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推理与证明-选修2-2-新课标(RJA)-数学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本章小结
知识建构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归纳和类比都是__________,归纳是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推理,类比是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推理.(2)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称为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推理.答案:(1)合情推理特殊一般部分整体特殊 特殊(2)演绎推理一般特殊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1)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是__________.(2)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要把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为止,这种证明方法是__________.(3)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为__________.答案:(1)综合法(2)分析法(3)反证法3.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常用数学归纳法,其步骤为:(1);(2).答案:(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结论成立则n=k+1时结论也成立上述过程用框图表示为:实践探究1.下图中的三角形称为希尔宾斯基(S ierpi n s k i)三角形,在下图4个三角形中,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构成一个数列的前4项,请写出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__________.思路分析:如题图,这4个三角形中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为1,3,9,27.则所求数列的前4项都是3的指数幂,指数为序号减1.猜想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a n =3n -1.答案:a n =3n -1温馨提示:(1)上面数列的递推关系为a n +1=3a n .(2)通项公式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若数列{a n }是一个等差数列,则{na a a n 21+++ }是一个等差数列.类比这条性质,若数列{b n }是一个等比数列,则有__________是一个等比数列.思路分析:在等差数列{a n }与等比数列{b n } 中,有{a n } {b n }和 a 1+a 2+…+a n积 b 1b 2…b n算术平均数{n a a a n 21+++ }等差几何平均数{n n 21b b b }等比证明:设数列{b n }的首项为b 1,公比为q, 则n 1)-(n 2111n n 211n 1n n211n 1n 21q b q b b b b b b b ++++++++++= =2121n 12n 1n 21)n(n n 11n 21)n (n 1n 1q q b q b q b q b --+++=(常数),∴数列{n n 21b b b }为等比数列. 答案:{ n n 21b b b }3.已知O 是△A B C 内任意一点,连结A O 、BO 、C O 并延长交对边于A′、B ′、C′,则1C C C O B B B O A A A O =''+''+''.这是平面几何中的一道题,其证明常采用“面积法”: C C C O B B B O A A A O ''+''+''=ABCABC ABC OAB ABC OCA ABC OBC S S S S S S S S ∆∆∆∆∆∆∆∆+++=1. 运用类比,猜想对于空间中的四面体A —B CD,存在什么类似的结论?并用“体积法”证明. 猜想:已知点O 为四面体A —B CD 内任意一点,连结A O 、BO 、C O 、D O 并延长交相对面于A′、B ′、C′、D′,则有OD D O OC C O OB B O OA A O '+'+'+'=1. 证明:设点A 、O 到平面B CD 的距离分别为h 、h′,则OA A O h h '=', ∴OA A O h h h S 31h S 31V V BCD BCD BCD A BCDO '='=⋅'⋅=∆∆--. 同理,ACDB ACD O V V OB B O --=', ABDC ABD O V V OC C O --=', ,V V OD D O ABCD ABC O --=' ∴OD D O OC C O OB B O OA A O '+'+'+'=BCDA BCD A V V --=1.。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小结
数学·选修2-2(人教A版)推理是人们思维活动的过程,本章主要介绍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部分主要学习直接证明、间接证明和数学归纳法.1.归纳和类比都是合情推理,前者是由特殊到一般、部分到整体的推理,后者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但两者都能由已知推测未知,都能用于猜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为真,有待进一步证明.2.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不同,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数学中证明的基本形式,也是公理化体系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另一方面,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又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论证前者的可靠性.3.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是数学证明的两类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的两类基本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推出结论的证明方法,分析法是从结论追溯到条件的证明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间接证明的一种方法是反证法.反证法是从结论反面成立出发,推出矛盾的方法.4.数学归纳法主要用于解决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证明时,它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它的第一步(归纳奠基)是证n=n0时结论成立;第二步(归纳递推)是假设n=k时结论成立,推得n=k+1时结论也成立.数学归纳法原理建立在归纳推理的基础上,它可用有限的步骤(两步)证明出无限的命题成立.题型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对奇数列1,3,5,7,9,…,进行如下分组:第一组含一个数{1};第二组含两个数{3,5};第三组含三个数{7,9,11};第四组含四个数{13,15,17,19};…试观察猜想每组内各数之和f(n)(n∈N*)与组的编号数n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2)在平面几何中,对于Rt△ABC,设AB=c,AC=b,BC=a,则:①a2+b2=c2;②cos2A+cos2B=1;③Rt△ABC的外接圆半径为r=a2+b2 2.把上面的结论类比到空间写出相类似的结论解析:(1)由于1=13,3+5=8=23,7+9+11=27=33,13+15+17+19=64=43,…,猜想第n组内各数之和f(n)与组的编号数n的关系式为f (n)=n3.(2)选取3个侧面两两垂直的四面体作为直角三角形的类比对象.①设3个两两垂直的侧面的面积分别为S1,S2,S3,底面面积为S,则S21+S22+S23=S2.②设3个两两垂直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γ,则cos2α+cos2β+cos2γ=1.③设3个两两垂直的侧面形成的侧棱长分别为a,b,c,则这个四面体的外接球的半径为R=a2+b2+c22.点评:(1)归纳推理的难点是由部分结果得到一般结论,破解的方法是充分考虑这部分结果提供的信息,从中发现一般规律,解题的一般步骤是:①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理;②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③检验猜想.(2)类比是从已经掌握了的事物的属性,推测正在研究的事物的属性,是以旧有的认识为基础,类比出新的结果;类比是从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推测另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类比的结果是猜测性的,不一定可靠,但它却有发现的功能.题型二综合法与分析法(1)若实数a,b满足a+b=3,证明:2a+2b≥42;(2)设a >b >0,证明:a 2-b 2a 2+b 2>a -b a +b.证明:(1)因为2a +2b ≥22a ·2b =2v 2a +b ,又a +b =3,所以2a +2b ≥223=4 2.当且仅当a =b =32时等号成立. 故2a +2b ≥42成立.(2)要证明a 2-b 2a 2+b 2>a -b a +b(由a >b >0,得a -b >0),只需证(a 2-b 2)(a +b )>(a 2+b 2)(a -b ),只需证(a +b )2>a 2+b 2,即2ab >0,因为a >b >0,所以2ab >0显然成立.因此当a >b >0时,a 2-b 2a 2+b 2>a -b a +b成立. 点评: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在使用这两种方法解题是,一般步骤是:①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选择解题方向.②确定恰当的解题方法,若能够结合题设条件,通过相关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推得所求结果,则用综合法,若从条件出发,应用相关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难以推得所求结果,则可以考虑使用分析法.③解题反思,回顾解题过程,对所得结果和解题步骤进行检查,确保解题的严谨性和完备性.题型三 反证法已知直线ax -y =1与曲线x 2-2y 2=1相交于P ,Q 两点,证明:不存在实数a ,使得以PQ 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O .证明:假设存在实数a ,使得以PQ 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O ,则OP ⊥OQ .设P (x 1,y 1),Q (x 2,y 2),则y 1x 1·y 2x 2=-1, 所以(ax 1-1)(ax 2-1)=-x 1·x 2,即(1+a 2)x 1·x 2-a (x 1+x 2)+1=0.由题意得(1-2a 2)x 2+4ax -3=0,所以x 1+x 2=-4a 1-2a 2,x 1·x 2=-31-2a 2. 所以(1+a 2)·-31-2a 2-a ·-4a 1-2a 2+1=0, 即a 2=-2,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假设不成立.故不存在实数a ,使得以PQ 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O .点评:一般以下题型用反证法:①当“结论”的反面比“结论”本身更简单、更具体、更明确; ②否定性命题、唯一性命题,存在性命题、“至多”“至少”型命题; ③有的肯定形式命题,由于已知或结论涉及无限个元素,用直接证明比较困难,往往用反证法.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要把握三点:①必须先否定结论,即肯定结论的反面;②必须从否定结论进行推理,即应把结论的反面作为条件,且必须依据这一条件进行推证;③推导出的矛盾可能多种多样,有的与已知矛盾,有的与假设矛盾,有的与已知事实矛盾等,但是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题型四 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132+142+ (1)2<1-1n (n ≥2,n ∈N *).证明:当n =2时,左式=122=14,右式=1-12=12,因为14<12,所以不等式成立.假设n =k (k ≥2,k ∈N *)时,不等式成立,即122+132+142+…+1k 2<1-1k ,则当n =k +1时,122+132+142+…+1k 2+1(k +1)2<1-1k +1(k +1)2=1-(k +1)2-k k (k +1)2=1-k 2+k +1k (k +1)2<1-k (k +1)k (k +1)2=1-1k +1,所以当n =k +1时,不等式也成立.综上所述,对任意n ≥2的正整数,不等式都成立.点评:(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n 有关的不等式一般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直接给出不等式,按要求进行证明;二是给出两个式子,按要求比较它们的大小.对第二种形式往往要先对n 取前几个值的情况分别验证比较,以免出现判断失误,最后猜出从某个n 值开始都成立的结论,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由n =k 时成立得n =k +1时成立,主要方法有:①放缩法;②利用基本不等式法;③作差比较法等.一、选择题1.“因为指数函数y =a x是增函数(大前提),而y =⎝ ⎛⎭⎪⎫13x 是指数函数(小前提),所以函数y =⎝ ⎛⎭⎪⎫13x 是增函数(结论)”,以上推理的错误的原因是( )A .大前提错误导致结论错B .小前提错误导致结论错C .推理形式错误导致结论错D .大前提和小前提错误导致结论错解析:推理形式没有错误,而大前提“y =a x 是增函数”是不正确的,当0<a <1时,y =a x 是减函数;当a >1时,y =a x 是增函数.故选A.答案:A2.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所以,凡是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底乘高的一半.以上推理运用的推理规则是( )A .三段论推理B .假言推理C .关系推理D .完全归纳推理解析:所有三角形按角分,只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种情形,上述推理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情形,故为完全归纳推理.答案:D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1+2+3+…+(n+3)=(n+3)(n+4)2(n∈N*)时,验证n=1,左边应取的项是()A.1 B.1+2C.1+2+3 D.1+2+3+4解析:当n=1时,左=1+2+…+(1+3)=1+2+…+4,故应选D.答案:D4.由“正三角形的内切圆切于三边的中点”可类比:正四面体的内切球切于四个面()A.各正三角形内一点B.各正三角形的某高线上的点C.各正三角形的中心D.各正三角形外的某点解析:正三角形的边对应正四面体的面,即正三角形所在的正四面体的侧面,所以边的中点对应的就是正四面体各正三角形的中心.故选C.答案:C5.已知a+b+c=0,则ab+bc+ca的值() A.大于0 B.小于0C.不小于0 D.不大于0解析:解法一因为a+b+c=0,所以a2+b2+c2+2ab+2ac+2bc=0,所以ab+bc+ca=-a2+b2+c22≤0.解法二令c=0,若b=0,则ab+bc+ca=0,否则a、b异号,所以ab+bc+ca=ab<0,排除A、B、C,故选D.答案:D6.若凸k边形的内角和为f(k),则凸(k+1)边形的内角和f(k+1)(k≥3且k∈N*)等于()A.f(k)+π2B.f(k)+πC.f(k)+32π D.f(k)+2π解析:由凸k边形到凸(k+1)边形,增加了一个三角形,故f(k+1)=f(k)+π.故选B.答案:B7.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a4是a3与a7的等比中项,S8=32,则S10=()A.18 B.24 C.60 D.90解析:由a24=a3a7得(a1+3d)2=(a1+2d)(a1+6d),2a1+3d=0.再由S8=8a1+562d=32,得2a1+7d=8,则d=2,a1=-3.所以S10=10a1+902d=60,选C.答案:C8.设函数f (x)定义如下表,数列{x n}满足x0=5,且对任意的自=f(x n),则x2 011=()然数均有x n+1A.1 B.2 C.4 D.5解析:x1=f(x0)=f(5)=2,x2=f(2)=1,x3=f(1)=4,x4=f(4)=5,x5=f(5)=2,…,数列{x n}是周期为4的数列,所以x2 011=x3=4,故应选C.答案:C二、填空题9.命题“在△ABC 中,A >B ,则a >b ”,用反证法证明时,假设是________.解析:命题的结论是a >b ,假设应是“a ≤b ”. 答案: a ≤b10.若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2a n (n ∈N *),则a 5=________;前8项的和S 8=________(用数字作答).解析:a 1=1,a 2=2a 1=2,a 3=2a 2=4,a 4=2a 3=8,a 5=2a 4=16,易知S 8=28-12-1=255,∴应填255.答案:16 25511.(2013·济南高二检测)如果x >0,y >0,x +y +xy =2,则x +y 的最小值__________.解析:由x >0,y >0,x +y +xy =2,得2-(x +y )=xy ≤⎝ ⎛⎭⎪⎪⎫x +y 22,所以(x +y )2+4(x +y )-8≥0,所以x +y ≥23-2或x +y ≤-2-23, 因为x >0,y >0,所以x +y 的最小值为23-2. 答案:23-212.已知数列{a n }满足:a 4n -3=1,a 4n -1=0,a 2n =a n ,n ∈N *,则a 2 009=________,a 2 014=________.解析:依题意,得a 2 009=a 4×503-3=1,a 2 014=a 2×1 007=a 1 007=a 4×252-1=0.∴应填1,0. 答案:1 0三、解答题13.证明不等式:12×34×…×2n -12n <12n +1(n ∈N *).证明:(1)当n =1时,左边=12,右边=13,显然12 < 13,不等式成立.(2)假设n=k时,不等式成立,即1 2×34×…×2k-12k<12k+1,则n=k+1时,12×34×…×2k-12k×2k+12k+2<12k+1×2k+12k+2=2k+12k+2,要证n=k+1时,不等式成立,只要2k+1 2k+2<12k+3成立.即证(2k+1)(2k+3)<(2k+2)2,即证4k2+8k+3<4k2+8k+4.该不等式显然成立.即n=k+1时,不等式成立.由(1)(2)知,对任意的正整数n,不等式成立.14.如图所示,已知两个正方形ABCD和DCEF不在同一平面内,M,N分别为AB,DF的中点.(1)若CD=2,平面ABCD⊥平面DCEF,求MN的长;解析:如下图,取CD的中点G,连接MG,NG,因为ABCD,DCEF为正方形,且边长为2,所以MG⊥CD,MG=2,NG= 2.因为平面ABCD⊥平面DCEF,所以MG⊥平面DCEF.所以MG⊥GN.所以MN=MG2+GN2= 6.(2)用反证法证明:直线ME与BN是两条异面直线.证明:假设直线ME与BN共面,则AB⊂平面MBEN,且平面MBEN ∩平面DCEF =EN .由已知,两正方形ABCD 和DCEF 不共面,故AB ⊄平面DCEF . 又AB ∥CD ,所以AB ∥平面DCEF . 所以EN ∥AB ,又AB ∥CD ∥EF , 所以EF ∥NE ,这与EF ∩EN =E 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所以ME 与BN 不共面,它们是异面直线.15.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以下五个式子的值都等于同一个常数:①sin 213°+cos 217°-sin 13°cos 17°; ②sin 215°+cos 215°-sin 15°cos 15°; ③sin 218°+cos 212°-sin 18°cos 12°; ④sin 2(-18°)+cos 248°-sin(-18°)cos 48°; ⑤sin 2(-25°)+cos 255°-sin(-25°)cos 55°.(1)试从上述五个式子中选择一个,求出这个常数;解析:选择②式,计算如下:sin 215°+cos 215°-sin 15°cos 15°=1-12sin 30°=1-14=34.(2)根据(1)的计算结果,将该同学的发现推广为三角恒等式,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三角恒等式为sin 2α+cos 2(30°-α)-sin αcos(30°-α)=34.证明如下:证法一 sin 2α+cos 2(30°-α)-sin αcos(30°-α) =sin 2α+(cos 30°cos α+sin 30°sin α)2- sin α(cos 30°cos α+sin 30°sin α)=sin 2α+34cos 2α+32sin αcos α+14sin 2α-32sin αcos α-12sin 2α=34sin 2α+34cos 2α=34.证法二 sin 2α+cos 2(30°-α)-sin αcos(30°-α)=1-cos 2α2+1+cos (60°-2α)2-sin α(cos 30°cos α+sin 30°sin α) =12-12cos 2α+12+12(cos 60°cos 2α+sin 60°sin 2α)-32sin αcos α-12sin 2α=1-12cos 2α+14cos 2α+34sin 2α-34sin 2α-14(1-cos 2α)=1-14cos 2α-14+14cos 2α=34.16.已知{a n }是等差数列,其前n 项和为S n ,{b n }是等比数列,且a 1=b 1=2,a 4+b 4=27,S 4-b 4=10.(1)求数列{a n }与{b n }的通项公式;解析: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等比数列{b n }的公比为q .由a 1=b 1=2,得a 4=2+3d ,b 4=2q 3,S 4=8+6d .由条件得方程组⎩⎨⎧2+3d +3q 3=27,8+6d -2q 3=10⇒⎩⎨⎧d =3,q =2.故a n =3n -1,b n =2n ,n ∈N *.(2)记T n =a n b 1+a n -1b 2+…+a 1b n ,n ∈N *,证明:T n +12=-2a n+10b n (n ∈N *).证明:证法一 T n =a n b 1+a n -1b 2+a n -2b 3+…+a 1b n =2n a 1+2n -1a 2+…+2a n =2n ⎝⎛ a 1+a 22+…+⎭⎪⎪⎫a n 2n -1. 令a n 2n -1=3n -12n -1=3n +22n -2-3n +52n -1=c n -c n +1, ∴T n =2n [(c 1-c 2)+(c 2-c 3)+…+(c n -c n +1)]=10×2n -2(3n +5)=10b n -2a n -12⇔T n +12=10b n -2a n .证法二(数学归纳法)①当n=1时,T1+12=a1b1+12=16,-2a1+10b1=16,故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T k+12=-2a k+10b k,则当n=k+1时,有:T k+1=a k+1b1+a k b2+a k-1b3+…+a1b k+1=a k+1b1+q(a k b1+a k-1b2+…+a1b k)=a k+1b1+qT k=a k+1b1+q(-2a k+10b k-12)=2a k+1-4(a k+1-3)+10b k+1-24=-2a k+1+10b k+1-12,即T k+1+12=-2a k+1+10b k+1,因此n=k+1时等式也成立.由①②可知,对任意n∈N*,T n+12=-2a n+10b n成立.。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本章概览1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本章概览
内容提要
1.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合情推理,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的整理;后者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二者都能由已知推测未知,都能用于猜测,得出新规律,但推理的结论都有待于去证明它的正确性.
2.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不同,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数学证明中的基本推理形式,只要前提正确,推理形式正确,得到的结论就正确.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论证前者的可靠性.
4.数学证明的两类基本方法是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直接证明的两个基本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之一:反证法.
5.数学归纳法主要应用于解决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在证明中,它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学法指导
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概念,理解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方法,步骤.要对命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类比,归纳,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选修2-2《第2章 推理与证明》
目标定位:1.推理与证明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法.和过去的教学内容(例如函数)相比,在本章中是把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而不是某个数学对象)作为正面研究对象的.因此,本章的学习过程,是中学生第一次对数学活动过程的正面的系统的审视——这就是我们对本章教学活动的定位.2.推理方法与证明方法是从思维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是由数学思维过程凝缩而成的“对象”.我们不能离开数学思维活动来谈论数学思维方法,不能满足于把数学方法看成是既定的程序、步骤和规则,不能满足于对方法做静态的逻辑的分析(这正是过去传统的教材中所强调的),而应当从(数学)活动本身,特别是从数学活动的过程来考察推理方法和证明方法建构的过程,以及这些方法是如何被运用到数学活动中成为“活”的方法的?应当着重于体会方法的特点、联系和作用(这正是传统教材中忽略的,而在苏教版教材中特别强调的).这样一来,考察和研究数学思维过程就应该成为本模块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了.3.与数学知识(如概念)的建构不同,在数学方法建构的过程中,数学思维活动过程本身就是被考察的对象并提供了抽象的原型.例如,在本章的引言中,教材就是通过对“摸球中的思维过程”的分析,抽象出推理、证明方法的.在这里,摸球中的思维过程本身就成为抽象的原型!正是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在有关“方法”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数学思维活动做“正面”考察的基础之上.4.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设置本模块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对合情推理、演绎推理以及数学证明的方法进行概括与总结,进一步体会合情推理、演绎推理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体会数学证明的特点,了解数学证明的基本方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形成对数学较为完整的认识.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决定了本章中对思维过程的考察与分析应该是系统的,因为只有进行系统的考察才能让学生形成对数学较为完整的认识,才能通过对各种方法的比较,掌握各种方法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它们运用到数学活动中去.5.本章具体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合情推理的含意,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2)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6)通过对实例的介绍(如欧基里德《几何原本》、马克思《资本论》、杰弗逊《独立宣言》、牛顿三定律),体会公理化思想.(7)了解计算机在自动推理领域和数学证明中的作用.教材解读:1.根据对本章教学的基本定位,为了帮助学生对数学思维过程作系统的正面的考察,教材做了如下的工作:(1)教科书为学习活动设置了数学探索发现活动的大背景,大框架.(注意引言的作用),在分别阐述了归纳、类比、演绎等推理方法以后,又专门设置了一节“推理案例赏析”所有这些,都为对思维过程进行系统的考察提供了条件.(2)教科书充分地利用案例,通过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是从学生学习过的材料中选取的)提供数学思维活动的素材,把案例当成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载体,把案例分析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因为惟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反思),对思维活动过程做“正面的”审视.(3)教科书注意对思维活动过程做适度的形式化概括.因为惟有如此,才能把对思维过程分析的成果固定下来,形成数学方法并运用到思维活动中去.以上各点可以从第一节〈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展开框图中看出:2.和其他模块相比,在本章中,案例分析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除了案例分析,我们实在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体验数学方法发现的过程,看到活生生的数学方法.因此,案例分析应该成为本模块教学的出发点和载体,为考察和分析数学活动过程提供素材和讨论的平台,同时,案例分析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推理方法和证明方法的特点进行(静态)分析,更要重视这些方法被抽象出来的过程,通过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分析来认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即对它们做动态的考察).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达到从整体上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2.本章所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如:合情推理、演绎推理、证明方法(包括反证法)都是学生熟悉的,他们早就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些方法运用于学习与生活当中了.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唤起学生的经验,找到知识的生长点,这是学生学习和理解本章内容的基础.3.在教学中,要通过对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和数学发现活动的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4.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对基本的数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首先是对“推理”和“证明”在数学发现活动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本章所介绍的数学方法.如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教学中,应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去探索、猜测一些数学结论,并用演绎推理确认所得结论的正确性,或者用反例推翻错误的猜想.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它们的作用、特点、关系),理解数学发现过程,而不必追求对概念的抽象表述.在证明方法的教学中,应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证明方法的特点,掌握这些方法的思考过程,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而对证明的技巧性不宜作过高的要求.5.数学的推理方法和证明方法,不仅运用在数学中,而且在生活中的其它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要引用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6.公理化思想和机器证明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公理化思想中蕴涵的理性精神,和机器化证明中的算法思想.下面是具体的教学建议,供参考.引言1.华罗庚教授“摸球”的例子,为推理与证明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它具有丰富的教学意义.在教学中不仅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推理”与“证明”是构成探索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活动是一个不断的“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再提出猜想——再验证猜想”的过程,而且应当让学生体会到永不休止的探索精神正是理性精神的表现!而数学家就是通过不断地提出猜想、证明猜想来进行探索活动的!2.引言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我们怎样进行推理?我们怎样验证(证明)结论?)是本大节的中心问题.本节的教学内容就是依据它展开的.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数学活动中常用的两种推理形式,它们具有不同的形式、特点和作用.本节先分别研究它们的特点和作用,然后再通过对具体的数学发现过程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具体的数学思维过程中感受它们的作用.2.演绎、归纳、类比是学生熟悉的推理方式.教材列举了3个例子,开始了对这些推理形式的考察.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3.通过揭示三个推理案例的共同点概括出“推理”的概念.并根据它们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研究,这个过程虽然简单,却体现了案例分析是本章教学的主要形式的特点.2.1.1 合情推理1.合情推理是由G·波利亚提出的概念.他通过对数学发现活动的分析注意到数学活动是由“猜想”和“论证”两个环节构成的,相应地在这两个不同的环节里使用着不同的思维方法,即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教科书中称为演绎推理).G·波利亚并没有为合情推理下定义.实际上,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把合情推理看成是提出猜想的推理而演绎推理是可以给出证明的推理就行了.据此,教科书按照G·波利亚的思路,编写了引言,突出了对探索活动的分析,突出了“猜想”和“证明”两个重要的思维环节,而对合情推理的定义作淡化处理(只在阅读材料中提了一下)(《课程标准》给合情推理作了如下定义: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地结果的推理过程.)2.归纳、类比是合情推理的两种常用的形式,除此以外,合情推理还有其他的多种形式,如:联想、想象、直觉等等.2.1.1.1 归纳推理1.归纳推理是学生熟悉的推理方式.和过去不同,在本节中,我们专注于推理的形式,而不关注推理的内容,即专门对推理的形式进行考察,考察的重点则是归纳推理的特点和它的作用.2.归纳推理的一般模式为:S具有P,1S具有P,2……S n具有P(S,S2,…,S n是A类事物的对象)1——————————————————————————所以,A类事物具有P.教学中可以介绍给学生.3.“思考”要求列举更多的有关归纳推理的例子,下面的例子可供参考.(1)观察:1 = 12,1 + 3 = 22,1 + 3 + 5 = 32,1 + 3 + 5 +7 = 42,由此猜想:1 + 3 + 5 + 7 + …+ (2n1) = n2.(2)1640年,费马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220+ 1 = 3,221+ 1 = 5,222+ 1 = 17,223+ 1 = 257,224+ 1 = 65 537都是素数,由此,他猜想:任何形如22n+ 1(n N)的数(通常称为费马数,记作F n)都是素数.此后,一直未有人怀疑过这个结论.直到1732年,欧拉发现F= 225+ 1 = 4 294 967 297 = 641 6 700 417并不是素数,才推翻费马的猜5想.此例还说明,在归纳推理中,根据同一个前提,可以推出不同的结论:当n > 1时,F n的末位数字是7(猜想).2.要让学生体会到归纳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体现了一种态度.欧拉说:把归纳看成是一种机会,“以便证明它或推翻它”,这就是我们对待归纳的态度,而归纳的价值就在于“在这两种情况之中我们都会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可以看出,归纳的态度就是探索的态度,这一点在华罗庚的“摸球”游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要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活动是在猜想的推动下进行的,没有猜想就没有探索!而归纳的价值就在于它是提出猜想的一种方法!3.在归纳推理中,根据同一个的前提,往往可以推出不同的结论.例如从例4中的推理前提出发,也可以得到当n>1时,F n的末位数字是7的结论(猜想).4.完全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类似)实质上是一种演绎推理,它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是数学证明的工具,因此它不属于合情推理.2.1.1.2 类比推理1.类比推理是学生熟悉的推理方式.和过去不同,在本节中,我们专注于推理的形式,而不关注推理的内容,即专门对推理的形式进行考察.2.类比推理的一般模式为:A类事物具有性质a,b,c,d,B类事物具有性质a',b',c',(a,b,c与a',b',c'相似或相同)————————————————所以,B类事物可能具有性质d'.教学中可以介绍给学生.3.例1是根据等式的性质类比不等式的性质.4.例2可以看成是系统间的类比.用现代数学的角度来看,类比就是两个具有同构关系的模型间的推理.数学(科学)发现活动中的类比绝大多数都是这类类比.在教学中要注意对类比过程的分析.5.类比可以看成是从已知的相似性,推断未知的相似性的推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类比的过程进行分析,弄清在推理中究竟是从哪些已知的“相似性”推出什么样的未知的“相似性”的.6.在运用类比推理时,首先要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然后,再用一类对象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性质,从而得出一个猜想;最后,检验这个猜想.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对对象相似性的模糊认识,要坚持把它们的相似性用语言确切地表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类比和“比喻”区别开来.2.1.2 演绎推理1.演绎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已经在广泛地使用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演绎推理是严格按照逻辑法则进行的推理,是必然性推理的特点.2.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三段论有多种格式,教科书介绍了其中常用的一种,其用意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演绎推理是一种形式化程度相当高的推理,而不是正面讲“三段论”,因此,在教学中不必拓展补充.3.除了三段论以外,演绎推理还有直接推理,关系推理、联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4.三段论也有多种形式,三段论的依据是不言自明的三段论公理:一类事物的全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这类事物的部分也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对此教科书中用集合论的语言和图形作了说明,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三段论.(教学中不必提出三段论公理)5.三段论推理在数学中有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理论初建或概念性质运用的初期.但是数学推理过程不全是三段论组合,直接用三段论推理的并不多,有些数学证明过程(如教科书中例2),虽然可以归结为三段论的组合,但却太为繁琐了,所以并不实用.6.数学并不等同于逻辑,它已独自发展几千年,尤其是它的符号系统,使得它有自身的一套简单的推理形式或规则,尽管它能用三段论解释,但大可不必去追溯它的三段论本源.因而在数学中,直接选定了若干演绎推理的规则.如:“如果q P ⇒,P 真,则q 真”、“如果b c ,,a b ⇒⇒,则c a ⇒”(三段论的“数学形式”)等等.(如课本中例2的证明就使用了这些规则)应该告诉学生,数学中的运算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7.在数学中学习演绎推理,并不等同于学习形式逻辑或数理逻辑,课程标准规定,本小节的学习目标是,“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相信注意到这些,就可以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并掌握教学的分寸了.8.在叙述演绎推理的特点时,要和归纳、类比的特点对照,让学生理解它们是两类不同的推理.9.教科书中说“演绎推理是一种收敛性的思维方法,它较少创造性”,这并不是说,演绎推理就完全没有发现功能,更不是说演绎推理在数学发现活动中没有作用.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演绎推理在发现活动中的作用,教科书提供了阅读材料:“海王星的发现和探索性演绎法”,这个材料对全面准确地理解演绎推理在探索活动中的作用是很有帮助的.2.1.3 推理案例赏析1.《推理案例赏析》是推理方法的综合应用,是对推理方法更深层次的考察.这样,教科书就为推理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总——分——总”的结构,而本小节正是后一个“总”.它引导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对各种推理方法做综合的动态的考察,帮助学生体会不同推理方法的特点和联系,感受它们在数学思维过程中的作用.2.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思维过程的分析.课本中提供的思维过程只是几种典型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着这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有更多的想法,应该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对课本中的思考过程做出评价.3.关于例1的教学.(1)“提出问题”是数学发现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教学中要注意分析提出问题的过程.在例1和例2中,都是通过类比提出研究课题的.(2)课本中的思路1是“归纳的方案”,总的说,它是通过归纳提出猜想的.但是应该注意到,作为归纳基础的“表”中的每个数据都是由运算提供的,也就是说,演绎提供了归纳的基础.所以说:在数学发现活动中,演绎起到了类似“实验”的作用,在这里演绎为归纳提供了前提.(3)在“归纳的方案”中,解题者原本希望从表2-1-5中归纳出一般结论,可是却失败了,但是正是失败引导他尝试计算S1(n)和S2(n)的比,找到了通向成功的路.要让学生体会到发现活动都是具有尝试的性质的,失败是经常会遇到的,所以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对思维过程进行调控的重要性.对此,在“思路2”和例2中,都有体现.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发现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艰苦的过程,认识到思维调控的重要性.(4)尝试计算S1(n)和S2(n)的比,是导致发现的关键,这个念头是由“联想”激发的.联想也是合情推理的一种方法.(5)思路2是一个“演绎的方案”,但这并不是说,在这个方案中没有使用合情推理的方法,相反地,应该说合情推理在这个方案中同样起了关键的作用.比如,这个方案中的“初始念头”——“尝试用直接相加的方法求出自然数的平方和”就是由合情推理提供的.(6)在思路2的教学中,设置了“(2)从失败中汲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新的尝试”的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思维调控的重要性,注意对思维过程的分析,进而养成反思的习惯.(7)“既然能用上面的方法求出S1(n),那么我们也应该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求出S2(n)”,这也是一个猜想,它是由类比得到的.4.关于例2的教学.(1)例2通过具体的问题对类比推理的方法做了更深入的介绍.类比在数学发现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让学生学会自觉地科学地把类比方法运用到发现活动中去.(2)把棱台和梯形类比,开始只是模糊的念头,通过分析,清晰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这时才会有科学的“类比推理”.因此,“确定类比对象”和“对类比对象的进一步分析”都是重要的思维环节,是进行类比推理的前提.学生在使用类比时,经常忽略这些环节.(3)验证猜想的过程也是对猜想做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合情推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请注意合情推理在“验证猜想”中的作用.(4)从美感出发做出的判断,可以称为审美推断.本例在“验证猜想”的环节中,使用了这种方法.审美推断也是一种合情推理的方法,在科学发现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案例的分析,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审美在发现活动中的作用.(5)在公式(猜想)的调整过程中,实际上使用的是“探索性演绎法”(即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的演绎推理),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演绎推理”在数学发现活动中所具有的类似于“实验”的功能.5.关于实习作业.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完成实习作业.例如可以引用本书提到的数学史中的例子:如欧拉公式、哥德巴赫猜想等,也可以从教科书中选取案例如:“正弦定理的发现”、“余弦定理的发现”、“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等等.通过反思,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如你是怎样解决某个问题的).6.在思考以及实习作业中,教材反复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其用意是希望为学生分析思维活动时提供一个反思的框架.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直接证法与间接证法的特点,知道证明的一般步骤,能使用它们证明问题,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概念”,在“概念”上下功夫.2.1 直接证明1.课本中选用的两个例子都是学生熟知的,在《数学(必修5)》的基本不等式中就采用了这两个证明.现在教科书把它用作讨论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素材,是为了让学生能集中精力关注这两种证明方法形式结构上的特点和区别,进而展开对证明方法的研究.2.一般地,分析法和综合法是两种常见的思维方法,人们利用它们来寻求证明问题的思路.在教科书中是把它们看成两种证明方法的(指呈现出来的证明过程).思维方法和证明方法当然有微妙的差别,但是如果把“证明”看成是思维过程,这样做也就没有什么不可以.3.综合法,从条件出发,“由因导果”,分析法,紧抓证题目标,“执果索因”.在实际的解题活动中,总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的.2.2 间接证明1.反证法是一种重要的间接证法(同一法也是一种重要的间接证法).在教学中应先让学生弄清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区别,然后再转入反证法.2.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初步时,已经使用反证法,因此他们是有经验的,但当时并没有正面介绍反证法.3.反证法的逻辑依据是矛盾律和排中律.反证法的实质在于:若肯定定理的假设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具体地说,反证法不直接证明命题“若p则q”,而是从原题的反论题“既p又┐q”入手,由p与┐q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矛盾结果;根据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断定反论题“既p又┐q”为假;进而再根据排中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由此肯定命题“若p则q”为真.虽然学生没有学过排中律和矛盾律,但是由于这两个定律的“准公理性”,学生还是能理解反证法的思想的,因而在教学中没有必要提出排中律和矛盾律.2.3 公理化思想1.公理化思想体现了数学中的理性精神和求真意识.为了确保命题真实性,数学对命题提出了演绎证明的要求,这种要求直接导致公理化产生.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2.公理是“公认正确而不需证明的命题”,是“证明其它一切命题的基础”,是“选定”和“设置”的,都体现了现代公理法的思想,在教学中不要过多地强调公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的”说法.3.可以建议有兴趣的学生阅读《数学史初步》中有关非欧几何的材料.教学案例:归纳推理执教:高建国(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点评:张乃达(江苏省扬州中学)1.概念、技能、能力、态度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看归纳.第一种是把它看成一个概念,这要弄清什么是推理?什么是归纳推理?这是从知识层面来看归纳的;第二种是把归纳看成是一种方法,这就要弄清怎样进行归纳?归纳有哪几步?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又怎么做?等等,这是从技能层面来看归纳的.第三种是把归纳看成是一种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归纳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分析,分析到位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归纳才能得到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从能力的层面看归纳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大都习惯于从上面三个层次看归纳,并以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这正是习惯于从知识与能力的层面看待数学教育的体现!其实,如果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就可以看到归纳还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归纳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探究的态度,它总是用探究者的眼光来看世界——看到某些现象,总想从中归纳出某种规律!促使哥德巴赫提出那个著名的猜想的正是这种态度,向中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目的也正是让他们学习这种态度!这种态度正是理性精神的表现!也是这节课中最有教育价值的东西!通过上面的分析,对这节课应该怎么上就清楚了.通过这节课当然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推理?什么是归纳?怎样进行归纳?但是这并不是重点,其实学生早就在使用归纳的方法了,现在只要正面的小结一下就可以了!提高归纳的能力也不是这节课能够实现的目标,归纳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它不能独立于思维能力之外,也不是通过这节课就能实现的目标!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归纳态度的培养和探究精神的激发!在本节课中,执教老师对课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较好地处理了概念、技能、能力和态度的关系.渗透了归纳态度的培养,探求欲望的激发,让学生体会到,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存在着值得探索的问题,到处都可以运用归纳的方法来提出猜想,进而展开探索的活动,这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形成是很有意义的.2.用数学(家)的眼光看世界。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整合提升
整合提升知识网络知识回顾推理是人们思维活动的过程.本章主要介绍人们在日常活动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主要学习了直接证明、间接证明以及数学归纳法.1.归纳和类比都是合情推理.前者是由特殊到一般、部分到整体的推理,后者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但二者都能由已知推测未知,都能用于猜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为真,有待进一步证明.2.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不同,它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数学中证明的基本推理形式,也是公理化体系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另一方面,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又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论证前者的可靠性.3.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是数学证明的两类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的两类基本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的证明方法;分析法是由结论追溯到条件的证明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间接证法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反证法.反证法是从结论反面成立出发,推出矛盾的证明方法.4.数学归纳法主要用于解决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证明时,它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它的第一步(归纳奠基)n=n 0时结论成立,第二步(归纳递推)假设n=k 时结论成立,推得n=k+1时结论也成立.数学归纳法原理建立在归纳公理的基础上,它可用有限的步骤(两步)证明出无限个命题成立.典例精讲【例1】 若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且a n >0,则有数列b n =n n a a a 21(n ∈N *)也为等比数列,类比上述性质,可得猜想:若数列{c n }是等差数列,则有d n =______________也是等差数列. 解:类比猜想可得d n =nc c c n +++ 21也成等差数列,若设等差数列{c n }的公差为x, 则d n nc c c n +++ 21 =nx n n nc 2)1(1-+=c 1+(n-1)·2x .可见{d n }是一个以c 1为首项,2x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故猜想是正确的. 点评:类比猜想是以两个对象之间某已知的相同或相似点为根据,从而推出对象之间未知的相似点的推理方法,这个根据是不充分的,因而类比推理的结论有时正确,有时不正确,其结论都需要证明.【例2】 {a n }是由非负整数组成的数列,满足a 1=0,a 2=3,a n+1a n =(a n-1+2)(a n-2+2),n=3,4,5,…,求a 3.解:由已知a 4a 3=(a 2+2)(a 1+2)=5×2=10×1,∴a 3可能取值1,2,5,10.若a 3=1,a 4=10,从而a 5=1015)2)(2(423=++a a a =23, 显然a 5不是非负整数,与题设矛盾.若a 3=10,则a 4=1,从而a 5=60.但再计算a 6=53,也与题设矛盾. ∴a 3=2,a 4=5.温馨提示本例用归纳、猜想、证明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已给出a 1\,a 2,但递推式是关于连续四项的一个等式,若无其他条件一般是不能确定数列的,因a n ∈N,可用整数知识及反证法推理来确定a 3=2,a 4=5.【例3】 抛物线y=21x 2-1上是否存在着关于直线y=x 对称的两点,证明你的结论. 证明:假设抛物线y=21x 2-1上存在着关于直线y=x 对称的两点P (a,b )和Q (b,a ),这里a\,b 是不相等的实数,则⎪⎪⎩⎪⎪⎨⎧-=-=)2(.121)1(),(21222b a a b b ②-①,得(a-b )=21(b 2-a 2), 则(a-b )(a+b+2)=0.∵a≠b,∴a-b≠0.那么a+b+2=0.∴b=-a-2代入①得a 2+2a+2=0.∵Δ=22-4×1×2<0,∴方程没有实数根,这与a 是实数矛盾.因此抛物线y=21x 2-1上不存在关于直线y=x 对称的两点. 温馨提示符合条件的点或者存在或者不存在,二者必居其一,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我们可以假设这样的点存在,然后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和正确的运算,如果能求出这样的点,那就证明这样的点存在,如果因此引出矛盾,那就从反面证明这样的点是不存在的.可见,借助反证法可解探索结论的开放性问题.【例4】 设长为a 、b 、c 的三条线段可以构成锐角三角形.证明存在一个对棱相等且棱长分别为a 、b 、c 的四面体并计算其体积.证明:由已知条件得a 2+b 2-c 2>0,b 2+c 2-a 2>0,c 2+a 2-b 2>0.令x=2222c b a -+, y=2222a c b -+, z=2222b a c -+. 分别以x 、y 、z 为过同一顶点的棱长作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则A 1D=BC 1=a,AB 1=C 1D=b,BD=A 1C 1=c,∴四面体C 1—A 1BD 符合题意,其体积等于长方体体积减去四个直角四面体的体积. ∴V C1—A1BD =xyz-4×61xyz=31xyz =))()((122222222222b a c a c b c b a -+-+-+. 温馨提示本题关键是将长为a 、b 、c 的锐角三角形与长方体过某顶点的截面三角形类比,构造出完整图形后,证明其符合条件.【例5】 设F 1、F 2分别为椭圆C :2222by a x +=1(a>b>0)的左、右两个焦点. (1)若椭圆C 上的点A (1,23)到F 1、F 2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4,写出椭圆C 的方程和焦点坐标;(2)设点K 是(1)中所得椭圆上的动点,求线段F 1K 的中点的轨迹方程;(3)已知椭圆具有性质:若M 、N 是椭圆C 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P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M 、PN 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k PM ,k PN 时,那么k PM 与k PN 之积是与点P 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写出双曲线2222by a x -=1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 解:(1)椭圆C 的焦点在x 轴上,由椭圆上的点A 到F 1、F 2两点的距离之和是4,得2a=4,即a=2.又点A (1,23)在椭圆上,因此222)23(21b+=1,b 2=3. ∴c 2=a 2-b 2=1.∴椭圆C 的方程为3422y x +=1,焦点F 1(-1,0),F 2(1,0). (2)设椭圆C 上的动点为K (x 1,y 1),线段F 1K 的中点Q (x,y )满足:x=2,2111y y x =+-, ∴x 1=2x+1,y 1=2y. ∴3)2(4)12(222y x ++=1,即(x+21)2+342y =1为所求的轨迹方程. (3)类似的性质为:若M 、N 是双曲线2222by a x -=1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P 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M 、PN 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k PM 、k PN 时,那么k PM 与k PN 之积是与点P 位置无关的定值.设点M 的坐标为(m,n ),则点N 的坐标为(-m,-n ),其中2222bn a m -=1. 又设点P 的坐标为(x,y ),由k PM =m x n y --, k PN =mx n y ++得k PM ·k PN =2222mx n y m x n y m x n y --=++∙--. 将y 2=22a b x 2-b 2,n 2=22a b m 2-b 2代入,得k PM ·k PN =v.。
高中数学选修2-2(人教A版)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及答案
高中数学选修2-2(人教A版)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 3数学归纳法一、学习任务1. 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2. 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3. 掌握数学归纳法的特点和步骤.二、课后作业 (查看更多本章节同步练习题,请到快乐学)答案: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第一步应验证 A .B .C .D .C ⩾(n ⩾3,n ∈N )3n n 3()n =1n =2n =3n =4答案: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 为正奇数时, 能被 整除"时,第二步归纳假设应写成A .假设 时正确,再推证 正确B .假设 时正确,再推证 正确C .假设 时正确,再推证 正确D .假设 时正确,再推证 正确Bn +x n y n x +y ()n =2k +1(k ∈)N ∗n =2k +3n =2k −1(k ∈)N ∗n =2k +1n =k (k ⩾1,k ∈)N ∗n =k +2n ⩽k (k ⩾1,k ∈)N ∗n =k +2答案:解析: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的过程中,第二步假设 时等式成立,则当 时应得到 A .B .C .D .B时,等式左边 .1+3+5+⋯+(2n −1)=(n ∈)n 2N ∗n =k n =k +1()1+3+5+⋯+(2k +1)=k 21+3+5+⋯+(2k +1)=(k +1)21+3+5+⋯+(2k +1)=(k +2)21+3+5+⋯+(2k +1)=(k +3)2∵n =k +1=1+3+5+…+(2k −1)+(2k +1)=+(2k +1)=k 2(k +1)24. 设平面内有 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共点,设 条直线的交点个数为 ,则 与 的关系是 A .B .C .D .k k f (k )f (k +1)f (k )()f (k +1)=f (k )+k −1f (k +1)=f (k )+k +1f (k +1)=f (k )+k +2f (k +1)=f (k )+k高考不提分,赔付1万元,关注快乐学了解详情。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第2章 推理与证明2.1.2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4.下列推理是否正确,错误的请指出其错误之处: (1)求证: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证明:设四边形ABCD是矩形,则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有∠ A+∠ B+∠ C+∠ D=90°+90°+90°+90°=360°,所以 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2)“因为过不共线的三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大前提), 而A,B,C为空间三点(小前提),所以过A,B,C三点只能确 定一个平面(结论).” (3)“因为金属铜、铁、铝能够导电(大前提),而金是金 属(小前提),所以金能导电(结论).”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解析: (1)每个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 提)
正方形是菱形, 提)
所以,正方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 (2)两个角是对顶角则两角相等, 提) ∠1和∠2不相等, 提) 所以,∠1和∠2不是对顶角.
(大前 (小前 (结论) (大前 (小前
数学 选修2-2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1)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
75不能被2整除.
提)
75是奇数.
(结论)
(2)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Rt△ABC是三角形.
(小前提)
Rt△ABC的内角和为180°.
(大前提) (小前
(大前提) (结论)
数学 选修2-2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同步教案
例2. 在ABC ∆中,若090=∠C ,则1cos cos 22=+B A ,用类比的方法,猜想三棱锥的类似性质,并证明你的猜想.例3. 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输,发送方由明文→密文(加密),接受方由密文→明文(解密),已知加密规则为:明文d c b a ,,,对应密文d d c c b b a 4,32,2,2+++,例如,明文1,2,3,4对应密文5,7,18,16.当接受方收到密文14,9,23,28时,则解密得到的明文为( ). A . 4,6,1,7 B . 7,6,1,4C . 6,4,1,7D . 1,6,4,7 【方法技巧】1.归纳推理的一些常见形式:一是“具有共同特征型”,二是“递推型”,三是“循环型”(周期性).2.类比推理常见的情形有:平面向空间类比;低维向高维类比;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类比;实数集的性质向复数集的性质类比;圆锥曲线间的类比等.做题时应注意:(1)找两类对象的对应元素,如:三角形对应三棱锥,圆对应球,面积对应体积,平面上的角对应空间角等等;(2)找对应元素的对应关系,如:两条边(直线)垂直对应线面垂直或面面垂直,边相等对应面积相等. 3.掌握利用“三段论”进行推理.巩固训练1. 图(1)、(2)、(3)、(4)分别包含1个、5个、13个、25个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迎迎”,按同样的方式构造图形,设第n 个图形包含()f n 个“福娃迎迎”,则(5)f = ;()(1)f n f n --= .(答案用数字或n 的解析式表示)2. 已知ABC ∆的三边长为c b a ,,,内切圆半径为r (用的面积表示ABC S ABC ∆∆),则ABC S ∆)(21c b a r ++=;类比这一结论有:若三棱锥BCD A -的内切球半径为R ,则三棱锥体积=-BCD A V .3. 对于任意的两个实数对(,)a b 和(,)c d ,规定:(,)(,)a b c d =,当且仅当,a c b d ==;运算“⊗”为:(,)(,)(,)a b c d ac bd bc ad ⊗=-+;运算“⊕”为:(,)(,)(,)a b c d a c b d ⊕=++,设,p q R ∈,若(1,2)(,)(5,0)p q ⊗=,则(1,2)(,)p q ⊕=………( )A .(4,0)B .(2,0)C .(0,2)D .(0,4)-(1)写出,,21a a 3a ;(2)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方法技巧】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一些等式,命题关键在于“先看项”,弄清等式两边的构成规律,等式的两边各有多少项,项的多少与n 的取值是否有关,由到时等式的两边会增加多少项,增加怎样的项.2.在证明过程中,(I )考虑“n 取第一个值的命题形式”时,需认真对待,一般情况是把第一个值代入通项,考察命题的真假,(II )步骤②在由到的递推过程中,必须用归纳假设,不用归纳假设的证明就不是数学归纳法.3. “归纳——猜想——证明”是一个完整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巩固训练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333112(1)()2n n n n N *⎡⎤++⋅⋅⋅+=+∈⎢⎥⎣⎦2.已知数列1111,,,,,122334n(1)n ⋅⋅⋅⋅⋅⋅⨯⨯⨯+,计算1234,,,S S S S ,由此推测计算n S 的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课后作业1.命题“有些有理数是无限循环小数,整数是有理数,所以整数是无限循环小数”是假命题,推理错误的原因是( )A .使用了归纳推理B .使用了类比推理C .使用了“三段论”,但大前提错误D .使用了“三段论”,但小前提错误 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内角和至少有一个不大于060”时,应假设( ) A. 三个内角都不大于060 B. 三个内角都大于060 C. 三个内角至多有一个大于060 D. 三个内角至多有两个大于0603.若三角形能剖分为两个与自己相似的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4.如图第n 个图形是由正2n +边形“扩展”而来(1,2,3)n =⋅⋅⋅,则第n 2-个图形中共有 个顶点.5.对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m 的n 次方幂有如下分解方式: 2213=+ 23135=++ 241357=+++3235=+ 337911=++ 3413151719=+++根据上述分解规律,则2513579=++++, 若3*()m m N ∈的分解中最小的数是73,则m 的值为_ __ .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一般方程为0=++C By Ax ,圆心在),(00y x 的圆的一般方程为22020)()(r y y x x =-+-;则类似的,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平面的一般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球心在),,(000z y x 的球的一般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如果函数)(x f 在区间D 上是凸函数,那么对于区间D 内的任意1x ,2x ,…,n x ,都有)()()()(2121nx x x f n x f x f x f nn +++≤+++ .若x y sin =在区间(0,)π上是凸函数,那么在ABC ∆中,C B A sin sin sin ++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___.8.设P 是ABC ∆内一点,ABC ∆三边上的高分别为A h 、B h 、C h ,P 到三边的距离依次为a l 、b l 、c l ,则有a b c A B Cl l lh h h ++=______________;类比到空间,设P 是四面体ABCD 内一点,四顶点到对面的距离分别是A h 、B h 、C h 、D h ,P 到这四个面的距离依次是a l 、b l 、c l 、d l ,则有_________________。
(新课程)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归纳整合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2-2
【例 7】 等比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已知对任意的 n∈N*, 点(n,Sn)均在函数 y=bx+r(b>0 且 b≠1,b,r 均为常数)的 图象上. (1)求 r 的值; (2)当 b=2 时,记 bn=2(log2an+1)(n∈N*),
第26页,共45页。
又D→A=(0,0,2)为平面 DCEF 的法向量,
∴cos〈M→N,D→A〉=
→→ MN·DA →→
=-
36,
|MN||DA|
∴MN 与平面 DCE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图(2)
|cos〈M→N,D→A〉|=
6 3.
第22页,共45页。
(2)证明 假设直线ME与BN共面,则AB⊂平面MBEN,且平面 MBEN与平面DCEF交于EN, ∵两正方形不共面, ∴AB⊄平面DCEF. 又AB∥CD,所以AB∥平面DCEF,而EN为平面MBEN与平面 DCEF的交线,
反证法是高中数学的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在不等式和立体 几何的证明中经常用到,在高考题中也经常体现,它所反映出的 “正难则反”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更为重要.反证法主要证明: 否定性、唯一性命题;至多、至少型问题;几何问题.
第19页,共45页。
【例6】 如图所示,已知两个正方形ABCD和DCEF不在同一平面 内,M,N分别为AB、DF的中点. (1)若平面ABCD⊥平面DCEF,求直线MN与平面DCEF所成角 的正弦值; (2)用反证法证明:直线ME与BN是两条异面直线.
第23页,共45页。
∴AB∥EN. 又AB∥CD∥EF, ∴EN∥EF, 这与EN∩EF=E矛盾,故假设不成立. ∴ME与BN不共面,即它们是异面直线.
第24页,共45页。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2 反证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A版选修2-2-新人教A版高二选
2.2.2 反证法一、选择题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至少有一个不大于60度”时,反设正确的是()A .假设三内角都不大于60度B .假设三内角都大于60度C .假设三内角至多有一个大于60度D .假设三内角至多有两个大于60度【答案】B【解析】由反证法的证明命题的格式和语言可知答案B 是正确的,所以选B.2.用反证法证明“如果a b >>A =<=C D =<【答案】D【解析】>反证法需假设结论的反面,应为小于或等于,=<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b a ,为实数,则方程02=++b ax x 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A .方程02=++b ax x 没有实根B .方程02=++b ax x 至多有一个实根C .方程02=++b ax x 至多有两个实根D .方程02=++b ax x 恰好有两个实根【答案】A【解析】方程02=++b ax x 至少有一个实根的否定是方程02=++b ax x 没有实根,∴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b a ,为实数,则方程02=++b ax x 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方程02=++b ax x 没有实根.故选A .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a b ∈N ,,如果ab 可以被5整除,那么a ,b 至少有1个能被5整除.”假设的内容是()A .a ,b 都能被5整除B .a ,b 都不能被5整除C .a 不能被5整除D .a ,b 有1个不能被5整除【答案】B【解析】用反证法证明时,要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的反面成立,本题中应反设a ,b 都不能被5整除.5.用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时,首先应该做出与命题结论相反的假设.否定“自然数c b a ,,中恰有一个偶数”时正确的假设为()A .自然数c b a ,,都是奇数B .自然数c b a ,,都是偶数C .自然数c b a ,,中至少有两个偶数D .自然数c b a ,,中至少有两个偶数或都是奇数【答案】D【解析】反证法证明时应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的反面成立,本题需反设为自然数c b a ,,中至少有两个偶数或都是奇数.6.设椭圆22221x y a b +=(a >b >0)的离心率为e =12,右焦点为F (c ,0),方程ax 2+bx -c =0的两个实根分别为x 1和x 2,则点P (x 1,x 2)( )A .必在圆x 2+y 2=2上B .必在圆x 2+y 2=2外C .必在圆x 2+y 2=2内D .以上三种情形都有可能【答案】C 【解析】∵12c e a ==,∴a =2c ,∴b 2=a 2-c 2=3c 2.假设点P (x 1,x 2)不在圆 x 2+y 2=2内,则22122x x +≥,但()222212121222b c x x x x x x a a ⎛⎫+=+-=-+ ⎪⎝⎭ 223272424c c c c =+=<,矛盾.∴假设不成立.∴点P 必在圆x 2+y 2=2内.故选C.二、填空题7.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 ,b 为实数,则方程x 3+ax +b =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答案】方程x 3+ax +b =0没有实根【解析】因为“方程x 3+ax +b =0至少有一个实根”等价于“方程x 3+ax +b =0的实根个数大于或等于1”,所以假设是“方程x 3+ax +b =0没有实根”.8.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210x -=,则1x =-或1x =”时,应假设.【答案】1-≠x 且1≠x【解析】反证法的反设只否定结论,或的否定是且,所以是1-≠x 且1≠x .9.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实数a 、b 、c 满足a +b +c =1,则a 、b 、c 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小于31”时,第一步应写:假设.【答案】c b a ,,都小于31 【解析】反证法第一步是否定结论,a 、b 、c 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小于31的否定是c b a ,,都小于31. 10.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有三个步骤:①∠A +∠B +∠C =90°+90°+∠C >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矛盾,故假设错误. ②所以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③假设△ABC 中有两个直角,不妨设∠A =90°,∠B =90°.上述步骤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答案】③①②【解析】由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的步骤可知,步骤的顺序应为③①②.。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复习》示范教案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复习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理解,力争使学生做到规范的应用这两种推理方法去解决相关问题;(2)掌握两种证明方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并熟练掌握两种证明方法的操作流程;(3)进一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步骤,通过证明数学命题巩固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再认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推理与证明的原理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或演绎推理的能力,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推理与证明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1)能利用归纳、类比、“三段论”进行简单推理;(2)了解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3)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运用它证明一些与正整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难点:(1)根据归纳、类比、“三段论”推理的结构和特点,进行简单推理(2)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或把不同的证明方法综合使用;(3)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实质,了解第二个步骤的作用,并且能够根据归纳假设作出证明.教学过程形成网络1.本章的知识结构图:2.本章基本知识点:(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①归纳推理的概念:根据一类事物的______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该类事物的____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或有____事实概括出________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到______的推理.②类比推理的定义:这种由两个(两类)对象具有__________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__________,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______到________的推理.③合情推理的定义: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统称为合情推理.④演绎推理的定义:从____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由______到______的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ⅰ)大前提——____________;(ⅱ)小前提——____________;(ⅲ)结论——______________.(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①综合法定义:一般地,利用____________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②分析法定义:一般地,从______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__________,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③反证法定义:假设__________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________,从而证明了__________,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④数学归纳法定义: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P(n),可按下列步骤进行:(ⅰ)(归纳奠基)证明当______时命题成立;(ⅱ)(归纳递推)假设________命题成立,证明当____也成立.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上述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知识填空.2.在完成知识填空的同时,回想一下本章主要有哪些基本题型,解决这些基本题型的方法和步骤分别是什么?活动设计:学生独立完成基本知识填空,然后让几位同学口答填空答案,教师借助多媒体投影出知识填空的答案,适当的规范学生的表述,回忆旧知识,并思考、讨论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学情预测:学生在前面几节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顺利的完成基本知识填空,但在准确、规范表达上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题型和方法的总结更是五花八门.活动结果:知识填空答案:(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①部分全部个别一般结论部分整体个别一般②某些类似特征已知特征特殊特殊③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归纳类比④一般性的原理一般特殊已知的一般原理所研究的特殊情况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的判断(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①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②要证明的结论 充分条件③原命题 假设错误 原命题正确④(ⅰ)n 取第一个值n 0(n 0∈N *)(ⅱ)n =k(k ≥n 0,k ∈N *)时当n =k +1时命题设计意图全面系统地梳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教师利用下一环节“典型示例”和同学们一块总结本章的重点题型和方法.典型示例类型一:归纳推理例1观察圆周上n 个点之间所连的弦,发现两个点可以连一条弦,3个点可以连3条弦,4个点可以连6条弦,5个点可以连10条弦,你由此可以归纳出什么规律?思路分析: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是:(1)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性质,(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达的一般性命题(猜想).解:设f(n)为n 个点可连的弦的条数,则f(2)=1,f(3)=3,f(4)=6,…,猜想:f(n)=n (n -1)2. 点评:归纳推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推理,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的猜想,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巩固练习1.下列推理是归纳推理的是( )A .A 、B 为定点,若动点P 满足︱PA ︱+︱PB ︱=2a >︱AB ︱,则点P 的轨迹是椭圆B .由a 1=1,a n +1=3a n -1,求出S 1,S 2,S 3,猜想出数列的通项a n 和S n 的表达式C .由圆x 2+y 2=1的面积S =πr 2,猜想出椭圆的面积S =πabD .科学家利用鱼的沉浮原理制造潜艇2.如下图为一串白黑相间排列的珠子,按这种规律往下排起来,那么第36颗珠子应是什么颜色的?( )A .白色B .黑色C .白色可能性大D .黑色可能性大答案:1.B 2.A类型二:类比推理例2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a 10=0,则有等式a 1+a 2+…+a n =a 1+a 2+…+a 19-n (n <19,n ∈N *)成立.类比上述性质,在等比数列{b n }中,若b 9=1,则有等式______成立.思路分析: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准确表述的相似特征;然后,由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从而做出一个猜想.解: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a 10=0,则a 1+a 19=a 2+a 18=…=a n +a 20-n =2a 10=0, 所以a 1+a 2+…+a n +…+a 19=0,即a 1+a 2+…+a n =-a 19-a 18-…-a n +1=a 1+a 2+…+a 19-n .相似地,在等比数列{b n }中,若b 9=1,则有等式b 1·b 2·…·b n =b 1·b 2·…·b 17-n (n <17,n ∈N *)成立.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考查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由等差数列{a n }满足的一般结论,而得到等比数列{b n }所满足的一般结论.巩固练习平面内的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有多个,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类似地写出空间的一个四棱柱为平行六面体的两个充要条件.充要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充要条件②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底面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组相对侧面分别平行类型三:演绎推理例3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N 分别为棱AB ,BC 的中点.证明:平面MNB 1⊥平面BDD 1B 1.思路分析:本题所依据的大前提是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小前提是平面MNB 1与平面BDD 1B 1之间所满足的证明面面垂直所需要的条件,这是证明本题的关键.证明: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BB 1⊥平面ABCD ,MN ⊂平面ABCD ,∴BB 1⊥MN.∵MN ∥AC ,AC ⊥BD ,∴MN ⊥BD.又BD ∩BB 1=B ,∴MN ⊥平面BDD 1B 1.∵MN ⊂平面MNB 1,∴平面MNB 1⊥平面BDD 1B 1.点评:“三段论”中,第一个判断称为大前提,它提供了一个一般原理,第二判断叫小前提,指出了一个特殊情况,这两个判断联合起来,揭示了一般原理和特殊情况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了第三个判断结论,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有蕴含关系,因而,只要前提是真的,推理的形式是正确的,那么结论必然是真的,但错误的前提可导致错误的结论.巩固练习如果函数f(x +1)是偶函数,那么函数y =f(2x)的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是直线…( )A .x =-1B .x =1C .x =-12D .x =12答案:D类型四:直接证明例4已知a ,b ,c 为正实数,a +b +c =1.求证:a 2+b 2+c 2≥13. 思路分析:这是一个条件不等式的证明问题,要注意观察不等式的结构特点和已知条件的合理应用,从而选择出适当的证明方法.证明:(法一):a 2+b 2+c 2-13=13(3a 2+3b 2+3c 2-1)=13[3a 2+3b 2+3c 2-(a +b +c)2]=13(3a 2+3b 2+3c 2-a 2-b 2-c 2-2ab -2ac -2bc)=13[(a -b)2+(b -c)2+(a -c)2]≥0,∴a 2+b 2+c 2≥13. (法二):(a +b +c)2=a 2+b 2+c 2+2ab +2ac +2bc ≤a 2+b 2+c 2+a 2+b 2+b 2+c 2+c 2+a 2,∴3(a 2+b 2+c 2)≥(a +b +c)2=1.∴a 2+b 2+c 2≥13. (法三):设a =13+α,b =13+β,c =13+γ.∵a +b +c =1,∴α+β+γ=0. ∴a 2+b 2+c 2=(13+α)2+(13+β)2+(13+γ)2=13+23(α+β+γ)+α2+β2+γ2=13+α2+β2+γ2≥13.∴a 2+b 2+c 2≥13. 点评:充分利用“1”的代换是本题化简证明的关键.巩固练习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a n -(12)n -1+2(n 为正整数),令b n =2n a n , 求证: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并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解:(1)由S n =-a n -(12)n -1+2得a 1=-a 1+1 a 1=12, 并且a n +1=S n +1-S n =-a n +1-(12)n +2-[-a n -(12)n -1+2]=a n -a n +1+(12)n , 得到a n +1=12a n +12n +1.于是b n +1=2n +1a n +1=2n a n +1=b n +1. ∴数列{b n }是以1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b n =b 1+(n -1)d ,∴b n =n.又∵b n =2n a n ,∴a n =n 2n . 类型五:间接证明例5已知a ,b ,c ∈(0,1),求证:(1-a)b ,(1-b)c ,(1-c)a 不能同时大于14. 思路分析:这是否定性命题,条件比较简单,直接证明比较难入手,可考虑用反证法.解:假设三式同时大于14,即(1-a)b>14,(1-b)c>14,(1-c)a>14, 三式同向相乘,得(1-a)a(1-b)b(1-c)c>164.① 又(1-a)a ≤(1-a +a 2)2=14,同理,(1-b)b ≤14,(1-c)c ≤14. 所以(1-a)a(1-b)b(1-c)c ≤164, 与①式矛盾,即假设前提不成立,故结论正确.点评:反证法常用于直接证明困难或以否定形式出现的命题;涉及“都是……”“都不是……”“至少……”“至多……”等形式的命题,也常用反证法.巩固练习已知:ac ≥2(b +d).求证:方程x 2+ax +b =0与方程x 2+cx +d =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证明:假设两方程都没有实数根,则Δ1=a 2-4b<0与Δ2=c 2-4d<0,有a 2+c 2<4(b +d),而a 2+c 2≥2ac ,从而有4(b +d)>2ac ,即ac<2(b +d),与已知矛盾,故原命题成立.类型六:数学归纳法例6已知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对任意的n ∈N *,点(n ,S n )均在函数y =b x +r(b>0且b ≠1,b ,r 均为常数)的图象上.(1)求r 的值;(2)当b =2时,记b n =2(log 2a n +1)(n ∈N *),证明对任意的n ∈N *,不等式b 1+1b 1·b 2+1b 2·…·b n +1b n >n +1成立. 解:(1)因为对任意的n ∈N *,点(n ,S n )均在函数y =b x +r 的图象上,所以得S n =b n +r. 当n =1时,a 1=S 1=b +r ;当n ≥2时,a n =S n -S n -1=b n +r -(b n -1+r)=b n -b n -1=(b -1)b n -1.又因为{a n }为等比数列,所以r =-1,公比为b ,a n =(b -1)b n -1.(2)证明:当b =2时,a n =(b -1)b n -1=2n -1,b n =2(log 2a n +1)=2(log 22n -1+1)=2n ,则b n +1b n =2n +12n ,所以b 1+1b 1·b 2+1b 2·…·b n +1b n =32·54·76·…·2n +12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b 1+1b 1·b 2+1b 2·…·b n +1b n =32·54·76·…·2n +12n >n +1成立. ①当n =1时,左边=32,右边=2,因为32>2,所以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当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b 1+1b 1·b 2+1b 2·…·b k +1b k =32·54·76·…·2k +12k >k +1成立. 则当n =k +1时,左边=b 1+1b 1·b 2+1b 2·…·b k +1b k ·b k +1+1b k +1=32·54·76·…·2k +12k ·2k +32k +2>k +1·2k +32k +2=(2k +3)24(k +1) =4(k +1)2+4(k +1)+14(k +1)=(k +1)+1+14(k +1)>(k +1)+1. 所以当n =k +1时,不等式也成立.由①、②可得不等式对任意的n ∈N *都成立.巩固练习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n 为正偶数时某命题成立,若已假设n =k(k ≥2偶数)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要用归纳假设再证( )A .n =k +1时等式成立B .n =k +2时等式成立C .n =2k +2时等式成立D .n =2(k +2)时等式成立2.设f(x)是定义在正整数集上的函数,且f(x)满足:“当f(k)≥k 2成立时,总可推出f(k +1)≥(k +1)2成立”.那么,下列命题总成立的是( )A .若f(3)≥9成立,则当k ≥1时,均有f(k)≥k 2成立B .若f(5)≥25成立,则当k ≤5时,均有f(k)≥k 2成立C .若f(7)<49成立,则当k ≥8时,均有f(k)<k 2成立D .若f(4)=25成立,则当k ≥4时,均有f(k)≥k 2成立答案:1.B 2.D拓展实例例 已知函数f(x)=a x +x -2x +1(a>1). (1)证明函数f(x)在(-1,+∞)上为增函数;(2)用反证法证明f(x)=0没有负数根.思路分析:(1)直接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即可.(2)合理利用第(1)问提供的结论,当f(x)=0有负数根时,利用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找到与已知矛盾的结论即可.证明:(1)任取x 1,x 2∈(-1,+∞),不妨设x 1<x 2,则x 2-x 1>0,ax 2-x 1>1,且ax 1>0,所以ax 2-ax 1=ax 1(ax 2-x 1-1)>0.又因为x 1+1>0,x 2+1>0,所以x 2-2x 2+1-x 1-2x 1+1=(x 2-2)(x 1+1)-(x 1-2)(x 2+1)(x 2+1)(x 1+1)=3(x 2-x 1)(x 2+1)(x 1+1)>0, 于是f(x 2)-f(x 1)=ax 2-ax 1+x 2-2x 2+1-x 1-2x 1+1>0, 故函数f(x)在(-1,+∞)上为增函数.(2)设存在x 0<0(x 0≠-1),满足f(x 0)=0,则ax 0=-x 0-2x 0+1,又0<ax 0<1,所以0<-x 0-2x 0+1<1, 即12<x 0<2与x 0<0(x 0≠-1)假设矛盾.故f(x 0)=0没有负数根. 点评:掌握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或把不同的证明方法综合使用.变练演编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N *时,1·n +2·(n -1)+3·(n -2)+…+(n -2)·3+(n -1)·2+n·1=16n(n +1)(n +2). 思路分析: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故只需严格按照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即可.证明:(1)当n =1时,1=16·1·2·3,结论成立. (2)假设n =k 时结论成立,即1·k +2·(k -1)+3·(k -2)+…+(k -2)·3+(k -1)·2+k·1=16k(k +1)(k +2). 当n =k +1时,则1·(k +1)+2·k +3·(k -1)+…+(k -1)·3+k·2+(k +1)·1=1·k +2·(k -1)+…+(k -1)·2+k·1+[1+2+3+…+k +(k +1)]=16k(k +1)(k +2)+12(k +1)(k +2)=16(k +1)(k +2)(k +3), 即当n =k +1时结论也成立.综合上述,可知结论对一切n ∈N *都成立.点评: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有如下步骤:(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 0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 =k(k ≥n 0,k 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 =k +1时命题也成立. 提出问题:是否存在常数a ,b 使等式1·n +2·(n -1)+3·(n -2)+…+(n -2)·3+(n -1)·2+n·1=16n(n +a)(n +b)对一切自然数n 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活动设计:引导学生适当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进行一题多变,学生自己设计题目进行研究,对于数学归纳法不应只满足于证明现成的结论,更应当认真思考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归纳推理常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归纳—猜想—证明”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重要思维方法.活动结果:令n =1,得1=16(1+a)(1+b),令n =2,得4=26(2+a)(2+b), 整理得⎩⎪⎨⎪⎧ab +a +b =5,ab +2(a +b )=8.解得a =1,b =2. 数学归纳法证明过程见“变练演编”中的例题.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发现,探索性命题的解题思路是:从给出的条件出发,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猜想,探索出结论,然后再对归纳猜想的结论进行证明.达标检测1.下面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①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②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③演绎推理的一般形式是“三段论”形式;④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的正误与大前提、小前提和推理形式无关.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实数,求证:a 2+b 2+c 2>ab +bc +ca.证明过程如下:∵a ,b ,c ∈R ,∴a 2+b 2≥2ab ,b 2+c 2≥2bc ,c 2+a 2≥2ac ,又∵a ,b ,c 不全相等,∴以上三式至少有一个“=”不成立,∴将以上三式相加得2(a 2+b 2+c 2)>2(ab +bc +ac),∴a 2+b 2+c 2>ab +bc +ca.此证法是( )A .分析法B .综合法C .分析法与综合法并用D .反证法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n -1)2+n 2+(n -1)2+…+22+12=n (2n 2+1)3时,由n =k 的假设到证明n =k +1时,等式左边应添加的式子是( )A .(k +1)2+2k 2B .(k +1)2+k 2C .(k +1)2 D.13(k +1)[2(k +1)2+1] 答案:1.B 2.B 3.B课堂小结1.知识收获:(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3)数学归纳法.2.方法收获:(1)推理的三种基本方法: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2)证明问题的三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3.思维收获:学会使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好习惯.布置作业本章复习参考题A 组第5题、第7题.补充练习基础练习1.如果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则( )A .a 1+a 8<a 4+a 5B .a 1+a 8=a 4+a 5C .a 1+a 8>a 4+a 5D .a 1a 8=a 4a 52.设f 0(x)=sinx ,f 1(x)=f 0′(x),f 2(x)=f 1′(x),…,f n +1(x)=f n ′(x),n ∈N ,则f 2 007(x)等于( )A .sinxB .-sinxC .cosxD .-cosx3.设a ,b ,c 大于0,则3个数:a +1b ,b +1c ,c +1a的值( ) A .都大于2 B .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C .都小于2D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4.已知f(x +1)=2f (x )f (x )+2,f(1)=1(x ∈N *),猜想f(x)的表达式为( ) A .f(x)=42x +2 B .f(x)=2x +1C .f(x)=1x +1D .f(x)=22x +1答案:1.B 2.D 3.D 4.B拓展练习5.已知数列{a n }满足S n +a n =2n +1,(1)写出a 1,a 2,a 3,并推测a n 的表达式;(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所得的结论.解:(1)a 1=32,a 2=74,a 3=158,猜测a n =2-12n . (2)①由(1)已得当n =1时,命题成立;②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即a k =2-12k , 当n =k +1时,a 1+a 2+…+a k +a k +1+a k +1=2(k +1)+1,且a 1+a 2+…+a k =2k +1-a k ,∴2k +1-a k +2a k +1=2(k +1)+1=2k +3.∴2a k +1=2+2-12k ,a k +1=2-12k +1, 即当n =k +1时,命题成立.根据①②得n ∈N *,a n =2-12n 成立. 设计说明设计思想:通过基础知识填空,帮助学生回顾基本概念、定理和相关结论,通过典型示例总结本章的基本题型和方法;通过练习和作业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的熟练性.设计意图:由于本章概念多、理论性较强,通过基础知识填空,帮助学生准确记忆相关概念,并形成本章的知识网络;通过典型示例教学总结题型和方法,熟练相关题型的解题步骤和准确规范的表述;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而应在后续的教学中经常借助这些概念表达、阐述和分析.设计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结合具体的题型和方法,加深概念理解的同时,熟练相关方法的应用,同时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条理化,使自己的认知结构更趋合理.备课资料例1:若a 、b 、c 均为实数,且a =x 2-2x +π2,b =y 2-2y +π3,c =z 2-2z +π6,求证:a 、b 、c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思路分析:直接证明较难入手,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证明:设a 、b 、c 都不大于0,a ≤0,b ≤0,c ≤0,∴a +b +c ≤0.而a +b +c =(x 2-2x +π2)+(y 2-2y +π3)+(z 2-2z +π6)=(x 2-2x)+(y 2-2y)+(z 2-2z)+π=(x -1)2+(y -1)2+(z -1)2+π-3,∴a +b +c >0,这与a +b +c ≤0矛盾,故a 、b 、c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点评: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命题的基本方法.在证明一个数学命题时,如果运用直接证明比较困难或难以证明时,可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反证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证明命题的否定是假命题,从而说明原命题是真命题.例2: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记为S n ,已知a 1=1,a n +1=n +2n S n(n =1,2,3,…). 证明:(1)数列{S n n}是等比数列;(2)S n +1=4a n . 思路分析:利用a n 与S n 的关系,合理转化已知条件a n +1=n +2n S n即可. 证明:(1)由a n +1=n +2n S n ,而a n +1=S n +1-S n 得n +2n S n=S n +1-S n . ∴S n +1=2(n +1)n S n .∴S n +1n +1S n n=2.∴数列{S n n}为等比数列. (2)由(1)知{S n n }的公比为2,∴S n +1n +1=4S n -1n -1=4n -1·a n (n -1)n +1,∴S n +1=4a n . 点评:综合法又叫顺推法,其实质就是由因导果法.例3:已知a>0,b>0,a +b =1,求证:(a +1a )(b +1b )≥254. 思路分析:用分析法将一个较为复杂的不等式转化为简单的不等式,找到使之成立的充分条件.证明:要证(a +1a )(b +1b )≥254,只需证4a 2b 2+4(a 2+b 2)+4≥25ab , ∵a +b =1,∴a 2+b 2=1-2ab.只需证4a 2b 2+4(1-2ab)+4≥25ab ,即4a 2b 2-33ab +8≥0.(*)只需证ab ≤14或ab ≥8.∵a>0,b>0,a +b =1≥2ab ,∴ab ≤14. 又ab ≥8不可能,∴ab ≤14时,使得(*)式成立.∴原不等式成立. 点评:由待证结论出发,步步寻找使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例4:在△ABC 中(如图1),若CE 是∠ACB 的角平分线,则AC BC =AE BE.其证明过程:作EG ⊥AC 于点G ,EH ⊥BC 于点H ,CF ⊥AB 于点F.∵CE 是∠ACB 的平分线,∴EG =EH.又∵AC BC =AC·EG BC·EH =S △AEC S △BEC ,AE BE =AE·CF BE·CF =S △AEC S △BEC ,∴AC BC =AE BE. (1)把上面结论推广到空间中:在四面体A —BCD 中(如图2),平面CDE 是二面角A-CD-B 的角平分面,类比三角形中的结论,你得到的相应空间的结论是__________.(2)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图1 图2思路分析:运用类比思想,由平面图形边长成比例类比到空间图形面积(体积)成比例.解:(1)结论:S △ACD S △BCD =AE BE 或S △ACD S △BCD =S △AEC S △BEC 或S △ACD S △BCD =S △AED S △BED. (2)证明:设点E 到平面ACD 、平面BCD 的距离分别为h 1、h 2,则由平面CDE 平分二面角A-CD-B 知h 1=h 2.又∵S △ACD S △BCD =h 1S △ACD h 2S △BCD =V A —CDE V B —CDE ,AE BE =S △AED S △BED =V C —AED V C —BED =V A —CDE V B —CDE .∴S △ACD S △BCD =AE BE. 点评:类比推理应从具体问题出发,通过观察、分析、联想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出猜想.(设计者:赵海彬)。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练习 新人教A版选修2-2-新人教A版高二选修2-2数学试题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证明:n +22<1+12+13+14+…+12n<n +1(n >1),当n =2时,中间式子等于( ) A.1 B.1+12C.1+12+13D.1+12+13+14解析:选D.n =2时中间式子的最后一项为14,所以中间式子为1+12+13+14.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函数f (x )=x 2+px +q ,那么|f (1)|,|f (2)|,|f (3)|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2”时,反设正确的是( )A.假设|f (1)|,|f (2)|,|f (3)|都不小于12B.假设|f (1)|,|f (2)|,|f (3)|都小于12C.假设|f (1)|,|f (2)|,|f (3)|至多有两个小于12D.假设|f (1)|,|f (2)|,|f (3)|至多有一个小于12解析:选B.“|f (1)|,|f (2)|,|f (3)|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2”的反设为“|f (1)|,|f (2)|,|f (3)|都小于12”.3.设x >0,则不等式x +1x ≥2,x +4x 2≥3,x +27x 3≥4,…,推广到x +axn ≥n +1,则a=( )A.2nB.2nC.n 2D.n n解析:选D.结合已知的三个不等式可以发现第二个加数的分子是分母x 的指数的指数次方,可得a =n n.4.下面是一段“三段论”推理过程:若函数f (x )在(a ,b )内可导且单调递增,则在(a ,b )内,f ′(x )>0恒成立.因为f (x )=x 3在(-1,1)内可导且单调递增,所以在(-1,1)内,f ′(x )=3x 2>0恒成立.以上推理中( )A.大前提错误B.小前提错误C.结论正确D.推理形式错误解析:选A.f (x )在(a ,b )内可导且单调递增,则在(a ,b )内,f ′(x )≥0恒成立,故大前提错误,故选A.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1+2+11+2+3+…+11+2+3+…+n =2nn +1时,由n =k 到n =k +1左边需要添加的项是( )A.2k (k +2)B.1k (k +1)C.1(k +1)(k +2)D.2(k +1)(k +2)解析:选D.由n =k 到n =k +1时,左边需要添加的项是11+2+3+…+(k +1)=2(k +1)(k +2).故选D.6.分析法又称执果索因法,若用分析法证明:“设a >b >c ,且a +b +c =0,求证 b 2-ac <3a ”索的因应是( )A.a -b >0B.a -c <0C.(a -b )(a -c )>0D.(a -b )(a -c )<0解析:选C.要证明 b 2-ac <3a ,只需证b 2-ac <3a 2,只需证(a +c )2-ac <3a 2,只需证-2a 2+ac +c 2<0,即证2a 2-ac -c 2>0,即证(a -c )(2a +c )>0,即证(a -c )(a -b )>0.7.若sin A a =cos B b =cos C c,则△ABC 是( )A.等边三角形B.有一个内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有一个内角是30°的等腰三角形解析:选C.因为sin A a =cos B b =cos C c,由正弦定理得,sin A a =sin B b =sin Cc,所以sin B b =cos B b =cos C c =sin C c.所以sin B =cos B ,sin C =cos C , 所以∠B =∠C =45°,所以△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8.已知f (x )=x 3+x ,a ,b ,c ∈R ,且a +b >0,a +c >0,b +c >0,则f (a )+f (b )+f (c )的值一定( )A.大于0B.等于0C.小于0D.正负都可能解析:选A.f (x )为奇函数,也是增函数,因此由a +b >0可得a >-b ,所以f (a )>f (-b ),即f (a )>-f (b ),于是f (a )+f (b )>0,同理,f (a )+f (c )>0,f (b )+f (c )>0,所以f (a )+f (b )+f (c )>0.9.我们把平面中的结论“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圆”拓展至空间中为“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球”,类似可得:已知A (-1,0,0),B (1,0,0),则点集{P (x ,y ,z )||PA |-|PB |=1}在空间中的轨迹描述正确的是( )A.以A ,B 为焦点的双曲线绕轴旋转而成的旋转曲面B.以A ,B 为焦点的椭球体C.以A ,B 为焦点的双曲线单支绕轴旋转而成的旋转曲面D.以上都不对解析:选C.在平面中,点集{P (x ,y )||PA |-|PB |=1}是以A ,B 为焦点的双曲线的一支,点集{P (x ,y ,z )||PA |-|PB |=1}在空间中的轨迹是以A ,B 为焦点的双曲线单支绕轴旋转而成的旋转曲面,故选C.10.我国古代数学家祖暅提出体积的计算原理(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势”是高,“幂”是截面积.意思是:如果两个等高的几何体在同高处截得两几何体的截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类比祖暅原理,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区域①是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封闭图形,区域②是一个上底长为1、下底长为2的梯形,且当实数t 取[0,3]上的任意值时,直线y =t 被区域①和区域②所截得的两线段长总相等,则区域①的面积为( )A.4B.92 C.5D.112解析:选B.根据题意,由祖暅原理分析可得①的面积等于②的面积,又②是一个上底长为1、下底长为2的梯形,所以①的面积为(1+2)×32=92.11.已知“整数对”按如下规律排成一列:(1,1),(1,2),(2,1),(1,3),(2,2),(3,1),(1,4),(2,3),(3,2),(4,1),…,则第60个“整数对”是( )A.(7,5)B.(5,7)C.(2,10)D.(10,2)解析:选B.依题意,把“整数对”的和相同的分为一组,不难得知第n 组中每个“整数对”的和均为n +1,且第n 组共有n 个“整数对”,这样的前n 组一共有n (n +1)2个“整数对”,注意到10×(10+1)2<60<11×(11+1)2,因此第60个“整数对”处于第11组(每个“整数对”的和为12的组)的第5个位置,结合题意可知每个“整数对”的和为12的组中的各对数依次为:(1,11),(2,10),(3,9),(4,8),(5,7),…,因此第60个“整数对”是(5,7).12.如果△A 1B 1C 1的三个内角的余弦值分别等于△A 2B 2C 2的三个内角的正弦值,则( ) A.△A 1B 1C 1和△A 2B 2C 2都是锐角三角形 B.△A 1B 1C 1和△A 2B 2C 2都是钝角三角形C.△A 1B 1C 1是钝角三角形,△A 2B 2C 2是锐角三角形D.△A 1B 1C 1是锐角三角形,△A 2B 2C 2是钝角三角形解析:选D.因为三角形内角的正弦值是正值,所以△A 1B 1C 1的三个内角的余弦值均大于0.因此△A 1B 1C 1是锐角三角形.假设△A 2B 2C 2也是锐角三角形,并设cos A 1=sin A 2,则cos A 1=cos (90°-∠A 2), 所以∠A 1=90°-∠A 2.同理设cos B 1=sin B 2,cos C 1=sin C 2, 则有∠B 1=90°-∠B 2,∠C 1=90°-∠C 2. 又∠A 1+∠B 1+∠C 1=180°,所以(90°-∠A 2)+(90°-∠B 2)+(90°-∠C 2)=180°, 即∠A 2+∠B 2+∠C 2=9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所以原假设不成立.若△A 2B 2C 2是直角三角形,不妨设A 2=π2,则sin A 2=1=cos A 1,而A 1在(0,π)内无解.故选D.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13.补充下列证明过程: 要证a 2+b 2+c 2≥ab +bc +ac (a ,b ,c ∈R ),即证,即证W. 因为a ,b ,c 为实数,上式显然成立,故命题结论成立. 答案:2(a 2+b 2+c 2)≥2ab +2bc +2ac (a -b )2+(b -c )2+(a -c )2≥014.已知a =5-12,函数f (x )=a x,若实数m ,n 满足f (m )>f (n ),则m ,n 的大小关系为W.解析:因为当0<a <1时,函数f (x )=a x为减函数,a =5-12∈(0,1),所以函数f (x )=(5-12)x为减函数.故由f (m )>f (n )得m <n .答案:m <n15.有三X 卡片,分别写有1和2,1和3,2和3.甲,乙,丙三人各取走一X 卡片,甲看了乙的卡片后说:“我与乙的卡片上相同的数字不是2”,乙看了丙的卡片后说:“我与丙的卡片上相同的数字不是1”,丙说:“我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不是5”,则甲的卡片上的数字是W.解析:为方便说明,不妨将分别写有1和2,1和3,2和3的卡片记为A ,B ,C .从丙出发,由于丙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不是5,则丙只可能是卡片A 或B ,无论是哪一X ,均含有数字1,再由乙与丙的卡片上相同的数字不是1可知,乙所拿的卡片必然是C ,最后由甲与乙的卡片上相同的数字不是2,知甲所拿的卡片为B ,此时丙所拿的卡片为A .答案:1和316.如图所示的三角形数阵叫“莱布尼兹调和三角形”,它们是由整数的倒数组成的,第n 行有n 个数且两端的数均为1n (n ≥2),每个数是它下一行左右相邻两数的和,如11=12+12,12=13+16,13=14+112,…,则第7行第4个数(从左往右数)为W. 11 1212 131613 14112112141512013012015…解析:由“第n 行有n 个数且两端的数均为1n ”可知,第7行第1个数为17,由“每个数是它下一行左右相邻两数的和”可知,第7行第2个数为16-17=142.同理易知,第7行第3个数为130-142=1105,第7行第4个数为160-1105=1140.答案:1140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小题满分10分)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f (x ),当a ,b ∈[-1,1],a +b ≠0时,有f (a )+f (b )a +b>0.证明:函数f (x )的图象上不存在两个不同的点A ,B ,使直线AB 恰好与y 轴垂直.证明:假设函数f (x )的图象上存在两个不同的点A ,B ,使直线AB 恰好与y 轴垂直,则A ,B 两点的纵坐标相同.设它们的横坐标分别为x 1和x 2,x 1<x 2,且x 1,x 2∈[-1,1],则f (x 1)=f (x 2). 又f (x )是奇函数,所以f (x 1)-f (x 2)=f (x 1)+f (-x 2)=f (x 1)+f (-x 2)x 1+(-x 2)[x 1+(-x 2)].又由题意,得f (x 1)+f (-x 2)x 1+(-x 2)>0,且x 1+(-x 2)<0,所以f (x 1)+f (-x 2)<0,即f (x 1)-f (x 2)<0, 这与f (x 1)=f (x 2)矛盾,故假设不成立,即函数f (x )的图象上不存在两个不同的点A ,B ,使直线AB 恰好与y 轴垂直. 18.(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A ,B 都是锐角,且A +B ≠90°,(1+tan A )(1+tan B )=2.求证:A +B =45°.证明:因为(1+tan A )(1+tan B )=2, 展开化简为tan A +tan B =1-tan A tan B . 因为A +B ≠90°,tan (A +B )=tan A +tan B 1-tan A tan B =1.又因为A ,B 都是锐角,所以0°<A +B <180°.所以A +B =45°.19.(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a >0,b >0,2c >a +b ,求证:c -c 2-ab <a <c +c 2-ab . 证明:要证c -c 2-ab <a <c +c 2-ab . 只需证-c 2-ab <a -c <c 2-ab , 即证|a -c |<c 2-ab ,只需证(a -c )2<(c 2-ab )2, 只需证a 2-2ac +c 2<c 2-ab ,即证2ac >a 2+ab ,因为a >0,所以只需证2c >a +b .因为2c >a +b 已知,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20.(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 1B 1=A 1C 1,D ,E 分别是棱BC ,CC 1上的点(点D 不同于点C ),且AD ⊥DE ,F为B 1C 1的中点.求证:(1)平面ADE ⊥平面BCC 1B 1; (2)直线A 1F ∥平面ADE .证明:(1)因为ABC A 1B 1C 1是直三棱柱, 所以CC 1⊥平面ABC .因为AD ⊂平面ABC ,所以CC 1⊥AD .因为AD ⊥DE ,CC 1,DE ⊂平面BCC 1B 1,CC 1∩DE =E , 所以AD ⊥平面BCC 1B 1. 因为AD ⊂平面ADE , 所以平面ADE ⊥平面BCC 1B 1.(2)因为A 1B 1=A 1C 1,F 为B 1C 1的中点, 所以A 1F ⊥B 1C 1,因为CC 1⊥平面A 1B 1C 1,且A 1F ⊂平面A 1B 1C 1, 所以CC 1⊥A 1F .因为CC 1,B 1C 1⊂平面BCC 1B 1,CC 1∩B 1C 1=C 1, 所以A 1F ⊥平面BCC 1B 1. 由(1)知AD ⊥平面BCC 1B 1, 所以A 1F ∥AD .因为AD ⊂平面ADE ,A 1F ⊄平面ADE , 所以A 1F ∥平面ADE .21.(本小题满分12分)设函数f (x )=x 3+11+x ,x ∈[0,1].证明:(1)f (x )≥1-x +x 2;(2)34<f (x )≤32.证明:(1)因为1-x +x 2-x 3=1-(-x )41-(-x )=1-x 41+x,由于x ∈[0,1],有1-x 41+x ≤1x +1,即1-x +x 2-x 3≤1x +1,所以f (x )≥1-x +x 2.(2)由0≤x ≤1得x 3≤x ,故f (x )=x 3+1x +1≤x +1x +1=x +1x +1-32+32=(x -1)(2x +1)2(x +1)+32≤32,所以f (x )≤32.由第一问得f (x )≥1-x +x 2=⎝ ⎛⎭⎪⎫x -122+34≥34,又因为f (12)=1924>34,所以f (x )>34.综上,34<f (x )≤32.22.(本小题满分12分)在各项为正的数列{a n }中,数列的前n 项和S n 满足S n =12⎝ ⎛⎭⎪⎫a n +1a n .(1)求a 1,a 2,a 3;(2)由(1)猜想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 解:(1)易求得a 1=1,a 2=2-1,a 3=3- 2. (2)猜想a n =n -n -1(n ∈N *)证明:①当n =1时,a 1=1-0=1,命题成立. ②假设n =k (k ≥1,k ∈N *)时,a k =k -k -1成立, 则n =k +1时,a k +1=S k +1-S k =12⎝⎛⎭⎪⎫a k +1+1a k +1-12⎝⎛⎭⎪⎫a k +1ak=12⎝ ⎛⎭⎪⎫a k +1+1a k +1-12⎝ ⎛⎭⎪⎫k -k -1+1k -k -1 =12⎝ ⎛⎭⎪⎫a k +1+1a k +1-k ,所以,a 2k +1+2ka k +1-1=0,所以a k +1=k +1-k .即n =k +1时,命题成立. 由①②知,n ∈N *时,a n =n -n -1.。
人教版高中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与证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数学语言和符号的应用;3.能够有效运用推理与证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推理方法•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2.2 数学证明•数学证明基本要素•常用证明方法•证明中常用的公式及方法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和符号的应用;2.实验法: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数学证明的理解;3.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推理与证明方法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研讨;4.案例分析法:通过阅读相关案例,让学生掌握各种证明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4.1 第一课时4.1.1 导入问学生们知道数学证明和推理吗?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点?4.1.2 自学给出学习资料,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推理方法和数学证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4.1.3 案例分析1.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数学证明的案例;2.引导学生探究这些案例中证明的方法。
4.2 第二课时4.2.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并总结重点。
4.2.2 实验设计相关的数学证明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数学证明的理解。
4.2.3 课堂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一个数学证明问题;2.在整个班级上进行研讨,学生们互相讨论并分享彼此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4.3 第三课时4.3.1 导入讲授数学证明中常用的公式及方法。
4.3.2 讲解讲解一些重要的证明方法,如数学归纳法等。
4.3.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评价1.集体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对推理和证明的理解,并进行集体点评;2.个人评价:通过对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掌握了推理和证明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1归纳推理说课稿新人教A版选修2_2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1归纳推理说课稿新人教A版选修2_2归纳推理一、课标要求推理与证明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2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思想贯穿于高中数学的整个知识体系,是新课标教材的亮点之一。
本节内容将归纳推理的一般方法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归纳,同时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起到引领的作用.《归纳推理》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概括、猜想和探索能力的极好素材。
根据本节课标要求:从演示观察,先形象地真实举例,然后转化为猜想,引导探究典型例子分析,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归纳推理的概念,了解归纳推理的作用,掌握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会利用归纳进行一些简单的归纳推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推理的一般方法,建构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明白数学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探索规律,融会贯通的能力,并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文化的积极态度.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了解归纳推理含义、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推理。
教学策略:演示观察,先形象地真实举例,然后转化为猜想,引导探究典型例子分析,加强对概念的理解2.教学难点:用归纳进行推理,做出猜想。
教学策略:第一,创设情景;第二,观察规律,得出猜想;第三,实际应用,提出质疑。
四、教法分析、教学手段与教具选择:1.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启发发现、课堂讨论法2.教具:多媒体、粉笔、黑板。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学法分析: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发现、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小结综合》word教案
推理与证明知识回顾对于数学的学习,应具备“能力”,其中本章的“推理与证明”就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本章的复习,培养推理、论证能力,以增强对问题的敏锐的观察,深刻的理解、领悟能力.一、推理部分1.知识结构框图:2.合情推理:____与____统称为合情推理.①归纳推理:______________.②类比推理:______________定义特点: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推理;而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两者都能由已知推测、猜想未知,从而推出结论.但是结论的可靠性有待证明.③推理过程:从具体问题出发→______→归纳类比→______.3.演绎推理:_______________.①定义特点: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②学习要点:演绎推理是数学中证明的基本推理形式;推理模式:“三段论”:ⅰ大前提:_______________;ⅱ小前提:_______________;ⅲ结论:_______________.集合简述:ⅰ大前提:且x具有性质P;ⅱ小前提:且;ⅲ结论:y也具有性质P;4.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①合情推理中的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②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论证前者的可靠性;二、证明部分1.知识结构框图2.综合法与分析法①综合法:_______________②分析法:_______________.学习要点:在解决问题时,经常把综合法与分析法合起来使用;使用分析法寻找成立的条件,再用综合法写出证明过程.③反证法:_______________.学习要点:反证法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这个矛盾可以是与______,______或______等矛盾.3.数学归纳法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的步骤如下:(1)(归纳奠基)_______________;(2)(归纳递推)_______________.其证明的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学习要点:理解第一步是推理的基础,第二步是推理的依据,两者缺一不可.特别地,在证明第二步时命题成立,一定要用上归纳假设时命题成立;另外在证明第二步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式,即确定证题方向;数学归纳法常和合情推理综合应用,特别常以归纳推理为前提.三、考查要求“合情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归纳、猜想的推理,它是发现问题和继续推理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主要体现为对演绎推理的考查.试卷中考查演绎推理的试题的比例比较大,命题时既考虑使用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又考虑如何使用解答题(以证明题的形式)突出进行考查,立体几何是考查演绎推理的最好素材.数学归纳法很少单独考查,由于数列是和自然数有关的,因此,经常和数列一起考查,常与归纳猜想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查.推理与证明复习指导对于数学的学习,应具备“能力”,其中本章的“推理与证明”就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形式.通过本章的复习,要有着扎实的推理、论证能力,以增强对问题的敏锐的观察,深刻的理解、领悟能力一.推理部分1.知识结构:演绎推理推理归纳和情推理类比2.和情推理: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统称为和情推理.①归纳推理: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有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②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③定义特点;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的推理;而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都能由已知推测、猜想未知,从而推理结论.但是结论的可靠性有待证明.例如:已知,可以,,于是推出:对入任何,都有;而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显然有当时,.因此,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有待证明.例如:“在平面内与同一条直线垂直的两条直线平行”;类比线与线得到:“在空间与同一条直线垂直的两条直线平行“;显然此结论是错误的”.类比线与面得到:在空间与同一个平面垂直的两个平面平行;显然此结论是错误的.④推理过程:从具体问题出发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归纳、类比猜想.3.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逻辑推理).①定义特点: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②数学应用:演绎推理是数学中证明的基本推理形式;推理模式:“三段论”:ⅰ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是);ⅱ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是);ⅲ结论:由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是);集合简述:ⅰ大前提:且具有性质;ⅱ小前提:且;ⅲ结论:也具有性质;例题1.若定义在区间D上的函数对于D上的个值,总满足,称函数为D上的凸函数;现已知在上是凸函数,则中,的最大值是.解答:由(大前提)因为在上是凸函数(小前提)得(结论)即因此,的最大值是注:此题是一典型的演绎推理“三段论”题型4.和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①和情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②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论证前者的可靠性;例2.设,(其中且)(1)5=2+3请你推测能否用来表示;(2)如果(1)中获得了一个结论,请你推测能否将其推广.解答:(1)由=+=又=因此,=(2)由=即=于是推测=证明:因为:,(大前提)所以=,=,=,(小前提及结论)所以=+==解题评注:此题是一典型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构造=是此题的一大难点,要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而得到;从而归纳推出一般结论=.二.证明部分1.知识结构数学归纳法综合法证明直接证法分析法间接证法反证法2.综合法与分析法①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经过一系列推理论证,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②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别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为止.③综合应用:在解决问题时,经常把综合法与分析法和起来使用;使用分析法寻找成立的条件,再用综合法写出证明过程.例3.已知:,求证:证明:因为所以又由已知,因此,成立.由于以上分析步步等价,因此步步可逆.故结论成立.解题评注:(1)以上解答采用恒等变形,其实质从上往下属于分析法,反之属于综合法.(2)这里表示了,( )是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当然找到了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就可以了.例4.求证抛物线,以过焦点的弦为直径的圆必与相切.证明:(如图)作AA/、BB/垂直准线,取AB的中点M,作MM/垂直准线.要证明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只需证|MM/|=|AB|[om]由抛物线的定义:|AA/|=|AF|,|BB/|=|BF|所以|AB|=|AA/|+|BB/|因此只需证|MM/|=(|AA/|+|BB/|)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可知上式是成立的.所以以过焦点的弦为直径的圆必与相切.以上解法同学们不难以综合法作出解答.解题评注:分析法是从结论出发寻找证题思路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特别是题设和结论相结合,即综合法与分析法相结合,可使很多较为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3.数学归纳法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的步骤如下:(1)(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2)(归纳递推)假设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
数学选修2-2人教A讲义: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2.2.2
2.2.2反证法学习目标 1.了解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2.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会用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知识点反证法王戎小时候,爱和小朋友在路上玩耍.一天,他们发现路边的一棵树上结满了李子,小朋友一哄而上,去摘李子,独有王戎没动,等到小朋友们摘了李子一尝,原来是苦的!他们都问王戎:“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假如李子不苦的话,早被路人摘光了,而这树上却结满了李子,所以李子一定是苦的.”思考本故事中王戎运用了什么论证思想?答案运用了反证法思想.梳理(1)定义: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2)反证法常见的矛盾类型反证法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这个矛盾可以是与已知条件矛盾,或与假设矛盾,或与定义、公理、定理、事实矛盾等.1.反证法属于间接证明问题的方法.(√)2.反证法的证明过程既可以是合情推理也可以是一种演绎推理.(×)3.反证法的实质是否定结论导出矛盾.(√)类型一用反证法证明否定性命题例1已知a,b,c,d∈R,且ad-bc=1,求证:a2+b2+c2+d2+ab+cd≠1.考点反证法及应用题点反证法的应用证明假设a2+b2+c2+d2+ab+cd=1.因为ad-bc=1,所以a2+b2+c2+d2+ab+cd+bc-ad=0,即(a+b)2+(c+d)2+(a-d)2+(b+c)2=0.所以a+b=0,c+d=0,a-d=0,b+c=0,则a=b=c=d=0,这与已知条件ad-bc=1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a2+b2+c2+d2+ab+cd≠1.反思与感悟(1)用反证法证明否定性命题的适用类型:结论中含有“不”“不是”“不可能”“不存在”等词语的命题称为否定性命题,此类问题的正面比较模糊,而反面比较具体,适合使用反证法.(2)用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的步骤跟踪训练1已知三个正数a,b,c成等比数列但不成等差数列,求证:a,b,c不成等差数列.考点反证法及应用题点反证法的应用证明假设a,b,c成等差数列,则2b=a+c,∴4b=a+c+2ac.①∵a,b,c成等比数列,∴b2=ac,②由②得b=ac,代入①式,得a+c-2ac=(a-c)2=0,∴a=c,从而a=b=c.这与已知a,b,c不成等差数列相矛盾,∴假设不成立.故a,b,c不成等差数列.类型二用反证法证明“至多、至少”类问题例2a,b,c∈(0,2),求证:(2-a)b,(2-b)c,(2-c)a不能都大于1.考点反证法及应用题点反证法的应用证明假设(2-a)b,(2-b)c,(2-c)a都大于1.因为a,b,c∈(0,2),所以2-a>0,2-b>0,2-c>0.所以(2-a )+b 2≥(2-a )b >1.同理(2-b )+c 2≥(2-b )c >1,(2-c )+a2≥(2-c )a >1. 三式相加,得(2-a )+b 2+(2-b )+c 2+(2-c )+a2>3, 即3>3,矛盾.所以(2-a )b ,(2-b )c ,(2-c )a 不能都大于1. 引申探究已知a ,b ,c ∈(0,1),求证:(1-a )b ,(1-b )c ,(1-c )a 不能都大于14.证明 假设(1-a )b ,(1-b )c ,(1-c )a 都大于14.∵a ,b ,c 都是小于1的正数, ∴1-a,1-b,1-c 都是正数. ∴(1-a )+b2≥(1-a )b >14=12. 同理,(1-b )+c 2>12,(1-c )+a 2>12.三式相加,得(1-a )+b 2+(1-b )+c 2+(1-c )+a 2>32,即32>32,显然不成立. ∴(1-a )b ,(1-b )c ,(1-c )a 不能都大于14.反思与感悟 应用反证法常见的“结论词”与“反设词”当命题中出现“至多”“至少”等词语时,直接证明不易入手且讨论较复杂.这时,可用反证法证明,证明时常见的“结论词”与“反设词”如:跟踪训练2 已知a ,b ,c 是互不相等的实数,求证:由y 1=ax 2+2bx +c ,y 2=bx 2+2cx +a和y 3=cx 2+2ax +b 确定的三条抛物线至少有一条与x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反证法的应用证明 假设题设中的函数确定的三条抛物线都不与x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由y 1=ax 2+2bx +c ,y 2=bx 2+2cx +a ,y 3=cx 2+2ax +b , 得Δ1=4b 2-4ac ≤0,Δ2=4c 2-4ab ≤0, 且Δ3=4a 2-4bc ≤0. 同向不等式求和,得4b 2+4c 2+4a 2-4ac -4ab -4bc ≤0, 所以2a 2+2b 2+2c 2-2ab -2bc -2ac ≤0, 所以(a -b )2+(b -c )2+(a -c )2≤0,所以a =b =c . 这与题设a ,b ,c 互不相等矛盾, 因此假设不成立,从而命题得证. 类型三 用反证法证明唯一性命题 例3 求证:方程2x =3有且只有一个根. 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反证法的应用 证明 ∵2x =3,∴x =log 23. 这说明方程2x =3有根.下面用反证法证明方程2x =3的根是唯一的. 假设方程2x =3至少有两个根b 1,b 2(b 1≠b 2), 则12b=3, 22b=3,两式相除得122b b =1,∴b 1-b 2=0,则b 1=b 2,这与b 1≠b 2矛盾. ∴假设不成立,从而原命题得证.反思与感悟 用反证法证明唯一性命题的一般思路:证明“有且只有一个”的问题,需要证明两个命题,即存在性和唯一性.当证明结论是以“有且只有”“只有一个”“唯一存在”等形式出现的命题时,可先证“存在性”,由于假设“唯一性”结论不成立易导出矛盾,因此可用反证法证其唯一性.跟踪训练3 若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是增函数,求证:方程f (x )=0在区间[a ,b ]上至多有一个实根. 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反证法的应用证明 假设方程f (x )=0在区间[a ,b ]上至少有两个实根,设α,β为其中的两个实根.因为α≠β ,不妨设α<β,又因为函数f (x )在[a ,b ]上是增函数,所以f (α)<f (β).这与假设f (α)=0=f (β)矛盾,所以方程f (x )=0在区间[a ,b ]上至多有一个实根.1.证明“在△ABC 中至多有一个直角或钝角”,第一步应假设( ) A .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直角或钝角 B .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直角或钝角 C .三角形中没有直角或钝角 D .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直角或钝角 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如何正确进行反设 答案 B2.已知a ,b 是异面直线,直线c 平行于直线a ,那么直线c 与b 的位置关系为( ) A .一定是异面直线 B .一定是相交直线 C .不可能是平行直线 D .不可能是相交直线答案 C解析 假设c ∥b ,而由c ∥a ,可得a ∥b ,这与a ,b 异面矛盾,故c 与b 不可能是平行直线. 3.用反证法证明“在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小于60°”,应先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 A .有一个内角小于60° B .每一个内角都小于60° C .有一个内角大于60° D .每一个内角都大于60° 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如何正确进行反设 答案 B4.用反证法证明“在同一平面内,若a ⊥c ,b ⊥c ,则a ∥b ”时,应假设( ) A .a 不垂直于c B .a ,b 都不垂直于c C .a ⊥bD .a 与b 相交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如何正确进行反设 答案 D5.用反证法证明:关于x 的方程x 2+4ax -4a +3=0,x 2+(a -1)x +a 2=0,x 2+2ax -2a =0,当a ≤-32或a ≥-1时,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反证法的应用证明 假设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数根,则由判别式都小于零,得⎩⎪⎨⎪⎧Δ1=16a 2+4(4a -3)<0,Δ2=(a -1)2-4a 2<0,Δ3=4a 2-4×(-2a )<0,则⎩⎪⎨⎪⎧-32<a <12,a >13或a <-1,-2<a <0,解得-32<a <-1,与a ≤-32或a ≥-1矛盾,故原命题成立.用反证法证题要把握三点(1)必须先否定结论,对于结论的反面出现的多种可能,要逐一论证,缺少任何一种可能,证明都是不全面的;(2)反证法必须从否定结论进行推理,且必须根据这一条件进行论证,否则,仅否定结论,不从结论的反面出发进行论证,就不是反证法;(3)反证法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这个矛盾可以与已知矛盾,或与假设矛盾,或与定义、公理、定理、事实矛盾,但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一、选择题1.反证法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这个矛盾可以是①与已知条件矛盾;②与假设矛盾;③与定义、公理、定理矛盾;④与事实矛盾. 其中正确的为(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D .①②③④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反证法的应用 答案 D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直线AB ,CD 是异面直线,则直线AC ,BD 也是异面直线”的过程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①则A ,B ,C ,D 四点共面,所以AB ,CD 共面,这与AB ,CD 是异面直线矛盾; ②所以假设错误,即直线AC ,BD 也是异面直线; ③假设直线AC ,BD 是共面直线.则正确的序号顺序为()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③①考点反证法及应用题点反证法的应用答案 B解析根据反证法的三个基本步骤“反设—归谬—结论”可知顺序应为③①②.3.否定“自然数a,b,c中恰有一个偶数”时,正确的反设为()A.a,b,c都是偶数B.a,b,c都是奇数C.a,b,c中至少有两个偶数D.a,b,c中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考点反证法及应用题点如何正确进行反设答案 D解析自然数a,b,c的奇偶性共有四种情形:3个都是奇数,1个偶数2个奇数,2个偶数1个奇数,3个都是偶数,所以否定“自然数a,b,c中恰有一个偶数”时,正确的反设为“a,b,c中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4.有下列叙述:①“a>b”的反面是“a<b”;②“x=y”的反面是“x>y或x<y”;③“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外”的反面是“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内”;④“三角形最多有一个钝角”的反面是“三角形没有钝角”.其中正确的叙述有()A.0个B.1个C.2个D.3个考点反证法及应用题点如何正确进行反设答案 B解析①错,应为a≤b;②对;③错,应为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内或在三角形的边上;④错,应为三角形至少有2个钝角.5.用反证法证明命题:“a,b∈N,ab可被5整除,那么a,b中至少有一个能被5整除”时,假设的内容应为()A.a,b都能被5整除B.a,b都不能被5整除C.a,b不都能被5整除D.a不能被5整除题点 如何正确进行反设 答案 B解析 “至少有一个”的否定是“一个也没有”,即“a ,b 都不能被5整除”. 6.①已知p 3+q 3=2,证明:p +q ≤2.用反证法证明时,可假设p +q ≥2;②若a ,b ∈R ,|a |+|b |<1,求证:方程x 2+ax +b =0的两根的绝对值都小于1.用反证法证明时可假设方程有一根x 1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即假设|x 1|≥1.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①与②的假设都错误 B .①的假设正确;②的假设错误 C .①与②的假设都正确D .①的假设错误;②的假设正确 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如何正确进行反设 答案 D解析 对于①,结论的否定是p +q >2,故①中的假设错误;对于②,其假设正确,故选D. 7.设a ,b ,c 都是正数,则三个数a +1b ,b +1c ,c +1a ( )A .都大于2B .至少有一个大于2C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D .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 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反证法的应用 答案 C解析 假设a +1b <2,b +1c <2,c +1a <2,则⎝⎛⎭⎫a +1b +⎝⎛⎭⎫b +1c +⎝⎛⎭⎫c +1a <6. 又⎝⎛⎭⎫a +1b +⎝⎛⎭⎫b +1c +⎝⎛⎭⎫c +1a =⎝⎛⎭⎫a +1a +⎝⎛⎭⎫b +1b +⎝⎛⎭⎫c +1c ≥2+2+2=6, 这与假设得到的不等式相矛盾,从而假设不正确,所以这三个数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 二、填空题8.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x 2-(a +b )x +ab ≠0,则x ≠a 且x ≠b ”时,应假设________.题点 如何正确进行反设 答案 x =a 或x =b9.设a ,b 是两个实数,给出下列条件:①a +b =1;②a +b =2;③a +b >2;④a 2+b 2>2.其中能推出“a ,b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1”的条件是______.(填序号) 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反证法的应用 答案 ③10.某珠宝店丢了一件珍贵珠宝,以下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只有一人偷了珠宝.甲:我没有偷;乙:丙是小偷;丙:丁是小偷;丁:我没有偷. 根据以上条件,可以判断偷珠宝的人是_______. 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反证法的应用 答案 甲解析 假如甲:我没有偷是真的,则乙:丙是小偷;丙:丁是小偷是假的;丁:我没有偷就是真的,与他们四人中有一人说真话矛盾.假如甲:我没有偷是假的,则丁:我没有偷就是真的, 乙:丙是小偷,丙:丁是小偷是假的,成立. ∴可以判断偷珠宝的人是甲.11.若下列两个方程x 2+(a -2)x +a 2=0,x 2+ax -2a =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反证法的应用答案 (-∞,-8]∪[-2,+∞) 解析 若两方程均无实根,则Δ1=(a -2)2-4a 2=(3a -2)(-a -2)<0, ∴a <-2或a >23.Δ2=a 2+8a =a (a +8)<0, ∴-8<a <0,故-8<a <-2.若两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 则a ≤-8或a ≥-2. 三、解答题12.若a ,b ,c 均为实数,且a =x 2-2y +π2,b =y 2-2z +π3,c =z 2-2x +π6.求证a ,b ,c 中至少有一个是大于0的. 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反证法的应用证明 假设a ,b ,c 都不大于0, 则a ≤0,b ≤0,c ≤0, ∴a +b +c ≤0,而a +b +c =⎝⎛⎭⎫x 2-2y +π2+⎝⎛⎭⎫y 2-2z +π3+⎝⎛⎭⎫z 2-2x +π6=(x 2-2x )+(y 2-2y )+(z 2-2z )+π=(x -1)2+(y -1)2+(z -1)2+π-3, ∴a +b +c >0.这与a +b +c ≤0矛盾, ∴假设不成立,故a ,b ,c 中至少有一个是大于0的.13.已知f (x )=a x +x -2x +1(a >1),求证:方程f (x )=0没有负数根.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反证法的应用证明 假设x 0是f (x )=0的负数根, 则x 0<0且x 0≠-1,且ax 0=-x 0-2x 0+1,∴0<ax 0<1,∴0<-x 0-2x 0+1<1,解得12<x 0<2,这与x 0<0矛盾,故方程f (x )=0没有负数根. 四、探究与拓展14.若a ,b ,c ,d 都是有理数,c ,d 都是无理数,且a +c =b +d ,则a 与b ,c 与d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 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 题点 反证法的应用 答案 a =b ,c =d解析 假设a ≠b ,令a =b +m (m 是不等于零的有理数), 于是b +m +c =b +d ,所以m +c =d ,两边平方整理得c =d -c -m 22m.缘份让你看到我在这里缘份让你看到我在这里 左边是无理数,右边是有理数,矛盾, 因此a =b ,从而c =d .15.设{a n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1)推导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公式;(2)设q ≠1,证明数列{a n +1}不是等比数列. 考点 反证法及应用题点 反证法的应用(1)解 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 当q =1时,S n =a 1+a 1+…+a 1=na 1; 当q ≠1时,S n =a 1+a 1q +a 1q 2+…+a 1q n -1,① qS n =a 1q +a 1q 2+…+a 1q n ,② 由①-②得,(1-q )S n =a 1-a 1q n ,所以S n =a 1(1-q n )1-q, 综上所述,S n =⎩⎪⎨⎪⎧ na 1,q =1,a 1(1-q n )1-q,q ≠1. (2)证明 假设{a n +1}是等比数列,则对任意的k ∈N *, (a k +1+1)2=(a k +1)(a k +2+1), a 2k +1+2a k +1+1=a k a k +2+a k +a k +2+1,a 21q 2k +2a 1q k =a 1q k -1·a 1q k +1+a 1q k -1+a 1q k +1, 因为a 1≠0,所以2q k =q k -1+q k +1. 因为q ≠0,所以q 2-2q +1=0, 所以q =1,这与已知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故数列{a n +1}不是等比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