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合集下载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范文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范文

民族传统服饰往往能体现出一个民族对美的观念,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集中体现。

为大家带来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7月21日,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上百名瑶族妇女在向中外游客展示传统纺织技艺。

近年来,该县通过挖掘民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传习基地、开设服饰制造技艺传习班、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等举措,加大对民族服饰文化的有效保护与活性传承力度。

去年,红瑶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由当今世界的经济一体化而引发的包括文化诸领域逐渐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人在族群辨识上早已失去了判断力与载体。

在西方科技、商业、经济和文化的强大诱惑和吸引下,西方的政治与高科技,文化意识和审美已逐步熏陶和教育着我们。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们所有人几乎都在这种教育下毕业了。

今天,我们说着最时尚的名词,干着最时髦的事情,快速引进着所谓西方最先进的文化、管理和科学技术等等。

我们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思想的意识上已经与西方接轨了——那就是一切向西方看齐。

我们似乎比从前先进了许多,但从服饰文化的角度上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问题。

也许没有人愿意去思考,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也许,民族服饰文化的彻底消亡是必然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各项经济指标迅速提升,中国正在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文明的冲击波已经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明步伐也大大加快,经济变革日新月异,如火如嗏……,但民族服饰文化的存留与保护却在经济的大潮中呈现着一种尴尬的窘境。

现代文明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完全破坏了民族服饰文化存在的基础,二者几乎不可能共容。

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速度是不可预料的。

今天,在依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领域,我们已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文化探索——以柳州的壮侗苗瑶族为例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文化探索——以柳州的壮侗苗瑶族为例

文化艺术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文化探索——以柳州的壮侗苗瑶族为例□卢芳妮/文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另有满、蒙古、朝鲜、白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

该地区大部分属于喀斯特地貌,其独特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与历史条件,使聚居于该处的壮族、侗族、苗族与瑶族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生态民俗。

其深入到各少数民族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娱乐庆典等各个环节,具有极高的人文研究意义与文化开发价值。

但因发展环境、经济条件等问题,诸多优秀传统生态民俗因盲目或破坏性开发而遭到破坏,这严重影响了传统生态民俗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因此,基于传统生态民俗的特征与发展现状,探索其发展策略就成为相关学者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的特征分析出发,全面探讨传统生态民俗因环境因素与历史问题导致的技巧性较强、体系发展分散化、技术传承私密化等特点,并基于对柳州地区壮族、侗族、苗族与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发展现状开展的研究,从保留民俗实践特性、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落脚继承着眼发扬传播三个角度,针对性地提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优秀传统生态民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事业提供行之有效的研究参考与策略借鉴。

1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特征分析1.1 民俗技巧性较强传统生态民俗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与生活的强关联性及传承上的高技巧性。

经过时间长河的洗濯扬弃、光阴岁月的精进变革,传统生态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基于气候条件、历史因素等影响因子逐步演化,趋于成熟,具有更为高层次的评价价值。

一方面,传统生态民俗在实行过程中的技巧多总结自先民的生产生活经验,具有显著的历史积淀,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民族传统理念进行控制。

若想加以掌握,需要对大量民俗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化的学习。

另一方面,传统生态民俗的高技巧性体现于其民俗知识均由该民族逐渐积累而来,地理、历史、气象等各类型信息交织构建成完整的体系,其学习渗透于少数民族民众一生的生产活动中[1]。

浅谈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圈的建立发展,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广西从相对封闭的的边疆地区迅速跻身区域经济建设的前沿。

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保护、挖掘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必须而且十分紧迫。

基于此,亟需在全面、客观评估广西少数民族非文化遗产现状基础上,建立完善相应保护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对策广西共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艺术风格独特、民族特点鲜明、浓厚地域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反映了各民族悠久而博大的历史进程。

如刘三姐歌谣、壮族织锦、壮族嘹歌、侗族大歌等多项广西少数民族非文化遗产列为国家级保护项目,不仅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得到及时而有效的保护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时也促进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增进广西少数民族之间合作与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对维系广西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为了弘扬和重视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制度上、财政、宣传等方面进行大量的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但是,由于缺乏对应有效的地方性立法,导致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面临着严峻形势:(一)缺乏专门的地方法律规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五章第38条至第42条的规定,对于破坏非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民事赔偿或刑事处罚的规定过于抽象,操作性不强,尤其是对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执法广西没有相应的规定,对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没有具体的行政执法约束措施。

(二)缺乏创新,造成传承断层或流失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广西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冲,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观念碰撞、文化交流加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原生态内容受到外来文化及现代化的文化的影响,可以立身的技艺面临种种压力,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广西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民族传统的智慧和技艺,更代表着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和历史积淀。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希望能够通过旅游的方式来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广西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在保护遗产的前提下,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一、广西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概况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之一,拥有壮、瑶、苗、侗、炎黄侗、布依等30多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代表了广西丰富的农耕文化和传统技艺。

1. 壮族农业文化: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其丰富的农耕文化遗产包括了稻作农耕、粳稻和籼稻的种植、桑蚕养殖、布依织锦等传统手工艺品等。

《侗族苗族壮族自治区广西东盟稻作农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现了壮族农民丰收的喜悦和对土地的感恩。

2. 瑶族农业文化:瑶族是广西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其农业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多彩。

瑶族生活在广西的山区,其种植的茶叶、药材、果品等农产品享有盛誉。

而瑶族的编竹制作、纺织、药石制作等技艺也是瑶族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其他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除了壮族和瑶族,广西还有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

苗族的蜂产品加工、布依族的抓耙舞、侗族的螺陶、炎黄侗族的制陶、炒茶、纺织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广西的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也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一些著名的少数民族村寨如龙胜、平乐、那阳等地已经成为了旅游热门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和文化。

1. 民族村寨旅游:广西地处西南地区,山水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村寨分布广泛。

一些村寨通过开发民俗文化表演、农事体验、手工艺制作等项目,向游客展示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民族生活。

广西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书

广西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书

广西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书广西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为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广西家乡文化,提高广西人民的文化素质,我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1. 加大对广西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制度,加强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

2. 加强对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建立民族文化档案库,为后代了解研究广西家乡文化提供重要资料。

3. 建立广西家乡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广西的历史文化,推动广西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加强文化教育1. 加大对广西家乡文化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广西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2.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广西家乡文化的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组织广西民间艺术团队进行巡回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广西的传统艺术形式。

三、加强文化产业发展1. 支持广西家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鼓励创业者开展与广西家乡文化相关的创业项目,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和水平。

2. 加强文化旅游的开发,推动广西家乡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提升广西旅游的吸引力。

3. 加强文化产品的市场推广,扩大广西家乡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四、加强文化交流合作1. 组织广西家乡文化的展览展示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广西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广西家乡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借鉴其他地区的文化建设经验,促进广西家乡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3. 营造良好的文化交流环境,鼓励广西文化从业者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广西家乡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五、加强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 鼓励广西人民积极参与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传承广西家乡文化的精髓和传统价值观念。

2. 加强对广西家乡文化的创新,推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3. 建立广西家乡文化传承基地,培养和选拔广西家乡文化传承人才,确保广西家乡文化的传承不断进行。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广西壮族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它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传承和发展广西壮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它不仅是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更是增强我们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持久而艰巨的任务。

广西壮族人民历来重视文化传承,通过口头传统、民间故事、民间音乐和舞蹈等形式将文化传递给后代。

尤其是广西壮族的歌舞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例如,“拉锯歌”、“芦笙”、“壮锦”等都是广西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广西壮族的文化魅力。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广西壮族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科技和时尚相结合,使其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广西壮族文化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舞台和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例如,举办各种文化节、艺术展览和演出等活动,将广西壮族文化推向全国乃至全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广西壮族文化。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注重教育的力量。

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向广大青少年传授广西壮族文化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深入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同时,加强相关研究和学术交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广西壮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广大壮族同胞都应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只有如此,广西壮族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作为壮族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发展广西壮族文化。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研究广西壮族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推动广西壮族文化与时俱进。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广西壮族文化将继续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媒体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路径

新媒体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路径

要大力传承和宏扬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供应强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文化代表了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根基,承载着各民族的集体才干,为民族的发展供应源源不断的活力。

其中,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其传承和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

广西作为壮族人口聚拢的少数民族地区,除了汉族、壮族以外,还有 12 个少数民族在此驻居。

在这种多元民族文化的格局下,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其内涵丰富,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包括民族语言、民族文学、民族节日、民族美食、民族音像影视作品及民族艺术工艺等核心内容,还涉及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创产业、民族美食产业及民族艺术影视化产业等一系列的文化外延领域。

新媒体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对民族文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新媒体的传播概念存在肯定冲突,相比于新媒体对于形式新鲜度的热切关注,少数民族文化更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意蕴。

同时,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新媒体具备单一指向性,这极易使民族文化传播单极化[2]。

但是新媒体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斩新的机遇,相较于传统的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继承传播方式,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被迫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被扩宽、宣传范围快速膨胀、受众群体显着增加,这为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供应了巨大的支持。

同时削减了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对称性,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新媒体多元文化视阈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逆境新媒体多元文化的大富强虽然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但也在诸多方面对其发展造成为了妨碍与制约。

主流文化的冲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传播逐步趋于全球化。

多元文化的融合,不行避开地产生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挤压,少数民族文化在狭小的生存发展空间里,受到强势主流文化带来的巨大压力。

新媒体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大量现代化信息肯定程度上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受众范围,但猛烈的冲击与碎片化的影响使其特色逐步丢失,局部民族文化面临着无人传承、断层消退的危(wei)险境况。

广西民俗文化

广西民俗文化

广西民俗文化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是全国仅有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其中壮族人口逾千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如何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是摆在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件重要大事。

壮族三月三歌圩自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虽历尽沧桑,多次被禁,却屡禁不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壮族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造就了特色鲜明,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歌圩文化”。

由壮族历史积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这个文化母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种多样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现,是壮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说,壮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于“歌圩”这个特定的文化形态上,与整个壮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三月三歌圩活动以青年人为主体,又以唱歌为中心,并藉以开展社交,但同时还进行抛绣球、抢花炮、舞狮子、演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多职能的民族文化传统事象。

就其中的歌唱而言,它不仅是男女青年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是广大民众满足他们求知、教育、审美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的传统节庆活动。

歌圩首先是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是壮族文化(包括物质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的载体。

“三月三歌节”原是一种“春秋场歌”,与壮族地区的生产周期和生活节奏有密切的关系,并与许多节日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歌唱聚会。

但随着其从“春祈秋报”向“歌唱为乐”的形式发展,以及壮族社会生活的“歌化”,往往在人们聚会的各种场合中,都经常出现群歌对唱的情景,成为临时性的歌圩形式。

“三月三歌节”其内容和形式包括:1、祭祀仪式歌会。

传统的大型歌节举行之前先行祭拜仪式,有祭拜生育神(乜帝甲、乜洛甲、娅娃)、蚂拐(青蛙)、刘三姐(刘三妹)、布洛陀、囊亥(月娘)等等。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广西壮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状况。

壮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壮族的民族特色,还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本文首先对壮族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回顾,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接着,将详细介绍壮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揭示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壮族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分析传统文化对壮族人民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壮族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实现壮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促进壮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建议,以期为壮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二、壮族的传统文化壮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壮族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宗教、民俗、饮食以及建筑等。

语言方面,壮语是壮族人民的主要交流工具,它承载着壮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壮语的丰富词汇和独特语法结构,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在文字方面,壮族曾经使用过方块壮字,这是一种基于汉字但又有自己独特系统的文字。

尽管现在方块壮字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但它仍然是壮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文学方面,壮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布洛陀》《姆六甲》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也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艺术方面,壮族的传统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刺绣等,这些艺术形式往往与壮族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例如,壮族的刺绣艺术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设计而著称,是壮族女性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音乐和舞蹈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护当代广西民族文化安全的对策

维护当代广西民族文化安全的对策

维护当代广西民族文化安全的对策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伴随着北部湾大开发的热潮,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进入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改变着广西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广西民族文化安全。

要分析影响广西民族文化安全的成因,从中找到解决的途径。

标签:广西;民族文化;文化安全在北部湾大开发的推动下,广西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人员往来的密切,加强了文化之间的交流。

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导致广西民族文化安全面临威胁。

一、广西民族文化安全的现状广西在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既吸收了许多先进文化和理念,又不可避免的让一些腐朽的文化因素侵入,这些都影响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的安全。

所谓维护文化安全意指“在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主流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免于遭受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削弱、破坏或颠覆,从而能够很好的保持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民族的凝聚力,并利用必要的手段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在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吸取和借鉴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文明成果,使本国文化不断的健康发展和创新”。

自古以来广西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除了汉族和壮族以外,还有瑶、苗、回、侗等十多个民族。

广西文化历史悠久,又以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外来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广西民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r较大变化,不少传统的民族文化包括有形的、无形的文化遗产,都已经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自然淘汰。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有形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与继承面临危机。

如不少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村落,也已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或出于旅游开发的需要,或出于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

人们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着古民居、古村落的原有风格。

更有甚者,文物贩子或外国游客到处搜刮民族文物,致使民族文物流失境外。

阳朔西街,有些工艺品商店出售的木雕窗棂和其他木雕构件,其实就是许多古民居的木雕窗棂和其他木雕构件;其二,无形文化遗产方面的传承与发扬令人担忧。

广西壮族服饰(壮锦)保护性开发

广西壮族服饰(壮锦)保护性开发

广西壮族服饰(壮锦)保护性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永远的时代重任,壮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融入现代社会。

壮族服饰文化产业也因此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穿用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服饰工艺已呈现衰落的局面。

我们在坚持自己文化底蕴的同时,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对待壮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对壮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有效的创新性、保护性开发,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标签:壮族服饰;保护性开发;发展战略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壯族,是我国现今少数民族中总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壮族的主要分布地区,承担着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责任,而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和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在中国-东盟自由贸区的建立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部署下,全国各族人民都感受到了新形势下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而少数民族的发展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部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壮族聚居最多的区域,改革开放40年,壮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融入现代社会。

壮族服饰文化产业也因此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穿用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服饰工艺已呈现衰落的局面。

我们在坚持自己文化底蕴的同时,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对待壮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对壮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有效的创新性、保护性开发,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1.研究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等途径,充分而全面地了解壮族文化特点以及壮族服饰的组成部分、特色和制作工艺。

(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壮旅游资源,众多的民族人口及其民族认同感的基础上,借助“三月三歌圩”等壮族民族节日,进一步宣传壮族服饰文化;同时借鉴西塘汉服文化节成功经验,举办壮族民族服饰展览,加强宣传,号召参与,增强壮族人民的民族服饰自豪感。

(3)坚持“合理开发原则”,保护文化生态,在保持传统文化内涵及民族整体审美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元素对壮族服饰文化资源进行巧妙设计和改良,邀请行业知名服装设计师进行指导把关,创建品牌特色。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全自治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总人口5000万,其中壮族人口160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79%,占总人口的32.60%。

由于广西特殊的地理位置,90年代以后,才真正进入发展时期。

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后,各项经济、文化、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如今,北部湾经济发展区战略又给广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西的文化正在实施大发展大繁荣三年行动计划,这将为今后的文化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况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5年以来,在文化部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广西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58个项目,其中布洛陀、刘三学者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四是成立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协会,广泛吸纳有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

(二)推动立法,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法可依2003年初,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后,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成立了由自治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有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民委等部门参加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起草小组,开展调研、学习并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突出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注重衔接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按照“依法、有据、规范、简明”的要求,起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初稿,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前后共修改了20稿),并发给有关部门和市、县(自治县)征求意见,举行了行政许可论证会,并在《广西日报》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

列举广西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的成绩

列举广西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的成绩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大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之一。

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广西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绩,为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运输发展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方面,广西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广西积极推进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加强与内地和周边国家的交通联系,大大提高了边疆地区的交通运输效率。

这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西北部湾港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港口,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广西和周边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产业方面,广西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广西以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为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广西还积极引进外来产业和技术,加大对民族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帮助当地居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广西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不仅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

三、加强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素质在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广西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广西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努力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医疗卫生水平。

广西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的民族地区孩子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广西还加强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改善了民族地区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覆盖面。

这些举措为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西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果。

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无疑对于我国实现经济全面发展和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广西将继续努力,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以上是我对广西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的成就的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
因年龄 问题 已经 无法 全 面展示 才艺 。 [ ¨2 0 1 7年 1月 ,中共 中央 办公厅 、国务 院办公 厅 印发 了 《 关于
实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的意见》 ,提出要全面复兴传统文化 ,并提出采用数字化记录 、 动漫 、网络剧 、微 电影等形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_ 2 ] 因此采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数字化手
在 的 问题 ,并 从如 何树 立 正确 的保 护理念 、完善数 字化 体 制机 制 、实施 多样性 的数 字化保 护 手段 等 五 个方 面提 出对策 建议 ,以推 进 广 西 少数 民族 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数 字化 的可持 续发展 。
【 关键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对策分析 【 作 者】孙传 明,华中师 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 究中心副教授 ,博士,硕士生导师;程 强 ,
在 多年 的发展 和 演变 中 ,广 西世居 少 数 民族形 成 了独 特 的 民族风 俗 和习惯 ,具 有 丰 富的文 化多 样 性 ,给子 孙后 代 留下 了极为 丰 富 的非遗 资 源 。截 至 2 0 1 6年 1 2月 ,广 西共 有 国家级 非遗 代表 眭项 目4 9项 , 自治 区级 非遗 代 表 性项 目 5 8 3项 ( 其 中含扩 展 名 录项 目 2 2项 ) ;国家 级非 遗 代表 性项 目
代表性传承人 2 6 位 ( 其中 2 位去世) ,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 目代表性传承人 3 9 5 位。 _ 5 ] 在广西已 经 形成 了 良好 的非遗 保护 局面 ,除 了各 级 保 护部 门对 非遗 资 源进 行挖 掘 和整 理之 外 ,民间也存 在极 大的保护热情 ,比如百色市许多壮剧社团和部分壮剧爱好者 自发出资出力对壮剧进行传承、保护。 广西 目 前 已开展 了广西文场 、侗族木构建营造技艺 、壮族歌圩 、壮族三声部 民歌、壮族织锦 、 桂非遗传承 系列 、百色 民族文化集等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相关项 目,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 绩 。但是总体来说 ,广西 已经建成的非遗数字化资源与非遗资源总量 的比例仍不平衡 ,还存在较大 的提升空间,本部分从非遗数字化机制体制 、数字化人才与资金 、数字化手段 、新媒体传播四个方

浅析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保护

浅析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保护

MING RI FENG SHANG180音 画 时 尚文| 苏 放浅析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保护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近几十年来,汉族的先进文化不断地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为少数民族地区带去了繁荣和进步,但与此同时,这些现代化经济文的发展也给少数民族带去了服饰文化濒临消失的冲击。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冲击下,珍贵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民族服饰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绚烂的一部分,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措施每一个民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由来的含义,服饰的传承与发展代表着整个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冲击导致广西民族服饰制作技艺正在慢慢消失,很多服饰只有在重大的节日才会穿,而那些传统的制作技艺随着现代化廉价材料的渗入也濒临消失。

如何挽救珍贵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了有识之士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广西民族服饰文化消失的原因分析1、经济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落后于汉族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国家的扶持,少数民族才可以将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

现代经济给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少数民族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比如原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燃料都需要自己制作,而现在只需要在原料市场上买燃料就可以制作,并且等待时间短,手工制作成本比原来低,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用后者而不是前者。

此外,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劳作方式,机械化产品成本低,以及各种各样的布料涌入广西少数民族市场,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越来越少的人选择再去做费力的手工。

2、政策扶持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关照少数民族的发展,颁发了很多政策扶持少数民族的发展,尤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让所有的少数民族青年一代都可以有入学的机会。

书本是传递知识与智慧的载体,同时将现代的文明带给了广西少数民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文明的开化让少数民族摒弃了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壮族是主要民族,而其他民族如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等也都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观。

壮族是广西最大的民族,也是自治区的主要代表。

壮族人民以勤劳、善良、豪爽为特点,他们通常居住在广西的农村地区,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壮族的服饰、音乐、舞蹈、美食都展现了他们的独特文化特色。

壮族服饰以青、绿、红等鲜明的色彩为主,男壮族人通常穿着白色的衣裤,女壮族人则穿着色彩鲜艳且绣有花纹的服装。

壮族的服饰不仅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还反映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音乐和舞蹈在壮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壮族的歌舞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最有名的是“踩高跷”和“歌圩”。

踩高跷是一种在竹制高跷上表演的民间艺术形式,这种表演不仅考验了演员的平衡能力,还展示了壮族人民勤劳、坚韧的精神。

而歌圩则是壮族人结合歌唱和舞蹈表演的一种独特形式,通常在农历正月或其他重大节日中进行。

壮族的美食也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壮族人民以米为主食,擅长制作米饭、米粉等美食。

壮族的传统菜肴有椒盐猪脚、螺蛳粉、酸汤鱼等,这些美食味道鲜美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文化并不仅限于壮族,其他民族如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等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瑶族是广西的第二大民族,他们以勤劳、聪明著称。

瑶族人民喜欢歌唱和舞蹈,他们的歌曲通常以清脆悦耳的嗓音为特色。

苗族是广西的第三大民族,他们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苗族人民的芦笙曲、锅庄舞等艺术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侗族和布依族是广西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各具特色。

侗族人民以唱歌为乐,他们的歌曲通常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布依族人民则以编织、绣花为特长,他们的织布技艺独特精湛。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探究_以壮族蚂拐节为例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探究_以壮族蚂拐节为例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探究———以壮族蚂拐节为例琼1 ,陈 炜2谢 (1 .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管理系 ,广西桂林 5410042 . 桂林工学院 旅游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摘 要 :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 ,阐述了广西壮族蚂拐节的基本情况、文化内涵及传承价值 ,分析了蚂拐节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指出了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保护与传承的 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 : 分类号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策略 ;保护与传承 ;蚂拐节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673 - 8233 (2008) 05 - 0107 - 05 K892 . 12003 年 10 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一份人类为切实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法律条款正式问世。

自该公约实施以来 ,世界各国引发了申报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 ,我国也不例外 。

2006 年 2 月 ,我 国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 从 2006 年起每年 6 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 遗产日”。

2006 年 6 月 2 日 ,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 网站上公布了首批 518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其中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申报的壮族蚂拐节榜上有名 。

[ 1 ]作为壮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 民间瑰宝 ,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 终结 ,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与传承 ,使其散发永 久的生命魅力 ,才是我们应该正视的问题 ,而这正是 本文所关注的焦点。

域的东兰、天峨、巴马 、凤山县等境内 , 又称为“蛙婆 节”“、青蛙节”或“蚂拐歌会”,是壮族先民青蛙崇拜的 遗俗 。

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拜青蛙 ,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人畜兴旺 。

蚂拐节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 (或初二) 开始 ,至月末结束 (有的地方至正月十五)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及服饰文化内容摘要: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有众多少数民族,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优势。

多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保持活力的良好催化剂,文化的多元,有利于民众活跃思想,提高创新能力,活跃文化生活。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它来源于生活,人们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编成歌曲,吟唱出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其中装饰物在服饰文化中显出夺目耀眼的光辉,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少数民族人民身上美丽的风景,同时又蕴含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历史积淀。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精髓,将其发扬光大,让其永存。

本文将以广西壮族、苗族、瑶族和侗族的民歌及服饰来浅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并就如何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提出初浅的见解。

关键词:民歌服饰少数民族文化一、民歌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

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

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

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

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

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

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

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

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

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

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土壤,即使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是乐唱善歌不但给了人们热爱生活的理由,还在深层次上使人们的文化身份在不断认同中清晰、明朗、深刻起来,从文化自在发展到文化自觉,进而在文化认同中主动进行自身的文化身份塑造和再塑造,从而优化、美化和完善自身。

通过民歌音乐,壮族人民能将自身品质、思想、行为等提升到较为完美和高尚的程度。

1.壮族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具有寓乐于歌、寓教于歌的特点。

壮族民歌把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去向往追求美好生活。

“赞美歌”以歌赞山、赞水、赞村、赞事、赞人;“迎客歌”主人要以歌迎客,自谦自责;“猜谜歌”具有相当高雅的美学鉴赏价值,它融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是比知识、比才能的对歌;“劝世歌”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规范、劝告世人尊老爱幼、尊纪守法;“古歌”用来歌颂民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

总而言之,壮族民歌的题材与内容,是由时代、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斗争、生息等决定的。

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农耕百事等内容。

2.壮族民歌的特点还在于表达感情上。

壮家儿女勇于唱情,善于唱情,爱情、友情、亲情都唱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使听者随之而喜怒、而哀愁,达到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艺术效果。

所有这些都是壮族传统民歌的精髓,也是壮族精神文化的缩影,反映了广西壮族人民悠久的社会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3.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独特。

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

从内容来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

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如:欢、西、加、比、论等。

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其中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特别是靖西马隘及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等尤其著名。

在壮族聚居的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

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100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6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

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也是壮族劳动人民生活经验、思想精神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4.壮族民歌之所以美,之所以诱人,还在于壮族人民的开放、容异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

艺术来源于生活,代表其文化,各民族文化就有各民族的特点,“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

壮民族具有开放、容异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

他们不排外,欢迎外族人来壮族本土居住,且能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壮人不固步自封,善于取长补短,大有海纳百川之势。

比如,自古及今,壮人一直以学会汉字汉语为荣。

历史悠久的方块壮字有不少是借用汉字或对汉字加以改造而成的。

又如,在广西各地,壮族与瑶族、壮族与侗族、壮族与苗族、壮族与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仫佬族等各族聚居的村寨比比皆是且和睦共处,歌唱民族团结的民歌亦不绝于耳,凡此种种,都充分展现了壮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与文化。

而歌者美的心灵,是构成壮族民歌永久不衰的细胞质,是壮族民歌生命的蛋白质。

所以,壮族人民独有的文化特质以及壮民族美好心灵所唱出来的歌,将打动世界。

二、苗族民歌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自古有歌,并且种类很多。

从大的方面讲,有山歌、婚礼歌、祭祀歌三大种类。

这些歌,世世代代都由艺人们口头传授得以传承下来,形成社会的特色文化。

这些特色文化,是苗族人民不可抹灭的财富。

苗族民歌中隐藏着很多深刻、简练、感染力及强的语言,这些语言组成的词汇,表达出来的内容,哲理性和逻辑性都很强,有的是用汉语言不能够表达的。

苗族民歌,历来都是靠口头传承的,又基本是传统腔调口头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苗族的民歌也随着发展,甚至有了改革。

改革后的民歌,就演化成为了歌曲,有文字依据。

各个不同的苗族区,都有他们自己自编自唱的歌。

苗族人民热情大方,1、广西融水苗族民歌之所以好听,在于它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句式多变,不仅有三言、五言、七言,而且还有杂言句和散文体等。

歌词以五字句居多,有的押调不韵,有的押韵不调,有的既押韵又押调,吟诵时声调与节奏都有一定的规律。

苗族民歌比喻丰富、生动(如“苗山的树林嫩青青,北京的太阳暖人心”),讲究排比(即用一系列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和并列的句子去表现内容)、对偶(将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关的词句对称地排列起来,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2、广西融水苗族民歌有其独特的地方,它的歌均为单声部旋律,多为单乐段结构。

曲调和语言的结合相当密切,旋律线条依附于诗歌朗诵的声调,滑音与变化音较多,尤其是七言句和自由体唱词的曲调带有吟诵式的特点,融水苗族民歌演唱的方式接近于讲话,并且带有浓厚的鼻音和装饰性的喉头颤音。

它的曲调音域在f─d[sup]1[/sup]六度之间,也常出现g─d[sup]1[/sup]、a─d[sup]1[/sup]等四度、五度音程的上下跳跃以及一些变化音程,从而构成它独特的风格。

融水苗歌主要有羽、徵两种调式,每个乐句落音一般都在调式主音上,调性比较鲜明。

苗族民歌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歌与舞蹈并行。

芦笙舞就是一种比较欢快的集体民族传统舞蹈。

斗牛节时,人们跳芦笙舞,表达一种节日的喜庆,抒发内心对生活的热爱。

苗族人们传唱苗族民歌,跳苗族舞蹈,表现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苗族文化的内涵。

三、瑶族民歌。

瑶族历史悠久,其神秘的起源传说,独特的图腾崇拜,形成了令人神往的民族文化。

“歌是瑶人最爱唱,唱得莲花朵朵开。

只缘瑶族无文字,发展文化凭歌来。

”瑶族是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通过演唱民歌,把瑶族历史和文化,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传给一代。

瑶歌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艺活动形式,是他们沟通心灵、交流经验的主要方式。

因此,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常常借歌抒情,以歌言志,上自天文地理,下至凡人琐事,远自盘古开天,近至眉毛眼前,都可用歌谣的形式来表达。

瑶歌有长篇史诗“密洛陀”和古歌总集“盘王歌”等,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短小精炼、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歌谣。

广西瑶族民歌的歌唱活动非常活跃与频繁,它渗透于瑶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与瑶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习俗息息相关,在总的格调上都反映了瑶族人民古老、纯朴的民族特色,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等。

1.广西瑶族民歌的歌词语言通俗,情感真挚、丰富,非常的灵活。

有时是随景而歌,有时是由情而发,即兴演唱较为普遍,由于瑶胞多居山寨,故常常隔山放喉高歌,你唱我和,以歌对答,情趣盎然。

歌词大量地运用比兴、排比、拟人、夸张等手法来增强艺术感染力,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点,展现出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2.由于地域不同,瑶歌曲调的差异也很大,这可能与瑶族长期频繁的迁徙有一定的联系,这种特点体现在山歌的曲调上。

许多歌谣都以其衬词而得名。

其中以“酒歌”、“蝴蝶歌”、“拉发歌”、“香哩歌”最为著名。

“酒歌”曲调粗犷、高亢、浑厚、短小精悍有力,给人带来精神振奋;“蝴蝶歌”以瑶族民歌特有的大量衬词而显得迤逦多姿,轻快的旋律音型恰到好处地配衬了歌词的密集和华丽,如流水,似清泉,勾勒出瑶歌独特的风情,二声部和声组合唯美质朴,清新如天籁;“拉发歌”曲调以优美、抒情、柔和、婉转为特征,让听众有串串珍珠落玉盘之感,“香哩歌”有唱调和喊调之分,唱调柔和婉转、甜美;喊调高亢、奔放,常常与瑶山的回音遥相呼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