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与家庭碳排放关系研究_胡杰
某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关系分析
导致土地利 用效 率不 高 , 造成 碳排 放量 的增 多 。近 几年 哈
尔滨碳排放 总量逐年上升 , 平均 每年碳源 的 9 6 . 9 8 %来 自建
设用地 J 。由此可见 , 建设 面积是 主要 的碳 源地 , 应该合 理
规划 建设 用地 布局 , 混合 土地 功能 , 紧凑 发展 , 是减 少 哈
碳排放 。 2 哈 尔 滨 城 市 空 间结 构 与 碳 排 放 关 系
1 城市 空间结构 相关因素与碳排放关 系
1 . 1 城 市 空 间 区 位 与 碳 排 放
区位 红利 和级 差地 租都 是 影响 城市 发展 的重 要 因 素。 空 间区位 的差 异必 然会 引 起发 展 的不均 衡 , 导致 城 市功 能 空 间分 布的不 同见 图 1 、 2 。中心 区区位 优 势 明显 , 人 口聚 集、 商业 活 动频 繁 , 居 民生 活 、 交通 和产 业碳 排放 量 明显 多 于周边地 区。同时 , 对 于区位 红利 的追 逐 , 必然 引起土 地利
滨 碳 排 放 的重 要 措 施 。
图l 单中心城市空间区位 1 1 t 2 多中心城市空间区位
2 . 2 哈 尔 滨 空 间结 构 与交 通 、 碳 排 放
机动车交通 是城市 碳排 放 的重 要来 源 , 减少 交通 能耗 1 . 2 城市空间规模与碳排放 G l a e s e r 等 对城市空 间规模 与碳排放量的关 系进 行研 究, 发现城市 规模 与碳 排 放存 在相 关性 。随着 城市 规模 的 扩张, 新增人 口人 均 碳排 放量 比现 有人 均碳 排放 量 高。居 住 区服务半径 为 2 k m 以内较为 合理 , 产业 配套 完善 的镇 区
梅 大伟 等 : 某 城 市 空 间结 构 与碳 排 放 关 系分 析
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1刘沛摘要:城市是人类活动的核心,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聚集区,而城市家庭碳排放又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现在国内外对家庭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属性、居民出行特征方面,对家庭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的探索涉及很少,忽略了家庭住宅区位这个限定性因素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本文将对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本文以《空间规划与低碳武汉》问卷调查和基础地理数据位基础,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空间数据处理平台,探索判断研究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
发现武汉的家庭碳排放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并且在空间上有一定的集聚特征,并计算分析出这些区域在武汉市出现的区位。
最后,依据研究结果,从空间规划方面,提出旨在降低武汉居民日常家庭碳排放的策略。
关键词:空间分布;家庭碳排放;空间自相关分析1.前言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也是能源消耗的聚集区。
第二届全球大城市气候峰会公布,全球大城市消耗的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5%和80%。
并且城市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居住、交通和工业生产[1]。
而随着世界城市化率的不断升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城市活动也将消耗更多的能源。
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发展阶段,2010年世界城市化率是50.6%,这一数据到2030年将会上升到60%,而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也将达到60.3%[2],高能耗与高碳排放是这一发展阶段的核心特点。
2007年,中国化石燃料排放产生的CO2高达60.71亿吨,占全世界碳排放量的20.96%[3],1本文得到了澳洲研究基金(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ARC)项目“低碳城市的配置:空间参数在中国单中心和多中心城市中的作用研究”(Configuring low carbon cities: an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spatial parameters in monocentric and polycentric examples in China)(项目号:ARC DP1094801)的资助,特此感谢。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多以政府主导为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单一主体治理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多中心治理理论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概述多中心治理理论主张政府、市场、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治理,通过多层次的协商与沟通,形成网络状的治理结构。
这一理论强调主体间的平等性、多元性及协同性,以实现公共事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一)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的优势1. 增强公民参与意识:多中心治理模式鼓励公民参与环境治理,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可以促进行政信息的有效传播与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增强治理效率:多元主体协同工作,可以形成互补优势,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
(二)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的实践应用1. 跨区域环境治理:通过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不同地区间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共同应对跨区域环境问题。
2. 社区环境治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环境治理,通过社区自治、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实现社区环境的持续改善。
3. 环保社会组织参与:鼓励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发挥其在政策宣传、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四、当前多中心环境治理模式的挑战与对策(一)挑战1. 多元主体间协调困难: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协调困难。
2. 政策执行难度大: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资源分配不均、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
3. 公民参与度不高:部分地区公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仍需提高。
(二)对策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
2. 完善沟通机制:建立多元主体间的沟通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
城市群多中心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城市群多中心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作者:方丹杨谨陈绍晴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年第09期摘要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区域,明确影响城市群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推动城市群低碳建设关乎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因素——城市群空间结构,其对碳排放的影响尚不明晰。
该研究首先利用夜间灯光数据,首次实现对“十四五”规划中全国19个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长期评价。
在此基础上,构造2000—2020年城市群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实证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并识别检验其内部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中国19个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多中心性增强,沿海城市群尤为明显。
②与单中心空间结构相比,城市群多中心发展更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
③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减排影响部分通过促进产业分工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对空间结构的碳排放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市场一体化与多中心发展之间具有替代效应。
因此,本研究认为推进构建多中心城市群有助于实现减碳和发展的双赢。
但就目前部分城市群的单中心尚未发育成熟的基本情况,多中心不应成为一刀切的减碳策略,更需重视城市功能定位、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并打破市场分割,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由市场引导多中心结构的形成,从而推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结构;多中心发展;夜间灯光数据;碳排放;产业分工中图分类号 F061. 5;K902;X3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3)09-0045-14 DOI:10. 12062/cpre20230102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城市群已然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与碳中和的责任区[1]。
有数据表明,全国19个城市群虽仅占国土面积的29. 12%,却贡献了全国80. 05%的经济总量和71. 7%的碳排放[2-3]。
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之下,亟须明确影响城市群碳排放的因素、合理规划并落实措施以建设低碳城市群[4-5]。
基于社区层面的住宅区位环境对家庭_省略_排放特征的影响研究_以武汉市为例_刘沛
1.引言
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这是因为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碳排放量主要 来自于城市。在中国,85%的能源被城镇所消耗,85%二氧化碳排放也来自城镇(仇保兴,2009)。而 住宅则是城镇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场所。住宅空间上的不可移动性和稳定性强调 了其区位的重要性。区位不仅表达了位置,更强调了与该位置相关的范围和区域(韩渊丰,1993)。 住宅所在的城镇区位,包括其所处的位置和周边的空间环境特征会对居民日常行为活动产生一系列 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对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的影响。居民日常出行碳排放作为居民出行活动的直接 结果,同样也会受到住宅区位环境特征的影响。
指标三:缓冲区内道路交叉点数目:实际测算的道路网密度,通过 ArcGIS 缓冲区分析的功能, 以受调查家庭住家地址空间投影为圆心,以 1km 为半径确定缓冲区,统计缓冲区内道路交叉点数量。
指标四:测算公共交通设施的可达性时,通过 ArcGIS 缓冲区分析的功能,以受调查家庭住家 地址的空间投影为圆心,以 0.5km 为半径确定缓冲区,统计缓冲区内公交线路的数量。
指标五:公交服务能力:上文中已经计算了样本点家庭到最近的公交站点的距离,但是并不是 距离越近公交服务能力就越好,这还与住家周边的公交线路数相关。对住家周边公交线路数量的统 计方法与道路交叉口的统计方法类似,同样通过 ArcGIS 缓冲区分析的功能,以受调查家庭住家地 址的空间投影为圆心,以 0.5km 为半径确定缓冲区,并通过软件二次开发,统计缓冲区内公交线路 的数量。
显著水平(显著性)
标准或临界值 <.05(良好),<.08(合理)
>.90 以上 >.90 以上 >.90 以上 >.90 以上 >.90 以上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治理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然而这种模式往往存在效率低下、反应迟缓等问题。
近年来,多中心理论在环境治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合作与协同治理的理念,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基于多中心理论,对环境治理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理论基础、实施路径及优化策略。
二、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理论基础多中心理论主张在环境治理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治理结构。
这种治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
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 主体多元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
2. 互动性:各主体之间通过互动、协商、合作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3. 自主性:各主体在法律框架内享有自主决策的权利。
4. 协同性:各主体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环境治理的进行。
三、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实施路径基于多中心理论,环境治理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引导: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各方主体参与环境治理。
2. 企业参与:企业应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通过技术创新、绿色生产等方式,减少污染排放。
3. 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支持。
4. 公众参与: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监督政府和企业的行为。
四、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优化策略为进一步优化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提出以下策略: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为多中心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2. 推动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3. 强化教育培训: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4. 激励与约束并举:通过政策、经济等手段,激励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同时对不履行环保责任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
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切相关 。我 国经过三 十余年 的快速 城镇化 进程 , 城 市
规模 呈 现 出圈层 式发展 , 城 市人 口规模 扩大 、 空 间分
散布 局 , 市 内交 通 拥 堵 , 环境恶化, 出现 众 多 “ 城 市 病” 。作 为 承载 城 镇 物质 空 间 和经 济 发 展 的城 市 空 问, 显得 尤为 关键 , 城市 建设 模式 与城 市空 间要 素关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哈尔滨 1 5 0 0 0 6)
博, 陶春 晖
【 摘
要】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约化和高效化是实现城市节能减排 的关键 。本文 分析 了城 市空间结构 与碳排
放效应关系 , 并基于城市层面和街区层面 , 从城市 生态 系统 、 社会经 济系统 、 空问形态 以及交通 系统提 出了城市空 间绩效指标体 系 , 以期提高城市空间合理布局 , 引导城市低 碳生态可持续发展 。
张洪波 等: 城 市空间结构 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1 4 7
公共交通 网络要健 全 , 形成 高效运 行的 城市公 共交 通 走廊 。同时从 城 市 整体 空 间层 面要 构 建城 市整 体 的
绿化和开放空 间网络 , 形成 贯通城 市 内外 的通 风廊 道
和生态格局 。
城市经济发展的载体 , 同时也是 城市经 济发展 的途径 和平台 。城 市 交 通 是 城 市 的 骨架 , 关 系 到 城 市 物质 流、 信 息流 、 经 济 流和 人流 的运 行 速度 和 效率 。通过 这些 主要 指标 能反 映城 市空 间发展 是 否协 同 、 高效 、
有序发展 。
2 低 碳城市空 间绩效指标体 系构建
空 间绩效 评 价指 标体 系是判 定 空 间绩 效优 劣 的 直接依据 和量 化指标 。由于研究 层面 和方 法不 同 , 其 关 注 的重点 也不 同 , 从 而产 生 不 同的空 间绩 效标 准 。 从城市宏 观层 面和微 观 层 面构 建低 碳 城 市 的空 间绩
低碳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低碳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低碳城市化发展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旨在通过降低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
《2024年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范文
《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环境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的环保需求。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该模式以多元化、协作性和平等性为特点,以解决传统环境治理模式的局限性。
本文将对该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二、多中心理论概述多中心理论强调在治理过程中,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形成一种多层次、多中心的治理结构。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主体、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使得治理过程更加民主、开放和多元。
在环境治理中,多中心理论的应用有助于调动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主体参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环境治理。
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提供公共服务;企业承担环保责任,积极进行绿色生产;社会组织发挥桥梁作用,协调各方利益;公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的治理局面。
2. 协同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协同合作机制,使各方主体在环境治理中相互支持、协同配合。
如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方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鼓励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3. 平等性原则: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各方主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政府应尊重各方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保障其合法权益;企业应承担相应的环保责任,不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应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各方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 监督与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对环境治理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估。
通过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等方式,确保环境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理策略和方法,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环境治理为例,该城市采用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实现了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
中国地级城市碳减排目标实现时间测算
中国地级城市碳减排目标实现时间测算郑海涛;胡杰;王文涛【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6(026)004【摘要】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使得中国城市碳减排工作日益重要.基于《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国际标准》提供的方法,从各项能源消耗、工业产品生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和城市绿地碳汇等四个方面测算了中国100个城市2002-2012年直接碳排放总量,根据城市的人均碳排放曲线将它们分成了高、中、低碳三类城市,分别包括10,36,54个城市.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针对不同的碳排放城市类型构建了2类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济计量模型.研究表明,中国城市碳排放轨迹遵循倒“U”型,但是各城市间的碳排放—经济模式存在巨大差异,包含至少五种:高-高碳城市呈现正“U”型发展轨迹,其余四类的发展模式都呈现倒“U”型,特别是中碳城市群;这四类发展模式存在不同的碳排放-经济发展曲线,存在不同的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的峰值;但是,低碳城市群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倒U关系不是非常显著.利用该模型结果,基于各城市人均GDP发展速度,测算了各城市未来人均碳排放拐点和碳排放总量拐点的到达时间.测算结果表明,如果各城市仍然按照2012年前的碳排放-经济模式发展,那么仅有44%的城市能在2030年前顺利达峰.因此,达峰时间比较长的城市必须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当中高碳城市类的人均碳排放峰值下降l0%或者低碳城市类下降20%时,基本在2030年达峰.【总页数】7页(P48-54)【作者】郑海涛;胡杰;王文涛【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1;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4【相关文献】1.加快水电碳足迹报告机制推进促进我国碳减排目标实现 [J],2.能源结构变化与中国碳减排目标实现 [J], 潘仁飞;陈柳钦3.能源结构变化与中国碳减排目标实现 [J], 潘仁飞;陈柳钦4.中国电力生产碳减排潜力自下向上测算及方法研究 [J], 霍沫霖;邢璐;单葆国;贾德香5.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初探(Ⅳ)——天然气能源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和碳减排分析 [J], 陈俊武;陈香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市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武汉市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黄经南;李丹哲;韩笋生
【期刊名称】《现代城市研究》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家庭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属性、居民出行特征等方面,对家庭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的认识较少.本文以低碳武汉问卷调查为基础,以GIS为平台,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武汉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家庭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并且生活碳排放较高的家庭更容易出现在城市中心区,而日常出行碳排放较高的家庭出现在郊区的几率更高一些.最后,依据研究结果,从空间规划方面,提出旨在降低武汉居民日常家庭碳排放的策略.
【总页数】9页(P108-116)
【作者】黄经南;李丹哲;韩笋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墨尔本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
【相关文献】
1.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杨青林;赵荣钦;邢月;满洲
2.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杨青林;赵荣钦;邢月;满洲;
3.基于CLA模型的城市微观家庭碳排放特征研究——以全国9个城市家庭碳排放问卷调查为例 [J], 杨瑞华;葛幼松;曾红鹰
4.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武汉市城镇用地扩张识别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陈星星
5.四川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胡南;杨东翰;杭玉麟;黄粤东;张蓝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空间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_叶玉瑶
第32卷 第3期热 带 地 理Vol.32,No.32012年5月TROPICAL GEOGRAPHYMay,2012收稿日期:2012-02-20;修回日期:2012-05-30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451007003005043);广东省低碳发展专项资金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385);广东省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叶玉瑶(1980―),女,汉族,四川乐山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E-mail)yeyuyao@。
313-320页城市空间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叶玉瑶,陈伟莲,苏泳娴,吴旗韬(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510070)摘 要:城市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科学命题。
其中,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城市交通及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国外学者围绕影响城市交通及其碳排放的城市空间结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展开了大量细致深入的实证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利于节能减排的空间结构模式与调控策略。
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建立空间结构要素与交通能耗的综合关系模型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并且越来越倾向于在模型中引入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量,以便更好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对于交通的影响。
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基础数据以及定量研究较为缺乏。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相关的公共数据平台,加强实证研究和方法创新,通过交通出行建立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的科学联结。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碳排放;交通;影响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12)03-0313-08科学界普遍认为,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与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IPCC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1]。
从碳排放源头来看,城市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物流的集中地,也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集中地。
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城市规划【文章编号】1006—3862(2011)02—0012—06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杨磊1’2李贵才1,2林姚宇1’2叶磊1’2(1.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广东深圳,518055;2.北京大学一香港大学深港发展与创新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55)【摘要】在气候变化和全球减排的背景下,城市的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碳减排的重要内容。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运行及城市各要素具一定锁定效应,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手段,因此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基本概念出发,厘清了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并对国际、国内相应研究的方法与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
研究发现在明晰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逻辑框架的基础上,定量研究其关系是相关研究的主流方向;由于国内城市的特殊性。
在国内开展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的定量研究能正确认识国内的实际情况,为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气候变化;城市规划;空间形态;碳排放【中圈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由于科学界已有充分证据证明,当前气候变暖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类活动排放的CO:等温室气体造成,近年来降低社会经济引致的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城市聚集了人口、经济等诸多要素,源于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到全球总量的75%左右…,因此城市的碳排放成为城市与区域研究及全球碳排放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整体上看,城市化及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中CO,浓度增加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心1,城市蔓延增长导致的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增加更是加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1,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研究都表明,城市化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有较强的相关关系H。
1。
而从城市的构成与运行看,城市的能源使用情况与来源、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及碳回收处理等低碳生产技术对城市碳排放水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多中心空间结构与碳减排
多中心空间结构与碳减排
陈国亮;袁琼
【期刊名称】《上海管理科学》
【年(卷),期】2024(46)2
【摘要】加快实现碳减排目前已成为区域发展追求的战略目标,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单个区域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却较少关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碳排放产生的影响。
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对空间结构进行测度,探寻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1)多中心结构有助于碳减排,在考虑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2)从异质性来看,多中心结构的碳减排效应在中小规模城市、内陆地区以及普通城市效果更为明显;(3)机制分析发现,多中心空间结构通过市场一体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碳减排。
研究结论在双碳战略下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启示。
【总页数】6页(P55-60)
【作者】陈国亮;袁琼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5
【相关文献】
1.多中心空间结构是否有助于工业减排?——来自中国省级数据的经验证据
2.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与上海市能效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推动石油天然气领域企业实现
碳减排3.城市群多中心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4.城市群空间结构能否助力经济与碳减排的双赢发展?——基于中国19个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95-2010年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轨迹
1995-2010年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轨迹刘莉娜;曲建升;邱巨龙;曾静静;李燕【期刊名称】《开发研究》【年(卷),期】2012(000)004【摘要】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是指居民在家庭生活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间接碳排放量.根据生活碳排放研究方法,计算了1995-2010年中国31个省区人均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量,并从时间、空间角度对我国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1995-2010年,人均家庭生活消费、人均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碳排放强度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各项人均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主要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和居住消费碳排放上升趋势最显著.(2)在空间上,中国人均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性,由东南沿海各省向西北内陆各省递减.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居民家庭生活消费节能减排提出相应对策及意义.【总页数】5页(P117-121)【作者】刘莉娜;曲建升;邱巨龙;曾静静;李燕【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2【相关文献】1.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实证分析——基于1995-2010年江苏省的数据2.收入持续增长消费需求趋旺——2004年广东城镇居民家庭生活状况分析3.湖南省1995-201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分析4.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化研究-基于1995-2010年动态面板数据分析5.江苏省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测度与差异性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中期报告
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中期报告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调研和数据分析两种方法。
一、文献调研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了解了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发展趋势和原因。
研究发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单中心城市格局被多中心城市格局所替代,城市补充中心和新型城镇崛起。
城市人口向新城镇、郊区等地迁移,城市边缘地区的人口数量显著增加。
其次,研究发现,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有着显著的影响。
城市内部的人口分布结构、居住方式和交通方式等因素,都决定了城市产生的碳排放量。
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会导致交通出行方式的变化,例如城市边缘地区的人口增加会导致通勤距离增加,进而增加汽车碳排放量。
此外,城市内多中心化和城市向外扩张也会导致碳排放量增加。
二、数据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数据,以北京市为例。
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以后,北京市人口向城市边缘地区转移速度加快,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
同时,城市内部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为交通和建筑两种方式。
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影响显著,城市边缘地区的人口增加导致交通碳排放量的增加。
因此,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降低城市交通碳排放量,例如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提倡绿色出行方式等。
综上,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研究建议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优化城市人口空间结构,避免城市化过程中碳排放量的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将家庭碳排放与城市空间结构 联系起来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以上假 设能否成立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以此 为出发点,试图通过实证数据, Nhomakorabea 3 个
城市中心的定义也一直是相关领域 争议的话题,本文在此不作深入探究, 仅根据研究需要定义了 3 个不同类型的 中心。第一类中心为城市单中心,即假 设城市只存在一个中心,属于单中心空 间结构。本文通过对涵盖城市建成区总 面积的不同外接圆圆心位置的比较,结 合历史因素,将武汉市的城市单中心定 义在两江交汇处的南岸咀附近区域。第 二类中心为城市多中心,从武汉市因自 然形成的“两江三镇”空间格局看,考 虑到土地利用及历史因素,这三个中心 分别选定为汉口的汉正街、武昌的洪山
88
公布的温室气体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及 列出的相关因子。 2.2.2 居民家庭日常生活碳排放计算
城市家庭日常生活碳排放主要有 3 个来源,分别是住宅耗电、住宅供暖和 家庭燃料。其实证研究的方程如下:
E=γ1EL+γ2H+γ3DF 公式 (3)
其中,EL 表示住宅用电量,其耗电 量乘以一个转换系数 γ1( 本文采用当地 发电厂平均碳排放系数 γ1 ① ),得到住 宅用电所产生的碳排放量;H 表示住宅 取暖的能源消耗量,γ2 表示其转化系数; DF 表示家庭燃料的消耗量,γ3 为家庭 燃料产生碳排放量的转换系数。本文主 要使用公式 (3) 对样本点的家庭日常生 活碳排放进行测算。 2.2.3 城市中心的划定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与家庭碳排放关系研究
□ 胡 杰,黄经南,黄 瑾,刘 沛
[ 摘 要 ] 全球范围内对低碳问题的关注使人们重新聚焦于碳排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家庭作为城市活动的基本单位, 其碳排放在整个社会碳排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传统的城市空间分异理论,城市空间结构应当与家庭碳排放密切相关,即 离城市中心越近,家庭碳排放,不论是出行碳排放还是生活碳排放都应该越低;反之亦然。而且,在同等规模下,与单中心城 市空间结构相比,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家庭出行碳排放也应当较低。研究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对距离城市中心远近与家庭碳 排放的相关分析,验证家庭碳排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市尽管近年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主城及周边地区 扩张迅速,跨江通道不断兴建,但传统的多中心格局仍然在延续,且由于路网结构和土地利用混合度的不同,汉口和汉阳呈现 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一研究结论对于从城市规划角度,特别是从公共交通和土地利用角度减轻碳排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关键词 ] 空间结构;家庭碳排放;相关分析 [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4)11-0087-06 [ 中图分类号 ]TU984.199 [ 文献标识码 ]B
调查问卷由 5 个部分组成:家庭的 居住环境、居民日常出行数据与方式选 择、家庭生活数据、家庭及个人社会经 济信息和居民节能减排意识。其中,居 民日常出行数据包括家庭各主要成员的 出行方式和出行距离,此基础数据用于 计算家庭出行碳排放。居民家庭生活数 据则主要包括家庭生活中消耗的电力能 源和所使用燃料的用量,该数据作为计 算家庭生活碳排放的基础数据。
基于以上传统理论,可作以下假设:离城市中心 越近,家庭收入越低,家庭因此选择低成本出行的公
[ 基金项目 ] [ 作者简介 ]
澳洲研究基金项目 (ARC DP1094801) 胡 杰,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黄经南,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黄 瑾,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广东省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刘 沛,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场和汉阳的钟家村。第三类中心为城 市的副中心,即在城市多中心之外因大 型居住综合片区、城市新区或外围功能 集聚组团等因素形成的片区中心,如新 区商业中心、生活片区中心或者是工业 区中心。经综合考虑,本文选取吴家山 片区、西北湖片区、二七片区、王家湾 片区、沌口片区、徐东片区、青山片区 和关谷片区为副中心区域,在划定副中 心区域后再结合武汉三镇的汉口主城区 中心、武昌主城区中心和汉阳主城区中 心,通过泰森多边形②分析确定每个中心 的影响范围。 2.2.4 家庭区位的计算
Multi-centered Spatial Structure And Family Carbon Emission/Hu Jie, Huang Jingnan, Huang Jin, Liu Pei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of carbon emission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has become an issue globally. Family as the basic social unit is critical to the whole city’s carbon emission. According to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theory,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family carbon emission is highly relevant. The closer to city center, the lower family carbon emission. Carbon emission in multi-centered city is lower than mono centered city. The paper makes a positive study of a typical multi-centered city-Wuha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raditional multi-centered structure remains with fast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Hankou district is distinct from Hangyang district due to different road structure and mixed land use.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impact of urban planning on carbon emission. [Key words] Spatial structure, Family carbon emission, Related analysis
角度来验证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与家庭碳 排放的关系:①传统的城市空间圈层结 构与家庭碳排放有没有关系;②单中心 与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在家庭碳排放上 是否具有差异性;③中国城市的空间结 构与家庭碳排放的关系和传统理论假设 是否一致。
1 武汉市概况
武汉市是位于中国中部的特大城市, 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的长期影响,武 汉市传统上形成了“两江三镇”的多中 心空间格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水 平的快速提升、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调 整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武汉市 的城市开发呈现圈层蔓延和沿交通线扩 张的趋势 [5]。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是否 突破了自然门槛的限制,改变了其传统 的多中心结构,目前尚不得而知。
而在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讨论中, 单中心、多中心模式与交通出行的影响 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4]。所谓单中心城 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只有一个中心, 城市的土地利用围绕这个中心呈圈层展 开,这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家庭区位的关 系是一致的。相对于单中心而言,多中 心是指城市具有不止一个城市中心 ( 一 般是商业中心 )。通常认为,多中心城 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 出现的,在一定的城市规模下,多中心 城市空间结构的家庭出行距离相对缩短 ( 图 2),在交通出行上的成本会相对降 低;反之亦然。
关于家庭区位,即住宅与城市中心 距离的计算,本文选取了欧式距离与实 际距离两种计算方法。欧式距离指二维 空间中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而实际距 离则指基于现状城市道路网,从一个点 到另一个点的最佳路径距离 ( 图 4)。相 比之下,实际距离更符合出行的实际。
(1) 家庭分别到城市单中心、多中 心和副中心的欧式距离。该距离可通过 GIS 平台确定各个家庭所在位置的 X、 Y 坐标与城市单中心、多中心和副中心 的 X、Y 坐标计算 ( 图 5 ~图 7)。
公式 (2) 这两种碳排放计算方式的选择取决 于基础数据类型。本文依据调查中所获 得的数据,对居民的私人小汽车出行采 取公式 (1) 来计算碳排放量,对居民的出 租车、摩托车、电动摩托车、有轨电车 ( 轻轨 ) 和公共汽车等方式的出行采取公 式 (2) 来计算碳排放量。碳排放量公式 中不同类型燃料的碳排放因子和不同类 型机动车的碳排放因子均来自于 IPCC
2.2 数据处理方法 2.2.1 居民日常出行碳排放计算
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可参照机动车 碳排放量来计算,测算方法主要有两种:
(1) 基于机动车所消耗的燃料,计算 公式为:机动车碳排放量 = 消耗燃料量 × 该类燃料的碳排放因子
公式 (1) (2) 基于机动车行驶距离和机动车类 型,计算公式为:机动车碳排放量 = 机 动车行驶里程 × 不同类型机动车的碳排 放因子
2014 年第 11 期 第 30 卷 87
2 研究方法
图 1 城市空间结构与家庭碳排放假设
图 2 单、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与出行距离的关系
图 3 单、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与家庭出行碳排放假设 图 4 欧式距离与实际距离示意图
共交通,其家庭出行碳排放也理应较低; 而与家庭生活相关的能源消耗的消耗也 相应较低,因此其家庭生活碳排放也应 当较低 ( 图 1)。反之亦然。
为此,本文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 研究,基于城市居民家庭生活碳排放和 出行碳排放的数据,验证其在快速城市 化背景下,因历史、自然因素形成的多 中心格局是否仍然存在,同时探讨城市 空间结构对家庭生活碳排放和出行碳排 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