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5第4节蒸腾作用word教案(5)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5.4《蒸腾作用》教学教案设计
蒸腾作用1、教学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
(2) 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3)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3、教学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4、教法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
5、教学过程:导入:播入两幅场景让学生体会对比:在炎炎烈日的夏天,人们是愿意走在林荫小道上,还是愿意走在宽敞的柏油马路上?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蒸腾作用的学习主题。
教学设计:精讲点拨1教师活动一、蒸腾现象(演示实验)观看演示实验视频,多媒体逐个展示问题:1、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2、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3、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4、想一想这些水珠从哪里来?5、水珠主要从什么器官散发出来的?6、袋内的水珠是以液体形式流出来的还是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发出?7、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二、蒸腾概念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分析并逐个回答问题。
2、学生归纳总结蒸腾概念多名学生作依次回答: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水分散失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的。
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精讲点拨2置疑并过渡:植物蒸腾出的水分究竟是怎样由根到叶并散失出来呢?教师出示多媒体。
学生仔细观察,回忆讨论,用已学的知识解释:水分通过根毛的吸收进入植物体内,气孔是水分散失的门户,强调根毛和气孔的作用。
归纳出蒸腾作用的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
精讲点拨3置疑并过渡: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Kg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是不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呢?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结合熟知的生活现象,来探讨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5.4蒸腾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1.布置一道思考题,如“请你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课后思考。
2.布置一道实践题,如“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蒸腾现象”,让学生课后实践。
3.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提交时间,确保作业的质量和完整性。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本节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蒸腾现象,如雨后植物的生长、农业生产中灌溉的意义等,引导学生关注蒸腾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作用。
2.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本节课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蒸腾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3.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
5.4蒸腾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5.4蒸腾作用”,这是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的一部分内容。蒸腾作用是植物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植物的水分吸收、运输和散失等过程,对于学生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对于蒸腾作用的内在机制和实际意义,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蒸腾作用的原理和意义,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思考能力。
3.学会与同学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精选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4《蒸腾作用》教案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成安一中刘世伟教材分析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五章第四节蒸腾作用,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
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
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学情分析对于植物的蒸腾作用现象,学生生活中有一定的体验,但学生缺乏对现象的分析与思索。
对于蒸腾作用的概念来说,学生通过探究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得出,并不难理解,但是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和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和自然界意义等问题,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的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本节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而且已经能比较熟练地参照书本要求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教学重点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教学难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师生互助、合作学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植物生长需要水,那植物吸收水分用来做什么呢?此时,多数学生会误认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组成。
是这样吗?让同学们带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分为0.25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此时,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4《蒸腾作用》 教学教案设计
课前布置小组代表2人:上课3小时前从一株芒果树,剪下大体相同的两个枝条。一个枝条上剪除全部叶片,另一个枝条上剪掉下部叶片。在两个相同的小试管中加入等量清水,将两个枝条分别插在两个试管中,管内水面上再滴上少量的植物油。然后,用透明塑料袋分别套在两个枝条上,结扎塑料袋口,使其不漏气P90(如图5—18)。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在有阳光、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后,观察发生的实验现象。
年级:七年级科目:生物主备教师:廖伟平从备教师:2019年10月第周
课题
第五章 第四节 蒸腾作用
第课时(共课时)
教学
目标
1、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发生部位;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3、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部位:叶片的气孔 叶柄和嫩茎
2、互动交流
(三)小组质疑解惑
(一)针对以上实验现象,同学们说说以上实验装置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1、防止试管内水分的蒸发(学生明白植物油比水比重轻)
2、在温暖、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蒸腾速率较快,更容易观察预期现象。
3、有叶片的塑料袋壁上出现水珠,而没有叶片的塑料袋上没有水珠,说明了植物的叶片引起的。
(四,针对不同植物气孔的数目和颁布,提出的探究问题是: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假设: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豆叶玉簪叶。
方法步骤:1、分别取蚕豆叶和绿萝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阴地植物(绿萝)
叶上表皮
七年级生物上册3.5.4蒸腾作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蒸腾作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蒸腾作用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植物蒸腾作用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蒸腾作用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蒸腾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蒸腾作用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蒸腾作用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蒸腾作用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蒸腾作用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蒸腾作用的特性和重要性。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理解蒸腾作用的定义、意义和组成部分,掌握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实证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会使用科学方法来探究和解释蒸腾作用。
3. 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参与蒸腾作用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4. 交流与合作: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有效沟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看到了学生们合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每个小组都给出了有创意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情况,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学生们大胆地站上了讲台,展示了他们的讨论成果。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锻炼,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点评时过于紧张,不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5.4《蒸腾作用》课程教学设计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3、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说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植物气孔数目和分布的探究,理解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观察与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联系生活求知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植物体从土壤里不断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保留在植物体内,被植物体利用。
哪么,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水分又到哪里去了呢?(二)探究活动:1、植物的蒸腾失水(1)选一个学生动手操作演示实验“植物的蒸腾失水”。
(2)展示教师提前做好的“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与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3)讨论:1)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2)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A 3)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4)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2、归纳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水分的运输途径。
概念:在温暖、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生理过程。
部位:主要在叶片进行,叶柄和幼嫩的茎上也能少量进行。
3、用动态图解展示蒸腾作用水分的运输途径。
4、【建议活动】: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取叶片和温水观察一两种植物叶片气孔的分布。
方法:将植物叶片放入盛有46摄氏度左右的温热水中,观察叶面气泡的多少。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4节《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4节蒸腾作用安徽淮南洞山中学罗慧武一、教学分析蒸腾作用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现象的观察和探索。
教学过程中,教师完成相关实验的演示,并通过相关的问题串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现象进行知识迁移,形成对蒸腾作用的整体认识,认识到蒸腾作用在植物生活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整个自然界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感觉和认识到蒸腾作用的存在,但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又很难对蒸腾作用的整体知识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验设计的经验,并学习了与蒸腾作用相关的吸收作用等知识,在教学中有待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将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有关蒸腾作用的完整知识。
三、核心素养在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和农作物都是我们观察和探索的对象,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通过探索气孔数目和分布,训练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使其了解气孔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训练观察和分析能力,并由此理解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四、设计思路(一)教材处理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植物吸收水分,与植物吸收作用有关;蒸腾作用过程中散失水分的主要门户是气孔,涉及关于叶片结构的知识,同时探究气孔的分布是一个重要实验。
蒸腾作用还涉及水分的运输,与根、茎、叶中导管的功能有关。
此外植物的蒸腾作用也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的知识相联系。
(二)重要概念及事实性知识梳理1.重要概念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
2.支撑的次级概念及事实性知识A.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
A1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生理过程是蒸腾作用。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5章 绿色开花生活方式 5.4 蒸腾作用教案
第五章第四节蒸腾作用课题第五章第四节蒸腾作用课型新授课课时21 教育教学目的知识方面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发生部位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思想教育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植物的呼吸现象;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难点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关键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教法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教具玻璃瓶,种子等。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组织教学课前综艺引入新课:植物体从土壤里不断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保留在植物体内,被植物体利用。
哪么,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水分又到哪里去了呢?植物的蒸腾现象: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设问引入新课本节课的导入以植物的吐水、伤流等水分散失的生理现象为切入点,进而导入植物主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时,向学生质疑:为什么两个装置中发生的实验现象不同?罩在带叶枝条上的塑料袋中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叶子能够散失水分。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从一株阔叶植物上,剪下大体相同的两个枝条。
一个枝条上剪除全部叶片,另一个枝条上剪掉下部叶片。
在两个相同的小试管中加入等量清水,将两个枝条分别插在两个试管中,管内水面上再滴上少量的植物油。
然后,用透明塑料袋分别套在两个枝条上,结扎塑料袋口,使其不漏气(如图5—18)。
将上述实验装教师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现象学生进行观察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
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置放在有阳光、温暖的地方。
数小时后,观察发生的实验现象。
讨论:1.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2.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3.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5.4蒸腾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采用了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又关注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学生主体地位凸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详细讲解蒸腾作用的定义、意义及基本原理。
2.教师结合生活实例,阐述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提供向上的动力、增加降水、带走热量等。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蒸腾作用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4.通过对小组合作过程的监控与评价,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合作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蒸腾作用的奥秘。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如“植物为什么需要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对植物有什么意义?”等,激发学生的思维。
2.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5.通过对蒸腾作用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4《蒸腾作用》 教案设计
第4节蒸腾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3)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对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尝试完成和分析“植物的蒸腾失水”的探究实验,培养科学探究、合作、科学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4节,本节主要任务是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
2.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作用以及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等内容,掌握了植物一些基本的生理作用,并初步了解了叶片及气孔的相关知识。
而即将学到的蒸腾作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叶片和气孔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四、教学难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五、教学过程:(一)趣味性提问,导入新课:利用投影提出问题: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教师边口述以下内容:同学们,对于玉米我们并不陌生,肉香汁甜,是一道美丽的佳肴,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4千克的水,其中作为组成部分的水1.87千克,维持生理过程的水0.25千克,那么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新课。
(二)质疑引导,实验探究:1、教师在前面学生推测、争论的基础上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推测吗?学生思考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蒸腾作用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提问: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物质生成?这说明什么?2、继续提问:(1)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2)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3)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5.4蒸腾作用教案
回答:1.森林中凉爽,沙漠中太热。2.森林中还很潮湿,沙漠太干燥。
急于知道原因
计算得知:仅占百分之一
生疑
讲
授
新
课
二、讲授新课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实验用的花,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本组课前实验用的花有何现象?
注意:先看塑料袋,再看叶片,从外向内,注意顺序。
问题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
2.塑料袋内的水珠是哪里来的?
教学重点
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
1.气孔是如何调节蒸腾作用的,认同植树造林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然后共同小结
课 型
新授
学习方法
启发式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然后共同小结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模型
实验用的花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蒸腾作用
课题
蒸腾作用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意义
3.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对自然界的作用
4.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过程与
方法目标
1.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关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培养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和意识。确立“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的观念。
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那么它吸收的水分是否完全被自身利用了呢?我们来计算一下,你就会明白。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4节蒸腾作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4节蒸腾作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蒸腾作用的概念、调节、过程和意义。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和交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植物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2、树立“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依据课标和教材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调节、过程、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对自然界的影响;气孔是如何调节蒸腾作用的。
三、教学策略:1、通过观看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2、利用课件演示气孔的开闭和蒸腾作用的过程,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进而突破“气孔调节蒸腾作用”这个难点。
3、运用类比的方法解释相关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4、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收集资料;蒸腾作用实验视频。
五、教法、学法指导:教法:启发式谈话法为主,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提供观察思考、探究合作、表达交流的机会。
六、教学过程:(一)奇问激趣,导入新课:资料: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4千克的水,其中作为组成部分的水1.87千克,维持生理过程的水0.25千克,那么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用鲜明的数据对比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质疑引导,实验探究:1、教师介绍蒸腾作用演示实验:在同一株植物上选取两根大小相似的枝条,将A枝条上的所有叶片两面涂上凡士林(凡士林是一种矿物蜡,它能在叶片表面形成一道保护膜,使水分不易蒸发散失),B枝条不做任何处理,然后分别用两个干燥、透明、不漏气的塑料袋套住,袋口扎紧,放在教室温暖向阳的地方。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4《蒸腾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的第五章中,我们探索了植物的生命活动,特别是绿色植物的生理过程。其中,5.4节《蒸腾作用》是理解植物如何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关键内容。本节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实践,深入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意义。为此,本案例将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育语言,辅以实验探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和生态保护意识。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感知蒸腾作用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例如,通过展示植物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生长状况,让学生感受到蒸腾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呈现植物蒸腾作用的生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此外,我还将结合教材内容,强调蒸腾作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下作业: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反思与评价:
1.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的理解是否深入?
2.在实验过程中,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操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3.在小组合作中,自己是否积极参与、与组员有效沟通?
4.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需要蒸腾作用?”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导入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了铺垫。
生物初一上北师大版3.5.4蒸腾作用教案
生物初一上北师大版3.5.4蒸腾作用教案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
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的重点。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具有蒸腾作用的现象以后,才能进一步理解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是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
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通过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足够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理解清楚,那么学生就不会明白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
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学情分析: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具有蒸腾现象以后,才能进一步理解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等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并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思想:对于蒸腾作用的概念,先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理解,然后给出;对于蒸腾作用的过程,主要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教学,则应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4节蒸腾作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4节蒸腾作用一、教学目的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练结合法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植物体从土壤里不断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保留在植物体内,被植物体利用。
那么,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水分又到哪里去了呢?(一)植物的蒸腾失水提出问题: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1.防止试管内水分的蒸发.2. 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植物的蒸腾速率快,容易观察到预期效果。
3. 有叶片的塑料袋比无叶片的塑料袋上的水珠多。
4.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水蒸气在塑料袋上凝结成水珠。
总结:1、蒸腾作用的概念在温暖、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温故而知新:叶的立体结构以及气孔的组成:通过观察图片,得出陆生植物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二)蒸腾作用的过程: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出示投影或动画:演示蒸腾作用水分由根到叶的动态的过程。
提问: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讲解: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蒸腾作用(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内容分析〗1.知识结构2.教学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3.教学难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的知识相联系;(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贵阳市第二实验中学,位于贵阳市区内,是贵阳市课改实验样本校之一,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优良,教学设备比较齐全。
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对生物知识普遍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
〖课时分配〗本节内容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
先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进而指出植物主要通过气孔蒸腾散失水分,接着通过“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揭示植物与蒸腾作用相适应的某些形态结构特点,最后阐述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五、设计思路1.教学方法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此部分的学习。
2.教学思路本节课的内容按两条思路展开,一是通过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二是通过对“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问题思路上课一开始,联系前面学习吸收作用的知识,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绝大部分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给学生一个悬念,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自然地引入蒸腾作用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之前,让学生有目的地边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植物油?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解开了导入时向他们提出的悬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绝大多数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学生从心理上愿意与老师一起继续往下探索。
在学习蒸腾作用的意义时,紧紧围绕下列问题依次展开:①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实际上是蒸发)②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③植物是怎样源源不断地获取无机盐的?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在解答了以上问题后,要求他们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
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
这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为0.25千克,两者用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要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起,那么,什么叫做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问题。
师生共同学习探究新课。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组讨论: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从而解答了导入时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总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追问,植物体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们是怎样散失水分的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①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阳光。
②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基础――气孔。
③什么是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三)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1.在确定了水分是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出去的这一事实后,教师启发学生: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兴趣,把全部学生分成八组,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去探究。
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将《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
2.教师建议方案(对开展探究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提供)。
方案一: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阳地生活的植株比阴地生活的植株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叶子比下部叶子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d.同一片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实验计划a.材料器具:烧杯、镊子、70℃以上的热水、蚕豆叶、玉簪叶、枸树叶。
b.方法步骤将对比叶子分别浸在盛有70℃以上的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如果有气泡,统计气泡的数目,根据不同假设,记录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方案二: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豆叶、玉簪叶。
④方法步骤:a.分别取蚕豆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数目,记录在表(五)中:c.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3.注意问题①本活动为学生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针对本组的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③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即使实验失败也是一种结果。
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施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的正确分析。
④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组,教师可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
⑤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其余组的同学大胆质疑和点评。
⑥教师应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
本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小组的合作性;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新问题;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小组,可鼓励他们课下重新完成实验,然后再修改评价。
4.引导全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通过探究得知,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
总之,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一开始上课我们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其实不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意义可大了。
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问: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答:沾满了水的手感到凉爽。
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由此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
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2.促进根吸收水分问: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由此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
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问: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学生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这个问题,总结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
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新知识的灵活运用: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教材P95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重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4h记录各个装置的重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曲线表示:①曲线Ⅰ代表哪两组装置的重量变化,说明理由。
②曲线Ⅱ和曲线Ⅲ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③比较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作出推断。
④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3.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4.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这是什么原因?〖教学反思〗“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这一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经过本书前面的几个探究实验,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包办,明确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
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他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使他们与集体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