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块 平 均 增长 率 为 1. %,苏 北 板 块 平 均 增 长 率 为 34 5 1. % ,皖北 板 块 平 均 增 长 率 为 1. % ,豫 东 板 33 2 24 5 块 平 均增 长 率 为 1.8 21%,这 一 指 标 同样 反 映 了鲁 南 、苏北 在淮海 经济 区 的领军后 地 位 。从 三 次 产 业 结 构 看 , 20 年第 一产 业 占比苏 北平 均 为 1.% ,鲁 南平 均 08 49
问题
20 年 ,淮海经济区工业增加值超过50 08 0 亿元 的城市 有 济宁 、徐 州 、临沂 、泰安 、盐 城 、枣 庄 6 市 ,豫 东 3 市工 业 增加 值 都在 30 元 上 下 ,皖北 5 0亿
市都 在 20 元 以下 ,最 低 的亳 州 只 有9 .7 元 。 0亿 59 亿 从 四大 板 块 看 ,鲁 南 地 区 最 高 ,平 均 为 6 59 亿 2. 2 元 ;苏北 次 之 ,平 均 为 469 亿 元 , 与 鲁 南 的平 9 .3
是一 个水 平 ,两个 水平 间 约差 6 %。金 融机 构 存款 0 余 额 是反 映一 个地 区资金 丰寡 的指 标 ,苏北 地 区最 高 ,市均 920 亿元 ;鲁 南次 之 ,市 均7 2 9 9 .1 8. 亿元 ; 4 皖北 居 第 3 ,市 均4 1 7 元 ;最 低 的豫 东 市 均 位 8. 亿 9
( ) 省 内边 缘 化 倾 向 严 重 一
按 地 区生 产 总值 排 序 ,苏 北 板 块 的 徐 州 、盐 城 、淮 安 、连云 港 、宿迁 在 江苏省 1个 地级 市 中分 3 别排 在第 6 、1 、1 、 1位 ,与 全省 前三 位城 市 、7 1 2 3 的经 济 总量相 差 巨大 ;如果 按人 均 地 区生产 总值排 序 ,苏 北板 块 排 在全 省 1个 地级 市 的最 后 5 ,这 3 位 充 分说 明了在 江苏 省 中苏北 板块 已成 为全 省经 济发 展 的边 缘 区 。淮海经 济 区 内的其 他板块 也 有相 似 的 情 况 。淮海 经 济 区内 的各个 城市 在 区位上 都处 于省 际边缘 区 ,在各 省经 济 发展 中也都 相对 落 后 ,成 为

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定量测度与对策分析

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定量测度与对策分析
车 冰 清 朱 传 耿 杜 艳
沈 正 平
图 1 淮 海 经 济 城 市 之 间 的 经 济联 系
淮海 经济 区
城市经济联 系定量测度与对策分析
同时 也缺 乏 对 欠 发 区域 经 济 合 作 逐 渐 成 为 经 济 定 量 测度 研 究 .
发展 的主要 趋 势 . 为 打破 行 政 区 成 划 阻 碍 实 现 区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的
而对 推 动淮 海经 济 区建 设 、 合竞 作 程度 的研究 方 法 . 明确 淮 海 经 与周 E的 经 济 关 联 度 低 于 10 其 综 并 l 0.
争 力 的提 高 不 仅 有 着 重 要 的 实 践 济 区城市 间经 济联 系 的空 间格局 。
意 义 . 且对 研究 其他 省 际 接 壤地 而 区的发 展提供 参 考 。
表 1 淮海经济 区 2 0个 城 市 间 的经 济 关 联 度
城 市 徐 州 云 港 安 盐城 宿 迁 亳 州 蚌 埠 淮 北 阜 阳 宿 州 菏 泽 枣 庄 济 宁 泰 安 日照 莱 芜 临 沂 周 口 商 丘 连 淮
计算 公式 如下 :
笔 者 以 区 域 经 济 合 作 的 活 动 范 围为 基 础 . 根据 欠 发 达 的省 际边 界 区 的特 点 . 分别 运 用 经 济关 联 度
R= ixj一 i VP V j 一 VPj i
() 的经 济联 系 1
选 取 关 联 度 大 于 10的 数 据 0 其 中 : 绝 对联 系 强 度 ;i R 为 P、 绘 制 成 2 城 市 问 的经 济联 系 图 0个
置上 . 它处 于发 达 的长 江三 角洲经
经济 联 系 和对 外 城市 经 济联 系 通 分 别 为 ii 市 的地 区 国内生 产 总 、城 过 分 析 计 算 结 果 发 现 该 区域 经 济 值 ; i ij 城 市 间 的 最 短 交 通 Dj 、 两 为

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

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
l. kz 该 区是 历 史 自然 形 成 的 经济 区域 , 8 7 m。 自然 结构 类 似 , 地

K 。
中心城市
理位置邻近 , 文化 习俗相仿 , 持和延续着 密切 的人 际交往 、 保 经 济贸易、 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 “, 于沿海地带的欠发达地区, ] 属 尚 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 以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通过 经济 联系测度, 研究经济 发展分异规律 , 旨在 推动该区域经济 的整合
维普资讯
国 土 与 自 然 资 源 研 究
2 07 N 2 0 O. T ERRI TOR & NAT AL RE OURC S S UDY Y UR S E T
文章编号:o 3 7 5 ( 0 )3 o 叭一 2 1 0 — 8 2 7 0~ 0 0 o 中图分类号 : 0 1 F6 . 5 基金项 目: 江苏教育厅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 5J 70 1 ); 0S D 9 0 7 江苏省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 6 SY O 5 0JBJ0 )
1 研 究 区域 与 研 究方 法
个 不 同 的等 级 ( 1 表 )。
表 1 中心城市等级划分 等级
一 一
淮海 经 济 区 由 苏 、 、 、 接 壤 地 区 的 2 鲁 豫 皖 O个地 级 市 ( 州 、 徐
连 云港、 盐城、 淮安 、 宿迁 : 泰安 、 济宁、 枣庄 、 临沂 、 荷泽 、 日照、 莱 芜; 蚌埠 、 阜阳、 淮北 、 宿州 、 州 ; 毫 I 开封 、 商丘、 口) 周 组成 , 总面积
22 中心 城 市 的 可达 性分 析 .
依据区域交通网络现状和 线路等级规模 ,计算 出区 内某点 到 区域 内其它各点的交通联 系时问 ,并通过交通联系所需时间 的相对 比较量来反映空 间经济 联系的紧密程度 。可达性系数的 具体计算如下 :

完整版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doc

完整版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doc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现状及不足由上表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的规模之大。

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为江苏省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是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淮海经济区第一大城市。

徐州的定位是建设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由四个省相邻的各个城市组成了庞大的淮海经济区。

二、淮海经济区的现状1、产业结构不完善淮海经济区地处平原,有广阔的耕地,农业占整个淮海经济区比重很大,其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

主要以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重工业发展较弱,没有较大型企业,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经常需要国家财政补贴。

交通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的投资投入较少,影响力地方企业的竞争力。

2、人口流失严重由于淮海经济区各市都位于各省的贫困地带,地区人口主要都流入到各省经济发达地区,使本地区人口为净流出。

发达地区吸引了本地区的人才,使本地区的人才外流严重,严重降低了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本地区人口不断外流,阻碍了本地区城镇化的建设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本地区长期落后的状况。

3、地域位置尴尬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北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与安徽北部地区组成,这些区域都是各省的经济谷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谓是弱弱联手,而且其产业结构相似,造成恶性竞争。

淮海经济区南部是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北部是环渤海经济区,而处于中间的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就过于尴尬,是中国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的过渡地带,对资本的吸引力较差,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发展。

三、突破现状的措施1、合理规划区域经济辐射范围,确立区域经济互惠合作建立各淮海经济区城市联盟,以促进该地区的淮海经济区产业整合。

建立以徐州为主以济宁为辅的淮海经济区核心,使徐州、济宁解决两条平行路线到机场。

在发展旅游、贸易和物流的基础上,内部沟通,加强和改进信息交流文化和交通优势的发展。

建设资源、区域一体化的优化配置要素为契机,削弱交通网络的行政区划的限制,采取的一种新型区域协调有效发展的模式。

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结构 、 发展水平 、 发展 阶段 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2 客观性 原则。 . 考虑现 阶段淮河 经济区经济发展状况 , 并用
为 1 .8 95 万平 方公里 , 占全 国国土面 积的 20 %。 . 4 根据 淮海经济 区发 展现状 , 本文选取 这 2 3个城市进 行综合评 价。 指标数据 各 来 源于 《 阳统计年 鉴 》( 0 6) 《 阜 20 和 安徽统计 年鉴 》( 06) 20 ,
国推进 市场化进程 ,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 和谐 社会 , 具有较 为
重要 的现 实意义和实践 价值 。而全面系统的分析 目前淮海 经济 区各城市 的经济竞 争力 , 客观衡量经济发展进 程 , 及时提供科学 准确 的统计数据 ,对 于加快 淮海 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 十分
重要 和深 刻 的 意 义 。
二、 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 竞争 力评价指标体 系
( )指标 选 取 的原 则 ~
1科学性原则 。 . 科学 性是建立指标体系 的首要要求 , 以经 要
济学 理 论 为 基 础 建 立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设 立 指 标 体 系 时 要 考 虑 到
淮海经济区经 济发 展的优势和不足 , 映各城市整体经济规模 、 反
G V R M N 关注政府 —●■—● O E N E T・
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文 / 红艳 郇




引 言
( ) 标 体 系 的构 建 二 指 1经 济 发 展 规 模 指 标 : 区生 产 总 值 ; . 地
淮 海 经 济 区是 由苏 鲁 豫 皖 四 省 交 界 地 区 城 市 组 成 的 民 间 区
4 可操作性原则 。 . 设置 指标体 系应尽量选 取在实 践操作 中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经济联系测度与发展策略研究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经济联系测度与发展策略研究

淮海经济 区地处我 国两大核心经济区一长三角 与环渤海 、两大生产力 主轴线一沿海与沿 陇海兰新 的交汇之地 ,在我国宏观区域发展格局 中具有承东
启 济 区的发


淮 海 经 济 区核 心 区各 城 市 的 等 级 划 分
和 经 济 联 系测 度
会 消费 品零售 总额则 反 映 了城 市居 民生活 水平 。
济区的 3 . 85 %,实现 G P ( D 国内生产总值)9 8 亿 54 元 ,占淮海经济区的 4 . 3 %。为促进 区域协调可持 2
续 发 展 ,2 1 00年 5月 7 日启 动 淮 海 经 济 区核 心 区
( 以下简称淮海核心区)一体化 ,包括交通 、产业 、

78—
《 区域金 融研 究) o 1第 1 ) l 2 1期
K i T 、K i N ):K in i P K i T、 V 、K i C 、K i p= p/ i( V 、K i
i= 1
联 系强度 占淮海核心 区经济联系强度总和 的比例 , 即经济联系隶属度 ;P、P 分别为 i 城市 的人 口 i j 、j 数;V 、v 分别为 i 城市的经济规模 ;oj i i j 、i i 、j 为
( ) 心 职 能 指 数 一 中
展既影响到东部沿海深层次开放 ,又影 响到 中国东 中西的区域经济联动 。淮海经济 区核心区是淮海经 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苏 、鲁 、豫 、皖 4 省交 界 处 , 由 江 苏 的徐 州 、连 云 港 、 宿 迁 ,山 东 的 济 宁 、枣 庄 ,河南的商丘和安徽的淮北 、宿州组 成 。 2 0 年核心区八市总面积 6 万平方公 里 ,约 占淮 09 . 8
主轴的空间结构 , 市等级 尚不清晰。然后通过区位商的比较分析, 城 确定 了淮海核心 区各城市的比较优势产 业。最 后提 出淮 海核心 区促进 经 济发展 , 快一体 化建设 的策 略。 加

核心一边缘理论与淮海经济区的发展

核心一边缘理论与淮海经济区的发展

淮海经济区区位优势突出, 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 区域 , 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 中具有连南融北 、 承东
启 西的战略 地位 和作 用 , 在我 国东部加 快发 展 、 中部 崛起 、 西 部 大开发 战略实施 过程 中起 着 举 足 轻重 的特殊 作 用 。淮 海 经 济区 的加 快发展 , 我 国东部 经济黄 金海 岸连 贯完整 形成 是
2 淮 海经济 区边缘 地位 突 出 .
2 1 全 国中的地 位 .在
缘区域特征 , 下文利用核心一边缘理论具体分析淮海经济区
的经 济地位 和寻求 发展对策 。
据统 计 ,05 20 年淮海 经济 区 2 个成员 市共 拥 有人 口 1 O . 2亿, 3 占全 国总人 口的 94 , 区实现 的 G P占全 国 G P . 全 D D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核心一 边缘理论 与淮海经济 区的发展
顾 晓波 ( 州师范大 学城 市与环境 学院 , 苏 徐 州 2 1 1 ) 徐 江 2 16
摘要: 文章以核心一边缘理论为理论依据 , 分析淮海经济区在全国、 沿海地带以及四大板块在各省中的经济地位 , 发
现 淮 海经济 区的边缘地 位 突 出。利 用核心 一边缘 理论 , 探讨 淮 海经 济 区走 出边缘 的发 展 对 策与 措施 , 主要 通过 积极
从人 均 经济 指标 上 看 , 区域人 均 G P为 9 1 元 , D 55 比全 国人均 G P少 了 45 元 , D 54 城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82 94
核心 一边 缘理论 主要 内容有 : () 1随着 区域 经济 的增 长 , 区域 空 间结 构 会 发 生阶 段性 的演 变 , 按照 区域 经济 自工业化 前 阶段 、 化初期 阶段 、 业 工业

淮海经济区经济趋同的实证分析

淮海经济区经济趋同的实证分析

Ab s t r a c t :Th i s p a p e r s t u d i e s o n t h e e c o n o mi c c o n v e r g e n c e o f Hu a i h a i Ec o n o mi c Z o n e i n 2 0 0 0 ~ 2 0 1 0 b y p e r c a p i t a GDP,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Hu a i h a i Ec o n o mi c Z o n e d o e s n o t e x i s t c o n v e r g e n c e a n d a b s o l u t e c o n v e r g e n c e ,b u t
2 . S c h o o l o f Env i r o n me nt& S pa t i a l I nf o r ma t i c s , Ch i n a Un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 & Te c h n o l o g y, Xu z h o u 2 2 1 0 0 8, J i a n g s u, Chi n a )
第3 1卷第 2 期
2 0 1 3年 6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s u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
域差异及其缩小 ( 即趋 同) 问题 也 是 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中 的难 点 , 尤 其 是 对 于 省 际接 壤 区来 讲 , 作 为 政 策 边 缘 区 卜 ] 一直 存在 着发 展不 均衡 的 问题. 淮 海经 济 区作 为我 国典 型 的省 际边 缘 区l g ] , 以其 作 为研 究 对 象 ,

淮海经济区城市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淮海经济区城市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淮海经济区城市发展能力评价研究袁冲(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32)[摘要]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演进,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日趋频繁,淮海经济区作为国内最早自发成立的经济协作区,现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目前,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既存在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因此,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5个因素出发,构建淮海经济区城市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淮海经济区8个核心城市的发展水平进行衡量,找出淮海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淮海经济区发展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熵权法[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3)04-0052-03[作者简介]袁冲(1989-),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投资、区域经济、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苏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评价研究(2020SJA2364);2020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资助项目。

第2023年第4期(总第560期)商业经济No.4,2023Total No.560一、淮海经济区发展现状分析1986年3月,淮海经济区成立。

作为国内最早自发成立的经济协作区,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4省20市组成。

在此后36年里,淮海经济区先后经历了20个城市横向联合发展时期、8个城市一体化建设时期、10个会员城市协同发展时期,最终形成了现有的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格局。

2017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确定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同年12月15日,江苏省发改委发布了《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意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从省级层面支持徐州发展中心城市。

2018年10月,根据《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要“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这不仅意味着淮海经济区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也意味以徐州为中心城市的淮海经济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24期2023年8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24August,20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671122㊂作者简介:孙姗姗(1981 ),女,山东济南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区域发展与规划㊂∗通信作者:李志江(1980 ),男,山东枣庄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和土地利用变化㊂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对策研究孙姗姗1,李志江1∗,朱传耿2(1.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南京体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4)摘要:淮海经济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实现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促进我国东部地区经济低谷崛起,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㊂文章以淮海经济区20个成员地级市为研究区,计算了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度后发现: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空间差异大㊂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呈多圈层模式:在淮海经济区的成员市中,枣庄㊁宿州㊁淮北㊁宿迁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最强,为第一圈层;临沂㊁济宁㊁商丘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次之,为第二圈层;商丘㊁淮安㊁菏泽㊁连云港㊁泰安㊁亳州㊁蚌埠㊁盐城㊁周口㊁阜阳㊁开封㊁日照和莱芜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最弱,为第三圈层㊂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总体呈低水平状况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战略思考对策: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㊁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㊁促进产业结构协同升级㊁共建共享区内基础设施㊁定期召开高质量协同发展会议等㊂关键词: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经济联系度;现状分析;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㊀㊀文献标志码:A 0㊀引言㊀㊀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贝拉㊃巴拉萨于1961年提出,他将其定义为一个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的种种举措的过程,又是一种各国间各种形式差别待遇消失的状态㊂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区域联系愈发密切,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稳步发展㊂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㊂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15日,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带,占地17.8万平方千米,人口高达1.3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总人口数的10%,是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㊂2018年11月7日,淮海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㊂2023年4月15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齐聚徐州,共同商议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㊂自成立以来,它就承担着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谷地的经济一体化任务和最终实现经济协同式高质量发展的重担㊂事实上,淮海经济区内部各成员市县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明显[1-2],但是其通过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内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一直没变㊂因此,加强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㊂1㊀研究综述㊀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方面:孟庆民[3]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为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㊁消费㊁贸易等利益的获取,产生的市场一体化过程;张鑫等[4]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进行研究;侯鹏等[5]发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中的领导机制和合作机制需要改进;陈东[6]选择区域一体化演变趋势作为研究对象,得出我国在中长期内应当选择的应对策略;吉富星等[7]选择京津冀㊁长三角㊁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作为研究样本,得出需要激发各地政府积极性的结论;陈婉玲等[8]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进行研究,认为应通过消除区域内流通壁垒的手段来达到要素不但能自由流通,而且能够充分竞争的状况;周恒等[9]选择民营企业投资视角,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中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㊂在淮海经济区研究方面:朱传耿等[10]认为淮海经济区是我国典型的省际边缘区,并得出省际边缘区7种就业空间模式;孙姗姗等[1-2]认为淮海经济区整体发展比较滞后,且差异存在拉大的趋势,苏北和鲁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豫东和皖北;叶荣强[11]认为淮海经济区的范围为1986年3月成立时所选取的跨苏鲁豫皖4省的20个市;薛丽萍等[12]得出徐州是作为淮海经济区辐射中心的核心城市的结论;渠立权等[13]认为松散型是淮海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类型,并据此提出了改进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对策;张保胜[14]发现该区域核心城市的空间特征是 低低 水平邻接;孟浩等[15]发现淮海经济区的网络密度在持续上升中,其中心城市为徐州市;郭恒梅等[16]认为淮海经济区经济较差,且徐州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较弱;李保杰等[17]发现淮海经济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趋同性有所降低㊂综上,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因为它是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淮海经济区的研究也不少㊂但是,研究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文献较少㊂在目前政府大力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研究,对推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㊂2 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分析2.1㊀研究方法㊀㊀本文选取的定量研究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方法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㊂它是近年来在定量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受到较多学者肯定,且使用较广泛的研究方法㊂首先,使用引力模型解释不同对象间的经济关系㊂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与城市的人口总数呈正比例关系,同城市间的距离呈反比例关系㊂其公式如下:R ij=a i Q iˑa j Q jD2ij(1)式(1)中:R ij表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Q i和Q j 代表城市i㊁j的总人口;a i和a j代表城市i㊁j的人口指标;D ij表示两城市之间的地理距离㊂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一般也与城市的经济规模相关,将引力模型引入城市的经济规模,其公式如下:R ij=Q iˑV iˑQ jˑV jD2ij(2)式(2)中:V i和V j分别表示城市i㊁j的地区生产总值[18]㊂也有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其他定量方法,但是目前最新的㊁使用最多的是经济联系度㊂2.2㊀数据来源㊀㊀本文选取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江苏省的徐州㊁连云港㊁淮安㊁盐城㊁宿迁,安徽省的蚌埠㊁淮北㊁阜阳㊁宿州㊁毫州,山东省的枣庄㊁泰安㊁济宁㊁日照㊁临沂㊁菏泽㊁莱芜,以及河南省的开封㊁周口和商丘㊂本文使用的计算淮海经济区各市的人口和经济数据来源于各省市统计年鉴;城市间的地理距离通过查询车次网获得㊂由于莱芜市于2019年1月被撤销地级市行政建制,现已划归济南,所以本文选取的时间截为2018和2021年㊂从历史的层面看,淮海经济区自成立之初就包括莱芜,莱芜是淮海经济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㊂从研究数据的层面看,目前不少核心期刊论文在选取淮海经济区作为研究区时,依旧包括莱芜[1-2,9-14]㊂从战略眼光的层面看,莱芜虽然被划入济南,但地理位置没变,和淮海经济区的合作历史悠久,只是行政区划调整为济南市莱芜区㊂济南是山东的省会城市㊁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㊁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莱芜或将成为连接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地市和济南市各项经济合作的重要一环,未来会对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助力㊂因此,选取2018和2021年的统计数据,研究区也仍然采用淮海经济区迄今为止最大的范围 苏鲁豫皖20个地级市 ,以求最大程度地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并提出优化对策㊂2.3㊀计算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度㊀㊀以徐州为中心城市,使用各省市统计年鉴2018和2021年的数据,计算徐州与淮海经济区20个成员市的经济联系度(见图1与图2)可得:2018年,枣庄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最高,为344.64;最低的是莱芜,仅为10.21㊂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的经济联系度差异较大㊂2021年,枣庄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仍然最高,为341.59;最低的莱芜是9.15㊂2.4㊀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特征㊀㊀在ArcGIS中,利用符号化设置的渐变色显示功能,选择分级的方式为自然断裂法,把淮海经济区徐州与其他各成员地级市的经济联系度分别赋以3种不同的颜色,且经济联系度越高则该区域被赋予的颜图1㊀2018年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度图2㊀2021年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度㊀㊀色越深,最后输出图形(见图3)㊂在此基础上,总结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特征㊂2.4.1㊀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空间差异大㊀㊀计算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度后发现,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空间差异较大㊂2018年,枣庄与徐州经济联系度最大,为344.64;莱芜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最小,仅为10.21;其差值达到334.43㊂2021年,枣庄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仍然最高,为341.59;最低的莱芜是9.15,其差值是332.44,依然较大㊂说明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与核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呈现显著差异特征㊂2.4.2㊀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呈多圈层模式㊀㊀通过计算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度,可见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呈现多圈层模式,且2018和2021年的圈层相同,具有相对稳定的圈层特征,具体的:(1)第一圈层是枣庄㊁宿州㊁淮北㊁宿迁,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较强,远超其他城市;(2)第二圈层是临沂㊁济宁㊁商丘,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虽比起第一梯队来说较低,但明显高于第三圈层城市;(3)第三圈层是商丘㊁淮安㊁菏泽㊁连云港㊁泰安㊁亳州㊁蚌埠㊁盐城㊁周口㊁阜阳㊁开封㊁日照和莱芜,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远低于第一和第二圈层㊂图3㊀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特征2.4.3㊀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总体呈低水平㊀㊀根据统计数据计算了淮海经济区2018和2021年的经济联系度,发现经济一体化进程并不理想,总体呈低水平状况㊂第一圈层,与中心城市徐州经济联系度最高的只有4座城市(枣庄㊁宿州㊁淮北㊁宿迁),其中山东1座,江苏1座,安徽2座;第二圈层,与中心城市徐州经济联系度较高的只有3座城市(临沂㊁济宁㊁商丘),山东2座,河南1座;第三圈层,与中心城市徐州经济联系度较差的却有12座(商丘㊁淮安㊁菏泽㊁连云港㊁泰安㊁亳州㊁蚌埠㊁盐城㊁周口㊁阜阳㊁开封㊁日照和莱芜)㊂总体上反映了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较差,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目前对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提出战略对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㊂3 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对策3.1㊀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㊀㊀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可以从制定‘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规划“入手㊂淮海经济区自成立以来,2010年签署了‘关于加快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的意见“,通过了‘2010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工作方案“‘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合作与发展协调机制(试行)“等;2011年通过了‘2011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工作方案“,核心区8市共同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关于共用连云港港的合作协议“,徐州㊁淮北㊁宿州三市签署了‘关于建设城际快速通道的合作协议“等;201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其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2018年,淮海经济区10市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2023年书面审议了‘2023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要点“,集中签署了‘淮海经济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共建协议“‘淮海经济区深化文旅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全面深化淮海经济区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等㊂回顾协同发展历程,发现淮海经济区自成立之初,一直致力于共同发展,但是目前效果不佳㊂推进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建议从 经济一体化 入手㊂在目前高度重视 协同高质量发展 的背景下,制定‘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规划“,范围既包括核心区,也包括淮海经济区全域,协同式共同发展经济,落实到各市㊁各县㊁各区㊁各街道㊁各乡镇㊁企业,逐步逐项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㊂3.2㊀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㊀㊀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重点是加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㊂2017年徐州被确立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截至2022年底,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8457.84亿元,是淮海经济区内规模最大的地级市㊂从地理位置的层面来看,徐州有着 五省通衢 之称,交通便利,位于淮海经济区的中心㊂就城市经济实力而言,淮海经济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中,徐州均位于前列㊂但是,对比我国东部地区其他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作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龙头,在经济上,徐州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㊂相比之下,截至2022年底,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16907.85亿元,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23958.3亿元,济南市生产总值为12027.5亿元,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12013.1亿元,这些城市都会对淮海经济区的各成员市形成经济辐射和吸引,对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形成掣肘㊂因此,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不足是其首要问题,也是其根本问题㊂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徐州的经济实力㊂经济实力是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础㊂增强淮海经济区的凝聚力,首先要增强徐州的经济龙头地位㊂徐州的经济实力增强了,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都会随之增强,对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城市服务能力也会增强,从而巩固其中心地位㊂增强徐州的经济实力,要从总量㊁速率㊁结构三方面入手,在保证经济总量逐年稳步快速增长的同时,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㊂3.3㊀促进产业结构协同升级㊀㊀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要协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㊂从目前来看,淮海经济区各市之间的产业结构低水平同构现象普遍存在:区内不少城市一次产业占比较大,阜阳㊁周口㊁亳州㊁商丘等均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市;二次产业中,资源型产业占比较高;三次产业普遍发展不足㊂这种低水平同构的产业结构不利于淮海经济区各地区产业的长期快速发展,还会导致区域之间产业竞争激烈㊂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改变这种区域内各成员城市产业结构低水平同构的现象㊂促进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要强调 协同 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㊁区域重大战略㊁主体功能区战略㊁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㊁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㊂淮海经济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合作组织,在区内产业结构升级时,更要走协同式发展模式㊂明确区内各成员市的职能分工㊁发展目标,优势互补,形成合力㊂此外,要结合各成员市实际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及优势,凭此展开分工与协作,并积极发展具有淮海经济区特色的产业集群,利用集聚效应加强各产业间的关联性,构建具有较高关联度和较完善配套的产业链,构建出与其所在地区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模式,从而达到区域协同发展的目的㊂对区域内的产业进行升级并适当地引进外来产业,牺牲一些短期利益,科学并且合理地进行规划㊂促进淮海经济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也可以通过淘汰一些落后产业来实现,从而完善该区域内的产业结构㊂3.4㊀共建共享区内基础设施㊀㊀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共建共享区内基础设施是抓手㊂基础设施包括点状设施和线状设施:点状设施主要包括教育㊁医疗㊁文化㊁体育㊁社会保障设施等,这些设施重点考虑其辐射半径问题和辐射覆盖率问题;线状设施主要包括交通㊁给水㊁排水㊁供电㊁供热㊁供气㊁供暖㊁电信㊁邮政㊁垃圾清运㊁生命线系统等,这类设施重点考虑通达性和服务范围㊂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的福利制国家,持续通过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㊁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多元化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提高㊂我国政府制定了 五个统筹 和谐社会 等一系列基本发展方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㊂推进淮海经济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 共建 和 共享 ㊂基础设施 共享 是权利, 共建 是义务,权利共同分享,义务共同承担,是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未来发展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措施㊂作为龙头城市的徐州,要充分发挥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优势,使淮海经济区全区的物流产业和旅游经济得以长期持续地发展㊂此外,徐州还应注重智能化改造,与各市政府部门携手打造综合性和专门性并存的跨省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使各省市之间能够实现有效信息的共享,为区域内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提供条件,也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淮海经济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重要一环㊂3.5㊀定期召开高质量协同发展会议㊀㊀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定期召开高质量协同发展会议㊂事实上,自淮海经济区成立以来,召开的共同发展会议并不少,但是缺乏周期性,覆盖范围不足,没有突出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 的概念㊂因此,建议参会主体既要覆盖省㊁市㊁县等各级政府,也要覆盖长期研究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机构㊁专家和学者,同时还要覆盖各地市的重点企业㊂通过定期召开经济协同发展会议,让各级㊁各部门㊁各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特色㊁困境㊁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使其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从解惑中发现可发展的路径㊂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会议要定期定点召开,或者定期轮值召开,周期上最少是每年召开,相互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发展经济㊂事实上,每年召开的高质量协同发展会议也是制定‘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规划“的前期基础,只有定期了解了淮海经济区各地各层面的发展困境,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形成长期发展的指引㊂4 结语㊀㊀本文以淮海经济区20个成员市为研究区,由于2019年1月莱芜被划入济南,因此,本文选取的时间截面是2018和2021年,使用了2018和2021年的统计数据,计算了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度后发现:(1)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空间差异大㊂(2)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呈多圈层模式:在淮海经济区的成员市中,枣庄㊁宿州㊁淮北㊁宿迁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最强,为第一圈层;临沂㊁济宁㊁商丘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次之,为第二圈层;商丘㊁淮安㊁菏泽㊁连云港㊁泰安㊁亳州㊁蚌埠㊁盐城㊁周口㊁阜阳㊁开封㊁日照㊁莱芜与徐州的经济联系度最弱,为第三圈层㊂(3)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总体呈低水平状况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优化对策,包括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㊁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㊁促进产业结构协同升级㊁共建共享区内基础设施㊁定期召开高质量协同发展会议等㊂参考文献[1]孙姗姗,朱传耿,李志江.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9(8):924-934.[2]孙姗姗,朱传耿,李志江.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演变[J].经济地理,2009(4):572-576.[3]孟庆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J].开发研究,2001(2):47-49.[4]张鑫,王志远.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J].理论导刊,2016(11):94-98.[5]侯鹏,孟宪生.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战略[J].甘肃社会科学,2019(2):196-203. [6]陈东.区域一体化演变趋势与我国中长期应对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7):806-813.[7]吉富星,樊轶侠.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财政制度安排及优化路径[J].经济纵横,2021(12): 83-89.[8]陈婉玲,丁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源流追溯与认知纠偏[J].现代经济探讨,2021(6):1-11.[9]周恒,杨永春.兰西城市群 双核分离 结构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民营企业的投资网络[J].地理科学进展,2023(5):852-866.[10]朱传耿,王振波,于涛方.省际边缘区的就业空间结构模式及动力机制 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6(3):99-106.[11]叶荣强.淮海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J].档案与建设,2012(10):37-39.[12]薛丽萍,欧向军,曾晨,等.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分析[J].经济地理,2014(11):52-57.[13]渠立权,骆华松,陈建波.基于区域职能视角的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J].经济地理,2015(10): 116-122.[14]张保胜.省际接合区的经济技术特征及其对比 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6 (8):90-94.[15]孟浩,黄贤金,杨俊,等.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及优化发展构想[J].经济地理,2019(12):1-10. [16]郭恒梅,马晓冬.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及中心性测度[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0(2):34-40.[17]李保杰,褚帅,顾和和.淮海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3 (2):167-172.[18]黄媛媛.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川渝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现代商业,2023(3):133-136.(编辑㊀何㊀琳)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in Huaihai Economic ZoneSun Shanshan1Li Zhijiang1∗Zhu Chuangeng21.School of Geography Geomatics&Planni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221116 China2.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210014 ChinaAbstract The Huaihai Economic Zone is one of the earliest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established in China.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Huaihai Economic Zo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Huaihai Economic Zone promoting the rise of the economic downturn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China and promoting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Taking20prefecture-level city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as the research area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economic connection degree of Huaihai Economic Zone and finds tha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is spatially differen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Huaihai Economic Zone follows a multi circle model among the member cities of the Huaihai Economic Zone Zaozhuang Suzhou Huaibei Suqian and Xuzhou have the strongest economic connection being the first circle the economic connections between Linyi Jining Shangqiu and Xuzhou take second place forming the second circle Shangqiu Huaian Heze Lianyungang Taian Bozhou Bengbu Yancheng Zhoukou Fuyang Kaifeng Rizhao and Laiwu have the weakest economic connections with Xuzhou forming the third circle.The overall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Huaihai Economic Zone is at a low level. On this basis strategic thinking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Huaihai Economic Zone including formulat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lans enhancing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central cities promoting coordinate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jointly building infrastructure within the shared zone and regularly holding high-qual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nferences.Key words Huaihai Economic Zone economic integration degree of economic connec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d nt ’l i g sa d r s,w h r a h nfu n e o d c to li e t e t ct n r s r cur nd e s i n tn a d v e e s t e i le c f e u a ina nv sm n , iy i f a t u t e a
Absr c : s d o a t ra ay i , t s p pe on tu t o p e n i e a s s i g i e y t m ta t Ba e n fc o n lss hi a rc sr c s c m r he sv s e sn nd x s s e of ur a z to b nia i n, c n c s q a tt tv p r ias a c t g “z to s w ihi v s a pls o 1l o du t u n ia i e a p as l nd a e o a in t n a a t s m e f 5
关 键 词 : 际边 界 区域 ; 海 经 济 区 ; 市化 综 合 水 平 ; 间 分 异 省 淮 城 空
中 图 分 类 号 :0 1 5 F 6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8 0 ( 0 1 0 — 0 10 1 7 — 1 6 2 1 ) 40 2 — 7
S a i lDi t i u i n a nfu n i lF c o s p ta s r b to nd I l e ta a t r o h b n z to n Pr v n i lBo d r Re i n n t e Ur a i a i n i o i c a r e g o s:
摘 要 : 因子 分 析 法为 基 础 构 建 城 市 化 发 展 水 平 的 综 合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淮 海 经 济 区 1 5个 市 县进 行 定 量 以 对 1 评 价 及 分 类 , 在 此 基 础 上 分 析 各 市县 发 展 的主 要 影 响 因子 。 得 出 淮 海 经 济 区城 市化 发 展 水 平 相 对 滞 后 , 并 两

淮海经济区板块经济竞合模式研究

淮海经济区板块经济竞合模式研究

作者: 潘永 陈稳
作者机构: 宿州市蛹桥区委党校,安徽宿州234000
出版物刊名: 宿州学院学报
页码: 26-2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区域竞合 省际边缘区 空间结构 淮海经济区 板块经济
摘要:淮海经济区是一个由苏北、鲁南、豫东、皖北构成的省际边缘区。

其空间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板块经济现象,四大板块间存在着明显的发展差异和复杂的竞合关系。

从发展差异看,苏北和鲁南经济发达,属于强势板块,豫东和皖北经济落后,属于弱势板块。

从竞合模式看有三种类型:一是苏北与鲁南间属于强强竞争型;二是苏北与皖北、苏北与豫东、鲁南与皖北、鲁南与豫东间属于强弱竞合型;三是豫东与皖北问属于弱弱竞争型。

研究表明,良好的竞合关系有利于板块经济的优化整合,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据此,提出了优化淮海经济区的具体路径:通过多极联动优化空间结构,通过强化分工规范竞争秩序,争取政策支持加强板块整合。

我国人口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空间分析方法

我国人口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空间分析方法

■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第4期一、文献述评国外早在196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尝试使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生态学、遗传学等问题,目前已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区域经济、流行病学、生物学、犯罪学等方面的研究。

国内空间自相关的相关研究始于1990年代,起步较晚,但目前研究领域较广,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生物学、土壤学、流行病学等领域。

由于区域问题自然包括空间只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空间自相关为经济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事实上,经济地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是定性的学科,通常可以计算的部分仅仅是简单的加总平均,因此空间自相关的研究也就为经济地理、区域差异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方便。

中国的区域差异问题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许多非地理背景的研究已经自觉地将空间分析的方法应用于相关在研究。

为了探讨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规律,俞路等在文献中将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与区域经济相关领域的经典理论--如,区域经济不平衡的U字模型,梯度发展模型等--结合,通过定量的分析来与定性的理论相结合,从而描述了建国后我国区域不平衡的时空变化。

文献进一步使用了完善的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包括Moran I 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来对1978年~2001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进行了刻画,从而揭示其规律性及动态演变过程。

在我国,许多非地理背景的研究已经自觉地将空间分析的方法应用于相关在研究。

为了探讨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规律,俞路等在文献中将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与区域经济相关领域的经典理论———如,区域经济不平衡的U字模型,梯度发展模型等———结合,通过定量的分析来与定性的理论相结合,从而描述了建国后我国区域不平衡的时空变化。

文献进一步使用了完善的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包括Moran I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来对1978年~2001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进行了刻画,从而揭示其规律性及动态演变过程。

基于县域尺度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基于县域尺度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收稿日期:2007-10-26;修订日期:2008-01-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053):升级边缘区的空间结构演化及优化调整研究.作者简介:张振兴(1982-),男,山东省枣庄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基于县域尺度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张振兴1,仇方道2(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基于淮海经济区1995、2000、2005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和图形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淮海经济区近10年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分析了淮海经济区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出现的趋势,表明淮海经济区各县域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区域内部出现了极化现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低发展水平县域的数量占县域总数的66%,且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区域出现了东西分化现象;区域发展核心轴线逐步形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区域内部交通干线对经济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交通网络的形成可以促进区域差异的缩小。

关键词:县域尺度;空间格局;淮海经济区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852(2008)02-0007-070前言区域经济差异是造成不同地区人们社会生活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为解决区域差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策略,而弄清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对于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塑造区域特色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国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尺度、省域尺度及省域内部差异的研究,如对山东、河南、广东等省域内部差异的研究,而对于省际边界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则较少[1~7]。

淮海经济区是一个由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形成的具有独特地理位置与经济地位的典型省际边界区域。

目前已有学者从城市竞争力角度探讨了淮海经济区的空间差异,而有关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尚未展开,尤其是以县域尺度为研究单元开展的空间格局研究应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

淮海经济区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研究

淮海经济区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研究
地 区 的发 展 明显 高 于 西 部 地 区 ; 高水平地区极化特征明显 , 低 水 平 地 区 和 中低 水 平 地 区 的 分 布 相 对 集 中 , 空 间 分 异
特 征 明显 .
关键词 : 县 域 综 合 发 展水 平 ; 空间分异 ; 因子 分 析 ; 淮 海 经 济 区
中图分类号 : F 1 2 7 文 献标 识码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4 2 9 8 . 2 0 1 5 . 0 2 . 0 0 5
摘 要 :构 建 反 映 县域 综合 发 展 水 平 的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运 用 因 子 分 析 法 与 GI S空 间 表 达 技 术 , 对 淮 海 经 济 区 内 的 县
域 综 合 发 展 水 平 进 行 空 间分 异 研 究 . 结果表明 : 淮 海 经 济 区 县域 综 合 发 展 水 平 总 体 呈 现 出不 平 衡 的发 展 状 态 , 东 部
第 3 3卷 第 2 期 2 0 1 5年 5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s u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Na t u r a 1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
Th e n,b y u s i n g t h e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 me t h o d a n d GI S t e c h n o l o g y,t h e s p a t i a l a n a l y s i s o n c o u n t y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d e v e l ~ o p me n t l e v e l s i n Hu a i h a i Ec o n o mi c Z o n e i s c o n d u c t e d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I e v e l s o f c o u n t i e s o v e r a l 1 i n d i c a t e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问题与原因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问题与原因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问题与原因一、淮海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分析二、影响淮海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三、淮海经济区发展的劣势与优势分析四、提高淮海经济区产业竞争力的建议五、淮海经济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产区加速形成,以区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等为标志、以经济繁荣和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为目标的区域经济也愈加重要。

其中,淮海经济区作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圈,其发展情况备受关注。

本论文将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探究淮海经济区的问题与原因,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淮海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分析淮海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产业为三个支柱,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制造、化工生产等产业为主导,这些产业同样存在一定的协调发展关系。

其中,制造业是淮海经济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淮海经济区制造业占比较高,行业发展较为均衡,涵盖了船舶制造、半导体及电子、装备制造、汽车生产等多个领域。

其中,农业产业更是淮海经济区实现现代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影响淮海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第一,地理位置的局限性。

淮海经济区处于内陆地区,环境资源相对较差,制约了其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科技创新不足。

淮海经济区的科技创新水平较低,限制了淮海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步幅。

第三,人才培养瓶颈。

淮海经济区人才储备有限,这对于推动产业发展带来的制约是很大的。

第四,营商环境不完善。

淮海经济区在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方面需要继续努力,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企业的吸引力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第五,产业结构布局不平衡。

淮海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相对集中,缺乏区域经济的多元化。

三、淮海经济区发展的劣势与优势分析劣势:一是地理位置条件较差,制约了经济区产业的发展,限制了吸引国内外投资的全局优势;二是产业发展界面不平衡,各产业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导致产业之间的弹性较小;三是科技创新水平亟待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未能形成优势;四是资源、环境问题也还未得到完美解决,特别是在环境领域,能源和节能问题还亟待加强。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阶段综合判定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阶段综合判定
,No.3 Aug.,2018
邹 晨1,欧向军1,2 ,梁 壮1,陈玉玮1
(1.江苏师范大学 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 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以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1990~2015 年 为 研 究 时 段,从 人 均 地 区 生 产 总 值、产 业 结 构 和 产 业 就业结构3个方面,对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进行综合分析.结 果 表 明:从 整 体 来 看,淮 海 经 济 区 从 2007 年 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 期 的 过 渡 阶 段;从 4 大 区 域 来 看,苏 北 和 鲁 南 发 展 最 快,正 处 于 工业化后期阶段,皖北和豫东的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均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 中 期 的 过 渡 阶 段;淮 海 经 济 区 各 地 级市经济发展格局呈现出“均衡 非 均 衡”的 趋 势,不 同 发 展 阶 段 的 地 级 市 在 空 间 上 呈 现 明 显 的 东 部 优 于 西 部 及 4 大区域间的地带性分布差异. 关 键 词 :经 济 发 展 阶 段 ;综 合 判 定 ;区 域 经 济 ;淮 海 经 济 区 中 图 分 类 号 :F124.8 文 献 标 识 码 :A 犱狅犻:10.3969/j.issn.20954298.2018.03.001
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是一个区域发展现实情况的重要内 容.经济发 展阶 段 划 分 的 目 的 在 于 揭 示 各 个 时 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为落后经济指示发达经济发 展 历 程 中 所 显 示 的 一 般 发 展 规 律 及 发 展 方 式[1].因 此,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 政 策的 基础,一直 是政 府部 门 和 学 术 界 普 遍 关 注 的 热 点问题,也是经济学和地理学等学科长期研究的内容.关于 区域发展及 其阶 段性 问 题,国 外 学 术 界 关 注 较 早 且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方面,罗斯托[2]、钱纳里等[3]、霍夫曼[4]、库兹涅茨[5]、诺 瑟 姆[6]、弗 里 德 曼[7]、配 第 克 拉克 从 [8] 不同角度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进行了一系列 的 理 论 探 索.国 内 学 者 对 于 经 济 发 展 阶 段 的 研 究 起 步较晚,主要集中于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创新与实证 分析两方面.在 理论 创 新 方 面,陆 大 道 认 为 经 济 发展可以分为农业占绝对优势阶段、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过 渡阶段、工 业化 中期 阶 段、工 业 化 后 期 及 后 工 业 化阶段[9];陈栋生提出将经济发展分 为 待 开 发 阶 段、成 长 阶 段、成 熟 阶 段 和 衰 退 阶 段[10];另 有 学 者 根 据 中 国 经济增长的速度将经济发展划分为中低速稳定增长 阶 段、高 速 波 动 增 长 阶 段、停 滞 或 小 幅 下 降 阶 段[1];还 有 学 者 根 据 中 国 的 工 业 化 进 程 将 经 济 发 展 分 为 优 先 发 展 重 工 业 阶 段 、消 费 导 向 型 工 业 发 展 阶 段 、全 面 市 场 化 转

淮海经济区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

淮海经济区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
究方 向。
关键词 : 淮海经济 区 ; 旅游规模差异 ; 位 序 规 模 体 系
中图 分 类 号 : F 5 9 2 . 9 9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8 1 4 1 ( 2 0 1 3 ) 0 5 —0 5 3 8— 0 4
St u d y o n Di s p a r i t y o f To u r i s m Si z e a nd S y s t e m f o r I t s Ra n k—s i z e Di s t r i bu t i o n i n Hu ai h a i Ec o n omi c Di s t r i c t S ONG Xi n g— z h e n, L U S o n g, ZHOU Xi a o— f e n g
f ur t h e r , t h i s p a p e r u s e d t he r a n k— s i z e r u l e o f u r b a n g e o g r a p h y a n d 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l y s i s. Th e r e s ul t s h o we d t h a t t h e i n b o un d t o u is r m s i z e o f Hu a i ha i Ec o n o mi c Di s t ic r t me t t h e r a n k—s i z e ul r e, a n d he t b a l a nc e d e g r e e o f i n bo u nd t o u is r m wa s l o w a n d r e g i o n a l mo n o p o l y p h e n o me no n s t i l l e x i s t e d. I n t h e e n d, t h e l i mi t s o f t h i s s t u d y a n d wh a t we s h o u l d r e s e a r c h o n f u r t he r l a t e r we r e a l s o po i n t e d o u t . Ke y wo r d s: Hu a i h a i Ec o no mi c Di s t ic r t ; d i s pa r i t y o f t o u is r m s i z e; r a n k s i z e d i s t ib r u t i o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v l p n fr g o a c n m y a h r v n ile g .S c t d a e n t e GDP i d x e e o me t o e i n l o o tt e p o i c a d e u h a s u y i b s d o h e s n e
的顺 利实 现 和“ 二传 手 ” 用 的发 挥 , 且 对 其 他 作 而
省 际接壤 地 区的发展 具有 重要 的参 考意 义 。
1 研 究 方 法
民生 产总值 只有 1 2 . 8亿 元 , 占全 国 的 36 11 仅
( 徐州 、 连云 港 、 城 、 安 、 盐 淮 宿迁 、 泰安 、 宁 、 济 枣庄 、 临沂 、 泽 、 菏 日照 、 芜 、 埠 、 阳 、 北 、 州 、 莱 蚌 阜 淮 宿 毫
州、 开封 、 商丘 、 口) 周 组成 , 面积 1 . 1万 k , 总 78 m 人 口 1 2 亿口 。该 地 区区位 优越 , .3 ] 在全 国经 济格 局 中 具 有承东 启西 、 连南 接北 的突 出战 略地位 , 是我 国经 济 发展南 北 联 结 东 靠 西 移 的接 力 站[ 。但 至 2 0 2 ] 06
pe a t l n s g ou d f rfv i e r ily o r c pia ,a d i r pe o i e tm spa ta l rwho l ly.Be i e ,w epr po e s me c unt r sd s o s o o e—
De . 20 C 08
20 0 8年 1 2月
文 章 编号 :6 26 8 ( 08 0 —0 50 l7 —6 5 2 0 ) 40 8 —4
淮 海 经 济 区 区域 经 济 发 展 差 异 研 究
杜 艳 , 传耿 , 召 宜 , 冰 清 朱 孟 车
( 州 师 范 大学 城 市 与 环境 学 院 , 苏 徐 州 2 1 1 ) 徐 江 2 l6
淮 海经济 区是 我 国第 一个 跨省 横 向联合 的 区域 合 作组 织 , 由苏 、 、 、 4省 接 壤 的 2 鲁 豫 皖 O个 地 级 市
区为研究 对象 , 分析 其经 济发 展差 异 的过 程 与格局 , 并 提 出针 对措施 , 仅 有 利 于 “ 海 崛起 ” 略 目标 不 淮 战
摘 要 : 以淮海 经 济 区为例 , 以人 均 GD P为指标 , 整 体和局 部 两个 角度 , 从 5次 分组 , 用 基尼 系数 运
和泰 尔指数数 学模 型 , 示省 际边缘 区域 经 济发展 水平 差异 的现状 与特 征 , 揭 并在 此基 础上 提 出实现
经 济“ 低谷” 崛起 、 小经 济差异 以实现 区域 共 同发展 的对 策 。 缩 关键 词 : 淮海经 济 区; 区域发 展 ; 尼 系数 ; 尔指数 基 泰 中图分类号 : 1 7 F 2 文献标 识码 : A
第 1 7卷
第 4期
淮海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J u n l fHu i a I s i t fTe h o o y Na u a S in eE i o ) o r a ah i n t u e o c n lg ( t r l ce c dt n o t i
Vol 7 NO. _1 4
( l g fUr a LEn io me tlS in e 。Xu h u No ma iest ,Xu h u 2 1 1 ,C ia Col eo b n 8 vr n na ce c s e z o r lUnv riy z o 2 1 6 hn )
Ab ta t sr c :Usn h a h m a ia o e f Gi i c e f i n n e l i d x t i p p r t k s i g t e m t e t lm d l o n o fi e t a d Th i n e , h s a e a e c c
S u y o heDif r nc fRe i n lEc no i v l p e ti t d n t f e e e o g o a o m c De eo m n n
H u i a o o i n a h iEc n m c Zo e
DU n,ZHU Ya Chu n g ng,M ENG a -e Zha — i o y ,CHE ng q n Bi — i g
Huaha o m i i iEc no c Zon s a c s t y t e e lt e e iu to nd c r c e i tc o he e a a e s ud o r v a he pr s nt st a i n a ha a t r s is f r t
me s r s t e l e e o o c rs ,r d c c n mi g p a d r aie rg o a u t i a l e eo me t a u e o r a i c n mi ie e u e e o o c a n e l e in l s an b e d v l p n . z z s Ke r s y wo d :Hu i a o o i Z n ;r g o a e eo me t ah i Ec n m c o e e i n l v l p n ;Gi i o fii n ;Th i i d x d n e fce t c el n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