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语文必修第一单元儒道思想的现实意义作文

语文必修第一单元儒道思想的现实意义作文

语文必修第一单元儒道思想的现实意义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古代的儒家和道家思想。

虽然这些思想源自几千年前,但是我觉得对现在的生活还是很有意义的。

接下来我就来谈谈这些古老思想现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第一,儒家思想主张"仁"、"礼"、"孝"等美德。

这些美德教导我们做人要有爱心、尊重他人、孝顺父母。

比如"孝"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再接着写下去,会涉及一些关键的儒家思想内容,并分析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还会谈到老子的道家思想也对现代社会有启示作用。

总之全文会从小学生的视角,生动有趣地阐述这些古老思想的现实意义。

请继续看下面哦。

篇2语文必修第一单元儒道思想的现实意义大家好,我叫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语文必修第一单元儒道思想现实意义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儒道思想。

儒家思想主要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尊老爱幼,要知书达理。

道家思想则是老子和庄子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要顺其自然,要淡泊名利。

虽然儒道思想产生于很久以前,但是我觉得它们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儒家的仁爱之心。

我们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不友善的行为,比如对陌生人很冷淡,对弱者很无情。

如果大家都能像儒家所说的那样有仁爱之心,那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美好了。

其次是尊老爱幼。

现在有些年轻人对父母很不尊重,有些地方也没有太好的儿童福利。

如果大家都能尊老爱幼,社会就会更有爱心。

再次是知书达理。

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和学习知识。

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拥有知识的人会过得更好。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儒家那样勤奋读书。

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顺其自然。

现在的社会过于功利,人们只是追名逐利。

如果我们能像道家所说的那样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地生活,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幸福快乐了。

总的来说,儒道思想中有很多好的做人的道理。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老子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启示摘要: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创立了以“道”、“无为”为中心思想的哲学体系。

其代表作《老子》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师道观、自然人性论、教育方法对现在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老子教育思想自然无为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辉煌的成就下也存在着种种病态危机的隐忧: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低,教师素质缺失,学校管理的非人性化等等。

当各种流行的教育思潮、教育方法纷沓而来充斥现在的教育之时,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走进老子,研究老子,分析老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

其教育理念对主体性教育、师生平等和人性的自然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道”和“无为”是其思想的核心。

“道”的本来意思是道路,后被引申为方法、途径。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1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渊兮,似万物之宗”(4章)。

老子所说的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既无形又有形。

尽管在老子的描述中,“道”“玄之又玄”、“恍兮惚兮”,但“道”自有其本性。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就是说一切人的行为、天的行为、地的行为以及道的行为都必须遵循“自然”,那么自然就是“道”的本性。

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为统帅的,他所阐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也都是围绕“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

“道”就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自然孕育了万物,同时又是万物的归宿。

同时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以“无为”达到“有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自由精神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道家自由精神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 键 词]道 家 ; 自由精 神 ;现代 教 育 关
当前 , “ 体性教 育” “ 童 中心”等渗透 自由 主 儿 精 神 的 口号 在 教 育 理 论 界 此 起 彼伏 ,但 “ 自由 为 名 以 对 自由 的剥 夺 ”现 象 在 教 育 实 践 中 却 呈 泛 滥 态 势 ,这 种 异化 的教 育 自由结 出 了无 数 “ 形 的 果 实 ” 畸 。我 们 应 当反 思 当前 教 育 对 传 统 道 家 文 化 的 淡 忘 与 遗 弃 ,重 拾 道 家 文 化 自由精 神 的关 爱 生 命 、张 扬 个 性 应 当对 教 育 的 常青 意 义 。
[ 者 简 介 】宋 兰影 , 南 京 师 范 大 学教 科 院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教 育基 本 理 论 、德 育 ( 苏 南 京 作 江
研 究 ,2 0 , (2 0 8 1 )
6李 毅 ,刘 晖 . 等 院校 国际 性 资 源 的探 析 . 教 探 . 高 高 索 ,2 0 , ( ) 0 7 4 7李 毅 ,刘 晖 . 等 学 校 人 才 培 养 的 国 际 合 作模 式 . 高 探析. 教育 与 考试 ,2 0 ( ) 0 7, 3

的 大 视 野 出发 ,构 建 了 其 政 治 的 理 想 境 界 和 人 生 的 本 真 追求 。 这 种 境 界追 求 天 人合 一 ,人 道 合 一 , 复 归 自 然 ,追 求 个 体 精 神 的绝 对 自 由 ,凸 显 生 命 自由 发 展 的 本 性 ,表 现 了对 个 人 权 利 的 肯定 和对 人 的 个 性 的 张扬 。
・教 育 评 论 ・
道 家 自 由精 神 及 其对 现 代 教 育 的启 示
宋 兰 影
【 摘 要 】道 家 自始 至 终 最 崇 尚的 精 神 ,是 自由精 神 。道 家 思 想的 自由精 神 关爱 个 体 生 命 ,在

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前言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古代的教育思想虽然来源于积淀在历史中的教育理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本文将结合当代教育实践,从古代教育思想中提取启示,探索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二、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古代教育思想是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为代表的思想传统为基础,其中儒家思想对教育思想的影响尤为深远。

儒家强调“教育”、“培养”,注重塑造人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倡思想明理、廉洁奉公、尚礼仪、尊师重道等教育理念。

道家注重个体的修养和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静谧和超脱,主张“无为而治”、“以道德自然”等教育理念。

法家则提出了“法”和“术”相统一的教育理念,主张规范教育和技能培养并重,注重法制教育和政治教育。

墨家强调实用主义教育理念,追求实践和工匠精神的教育目标,注重技能培养和职业教育。

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有德有才”的人才,注重品德、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对象的人格塑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这些核心价值对当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古代教育思想注重全面发展,强调品德、知识、技能的并重。

在当代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人才。

这需要教育者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重视德育教育古代教育思想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在当代社会,德育教育依然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塑造健全人格。

3.引导学生终身学习古代教育思想强调知识的追求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能力,使之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儒家和道家对当今的现实意义

儒家和道家对当今的现实意义

儒家和道家对当今的现实意义首先,儒家和道家提供了社会伦理的指导。

儒家注重的是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强调孝悌忠信等伦理观念。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

儒家的人伦思想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正确的准则,教导人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倡导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共同进步。

道家强调个体修养和自然状态的追求,主张以无为而治的原则。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的压力和焦虑不断增加,追求物质和功利的心态盛行,心灵得不到真正的宁静。

道家提供了一种对抗现代社会快节奏、功利化的生活方式,通过修炼心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使人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存在价值。

其次,儒家和道家的政治治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注重的是“仁政”,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贤能治国、以德治国。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的政治理念可以为政府提供思路和方法,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道家强调的是“无为而治”,主张减少干预、注重自由发展。

在当代政治治理中,政府往往扮演干预者和调节者的角色,会对个体和社会产生诸多限制。

道家的政治思想提供了一种减少权力干预和限制的理念,强调包容性和自由发展,有助于构建开放、进步、平等的社会制度。

此外,儒家和道家的人文关怀观念也对当代社会具有积极影响。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强调教育和道德的提升。

在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儒家强调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注重自身的素质提升,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道家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

在当代社会中,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需求日益增长。

道家的观念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倡导节约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思路。

综上所述,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们提供了社会伦理、个体修养和政治治理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身和生活,促进个体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道家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其主张“兼容并蓄”,强调仁义礼智信,务本利众,乃至形成了一种社会理论,深受人们喜爱,也为现代社会赋予了全新视野。

在教育方面,道家主张“行仁为义,修身养性”,诸如“礼仁义”,认为义是
无为而治,仁是全心全意善待他人;“智”则是智慧和运用智慧,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给我们带来了殷实的启示。

从现代角度看,道家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的核心,正
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它更强调平衡发展,重视个性的完善,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成长,强化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学习习惯,从而协助学生实现学术和社会双重发展。

此外,道家思想也普遍认为,身体健康和心灵和谐是其理念重中之重,它提出
了要通过体育活动和社交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能够获得长远的学习,更好地落实道家思想所传播的“无为大学”理念。

无论是什么,道家思想都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为社会发展带来福祉和
希望。

它与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相互交融,促进学校的教育服务水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品质,能够勇敢地把实践和服务社会相结合的人。

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江西・ 南昌 302 ) 302
文章编号 :6 2 7 9 (0 9)6 0 8 o 1 7— 8 42 0 2 -3 - 1


道家思想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之 中的瑰 宝, 它
教育从彷徨 困惑到逐渐 明晰进而转为热切期待 , 然而通过 我们 的已
可以帮助人们 正确地处理教育 中的人 际关系 , 调节教育系统中人们 的生存状态 , 从容地面对教育 中的众多问题。道 家的思想智 慧, 将 为人们构建理 想的教育提供源 头活水般 的精神土壤。 关键词 道法自 然 学校 教师 家庭
素质教育从摸索阶段到立足于教育法在此i上程中教师们对素质38f缸毛f教育从彷徨困惑到逐渐明晰进而转为热切期待然而通过我们的已经实施的八轮新课程改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教师对索质教育的真正理解还需要一个相当的阶段
道 家 思想 对 现 代 教 育 的启 示
庞 建 涛
(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 : 0 G4 文献标识码 : A
望子成龙 、 盼女成风的父母 , 能否为孩子放松一下绷紧 的发条 , 也许
学校中对教师的管理亦应道法 自然 , 摒弃一些强 求的 、 奢侈 的 和骄恣的东西。 道德 经》 “ 以圣人去甚 , 《 日: 是 去奢 , 去泰。 学校行政 ”
你会发现远离那些让我们的孩子望而生厌的辅 导班 和特长班 , 我们 的孩子 的笑容将更加灿烂。 作为父母应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孩子的真正兴趣 , 帮助孩子顺利 自然发展 。 避免弯路。如果父母 时常在 “ 心” 关 的幌子下 , 让我们 的 孩 子做 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 , 他们 总是 体验一次次 的失败 , 最终会
解 放学 生 手 脚 呢?
自然教育 之“ ” 可谓路 漫漫其修 远兮 , 道 , 吾等将上下 而求索 。 游弋于道家文化 , 能使我 们的教育 虚静 、 恬淡地静静沉思 , 能使我们 在精神家 园中保 留 自己的一方净土而不受 喧嚣的尘世 污染。悟 自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

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即已有之,相传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就是自然无为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所以,在以后的道家或道教学者中也常常把黄帝奉为道家或道教的创始者。

然而,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当奠基于《道德经》一书。

《道德经》的作者相传为老子,所以《道德经》亦称《老子》。

可老子究竟是谁,汉代人已搞不清楚了。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就列举三位名叫老子的人,而他的倾向性意见则是:生活于春秋晚期、略早于孔子、孔子向他问过礼的李耳(字伯阳,谥曰聃)为作《道德经》的老子,并概括其思想的要点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以后,学术界大都以此说为是,奉李耳(老聃)为道家学说的创始者。

老子以后,传扬道家思想的学者很多,如列子(列御寇)、、关尹、文子、田骈、慎到等,然其中最有名、最有影响者当数战国中期的庄周。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现存《庄子》一书,既记述有庄周的思想,同时也保存了不少战国时期的其他一些道家学者们的思想资料。

所以,《庄子》一书并不是一部单一作者的书,各篇形成的时期不同,其思想理论也不完全一致。

其中究竟那些篇代表了庄周思想,学界至今也还存在着很不相同的看法。

然《庄子》一书从总体上来讲是承继并发挥了《道德经》自然无为思想的,并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

魏晋以来,《道德经》与《庄子》一直并称,是为道家学说的两部根本经典。

所以,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老》、《庄》思想也就成了道家思想的同义语。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一是崇尚天道(自然界的法则)的自然无为,如《老子》说:"道法自然"(25章),"道常无为"(37章);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0、51章)等。

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摘要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思想如何影响现代生活,从而为人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我修养提供指导。

本文将首先概述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随后分析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具体影响,最后提出如何将道家思想融入现代生活的建议。

1.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其核心理念主要包括“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虚其心,实其腹”等。

1.1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

这一理念鼓励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在治理国家或个人生活中,不应过度干预,而应顺其自然,让事物按其自然趋势发展。

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中,鼓励领导者实行宽松政策,给予市场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过度焦虑,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

1.3 虚其心,实其腹“虚其心,实其腹”强调心灵的修养和内在的充实。

这一理念启示现代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应忽视心灵的滋养,要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2. 道家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心理健康道家思想提倡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有助于调节情绪、缓解焦虑,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2.2 生活方式道家思想倡导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现代人在追求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等方面,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2.3 教育观念道家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2.4 政治治理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理念,对现代政治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将其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实行宽松政策,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3. 融入道家思想的建议3.1 提高自我修养现代人应注重内心的修养,培养宁静、平和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中国哲学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中国哲学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中国哲学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中国哲学悠久而深厚,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这些理念与方法既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也对今天的教育实践具有深远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中国哲学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以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教育理念1. 仁爱教育中国哲学中的教育理念以仁爱教育为核心。

儒家思想中的“仁”强调关爱他人,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仁爱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情怀的公民。

2. 教育为人中国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教育理念是“教育为人”。

道家思想中的“道”强调个体的修养和人的完善。

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陶冶,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为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教育方法1. 以德育为先中国哲学中的教育方法强调以德育为先。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修身,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为首要任务。

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明确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2. 尊重个体差异中国哲学中的教育方法注重尊重个体差异。

墨家思想中的“兼爱”观念,强调个体的平等和多样性。

在教育中,倡导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3. 强调实践教育中国哲学中的教育方法强调实践教育。

道家思想中的“知行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三、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中国哲学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仁爱教育的理念提醒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社会关怀意识显得更加重要。

其次,教育为人的理念提醒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陶冶和独立思考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尤为重要。

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当代启示

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当代启示

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当代启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当代中国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德育。

在古代中国,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温润如玉”,提倡“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倡导孝道、忠诚、诚实等美德,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这种注重德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社会需要注重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培养人的智慧和才能。

在古代中国,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人的智慧和才能。

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注重培养人才,推崇“文学者为政”的理念,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还注重思想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批判精神。

这种注重智慧和才能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于当代中国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社会需要注重培养公民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倡全面发展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培养人的身体素质和坚强意志。

在古代中国,教育的内容也包括体育锻炼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儒家提倡“强身健体”,注重培养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提倡“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诚精神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贞意志。

这种注重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于当代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社会需要注重培养公民的健康意识和坚强意志,提倡全民健身,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在教育中注重德育、智慧和才能的培养,关注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倡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强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倡导全民健身,提倡乐观向上的心态。

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作者:来源:《心理与健康》2018年第01期道家思想是中华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德经》虽只有五千多字,但在中华文明、文化史上却占重要地位。

道可道,非常道,虽然古今少有将《道德经》完全读懂的人,但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也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意识形态。

本刊编辑对话湘雅名医张亚林教授,听他解读老子智慧。

道家思想有许多处世养生之道,它能缓解精神应激、抚慰精神创伤。

道家认知疗法则是把老子的思想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用道家处世养生法改变认知和行为,改变价值观,来达到治疗目的。

道家认知疗法分为5个基本步骤,按每一步骤关键词的首字母,治疗程序可以简称为ABCDE技术A测查当前的精神压力,帮助患者找出主要的精神刺激因素,并对精神压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B调查价值系统。

帮助患者完成价值系统序列表。

C分析患者的心理冲突和了解患者的应对方式。

D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和实践。

让患者熟记32字口诀: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知和处下,以柔胜刚。

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理解并吸收,此步骤是道家认知疗法的核心。

E评估治疗效果,总结实践经验,强化和巩固疗效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只做利己、利人、利天下之事,不做害己、害人、害社会的事。

利,指利人利己利天下,是老子的思想。

如果把人分几个层次,最高层次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非常高尚的,我们仰而望之,要争取达到。

但这不是一种常态,是一种超常态。

不是常态就难持续发展,没办法让每个人都做到。

而老子说的利人利己利天下,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很人性化。

比如,一位医生给患者看病很认真,能及时解除患者痛苦,他就可能受到患者的欢迎,就可能获得一个好的声誉,还可能获得较多的奖金,名利双收,工作起来就更有动力了,这就是利人利己利天下。

为而不争,我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量力而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目标,不要好高骛远,要学会知难而退,因为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

道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1、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道家思想的鼻祖老子最早表达出天人合一的概念。

他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在教育上,要植根着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教育应当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顺应孩子的本性。

《庄子.骈拇》中有言,“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3、在处理人与自我方面,要帮助我们和自我和解,和世界和解。

庄子说:“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又曰:“唯至人乃能游于世不避,顺人而不失己。

”在庄子看来,孤独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而只有不迎合的人才能享受孤独。

儒法道三家核心观点对中国的影响和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儒法道三家核心观点对中国的影响和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儒法道三家核心观点对中国的影响和对当代的借鉴意义儒法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三个流派,它们对中国的影响深远,也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儒家的仁爱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和道家的非攻思想三个方面探讨儒法道三家核心观点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首先说到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核心观点之一就是仁,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关心。

儒家强调人之为人,就要对身边的人具有仁爱之心,关心他人的福祉和利益。

仁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将关怀他人、助人为乐作为人生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关怀他人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形态和人们的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对长辈的尊重、对师长的恭敬、对子女的呵护、对社会的责任等,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深植于人们的心中,并对社会和谐、家庭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儒家的仁义道德教育也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道德观念强烈、具有责任感的公民,为中国的社会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说到法家的法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法家的核心观点就是法治,即通过法律制度去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法家思想强调以法律为基础的统治,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则来限制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法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强调法律的权威和公正性,为中国最早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相对稳定和秩序,创建了一系列法规和制度。

另一方面,法家的法治思想在现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法治仍然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正义的基石,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人们的权益,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最后说到道家的非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道家的核心观点就是非攻,即主张避免冲突和战争。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主张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宇宙的统一。

道家主张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善良,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和对抗。

这种思想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浅谈道家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浅谈道家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浅谈道家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道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对中国人民之民族性格、伦理观念、人文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研究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和现代价值,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完善教育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道家、教育思想、德育、现代教育价值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能,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教育文化。

道家教育思想从许多方面弥补了儒家教育的不足。

儒家尚人为,道家尚自然;儒家尚理性,道家尚直觉;儒家尚实用,道家尚思辩;儒家尚启发,道家尚辩证等等。

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道家教育思想是不可或缺的宝贵思想资源。

一、自然主义伦理观道家崇尚自然,认为道德具有自然的功能和特质,人只有顺任自然,才能保持自己本性的纯真,并获得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1.“自然之道”。

“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石。

道家认为,“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无”和“有”,是“道”运行时的两种状态,是道家重要的哲学范畴。

道家“无用之用”的教育理念要求博专结合。

博是指知识的广博;专是指知识的专深。

广博与专深是读书过程中的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要重视术有专攻,也要围绕主攻方向,对相邻学科或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涉猎,以获取相对健全的知识结构和宽阔的学术视野,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术积累。

2.“天人合一”。

道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社会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因此,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课程与大自然的联系,多让孩子接触自然,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

另外,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是以言教为主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成了存放知识的仓库,难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

而道家“行不言之教”重视身教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育者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去思考、去体悟,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道家哲学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道家哲学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道家责任伦理的内涵 从道德教育的维度来说,我们一般较为重视儒 家伦理意义上的积极的道德责任担当作用。积极主
动的儒家式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⑸"9的积 极人生责任意识非常重要。但同时,我们往往容易 走向过犹不及的极端,可能会出现孟子所说的“执 一”的偏执。这种执一的偏执会导致严重后果,即 孟子所说的“所恶执一者……举一而废百也” [6]205 o 为此,有必要提出“道家式责任伦理”。具体而言, 道家式责任伦理体现在其鲜明的“无为”的德育路 径上。
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 而无不为”⑷⑶的生命境界逐渐因放下而向上超越 的过程。
(三)道家无为与德性成长 德性是靠日积月累的道德实践逐渐养成的。德 性教育的德性养成需要遵循德性主体的生命自然成 长规律。如老子所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 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 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 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⑷3无论是“归根”“复命”, 还是“知常”,都在揭示遵循成长天性之于德性成长 的意义。 作为《道德经》和《淮南子》之间承上启下的重 要道家著作,《庄子》_书从生命境界逍遥齐物的高 度向我们昭示了生命德性无限扩展进而达到“独与 天地精神往来”⑵隔的可能性。 德性伦理的教育是需要有其“形而上者谓之 道”意义上的形上追求之维的。在老庄哲学中, “道”不仅构成存在之源头,也深刻体现了德性伦理 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智慧序列。《大学》中有:“物有 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⑷|从生命 德性的内在建构逻辑来说,德性建构要遵循相应的 本末轻重先后顺序。《庄子■齐物论》中贯穿着一个 重要的与德性养成相关的重要主题,即生命浑然一 体的超越有形差别的德性养成教育的相通性。“齐 物论”包含着一种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齐”的道德 相通性是在德性经过后天教化和自我修身养性的德 性实践后达到的“游心乎德之和”及“守其一”的人 生境界。

道家思想的文化传承

道家思想的文化传承

道家思想的文化传承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道家思想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需要不断加以弘扬和发扬。

道家思想的基本理念是“道法自然”。

其核心在于提倡“无为而治”,强调个人的现实体验、自由和本性,认为人类应该在“虚无”中焕发出真正的人性,追求内心的安宁、自由和自我修养。

这种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特别的哲学思想之一,其影响在道教、佛教等宗教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现代社会,道家思想深刻体现在人们对生活、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上。

比如,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提倡有机、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身心健康和自然平衡;还有一些人崇尚自省、内敛、反思,重视精神层面的自我发展和探索。

这些价值和行为方式与道家思想的理念不谋而合,彰显了道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然而,虽然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但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比如,在人们对于物质生活过度追求的背景下,有些人对道家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有些人对于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存在误解,认为这是一种无所作为、不负责任的态度。

因此,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如何让道家思想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更好地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指导和启迪,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重视道家思想的教育普及非常重要。

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应该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道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和特点,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哲学思想。

其次,加强对于道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也非常重要。

道家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需要加强学习并对外传播。

通过传统纸质书籍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些经典的知识和智慧传播出去,为人们提供更加深入的学习和领悟。

最后,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也非常重要。

作为现代青年,应该既尊重和学习传统文化,又勇于进行创造和创新,为道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注入新的活力和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与思想教育

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与思想教育

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与思想教育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教育制度与思想教育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与思想教育,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文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与思想教育,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古代教育制度1.1 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秦汉时期,教育制度主要以封建统治者为中心,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

私塾逐渐兴起,封建贵族子弟接受经典读书教育,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播。

这种教育制度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教育体系。

1.2 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教育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使得儒学成为了主流。

同时,私塾文化和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教育逐渐向更广泛的人群开放,使得社会上流动性增加,知识也逐渐普及。

1.3 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科举考试成为了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习者的约束和规范。

私塾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儒学成为了教育的核心。

然而,这种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第二节:古代思想教育2.1 儒家思想教育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道德伦理、个人修养和家庭价值观的传承。

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人们追求“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教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

2.2 佛教思想教育佛教思想教育在中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佛教强调个体的修行和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觉悟。

通过禅宗的修行方法,人们能够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舒适。

佛教的思想教育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 道家思想教育道家思想教育注重个体的自由与无为而治的观念。

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对于个体修养和社会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家思想通过修身养性,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内心的感悟和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节:现代教育的启示3.1 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和思想教育给我们启示,现代教育需要多元化和开放性。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指通过放弃刻意干预和过度控制的方式,以自然的方式来调整和处理事物,实现和谐、平静和自然的状态。

这一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1.无为而治的哲学基础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是“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基。

道家认为,宇宙是由一个根本的本体——道,以及由道所衍生出的无数各异的存在组成的。

而无为而治的思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道家看来,宇宙万物本身就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的秩序,这种规律和秩序是自发而非人为干预的。

因此,人们应当顺应自然,不去干预变化的过程,而是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之协调共生。

这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

2.无为而治的实践指导在日常生活中,无为而治的思想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要放下那些过度刻意的追求和干预,不要过分地执着于权力、名利和物质财富。

相反,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以一种放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无为而治的思想告诉我们,物质的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相反,当我们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此时此地,倾听内心的声音,与自然和谐共处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无为而治的实践还能够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

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往往会导致冲突和紧张。

而当我们学会放手,顺其自然地处理事物时,我们会变得更加灵活和包容,更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

3.无为而治的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无为而治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一种实用的生活方式。

在众多领域,都可以发现无为而治的影子。

在管理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自主管理的模式,鼓励员工自主发挥创造力和个人能力,而非过度干预和指挥。

这种模式的实践,使得员工更有动力,更有创造力,进而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在教育方面,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非单纯追求分数的高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结课论文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要: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但以往人们较侧重对儒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道家没有教育思想。

实际上,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实施着其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

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道家思想亦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关键词:因材施教创新启发一、自然无为,顺应时势“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和核心,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它内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特性,人类必须遵循这一特性,以之作为基本的行为原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以下凡引此书,省略书名)在这里,“不敢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顺应时势,而不主观妄为,才能获得成功,这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对此,秦汉时期新道家的作品《淮南子》、《吕氏春秋》作出了更为明确的阐释。

《淮南子》说,无为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

《吕氏春秋》告诫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

这就告诉我们,只有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务实中求应变,在应变中求进取,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功立业,不断走向成功。

这些主张对于我们自觉地转变教育思想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不能只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象牙之塔”,而要更加贴近社会现实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承担责任,为解决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而出谋划策。

又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打破大学以培养少数“精英”为己任的传统目标,与社会生产和经济过程相结合,培养出能适合社会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人才。

这就要求有关领导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革。

但迄今为止,传统教育还以其强大的惯性在教育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步伐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故重温道家所提出的顺应规律、顺应时势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从思想上更自觉地顺应时势,认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而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承担起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各种人才。

二、“各便其性”,宽容兼收由自然无为的原则出发,道家又提出了物各有宜,顺应本性的思想。

庄子认为,万物有其特性,不同的个体各有自己的本性和长处,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和保持各自的特性。

他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

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

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庄子·至乐》)这就是说,鱼有水才能生存,而人在水中却要被淹死。

他们相互各有特性,好恶本来就不相同。

因此,先圣充分认识到他们各自的差异性,因其特性而用之。

《淮南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强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品质和处事的特点,“轻者欲发,重者欲止”(《泰族训》)。

人的才智各有差异,各有所用:商汤、武王虽然是圣主,但却不能像熟悉水性的越人那样,驾着小舟浮游于江湖之上;伊尹虽然是贤相,但却不能像惯于游牧的胡人那样,驾驭烈马,驯服野马;孔子、墨子虽然学问博通,但却不能像山居之人那样,在草木丛生的崎岖山路上攀登。

因此,应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培养人才、任用人才,使他们“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齐俗训》),使他们自由地发挥各自的长处与顺应个性、因材施教的原则相联系的是宽容的气度。

既然物各有性,物各有宜,那么,就应该宽容不苛,接纳各种人才,兼收不同的思想。

故《老子》又告诫人们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二十七章)。

《淮南子·主术训》亦强调应该充分认识不同人才各自的特性,使天下之才“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规矩方圆各有所施,无可弃者”。

这就是说,高明的人能够以宽容的胸怀理解和接纳各种人物,善于因顺各人的特性而施教,故能够教育和拯救不良者,使人尽其才,而无被遗弃之人;能够顺应物情,使物尽其用,而无被遗弃之物。

这种人各有性、因材施教、兼收并蓄、宽容不苛精神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长期以来,我们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安排和管理上实行一律化的要求,以一个模式培养各具特性的教育对象,以一种标准衡量和评价各具特长的人才,不顾教育规律而主观妄为,人为地进行强制教育,从而阻碍着学生发展各自的本性和优势,不利于培养创造精神,更不利于拔尖人才的成长,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埋没了在某些方面不足但又在另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重温道家“各便其性”,因材施教的训诫,或许能帮助人们走出误区,这些主张充分肯定了主体价值活动的多元化倾向,是充满辩证法的智慧之言,它启示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各种不同类型教育对象的特点,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让学生多元发展。

道家倡导的因性而行、宽容兼收的思想正与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是现代教育所应有的四个支柱,而所谓“学会发展”就是强调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所谓“学会共同生活”,就是强调要教育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和相互依赖性,学会在共同活动中与人合作共处。

这体现出现代社会向教育提出的新任务。

纷繁万端的大千世界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丰富多样的个性和人生,不同的个体有着各自的长处和特色,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铸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形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各自特点。

尊重并宽容地对待这一切,这是衡量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准。

吸收道家智慧,充分认识和发挥各自的特性,以此指导人的生存和发展,无疑有助于充分满足主体的能动意识和创造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动个体的发展和完善,进而加速中华民族从异质文化中吸收新鲜血液,吐故纳新,融会中西,再造民族文化的辉煌!三、超越传统,勇于创新道家强调应该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认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扭曲了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失去了正常的状态,庄子说:“屈折礼乐,@①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庄子·骈拇》)老庄还揭露统治者以仁义礼法作为获取名声的工具,导致了道德虚伪,故他们反对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

可见,道家是在批判儒家仁义礼智之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思想的。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里的“为学”,指的就是仁义礼法之学。

老子认为,学习儒家的仁义礼法之学将妨碍对于大道的体悟,不足以认识宇宙自然的根本规律,使人产生智诈,增益情欲,故主张“绝学”、“弃知”。

这里完全否定了仁义礼法之学,固然有其片面之处,但却蕴含着超越现有的文化传统、勇于创新的批判精神,启示人们冲破既有的、僵化的知识的束缚,不为传统的知识所累,摒弃智诈,保持纯朴的本性,发挥直觉思维的创造功能,去探寻更高的智慧。

魏晋玄学家郭象进一步发展了道家的独立思考精神,主张“因众之自为”,反对统治者固执己见,禁固民众的思想。

他斥责“以得我为是,失我为非”的文化霸权,强调“物无定极,我无常适,殊性异便,是非无主。

”(《秋水注》)万物殊性,无有“定极”,以权威者的一己之见作为唯一的是非标准,当然是主观偏执的态度。

这对于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封建专制文化是一种深刻的批判。

道家上述思想肯定了主体的自主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超越传统的批判精神,这与现代教育思想十分合拍。

有学者认为道家的批判态度与当代美国的“再概念化”学派对唯科学理性的概念化的批判有相通性,这是有道理的。

西方当代精神科学教育学的代表斯普朗格亦强调现代教育应注重培育人的创新精神,认为教育不仅是传递文化的过程,而且是触及灵魂深处的过程,教育不仅要从外部规制成长者,还要解放出成长者内部的力量。

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是从成长者内部解放出各自自由地决定伦理立场的那种力量。

教育效果终究是取决于个人的完全自由的内在性的觉醒。

但是,在我国教育界,对培养批判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还未获得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权威型”教育还较普遍地存在。

教师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去探索问题,喜欢学生在学术观点、思想方法上的认同、归一,这是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传统教学思想;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传统思想及研究方法代代相传,一脉相承,感受不到推陈出新的时代气息。

这些现象严重压抑了青年的创新精神,阻碍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质量人才的脱颖而出。

因此,道家那种超越文化传统和权威的批判精神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有着特殊意义。

它启迪我们摆脱现有知识的压迫,勇于改造和超越陈旧知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多给他们一些独立思考、观察和分析的机会,为他们开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将培养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摆到突出的位置上。

四、“不言之教”,效法自然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所谓“不言之教”,是指教育者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为人们树立标范,通过身教来体现教育要求,使被教育者得到启示,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

老子倡导“行不言之教”(第二章)。

认为,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实际效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教育者“无为”、“好静”、“无欲”等实际行动产生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导向的作用,从而唤起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或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化,在道德实践中,将教育内容逐步地内化为自己的品德。

道家还主张“推天道以明人事”或“效法自然”,即通过观察或概括自然的现象或规律而体悟大道,以之作为人类立身处世之道。

这亦可视为“行不言之教”的另一种形式。

有人由“效法自然”而得出道家无教育思想的结论,这实在是囿于字面的一种看法。

我们以为,老子这里所说的“自然”,已不是那种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而被赋予了特定的道德意义。

例如,老子以“无为”、“无私”来概括自然界那种无意志、无目的的本质属性,将其称为“玄德”。

他说:“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七章)他认为人类只有效法天地这种“不自生”的无私品德,才能长存而不败。

老子还要人们像水那样,柔弱利他,“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象江海那样,兼纳百川,处下不争:“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

效法自然的教育方法生动直观,自然贴切,教育材料丰富多彩,便于人们随时从天地自然中领悟道家所倡导的道德要求,获得道德新知,受到道德启示,并将其化入为人处世的实践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