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从军行》创作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中词语、句子的意思。
3.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从军行》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及内容。
2.预习《从军行》的背景及内容。
第二步:文本阅读
1.教师分段朗读《从军行》。
2.学生阅读材料,注重理解词句的含义。
3.教师讲解生词及难句。
4.学生通过同伴合作的方式解决疑惑。
第三步:情感体验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行文背后的情感表达。
2.学生依此复述文中情感,感受诗人在流亡途中的遭遇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诗意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从军行》的诗意。
2.学生借助背景及情节,理解诗句和意境。
3.教师与学生们共同探讨诗句的意义及作用。
第五步:鉴赏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和分析。
2.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课堂效果及收获。
课后作业
1.重读《从军行》全文,及时解决与文本的生词和难句。
2.思考、记录在文中出现的情感并,对其进行复述并展示。
总结
本节课通过阅读《从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军事文学及文学艺术特点,同时提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从军行》这首古典诗歌。
这首诗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具体内容为诗中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每一句,深入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默写《从军行》,理解诗中重点词语,解古诗背景。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边塞军人敬意,培养他们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重点词语,正确朗读和默写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解边塞军人生活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自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3. 讲解诗句:分析诗中重点词语,如“大漠”、“孤烟”等,解释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边塞军人,描述在边塞生活场景。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类似诗句,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作者:王昌龄b. 诗中重点词语:大漠、孤烟、穿金甲、楼兰c. 诗句分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从军行》b. 仿写一首描绘边塞生活诗歌2. 答案:a. 学生自行完成,教师检查b. 示例:边塞风沙起,壮士戍楼前。
英勇无畏战,报国敢为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文化解。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从军行》。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英勇壮丽的军队生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歌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2.2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体会。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3.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2 朗读古诗让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4.3 讲解字词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4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4.5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4.6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古诗中所表现的军队生活的艰苦与英勇。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古诗的主题和重点字词。
六、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从军行》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针对古诗《从军行》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的雄浑与壮美。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下面是作者为大家带来的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共含1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从军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从军行》课件设计流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跟这个地方有关。
1、出示“边塞”二字,生齐读。
师:唐代诗人王维曾到过边塞,并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看看边塞吗?我们来欣赏边塞风光。
2、出示边塞图片,师生欣赏。
师:美吗?它的美,不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柔美,而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
边塞的奇异风光,吸引了王维,也吸引了这位诗人,他是――3、出示王昌龄图像、名字和简介,生齐读。
师: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既多又好,被称为――(生读: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从军行》。
4、板书课题,生齐读。
5、出示唐朝地图,简介写作背景。
师:在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有两个部落曾多次侵扰唐朝边疆,一个是北部的突厥,一个是西部的吐蕃。
为了守住国土,唐军将士奉命出征,与敌人进行战斗。
《从军行》写的就是战斗期间唐军将士们的军生活。
《从军行》共七首,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境1、出示两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不理解的地方参考注释,等你读顺口了、读满意了才举手。
2、生自由读两首诗,师巡视。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诗。
第一首谁读?第二首呢?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读出节奏了吗?3、指名分别读诗,生评价。
《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2、重视边塞诗中的意象运用3、学习诗歌比较,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背诵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精忠报国》歌曲录音等。
教学设计过程: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哪位爱国诗人写的?(王昌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昌龄笔下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二、欣赏录音,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
2、《从军行》是边塞战士守边生活的诗歌形式。
3、请同学们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王昌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出韵律美。
2、齐读古诗,了解内容。
(本诗首联写了边塞的奇特风光,颔联写了守边战士爱国誓言。
)3、小组内围绕问题读诗,体会意境。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含义是什么?(战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了,体现战争之苦。
)(3)、战士的誓言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现战士爱国热情。
)4、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交流诗意。
四、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守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想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让我们把“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作为我们的誓言,回家后制作一张“爱国卡”上面默写《从军行》这首古诗,让我们以守边战士为榜样,从我做起,为国争光吧!《从军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诗人王昌龄以边塞军人为题材,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保家卫国的英勇形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诗中重点词汇,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重点词汇,如“青海”、“雪山”、“孤城”等。
(2)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讲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4.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边塞士兵,保卫家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例题讲解(1)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有哪些特点?(2)士兵们的英勇形象是如何表现的?6.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2)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重点词汇: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3. 板书内容: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保家卫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2. 答案示例:边塞风光风吹草地见牛羊,马上相逢无纸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
全文共四句,描绘了边塞从军的艰辛和士兵们的英勇。
具体内容包括: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塞从军的艰辛。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雪山”、“孤城”、“玉门关”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3. 领悟课文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从军的艰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保家卫国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关键词语的分析。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关键词语。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分享学习心得。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关键词语: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3. 主要内容:边塞从军的艰辛,士兵的英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边塞从军的短文。
2. 答案示例:边塞从军,英勇无畏。
面对艰难险阻,他们坚定信念,保家卫国。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分析课文意象,让学生感受到了边塞从军的艰辛。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了解边塞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第9课《从军行》教案
-在讲解“青海长云暗雪山”时,教师可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边塞的自然风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
-对于“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比喻,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讲述士兵们英勇战斗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诗句中的英雄气概。
-在朗读环节,教师可示范正确朗读,指出重音、停顿等关键点,让学生模仿并体会诗的韵律美。
然而,今天的课堂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分析诗句时,仍然难以把握诗的意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文阅读的方法还不够熟悉。为此,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着重讲解一些古诗文阅读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勇敢坚强的品质,感受边塞将士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唐代边塞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尊重多元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与赏析:《从军行》中具体的诗句含义、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如“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意象和“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比喻,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
4.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勇敢坚强的品质。
5.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从军行》,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象,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从军行》,让学生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理解并运用诗歌手法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堂上,我尝试运用了情境创设和讨论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们更深入地感受诗中的情感。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方法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诗句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们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更多的实例分析,帮助他们掌握这些技巧。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通用10篇)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篇1设计思路:1、结合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这四点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2、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同学们学习生字,理解诗意。
3、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同学们体会品悟诗情,并背诵古诗。
一、教学的目标:1、学会本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教学的重点:理解全文诗句的含义,准确全诗解释字义,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的难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的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的过程:(一)、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画,大家想看看吗?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画。
2、看了这些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的故事。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王昌龄,唐代诗人。
中过进士,做过官。
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
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
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
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
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1)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军神》一文,详细内容为《从军行》诗歌的学习。
该诗歌描绘了从军生活的艰辛和士兵们的英勇无畏,体现了作者对军人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从军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军人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军人英姿飒爽的图片,引入本课《从军行》的学习。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从军行》,注意节奏和韵律。
3.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4. 体会情感:分析诗中描绘的从军生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军人的崇敬之情。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写一段关于军人的赞美的话。
六、板书设计1. 《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诗歌内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意境:描绘从军生活的艰辛,表现军人的英勇无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心中的军人》为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我心中的军人,他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
他们如同《从军行》中所描述的那样,身披战甲,勇往直前。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值得我们尊敬和敬爱。
2. 课后阅读:《军神》全文,深入理解军人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从军行》,让学生了解了从军生活的艰辛,体会到军人的英勇无畏。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军人精神的感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向军人学习,培养爱国情怀。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军人的故事,增强学生对军人的敬爱之情。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从军行》教案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从军行》教案精选。
这是一篇经典的古文诗歌,也是教育人的良好范本。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教案主要内容以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
一、教案内容1.理解诗歌意义通过阅读《从军行》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将要从军士兵的忠诚与军人的职责,传达出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忠诚、奉献精神的崇高赞扬。
2.完成课文理解这部分教案将要求学生完成对全文的理解及熟记背诵,并重点讲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3.思考诗歌形式通过学习《从军行》的形式结构,了解古文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也能够大致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方法1.视觉教学这里采用动态ppt课件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视觉记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
2.情感教学学习《从军行》这篇诗歌,对学生的马上值域观进行培养,提升学生心中的国家感和责任感。
在教学中要注重在情感上的升华。
3.智能化教学智能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数理能力的提高,通过教育软件,让学生们更快速地理解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这些教学方法都可以相互融合和互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进度来灵活运用,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三、教学效果1.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学生将会大大提高对古文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国家文化,习得故国之美。
2.情感改善通过学习《从军行》,学生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从中汲取爱国精神,并养成责任、团结、感恩等好习惯,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关心社会,愿意为祖国付出。
3.文化锤炼学生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了解我们优秀的祖先,从而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文化。
我们对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从军行》教案精选的分享。
我们相信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付出后,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祖国,继承我们优秀的文化。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边塞之歌》,具体章节为《从军行》。
内容详细讲述了唐代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事迹,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了解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情感,培养勇敢、坚毅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边塞风貌、军人生活和英勇事迹。
2.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边塞军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的雄壮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军行》。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从军行》,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意: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4. 欣赏诗歌:分析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边塞军人的英勇精神。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诗中的词语造句,并进行课堂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重点词语:黄沙、百战、孤城、烽火、长安3. 诗人情感:英勇、坚毅、保家卫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从军行》,用诗中的词语写一篇关于边塞军人的短文。
2. 答案示例:边塞军人,英勇无畏,他们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百战不殆。
守卫孤城,他们毫无惧色,烽火连天,他们依然信念坚定。
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家人的幸福,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誓死保卫长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边塞军人精神的感悟。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出塞》等,进一步了解边塞文化。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精品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从军行》这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描绘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中字词、句式、意境,并解作者写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从军行》这首诗字词、句式,理解其意义。
2.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感受边塞诗壮美。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理解和记忆,对诗歌意境感悟。
2. 教学重点:诗字词、句式学习,朗读技巧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边塞军人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
2. 课文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义。
(2)讲解生僻字词,如“烽火”、“雁行”等。
(3)分析诗句式、韵律。
3. 例题讲解:(1)解释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中意境。
(2)通过对比其他边塞诗,分析《从军行》特点。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用自己话描述诗中画面。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诗句解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4.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从军行》,并背诵。
(2)用自己话写出诗中意境。
(3)查阅资料,解边塞诗特点。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学生个人作业。
(3)见学生个人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课文学习、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从军行》字词、句式和意境,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等。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从军行 》教学设计 教案 4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一首边塞诗。
诗中既表现了边关将士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又表现了他们为了祖国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而甘愿“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豪情。
全诗意境悲壮阔大,情感真挚悲凉,波澜起伏凝重。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歌的意境,体会边关将士奋勇杀敌、誓死保卫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
3、借助多媒体和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难点:通过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插图、古筝曲《塞上曲》。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收集有关《从军行》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教师播放古筝曲《塞上曲》,并向学生介绍这是一首表现古代边关将士和战马奔驰、扬鞭催箭的战斗场景的歌曲。
学生听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2. 教师问学生:听了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感受。
3. 教师小结:这是一首表现古代边关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战斗歌曲。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壮志豪情。
(二)作者简介1. 教师出示王昌龄的画像和生平简介,请学生简要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2. 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诗人王昌龄的其他方面。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3. 教师总结: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雄浑豪放而著称,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佳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2.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和情感。
3.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能够朗读《从军行》,体会其中的悲壮情感。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从军行》中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5.提升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从军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难点1.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2.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体会《从军行》中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文《从军行》的课件或板书。
2.古诗赏析的相关资料及图书。
3.学生课本、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军人的生活和工作,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学生打开《从军行》的背景铺垫。
2. 学习诗歌(20分钟)1.同步开展诗歌朗读,让学生熟悉整首诗的语调和节奏。
2.逐句解读诗句,解释生词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尝试解读这些手法。
3. 诗歌赏析(30分钟)1.要求学生讨论《从军行》中体现的情感和主题,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2.分组让学生根据理解进行诗歌朗诵,并展示他们对诗歌的诠释。
4. 小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强化对《从军行》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背诵《从军行》部分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
2.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对《从军行》的理解和感悟。
3.阅读相关材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人生活和辛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会更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育教学教案(带内容)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育教学教案(带内容)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事迹。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节奏感,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将军的英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战争和英雄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将军的英勇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体会诗句的深层含义。
3.了解将军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4.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诗句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将军的英勇事迹的补充和拓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将军的英勇事迹。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战争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深层含义,分享自己的理解。
4.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从军行》相关的课件,包括诗句、图片、音乐等。
2.资料:收集关于将军的英勇事迹的相关资料。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战争场景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英勇的将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从军行》。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从军行》的诗句,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
接着,教师讲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将军的英勇事迹。
在此过程中,教师板书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深层含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景,表现了军人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英雄气概。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首优秀古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常识和诗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方面仍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场景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军人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熟读并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领悟诗文中的意象,感受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场景,培养学生对军人的尊敬和敬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场景。
3.情感教育:结合诗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军人尊敬的教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文内容、边塞风景和军人生活场景。
2.图片:准备与诗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视频:寻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边塞军人的生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从军行》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诗文,学生自读,理解诗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悟。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育教学教学设计(带内容)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从军行》的故事背景和情节,理解文章中的诗意表现手法。
–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能够正确朗读《从军行》。
–分析诗歌结构,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从军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中的诗意表现手法。
•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
•理解诗歌结构,把握其中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把握诗歌的内涵。
•对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引入《从军行》的背景,让学生对诗歌主题有个初步了解。
2. 学习课文(15分钟)•逐句讲解《从军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分组讨论,整理诗歌的情节,感受其中的人物情感和决心。
3. 朗读与讨论(15分钟)•教师示范诗歌的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朗读,并就诗句中的意境和感情展开讨论。
4. 诗歌赏析(20分钟)•分析《从军行》中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诗歌之美。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5. 创作与表达(20分钟)•让学生结合《从军行》的感悟,进行简短的写作或口头表达,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学生自我反思,回顾课堂学习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包括积极参与讨论、朗读情感表达等方面。
•课后作业评价:可以布置写作、诗歌赏析等相关作业,通过评阅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从军行》教学,学生不仅能学习到优秀的诗歌作品,还能培养其语文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
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4、《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5、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
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
6、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
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好,下面我不说了。
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画图出示以上地方。
6、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7、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
又是怎样做的呢?
8、齐读后两句。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9、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
10、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11、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12、“战地记者”采访戍边将士。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
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
音乐起。
师生齐读(注重平仄。
)
五、品悟诗情
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
1、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指名说。
3、同学们,这就是王昌龄给我们留下的边塞诗。
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
3、从哪个字体会到了什么?
六、拓展
1、保卫边疆的将士们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