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二氧化碳微观

合集下载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 微观模型-中考化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解析版)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 微观模型-中考化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解析版)

重难点05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微观模型质量守恒定律重点考查定义的理解及其应用,主要以选择题题型考查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和反应类型、根据微粒结构示意图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含义及质量变化曲线等。

以简答题考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有关化学反应现象;以研究质量守恒定律为内容的探究性试题。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中考的高频考点,主要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选择题中结合微观示意图考查化学方程式书写或判断正误。

在综合题中结合物质的转化、气体制备原理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的判断,结合题给信息判断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考查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由物质的单一计算逐渐向混合物的计算、溶液的计算、化学式的计算综合考查。

主要命题点有:①已知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②含杂质(杂质不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质量守恒定律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不适用于解释物理变化。

定律只适用于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守恒、分子数守恒等。

2.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故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会变化的是①③⑤⑥,一定会变化的是④,可能改变的是②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原子的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4.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要求:必须发生化学反应且有明显现象。

如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则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5.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解释判断一些现象,依据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2)定性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计算,依据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

(4)微观示意图,依据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微专题13 微观反应示意图-备战2023年中考化学热点微专题专项突破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微专题13 微观反应示意图-备战2023年中考化学热点微专题专项突破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微专题13微观反应示意图1.(2022·广西梧州·统考中考真题)CO 2资源化利用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图是CO 2与某种单质反应转化为甲醇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丙为有机化合物B.“”位于元素周期表第2周期C.物质乙的微粒图示为“”D.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3:1【答案】D【解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32CO +3H CH OH+H O 一定条件。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物质丙为CH 3OH,该物质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化合物,故说法正确;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为氧原子,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根据电子排布规律可知,氧原子有两个电子层,则位于元素周期表第2周期,故说法正确;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物质乙为氢气,该物质的微粒图示为,故说法正确;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1:3,故说法错误;故选D。

2.(2022·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1)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CH 2O)可利用如下反应,如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在框内补充D 的微观模型图___________;②画出氧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③由甲醛的化学式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_;突破一、补画微粒结构图示④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P 2O 5___________;Fe 2+___________。

【答案】(1);;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或一个甲醛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答案合理皆可给分);2222O O H OCH CO ++催化剂(2);每个(或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中含有两个磷原子;每个(或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解析】(1)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反应前C、H、O 原子的个数分别为:1、2、3,反应后C、H、O 原子的个数分别为:1、0、2,所以框内补充D的微观模型图是:;②8号元素氧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离子,结构示意图为:;③物质由元素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半径: 10-10米 质量: 10-26千克(氢10-27千克)
五、化学变化的本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重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分子是否发生改变(分子构成的物质)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可以是分子间的距离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距离
分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水的电解
通电
重新组合

氢氧

原原

子子






1、分子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水的电解
通电
重新组合

氢氧

原原

子子






2、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水的电解
通电
重新组合

氢氧

原原

子子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如何用模型表示水分子?
用蓝球表示氢原子
用黄球表示氧原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 和2的氢原子构成的。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氢分子
水分子 氧分子
蓝色代表氧原子 黑色代表碳原子 棕色代表氮原子 黄色代表硫原子 涉及几种原子,各分子中分别有几个原子?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启示:1、分子、原子都很小
物质微观粒子模型
判断: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 )

专题01 微观示意图 -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01 微观示意图 -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

A.
表示氢气分子
B. 过程中有“NH”“NH2”原子团生成
C. 参加反应的H2与生成的NH3个数比为2:3
D.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强化训练
6. (2022.黄埔二模节选)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1)从微观角度解释,一定条件下,CO2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
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条件改变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2恰好完全反应的反应物微观粒子补画齐全。
真题演练
6. 根据示意图,完成以下填空。
(2)(2020.广东省)2020年5月,科学家在Science期刊上首次报道了原子与
分子的“最简单”反应存在两种路径,并用先进技术手段拍下了该反应的
影像资料,其中一种路径的简化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此“最简单”反应中,
表示H原子,
表示D原子。D原子核中有个
质子,此反应中涉及的元素种类有 1 种。该反应可表示为
H + HD →H2 +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演练
6. 根据示意图,完成以下填空。
(3)(2021.广东模拟)人类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探、获取地球上蕴

(2)有下列事实:在充满HCl气体的试管中放入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
纸花,无明显现象;再滴入水,观察到紫色纸花变为红色。通过导电性实
验知道,氯化氢的甲苯溶液不导电,从微观角度分析,可推断出氯化氢的
氯化氢在甲苯中不发生解离
甲苯溶液不导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证明推断成立,
人教版
T H E

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的转变。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化学键被打破和形成,导致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

这些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子的重新排列来实现的。

在一种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分子碰撞并且发生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导致原子和分子的电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化学键。

在某些反应中,原子和分子可以被分解为更小的粒子,而在其他反应中,原子和分子可以组合形成更大的粒子。

化学反应中的微观解释可以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如反应物、生成物、离子、分子、化学键等。

通过分析这些概念在反应中的变化,可以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产物的形成。

例如,当发生燃烧反应时,燃料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在微观层面上,燃料的分子和氧气的分子碰撞并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燃料的分子中的碳和氢原子与氧气的分子中的氧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化学键。

这些新的化学键组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分子,作为反应的生成物。

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给我们提供了对物质变化的深入理解,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机制和过程。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和能量变化,并且有助于设计和优化化学反应过程。

认识常见的气体与气体的性质

认识常见的气体与气体的性质

认识常见的气体与气体的性质气体是一种在常温常压下呈现气态的物质,具有多种特性和性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气体以及它们的性质。

一、氮气(N2)氮气是空气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占据了空气的78%。

氮气呈无色、无味、无臭的状态,具有不易燃烧、低活性的特点。

由于其稳定性高,氮气常被用作保护气体、制造氮气气氛以及用于冷冻食品保存等领域。

二、氧气(O2)氧气是空气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占据了空气的约21%。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够支持燃烧并维持物质的燃烧过程。

氧气在生物体内参与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必需气体。

此外,氧气还被广泛用于医疗、焊接和氧气割等领域。

三、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是空气中的微量成分。

二氧化碳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产物,也是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和工业过程)的副产品。

它是温室气体之一,能够吸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并阻止其散失,使地球保持一定的温度。

四、氢气(H2)氢气是一种轻质、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

它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也是最轻的元素。

氢气具有高热导率和高燃烧性,通常用作燃料或原料来产生能源。

氢气还可以用于氢气球、氢气火箭和氢气燃料电池等领域。

五、氦气(He)氦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是宇宙中第二丰富的元素。

氦气的熔点和沸点都非常低,因此常以液体形式存在。

氦气广泛用于充气球和飞船、制冷机械以及核反应堆等领域。

六、氯气(Cl2)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氯气可溶于水,形成盐酸。

氯气有强烈的氧化性,因此常用于消毒和漂白剂,也用于制造PVC 材料等。

七、氨气(NH3)氨气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氨气有强烈的碱性,能够与酸中和生成盐。

氨气主要用于农业中作为植物营养物质的来源,也用于制备肥料、催化剂等。

总结:以上所述的气体只是常见气体中的一小部分,每种气体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气体的性质,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它们,满足生活和工业中的各种需求。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学问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状况〔101.3kPa,20℃〕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101.3kPa,0℃〕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1.293g/L〕。

3、溶解性常温下,氧气不易溶于水〔1L水只能溶解30mL氧气〕。

4、三态变化气态 (183℃) 液态 (218℃) 固态无色气体→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学问点2:氧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1、供应呼吸: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都离不开氧气。

潜水、登山、太空行走、医疗急救都需要氧气。

2、支持燃烧〔助燃性、氧化性〕: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气体,能够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响。

气割气焊、炼钢、航天、化工等都需要氧气。

3、常见物质与氧气之间的反响碳+氧气二氧化碳C+O2CO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Fe+O2Fe3O4硫+氧气二氧化硫S+O2SO2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石蜡+O2CO2+H2O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P+O2P2O5镁+氧气氧化镁Mg+O2MgOCu+O2CuO铜+氧气氧化铜考前须知:〔有助燃性〕,但其本身无可燃性;物质燃烧一般要发光放热。

2.可燃物燃烧猛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燃烧更猛烈,甚至有的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反响的猛烈程度与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

4、详细试验操作与现象学问点3:化合反响和氧化反响1、氧化反响:但凡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响称为氧化反响。

〔1〕猛烈氧化: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2〕缓慢氧化:食物腐败、动植物呼吸、铁生锈、酒醋的酿造等;2、化合反响: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响叫作化合反响。

通式:A + B + … → X特点:多变一3、化合反响和氧化反响的比拟化合反响不肯定是氧化反响氧化反响也不肯定是化合反响但有氧气参与的化合反响肯定是氧化反响3.2 制取氧气学问点1:催化剂和催化作用1、探究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的作用图1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放出氧气少。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氧 气
氢气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乙炔
甲醛
甲甲烷烷
石墨
臭氧
双氧水
还有好多好多呢,后你会渐渐认识我们的。
氢原子
碳原子 甲烷分子
氮原子
氧原子 碳原子
氮气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硫原子 氧原子
二氧化硫分子
上图表示了几种分子的模型?
上图中一共有几种原子?分别是什么原子? 数一数 这些原子还能构成其它分子吗?
通过上述这么多物质的构成情况你得到了什么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假设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那么 乒乓球就要放大到地球那么大。 3、铅笔留下的黑色的笔迹是碳原子的堆积, 一个句号竟有1018个碳原子。
启示:1、分子很小,原子更小
掂一掂硬币
谈谈自己的感受?
硬币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五角铜币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呢? 铜原子
从实验构造和分析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原子虽然很小,但还是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
分子可以构成_物__质_,原子不但能构成_分_子__,还能直接 构成_物__质_.
想一想
一种分子能构成多少种物质?
水分子构成___水___ 二氧化碳分子构成__二_氧__化_碳
甲烷分子构成__甲__烷__ 一种原子是否也只能构成一种物质?
轻松一下
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原子的排列方式 不同,构造不同.
一个氢原子质量:1.674×10-27千克 一个碳原子质量:1.993×10-26千克 一个氧原子质量:2.657×10-26千克
一个氢分子质量:3.348×10-27千克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质量:7.307×10-26千克
感受10-27数量级

九年级化学教材微观模型图的功能

九年级化学教材微观模型图的功能

九年级化学教材微观模型图的功能作者:程建明来源:《中学化学》2015年第12期化学是从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的科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带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进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帮助学生运用微粒的观念学习化学”。

初中生介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期,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富有形象思维的材料,直观展示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特点。

“微观模型图” 可展示物质原型的形态、特征、本质,将微观知识直观化,抽象知识形象化。

九年级化学教材多次利用教学微观模型图,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一、有助于认识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这些微粒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为帮助学生意识到微粒的客观存在,认识物质的结构,九年级化学教材展示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氨气等四幅微观模型图。

这四幅图像揭示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氨气四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不同的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每个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将氧分子、氢分子与二氧化碳分子、氨分子对比可知: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有些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这一发现为第四单元单质、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创设微观模型图,让学生感受到微粒的真实存在,直观形象的认识物质的结构,意识到微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化学世界的欲望和激情。

借助微观模型图化抽象为形象,弥补了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类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然界中有成千上万种物质,掌握物质的分类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教材将微粒模型化,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的构成,创设联系宏观物质与微粒的桥梁与纽带,实现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二、有助于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任务。

化学有关氧气制取的实验报告

化学有关氧气制取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学习实验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药品:高锰酸钾实验仪器: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单孔橡皮塞、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棉花、火柴实验注意事项:1.试管内的导管稍伸出胶管即可,便于气体导出2.组装仪器一般遵循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顺序3.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气密性4.将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热氧气把高锰酸钾粉末吹入导管5.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的湿存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导管口遇冷凝成水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6.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装入药品7.铁架台的铁夹要夹在试管中上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8.加热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再用酒精灯外焰集中对药品所在部位进行加热9.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再开始收集,以排走装置中的空气。

收集纯净氧气10.当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时,说明氧气已满11.收集完毕,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防止水槽冷气回流,使试管受热不均,容易炸裂实验目的: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实验药品:木炭,铁丝、木条、澄清石灰水实验仪器:集气瓶、玻璃片、坩埚钳、酒精灯注意事项:1.检验氧气是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验满是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口,而且木条拿出后还要多收集一会儿,以补充瓶口刚燃尽的氧气2.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应把待燃烧物质由瓶口向下缓慢伸出以防止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逸出瓶中的氧气,影响实验现象3.铁丝的粗细和螺旋的紧密程度对实验有影响4.在收集氧气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瓶中应预留少量水,避免燃烧溅落的熔融物损坏集气瓶某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微观角度)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氧气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氧气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氧气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知识文章】氧气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导语:氧气,英文名称为oxygen,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氧气的组成和构成进行全面评估,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个重要的化学元素。

正文:一、氧气的宏观组成氧气在地球大气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比例,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存在。

根据科学研究,地球大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21%。

这种宏观组成使我们得以进行正常的呼吸和燃烧等生活活动。

氧气还是地球上海洋和其他水生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元素之一。

二、氧气的微观构成1. 原子结构氧气的化学符号为O,其原子结构为6个质子、6个中子和6个电子。

氧气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原子结构决定,其中电子受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影响最大。

2. 氧分子形成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O)结合而成的,形成氧分子(O2)。

这种双原子分子结构使得氧气稳定,并且在地球大气层中能够长时间存在。

氧分子的形成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共价键)的方式实现的,这种共用电子对使得氧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具有很高的活性。

3. 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

在常温下,氧气的物态为气体。

当氧气暴露于高温或高压环境下时,其物态可能发生变化。

三、对氧气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氧气这一化学元素,我个人认为它的重要性无法被低估。

氧气对于我们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呼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氧气在燃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我们生活中许多化学反应的基础。

氧气还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用于氧化反应以及许多其他化学实验中。

在微观层面上,我更加理解了氧气是如何由两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

这种二氧化结构赋予氧气强大的稳定性和广泛的用途,使其成为许多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总结:通过对氧气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全面评估,我们深入理解了这个重要化学元素。

氧气在地球上的宏观比例和地球生物圈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而在微观层面,我们了解了氧气的原子结构、氧分子形成的方式以及其物理性质。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的微观解释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的微观解释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的微观解释嘿,你知道吗?氧气和液氧居然都能支持燃烧!这可太神奇啦!咱
就拿蜡烛燃烧来说吧,当氧气遇到蜡烛,那火苗“呼”地一下就蹿起来了,就像小火箭似的,多有意思呀!那为啥氧气和液氧都有这本事呢?
从微观角度来看啊,氧气是由氧分子组成的呀。

这些氧分子就像是
一群小勇士,时刻准备着投入战斗。

当氧气处于气态的时候,这些小
勇士们自由自在地跑来跑去,活跃度那叫一个高!一旦遇到了可以燃
烧的东西,比如那根蜡烛,它们就会奋勇向前,帮助蜡烛燃烧得更旺。

那液氧呢?液氧虽然是液态的,但里面的氧分子可一点也不偷懒呀!它们就像是被聚集在一起的小勇士军团,虽然行动没有气态时那么自由,但力量可不容小觑。

当有燃烧发生时,这些小勇士军团就会集体
出动,发挥出强大的力量来支持燃烧。

这不就跟咱人一样嘛,有时候一个人单干能成事,一群人团结起来
力量更大呀!氧气和液氧不就是这样嘛,气态的时候各自为战,液态
的时候团结一心。

再想想看,要是没有氧气和液氧的这种支持燃烧的能力,我们的生
活得少了多少乐趣和便利呀!没有了燃烧,哪来的温暖的火焰,哪来
的美味的食物烤制呀!所以说呀,氧气和液氧能支持燃烧,这可真是
太重要啦!我觉得呀,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让我们能享受到燃
烧带来的种种好处。

总之,氧气和液氧支持燃烧的微观解释就是氧分子的神奇作用,它们是燃烧的好帮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可燃性微观解释

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可燃性微观解释

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可燃性微观解释氧气和液氧具有可燃性微观解释几乎毫不相同。

它们都是危险的而且拥有火灾和爆炸的潜在危险性。

一、氧气我们可以从第一原理上认为氧气就像一种滋养这些燃料的“燃料”。

它可以支持发生可燃的反应,特别是氧化物燃烧。

与甲醛或氢气混合随后会改变氧气的性质,如果氧需量超过20.9%,则它可以支撑可燃的反应以及爆炸。

1.1 三原子氧(O3)第三原理氧具有极强的可燃性,也就是三个氧原子。

这三个氧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就形成三原子氧,它们之间有特殊的强结合作用,因此它们可以很容易地与其他物质组合起来,从而支撑可燃反应。

1.2 二原子氧另一种有可燃性的氧化剂是二原子氧(O2),它可以与其它物质反应,当温度,压力和混合物适宜时,大部分二原子氧都会参与燃烧反应,而且它具有极强的可燃性。

二、液氧液氧在常温下仍维持液态,但是它是一种可燃的二原子。

当液氧与其它可燃物混合时散发出的能量比其它可燃物强得多,因此仅仅溶解在液氧中的微量物质就可以发生燃烧反应。

2.1 液氧气体混合物液氧气体混合物也具有可燃性。

当非液氧物种与液氧气体混合物结合时,该混合物就可能引发爆炸反应,因为气体拥有更高的可燃性,更易发生燃烧反应。

2.2 对液氧的影响液氧的温度和压力也会影响它的可燃性。

当氧溶液中的温度降低到某个特定的温度,它就会发生可燃燃烧,因此必须进行温度调控,以防止意外发生。

此外,液氧在维持正常温度时也有一定潜在可燃性,因此对液氧的压力也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以免出现意外。

总结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可燃性微观解释,但从原理上有很大的不同。

氧气可以通过氧化作用支撑可燃反应,其中包括三原子氧和二原子氧;液氧具有极强的可燃性,且其可燃性可以由温度、压力和混合物等因素影响。

因此,对它们都应慎重。

将空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空气的微观过程

将空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空气的微观过程

将空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空气的微观过程哎呀,今天咱们聊聊一个神奇的话题:将空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空气的微观过程!这个过程可不简单,咱们得一步一步来掰扯。

咱们得了解一下空气是什么。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这些气体分子在空气中不断地运动,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

那么,问题来了,咱们要怎么把这个动态平衡打破呢?这就得说到压力和温度了。

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大小,而温度则是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

咱们知道,当物体受到的压力越大,体积就越小;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就越大。

所以,要想把空气变成液态空气,就得先给它加压,然后降低温度。

那么,加压和降温是怎么实现的呢?这就要说到压缩机和制冷剂了。

压缩机是一种能够把低压气体压缩成高压气体的设备,而制冷剂则是一种能够在低温下蒸发并吸收热量的物质。

有了这两个家伙,咱们就可以开始把空气变成液态空气了。

咱们要把空气抽进压缩机里。

这时候,压缩机会给空气加压,让空气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小。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气球吹气一样,气球会被吹得更大。

当然啦,这个过程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接下来,咱们要用制冷剂来降低空气的温度。

制冷剂会在压缩机内部蒸发,吸收大量的热量。

这样一来,压缩机内部的温度就会降低。

而随着制冷剂的不断蒸发,压缩机内部的压力也会降低。

这就像是给气球放气一样,气球会越来越小。

当空气的压力和温度都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就会变成液态。

这时候,咱们可以把液态空气装进瓶子里,留作备用。

当然啦,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但是只要咱们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完成这个任务!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喜欢这个关于将空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空气的微观过程的故事。

下次再见啦!。

将空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空气的微观过程

将空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空气的微观过程

将空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空气的微观过程哎呀妈呀,这可是个大问题啊!我们都知道,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的。

但是,如果把这些气体加压降温,它们就会变成液态空气。

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因为液态空气可是有很多用途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它来制造饮料、制冷剂、化妆品等等。

那么,这个过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需要知道一个概念:压缩。

压缩就是把气体体积变小的过程。

当我们把空气加压的时候,它的体积就会变小。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气球吹气一样。

但是,如果我们把气球吹得太大了,它就会爆炸。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压力值,让空气能够保持液态状态。

接下来,我们要让空气降温。

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实际上却很困难。

你可能会想:“用冰箱不就行了吗?”可惜的是,冰箱只能降低物体的温度,而不能降低气体的温度。

所以,我们只能想办法让空气中的分子运动减慢,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利用一种叫做“冷却剂”的东西。

冷却剂是一种能够在低温下吸收热量的物质。

当我们把空气和冷却剂放在一起的时候,冷却剂就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而让空气降温。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得到液态空气了。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让空气保持液态状态?这就需要用到一种叫做“凝固剂”的东西。

凝固剂是一种能够在低温下让液体凝固的物质。

当我们把液态空气和凝固剂放在一起的时候,凝固剂就会让空气中的分子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形成固体颗粒。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得到固态空气了。

将空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空气的过程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只要掌握了一些基本原理就可以了。

当然了,这个过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说要选择合适的压力值和冷却剂等等。

但是只要你认真研究一下,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功地完成这个任务!。

专题11微观模型图质量守恒定律-2022年中考化学全国各地市模拟题精选专项特训(全国通用)

专题11微观模型图质量守恒定律-2022年中考化学全国各地市模拟题精选专项特训(全国通用)

专题11 微观模型图、质量守恒定律1.(2022年山西省中考模拟百校联考)“双碳” 目标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了科学家们对二氧化碳的研究。

科研人员制备了一种纳米催化剂应用于二氧化碳的转化,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物是二氧化碳与水B.反应中共有3 种氧化物C.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D.反应后纳米催化剂的质量减小【答案】A【解析】A、由图可看出,反应物是二氧化碳与水,该选项正确;B、由图可知,反应中共涉及四种物质,分别是二氧化碳、水,氧气和甲醇,二氧化碳是由C、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甲醇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有 2 种氧化物,即二氧化碳与水,该选项错误;C、由图可知,该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氧气和甲醇,化学方程式为4H2O+2CO2纳米催化剂3O2+2CH3OH,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1,该选项错误;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该选项错误。

故选A。

2.(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模拟)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8∶9B.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3种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甲烷是由碳、氢原子构成的有机物【答案】A【解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反应物是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高温CO+3H2,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 高温CO+3H2。

A、由上述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2+1×4):(1×2+16)=8:9,故A 正确;B 、由上述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2种,故B 错误;C 、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是两种化合物,反应后是单质和化合物,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C 错误;D 、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有机物,故D 错误。

二氧化碳的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

二氧化碳的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

二氧化碳的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二氧化碳(CO2)是一种由碳和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是地球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它的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在环境科学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意义上,二氧化碳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起着关键作用。

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植物体内,提供光合固定碳源,维持了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同时,CO2也是地球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能够吸收和再辐射地表辐射能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不断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在微观意义上,二氧化碳在地球上的存在与化学反应和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它在碳循环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二氧化碳可以通过水化学反应形成碳酸,参与地表和地下水的溶解作用。

这种溶解作用也是地下水形成洞穴和喷泉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二氧化碳也可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例如与氢氧化钙反应可以形成碳酸钙,是石灰石形成的重要过程。

在生命活动中,二氧化碳在呼吸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氧气吸入体内,同时释放二氧化碳。

在植物体内,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和氧气。

这一过程不仅为植物提供能量和生物质的生产,也产生了氧气,维持了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生存。

然而,随着人类工业活动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大量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

由于二氧化碳具有较长的大气停留时间,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持续增加。

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表现为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冰川消失、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对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加强温室气体的控制。

这些措施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推广低碳交通工具以及加强森林保护等。

此外,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也致力于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利用,例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储存介质或原始化学物质,从而降低其在大气中的浓度。

二氧化碳的微观和宏观意义

二氧化碳的微观和宏观意义

二氧化碳的微观和宏观意义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化学化合物,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

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二氧化碳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微观角度来看,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使其具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和活性。

这种分子稳定性使得二氧化碳能在大气中存在较长时间,并且能够吸收和辐射地球上的远红外辐射。

这意味着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温室效应,能够捕获太阳辐射,并使其在大气中不容易逃逸,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由于二氧化碳的存在,地球的气候局势发生改变,出现了全球变暖的现象。

此外,二氧化碳还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反应产物之一、在光合作用中,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在阳光下进行合成,产生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这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这一过程,植物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

此外,这还有助于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地球大气中的气候稳定。

从宏观角度来看,二氧化碳在全球层面上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首先,二氧化碳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产物之一、工业生产、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这种排放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问题。

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保护地球生态和减轻气候变化的重要任务。

其次,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也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了影响。

二氧化碳的增加会改变植物生长的季节和模式、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

这对许多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

此外,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

在工业生产和能源领域,二氧化碳可以用作燃料和原料,通过化学反应来制备其他有价值的化合物。

这为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和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总结而言,二氧化碳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微观层面上,它参与了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调控,同时也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氧气 二氧化碳 气相色谱

氧气 二氧化碳 气相色谱
在气相色谱中,气体样品首先被注入到柱中,然后通过加热柱和适当的流动相进行分离。 不同成分在柱中的保留时间不同,从而实现了分离。分离后的成分可以通过检测器进行定量 或定性分析。
气相色谱在实验室和工业实践中广泛应用,可以用于分析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检测食品 中的残留物、分析石油产品中的成分等。它是一种高效、灵敏、准确的分析技术。
2. 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也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成分 之一。它参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也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地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氧气 二氧化碳 气相色谱
3. 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是一种分离和分析气体混合物的技术。它基于气体样品在 固定相(填充柱)和流动相(惰性气体)中的分离原理。气相色谱可以用于分析和测定气体 样品中的成分和浓度,泛应用于化学、环境、食品、制药等领域。
氧气 二氧化碳 气相色谱
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是常见的气体成分。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 ,简称G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气体混合物的技术。以下是关于氧气、二氧化碳和气相 色谱的一些基本信息:
1. 氧气(O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是地球大气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 。它在生物体内参与呼吸过程,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氧气也广泛用于医疗、工业和其他应 用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一 空气组成——氧气一、选择题1.空气中含量最多且性质很稳定的是( )。

A .氧气B .氮气C .稀有气体D .二氧化碳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是维持自然生命的支柱,防止空气污染是极其重要的B .空气中含有很多物质,只有氧气有用,其他成分都有害C .空气只是人类和动植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再没有别的用途D .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下氧气,会更有益于人类的发展3.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 .1∶4B .1∶5C .4∶1D .4∶54.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

有下列几种说法:① 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② 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③ 酸雨主要是由于空气受到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污染所致;④ 光化学烟雾主要是有汽车排放的尾气引起的;其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①②B .只有②③C .只有①②③D .①②③④全部正确5.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B .通电时会发出有颜色的光C .是空气中含量最少的气体D .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6.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某品牌纯净水B .清新的空气C .24K 黄金D .氦氖激光气7.下列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主要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

A .节日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烟尘B .建筑施工导致尘土飞扬C .生活垃圾的焚烧产生有害气体D .生物的腐烂放出一氧化碳8. 下列文字表达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均能放出氧气,其中最适合潜水时供氧的反应是( )。

A .高锰酸钾——→高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B .氧化汞——→汞+氧气C .水——→氧气+氢气D .过氧化钠+二氧化碳 —→ 碳酸钠+氧气9. 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制取氧气,其共同点是( )。

A .都需要加热B .都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C .都发生了分解反应D .都生成了两种物质10.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口应( )。

A .朝下B .朝上C .略向下倾斜D .略向上倾斜11. 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在( )。

A .加热固体药品前B .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C .开始有气泡放出时D .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12. 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 .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C .在氧气中燃烧D .瓷碗破碎13. 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

A .分离液态空气B .加热高锰酸钾C .加热双氧水D .加热二氧化锰14.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A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 .使生成物质量增加加热 加热 通电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15.如图所示,过氧化氢(H2O2)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氧气。

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B.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C.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D.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16.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极易溶于水B.在液态时为无色C.在标准状态下密度比空气略大D.在固态时变成白色固体17.下列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磷在氧气中燃烧B.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C.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D.蜡烛在空气中点燃18.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的反应现象是( )。

A.产生光彩夺目的火焰,生成黑色固体B.产生淡蓝色火焰C.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D.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19.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B.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C.木条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D.木条无明显变化20.验证氧气的方法是( )。

A.用火柴去点燃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闻氧气的气味21.下列有关氧气的用途是利用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并放出热量的性质的是( )。

①气焊②动植物呼吸③医疗④潜水⑤宇航A.①②③B.①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2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

A.二氧化锰B.高锰酸钾C.液态空气D.氧化镁23.有三个集气瓶,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氧气,欲鉴别它们,较好的方法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B.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C.向各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D.用燃着的镁带伸入各瓶二、填空题24.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色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溶于水。

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色液体或固化成固体。

25.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许多物质会与氧气发生反应。

氧气的主要用途是,。

26.有两个装满氧气的集气瓶,按图所示,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

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1)。

(2)。

模块二 微粒一、选择题1.科学家已经可以移走原子“写出”汉字(见右图)。

根据这一事实,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的体积很小B .原子是客观存在的C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D .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原子,它的原子核内有111个质子,161 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 .111B .161C .50D .2723.1991年,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In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

铟原子的中子数为( )。

A .164B .115C .66D .494.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12gB .12C .1.66 ×10-27 kgD .1/12g5.“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探月目的之一是勘察、获取月球上蕴藏量极为丰富的核聚变燃料 “氦—3”,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问题。

“氦—3”原子的原子核由一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 .1B .2C .3D .66.科学家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

据此推断,当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它一定是放射了( )。

A .电子B .中子C .质子D .原子核7.化石燃料有被耗尽的危险,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新能源,如核能等。

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B .该元素是金属元素C .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D .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8.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 .水 B .氧气 C .氯化钠 D .铁9.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 )。

A .H 2B .2HC .2H +D .2H 210.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 .原子核内中子数B .原子核内质子数C .原子核外电子数D .最外层电子数1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依次是( )。

A. 铝、氧、铁、硅 B .氧、硅、铁、铝C. 氧、硅、铝、铁D. 铁、铝、硅、氧12.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对四川地震灾区的防疫工作十分关注。

全国各地紧急调运大批消毒防疫药品到灾区,其中含氯消毒剂的需求量增大。

这里含氯消毒剂中的“氯”是指( )。

A.氯气B. 氯元素C. 氯分子D. 氯离子13.“2H”表示的意义是( )。

A.两个氢元素B.氢气C.两个氢分子D. 两个氢原子14.下列元素符号书写错误的是( )。

A .铜Cu B .钠NA C .镁Mg D .铁Fe15.下列各组元素的元素符号中,由两个字母组成,且第一个字母相同的一组是( )。

A.氯、钙、碳B.钠、氖、氮C.氩、铝、银D.硅、硫、磷16.下列元素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

A .氮B .铁C .锌D .锰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 .氧元素 B.铁元素 C.硅元素 D.铝元素18.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O 2B .NO 2C .KMnO 4D .NaOH19.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 质子数不同 B .中子数不同 C .电子数不同 D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20.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氯元素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氯元素符号为ClB. 氯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7C. 氯元素为金属元素D.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21.碘酸钾3KlO 中碘I 的化合价为( )。

A .+1B .+5C .+7D .+3 22.X 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Y 元素显+3价,则由元素X 、Y 所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 .Y X 3B .3YXC .37Y XD .37X Y23.下列化合物中,R 的化合价最高的是( )。

A .32O RB .R H 2C .3HROD .4KRO24.下列化合物中,氮元素显-3价的是( )。

A .3HNOB .2NOC .O N 2D .Cl NH 425.下列离子符号书写错误的是( )。

A .锌离子,+2ZnB .氢氧根离子,-OHC .铁离子,+3Fe D .铵根离子,+3NH课前小测:C-12 O-16 H-1 姓名:2003 年春天,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 )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进行合理的药物消毒是预防非典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氧乙酸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消毒剂,其化学式为 CH 3COOOH ,根据过氧乙酸的化学式进行计算。

( 1 )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 2 )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最简比)。

( 3 )过氧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至 0 . 1 % )26.下列含氯的物质中:①2Cl ,②HClO ,③NaCl ,④3HClO ,⑤4HClO 。

氯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_________。

27.算出下列物质中锰的化合价。

2MnO _______,MnSO4,_______,4KMnSO _______,42MnO K _______。

28.用符号和数字表示。

三个铁离子_______,亚铁离子_______,二个铵根离子_______,氢离子_______,硫酸根离子_______,四个碳酸根离子_______,硫酸分子_______,氨气_______,硫酸铁中铁显正三价_______。

29.写出下列式子中特殊要求部分的含义。

10 Fe 中的“10”表示_______,42SO H 中“4”表示_______,23CO 中“3”表示_______,+33Fe 中“3”表示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