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远隔区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成像

合集下载

【基础理论】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e,DTI)

【基础理论】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e,DTI)

【基础理论】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e,DTI)展开全文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 DTI),是通过测量水分子的弥散过程来评价生物组织结构和生理状态,被公认为当前最有吸引力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可获得检测脑白质组织的完整性的量化图,以及辨别脑纤维束三维宏观结构图(如,脑皮层下灰质核的投射区及皮层间的纤维连接)。

最近,有报道使用DTI 评价脑白质的解剖结构和病变进程,虽然这种方法在研究脑白质方面具有很大潜力,但要成为一种临床上常规使用方法仍有一些困难。

本部分将讲述如何计算有效弥散张量(D eff),并讨论数据采集、计算及图象产生的相关问题,同时也将展示一些经验,包括使用量化图和白质束图来评价脑白质和鼠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形态改变。

DTI测量中的基本概念矢量通常可以用箭头表示,如对于速度,箭头的方向描述运动的方向,而箭头的长度可以描述运动的速率(m/s)。

这种箭头在数学的描述就可以有3个独立的数字来代表:长度或两个角度,或是三维坐标 (x, y和z轴)。

流动的液体能够通过各个位置上速度矢量进行描述,每一点上的矢量在空间上分布将构成矢量场。

1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组织内水分子的随机位移通常受到介质组织结构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如果在介质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在所有的方向都是相同的,经过一定时间的弥散后水分子的弥散轨迹将成一个球形,此种弥散过程称为各向同性;相反,如果各方向的弥散相互独立,则称为各向异性,这种情况下水分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弥散会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一个椭球(图1)。

扩散的特性能够通过三维椭球图来描述,这需要6个独立的数字来定义方向和椭球轴的长度。

水分子在脑白质中的弥散在三维空间上是各向异性的,主要是由于脑白质神经纤维束在宏观和微观上的结构特点,如髓鞘、轴突和纤维束等对水分子弥散的限制作用,使水分子的弥散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椭球形。

通过评估椭球的特点,即可获得有关脑白质的生理和结构(如解剖和组织病理学)信息。

MRI对脑梗死的综合诊断分析

MRI对脑梗死的综合诊断分析

MRI对脑梗死的综合诊断分析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脑梗死诊断的准确率、病变部位分布及与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的符合情况。

方法:对5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MRI 检查,归纳脑梗死MRI表现,分析其不同发病时间的诊断率,并与OCSP分型进行比较。

结果:52例患者均于72 h内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100%,尤以发病6~12 h内确诊率最高(51.92%)。

检出病灶94个,其中基底节区病变占34.04%,额叶占22.34%,脑室旁占14.89%,顶叶占11.70%,丘脑占10.64%,其他部位病变占6.38%,以基底节区病变最多。

MRI诊断与OCSP分型的符合率分别为完全前循环梗死为88.24%,部分前循环梗死为78.57%,后循环梗死为81.82%,腔隙性梗死为70.00%。

结论:MRI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率及病灶检出率高,与OCSP 分型的符合程度较大。

标签:MRI;脑梗死;诊断率;病变部位;OCSP脑梗死(CI)又可以称为缺血性脑卒中(CIS),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

本病发病为多种原因引起脑组织局部区域血供受阻,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变性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

脑梗死具有预后差及高致残率的特点,其病死率可达10%~15%,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2]。

临床上对于脑梗死患者的诊断除依据临床症状、体征等外,颅脑核磁共振成像的结果是最具客观性的依据,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3]。

本文分析了52例经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山西省天镇县中医院收治的52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45~83岁,中位年龄68岁。

脑梗死的病理及其对应的MRI表现

脑梗死的病理及其对应的MRI表现

脑梗死的病理及其对应的MRI表现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软化坏死。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脑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是血管变得狭窄或者完全闭塞,导致血液供应障碍。

脑梗死的主要病理改变有以下:(1)急性脑梗死灶的中央区为坏死脑组织,周围为水肿区在梗死的早期脑水肿明显,梗死面积大者水肿也明显,相反梗死面积小者水肿面积相对较小,水肿区脑回变平、脑沟消失当梗死面积大,整个脑半球水肿时,中线结构移位,严重病例可有脑疝形成。

后期病变组织萎缩,坏死组织由格子细胞清除留下有空腔的瘢痕组织。

陈旧的血栓内可见机化和管腔再通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一般为白色梗死少数梗死区的坏死血管可继发性破裂而引起出血称出血性梗死或红色梗死(2)病生理变化:①血管活性物质的含量变化:脑梗死者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明显增高此外NO 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也均随之增高。

神经肽Y和神经降压素是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多肽。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降压素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疾病性质病情有密切关系,积极控制这些物质之间的平衡紊乱,将有助于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②下丘脑-垂体激素的释放:神经与内分泌两大系统各有其特点又密切相关共同调控和整合内、外环境的平衡。

脑血管病患者下丘脑-垂体激素的释放增强这种释放可能直接侵犯至下丘脑垂体等组织或与脑水肿压迫血管使有关组织循环障碍有关。

③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凝血因子Ⅶ(FⅦ)活性增高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梗死危险因子,甚或与心肌梗死及猝死相关。

有人认为通过测定血浆FⅦa水平预估高凝状态并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更为恰当。

FⅦa的上升,存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各类型之中,能反映高凝状态的实际情况④一氧化氮的变化:一氧化氮(NO)的作用与其产生的时间组织来源及含量等有关内皮细胞上有组织型一氧化氮合成酶(cNOS),在脑梗死早期它依赖于钙/钙调素(Ca2+/CaM)激活引起NO短期释放使血管扩张,产生有益作用另外,在巨噬细胞、胶质细胞上的诱生型NOS(iNOS),它不依赖于Ca2+/CaM,在生理状态下不激活脑梗死后1~2天,iNOS被激活一旦被激活,则不断产生NO。

磁共振新技术应用之二:弥散张量成像DTI

磁共振新技术应用之二:弥散张量成像DTI

磁共振新技术应用之二:弥散张量成像DTI一、原理简介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技术是近年来在MR-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它利用组织中水分子的自由热运动的各向异性的原理,探测组织的微观结构,达到研究人体功能的目的。

目前,DTI 是唯一可在活体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成像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质子的弥散很少受到限制,如蓝墨水滴在纯水中的弥散。

这时的弥散速度在各个方向上是相等的,称为各向同性。

然而,生物体中由于某些屏障的阻碍,如存在的半透性和可通透的细胞膜等,质子的随机运动受到限制,这样就形成了对弥散的限制。

人体组织中的长纤维的存在亦使得质子的弥散在各个方向上不完全相同,一般说来,沿着长纤维走行弥散的质子要明显快于垂直其方向弥散的质子。

这就是所谓的各向异性,从而引出弥散张量成像。

DTI是在DWI基础上,在6-55个线性方向上施加射频脉冲,多采用单次SE-EPI序列,每个方向上均使用相同的较大b值,计算各个方向上的弥散张量而成像。

用DTI示踪白质纤维的走行,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个主本征值,寻找一个与其接近的体素,将这些体素联系起来,达到显示白质纤维的目的。

二、DTI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1.正常脑白质纤维的显示多数学者认为DTI能非常准确地显示主要的白质纤维束,与神经解剖学图谱的对照研究也显示了两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Mamata 等研究证实DTI 可获得一系列完整的正常脑白质纤维图像。

可显示的纤维束包括:弓状束、上下纵行束、钩回束、视听辐射、前连合、胼胝体、锥体束、薄形束、楔形束、内侧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中盖束、三叉神经丘脑背侧束、上中下大脑脚、动眼和三叉神经根部纤维等。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性异常,如胼胝体发育不全等的显示也与以往的解剖学研究相似。

2.脑肿瘤脑肿瘤是DTI的研究热点之一。

肿瘤组织本身排列紊乱和其产生的占位效应致瘤体周围组织水肿及受压移位等,均可引起ADC值和FA 值改变。

MRI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MRI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MRI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MRI 利用的是以下哪种物理现象?()A. 电离辐射B. 电磁感应C. 光电效应D. 康普顿效应答案:B解析:MRI 是利用人体内氢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产生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成像,其利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

2. 磁共振成像中,T1 加权像重点突出的是组织的()A. 横向弛豫差别B. 纵向弛豫差别C. 质子密度差别D. 进动频率差别答案:B解析:T1 加权像主要反映的是组织纵向弛豫的差别。

3. 下列哪种元素不能用于MRI 成像?()A. 氢B. 碳C. 氮D. 氧答案:D解析:氢质子是MRI 成像的主要物质基础,碳和氮在特定情况下也可用于成像,而氧不用于MRI 成像。

4. 在MRI 中,图像的对比度主要取决于()A. 组织的T1 值B. 组织的T2 值C. 组织的质子密度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组织的T1 值、T2 值和质子密度都会影响MRI 图像的对比度。

5. 以下哪种序列对出血最敏感?()A. T1WIB. T2WIC. 质子密度加权像D.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答案:D解析:SWI 对出血尤其是微出血非常敏感。

6. 下列哪种情况会导致T1 值缩短?()A. 组织含水量增加B. 磁场强度增加C. 大分子蛋白含量增加D. 顺磁性物质存在答案:C解析:大分子蛋白含量增加会使T1 值缩短。

7. 关于T2 加权像的描述,错误的是()A. 长TR、长TEB. 突出组织的T2 差别C. 对水肿敏感D. 对脂肪信号高答案:D解析:T2 加权像对脂肪信号不高。

8. 磁共振成像中,空间定位依靠的是()A. 梯度磁场B. 主磁场C. 射频脉冲D. 接收线圈答案:A解析:梯度磁场用于空间定位。

9. 下列哪种组织在T1 加权像上信号最高?()A. 脑脊液B. 脑灰质C. 脂肪D. 肌肉答案:C解析:脂肪在T1 加权像上信号最高。

10. 以下哪种技术可以减少运动伪影?()A. 快速自旋回波B. 梯度回波C. 呼吸门控D. 脂肪抑制答案:C解析:呼吸门控技术可以减少因呼吸运动导致的伪影。

MRI技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ADC图)

MRI技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ADC图)

如何分析DWI和ADC图?
弥散加权序列扫描产生2种图像,即弥散图(DWI)和ADC图。在 弥散图中,病变或受损组织的信号强度往往高于正常组织,而 弥散自由度最大区域的信号强度最低,这使病变组织在DWI的信 号表现类似于常规“T2WI”。 在工作站通过对DWI数据后处理操作,可以形成灰阶ADC图。根 据ADC值大小对应信号强度高低,形成灰阶ADC图。受损组织弥 散受限,ADC降低,表现为较暗区域;自由弥散区域的ADC较高 ,信号强度相对明亮。在伪彩ADC图,ADC值降低时呈绿色,正 常时呈橘黄或红色,乏水分子弥散的区域呈灰色。 ADC图能够区别DWI显示的高信号是因弥散受限引起,还是因组 织具有非常长的T2衰减时间所致(T2透射效应)。
【MRI技术】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ADC图)
制作:水样年华
什么是功能磁共振成像?
以常规T1WI和T2WI为主的各种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 显示人体器官或组织的形态结构及其信号强度变化,统 称常规MRI检查或常规MR成像序列。随着MRI系统硬 件和软件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多种超快速成像序列(如 EPI技术),单次采集数据的时间已缩短至毫秒。 以超快速成像序列为主的MRI检查,能够评价器官的功 能状态,揭示生物体内的生理学信息,统称为功能磁共 振成像,或功能性成像技术(functional imaging techniques)。 这些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 PWI),脑功能成像(fMRI),心脏运动和灌注实时成 像(real-time imaging),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全身成像,磁共振显微成像等。
恶急性期
低信号
高信号 高信号 信号逐渐降低
慢性期
低信号
高信号 低信号 低信号 高信号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综述(转)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是⽬前在活体上测量⽔分⼦弥散运动与成像的唯⼀⽅法,最常⽤的主要包括弥散加权成橡(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DTI在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对⽩质和灰质的区别以及⽩质纤维的⾛⾏有很好的成像效果,可了解病变造成的⽩质纤维束受压移位、浸润与破坏,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为⼿术⽅案的制定,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DTI对于神经科学是⼀个新的突破,使得研究者得以了解活体的神经纤维⾛⾏,这不仅有助于深⼊了解⼈脑纤维的结构,⽽且在临床上有很⼤的价值,成为近期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的最新热点之⼀。

⼀、概念 1. Diffusion 是指分⼦的随机移动,即布朗运动。

2. DWI 利⽤组织中⽔分⼦弥散运动的特性进⾏成像。

通过对成像脉冲序列的设计,将弥散对MRI信号的作⽤放⼤化的⼀种新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序列。

DWI使MRI对⼈体的研究深⼊到细胞⽔平的微观世界。

特点:是⼀种对急性组织变化⽐较敏感的磁成像模式;图像的信号强度随着组织的病理变化⽽变化;但它只是⼀种⽤来观察组织情况的定性⼯具。

3. DTI 利⽤组织中⽔分⼦弥散的各向异性(anisotropy)来探测组织微观结构的成像⽅法。

脑⽩质的各向异性是由于平⾏⾛⾏的髓鞘轴索纤维所致,脑⽩质的弥散在平⾏神经纤维⽅向最⼤,即弥散各向异性FA最⼤,接近于1。

这⼀特性⽤彩⾊标记可反映出脑⽩质的空间⽅向性,即弥散最快的⽅向指⽰纤维⾛⾏的⽅向。

DTI是⼀种⽤于研究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神经束弥散各向异性和显⽰⽩质纤维解剖的磁共振技术。

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反映体内⽔分⼦向各个⽅向弥散的平均值,⽔分⼦弥散运动越明显,ADC值增⾼。

神经精神病学模拟试题+答案

神经精神病学模拟试题+答案

神经精神病学模拟试题+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有关可卡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中毒时可出现小人国样幻视B、具有阿片类的药理作用C、戒断后不会出现与酒精依赖时相似的躯体表现D、与苯丙胺有类似的药理作用E、有高度精神依赖性正确答案:B2.抑郁症与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的主要鉴别为A、有无乏力B、抑郁体验C、求治心切D、有无精神因素E、实验室检查正确答案:E3.一中年患者,以“头痛、呕吐12小时”为主诉来诊,既往健康。

查体:体温37℃,血压120/80mmHg,无偏瘫,颈强(+),Kernig征(+)。

辅助检查:腰椎穿刺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心电图示心肌缺血,DSA提示后交通动脉瘤。

重要的措施是A、脑代谢活化剂B、止血剂C、手术治疗D、抗生素E、改善心肌缺血正确答案:C4.男患,32岁,情绪激动后突然剧烈头痛、呕吐4小时后来诊。

查体:血压170/100mmHg,浅昏迷,肢体无瘫痪,颈强直(+)、双侧Kernig征(+)。

辅助检查:头颅CT可见右大脑外侧裂高密度影。

应立即给予的紧急治疗是A、6-氨基己酸B、降血压药物C、甘露醇D、尼莫的平E、青霉素正确答案:C5.应激相关障碍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A、情感倒错B、情感淡漠C、抑郁和焦虑D、易激惹E、情绪高涨正确答案:C6.关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表述不正确的是A、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B、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炎C、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D、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E、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是风心病合并房颤的心源性栓子脱落正确答案:B7.适应障碍发生与否,取决于()A、应激时间B、应急源的强度和个性心理特征C、经济状况D、认知功能E、应急源的强度正确答案:B8.诊断浅昏迷最有价值的体征是A、对呼叫无反应B、对疼痛刺激无反应C、眼球浮动D、角膜反射消失E、Babinski征(+)正确答案:A9.下列不符合酒精性震颤谵妄的是A、在戒酒后发生B、有意识障碍C、症状多迁延,可持续数月D、全身肌肉有粗大的震颤E、有大量的感知异常正确答案:C10.典型偏头痛的先兆症状可能是由于A、颅内和颅外动脉扩张B、颅外动脉扩张C、颅外动脉收缩D、颅内动脉收缩E、颅内动脉扩张正确答案:D11.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与低血钾型周期性麻痹最主要的鉴别A、脑脊液改变B、血钾及血钠降低C、瘫痪的特点D、是否伴双侧面神经麻痹E、血钾降低正确答案:E12.患者,女性,33岁,2年前曾因双眼视力减退,震颤,双下肢麻木,大小便潴留就诊, 经激素治疗好转。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s i z e o f l e s i o n i n e a c h s t a g e o f a c u t e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i n D WI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r o u t i n e MR I( T 1 WI , T 2 wI a n d
亚急性早期脑梗死 的诊 断价值 明显高 于常规 M R I 检查 ,是 临床早期治疗脑梗死 ,对提 高患者生存率 、降低致残率 、 改善 生活质量 的重要诊 断依据 。
关键 词 :弥散 加 权 成像 磁 共 振 急 性 脑 梗 死
The Cl i ni c a l App l i c at i o n o f Di f f us i o n W e i g ht e d Ma gn e t i c Re s o na n c e I ma g i ng i n Ac ut e Ce r e br al I n f a r c t i o n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b y MRI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l y c l i n i c a l t re a t me n t we r e c o l l e c t e d et r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n u mb e r ,s i g n a l i n t e n s i t y a n d
I m a g i n g D WI )i n d i a g n o s i s o f a c u t e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Ma t e r i a l s a n d Me t h o d s : A t o t a l o f 2 0 3 p a t i e n t s d i a g n o s e d w i t h a c u t e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173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AUG. 2023, Vol.21, No.08 Total No.166【通讯作者】尤晓光,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分子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影像诊断。

E-mail:*********************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Magnetic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8月 第21卷 第08期 总第166期时期自发言语、理解、重复和命名能力计算失语商(aphasia quotient,AQ)与DTI影像结合,借用一个新概念---偏侧指数(laterality index,LI)来研究DTI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语言障碍的严重程度中的意义。

其中偏移指数=(左侧-右侧)/(左侧+右侧),数值为感兴趣区域DTI相关参数值。

实验结果表明左侧轴向扩散率(AD)或纤维密度(fibre density,FD)较高时,患者语言功能预后较好;LI-FD与流利度、理解力和命名功能呈正相关,LI-AD与流利度和命名功能呈正相关。

LI-FA与AQ评分无关,但却与重复和命名功能呈正相关。

早期Jang等[12]的研究也认为AQ与FA值的变化无关,但与纤维素密度的改变呈中度正相关,且非优势半球的DTI数据变化不会影响语言功能障碍的恢复。

2.2脑出血早期的研究[13]已经表明DTI可用于检查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引起的白质纤维束损伤,特别是皮质脊髓束(CST)。

近期有研究[14]认为ICH血肿内FA>0.5可代表白质束的存活。

而对于ICH血肿周围的水肿对白质完整性的影响,McCourt等[15]研究发现ICH血肿周围水肿中的CST FA值低于相应对侧健侧值,但其FA的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明显变化,并且与运动评分也无关,认为水肿对白质仅仅是水渗入而不是损伤。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ADC) :由公式( 1)得知, DWI的信号与弥散系数 ( D)呈负指数关系,即 D值增大,DWI信 号下降。在活体内, DWI信号除受弥散的影响外,还对一些生理活动(如心脏搏动、呼吸、灌注、肢体移动等)敏感, 所测得的弥散系数并不仅仅反映水分子)的弥散状况。
各向异性( anisotropy ) :弥散是一个矢量,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各向异性 是水分子弥散矢量的重 要体现,即水分子在某个位置上可以向任意一个方向运动,但是其向各个方向运动的量并不相同,如水分子在平行 于神经纤维的方向上较垂直其方向上更易弥散。
引言
引言
磁共振弥散加权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weighted,MRDW) 成像提供了不同于常规核磁共振成 像(MRI)图像的组织对比,能对脑组织的生存和发育提供潜在的、惟一的信息。在显示急性脑梗死和与其他脑急性 病变的鉴别上非常敏感,同时,对肿瘤、感染 、外伤和脱髓鞘等病变也能提供一些信息。弥散加权成像的Fra bibliotek用前景及其局 限性
弥散加权成像的应用前景及其局限性
MRDWI不仅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MRDWI已经在乳腺、肝 脏 、颈髓等处的疾病诊断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总之, MRDWI作为目前唯一非侵入性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 运动的技术,在病变 的检出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对良、恶性病变 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弥散加权成 像对磁场的匀场要求较高,对靠近骨组织的脑内病变会出现伪影。另外,由于胶质瘤、脑膜瘤、淋巴瘤、急性脑梗 塞 等都可以表现为 MRDWI高信号;而胶质瘤、脑膜瘤等由于内部组成成分的不同,使得同一种病在MRDWI中可以 有多种不同的表现,且 ADC值的统计也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使得弥散加权成像的广泛应用存在一定困难。随着 MRI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对 MRDWI研究的增多,相信 MRDWI会在病变的定性中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毛锐利; 陈昆涛【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脊髓损伤【作者】毛锐利; 陈昆涛【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影像科广东珠海 519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4; R445.2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脊髓损伤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 SCI)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针对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大课题。

目前有关脊髓损伤评价和治疗效果验证主要依靠临床的主观评价,缺乏客观的功能影像学标准。

脊髓损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是MRI,但常规MRI结果与功能残疾评价相关性差,与神经病学及组织学损伤程度不相关联,低估了脊髓病变程度,不能反映脊髓白质纤维束状态,不能有效定量观察轴突损伤及再髓鞘化过程,不适于评价脊髓的功能状态[1-2]。

常规MRI检查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敏感度较低,T2WI显示高信号的患者其病程多为晚期,多提示为不可逆性损伤[3],且往往低估了脊髓损伤的程度,其与脊髓临床功能状态无相关性[4-6],不能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可靠信息。

根据急性脊髓损伤在MRI上的基本表现,Kulkarni等[7]将其分为出血、挫伤和水肿三类,结合MRI表现与患者临床评定做了相关性分析。

Frankel分级标准[8]是评价SCI预后的指标。

MRI上最常见的脊髓外伤表现是脊髓出血和脊髓水肿[9-10]。

脊髓水肿的预后往往较好,脊髓挫伤的预后则较差,而脊髓出血往往为完全性SCI,预后很差[11-14]。

因此,能够早期准确地评价脊髓损伤的情况,检测出脊髓内有无出血,对患者的预后评价非常重要。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21 0 1年 7 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7 l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 像 ( WI 急性脑梗 死诊 断 中的价值探讨 D ) 在
刘 洪 ’
摘 要: 目的 : 讨 弥散 加 权 磁 共振 成 像 ( wI对 急性 脑 梗 死 的诊 断价 值 。方 法 : 取发 病 < 4 的 急性 脑 梗 死 患者6 例 , T wI 探 D ) 选 2h 8 均行 1 、 T WI液 体抑 制反 转恢 复 (2 F A R) . 加权 磁共 振成 像 ( Ⅵ ) 查。结 果 : WI 2 F AR、2 、 l 对 急性 脑梗 死诊 断 准确 2 、 T 一 L I 7 弥散 2 D 检 D 、 一 L I T WITwI T 率分别为10 7 . %、61%、4 1 有极显著差异。结论 :WI 0 %、9 1 6 . 5 . %, 4 8 4 D 更易于发现病灶, 对急性脑梗死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具有明
c t ee r ifr t n w r 0 % , 9 1 %, 7O %, 52 %, i i c n i ee c . o cu in D so sa e e se n 。 s e il u ec rb a l n ac o e e 1 0 6 .2 4 .6 i 3 .9 asg f a td r n e C n l so : WI l in r airt f d e p ca — ni f e oi l n a ue c r b a i frt ni y ea ue c r b a ifr t n h so vo sa v tg s ri c t ee rl na ci n h p r t ee r n ac o a b iu d a a e . o c l i n
A s at O jcv:o td e i s n w i tdm ge c eoac ai (WIf edans uecr r f co. el bt c: bet e uyt f i - e he ant snnei g g D )o t i oi o a t ee ai a tn M t r i Ts h df o u g ir m n r h g s f c bl n ri l — os ost 2 h6 a e t w t a u e ba i ac o ee e o dT Ⅵ , 2 。 udsp rs di es nrcvr (2 F A R a d d : ne <A 8pt n i c t cr r f rf nw r p r r l T WI f i u pes v r o o e T 一 L I ) n i s h e e l i i f me l e n i e y d ui - e h dm ge c eoao m g g(WIcek.eut T e euto WIT - L I , 2 , l i n scacrc i s nw i t ant sn/ ̄i ai D ) hcs sl: h sl D , 2 F A R T Ⅵ TWI a o i c ay a f o ge ir l . . n R s r s f d g t u f o -

弥散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的关系

弥散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的关系

弥散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的关系弥散磁共振成像(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这两个词一听就让人觉得有点儿高深莫测,仿佛一下子被丢进了一个医学的迷宫。

不过呢,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两个看似难懂的东西,轻松搞懂它们之间的关系。

得说说弥散磁共振成像(DWI)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简单来说,它是通过磁共振扫描来观察水分子在组织里是怎么“弯弯绕绕”地动的。

你可以想象水分子就像是小小的“快递员”,它们在身体各个部位搬运各种物质,而它们的运动轨迹,特别是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就能告诉我们很多有用的信息。

比如,在脑部扫描时,DWI就能告诉我们有没有哪里出现了问题,比如脑中风的症状就是水分子的运动变慢了。

所以,DWI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观察水分子的运动情况,帮我们找出身体里潜在的问题。

简而言之,DWI让我们看到的是“水分子跑得快不快”的情况。

可是,DWI只能告诉我们水分子的运动情况,没法给我们太多关于运动方向的细节。

这就是弥散张量成像(DTI)登场的时候了。

DTI可是比DWI更厉害的小伙伴。

DTI 不仅能告诉我们水分子运动的速度,还能告诉我们它们是往哪个方向运动的。

想象一下,你现在站在一条宽阔的街道上,DWI就像是告诉你人群是走得快还是慢,而DTI则能告诉你人群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甚至是是不是有些人停下来在原地转圈。

听起来是不是很酷?DTI的原理也就这么简单:通过观察水分子在不同方向上的扩散情况,我们就能得知水分子更倾向于在哪个方向上运动。

脑白质的纤维走向、神经通路的方向,DTI都能帮我们精准揭示。

这两个技术虽然看似不同,但其实它们是“亲戚”关系。

DWI是DTI的基础,DTI是DWI的“升级版”。

DWI就像是一个简单的速写,它快速告诉你问题在哪,而DTI则像是精细的画作,告诉你问题的细节。

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能为我们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

比如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上,DWI可以告诉医生脑部是否有梗塞,DTI则能进一步分析大脑内的神经纤维是否受损,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病情。

dtidwi]dti(弥散张量成像)简介及原理

dtidwi]dti(弥散张量成像)简介及原理

[DTI/DWI]DTI(弥散张量成像)简介及原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利用水分子的弥散各向异性进行成像,可用于脑白质纤维研究,常用扫描技术包括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PI),线阵扫描弥散成像, 导航自旋回波弥散加权成像(LSDI),半傅立叶探测单发射快速自旋回波成像等.每种成像技术各有其优缺点,EPI扫描时间短,图像信噪比高,但存在化学位移伪影、磁敏感性伪影、几何变形;LSDI精确度高,几乎无伪影及变形,但扫描时间过长;导航自旋回波弥散加权成像运动伪影少,但扫描时间长;半傅立叶探测单发射快速自旋回波成像扫描时间短,但图像模糊.综合比较,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是用于临床研究较适宜的方法.(引自%26lt;%26lt;医学影像学杂志%26gt;%26gt;2006年04期王海燕, 赵斌, 于富华) 1827 Robert Brown 首次发现弥散现象1950 Hanh 从理论上提出用自旋回波测量水分子弥散过程的方法1985 Taylor 和Bushel 首次实现磁共振弥散成像1986 Denis LeBihan 首次将磁共振弥散成像应用于活体1990 Michael Moseley 发现弥散成像在早期脑缺血诊断中的价值1996 首次实现人脑弥散张量成像1999首次实现人脊髓弥散张量成像一、弥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利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改进和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弥散张量不是平面过程,以三维立体角度分解,量化了弥散各向异性的信号数据,使组织微结构更加精细显示,弥散需要用张量显示,扫描应用多个梯度场方向,现用6-55个方向。

DTI:弥散具有方向依靠性,分子向各个方向弥散的距离不相等,则成为各向异性(anistrophic)。

而DWI则为水分子弥散的方向相一致,即相同性。

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在完全均质的溶质中,分子向各方向的运动是相等的,此种弥散方式为各向同性(isotrophic),其向量分布轨迹成一球形,而另一种弥散是在非均一状态中,分子向各方向运动具有方向依靠性,分子向各方向弥散的距离不相等,称为各向异性(anisotrophic),其向量分布轨迹成一椭圆形。

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丁永宏;梁成;邵文生;张建;唐路【摘要】Objective We p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for motor functional outcome in a case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 HICH ) . Methods DTI was performed in 20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ithin one week after onset .Mean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values along the corticospinal tracts (CST) at the level of the hematoma were measured bilaterally ,and the ratios of values ( affected side /healthy side ) were determined as relative FA value ( rFA ) ,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for motor function on admission and at 2 months after onset using the manual muscle test (MMT) score and then divided into good (MMT,4 -5) and poor (MMT,0 -3) motor function groups. Results The rFA value,CST grade,and limb muscle strength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the injured CST side at admission and the onset of 2months.(r=0.703,0.712,P=0.01;r=0.658,0.649,P=0.02)The rFA value in the group with good motor functional outcom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group with poor motor functional outcome (P<0.01) .All patients who showed higher than 0.8 rFA value had a good motor functional outcome . Conclusion Motor function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an be predicted by measuring FA values using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 DTI)观察高血压脑出血( HICH)皮质脊髓束( CST)的损伤,探讨DTI在HICH治疗、康复过程中对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

DTI

DTI

扩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中的运用及进展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由Basser等[1]在1994年首次提出,是扩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的发展和深化,是无创性显示和分析白质纤维束的一项新技术。

近几年来,DTI技术发展迅速,目前主要用于脑部肿瘤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等脑神经功能方面的研究,对脑梗死的研究也正方兴未艾地进行着。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diffusion MRI were introducedin the mid-1980s (1–3); they combined NMR imagingprinciples with those introduced earlier to encodemolecular diffusion effects in the NMR signal by usingbipolar magnetic field gradient pulses (4).1 DTI基本概念简述1.1原理在人体生理条件下,水分子的自由运动受细胞本身特征及结构的影响,在具有固定排列顺序的组织结构中,如白质纤维束,水分子在三维空间内各个方向上扩散运动的快慢不同,水分子通常更倾向于沿着白质纤维束走行的方向进行扩散,而很少沿着垂直于白质纤维束走行的方向进行扩散,这种具有方向依赖性的扩散即称为扩散的各向异性(anisotropic),其运动轨迹近似一个椭球体。

椭球体的半径称为本征向量,其中最大半径称为主本征向量。

因DWI主要反映三维方向扩散运动状况,不能反映各向异性,而DTI是在DWI基础上,正是利用水分子的这种扩散特征,在180°脉冲前后于GXGYGZ 3个梯度通道上施加2个对称的斜方形梯度脉冲,至少于6个方向(多则甚至上百个)依次施加扩散敏感梯度,每一方向上均使用相同较大b值(通常为1000 mm2/s),计算出各个方向上的扩散张量(即水分子扩散的各向异性),并对基础的T2WI-EPI像及DWI-EPI 像进行多次采集,将其信号平均,并利用所得多种参数值进行成像来获得较高信噪比的扩散张量图像[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0
Cereb rovasc D is Fore ign M ed Sc,i Ju ly 15, 2005∀ V ol 13, N o. 7
综述
脑梗死远隔区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成像
梁志坚, 曾进胜
摘要 尸检和动物实 验已证实脑梗死远隔区的继发性 损害。由于受到 研究方法 和手段的 限制, 临床 研究一直滞后。近年来,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这一领域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一些新的 进展。 关键词 脑梗死;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D iffusion Tensor Im ag ing of Secondary Dam age in R em ote A reas A fter C erebral Infarction
Zh i Jian L iang, Jin Sheng Z eng
Departm ent of N eurology, the F irstH osp ita l of Sun Y at Sen Un iversity, Guangzhou 510080, C h ina
张量的本质是一幅三维空间的方向矢量图, 因 此 DT I能够显示每个方向上的水分子移动, 从而可 以弥补 DW I的不足, 能发现 DW I尚不能识别的细 微病变, 具有显示组织分子弥散的各向异性的优点。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 7 月第 13卷第 7期
5 11
DT I对磁共振设备要求较高, 需要一个可迅速变化 的高强梯度磁场 [ 不低于 30 mT / ( m s) ] , 而且需 要至少从 6个方向采集数据 [ 3 ] 。常用的描述指标包 括弥散度、平均弥散 度 ( averaged diffusiv ity, Dav ) 、 弥散各向异性 ( diffusion an isotropy, DA ) 、各向异性 分数 ( fractional an isotropy, FA ) 和 ADC 等。
2001年, P ierpaoli等 [ 5] 应用 DT I技术和 T 2加权 成像对一侧内囊后肢腔隙性梗死 1年以上的 7例患 者进行研究, 在从原发病灶到脑干下部的不同水平 的下行运动通路上对患侧和健侧的 T 2加权信号强 度 ( T 2 w eighted signal intensity, T 2SI)、定向平均弥 散系数 ( orientationa lly averaged diffusion coefficient) 和 DA 这 3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与健侧相 比, 患侧的内囊 ( 原发梗死灶 ) 、中脑大脑脚、脑桥上 部和下部 4个部位的总体 T 2加权信号强度 ( 10% ) 和定向平均弥散系数 ( 18% ) 明显增高, 而 DA 则比 对侧大幅度下降 ( 40% ) , 但脑桥上部两侧的 DA 无 明显差异。对于每个部位而言, 梗死灶的 T 2SI和定 向平均弥散系数最高, 其他部位从上到下依次下降; DA 也有类似的变化。由于所有患者都处于腔隙性 梗死的慢性期, 上述信号异常被认为是梗死灶远侧 纤维束的继发性变性所致。局部纤维束破坏导致水 分子弥散度增高和水分子沿纤维长轴弥散度降低, 前者表现为 T 2S I和定向平均弥散系数增高, 后者表 现为 DA降低。 7例患者中有 4例两侧 T2SI信号无 显著差异; 1例两侧定向平均弥散系数无差异; 所有 患者的患侧 DA 较健侧显著降低。这说明 T 2加权 成像对锥体束破坏的敏感性不如 DT I, 而在 DT I中 又以 DA 敏感性最高。在该研究中, 脑桥上部两侧 DA 无明显差异可能是由于该处锥体束纤维相对分
3 结语 目前, 对卒中后梗死灶远隔部位继发性改变的
H erve等 [ 8] 对 9例孤立性 M CA 梗死患者和 10 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所 有患者和对照者按预定计划在病程的第 7天、第 1、 3和 6个月时对丘脑进行 T 1加权液体衰减翻转恢 复 ( flu 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 IR) 成像、 DW I和 DT I检查。结果发现, 患者在第 7天和 1个 月之间梗死灶同侧丘脑的 Dav略有下降趋势, 但无 统计学意义; 在第 1~ 6个月期间患侧丘脑的 Dav值 则显著增加。在第 7天至 6 个月时, 患者的患侧丘 脑体积逐渐缩小, 而各向异性无明显变化。动物实 验也得出相似的结果 [ 9] 。M CA 梗死发病 1 个月后 同侧丘脑出现的 Dav持续升高反映了丘脑内局部水 分子弥散运动受到的限制逐渐减少, 其最可能的原 因是由迟发性胶质细胞或轴索损害导致的细胞膜累
512
Cereb rovasc D is Fore ign M ed Sc,i Ju ly 15, 2005∀ V ol 13, N o. 7
高 [ 10] 。因此, 患侧丘脑弥散度增高和体积缩小可能 是皮质丘脑通路纤维的 W allerian变性所致, 各异向 性无明显变化可能与丘脑内缺乏束状纤维有关。另 外一项研究对 2例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 后 12 d、104 d和 288 d以及 5 d、35 d和 92 d大脑脚 DT I信号的 变化进行 了观察, 得到了 类似的 结果。 大脑脚 FA 持续下降和总体弥散度逐渐增高, 而 T 2 加权成像和定向平均弥 散系数无明显改变 [ 11 ] 。这 2 项 研究 可能更 真实 地反 映 了脑 梗 死 后继 发 性 损害 的自然过程。
尸检研究和动物实验已证实脑梗死灶的远隔部 位存在一系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 1, 2] 。由于受研究 方法和手段的限制, 这种远隔部位损害的临床研究 一直进展缓慢。新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 d iffusion tensor mi性改变提供了新的手段。
作者单位: 510080 广州, 中山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在这种状态下, 水分子的运动可认为是无限制的, 常 用弥散系数表示其运动自由度, 自由水分子弥散系 数为 25 ! 10- 4。在活体脑组织中, 水总是存在于细 胞内或细胞外间隙, 其运动受到细胞膜、核膜、轴突 纤维鞘膜以及水分子与蛋白质等大分子间相互作用 的限制, 其运动自由度小于自由水分子, 因此用表观 弥散系数 (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 ien,t ADC ) 来表 示脑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度。由于不同部位的脑组 织特性不同, 其中的水分子弥散度也有所差异, 如轴 突内水分子更易沿长轴方向弥散。用弥散的各向异 性可以描述水 分子弥散的方向特性。 DW I正是在 传统 MRI基础上对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性加以显 示的一种技术, 因此对组织病 变更为敏感。但 是, DW I只用弥散系数一个标量来描述组织中水分子 的弥散, 即只对施加弥散梯度磁场方向的水分子的 弥散敏感, 由于通常仅在 1个或 3 个方向上施加弥 散梯度磁场, 因此尚不能准确反映受检组织的总体 弥散量特性, 也不能评价不同组织分子弥散的各向 异性特性。
1 DTI技术的基本特性 DT I是 一 种 新 的功 能 磁 共 振 成 像 ( functional
m agnetic resonance im ag ing, Mf R I)技术, 属于弥散加 权成像 ( d iffusion w e ighted im ag ing, DW I) 的一种特 殊方式, 可检测到常规 MRI不能发现的功能和组织 结构的细微变化, 尤其是对活体中枢神经系统内纤 维束的细微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尚无其他手段 可以替代。
Abstract Secondary dam age in the rem ote areas after cerebral infarct ion has been identified by postm ortem and anim alm ode ls. C lin ica l invest igat ions have been lagged beh ind due to the lim itation of m ethods o r m eans. Som e new prog resses have ach ieved in the clinical applica t ion of diffusion tensor im ag ing techn ique in this fie ld. K ey W o rds cerebra l infarction secondary dam age d iffusion tensor im ag ing
散, 走向复杂, 预先设定兴趣面积和模拟纤维走向轨 迹困难, 以至于研究结果不能精确反映该处纤维束 的实际情况。由此可见, 应用 DT I研究神经系统纤 维病变时, 需要对局部神经结构有深入的了解。
W erring 等 [ 6] 对 5例 M CA 供血区梗死后 2 ~ 6 个月的患者和 5例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了 DT I研究, 以 Dav和 FA 为评价指标, 观察梗死灶、皮 质脊髓束沿线结构 ( 内囊、大脑脚和脑桥 ) 以及对侧 相应部位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 患者内囊、大脑脚 和脑桥处皮质脊髓束的总体 D av 增高, 而 FA 降低 15% 。这一研究结果与 P ierpao li等 [ 5] 的研究相似, 但弥散度下降幅度较小, 这可能反映了脑梗死处于 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的早期, 白质纤维通路继发性改 变的程度较慢性期晚期轻。最近, Thom alla 等 [ 7] 对 9例 T 2加权成像证实的幕上脑梗死患者 ( 4例为纹 状体内囊梗死, 3例为累及内囊的腔隙性梗死, 2例 为 M CA 外周分支的区域性梗死 ) 进行了研究, 患者 在入院时均存在中至重度运动功能缺损, 在发病 2 ~ 16 d时进行 T1、T 2加权成像和 DT I检查, 6名年 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 与 健侧相比, 患侧锥体束的 T 2SI和 Dav 无明显差异, 而 FA下降 13% ; 患者健侧锥体束与对照组相比无 明显差异。上述几项研究分别是在脑梗死病程的早 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进行的横向观察研究, 大致反 映了脑梗死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