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的动点问题

合集下载

初二数学经典动点问题

初二数学经典动点问题

初二数学经典动点问题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

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 以3cm/s的速度运动。

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2、在△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点E。

1)试说明EO=FO;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AC边上存在点O,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XXX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3、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5cm,BC=21cm。

点M从点A开始,沿边AD向点D运动,速度为1cm/s;点N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运动,速度为2cm/s。

点M、N分别从点A、C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4、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出发沿AD,BC,CB,DA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

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

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x≠0),则AP=2xcm,CM=3xcm,DN=x/2 cm。

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2)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立体几何中的动点问题

立体几何中的动点问题

立体几何中的动点问题1、如图,四棱锥ABCD P -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PA 平面ABCD ,且4=PA ,M 是PB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 P ,重合),过点M 作平面//α平面PAD ,截棱锥所得图形的面积为y ,若平面α与平面PAD 之间的距离为x ,则函数()x f y =的图象是C2、在《九章算术》中,将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称为鳖臑,在鳖臑BCD A -中,⊥AB 平面BCD ,且CD BD ⊥,CD BD AB ==,点P 在棱AC 上运动,设CP 的长度为x ,若PBD ∆的面积为()x f ,则()x f 的图象大致是A3、 如图所示,侧棱与底面垂直,且底面为正方形的四棱柱1111D C B A ABCD -中,21=AA ,1=AB ,N M ,分别在BC AD ,1上移动,始终保持//MN 平面11D DCC ,设x BN =,y MN =,则函数()x f y =的图象大致是 C4、如图,已知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的棱长为2,长为2的线段MN 的一个端点M 在棱1DD 上运动,点N 在正方体的底面ABCD 内运动,则MN 的中点P 的轨迹的面积是________2π5、点P 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的面对角线1BC 上运动,给出下列命题:①三棱锥PC D A 1-的体积不变;②//1P A 平面1ACD ;③1BC DP ⊥;④平面⊥1PDB 平面1ACD ;其中正确的命题序号是_______①②④6、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F E ,分别为11C B ,11D C 的中点,点P 是底面1111D C B A 内一点,且//AP 平面EFDB ,则1tan APA ∠的最大值是_______227、已知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的底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 AB ⊥,点N M ,分别是边C A AB 11,上动点,若直线//MN 平面11B BCC ,点Q 为线段MN 的中点,则点Q 的轨迹为 C.A 双曲线的一支(一部分) .B 圆弧(一部分).C 线段(去掉一个端点) .D 抛物线的一部分 解:以AB 为轴,AC 为轴,1AA 为轴建系设()b ta M ,0,1,()tb ta M ,0,,()b ta N ,,01,则()()b t ta N -1,,0,()tb ta M ,0,()10<≤t则N M ,中点⎪⎭⎫ ⎝⎛2,2,2b ta ta Q (通过作与平面11B BCC 平行的平面交C A AB 11,来找N M ,进而找中点Q )。

专题41 几何问题(1)之动点问题【热点专题】

专题41 几何问题(1)之动点问题【热点专题】
第七部分 几何图形综合
专题41 几何问题(1)之动点问题
数学
题型精讲
题型一:圆背景下的动态探究题 【例 1】(2020•连云港)筒车是我国古代利用水力驱动的灌溉工具,唐代陈廷章在《水 轮赋)中写道:“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如图,半径为 3m 的筒车⊙O 按逆时针方向
每分钟转 圈,筒车与水面分别交于点 A、B 筒车的轴心 O 距离水面的高度 OC 长为 2.2m,筒车上均匀分布着若干个盛水筒.若以某个盛水筒 P 刚浮出水面时开始计算时 间.
PQ PQ2.在
Rt△POQ 中,PQ2=OP2+OQ2=(8﹣t)2+t2.由四边形 OPCQ 的面积 S=S△POQ+S△PCQ
可得出答案.
题型二:四边形动点探究 【例 3】(2021·山东中考真题)如图,已知正方形 ABCD,点 E 是 BC 边上一点,将 △ABE 沿直线 AE 折叠,点 B 落在 F 处,连接 BF 并延长,与∠DAF 的平分线相交 于点 H,与 AE,CD 分别相交于点 G,M,连接 HC (1)求证:AG=GH; (2)若 AB=3,BE=1,求点 D 到直线 BH 的距离; (3)当点 E 在 BC 边上(端点除外)运动时,∠BHC 的大小是否变化?为什么?
【分析】(1)如图 1 中,连接 OA.求出∠AOC 的度数,以及旋转速度即可解决问 题. (2)如图 2 中,盛水筒 P 浮出水面 3.4 秒后,此时∠AOP=3.4×5°=17°,过点 P 作 PD⊥OC 于 D,解直角三角形求出 CD 即可. (3)如图 3 中,连接 OP,解直角三角形求出∠POM,∠COM,可得∠POH 的度 数即可解决问题.
【例 2】(2020•苏州)如图,已知∠MON=90°,OT 是∠MON 的平分线,A 是射线 OM 上一点,OA=8cm.动点 P 从点 A 出发,以 1cm/s 的速度沿 AO 水平向左作匀速 运动,与此同时,动点 Q 从点 O 出发,也以 1cm/s 的速度沿 ON 竖直向上作匀速运 动.连接 PQ,交 OT 于点 B.经过 O、P、Q 三点作圆,交 OT 于点 C,连接 PC、 QC.设运动时间为 t(s),其中 0<t<8. (1)求 OP+OQ 的值; (2)是否存在实数 t,使得线段 OB 的长度最大?若存在,求出 t 的值;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3)求四边形 OPCQ 的面积.

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动点问题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某个物体或者某个点的位置或者速度的变化问题。

解决动点问题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 利用公式计算:对于简单的动点问题,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利用物理公式或者数学公式计算出所求的位置或者速度。

比如,如果已知物体的初始位置和速度,可以使用匀加速度公式来计算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置。

2. 利用图像分析:对于复杂的动点问题,可以将物体的运动过程绘制成图像,然后通过分析图像中的几何关系,来推导出所求的位置或者速度。

比如,可以绘制出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然后通过观察图像的形状和变化趋势,来推导物体的速度。

3. 利用微积分方法:对于连续的动点问题,可以使用微积分的方法来解决。

通过求导或者积分,可以得到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所求的位置或者速度。

4. 利用矢量方法:对于多维空间中的动点问题,可以使用矢量的方法进行求解。

通过将问题转化为矢量的形式,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并且可以更直观地描述物体的运动过程。

比如,可以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表示为矢量函数,然后通过对矢量函数进行求导或者积分,来求得所求的位置或者速度。

以上是解决动点问题的一些常见方法,根据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

2022高考数学立体几何—空间中的动点问题全文

2022高考数学立体几何—空间中的动点问题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立体几何—空间中的动点问题专题综述空间中的动点问题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点的位置发生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找出规律,将动点问题转化为“定点”问题、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将立体几何的问题转化为解析几何的问题等,目的是把问题回归到最本质的定义、定理或现有的结论中去.立体几何中考查动点问题,往往题目难度较大,渗透化归与转化思想,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一般考查动点轨迹、动点的存在性、定值、范围、最值等问题,除了利用化动为定、空间问题平面化等方法,在几何体中由动点的变化过程推理出结果以外,也可以通过建系,坐标法构建函数,求得结果.专题探究探究1:坐标法解决动点问题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使几何元素的关系数量化,借助空间向量求解,省去中间繁琐的推理过程.解题步骤与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一致,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由动点的位置关系,如在棱上或面内,转化为向量的关系,用参数表示动点的坐标通过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表示出待求的量若求最值或取值范围,转化为函数问题,但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坐标法用于解决动点的存在性问题、求最值、求范围问题.说明:对于求最值、范围问题,也可以直接通过几何体中的某个变量,构建函数,求最值或范围.(2022湖北省宜昌市模拟) (多选)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为线段1AD 上一动点,则( ) A. 对任意的点,都有1B D CQ ⊥ B. 三棱锥1B B CQ -的体积为定值 C. 当为1AD 中点时,异面直线1B Q 与所成的角最小D. 当为1AD 中点时,直线1B Q 与平面11BCC B 所成的角最大【审题视点】以正方体为载体考查定点的定值、最值问题,正方体便于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可选择用坐标法解决.【思维引导】选项,可以用几何知识证明;选项,设出点坐标,用坐标表示出异面直线成角的余弦值或线面角的正弦值,求最值,得出点位置.【规范解析】解:对于:连接,1.CD因为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 1B D ⊥平面1ACD ,CQ ⊂平面1ACD , 1B D CQ ⊥,故正确; 对于:平面11//ADD A 平面11BCC B ,平面11ADD A 与平面11BCC B 的距离为正方体棱长,1123111326B B CQ Q BCB V V a a a --==⨯⋅=,为定值,故正确;对于:以为坐标原点,直线分别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下图: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2, ()[](),0,20,2Q x x x -∈,则1(2,2,2)B , ()2,2,0B , (0,2,0)C , 因此()12,2,B Q x x =---, ()2,0,0BC =-, 设异面直线1B Q 与所成的角为θ,则当时,,当时,当时,故当与1D 重合时,异面直线1B Q 与所成的角最小,故不正确;对于: ()12,2,B Q x x =---, 又是平面11BCC B 的一个法向量,设直线1B Q 与平面11BCC B 所成的角为α,则,所以当1x =时,sin α取得最大值63,而0,2πα⎡⎤∈⎢⎥⎣⎦, 因此α取得最大值,即当为1AD 中点时,直线1B Q 与平面11BCC B 所成的角最大, 故正确. 故选.ABD用一个参数表示动点的坐标,并求出参数范围,即为函数定义域转化为函数求最值,求出当函数取最值时的x 的值【探究总结】典例1是一道典型的研究动点问题的多选题,难度中等,但能够反映出坐标法研究最值范围问题的思路.建系设坐标,写出参数范围 根据向量运算构造函数求最值.(2021安徽省蚌埠市联考) 已知圆柱1OO 底面半径为1,高为π,是圆柱的一个轴截面,动点从点出发沿着圆柱的侧面到达点,其距离最短时在侧面留下的曲线Γ如图所示.将轴截面绕着轴1OO 逆时针旋转(0)θθπ<<后,边11B C 与曲线Γ相交于点.P(1)求曲线Γ长度; (2)当2πθ=时,求点1C 到平面的距离;(3)证明:不存在(0)θθπ<<,使得二面角D AB P --的大小为.4π探究2:化动为定点的位置在变化的过程中,有些量或位置关系是不变的,比如点到平面的距离不变,从而使几何体的体积不变;动点与另外一定点的连线与某条直线始终垂直,与某个平面始终平行.在证明体积为定值、证明位置关系时,要动中寻定,将动态的问题静态化:将动点转化为定点,寻找动直线所在的确定平面,从而解决问题.答题思路:1.动点到平面的距离为定值:证明平面,动点到平面的距离即为定点到平面的距离;2.为动点,为定点,证明:证明所在平面与垂直;3.为动点,为定点,证明平面:证明所在平面与平面平行.(2021湖南省四校联考) 在正三棱柱中,,,分别为的中点,P 是线段DF 上的一点.有下列三个结论:①平面;②;③三棱锥的体积时定值,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审题视点】求证关于动直线的线面平行或线线垂直,三棱锥的体积为定值问题,要化动为定.【思维引导】证明动直线所在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证明定直线与动直线所在平面垂直;寻找过点与平面平行的直线,即得出点到平面的距离.【规范解析】解:如图,对于①,在正三棱柱中,,分别为的中点,平面平面,由平面,得平面,故①正确;对于②,在正三棱柱中,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平面,故②正确;对于③,平面平面,平面到平面的距离为定值,而有为定值,故是定值,线面平行,转化为面面平行异面直线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体积的定值问题,转化点到平面的距离是定值,即通过线面平行或面面平行,得出动点到平面距离为定值故③正确.故选D .【探究总结】立体几何证明中经常出现,求证关于动直线的线面平行与线线垂直问题,其思路是转化为证明动直线所在的定平面与其他平面或直线的位置关系.关键是分析动点,动线或动面间的联系,在移动变化的同时寻求规律.(2021云南省曲靖市联考) 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111ABC A B C -为直三棱柱,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2CD AD =,60ADC ∠=︒,1.AA AC =(1)证明:,1C ,1B 四点共面,且11A C DC ⊥;(2)若1AD =,点是上一点,求四棱锥的体积,并判断点到平面11ADC B 的距离是否为定值?请说明理由.探究3: 巧用极端位置由于点位置连续变化,使研究的图形发生连续的变化,利用点的位置变化“极端”位置,避开抽象及复杂的运算,得到结论.常见题型:1.定值问题:几何体中存在动点,但所求结果是确定的,即随着动点位置的改变不会影响所求的量,故可以考虑动点在极端位置的情况,优化解题过程.2.范围问题:几何体中存在动点,结果会随着动点位置改变而改变,当动点从一侧极端位置移动到令一个极端位置的过程中,所求量在增大、或减小、或先增后减、或先减后增,通过求出极端位置处的值,及最值,从而得出范围;3.探究问题:探究满足条件的点是否存在,也可以转化为求出范围,从而得出结论.(2021湖南省株洲市模拟) 在正四面体中, 为棱的中点, 为直线上的动点,则平面与平面夹角的正弦值的取值范围是 .【审题视点】本例可用极端位置法分析,也可以建系,用坐标法解决.【思维引导】借助极端位置分析,不难看出经过和底边中线的平面与平面垂直,点在移动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位置使平面与经过和底边中线的平面平行,即平面平面,此时两平面所成角为,角最大;当点移动到无穷远时,平面平面,此时两平面所成角最小.【规范解析】解:由下左图 设为的中心,为的中点, 则在正四面体中平面, 为中点,为的中点,,故平面连接,并延长交于点, 连接,并延长交于点, 则过点的平面交直线于点. 则平面平面 即平面与平面的夹角的正弦值为1,点从取最值的位置处移动至直线的无穷远处的过程中, 平面与平面的夹角逐渐减小,即当点在无穷远处时,看作, 如下右图 故平面与平面的夹角即为平面与平面的夹角,求出其正弦值为. 综上可知:面与面的夹角的正弦值的取值范围为.【探究总结】借助极端位置解决典例3中的问题,首先利用几何知识,明确点在移动的过程中 ,所求量的变化情况,若在极端位置处取“最值”,问题就简化为求出极端位置处的值.(2021浙江省杭州市高三模拟)高为1的正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为,二面角与二面角A PB C --之和记为,则在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是( )A .一直增大B .一直减小C .先增大后减小D .先减小后增大专题升华结合几何知识,两平面成角的变化过程,即动点从一个极端位置变化到另一极端位置时,夹角大小的增减情况在极端位置处取“最值”,直接求出点该处时的夹角的正弦值,即为范围区间的一个端点几何体中研究动点问题往往难度较大,开放性强,技巧性高.总体思路是:用几何知识,经过逻辑推理,证明位置关系或求出表示出所求量;或者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空间向量研究动点问题,省去了繁杂的推理环节,但计算量较大.解决动点问题的策略不局限与上述方法,常用的的方法还有:运用条件直接推算,借助条件将几何体还原到长方体中去;构造函数,数形结合;还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解决,如化折为直、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解决. 但只要我们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方法,并灵活加以应用,不仅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还可以得到简捷巧妙的解法.【答案详解】 变式训练1【解答】解:(1)在侧面展开图中为的长,其中AB AD π==,∴曲线Γ的长为2;π(2)当2πθ=时,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有()0,1,0A -、()0,1,0B 、1,0,2P π⎛⎫- ⎪⎝⎭、()11,0,C π-, 、(1,1,)2AP π=-、1(1,0,)OC π=-设平面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2002n AB y n AP x y z π⎧⋅==⎪⎨⋅=-++=⎪⎩, 取2z =得(,0,2)n π=,所以点1C 到平面的距离为12||||4OC n d n ππ⋅==+; (3)假设存在满足要求的(0)θθπ<<, 在(2)的坐标系中,()sin ,cos ,P θθθ-,,设平面的法向量为111(,,)m x y z =,则111120sin (cos 1)0y x y z θθθ=⎧⎨-+++=⎩,取11x =得sin (1,0,)m θθ=,又平面的法向量为(1,0,0)k =,由二面角D AB P --的大小为4π, 则|cos ⟨,m k ⟩2212|sin .21sin θθθθ==⇒=+ sin (0)2πθθθ<<<,0θπ∴<<时,均有sin θθ<,与上式矛盾.所以不存在(0)θθπ<<使得二面角D AB P --的大小为.4π 变式训练2【解答】(1)证明:因为111ABC A B C -为直三棱柱, 所以,且,又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BC AD ,且BC AD =,,且,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1B 四点共面;,又1AA ⊥平面,AC ⊂平面,,四边形11A ACC 为正方形,连接1AC 交1A C 于,,在ADC ∆中,2CD AD =,,由余弦定理得,,所以,AD AC ⊥,又1AA ⊥平面ABCD ,AD ⊂平面ABCD ,1AA AD ⊥,,1AA ⊂平面11A ACC ,,AD ⊥平面11A ACC ,1AC ⊂平面11A ACC ,所以,又,平面,1A C ⊥平面, 1DC ⊂平面,(2)解:由(1)知:1A C ⊥平面,在Rt DAC 中,由已知得3AC =,,四棱锥的体积,//BC AD ,点到平面的距离为定值,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变式训练3【解析】解:设二面角为,二面角A PB C --为,当时,正三棱锥趋向于变为正三棱柱,;当时,正三棱锥趋向变为平面,.当正三棱锥为正四面体时,且,,故.当从小变大时,要经过从变为小于的角,然后变为的过程, 故只有选项符合.故选:.静夜思[ 唐] 李白原文译文对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07几何图形动点运动问题(学生版+解析版)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07几何图形动点运动问题(学生版+解析版)

专题七几何图形动点运动问题【考题研究】几何动点运动问题,是以几何知识和具体的几何图形为背景,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通过点、线、形的运动,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把图形的有关性质和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看作是在变化的、相互依存的状态之中,要求对运动变化过程伴随的数量关系的图形的位置关系等进行探究.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图形的想象能力,动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动态问题,以运动中的几何图形为载体所构建成的综合题,它能把几何、三角、函数、方程等知识集于一身,题型新颖、灵活性强、有区分度,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命题者的青睐,动态几何问题,常常出现在各地的中考数学试卷中.【解题攻略】几何动点运动问题通常包括动点问题、动线问题、面动问题,在考查图形变换(含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的同时常用到的不同几何图形的性质,以三角形四边形为主,主要运用方程、函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解题类型及其思路】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利用动点(图形)位置进行分类,把运动问题分割成几个静态问题,然后运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函数和方程问题,利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将所解决图形的性质(或所求图形面积)直接转化为函数或方程。

解题类型:几何动点运动问题常见有两种常见类型:(1)利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将所解决图形的性质直接转化为函数或方程;(2)根据运动图形的位置分类,把动态问题分割成几个静态问题,再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函数和方程问题【典例指引】类型一【探究动点运动过程中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典例指引1】在△ABC中,∠ACB=45°,点D为射线BC上一动点(与点B、C不重合),连接AD,以AD为一边在AD右侧作正方形ADEF.(1)如果AB=AC,如图1,且点D在线段BC上运动,判断∠BAD∠CAF(填“=”或“≠”),并证明:CF⊥BD(2)如果AB≠AC,且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运动,请在图2中画出相应的示意图,此时(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3)设正方形ADEF的边DE所在直线与直线CF相交于点P,若AC=42,CD=2,求线段CP的长.【举一反三】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点C不与A、B重合),分别以AC、BC为边在AB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CD和等边三角形BCE,连接AE、BD交于点P(1)观察猜想:①线段AE与BD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②∠APC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2)数学思考:如图2,当点C在线段AB外时,(1)中的结论①,②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你写出正确结论再给予证明(3)拓展应用:如图3,分别以AC、BC为边在AB同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D和等腰直角三角形BCE,其中∠ACD=∠BCE=90°,CA=CD,CB=CE,连接AE=BD交于点P,则线段AE与BD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类型二【确定动点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时间】【典例指引2】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方形OABC的项点B的坐标是(6,4).(1)直接写出A点坐标(______,______),C点坐标(______,______);P m,且四边形OADP的面积是(2)如图,D为OC中点.连接BD,AD,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1∆面积的2倍,求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ABC(3)如图,动点M从点C出发,以每钞1个单位的速度沿线段CB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A出发.以每秒2t>,在M,个单位的連度沿线段AO运动,当N到达O点时,M,N同时停止运动,运动时间是t秒()0N运动过程中.当5MN=时,直接写出时间t的值.【举一反三】如图,▱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AB ⊥AC ,AB =3,BC =5,点P 从点A 出发,沿AD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连结PO 并延长交BC 于点Q .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 (1)求BQ 的长,(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当四边形ABQP 是平行四边形时,求t 的值(3)当点O 在线段AP 的垂直平分线上时,直接写出t 的值.类型三 【探究动点运动过程中图形的形状或图形之间的关系】【典例指引3】已知矩形ABCD 中,10cm AB =,20cm BC =,现有两只蚂蚁P 和Q 同时分别从A 、B 出发,沿AB BC CD DA =--方向前进,蚂蚁P 每秒走1cm ,蚂蚁Q 每秒走2cm .问:(1)蚂蚁出发后△PBQ 第一次是等腰三角形需要爬行几秒?(2)P 、Q 两只蚂蚁最快爬行几秒后,直线PQ 与边AB 平行?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分别交x轴、y轴于A、B两点(AO<AB)且AO、AB的长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x2-3x+2=0的两个根,点C在x轴负半轴上,且AB:AC=1:2.(1)求A、C两点的坐标;(2)若点M从C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CB运动,连接AM,设△ABM的面积为S,点M的运动时间为t,写出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点P是y轴上的点,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Q,使以A、B、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Q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类型四【探究动点运动过程中图形的最值问题】【典例指引4】如图,抛物线y=ax2﹣34x+c与x轴相交于点A(﹣2,0)、B(4,0),与y轴相交于点C,连接AC,BC,以线段BC为直径作⊙M,过点C作直线CE∥AB,与抛物线和⊙M分别交于点D,E,点P 在BC下方的抛物线上运动.(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当△PDE是以DE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时,求点P的坐标;(3)当四边形ACPB的面积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并求出最大值.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5cm,BC=6cm.点P由B出发,沿BC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同时,点Q从点A出发,沿AC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过点P作PM⊥BC交AB于点M,过点Q作QN⊥BC,垂足为点N,连接MQ,若设运动时间为t(s)(0<t<3),解答下列问题:(1)当t为何值时,点M是边AB中点?(2)设四边形PNQM的面积为y(cm2),求出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S四边形PNQM:S△ABC=4:9?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4)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PNQM为正方形?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新题训练】1.如图①,△ABC是等边三角形,点P是BC上一动点(点P与点B、C不重合),过点P作PM∥AC交AB于M,PN∥AB交AC于N,连接BN、CM.(1)求证:PM+PN=BC;(2)在点P的位置变化过程中,BN=CM是否成立?试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②,作ND∥BC交AB于D,则图②成轴对称图形,类似地,请你在图③中添加一条或几条线段,使图③成轴对称图形(画出一种情形即可).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8,AD=12,点M是边AB的中点,连结DM,DM与AC交于点G,点E,F分别是CD与DG上的点,连结EF,(1)求证:CG=2AG.(2)若DE=6,当以E,F,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CDG相似时,求EF的长.(3)若点E从点D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点C运动,点F从点G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D运动.当一个点到达,另一个随即停止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四边形CEFG的面积的最小值.3.知识链接:将两个含30°角的全等三角尺放在一起,让两个30°角合在一起成60°,经过拼凑、观察、思考,探究出结论“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4cm,点D从点C出发沿CA向A运动,点E从B出发沿AB的延长线BF 向右运动,已知点D、E都以每秒0.5cm的速度同时开始运动,运动过程中DE与BC相交于点P,设运动时间为x秒.(1)请直接写出AD长.(用x的代数式表示)(2)当△ADE为直角三角形时,运动时间为几秒?(3)求证:在运动过程中,点P始终为线段DE的中点.4.如图所示,已知抛物线2(0)y ax a =≠与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相交于(1,1)A --,(2,4)-B 两点,点P 是抛物线上不与A ,B 重合的一个动点.(1)请求出a ,k ,b 的值;(2)当点P 在直线AB 上方时,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直线AB 于点C ,设点P 的横坐标为m ,PC 的长度为L ,求出L 关于m 的解析式;(3)在(2)的基础上,设PAB ∆面积为S ,求出S 关于m 的解析式,并求出当m 取何值时,S 取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5.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 中,AC 是对角线,AB =6cm ,BC =8cm .点P 从点D 出发,沿DC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 /s ,同时,点Q 从点C 出发,沿CB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2cm /s ,过点Q 作QM ∥AB 交AC 于点M ,连接PM ,设运动时间为t (s )(0<t <4).解答下列问题:(1)当t 为何值时,∠CPM =90°;(2)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S 四边形MQCP =ABCD 1532S 矩形?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当t 为何值时,点P 在∠CAD 的角平分线上.6.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是BC的中点,点E、F分别是边AB、AC(含线段AB、AC的端点)上的动点,且∠EDF=120°,小明和小慧对这个图形展开如下研究:问题初探:(1)如图1,小明发现:当∠DEB=90°时,BE+CF=nAB,则n的值为;问题再探:(2)如图2,在点E、F的运动过程中,小慧发现两个有趣的结论:①DE始终等于DF;②BE与CF的和始终不变;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结论加以证明.成果运用:(3)若边长AB=8,在点E、F的运动过程中,记四边形DEAF的周长为L,L=DE+EA+AF+FD,则周长L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E点的位置?7.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cm,BC=16cm,点P从点D出发向点A运动,运动到点A停止,同时,点Q从点B出发向点C运动,运动到点C即停止,点P、Q的速度都是1cm/s.连接PQ、AQ、CP.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s.(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BQP是矩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QCP是菱形;(3)分别求出(2)中菱形AQCP的周长和面积.8.如图,O为菱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M是射线CA上的一个动点(点M与点C、O、A都不重合),过点A、C分别向直线BM作垂线段,垂足分别为E、F,连接OE,OF.(1)①依据题意补全图形;②猜想OE与OF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2)小东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点M在射线CA上运动时,(1)中的猜想始终成立.小东把这个发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过讨论,形成了证明(1)中猜想的几种想法:想法1:由已知条件和菱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构造与△OAE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得到相等的线段,再依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即可证明猜想;想法2:由已知条件和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能找到两组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例如其中的一组△OAB和△EAB,再依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菱形四边相等,可以构造一对以OE和OF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即可证明猜想.……请你参考上面的想法,帮助小东证明(1)中的猜想(一种方法即可).(3)当∠ADC=120°时,请直接写出线段CF,AE,EF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9.(1)(问题情境)小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①,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为BC 边上中点,60ADE ∠=︒,DE 交等边三角形外角平分线CE 所在的直线于点E ,试探究AD 与DE 的数量关系.小明发现:过D 作//DF AC ,交AB 于F ,构造全等三角形,经推理论证问题得到解决.请直接写出AD 与DE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类比探究)如图②,当D 是线段BC 上(除,B C 外)任意一点时(其他条件不变)试猜想AD 与DE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拓展应用)当D 是线段BC 上延长线上,且满足CD BC =(其他条件不变)时,请判断ADE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10.如图,直线y =﹣23x +4与x 轴交于点C ,与y 轴交于点B ,抛物线y =ax 2+103x +c 经过B 、C 两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图,点E 是直线BC 上方抛物线上的一动点,当△BEC 面积最大时,请求出点E 的坐标; (3)在(2)的结论下,过点E 作y 轴的平行线交直线BC 于点M ,连接AM ,点Q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动点,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以P 、Q 、A 、M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1.如图,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中,点P 是边CD 上一动点,作直线BP ,过A 、C 、D 三点分别作直线BP 的垂线段,垂足分别是E 、F 、G .(1)如图(a )所示,当CP =3时,求线段EG 的长;(2)如图(b )所示,当∠PBC =30°时,四边形ABCF 的面积;(3)如图(c )所示,点P 在CD 上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AECG 的面积S 是否存在最大值?如果存在,请求出∠PBC 为多少度时,S 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90ACB ∠=︒,10cm AB =,8cm BC =,OD 垂直平分A C .点P 从点B 出发,沿BA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 ;同时,点Q 从点D 出发,沿DC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 ;当一个点停止运动,另一个点也停止运动.过点P 作PE AB ⊥,交BC 于点E ,过点O 作//QF AC ,分别交AD ,OD 于点F ,G .连接OP ,EG .设运动时间为()t s ()05t <<,解答下列问题:(1)当t 为何值时,点E 在BAC ∠的平分线上? (2)设四边形PEGO 的面积为()2mS c ,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3)连接OE ,OQ ,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OE OQ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已知:如图1,矩形OABC 的两个顶点A ,C 分别在x 轴,y 轴上,点B 的坐标是(8,2),点P 是边BC 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P ,以AP 为一边朝点B 方向作正方形P ADE ,连接OP 并延长与DE 交于点M ,设CP =a (a >0).(1)请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点P ,E 的坐标.(2)连接OE ,并把OE 绕点E 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EF .如图2,若点F 恰好落在x 轴的正半轴上,求a 与EMDM的值. (3)①如图1,当点M 为DE 的中点时,求a 的值.②在①的前提下,并且当a >4时,OP 的延长线上存在点Q ,使得EQ +22PQ 有最小值,请直接写出EQ +22PQ 的最小值.14.如图,边长为6的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D AB 上的点,AP BE ⊥,P 为垂足. (1)如图①, AF =BF ,AE =23,点T 是射线PF 上的一个动点,则当△ABT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AT 的长;(2)如图②,若AE AF =,连接CP ,求证:CP FP ⊥.15.边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ABCO 、ADEF 如图摆放,正方形ABCO 的边OA 、OC 在坐标轴上,ED 交线段OC 于点G ,ED 的延长线交线段BC 于点P ,连AG ,已知OA 长为3. (1)求证:AOG ADG ∆≅∆;(2)若12∠=∠,AG =2,求点G 的坐标;(3)在(2)条件下,在直线PE 上找点M ,使以M 、A 、G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求出点M 的坐标.16.定义:有一组邻角相等的凸四边形叫做“梦想四边形”。

动点问题

动点问题


B 2 3
D 42 3
M
B
N
A 2 C 4
A
P
C
练习3、如图,已知梯形ABCD,AD // BC,
AD DC 4, BC 8,点N在BC上,CN 2, E是A 此时其最小值一定等于
中点,在AC上找一点M,使EM MN的值最小,

B.8 D.10 C
A.6 C.4 E
A
D M N
D C
E
A B
解决动点问题 的好助手:
数形结合定相似 比例线段构方程
PDຫໍສະໝຸດ CEAB
P
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 OABC为矩形,点 0) (4 3) ,动点M,N 分别从点 A ,B的坐标分别为 (4,,, O,B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其中点 M 沿 OA向终点 A运动,点 N 沿BC向终点 C 运动, ,连结MP,当两动点 过点 N 作 NP BC ,交AC于点 P 运动了 t 秒时.

y A Q O P C x B

t 3 3t t 3 3t 或 1 3t 1 3t
即t
. .
2
2 1 5 或t 解得 t 2 3
1 又 0 ≤ t ≤1 当 t 2
t 1 0
或 3t
2
5
△OPQ 与 △BCP 相似.
2 或 t 时, 3
(1)点的坐标为( ,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P (2)记 △MPA的面积为S,求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0 t 4) 秒时 S有最大值,最大值是 (3)当t y (4)若点Q 在 y 轴上,当S 有最大值且 N B C △QAN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直线AQ P 的解析式. F

八年级几何之动点问题

八年级几何之动点问题

八年级几何之动点问题中考数学动点几何问题动点求最值:例1:在正方形ABCD中,面积为12,△ABE是等边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动点P,使PD+PE的值最小,则其最小值是多少?例2:在直角梯形中,AD∥BC,AB⊥BC,AD=2,BC=DC=5,点P在BC上移动,当PA+PD取得最小值时,△APD中AP边上的高为多少?一定两动型:例3:在锐角△ABC中,AB=4√2,∠BAC=45°,∠BAC 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是多少?例4:在正方形ABCD中,边长为2,E为AB的中点,P 是AC上的一动点,连接BP,EP,则PB+PE的最小值是多少?例5:在⊙O的半径为2的圆上,点A、B、C满足OA⊥OB,∠AOC=60°,P是OB上的一动点,PA+PC的最小值是多少?例6:在∠AOB=45°的情况下,P是∠AOB内一点,PO=10,Q、R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求△PQR周长的最小值是多少?例7:在△ABC中,∠B=60°,BA=24cm,BC=16cm,(1)求△ABC的面积;(2)现有动点P从A点出发,沿射线AB向点B方向运动,动点Q从C点出发,沿射线CB也向点B方向运动,如果点P的速度是4cm/s,点Q的速度是2cm/s,它们同时出发,△PBQ的面积是△ABC的面积的一半;(3)在第(2)问题前提下,P、Q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例8:在梯形ABCD中,DC∥AB,A=90°,AD=6cm,DC=4cm,BC的坡度i=3∶4,动点P从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方向向点B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3cm/s的速度沿B→C→D方向向点D运动,两个动点同时出发,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设动点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边BC的长;(2)当t为何值时,PC与BQ相互平分;(3)连结PQ,设△PBQ的面积为y,求y与t 的函数关系式,求t为何值时,y有最大值?例9、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ngle ACB=90^\circ$,$\angle B=60^\circ$,$BC=2$。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

初一数学中的动点问题是指在平面或空间中移动的点的问题。

这类问题涉及到点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可以涉及到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动点问题可以通过几何、代数或者物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求解。

从几何角度来看,动点问题可以涉及到点在平面上的轨迹、运动方向等几何性质。

通过几何分析,可以求解点的轨迹方程、速度方向等问题。

从代数角度来看,动点问题可以用代数方法建立点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式,通过方程求解点的位置、速度等问题。

从物理角度来看,动点问题可以涉及到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可以通过物理定律和公式来分析和求解动点问题。

在初一数学中,通常会涉及一些简单的动点问题,比如直线运动、匀速运动等,通过初步的几何和代数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初一数学也会引入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通过简单的动点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中的运动规律。

总的来说,初一数学中的动点问题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类型,涉及到几何、代数和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和求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动点问题的相关知识。

动点问题

动点问题

动点型问题
1、动点与最值问题相结合
2、动点与列函数关系式相结合
. ,
3、动点与坐标几何题相结合 4、动点与分类讨论相结合
例1、如图,在ABC中,AC BC 2, ACB 90 , D是边BC的中点,E是边AB上一动点, 则EC ED的最小值是_______

A C
E D B
A C
最小值是 3 3 8
A Q O
B
x P C
压轴题练习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ABCD的三 个顶点B(4,0)、D(8,8).抛物线y=ax2+bx过 A、C两点,A为顶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 (2)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向终点B运动,同时点Q从 点C出发,沿线段CD向终点D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 长度,运动时间为t秒.过点P作PE⊥AB交AC于点E①过点E 作EF⊥AD于点F,交抛物线于点G.当t为何值时,线段EG最 长?②连接EQ.在点P、Q运动的过程中,判断有几个时刻 使得△CEQ是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相应的t值.
(2).当点P 、 Q运动时,阴影部分的形状随之变化,设 PQ与△ABC围成阴影部分面积为S(cm²),求出S与时 间t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解:(2) ①当0<t≤2时 2 3 9 2 s t 3t t 2 4 ②当2<t≤3时
4 2 18 4 9 39 s t 6 t 5 5 5 4 20
D C
D C
P
A
4
B
A
4
7
B
P
7
当BP=BC时
D
4
30°
当BP=BC时

初中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初中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如下:1. 了解动点问题的基本类型:动点问题主要包括三类,即函数动点问题、几何动点问题和代数动点问题。

函数动点问题主要涉及函数的平移、旋转、伸缩等性质,需要根据题意建立函数关系式;几何动点问题则以几何图形为基础,需要考虑动点的地理位置、图形变化等特征;代数动点问题则主要涉及代数式的变化,需要根据题意建立等量关系,进行代数运算。

2. 画图助解:对于动点问题,画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通过画图,可以更好地理解题意,找到解题突破口。

特别是在几何动点问题中,画图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动点的地理位置和图形变化规律。

3. 分类讨论:在动点问题中,常常需要对等量关系进行分类讨论。

特别是数轴上的动点问题,需要根据题意对线段表达式进行分类讨论,从而求出未知量。

4. 巧用对称:对称是动点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一些动点问题中,通过对称可以简化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特别是在几何动点问题中,对称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图形变化规律,找到解题突破口。

5. 重视几何意义:几何意义是动点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函数动点问题中,通过几何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函数性质,如平移、旋转、伸缩等;在几何动点问题中,几何意义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形变化规律,如面积变化、周长变化等。

6. 牢记基本公式:在动点问题中,需要牢记一些基本公式,如函数动点问题的函数表达式、几何动点问题的图形变化规律、代数动点问题的等量关系等。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题意,简化解题过程。

初中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主要包括函数动点问题、几何动点问题、代数动点问题、画图助解、分类讨论、巧用对称、重视几何意义以及牢记基本公式。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题意,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效率。

几何中的动点问题

几何中的动点问题

几何中的动点问题动点问题一直是考试中常见的压轴题,它能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有较强的选拔功能。

解这类题目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

动点题一般方法是针对这些点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相伴随着的数量关系(如等量关系、变量关系)、图形位置关系(如图形的特殊状态、图形间的特殊关系)等进行研究考察.首先抓住变化中的“不变量”,以不变应万变,首先根据题意理清题目中两个变量x、y的变化情况并找出相关常量,第二,按照图形中的几何性质及相互关系,找出一个基本关系式,把相关的量用一个自变量的表达式表达出来,然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依据几何、代数知识解出。

第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出相应的图象。

一、典型例题1、如图,AB是半圆O点Q在半圆O(1)当∠QPA=60(2)当QP⊥AB时,∠(3)由(1)、(2定是_________三角形。

中,AC=5,BC=12,∠ACB=90°,P是AB边上的动点(与点A、B不重合),Q是BC2、在Rt ABC边上的动点(与点B、C不重合),当PQ与AC不平行时,△CPQ可能为直角三角形吗?若有可能,请求出线段CQ的长的取值范围;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点A (0,6)、点B (8,0),动点P 从点A 开始在线段AO 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 移动,同时动点Q 从点B 开始在线段BA 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 移动,设点P 、Q 移动的时间为t 秒.(1) 求直线AB 的解析式;(2) 当t 为何值时,△APQ 与△AOB 相似? (3) 当t 为何值时,△APQ 的面积为524个平方单位?4、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是直角三角形,90ACB ∠=,点A C ,的坐标分别为(3 0)A -,,(1 0)C ,,∠BAC 的正切值是34。

(1)求过点A B ,的直线的函数解析式;(2)在x 轴上找一点D ,连接DB ,使得ADB △与ABC △相似(不包括全等),并求点D 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如果P Q ,分别是AB 和AD 上的动点,连接PQ ,设AP DQ m ==,问是否存在这样的m ,使得APQ △与ADB △相似,如存在,请求出m 的值;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COAB 中,CB ∥OA ,以O 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A 、B 、C 的坐标分别为A (10,0)、B (4,8)、C (0,8),D 为OA 的中点,动点P 自A 点出发沿A →B →C →O 的路线移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移动时间记为t 秒,(1)动点P 在从A 到B 的移动过程中,设△APD 的面积为S ,试写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求出S 的最大值;(2)动点P 从出发,几秒钟后线段PD 将梯形COAB 的面积分成1:3两部分?求出此时P 点的坐标。

数学几何动点问题

数学几何动点问题

数学几何动点问题课程解读一、学习目标:了解几何动态问题的特点,学会分析变量与其他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图形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动态问题的解题方法.二、考点分析:近几年在中考数学试卷中动态类题目成了压轴题中的常选内容,有点动、线动、图形运动等类型,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强化各种知识的综合与联系,有较强的区分度,且所占分值较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知识梳理几何动态问题是指:在图形中,当某一个元素,如点、线或图形等运动变化时,问题的结论随之改变或保持不变的几何问题.它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创设一个由静止的定态到按某一规则运动的动态情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动中窥定,变中求静,以静制动,从中探求本质、规律和方法,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几何动态问题关心“不变量”,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形结合思想,这里常把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联系起来,实际上是一般化与特殊化的方法.当求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建立函数模型或不等式模型求解;当求特殊位置关系或数值时,常建立方程模型求解.必要时,多作出几个符合条件的草图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典型例题知识点一:动点问题例1.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CD∥AB,∠A=90°,AB=28cm,DC=24cm,AD=4cm,点M 从点D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点C运动,点N从点B同时出发,以2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则四边形ANMD的面积y(cm2)与两动点运动的时间t(s)的函数图象大致是()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直角梯形、函数及其图象等.解答过程:D解题后的思考:本题中有两个动点,在允许的范围内某一时刻四边形ANMD是固定不动的,可用含t的式子表示出面积y,再根据y与t之间的关系式确定函数图象.直线FE交AB的延长线于G.过线段FG上的一个动点H作HM⊥AG,HN⊥AD,垂足分别为M、N.设HM=x,矩形AMHN的面积为y.(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x为何值时,矩形AMHN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通过点H的运动变化,综合考查四边形、线段的比、二次函数等知识.2)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AM,而AM=AB+BM=4+BM.BM又可看作是BG与MG的差,运用△CEF和△BEG的关系可求出BE和BG的长,运用△MHG和△BEG的关系可表示出MG.(1)求S;△ABC(2)证明不论a取任何实数,△BOP的面积是一个常数;(3)要使得△ABC和△ABP的面积相等,求实数a的值.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中动点P的位置没有给出来,根据点P的坐标特征,它应该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与y轴平行,在y轴的右侧,到y轴的距离是1.点P的位置随a的变化而在直线x=1上运动.2)解题思路:(1)因为△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只要求出AB即可.又因为A、B两点是已知直线与x轴、y轴的交点,所以两点坐标可求,这样OA、OB的长可求,在Rt△OAB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AB.(2)求△BOP的面积可以以OB为底,点P到y轴的距离为高.底边OB不变,高为点为常数.(3)注意满足条件的点P可能在第四象限,也可能在第一象限.P的横坐标1,所以S△BOP解题后的思考:求△ABC的面积实质是求它的两条直角边长,本题的(1)和(2)问比较容易,(3)问难度稍微大一些,应注意分情况讨论.小结:解答动点问题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一般方法是抓住变化中的“不变量”,首先根据题意理清题目中变量的变化情况并找出相关常量,第二,按照图形中的几何性质及相互关系,找出一个基本关系式,把相关的量用一个自变量的表达式表示出来,然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依据几何、代数知识求解.知识点二:动线问题例4.小明在研究垂直于直径的弦的性质的过程中(如图所示,直径AB⊥弦CD于E),设AE=x,BE=y,他用含x、y的式子表示图中的弦CD的长度,通过比较运动的弦CD和与之垂直的直径AB的大小关系,发现了一个关于正数x、y的不等式,你也能发现这个不等式吗?写出你发现的不等式__________.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关于x、y的不等式是通过比较运动的弦CD和与之垂直的直径AB的大小关系得出的,解本题的关键是找出AB与CD的某种数量关系.解题后的思考:在这个问题中,弦CD是变化的,直径AB(即x+y)是不变的,弦CD无论怎样变化都不会超过直径,正是根据这一点确定了本题的不等关系式.例5.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及四边形外一直线l,四个顶点A、B、C、D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为a、b、c、d.(1)观察图形,猜想得出a、b、c、d满足怎样的关系式?证明你的结论.(2)现将l向上平移,你得到的结论还一定成立吗?请分情况写出你的结论.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是线动平移问题,问题的结论具有开放性,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类比能力和绘图能力.2)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时可以从特殊位置开始,比如当直线l过点A时,找出a、b、c、d之间的关系式,再把它进行推广.解答过程:(1)a+c=b+d.证明:如图①所示,连结AC、BD,且AC、BD相交于点O,OO1为点O到l的距离,∴OO1为直角梯形BB1D1D的中位线,∴2OO1=DD1+BB1=b+d;同理:2OO1=AA1+CC1=a+c.∴a+c=b+d.(2)不一定成立.分别有以下情况:直线l过A点时,c=b+d;如图②所示,直线l过A点与B点之间时,c-a=b+d;直线l过B点时,c-a=d;直线l过B点与D点之间时,a-c=b-d;直线l过D点时,a-c=b;直线l过C点与D点之间时,a-c=b+d;直线l过C点时,a=b+d;直线l过C点上方时,a+c=b+d.解题后的思考:在本题中,直线l做上下平移运动,直线l的位置变化引起a、b、c、d的变化,不变的是它们所在图形的中位线重叠,通过这一不变性找出a、b、c、d之间的关系式.小结:线动问题的基本特征是:在一个运动变化过程中,某些直线或线段保持一种位置关系不变,如垂直、平行,而一些线段的长度发生变化.这类问题通常用直角三角形、四边形、全等形、相似形等知识建立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问题.知识点三:图形运动问题例6.如图所示,⊙A、⊙B的圆心A、B在直线l上,两圆半径都为1cm,开始时圆心距AB=4cm,现⊙A、⊙B同时沿直线l以每秒2cm的速度相向移动,则当两圆相切时,⊙A运动的时间为__________秒.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这两个圆是等圆,只能形成外切,但应注意外切有两种状态.2)解题思路:相切的两种情况是:点A在点B左边时,这两个圆各移动了1cm,解题后的思考:本题有两种解题策略:①确定两圆相切时⊙A和⊙B的移动距离,再求运动时间;②设⊙A运动t秒时,两圆相切.点A和点B重合以前,⊙A和⊙B相切一次,此时AB=4-2t-2t=4-4t;点A和点B重合以后,⊙A和⊙B相切一次,此时AB=2t+2t-4=4t-4.两圆相切时AB=2,即4-4t=2例7.如图①所示,矩形ABCD中,AB=3,BC=4,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AC平移,平移后的矩形为EFGH(A、E、C、G始终在同一条直线上),当点E与C重合时停止移动.平移中EF与BC交于点N,GH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M,EH与DC交于点P,FG与DC的延长线交于点Q.设S表示矩形PCMH的面积,S’表示矩形NFQC的面积.(1)S与S’相等吗?请说明理由.(2)设AE=x,写出S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x取何值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3)如图②所示,连结BE,当AE为何值时,△ABE是等腰三角形.思路分析:1)题意分析:本题的运动过程比较简单,矩形EFGH沿AC平移,考查的知识点有:矩形、平移、函数、等腰三角形等.2)解题思路:(1)S与S’的关系可通过矩形EFGH中各三角形面积的和差关系确定;(2)在△EPC和△CGM中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PC和CM,S=PC·CM,注意AE=CG可由平移的性质得出;(3)注意△ABE是等腰三角形可能有多种情况.解答过程:(1)相等.理由是:∵四边形ABCD、EFGH是矩形,∴S△EGH =S△EGF,S△ECN=S△ECP,S△CGQ=S△CGM ,∴S△EGH-S△ECP-S△CGM=S△EGF-S△ECN-S△CGQ,即:S=S’.解题后的思考:函数是刻画图形运动问题的最佳数学模型,解决这类问题时,要从观察入手,抓住图形运动时各量之间的关系,避免找不准图形运动过程中的关键图形而导致出错.小结:图形运动问题一般与图形变换结合,图形在运动过程中只是位置发生变化,大小、形状一般不变.所以解答这类问题往往可运用平移、旋转、对称、平行、全等、等腰三角形等知识.提分技巧解答几何动态问题大致可分为三步:(1)审清题意,明确研究对象.(2)明确运动过程,抓住关键时刻的动点,如起点,终点.(3)将运动元素看作静止元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步练习(答题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1.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2,∠BAC=20°.动点P、Q分别在直线BC上运动,且始终保持∠PAQ=100°,设BP=x,CQ=y,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大致可以表示为()2. 如图,△ABC和△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F=90°,AB=2、DE=4.点B与点D重合,点A,B(D),E在同一条直线上,将△ABC沿AE方向平移,至点A与点E重合时停止.设点B、D之间的距离为x,△ABC与△DEF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则下列能准确反映y与x之间对应关系的图象是()二、填空题.3.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12,两动点M、N分别在边AB、AC上滑动,且MN∥BC,以MN为*4. 锐角△ABC中,BC=6,S△ABC边向下作正方形MPQN,设其边长为x,正方形MPQN与△ABC公共部分的面积为y(y>0),当x=__________时,公共部分面积y最大,y最大值=__________.三、解答题.*5. 如图,形如量角器的半圆O的直径DE=12cm,形如三角板的△ABC中,∠ACB=90°,∠ABC=30°,BC=12cm.半圆O以2cm/s的速度从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D、E始终在直线BC上.设运动时间为t(s),当t=0s时,半圆O在△ABC的左侧,OC=8cm.(1)当t为何值时,△ABC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与半圆O所在的圆相切?(2)当△ABC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与半圆O所在的圆相切时,如果半圆O与直径DE围成的区域与△ABC三边围成的区域有重叠部分,求重叠部分的面积.**6、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20cm,BC=4cm,点P从点A开始沿折线A→B→C→D以4cm/s 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C开始沿CD边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点D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t为何值时,四边形APQD为矩形?(2)如图(2),如果⊙P和⊙Q的半径都是2 cm,那么t为何值时,⊙P和⊙Q外切?**7、如图①所示,矩形ABCD中,AB=12cm,BC=24cm,直线PQ从AB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CD 做匀速运动,PQ与AD、BC分别交于P、Q;点M从点C出发,沿C→D→A→B→C方向逆时针运动,点M与P、Q同时出发,当点M运动到D后改变速度;当点M与Q相遇后,点M与直线PQ都停止运动.图②是点M运动路线长y(cm)与运动时间t(s)的函数关系图象.(1)点M在CD上运动的速度为__________cm/s;点M改变速度后的速度为__________cm/s;(2)求y关于运动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及P、M相遇的时间,M、Q相遇的时间;(3)求当0≤t≤8时,△PQM的面积S关于运动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及当S=60cm2时,t的值;(4)当PM=QM时,此时的时间为__________s.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A 解析:∵∠BAC=20°,AB=AC,∴∠ABC=∠ACB=80°,∴∠PAB+∠P=80°,∠ABP=∠ACQ=100°.∵∠PAQ=100°,.6. 解:(1)根据题意,当AP=DQ时,由AP∥DQ,∠A=90º,得四边形APQD为矩形.此时,4t=20-t.解得t=4(s).∴t为4 s时,四边形APQD为矩形.(2)当PQ=4时,⊙P与⊙Q外切.①如果点P在AB上运动,只有当四边形APQD为矩形时,PQ=4.由(1),得t=4(s).②如果点P 在BC上运动,此时,t≥5.则CQ≥5,PQ≥CQ≥5>4,∴⊙P与⊙Q外离.③如果点P在CD上运动,且点P在点Q的右侧.可得CQ=t,CP=4t-24.当CQ-CP=4时,⊙P与⊙Q外切.此时,t-(4t -24)=4.解得t=(s).④如果点P在CD上运动,且点P在点Q的左侧.当CP-CQ=4时,⊙P与⊙Q外切,此时,。

类型② 动点问题

类型② 动点问题

类型②动点问题,备考攻略)1.平面几何中的动点问题(1)点在三角形上动(包括特殊三角形:等腰、等边、直角三角形).(2)点在四边形上动(包括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3)点在圆周上动(包括扇形的弧).2.函数中的动点问题(1)点在直线上动(一次函数上的动点问题).(2)点在抛物线上动(二次函数上的动点问题).点的运动方式:(1)任意的动点,即题目条件通常直接给出动点,并不指出运动方式;(2)给定运动方式的动点,通常按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有些也沿某条直线运动.1.有畏难情绪,看到动点问题就紧张胆怯.2.弄不清哪些量动、哪些量不动,从而找不到关系.3.不会应用分类讨论的思想,遗漏情况.先弄清楚点的运动方式,再找到问题的类型,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一遍一遍地分析.1.“动”中求“静”,明确问题中的变量或不变量的关系.2.以动制动,借助函数图象来描述动点变化的轨迹,通过研究运动函数,建立图形中两个变量的关系,以解决问题.3.动静互化,把握运动中的特殊位置.当某些动点问题是求最值或是特殊几何图形时,动点通常就在这些特殊位置形成的特殊数量关系或特殊图形中.动静互化,主要指抓住隐含在图形运动变化中的静的瞬间,将一般问题特殊化,有时可以通过结论逆推的办法将结论成立的条件寻找出来,或从特殊入手来减少解题的盲目性.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相似等.,典题精讲)◆平面几何中的动点问题【例1】(2017兰州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ABCO 的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A(3,0),B(0,2).动点P 在直线y =32x 上运动,以点P 为圆心,PB 长为半径的⊙P 随点P 运动,当⊙P 与▱ABCO 的边相切时,P 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设P ⎝⎛⎭⎫x ,32x ,⊙P 的半径为r ,由题意BC ⊥y 轴,直线OP 的解析式y =32x ,直线OC 的解析式为y =-32x ,可知OP ⊥OC ,分四种情形讨论即可. 【答案】(0,0)或⎝⎛⎭⎫23,1或⎝ ⎛⎭⎪⎫3-5,9-352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例2】(衢州中考)如图,已知直线y =-34x +3分别交x 轴、y 轴于点A ,B ,P 是抛物线y =-12x 2+2x +5上的一个动点,其横坐标为a ,过点P 且平行于y 轴的直线交直线y =-34x +3于点Q ,则当PQ =BQ 时,a 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利用勾股定理找到等量关系,再利用函数的解析式得到方程求解. 【答案】4或-1或4+25或4-2 5◆函数与几何动点综合题【例3】如图,正△ABC 的边长为4,点P 为BC 边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B ,C 重合),且∠APD =60°,PD 交AB 于点D.设BP =x ,BD =y ,则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 ) ,B ),C),D) 【解析】由△ABC是正三角形,∠APD=60°,可证得△BPD∽△CAP,然后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答案.【答案】C1.(2017白银中考)如图①,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中,点P以2 cm/s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AB→BC的路径运动,到点C停止.过点P作PQ∥BD,PQ与边AD(或边CD)交于点Q,PQ的长度y(cm)与点P的运动时间x(s)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当点P运动2.5 s 时,PQ的长是(B)A.2 2 cm B.3 2 cm C.4 2 cm D.5 2 cm2.(2017安徽中考)如图,在矩形ABCD中,AB=5,AD=3,动点P满足S△PAB=1 3S矩形ABCD,则点P到A,B两点距离之和PA+PB的最小值为(D)A.29B.34 C.5 2 D.413.(2017西宁中考)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3 cm,动点M自A点出发沿AB 方向以1 cm/s的速度运动,同时动点N自D点出发沿折线DC-CB以2 cm/s的速度运动,到达B点时运动同时停止,设△AMN的面积为y(cm2),运动时间为x(s),则下列图象中能大致反映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A),A),B),C),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何动点问题专题训练
1、(09包头)如图,已知ABC
△中,10
AB AC
==厘米,8
BC=厘米,点D为AB的中点.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
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
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
(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
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
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2、(09齐齐哈尔)直线
3
6
4
y 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
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
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
△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
48
5
S=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
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
A
Q
C
D
B
P
x
A
O Q
P
B
y
3(09深圳)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A,B两点,点P(0,k)是y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
(1)连结PA,若PA=PB,试判断⊙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k为何值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4(09哈尔滨)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 是菱形,点A的坐标为(-3,4),
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交y轴于点M,AB边交y轴于点H.(1)求直线AC的解析式;
(2)连接BM,如图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C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匀速运动,设△PMB的面积为S(S≠0),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当t为何值时,∠MPB与∠BCO互为余角,并求此时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
5(09河北)在Rt △ABC 中,∠C =90°,AC = 3,AB = 5.点P 从点C 出发沿CA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 匀速运动,到达点A 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 返回;点Q 从点A 出发沿AB 以每秒1个单
位长的速度向点B 匀速运动.伴随着P 、Q 的运动,DE 保持垂直平分PQ ,且交PQ 于点D ,交折线QB -BC -CP 于点E .点P 、Q 同时出发,当点Q 到达点B 时停止运动,点P 也随之停止.设点P 、Q 运动
的时间是t 秒(t >0). (1)当t = 2时,AP = ,点Q 到AC 的距
离是 ;
(2)在点P 从C 向A 运动的过程中,求△APQ
的面积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t 的取值范围)
(3)在点E 从B 向C 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BED 能否成
为直角梯形?若能,求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4)当DE 经过点C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
6(09河南))如图,在Rt ABC △中,9060ACB B ∠=∠=°,°,2BC =.点O 是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 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α. (1)①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
②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
(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A C B
P
Q
E
D
图16
O E C
B D
A
α l
O
C
B
A
(备用图)
7(09济南)如图,在梯形ABCD 中,
354245AD BC AD DC AB B ====︒∥,,,,∠.
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
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BC 的长.
(2)当MN AB ∥时,求t 的值.
(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8(09江西)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AB 的中点,过点E 作EF BC ∥交CD 于点F .46AB BC ==,,60B =︒∠. (1)求点E 到BC 的距离;
(2)点P 为线段EF 上的一个动点,过P 作PM EF ⊥交BC 于点M ,过M 作MN AB ∥交折线ADC 于点N ,连结PN ,设EP x =. 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时(如图2),PMN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 ,使PMN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A D
C
B
M N
A D E B
F C
图4(备用)
A
D
E B
F C
图5(备用)
A D E B
F C
图1 图2
A D E
B
F C P
N
M 图3
A D E
B
F
C
P
N M
(第25题)
9(09兰州)如图①,正方形 ABCD 中,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0,10),(8,4),
点C 在第一象限.动点P 在正方形 ABCD 的边上,从点A 出发沿A →B →C →D 匀速运动, 同时动点Q 以相同速度在x 轴正半轴上运动,当P 点到达D 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当P 点在边AB 上运动时,点Q 的横坐标x (长度单位)关于运动时间t (秒)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请写出点Q 开始运动时的坐标及点P 运动速度; (2)求正方形边长及顶点C 的坐标;
(3)在(1)中当t 为何值时,△OPQ 的面积最大,并求此时P 点的坐标;
(4)如果点P 、Q 保持原速度不变,当点P 沿A →B →C →D 匀速运动时,OP 与PQ 能否相等,若能,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10(09临沂)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A
D
F
C G
E B
图1
A
D
F C G
E B 图2 A
D
F
C G
E B
图3
11(09天津)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 ,其中9024AOB OA OB ∠===°,,.如图,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 交于点C ,与边AB 交于点D .
(Ⅰ)若折叠后使点B 与点A 重合,求点C 的坐标;
(Ⅱ)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设OB x '=,OC y =,试写出y 关
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确定y 的取值范围;
(Ⅲ)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且使B D OB '∥,求此时点C 的坐标.
x
y
B
O A x
y B
O A
x
y
B O A
12(09太原)问题解决 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当12CE CD =时,求AM
BN 的值.
类比归纳
在图(1)中,若13CE CD =,则AM BN 的值等于 ;若1
4
CE CD =,则AM BN 的
值等于 ;若1CE CD n =(n 为整数),则AM
BN
的值等于 .(用含n 的式子表示) 联系拓广 如图(2),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设()11
1AB CE m BC m CD n
=>=,,则AM BN 的值等
于 .(用含m n ,的式子表示)
方法指导: 为了求得AM BN 的值,可先求BN 、AM 的长,不妨设:AB =2 图(2) N A
B C D E
F M 图(1)
A
B C D E F
M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