气蓬勃和对未来的渴望。

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就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长安少年游,都门名士谁。

衣冠简朴儒,飘蓬造极碑。

巨海何时平,桓公归不归。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壮志高昂的青年的追求和抱负。

他的境遇可谓是极不幸的,不过他并没有就此放弃,相反因此更加燃起了他的斗志。

这就是青年的奋斗精神。

3. 题材价值作为一个唐代诗人,王之涣以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充沛的创造力,以及高妙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了《十五从军征》这样一首意境优美、气势恢宏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艺术造诣,也表达了一个青年的追求和抱负。

正如这首诗中描绘的那样,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我们遭遇到了什么样的失败和困境,只要我们有斗志、有追求,就能够在人生的漫长征程中赢得属于自己的胜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4. 其他版本除了王之涣所写的《十五从军征》之外,还有其他作者的版本。

因为这首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意境十分深远,所以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扬。

其中比较有名的版本还包括:郑文公,《战士十五行》等。

5. 结语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青春无悔,奋斗有功”,每个人都应该像《十五从军征》中的青年一样,燃起自己的激情,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让我们一起努力,奋发图强,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吧!。

2024十五从军征(说课稿)范文

2024十五从军征(说课稿)范文

2024十五从军征(说课稿)范文这次我要说的课程内容是《2024十五从军征》。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内容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十五从军征》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初中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的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2024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影响,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文献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和热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2024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人物。

难点是: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文献,并能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主要是讲授法和讨论法。

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引入新知通过展示《2024十五从军征》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2、讲解教材通过讲解教材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学生阐述《2024十五从军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通过对关键词汇和人物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讨论与思考在讲解完教材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思考。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可以讨论《2024十五从军征》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4、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同时我也对他们的观点和思考进行引导和指导。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

本文讲述了古代一个年轻的士兵在战争中失去了双亲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教材在安排这篇课文时,旨在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了解和平的珍贵,同时也加强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战争与和平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战争场景,理解战争对人民的影响,体会作者的反战思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享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导入新课《十五从军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战争场景,分析战争对人民的影响,体会作者的反战思想。

4.说文解字: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十五从军征》失去双亲的士兵战争的残酷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语文版八下《十五从军征》教案6篇

语文版八下《十五从军征》教案6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自己说一说)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

(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说课教学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说课教学课件

正音、句读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 ā ) 谁?”
•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
)累累。”
• 兔/从狗窦( dòu)入,雉(z )/从梁上飞。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舂(c )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
•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 yí )阿谁。

生极度的痛恨之情。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老兵举
意 茫
出门东向看,
目无亲、孤身一人的形象,将悲痛欲
然泪落沾我衣。来自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写作手法
1、用哀景写哀情,情景交融。 2、用白描的手法,粗线条勾勒画面。 3、叙事为主,兼描写抒情,故事性强。
课堂小结
老兵归乡所见所感 思亲情切 希望落空 彻底绝望 悲伤孤独 心意茫然
道家中的情况。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希望落空
主要内容
彻底绝望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白描式的环境描写,由远及近,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
主要内容
悲 伤 孤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进一步突出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 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
十五从军征
赏析
文学常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的 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诗歌的歌辞总集, 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 首,本诗歌是一首叙事诗。
主要内容
思亲情切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一个“始”字可看出他从军历 程之长。可见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
主要内容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这位老兵是多么迫切地想知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1【诗歌名称】:十五从军征【年代】:汉【作者】:两汉乐府【内容】: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

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

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

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尤其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从军征战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少年英勇无畏的精神。

本诗文字简练,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但对于古代战争题材的诗歌,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战争背景下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原因:战争题材的诗歌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插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同时,通过音乐背景,营造战争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战争题材的电影片段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体的影响。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战争背景下人物情感的理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撰写一篇关于《十五从军征》的读后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十五从军征》战争背景少年从军英勇无畏残酷战争爱国主义精神风貌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情况。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十五从军征》是我们课本中的出自《乐府诗集》的一首乐府诗。

读了《十五从军征》你的感想是什么?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

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二、整体感知:1、《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较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2、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3、学习生字:冢累累(zhǒng) 狗窦(dòu) 雉(zhì)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首句写出了封建兵役制的极端不合理。

“十五”“八十”是运用夸张手法,说明从军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十五从军征》的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诗,诗中描绘了少年壮志满怀,投身战场的英勇士兵们的故事。

通过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诗经》中的一篇,作者是东周时期的诗人屈原。

这首诗共有五章,每章四句,共二十首。

诗中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少年壮志满怀,投身战场的英勇士兵们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士兵们的敬佩和对战争的思量。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作者屈原;(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评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2)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2)提高学生的思辨和批评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思维导图法: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或者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战争和士兵的思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诗歌(15分钟)(1)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作者屈原,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身份。

(2)意象分析:通过展示诗歌的文字和配图,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青衫湿罗幕,白骨露于野”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3.学习诗歌(30分钟)(1)韵律学习:通过朗读和摹仿,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如平仄、压韵等。

24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24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24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十五从军征》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熟悉的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乡,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很少有唐诗宋词中那些使人过目不忘的句子,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八旬老人凄凉、无助的形象。

16行的诗句虽然容量大,但却写得从容舒缓,绝无局促之感。

65年的从军生涯;65年的苦苦思乡之情;多少人生的苦难;多少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都尽在其中了.....二、说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写法.3、领会诗歌抒发的情感,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利用合理的想象深入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凉,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情九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已经能在诵读基础上基本读懂诗歌内容,也能一定程度上理解作者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但结合不同类型的诗歌特点,领会诗歌意蕴,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对乐府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本课将运用汉乐府民歌反应现实、关心民生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五、说教法学法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志。

标注法:让学生标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

用当代当兵入伍的图片进行导入。

那你们知道古代的入伍当兵是什么样的吗?(用当代当兵自主选择,脸上洋溢的笑容,引出古代的征兵制度。

)导入本节课,板书题目:十五从军征。

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解诗题。

十五从军征,什么意思?有明确作者吗?那选自哪里?《乐府诗集》。

什么是乐府诗呢?PPT链接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

古诗《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古诗《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古诗《十五从军征》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2、说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

”作为教学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

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借其它表现战争苦难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引申。

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

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三、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征”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战争的残酷。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5篇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5篇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十五从军征说课稿5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五从军征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华岳小学的赵红艳,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十五从军征》。

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语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战争”的主体起始课文,是一首乐府诗歌,以诗歌形式表现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全诗简洁,凝练,令人悲愤。

二、说学情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自己已经能从资料中对诗歌做以大概的了解。

不过,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诗歌的方法,缺少深入思考的过程。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渐完成学习方法的整理,并培养学生联系当时情形展开合理想象,更深入地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从三维角度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达到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含义。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多次的朗读,合理的想象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读懂这个老兵背后悲惨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诗歌,知道是战争,是古代繁重的兵役制度造成了这个老兵悲惨的遭遇,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朗读是语文学习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所以,这节课,我把朗读诗歌,通过多次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作为重点。

在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利用想象深入读懂老兵的故事,感受人物悲惨的命运作为难点突破口。

四、说教法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学段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标准要求的朗读以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利用多次的联想多角度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整节课体现的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导,教师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五、说学法人常说“授之以鱼,当解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享终身受益。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说课教学PPT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五从军征》说课教学PPT课件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乡里人回答道:)“远处就是你家,(已是)松柏树林中的一 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屋前的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羹。 羹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就洒落在征衣上。
主题
导思1.通过讲述一 个老兵的故事,表 达了一个怎样的主 题?
关键词: 诗情
情感
导思2.这首诗表达 了怎样深沉的感情 ?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注释:
始:才。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没有实在意义。
译文: 十五岁参军出征,直到成为八十岁的老翁才得还
乡。在路上遇到同乡,便问:“我的家里还有什么人? ”
原文: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品味赏析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踪迹。
2、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反复诵 读,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 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十五从军征》。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十五从军征》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一位老兵从军65年后返回家乡的情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揭露了战争及封建兵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说学情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够通过对资料及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时不够深入,特别是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诗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3、体悟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领会诗歌抒发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来确立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诗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悟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领会诗歌抒发的感情。

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有: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上出示的三张照片,说一说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得出战争是残酷的、激烈的、民不聊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关于战争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部编版十五从军征ppt说课稿1

部编版十五从军征ppt说课稿1
23 诗词曲五首
·九年级下册
目标导入
汉乐府、歌行、宋词、律诗、元曲,本课中的诗词, 呈现出五种不同的体裁,散发出各自不同的魅力。《十 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与战争有关,却 抒发了不同的感情。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两首诗歌中, 在诵读中把握诗歌情感,品味诗歌语言,提高鉴赏诗歌 能力。
文体常识
结构图示
十五从军征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兵
远望:松柏冢累累
役 给
回乡所见
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近看 中庭:生旅谷
人 民 带 来 的
井上:生旅葵

行动:舂谷、作饭、采葵、作羹
重 灾
回乡心情:泪泪我衣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 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 的思乡之情。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 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羹:汤 。 贻:送给 。
抓住特点 整体感知
乐府诗特点1:叙事性强。如: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概括内容:写一个从
军老兵经历几十年漫长从军 后回家的悲苦经历。
抓住特点 整体感知
乐府诗特点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 的性格特征 。如:《木兰诗》《陌上桑》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环 境
心动 理作

心情: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乐府诗特点3:善于用铺陈手法,语言朴素自然。
品味语言 结合背景
赏析: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 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 则表明他中途一直都未回来。

部编版PPT十五从军征ppt说课稿1

部编版PPT十五从军征ppt说课稿1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读出感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zhǒng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zhì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 么样子?
远望: 松柏冢累累
近看
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井上——旅葵
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 生活的呢?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 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残酷的兵役制度。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培养珍惜热爱和平生活的情感。 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回乡心情: 泪落沾我衣
思考: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我是大营镇中心校的靳艳玲,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十五从军征》,(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六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作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6单元“战争”的起始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全诗既简洁,又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而它后面的《出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之情.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二、说学情。

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由于六年级是小学过渡到初中的重要时期,简单字词理解,难字注音,乐府诗的相关资料的了解被我放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而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而目标的达成必须要运用语文的手段和方法。

四、说教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文章,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深入学习诗歌时,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
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将这篇诗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
一起来,并贯穿到我每一处的教学设计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五、说学法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仅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因此,我引导学生运用,读读——找找——议议——说说的方法学习课文,既让学生动眼、动手,又让学生动脑、动口,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实践,培养其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大家回忆一下:前面都学过那些关于战争的诗词?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讲述了战争故事,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还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战争的诗,看看这首诗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板书课题)
这个环节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和诗歌导入本课这首有关战争主题的诗歌,通过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和诗歌,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顺利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迅速进入这节课要学习的主题,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解诗题,知诗人:
1、齐读课题,从哪儿看出与战争有关?(、让学生在诗题中从“从军征”了解是与战争有关)
2、关于乐府诗,谁愿意把自己的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补充: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它来自劳动人们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了解乐府诗的一些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过渡:这个少年从军65年,好不容易返回故乡,那么展现在他眼前的又是怎样的一幕呢?
2、预习检测。

我会读。

冢狗窦雉旅葵舂谷羹贻
说说词意。

始:遥:冢:窦:舂谷:葵:持:羹:雉:沾:
检查冢,窦,雉,舂,羹,贻的读音,让学生说说预习时了解的词语意思。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课前我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这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为学生阅读本文扫清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征。

然后后老师范读,把学生引入诗歌的学习情境之中,并尝试与学生交流诗歌大意。

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四、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小组交流诗歌大意。

全班汇报展示。

(这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楚的说出来,即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2、朗读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第一句:读出战争历经的时间之长和迫切与亲人团聚心情。

第三、四句:请大家也怀着悲伤的心情告诉老兵。

老人看到什么?这是一幅什么景象?你能把这种荒凉的景象读出来吗?
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

(板书:悲/哀)
第五句:他的苦仅仅是生活上的苦吗?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痛苦。

大家想象一下:在当时年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样的痛苦呢?还有那些人也向老兵一样孤独呢?
师:不说其他,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啊谁的痛苦。

把老兵的凄苦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六句:读出老人悲哀之情。

4、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再次齐读古诗,进一步走进老兵的内心。

5、说说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老兵的同情、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憎恨。


以上教学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学习用多种方式自主读书,自己去读懂课文的大意,意思读懂了,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四、拓展延伸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我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说说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通过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学生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师小结:是的,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千千万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人缩影。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人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着武装冲突,因此珍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六、课堂检测。

填空:
1、这是一首()诗,作者是从()角度来写战争的。

2、这首诗主要讲述了(),表达了诗人()感情。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观看日本动画片《再见萤火虫》,通过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生活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于是我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楚的说出来,即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理。

让学生观看日本动画片《再见萤火虫》,通过观看动画片,进一步了解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生活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七、说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兵役残酷
无限凄凉憎恨同情
无尽悲哀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