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课后习题第四章
自然地理学课后习题第四章
自然地理第四章作业4-11、地球内部有哪两个不连续面?它们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有什么意义?①地球内部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在大陆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1909年由奥地利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在地下2900 千米处,1914年由德国地震学者古登堡首先发现。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②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可以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三个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莫霍面以上的是地壳,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古登堡面以内的是地核2、地壳结构有哪两个主要特点?地壳厚度的不均与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3、地壳与岩石圈有什么不同?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为岩石圈4-21、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有哪些?根据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自然界存在的化学元素或多或少都能在地壳中找到,其中以氧、硅、铝、铁、钙,纳、镇、钾八种元素的含量最多,共占地壳总重量的97%,其余元素只占3%。
2、什么是矿物?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称为矿物。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矿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
②目前已发现的矿物有三千多种,其中成为岩石主要组成成分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约有几十种。
在造岩矿物中,硅酸盐类矿物和氧化物类矿物合占地壳总重量的90%以上,是构成地壳的主要造岩矿物。
就单种矿物来说,长石是地壳中最大量的矿物,其次是石英,二者都常见于各类岩石中。
其他主要的造岩矿物还有云母、方解石、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3、什么叫岩石?岩石可分为哪三类?①岩石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产状的地质体。
主要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集合而成的。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后习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会应用必备知识基础练下图为我国某河流年径流量变化统计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C)A.雨水B.地下水C.冰川融水D.湖泊水2.该河流可能是我国的( B)A.珠江B.塔里木河C.松花江D.长江,径流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其补给水源主要为冰川融水,可能是我国的塔里木河。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第一大湖泊,其水量变化受降水、流域内河流径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图为2000—2015年鄱阳湖水量和流域降水总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图。
据此完成3~4题。
3.鄱阳湖水量( C)A.年际变化小,季节变化大B.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小C.汛期年际变化大D.降水多的月份年际变化小4.10—11月,伴随流域降水的增多,鄱阳湖平均水量却持续降低是因为( A)A.长江水位低,湖水外泄B.湖泊面积大,湖水蒸发多C.流域内河流补给有延迟D.围湖造田广,截留湖水多3题,读图可以看出,鄱阳湖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也大,A、B错误;鄱阳湖水量在5—10月的汛期年际变化大,枯水期的年际变化较小,C正确;在降水多的月份年际变化大,D错误。
故选C。
第4题,10—11月,长江进入枯水期,长江水位低于鄱阳湖水位,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湖水外泄,所以,鄱阳湖平均水量持续降低,A正确;与夏季相比,10—11月气温相对较低,蒸发弱,B错误;流域内河流补给延迟,不会导致鄱阳湖平均水量持续降低,C错误;10—11月鄱阳湖平均水量持续降低,与围湖造田关系不大,D错误。
故选A。
俄罗斯某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下图示意该河径流量、流域内气温、降水量及积雪覆盖面积的逐月变化。
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B)A.降水B.积雪融水C.冰川融水D.地下水6.该河流上半年最可能发生凌汛的月份是( C)A.3月B.4月C.5月D.6月5题,图中径流量变化超前于降水变化,不是以降水补给为主,A错误;径流量与积雪覆盖面积呈负相关,峰值出现在6月份,而不是气温最高的7月份,主要补给水源不是冰川融水,径流量季节变化很大,推断主要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B正确,C错误;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过程线变化更为平缓,径流的年内分配均匀,该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主要补给水源不是地下水,D错误。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后习题(含答案)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2019山东聊城二模)地表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简称ET)也称陆地表层水汽通量,是地表植被蒸腾、土壤与水体蒸发的水汽总和。
下图为2000—2014年黄河源区多年月平均ET与气温和降水变革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源区夏季ET数值较大的原因不是()A.气温较高B.太阳辐射较强C.降水较多D.太阳活动剧烈2.黄河源区冬季ET主要来源于()A.地表植被蒸腾B.土壤浅层水分蒸发C.水面水分升华D.人类活动水分排放3.关于黄河源区ET漫衍纪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ET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B.与降水量呈正相干,与气温呈负相关C.冬季大于降水量,夏季小于降水量D.秋季低于气温值,春季高于气温值2.B3.A解析第1题,由质料可知,ET是地表植被蒸腾、土壤与水体蒸发的水汽总和。
黄河源区夏日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植被蒸腾及水分蒸发猛烈,且降水较多,所以ET数数值较大,而太阳活动与ET数值巨细无关,符合题意,故选D项。
第2题,冬季气温低,源区植被凋谢,蒸腾作用小,A项错。
地温相对较高,浅层水分蒸发,产生ET,B项对。
冬季气温低,水面水分不会孕育发生升华,C项错。
人类活动水分排放不属于ET,D项错。
第3题,读图可知,黄河源区ET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A项对。
与降水量及气温均呈正相干,B项错。
由于坐标系的单元存在差别,图中所示ET值无论哪个季候均小于降水量,C项错。
气温与ET值不具可比性,D项错。
故选A项。
(2019全国百校联盟联考)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导致流域水资源发生变化的关键缘故原由。
在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变革特性景象下,河流的水文特征也产生相应的变革。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河流流域不同情景下的水文变革特性。
其中,情景a、b、情景、生态恢复情景中的一种的地下径流年变革环境。
自然地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在地理学中的位置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复习思考题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体系中的地位。
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第四节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第五节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复习思考题1、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代表性的人物?2、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具有哪些特征?3、综合自然地理学未来重点研究领域?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复习思考题1、分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能量和要素组成。
2、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3、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有何特性?4、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5、简述系统的结构类型,并举例进行说明。
第四章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节宇宙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行星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复习思考题1、太阳辐射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2、海洋潮汐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3、简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4、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球化学作用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水热作用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复习思考题1、人们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2、简述自然地理环境中四种物质循环类型。
3、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复习思考题简述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
高教版自然地理学思考题第四章
第四章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1名词:水圈、水循环:水圈:由地球表面各类水体各地水域共同组成,抽象为覆盖地球表面的水层,实际上是不连续的、上下高程相差很大的自在水体水域的总称水循环:是贮水水体之间水分的往返交换,周而复始的互补。
其实施途径是水的三种物态的更替与流动。
其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能与地球引力,以及在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转移。
意义:全球水分循环是地球各圈层之间的水分交换,是最基本的物质流、能量流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对天气和气候及地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2 看图,写出水量平衡方程式并说明其意义水量平衡理论上十分简单,对于全球大陆与海洋来说,水量平衡方程式可写为:EL=PL-R ±△SLES=PS+R ±△SS式中EL 、ES 为陆地与海洋上的蒸发量,PL 、PS 为陆地与海洋上的降水量,R 为从陆地到海洋的径流量,△SL 、△SS 为研究时段内陆地与海洋蓄水量的变化值。
在多年平均的情况下,上两式相加可改写为:•请写出至少3个水量平衡方程式并说明其意义•107× 103km 3/a =71 × 103km 3/a +36 × 103km 3/a•陆地年降水量等于陆地年蒸发蒸腾量与陆地输送到海洋的年径流量之和。
•398 × 103km 3/a +36 × 103km 3/a =434 × 103km 3/a•海洋年降水量与接受陆地的年径流量之和等于海洋年蒸发量。
•36 × 103km 3/a =36 × 103km 3/a•陆地流入海洋的年径流量等于每年海洋向陆地上空输送的水汽量。
•107-36=71•434-36=398•107+398=71+434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过程:无思考题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思考题:1名词:波浪、波浪的折射、洋流2波浪的要素有哪些?3大洋环流模式?4有哪些主要的大洋环流?1波浪:是海水受到力的作用,水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周期性振动,并在连续介质中传递能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四章 第一节 水循环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数码所示的水循环环节中,可以用来代表夏季风所起作用的是( )A.①B.②C.③D.④2.跨流域调水所影响的主要环节是( )A.①B.②C.③D.④,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各个数码代表的含义分别是①降水,②地表径流,③水汽蒸发,④水汽输送。
其中的水汽输送可以代表夏季风所起的作用,人类活动主要影响的是地表径流,如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
2.B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
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所等。
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下渗B.地表径流C.水汽蒸发D.水汽输送4.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 )A.补充城市地下水B.减缓城市内涝C.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D.提升居住环境质量,雨水被收集到蓄水池中存储起来,使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减少,因而该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了地表径流,并有利于减缓城市内涝。
4.B美国宇航局拍到中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咸海东部河床已经消失,令人震撼,当地生态危机严重。
下图为咸海流域自然、社会水循环示意图及不同年份咸海面积变化图。
据此完成第5~6题。
A.大西洋B.太平洋C.印度洋D.北冰洋6.造成咸海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①增强,④减少B.②增强,⑤减少C.③减少,④增强D.②增强,⑥增强5题,由材料知咸海流域位于中亚地区,该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小部分来自北冰洋,所以A项正确。
第6题,人类活动规模扩大,大量引用河水(⑥);全球变暖导致蒸发(②)加剧。
因此,入湖河水减少,咸海面积萎缩,所以D项正确。
6.D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是水旱灾害多发的国家。
据此完成第7~8题。
7.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B.南北温差大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早晚不同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早晚不同8.在夏季风势力强盛的年份,往往造成我国东部地区( )A.北旱南涝B.北涝南旱C.南北皆旱D.南北皆涝7题,受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早晚不同的影响,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后达标读下面景观图,回答1~2题。
1.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A.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C.强烈的侵蚀作用D.剧烈的火山活动2.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
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
“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
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
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
据分析,此处的花岗岩体形成于第三纪,在花岗岩体的外围出露的是距今5亿年至4亿年的奥陶纪到志留纪的沉积岩地层。
据此完成3~5题。
3.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4.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C.沉积岩与花岗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D.根据材料,无法判断5.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6~7题。
6.2008北京奥运会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B.③C.④D.⑤7.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B.Ⅱ—③ C.Ⅲ—⑤D.Ⅰ—⑥8.根据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正确搭配各图示景观的大致分布地区。
a.长江三峡____ b.楼兰古堡____c.天山一号冰川____ d.西北“魔鬼城”____e.“鱼米之乡”____ f.“黄土高原”____(2)请用地质作用解释下列地貌景观的成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自然地理基础课后习题 第四章 水的运动 第四章测评
第四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北半球某水文站某年实测流量和降水量图,完成第1~2题。
A.降雨和少量地下水B.春季融雪和夏季降雨C.地下水、融雪和降雨D.冰川融水和夏季降雨2.该河所在的地区可能是( )A.东北平原B.浙江南部山区C.新疆塔里木河上游D.青藏高原1题,从图中可知,河流流量与降水量多少呈正相关,且四季均有一定流量,由此可知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降雨和少量地下水。
第2题,从降水量多少和流量多少可知,该地应位于浙江南部山区。
2.B下图为我国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河流( )A.有两个汛期,分别为雨水补给和冰川融水补给形成B.7、8月汛期的主要补给形式是积雪融水补给C.以地下水补给为主D.4月份的汛期是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4.该河流最有可能是( )A.珠江B.塔里木河C.淮河D.松花江,其中在7、8月和4月分别形成了两个汛期,可知此河流补给形式为雨水补给和积雪融水补给,应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4.D(山东卷)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
奥赫里德湖面积348平方千米,湖面海拔695米,平均深度144.8米,湖水透明度21.5米,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853米,平均深度18.7米,湖水透明度1.5—7.2米,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
据此完成第5~6题。
A.雨水B.河流水C.地下水D.冰雪融水6.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温B.水深C.水量D.水质6.D(全国卷Ⅰ)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
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
据此完成第7~8题。
7.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 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③人工岛足够长④人工岛足够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A.取水难度大B.开采周期长C.水质较差D.储量较少7题,据图可知,岛屿的地下淡水、地下咸水和海水之间是相通的,若要地下淡水区保持相对稳定,必须保持地下淡水区的水位高于地下咸水区和海平面水位,这样就需要满足季节分配均匀、降水充沛、足够的面积、完整的平面形态等关键条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课后习题 第四章 第一节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第一节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的凹地上,海拔约2189米,是我国最深的湖泊,也是松花江的发源地。
下图为某同学拍摄的长白山天池照片。
据此完成1~2题。
1.长白山天池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河流水和雨水B.雨水和地下水C.冰川融水和河流水D.冰川融水和地下水2.长白山天池水体更新周期较长,主要是因为该湖泊( )A.面积大B.海拔高C.深度大D.蒸发弱1题,长白山天池是松花江的发源地,故长白山天池没有河流水补给。
长白山天池海拔约2189米,附近无冰川分布,故长白山天池没有冰川融水补给。
该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有雨水补给。
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的凹地上,是松花江的发源地,说明有地下水补给。
B 正确。
第2题,长白山天池水体更新周期较长,主要是因为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凹地上,是松花江的源头,由火山口形成,是我国最深的湖泊,所以水体更新速度慢,更新周期长。
C正确。
2.C下图为我国两条河流水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黄河不同于闽江的补给水源是( )A.雨水B.冰川融水C.地下水D.湖泊水4.黄河的年径流量小于闽江,主要原因是黄河( )A.流域面积小B.流域内年降水量小C.地形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3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其上游补给水源有冰川融水,闽江流域海拔较低,且纬度位置较低,无冰川融水补给,故黄河不同于闽江的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B正确。
第4题,黄河虽然流域面积较大,但是流域内年降水量较小,闽江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故黄河年径流量小于闽江,A错误、B正确。
地形坡度大小、植被覆盖率高低与河流径流量大小关系不大,C、D错误。
4.B坎儿井是中国古代地下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冲积扇区。
读坎儿井剖面示意图(图1)和坎儿井平面分布图(图2),完成5~6题。
5.坎儿井利用的水资源类型主要是( )A.地下水B.冰川融水C.季节性积雪融水D.雨水6.采用曲线方式连接地下竖井的原因是( )A.降低开挖难度,减少工作量B.有利于水资源的汇集C.减少水资源的蒸发D.减轻流水侵蚀,延长使用年限5题,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其水源从根本上主要来自冰川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融水渗入地下进入坎儿井中的竖井,坎儿井中的暗渠使水在自流过程中,避免大量蒸发,使大量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课后习题 第四章测评
第四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三种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完成1~3题。
1.甲代表的水体是( )A.雨水B.地下水C.冰川融水D.积雪融水2.箭头a代表的现象一般发生在( )A.1—2月B.3—4月C.6—7月D.11—12月3.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围湖造田,由此导致的箭头a、b流量的变化趋势是( )A.a变大B.b变稳定C.a在汛期变小D.b在枯水期变大1题,读图可知,长江、洞庭湖与甲三种水体之间有相互补给关系。
雨水可以补给长江与洞庭湖,但长江与洞庭湖不能补给雨水,A错误。
地下水与长江、洞庭湖有相互补给关系,B正确。
冰川融水可以对长江补给,不能直接补给洞庭湖,并且长江与洞庭湖也不能补给冰川,C错误。
积雪融水可以对长江补给,不能直接补给洞庭湖,并且长江与洞庭湖也不能补给积雪融水,D错误。
第2题,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湖泊,能够对长江径流量起调节作用。
汛期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降低长江水位;枯水期洞庭湖水补给长江水,提高长江水位。
箭头a表示长江水补给湖泊,长江处于汛期,即6—7月,C正确。
第3题,由于围湖造田,洞庭湖湖泊面积减小,湖泊蓄水量减少,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a在汛期变小,C正确。
2.C3.C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甲、乙两水系的支流密度差异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植被和降水B.纬度和地形C.地形和降水D.纬度和植被5.关于甲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发源于赤道地区,流量的季节变化小B.因为流经地中海沿岸,所以冬季为河流汛期C.因为依赖冰川融水补给,所以为季节性河流D.下游地区灌溉农业发达,流域面积小4题,根据图示判断,甲河流为尼罗河,乙河流为刚果河。
尼罗河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地形平坦,支流密度小。
刚果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多,盆地地形,形成向心状水系,支流密度大。
故影响支流密度大小的因素为降水和地形,C正确。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课后习题 第四章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西班牙的耶罗岛(下图为耶罗岛地理位置示意图)地形崎岖,全年温和,多地形雨。
读图,完成1~2题。
1.耶罗岛降雨主要分布在岛屿的( )A.东南部B.东北部C.西北部D.西南部2.耶罗岛全年温和、气候并不炎热的重要原因是常年( )A.受信风影响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C.受洋流影响D.受人类影响1题,图中显示,耶罗岛位于25°N~30°N大陆西部,该岛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北信风带控制,主要盛行东北风。
东北信风本身比较干燥,但经过海洋后,变得相对湿润,岛屿东北部地处迎风坡,因此降雨多,B正确。
第2题,耶罗岛虽然地处低纬度,但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常年受洋流影响,耶罗岛全年温和,气候并不炎热,C正确。
2.C下图为某大洋部分海区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单位:×0.48瓦/米2)。
读图,完成3~4题。
3.该等值线分布图反映的是两者之间的热量补给关系。
( )A.太阳和陆地B.海洋和大气C.太阳和大气D.太阳和海洋4.图中A海区输送进入大气的热量较多,其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洋流C.陆地D.大气3题,图示为某大洋部分海区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说明是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B正确。
第4题,根据图示的纬度和海陆轮廓判断,A海区位于北美洲的东海岸,受暖流影响,水温较高,蒸发量大,输送进入大气的热量多,B正确、D错误。
A海区位于中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并不是最多的,A错误。
海洋向大气输入热量与陆地无关,C错误。
4.B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
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
可是每隔数年,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下图为某地区海水运动和大气运动图。
据此完成5~6题。
5.四幅图中能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是( )A.甲、丁B.乙、丁C.甲、丙D.乙、丙6.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课后习题 第四章 第二节 洋流
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第二节洋流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下图是世界局部地区洋流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洋流( )A.①的水温低于北半球同纬度的洋流④B.②流经地区纬度低,水温高,为暖流C.③受中纬西风带影响,自西北流向东南D.③为寒流,⑤为暖流,③比⑤水温低2.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使海洋污染扩散到大洋西岸B.②使荒漠延伸至大陆东岸C.③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D.④⑤交汇处形成丰沛降水1题,图中洋流①西风漂流是寒流,洋流④北太平洋暖流是暖流,故洋流①的水温低于北半球同纬度的洋流④,A正确;洋流②由高纬度海区流向低纬度海区,是寒流,B错误;洋流③受陆地阻挡向南流,C错误;洋流③是寒流,但纬度低,水温比洋流⑤高,D错误。
第2题,洋流①向东流,故使海洋污染扩散到大洋东岸,A错误;洋流②的降温减湿作用,使得沿岸荒漠景观南北延伸,受高山阻挡,荒漠不能延伸到大陆东岸,B错误;洋流③由高纬度海区流向低纬度海区,促进了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C正确;④⑤两支洋流没有交汇,D错误。
2.C读北印度洋洋流分布图,完成3~4题。
3.当北印度洋洋流如图所示的时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印度半岛受西南季风控制B.印度半岛处于雨季C.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洲低压所切断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特别强盛4.A地沿海的渔民发现一个规律:当洋流流向如图中所示的时候,当地渔业产量比较低。
下列原因中最有可能的是( )A.水温太低,不适合鱼类生存B.上升流较弱,上泛的营养盐类少C.入海河流流量小,带来的泥沙少D.多阴雨天气,不适合藻类繁殖,鱼类饵料少3题,图中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为北半球冬季,欧亚大陆上形成高气压。
冬季印度半岛受东北季风控制,处于干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所切断。
D正确。
第4题,图示时间南亚盛行东北风,对A地而言为向岸风,海水在A地堆积,阻止底层海水上泛,上升流较弱,上泛的营养盐类少,不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减少,从而使当地渔业产量较低。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四章
第四章xx和陆地水1、水的作用?1)灌溉2)运输3)医疗4)工业中广泛用于能量转化和力的传递介质,例如热电厂、水压机和各种冷却装置。
5)其中含有大量动植物,可提取重要的矿物和元素2、水的存在形式?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质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分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3、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这种现象称为水循环。
4、全球水量平衡特点?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大洋年降水量加入海径流量等于大洋年蒸发量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海洋和陆地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5、洋的主体指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较少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的水域。
6、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内海(地中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临海相通。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临海相分割,但直接受外海洋流或潮汐的影响。
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
7、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氯离子大约在海水的溶解固体中占55%,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称海水的氯度。
8、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地球中心所受太阳和月球的引力是这两种引力的平均值,而地球上任何地点所受到的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同这一平均值比较,大小有差别,方向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第四章作业4-11、地球内部有哪两个不连续面?它们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有什么意义?①地球内部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在大陆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1909年由奥地利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1914年由德国地震学者古登堡首先发现。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②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可以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三个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莫霍面以上的是地壳,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古登堡面以内的是地核2、地壳结构有哪两个主要特点?地壳厚度的不均与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3、地壳与岩石圈有什么不同?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为岩石圈4-21、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有哪些?根据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自然界存在的化学元素或多或少都能在地壳中找到,其中以氧、硅、铝、铁、钙,纳、镇、钾八种元素的含量最多,共占地壳总重量的97%,其余元素只占3%。
2、什么是矿物?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称为矿物。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矿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
②目前已发现的矿物有三千多种,其中成为岩石主要组成成分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约有几十种。
在造岩矿物中,硅酸盐类矿物和氧化物类矿物合占地壳总重量的90%以上,是构成地壳的主要造岩矿物。
就单种矿物来说,长石是地壳中最大量的矿物,其次是石英,二者都常见于各类岩石中。
其他主要的造岩矿物还有云母、方解石、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3、什么叫岩石?岩石可分为哪三类?①岩石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产状的地质体。
主要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集合而成的。
②岩石是地球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种类很多,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又叫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造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岩浆岩:岩浆在地下结晶或喷出地表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在地壳深处处于高温高压下的岩浆,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便会发生运动。
当岩浆沿着地壳破裂地带或薄弱地带上升侵人到地壳中时,称为岩浆侵人活动;由此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炭。
当岩浆喷出地表时,称为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由此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称为火山岩或喷出岩。
侵入岩是岩浆未上升到地面,在地下缓慢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浆有充分条件结晶,因而形成晶体较大的矿物颗粒。
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迅速冷却凝固而形成的,矿物结晶的颗粒细小,甚至肉眼都不能分辨,有的具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常见的喷出岩有玄武岩、流纹岩等。
玄武岩具有排列有序的柱状节理。
(2)沉积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以及火山作用而形成的各类岩石的碎屑物质,经外力的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
还有些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质或生物遗体堆积而形成的。
沉积岩是构成地壳表层的岩石,它的体积只占地壳体积的5%,但面积却占地壳表面面积的75%。
沉积岩的生成是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的,所以常能看到明显的层次,叫做层理构造;每一层称为岩层。
有些岩层中常能找到已经变成岩石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即化石。
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两个重要特征。
(3)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能的影响,其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促使岩石性质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
变质岩的性质与原岩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
变质岩的形成,常伴随着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床的诞生。
4-31、引起地壳发生变化的作用有哪两种?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什么叫褶皱?褶曲有哪两种基本形态?①岩层受水平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波状弯曲变形,如果只发生一个弯曲,叫褶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褶曲组合,叫做褶皱。
②背斜和向斜。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什么道理?背斜的顶部受到张力,容易侵蚀成谷地。
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往往成为山岭。
4、断层是怎样形成的?断层形成的地形有什么特点?①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
②有地垒,地堑。
5、在断层地带为什么常有泉水出现?断层地带容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经常发育成沟谷,湖泊。
6、地震的烈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地震等级;震源等级;震中等级;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下位水。
7、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分布在地球板块接合处和板块内部较薄弱处。
4-41、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2、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需要有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地表形态,提供给人类活动的自然条件有着很大差异。
所以地表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分布,同时也对该地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宏观来说,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比较微弱,从微观来说又比较强烈。
人类的填海造陆、开挖河道、开山修路、建造水库、绿化沙漠等活动等都在不断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另一方面,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对地表形态会产生消极的有害作用。
4-51、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是连在一起的,构成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
(2)较轻的花岗岩质大陆是在较重的玄武岩质海底上漂移的。
(3)大陆漂移有两个明显的方向性:一是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是由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引起的。
二是从东向西的运动,是日月对地球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作用引起的。
2、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海底落在学说对大陆漂移学说的帮助是什么?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
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洋壳“新陈代谢”过程,其所历时间约2亿年。
它也是海底岩石年龄的下限。
海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一系列海底地质地球物理现象。
它的确立,使大陆漂移学说由衰而兴,为板块构造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板块构造学生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列举案例,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分布和一些山脉形成的。
红海面积的变化(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红海面积扩大);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撞,喜马拉雅山脉高高隆起);日本群岛的形成(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
4-61、地质年代是怎么划分的?把不同地区的沉积地层,根据化石和岩性(主要是化石)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和对比,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按先后(新、老)顺序连接起来,就建立起了完整的地层系统。
根据地层系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层系统表,结合同位素年龄,生物演化的顺序、过程、阶段、老的构造运动、古地理环境变化等,将地壳的全部历史划分成许多自然阶段,即地质年代,按新老顺序进行地质编年,就构成了地质年代表。
2、地层层序在地球演化的研究中有什么作用?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这就是著名的地层层序率,又称地层叠覆率。
地层层序律是确定同一地区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
当地层因为构造运动发生倾斜但未倒转时,地层层序律仍然适用,这时倾斜面以上的地层新,倾斜面以下的地层老.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正好颠倒。
地层层序律是对沉积物单纯纵向堆积作用而言。
但实际上还存在侧向堆积作用,而绝大部分沉积岩层是侧向进积和纵向加积两种作用的结果.因此,地层层序律对局部或单个地层剖面是适宜的,而对较大范围的区域就不一定适宜了。
3、说一说地壳演化的基本过程。
太古代(距今约25亿年之前)太古代是地质年代中最古老、历时最长的一个代,即原始地壳以及原始大气圈、水圈、沉积圈和生物的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
太古界的地层由变质深的正、副片麻岩组成。
已知其中最古老的年龄为40多亿年。
据此认为,在此之前地球便出现了小型的花岗岩质地壳。
由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副片麻岩的出现,说明当时有了原始大气圈和水圈,并有单纯的物理化学风化。
在这些结晶变质岩基底上覆盖着一层变质较轻的绿岩带,其中有火山岩和沉积岩,它们形成于当时地面的凹陷带,后来才经历变质作用。
其年龄在34亿—23亿年间。
据推测,太古代早期地球表面有许多小型花岗质陆块,它们之间有深浅多变的古海洋。
后来各小陆块在移运中结合成面积较大的大陆板块。
这些最古老的陆块已散布于各大陆中,即通常所说的稳定陆块的核心——克拉通或古地盾区。
太古代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既广泛又强烈;火山喷发频繁,故使大气圈和水圈才得以形成。
原始海洋的面积可能比我们认识的大,但平均水深则浅得多。
世界各地蕴藏丰富的海相层状沉积的变质铁锰矿床和岩浆活动形成的金矿等就是在这时期形成的。
当时的大气圈可能富含碳酸气、水蒸汽和火山尘埃,只有少量的氮和非生物成因的氧。
海水也是酸性矿化水(后来才逐渐被中和),陆地是灼热的,荒芜的。
在某些适宜的浅海环境中,有些无机物质经过化学演化跃变为有机物质(蛋白质和核酸),进而发展为有生命的原核细胞,构成一些形态简单的无真正细胞核的细菌和蓝藻。
这只是出现于太古代的后期。
总的来说,太古代是原始地理圈的形成阶段,陆地是原始荒漠景观,水域是生命孕育和发源之地。
当时地壳与宇宙之间以及和地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比后来任何时候都强烈得多。
元古代(距今25亿—6亿年前)在元古代,大陆性地壳逐渐由小变大,从薄增厚,火山活动相对减少,岩性也从偏基性向偏酸性转化。
下元古界有巨厚的碎屑堆积,大有利于强烈的花岗岩化活动及导致大型侵入体的形成。
由于大气中CO2浓度降低和水中Ca、Mg离子增多,开始出现有化学沉积的碳酸盐岩。
它将直接影响到岩浆过程的演化,导致碱性派生岩的出现。
随着大气中游离氧的增加,氧化环境也开始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