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酶促反应动力学-多底物动力学

合集下载

酶促反应动力学名词解释

酶促反应动力学名词解释

酶促反应动力学名词解释
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催化反应速率、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反应机制的科学领域。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而酶促反应动力学则是用来描述和解释酶催化反应速率的规律。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和酶动力学参数等。

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量,可以通过测量底物浓度的变化来确定。

酶催化反应速率通常比非酶催化的速率高几个数量级,这是因为酶能够提供更适合反应进行的环境,如形成特定的活性位点、降低反应的活化能等。

反应机理是指酶催化反应中涉及的化学步骤和中间产物的生成过程。

酶催化的反应通常包括底物与酶结合形成底物-酶复合物、底物在酶的活性位点上发生化学反应、产物与酶解离的过程。

通过研究反应机理,可以更好地理解酶催化反应的特点和机制。

酶动力学参数是描述酶催化反应速率和酶与底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定量指标。

常见的酶动力学参数包括最大反应速率(Vmax)、米氏常数(Km)和催化效率(kcat/Km)等。

Vmax表示在酶的浓度饱和状态下的最大反应速率,Km表示酶与底物结合的亲和力,kcat/Km则是酶催化反应的效率常数。

总的来说,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对于理解酶催化的反应机制、设计高效的酶催化反应以及开发新型药物和工业催化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酶
促反应动力学,可以为生物工程、医药化学和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酶促反应动力学资料

酶促反应动力学资料
类及反应条件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所以可以用于鉴定酶。 对于专一性不强的酶来说对于每一个底物都有一个相应的Km
值.
②. 判断酶的专一性或最适底物(天然底物)
同一个酶催化不同底物时
Km最小的底物称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
蔗糖酶既可催化蔗糖水解(Km=28mmol/L),
也可催化棉子糖水解(Km=350mmol/L),蔗糖为天然底物。
1903年Henri用蔗糖酶水解蔗糖实验
一 级 反 应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关系; 反应为一级反应。
混合级反应
V
Vmax
[S]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
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 反应为混合级反应。
零级反应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
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 反应为零级反应
酶促反应动力学
概念
研究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并加
以定量的阐述。 影响因素包括有
底物浓度:米氏方程 酶浓度:Vmax=K3 [E]
V=
Vmax[S]
Km + [S]


抑制剂:可逆抑制剂和不可逆抑制剂
激活剂: pH:最适PH 温度:最适温度
一. 化学动力学
(一)、反应速度及其测定:
(2). Vmax与K3(Kcat)的意义
Vmax(不是酶的特征常数) maximum velocity
① 定义: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② 意义:Vmax=K3 [E] (k3是一级反应速率常数)
如果酶的总浓度已知,可从Vmax计算 酶的转换数即动力

生物化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

生物化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
得到 平行直线: 增加第2底物的浓度, Km和Vmax同步增 加(对于第1底物)
酶的抑制作用
A.不可逆抑制
✓ 抑制剂与酶以共价键结合 ✓ 不能用透析、超滤方法除去抑制剂 ✓ 酶的修饰抑制
B.可逆抑制
✓ 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结合 ✓ 能用透析、超滤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的活性恢复 ✓ 三种类型
①竞争性抑制
- 可以测定每一种底物(A或B)的Km,通过饱和[B]而改变[A]测定A的 KAm,和饱和[A]而改变[B]测定B的KBm
- BiBi反应的2种类型:
i) 序列反应:在任何产物释放之前,两种底物必须先结合到酶上
有序反应: 按照一定顺序前后结合两种底物和按前后顺序释放两种产物 随机反应: 两种底物与酶的结合及两种产物与酶的分离没有固定顺序
✓抑制剂与底物相似,可以竞争性地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 ✓增加底物的浓度可以解除抑制
②非竞争性抑制
✓抑制剂与底物不相似,抑制剂是与活性中心外结合位点结合 ✓可形成酶-抑制剂-底物三元复合物
③反竞争性抑制
✓酶与底物先结合,然后再与抑制剂结合
可逆抑制与不可逆抑制的区别
[I]↑ [I]↑
v0
v0
v0
0
[E]
阴离子(少数) ➢Cl-等
有机小分子(少数) ➢胆汁酸盐等
酶促反应的中间络合物学说
1. 酶(E)的结合基团结合底物(S)形成酶-底物复合物(E-S)
E+S E-S
2. 酶的催化基团催化底物(S)形成产物(P),E-S转变为E-P
E-S E-P
3. 酶的结合基团释放产物P,E-P形成E和P
E-P E + P
B.可逆抑制
✓ 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结合 ✓ 能用透析、超滤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的活性恢复 ✓ 三种类型

酶促动力学

酶促动力学

H C
S CHCl E S As
H C
CHCl + 2HCl
巯基酶
S E S
路易士气
H2C SH
失活的酶

H As C CHCl + HC SH H2C OH
H SH H2C S As C CHCl + HC S E SH H2C OH
失活的酶
BAL
巯基酶 BAL与砷剂结合物
三、酶的抑制作用
(五)一些重要的抑制剂
*竟争性抑制举例
1.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
琥珀酸
琥珀酸脱氢酶 FAD FADH2
延胡索酸
COOH CH2 C H2 COOH 琥珀酸
COOH CH2 COOH 丙二酸

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
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蝶呤啶 + 对氨基苯甲酸 + 谷氨酸
二氢叶酸 合成酶 二氢叶酸
H2N
加入非竞争性抑制 剂后,Km 不变,而 Vmax减小。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Lineweaver–Burk图 :
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 后,Km 不变,而 Vmax减小。
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 性中心以外的基团结合。 这类抑制作用不会因提高 底物浓度而减弱
三、酶的抑制作用
(二) 抑制作用的类型
(3)反竞争性抑制

影响因素包括有
底物浓度、pH、温度、 抑制剂、激活剂、酶浓度等。
※ 研究一种因素的影响时,其余各因素均恒定。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底物浓度[S] 酶浓度[E] 反应温度 pH 值 抑制剂I 激活剂A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355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 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 (Vmax),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

乒乓反应 (双置换反应)动力学方程
• 双置换反应的特点是:酶同A的反应产物(P)是酶同第二 个底物结合之前释放出来,相应的酶转变E。
乒乓反应动力学方程
乒乓反应动力学曲线图
三、酶的抑制作用
能够和酶的必需基团结合,改变必需基团的结构和性质,酶未发生变性, 从而引起酶活性的下降,甚至使酶的活性完全丧失的现象称酶的抑制作 用。能引起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 应为一级反应。
V Vmax
[S]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
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反应 为混合级反应。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
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 反应为零级反应
米氏方程
Vmax [S] V= Km + [S]
在低底物浓度时, 反应速 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表 现为一级反应特征。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 几乎所有的酶都与底物结 合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
值(Vmax),此时再增加
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 增加,表现为零级反应。
Rate of Reaction(v)
100
80
60
40
20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Concentration of Substrate(umol/L)

和底物的亲和力。
• ⑤催化可逆反应的酶正逆方向反应的Km是不相同的,测定 细胞内Km和正逆方向反应的底物浓度,可大致推测正逆反
应的效率,判断酶在细胞内的催化的主要方向。
(2)Vmax和K3(Kcat)的意义
(3) Kcat / Km的意义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度:
V K3 [ES] K3 [E][S] K2 [S] K1 Vmax [S] KS [S]
KS现在称为底物常数
1925年Briggs和Haldane提出稳态理论
米氏推导酶促反应速度公式时,认为[ES]的积累是快速 平衡的结果,而没有考虑ES E+P这一步。而Briggs认为应 当考虑这一步,因为并不总是K3<<K2, ES E+P这一步也可 能速度很快,这时,E,S和ES将不能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布 氏提出稳态理论。
①物理意义: 当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的一半 时的底物浓度.
②Km的引伸意义:Km是酶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数据,表示 了酶的一个基本性质.
Km值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 的浓度无关,不同的酶,其Km值不同.
对于专一性不强的酶来说对于每一个底物都有一个 相应的Km值.
当[S]>>Km时
V V max[S] V max[S] V max Km [S] [S]
当[S]=Km时
V V max[S] V max Km [S] 2
米氏方程定量的表达了反应初速度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三、米氏方程的讨论
2、米式方程中各参数的意义 1) Km的意义
(单底物酶促反应)
酶的底物饱合现象——中间络合物学说
酶与底物先络合成一个中间产物,然后中间 产物进一步分解成产物和游离的酶。
酶催化剂 E S K K 12 ES K3 P E
非酶催化剂
E
SP
中间产物假说证据
Michaelis 与 Menten 提出酶催化动力学
E +S ES E +P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

ES + I Ki ESI
E+P
非竞争性抑制的双倒数方程:
3.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 抑制剂仅与酶和底物形成的中间产物(ES) 结合,使ES的量下降。这样,既减少从 ES转化为产物的量,也同时减少从ES解 离出游离酶和底物的量。
• 特点:Vmax和Km均降低。
E+S
ES + I Ki ESI
(三)Km值和Vmax值的测定
双倒数方程式: Km 1 1 1 + v = V Vmax max [S]
.
双倒数做图法: • 用于测Km值和Vmax值 • 用于判断可逆性抑制反应的性质
二、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当[S]>>[E]时, [E]与v呈正比 关系。
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双重影响 • 最适温度: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 温度。 • 体内大多数酶的最适温度在35~40℃之 间。 • 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 低温不使酶破坏。
第三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研究的是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 关系。 酶促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 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表示 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要采用初速度 初速度:反应速度与时间呈正比的阶 段。 反应10min. 或底物消耗在5%
影响因素: • 底物浓度([S]) • 酶浓度([E]) • 温度 • pH
1. 竞争性抑制作用
• 概念: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 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 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而抑制酶的 活性。
E+S +
ES
E+P
I
Ki
v= EI
Vmax [S] Km (1+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
金属酶:含紧密结合的金属离子,多属过渡金属 金属-激活酶:含松散结合的金属离子,为碱和碱土
金属离子
金属离子以3种途径参加催化过程
通过结合底物为反应定向 通过可逆地改变金属离子的氧化态调节氧化还原反
应 通过静电稳定或屏蔽负电荷
酶促反应动力学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温度: pH: 酶的浓度: 底物浓度: 抑制剂与激活剂:
亲核催化:分别带有多电子的原子如O、S和N,可以提供电 子去攻击底物上相对带正电子的原子(如羰基碳),即所谓 的亲核攻击。
亲电催化:是由亲电试剂(具有接受电子对的原子)引起的催 化反应,是亲核催化的反过程.
酶活性中心广义酸碱基团
广义酸基团 (质子供体)
COOH NH3+ NH NH2+
NH2 SH
OH
HN NH+
广义碱基团 (质子受体)
..COO .. NH2
NH NH
NH2 SH
O
HN N
pKa
3.96(Asp),4.32(Glu )
10.80
12.48
8.33 10.11
6.00
Glu35
(CH2)2
COO H
CH2OH
R2
O
R1
O OH O
O
R2 CO-2 CH2OH
CH2
Asp52
底物
肽链
活性中心外 必需基团
结合基团
活 性



催化基团
需 基

活性中心
诱导-契合模型
(1)当底物和活 力中心结合时,酶 蛋白的构象发生了 一定的变化;
(2)催化基团正 确地定向,才能使 底物发生转变;

多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

多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
2. 在横坐标下方,表明可变底物A的表观 Km 随 B的增加 而增加,KmA<Kia,KmB<Kib
3. 在横坐标上方,表明可变底物A的表观 Km 随 着B的增加而减少,KmA表明可变底物A的 表观 Km 随着B增加而增加,KmA>Kia, KmB >Kib
第六章 多底物 酶促反应动力学
且交点在1/[A]上截距可计算出来。
A,B的结合是在酶的不同位点上。
第六章 多底物 酶促反应动力学
2.随机顺序反应(Randan BiBi):
A AB
P
Q
E-A
E
E-B
EAB-----EPQ
BA
E-Q
E-P
E
QP
例子
第六章 多底物 酶促反应动力学
3.乒乓机制:
特点:
1.不形成三元络合物,底物不同时与酶 结合。
2.在全部底物与酶结合前,已经有一种 放出来。由于底物、产物一进一出, 所以像打乒乓一样,叫乒乓机制。
1) 底物动力学方法 2) 产物抑制动力学方法 3)同位素交换方法
第六章 多底物 酶促反应动力学
底物动力学方法: 有序顺序机制推导法是用图象法推出。
在稳态条件下推出的双底物反应速度公式:
V[A][B] V=
KmB[A] + KmA[B] + KiaKmB + [A][B]
是底物A与酶E结合的解离常数。
设有两个固定浓度[B]1,[B]2,有两个 相应的1/v1,1/v2,而且在交点处的截 距相等
第六章 多底物 酶促反应动力学
1
KmB
A
BP
Q
E
EA
例子:
NAD+
乙醇
乙醛Biblioteka EQENADH

酶促反应动力学及其在生物过程中的应用

酶促反应动力学及其在生物过程中的应用

酶促反应动力学及其在生物过程中的应用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可以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加速化学反应速率,具有高效、特异性、多功能性等优点。

而酶促反应动力学则是研究酶作为催化剂时,催化剂和底物之间的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关系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实验方法以及在生物过程中的应用。

一、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1. Michaelis-Menten方程当酶与底物反应的速率受到限制时,酶的活性就会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饱和。

这种限制反应动力学模型被称作酶的Michaels-Menten模型。

Michaels-Menten方程描述了酶速率(V)和底物浓度([S])之间的关系,即:V = Vmax * [S] / (Km + [S])其中,Vmax为最大反应速率,Km为酶与底物结合的亲和力指标,即Km越小,酶与底物之间的关系越紧密。

2. 酶反应速率常数酶反应速率常数分为两种:酶催化反应速率常数(kcat)和酶底物结合速率常数(kM)。

kcat表示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催化的底物的转化数。

在酶催化时,酶分子与底物反应所需的时间称为酶催化反应时间。

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kcat一定,但不同酶的kcat可能不同。

kM则表示底物与酶结合的亲和力。

kM越小,说明酶与底物的结合亲和力越强,酶催化底物的效率越高。

3. 细胞内底物浓度细胞内底物浓度反映了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概率。

当细胞内底物浓度过低时,酶反应速率可能受到限制,反应速率在极低浓度下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

然而,当细胞内底物浓度越来越高时,酶反应速率将不再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而是呈现饱和状态。

二、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实验方法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测量酶反应速率的变化,来研究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

1. 单点酶反应速率测定法单点酶反应速率测定法,是指在已知酶底物的浓度下,只测量一次反应后的酶反应速率。

通过改变底物浓度,可以确定在不同浓度下的酶反应速率,从而建立酶反应速率曲线。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

种因素。

在探讨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时,通常测定其初始速度来代表酶促反应速度,即底物转化量<5%时的反应速度。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包括:1. 酶浓度: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率影响的作图时呈矩形双曲线。

底物足够时,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

2. 底物浓度: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也会相应增加。

3. pH值:pH值通过改变酶和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反应速率。

4. 温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但当温度过高时,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反应速率反而下降。

5. 抑制剂和激活剂:抑制剂可逆或不可逆的降低酶促反应速率,而激活剂可加快酶促反应速率。

在实际生产中要充分发挥酶的催化作用,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较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准确把握酶促反应的条件。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与探讨的是酶促反应的速率及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

其中,主要的因素包括酶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激活剂和抑制剂等。

1. 酶浓度: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

当底物浓度足够时,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呈直线关系。

2. 底物浓度:在酶浓度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的增加会促进反应速度的增加,但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大。

3. pH值:pH值通过改变酶和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反应速率。

4. 温度: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在低温条件下,由于分子运动速度较慢,反应速度比较慢;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反应速度也会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后,过高的温度会使酶变性,反应速度反而下降。

5. 激活剂和抑制剂:激活剂可以加快酶促反应速度,而抑制剂可以降低酶促反应速度。

在实际生产中要充分发挥酶的催化作用,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较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准确把握酶促反应的条件。

酶促反应动力学(有方程推导过程)

酶促反应动力学(有方程推导过程)
在一定范围内,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对应的温度称为 该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 Tm).一 般动物组织中的酶其最适温度为35~40℃,植物与微生物 中的酶其最适温度为30~60℃,少数酶可达60℃以上,如 细菌淀粉水解酶的最适温度90℃以上。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机理:
(3)计算一定速度下的底物浓度:如某一反应要求的 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99%,则[S]=99Km
(4)了解酶的底物在体内具有的浓度水平:一般地, 体内酶的天然底物的[S]体内≈Km,如果[S]体内<< Km, 那么V<< Vmax,细胞中的酶处于“浪费”状态,反 之,[S]体内 >> Km,那么V≈Vmax,底物浓度失去生 理意义,也不符合实际状态。
在底物浓度很低时,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的增 加而急骤加快,两者呈正比关系,表现为一级反 应。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反应速度不再呈正比 例加快,反应速度增加的幅度不断下降。如果继 续加大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表现为零 级反应。此时,无论底物浓度增加多大,反应速 度也不再增加,说明酶已被底物所饱和。所有的 酶都有饱和现象,只是达到饱和时所需底物浓度 各不相同而已。
当酶反应体系处于恒态时: v1 v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即: k1Et ESS k1ES k2ES
Et
S ES ES
S

k1 k1
k2
令: k1 k2 Km k1
则:KmES ESS Et S
经整理得: ES
为解释酶被底物饱和现象,Michaelis和Menten 做了大量的定量研究,积累了足够的实验数据, 提出了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酶促反应动力学(doc)

酶促反应动力学(doc)

2 酶促反应动力学教学基本内容:酶促反应的特点;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米氏方程)的推导;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推导;产物抑制、底物抑制的概念,产物抑制和底物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推导;多底物酶促反应的机制,双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的推导;固定化酶的概念,常见的酶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对酶性质的影响及固定化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外扩散过程和内扩散过程分析;酶的失活动力学。

2.1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2.2 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2.2.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2.2.2 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2.2.3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2.2.4多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2.3 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2.4 酶的失活动力学授课重点:1. 酶的应用研究与经典酶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2. 米氏方程。

3 竞争性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4. 非竞争性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5. 产物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6. 底物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7. 双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8. 外扩散对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Da准数的概念。

9. 内扩散对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φ准数的概念。

10. 酶的失活动力学。

难点:1. 采用稳态法和快速平衡法建立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2. 固定化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五大效应(分子构象的改变、位阻效应、微扰效应、分配效应及扩散效应)的区分。

3. 内扩散过程分析,涉及到对微元单位进行物料衡算和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无因次变换、解析解与数值解等问题。

4.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失活速率的双重影响,最适温度的概念。

温度和时间对酶失活的影响。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1. 掌握稳态法和快速平衡法推导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2. 了解酶的固定化方法。

理解固定化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掌握Da准数的概念及φ准数的概念,理解外扩散和内扩散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3. 了解酶的一步失活模型与多步失活模型,反应过程中底物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14_酶促反应动力学-多底物动力学v教学案例

14_酶促反应动力学-多底物动力学v教学案例

k-3[P] k-2
EP:
k-1
k-3[P]
k1[A] k2
k-3[P]
КE = k-1k3 + k-1k-2 + k2k3 КEA= k1k3 [A] + k1k-2[A] + k-2k-3[P] КEP = k-1k-3[P] + k1k2[A] + k2k-3[P]
E k1[A] EA
k2
k-1
分为: 非中心复合物:酶未完全被底物饱和 中心复合物: 酶已经完全被底物饱和,
(EAB EPQ); (EA EP)
(二) 反应机制的分类和命名
(以双底物双产物反应为例):
1. 序列(sequential)反应机制: 酶必需与所有底物都结合之后才有产物放出。对于双
底物双产物反应,必有酶-底物三元复合物形成。 ❖ 根据底物及产物与酶的结合及释放是否有序分为:
KmA
(1 +
)
V Vm
[A]
❖ 这就是水解反应可看作是单底物反应的原因,因为另一底物 是水,其浓度可看作是饱和。
(二) 随机双双:
1 动力学方程推导: EA
EB E
EP EQ
m=8, n=6, n-1=5线图:56个 封闭环:24个 有效图形:32个
(EAB≒EPQ)
❖ 假设反应过程第一个底物与酶结合或第一个产物从酶 释放是迅速平衡过程——迅速平衡随机双双:
k-1
k-2
k-3
E k1[A] EA
k-1 k-3[P] k3 k2
k-2
EP
(2)画出King-Altman 图形,即:所有流向各种酶形式的n–1
线矢量图,再将各步反应的К标到矢量图上,并写出流向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原理与应用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原理与应用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原理与应用酶是生命体内最重要的催化剂,它能加速化学反应并保持反应速度的温和条件。

酶在生物学、生病、药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催化反应速率的一门科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体系的反应机制,而且可以应用于药物开发和临床诊断。

本文将介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原理和应用。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原理酶促反应机理是一系列复杂的步骤,涉及到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酶的构象改变。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酶催化反应的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当底物浓度低于一定范围时,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基本保持不变,这时酶催化的反应属于底物浓度不受限制的反应。

但当底物浓度增加时,速率随之增加,呈现出典型的酶催化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线性增加的曲线。

在一定目的范围内,酶浓度常常是恒定的,并且速率完全由底物浓度决定。

这符合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

当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大部分酶的活性位点都被占据了,反应速率趋于最大值。

二、酶催化反应的速率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酶的活性受到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酶催化反应速率与温度、pH值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

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也会增加,达到最高峰后再开始下降。

酶的活性在不同的pH值范围内达到最大值,超出这个范围后会受到影响。

应用酶促反应动力学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方面。

一、酶反应动力学与药物研发许多药物的研发需要通过酶的催化反应来实现。

通过研究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机制,可以深入了解底物与酶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信号传递机制,有助于优化药物的结构和活性。

酶促反应动力学还可用于预测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速率。

二、酶反应动力学与生物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有助于探究人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动态机制。

利用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酶的功能和结构以及酶在生物反应中的作用,有助于揭示生物体内的分子机制,研究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领域。

三、酶反应动力学与医学诊断酶促反应动力学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通过研究特定酶的活性与物质浓度的关系来确定一些疾病的诊断标准。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分析与模拟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分析与模拟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分析与模拟酶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可以加速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速率,促进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和代谢过程。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是研究酶在反应中所表现的动态过程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对于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深入理解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性以及相应的模拟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的应用效果,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代谢机制,为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1. 酶促反应动力学分析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性是指在特定环境下,酶与底物反应的速率和动态过程,不同酶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动力学特性。

这些反应通常是多级反应,包括底物的结合、转化和产物的释放。

在这个过程中,催化活性的酶以及底物和产物组成了一个多催化物体系。

因此,酶反应机制在分析时需要考虑多种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酶催化反应中,底物与酶结合并形成酶底物复合物是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

当复合物形成后,底物开始发生转化并最终生成产物,而这个转化过程的速率大大受酶的活性水平和底物浓度的影响。

除此之外,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酶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度。

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可以通过活性温度曲线来体现。

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酶的活性较低。

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不断增加,但当温度超过一定阈值后,酶的构象会发生改变,导致酶失去活性,反应速率下降。

因此,理解酶在不同条件下的活性变化和酶底物复合物转化过程是酶促反应动力学分析的核心。

2. 酶促反应的数学模拟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分析不仅仅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来完成,还可以通过数学模拟方法来进行。

数学模拟是指利用计算机对酶反应过程进行建模和计算,从而分析体系内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动力学特性及其机理。

在酶促反应的数学模拟中,需要考虑的参数有: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酶的动力学性质、酶底物复合物的动态过程等等。

此外,数学模拟还需要结合各种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因素,如温度、pH值等等。

通过数学模拟可以得到酶促反应的动态变化曲线以及四个重要的动力学参数:最大反应速率(Vmax)、酶的亲和力(Km)、酶反应速率常数(Kcat)和酶底物复合物解离常数(Kd)。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

葡萄糖-6-磷酸 6-磷酸-葡萄糖 脱氢酶
0.058
苯甲酰酪氨酰胺
2.5
胰凝乳蛋白酶 甲酰酪氨酰胺
12.0
乙酰酪氨酰胺
32.0
②可以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
Km值最小的底物——最适底物/天然底物
Km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Km越大、亲和力越小
k2>>k3时
k2 + k3 Km=
k1
Km≈k2(分离能力)/k1(亲合能力)
[E]=[Et] - [ES]
V=Vmax=k3[ES]max=k3[Et]
k2 + k3 Km=
k1
米氏常数
V 反 应
V[S] V=

Km + [S]


0
底 物 浓 度 [S]
反应初速度随底物浓度变化曲线
最V

反V

b.当[S]很大时 V=V[S]/[S]=V


混合级
V/2 a.当[S]很小时
2. 加入3U/ml已在35 ℃水浴保温的酶溶液,准确作用5 分钟,终止反应;
3. 各吸取0.5ml反应液与3,5-二硝基水杨酸,沸水浴5 分钟,冷却后在540nm测定吸光度OD值;
4. 作图
(2)Eadie-Hofstee作图法
v v=Vmax-Km
[S]
v
Vmax
斜率-Km
V [S]
(3)Hanes-Woolf作图法
Km
[S]
= Vmax[S] Km + [S]
Km=[S]
∴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 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
①Km是酶的特性常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AA E NADH)
NADH E
ENAD+
MA (ENAD+≒
E NADH
NAD+ / NADH 形成外底物对 机制:由于底物A与酶结合后改变了酶的构象,使 原来隐蔽的B结合位点暴露, B才能结合上去。 暗示:A与B可能结合在酶的不同部位。
(2) Theorell- Chance (T-C 机制):
A E

B EA (EAB≒EPQ)
P EQ
Q E
EA、EQ : 非中心复合物; (EAB ≒ EPQ) : 中心复合物 A:领先底物; B:随后底物
例如:许多以NAD+或NADP+为辅酶的脱氢酶类, 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等 NAD+ 苹果酸(MA) E

草酰乙酸(OAA)
1
V
=
1
Vm
(1 +
KmA
[A]
)

这就是水解反应可看作是单底物反应的原因,因为另一底物 是水,其浓度可看作是饱和。
(二) 随机双双:
1 动力学方程推导: EA m=8, n=6, n-1=5线图:56个 封闭环:24个 有效图形:32个
k-1 k-1 k4 k-1 k2[B] k4 k3 k1[A] k4 k-4[Q] k3 k-1 k2[B] k4 k2[B] k-4[Q] k-3[P] k-1 k-4[Q] k3 k-4[Q] k2[B] k3 k-4[Q] k-3[P] k-2 k-3[P] k4 k3
E:
EA:
k-2 k-3[P] k1[A] k-2 k-3[P] k1[A]
m! n-1线矢量图数目= (n-1)!(m-n+1)!
n=角数; m=封闭环的线数 • n=3; m=3; n-1线矢量图数目=
3! =3 (3-1)!(3-3+1)!
King- Altman 图形不包含封闭环形式:
E1
E2
E4

E3
n=4,m=5 n-1线(3线)图数目=
5! =10个, (4-1导:
各种酶形式的浓度与其К 乘积之和成正比:
[E] ∝ К
E
;
[EA] ∝К
E
EA;
[EP] ∝ К
EP
EP
[E0] ∝ ∑К = К [E] КE = [E0] ∑К [EA] К EA = [E0] ∑К [EP] К EP = [E0] ∑К

EA

[E] = (К E/∑К )×[E0]
A
EP Q P
E
产物从酶上的释放及底物和酶的结合无一定顺序。 少数脱氢酶和一些磷酸激酶属于该类,例如肌酸激 酶: 肌酸 + ATP 磷酸肌酸+ ADP 机制:酶蛋白上的A、B结合位均处于暴露状态, 两者与底物的结合即互不干扰,也不互相依赖。
2 乒乓机制(Ping-Pang Bi Bi): 各种底物全部和酶结合以前 ,已经有一种或多种 底物放出,不形成三元复合物。 A P B Q E
k2
k-2
КEP = k-1k-3[P] + k1k2[A] + k2k-3[P]
EP
V = k3 [EP]﹣k-3 [E] [P]
=
(k1k2k3 [A] ﹣ k-1k-2 k-3 [P] ) [E0] (k-1k3+k-1k-2+k2k3)+k1(k2+k-2+ k3)[A]+k-3 (k-1+ k-2+k2)[P] num1[A] ﹣num2[P] const + coefA [A] + coefP [P]
21 [EA]

К 具有方向性,是一个矢量。其方向与酶形式的 流向有关
(二)King-Altman 法步骤:
(1)首先写出反应历程,然后将反应历程安排成封 闭环形式。环的角数就是酶存在形式数目,用n表 示。然后在各角之间连线上标出各步反应的К 。 E+A
k1 k-1
EA E
k2 k-2 k1[A] k-1
1/V
-
1
1
( 1-
KmA
)


第二次作图:纵截距~1/[B]作图 由第二次的作图可知 KmB和Vm, 代入交点坐标中可知KmA 若[A] →∞(A饱和时):
1 V
纵截距 :
1
Vm
( 1+
KmB
[B]
)
=
1 Vm
(1 +
KmB [B]
)
1 KmB
1/Vm
转化为米氏方程

1/[B]
若[B] →∞(B饱和时):

(EA≒FP)
F
(FB≒EQ)
E
属于该机制的酶大多数具有辅酶,如转氨酶、黄素 酶等。谷草转氨酶属于典型的乒乓机制:
Asp
E∙CHO E∙CHO
OAA
(E∙CHO∙Asp ≒ E∙NH2∙OAA)
AKG
E∙NH2
Glu
(E∙NH2∙AKG ≒ E∙CHO∙Glu)
总结:
序列反应机制
有序机制 T-C 机制 随机机制
k-2
k1[A] k4 k-2
k1[A]
EAB:
k2[B] k-3[P] k1[A]
k-1 k-2
EQ:
k2[B] k-4[Q] k3
V=k4[EQ] – k-4[E][Q]
=(k4∙К
=
EQ
– k-4[Q]∙К E) [E0]/∑К
num1[A][B] - num2[P][Q]
const + coefA [A] + coefB[B] + coefP[P] + coefQ[Q] + coefAB[A][B]+coefAP[A][P]+coefBQ[B][Q] +coefPQ[P][Q] + coefABP[A][B][P] +coefBPQ[B][P][Q]
(二) 反应机制的分类和命名
(以双底物双产物反应为例):
1. 序列(sequential)反应机制: 酶必需与所有底物都结合之后才有产物放出。对于双 底物双产物反应,必有酶-底物三元复合物形成。 根据底物及产物与酶的结合及释放是否有序分为: (1) 有序双双双底物双产物反应(ordered Bi Bi) :

2个封闭环形式无效,应去除。共有8个有效的 King- Altman 图形
反应历程中有时可能没有逆反应,此时有些 KingAltman 图形不存在。 E+A
k1 k-1
EA
k2 k-2
EP
k3
K-3
E+P
此反应若没有k-3 线,则某些King-Altman 图形不 存在,反应速度中凡是含k-3 项 者不存在。
[EA]=(К [EP]=(К
EA/∑К
)×[E0] )×[E0]
EP/∑К
V = k3 [EP]﹣k-3 [E] [P] = (k3· К
EP /К
﹣k-3 [P]· E/ К )[E0] К
=
(k1k2k3 [A] ﹣ k-1k-2 k-3 [P] ) [E0] (k-1k3+k-1k-2+k2k3)+k1(k2+k-2+ k3)[A]+k-3 (k-1+ k-2+k2)[P] num1[A] ﹣num2[P] const + coefA [A] + coefP [P]
Vmf[A][B] V = K K + K [A] + K [B] + [A][B] mA iA mB mB
双底物反应中米氏常数的意义:
KmA:是[B]饱和时酶对底物A的米氏常数 KmB:是[A]饱和时酶对底物B的米氏常数
3 有序机制动力学常数的求取(二次作图法):

第一次为双倒数作图,一般固定其中一个底物的浓度,变化 另一个(例如:固定[B],变化[A])。将有序机制的动力学 方程进行双倒数处理:
第二节 多底物反应及其动力学
一 反应机制的分类:
(一) Cleland表示法的基本符号和概念:

底物:依照底物与酶结合的顺序依次用 A、B、C、D表示 产物:根据产物从酶上脱落的顺序用 P、Q、R、S 表示 游离酶:E、F、G 抑制常数:KiA 、KiB ; KiP 、 KiQ 米氏常数:KmA、KmB; KmP 、 KmQ 抑制剂:I 修饰剂:X或Y 反应分子数: Uni(单) 、Bi(双)、 Ter(三) 、Quad(四)
=
num1 : num2 : const : coefA : coefP :
分子中[A]项之前的系数乘以[E0] 分子中[P]项之前的系数乘以[E0] k1[A] E EA 分母常数项 k-1 分母中[A]项之前的系数 k-3[P] k3 k2 k-2 分母中[P]项之前的系数
EP
(三) 注意:
矢量图数目的计算 :

若不考虑产物的影响,即 [P]=0, [Q]=0
num1[A][B] 初速度V= const + coef [A] + coef [B ]+ coef [A][B] A B AB
2 动力学常数的定义:

最大反应速度: num1 f= 正向:Vm coef
AB
num2 逆向:Vmr=coef AB
coefB 米氏常数: KmA= coefAB
coefQ KmP= coefPQ

coefA KmB= coefAB
coefP KmQ= coefPQ const KiB = coef B const KiQ = coef 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