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所谓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指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对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观调控。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在不断的历史探索中逐渐找出的一条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之路的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它在历史实践中不断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着它的优越性,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出谋划策。本文将就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不断完善、基本内容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等几方面阐述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一、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探索中初步形成
(一)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53年至l957年期间逐步形成的。那时候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需要相匹配的经济制度来发展中国的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产生。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单一、限制、排斥甚至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经济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政企不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主席的《论十大关系》,陈云在八大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等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领导人这些创造性的思想观点,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构想。
面对老一辈领导人遗留下的问题,邓小平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做出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1979年,他就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同年6月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使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形成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直到现在都还在进行的工作,从1992年至今,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迅速,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对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国内生产总值也已经跃居全球第四,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以前不足的外汇现在已经增长得令人不可思议,2001年加入了WTO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开始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开始建立和不断变革,政府职能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环境也在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现代公司企业制度也在建设中,然而改革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首先,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外向型的经济可以获得贸易的好处,但是也使国民经济过多暴露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之下,国际市场的波动显著影响了国内经济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差距拉大、地区经济差距拉大等问题引起的“三农问题”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也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再次,1992年前后出现了两次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既增加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也提出了更加深入发展和研究市场经济的要求。
最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为了利润而不择手段的行为,如伪劣产品、环境破坏等,这些行为除了企业或者个体不法牟利以外,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掺和其中也是难以避免。
三、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规定: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
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一)不以私有制为主体,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制度的限制。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非劳动因素造成的个人收入差距。最后政府为了确保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会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防止和纠正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并非完全的市场经济,保证政治与经济稳步协调的发展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