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规划分析与解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跨界问题与协同发展的激励机制设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跨界问题与协同发展的激励机制设计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几年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逐渐形成并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成渝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以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了周边城市和县镇的经济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一些跨界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由于成都和重庆之间的文化差异、制度不统一、产业互补性不足等因素,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为了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跨界合作和协同发展,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解决各方面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合作难题,推动双城经济圈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跨界问题与协同发展的激励机制设计,为促进双城经济圈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1.2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面临着诸多跨界问题,如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结构协同不畅、政策体系不统一等。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速度,也影响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
如何有效地解决跨界问题并构建协同发展的机制,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积极寻求激励机制设计的解决方案,以推动双城经济圈的跨界协同发展,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跨界问题与协同发展的激励机制设计,其中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成渝地区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重镇,双城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如何解决双城经济圈中存在的跨界问题,推动各方协同发展,对于促进成渝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在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都市圈发展模式是实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重要途径。
2004年,国家发改委将成渝经济区纳入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成渝地区首次进入中央政府的视野。
2005年10月,国家正式将成渝地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2007年6月,国家成立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给成都和重庆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也充分显示出这两大城市发展在西部乃至全国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新的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成都、重庆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何实现成都、重庆的联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并最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五极”呢?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成渝都市圈还处于雏形发展阶段,其都市圈的建设,需要加强政府合作对话,共同规划各城市发展的主体功能方向。
成渝都市圈幅员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近2000多万,2004年GDP近4000亿元,占川渝两省市近25%的幅员面积、65%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是西部最发达区域。
圈内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多1.49座;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西部平均高出316万元。
*产业最集中,城镇密度最大以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
一为西部大省的省会城市,一为天生的水路码头直辖大市,相隔仅300多千米,都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均居西部大中城市前列。
两地唇齿相依,文化同宗同源,在经济上更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电子信息、文化教育、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医药、综合技术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有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重庆则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又是西南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枢纽。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川渝地区是西部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状研究和发展策略
车辆工程技术170理论研究0 引言 近年来,成渝地区发展迅速,人口总量和经济规模迅猛增长,已经初步显露出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潜力。
在2020年5月22日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三次会议上,正式将推动成渝经济圈的发展写入了政府的工作报告,成渝经济圈的发展已经是国家战略的层面。
这一战略是不仅能够推动成渝地区的快速合作,共同发展,而且也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在接下来数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国家的政策不断的实施下,成渝经济圈在相关工作在各方组织机构的协调配合下稳步落实和推进。
1 成渝地区与三大城市群 成渝地区虽然与三大城市群相比而言有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优势条件,成渝地区的发展应根据自身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进行合理布局规划。
自然环境角度来看,成渝地区拥有独特的气候,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并且水资源,天然气等资源丰富,是人们宜居的区域;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成渝地区具有优秀的工业基础,不管是在重工业,还是轻工业,交通运输,食品加工和电子产业方面,成渝地区都有各个行业的龙头的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角度来看,成渝地区虽位于大陆中部却有着广阔的土地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由于打通了与欧洲与东南亚的通道,使其成为了连接国外地区的陆上经济走廊,因此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2 成渝地区的发展现状 从现有情况来看成渝地区想要和其他城市群水平相当还要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并且在最近这次中央财经委员会的第六次会议上,成渝经济圈特意更名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细节上解读到成渝目前依然还是以重庆和成都作为两个核心带动城市,其他只能算是两城的带动地区,算不上城市群的范畴,也侧面传达了专家学者们的一些切实的观点,尽管国家现在大力鼓励成渝地区发展,但是成渝地区还是应该要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2.1 成都龙泉山两侧开发强度问题 成都主要的发达区域在龙泉山的西侧,依据2014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成都市国土开发强度为20.49%,其中龙泉山西侧平原地区就达到35.86%,到2020年将超过42%。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发改地区[2011]1124号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二O一一年五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通知重庆市、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批复》(国函…2011‟48号),现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成渝经济区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要认真领会国务院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努力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请重庆市、四川省人民政府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认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
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善机制,科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涉及的重大政策和建设项目按程序另行报批。
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要求,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重庆市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做好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指导和帮助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促进成渝经济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我委将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协调服务和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会同重庆市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实施情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展全文细则公布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展全文细则公布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成渝经济区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成渝经济区的规划与发展备受关注。
近日,成渝经济区的区域规划发展全文细则正式公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本文将对成渝经济区的区域规划发展全文细则进行探讨,以及其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成渝经济区的区域规划发展全文细则的公布标志着该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与规划。
成渝经济区自2008年获批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如今,成渝经济区的区域规划发展全文细则的公布,将进一步明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重点。
根据全文细则的内容,成渝经济区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
这一规划旨在打造成渝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升级与转型。
同时,全文细则还提出了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物流效率,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具体举措。
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其次,成渝经济区的区域规划发展全文细则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西部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差距。
而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其规划与发展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成渝经济区的区域规划发展全文细则将引导该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转型,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同时,该规划还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物流效率,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源与资本向西部地区流动。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此外,成渝经济区的区域规划发展全文细则的公布也给投资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其市场潜力巨大,投资领域广阔。
对于有意投资于成渝经济区的企业而言,应该结合全文细则的要求,寻找到与成渝经济区规划相契合的投资项目,抓住市场机遇,提升自身竞争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缺乏有效的营销和推广手段,知名度不高;
社会参与度低,缺乏共建共享的意识。
04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实施 路径
制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规划
确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要点三
创新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为文化 旅游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支 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05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与保障 措施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共 享、优势互补,提升文化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03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是指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实现文 化传承与旅游体验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过程。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包括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广 、社会参与与共建等方面。
国内外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
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成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 要力量。
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提升
通过多年的营销推广,成渝地区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 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研究不足与展望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不足
尽管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 目前开发程度仍然较低,许多景点和文化遗 产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保护。
08
参考文献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一)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建国后西部地区产业初步形成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工业项目的建设起步,西部地区的现代产业开始出现。
“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地区的资源状况,按照“交通先行、基础配套、集中布局、渐次推进”的原则对西部进行了密集的资金投入,拉开了西部工业化建设的序幕,西部地区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
在西部形成了以西安、兰州、成都等城市为依托的新工业基地和若干新的工业中心,如贵州、云南组成的西南工业基地,分布在鄂西、湘西、豫西的机械工业基地,汉中机床、轴承工业区,天水机床、工具、农机工业区,银川仪表、机床制造工业区,西宁机床、内燃机、拖拉机制造工业区,攀枝花钢铁基地,黔西大型煤矿、电力基地,以及西安、成都等新兴技术和高精尖产品生产基地。
西部的工业能力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省份一跃成为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地区。
同时,“三线建设”还为西部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建立了许多科研教育机构。
1952-1978年,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由1952年21%上升到1975年的46%,且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同期,第一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小。
这一阶段初步实现了向第二产业占主导转变的产业结构演变。
表 1949-1978年西部地区主要年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1952 50 66 21 15 29 19 1957 40 58 30 23 30 19 1962 40 55 31 24 29 21 1965 38 52 35 30 27 18 1970 35 46 40 36 25 18 1975 32 40 46 41 22 19 资料来源:陆大道、刘毅著:《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1953-1976年。
《经济发展第四极!数说成渝城市群的前世今生》
经济发展第四极!数说成渝城市群的前世今生前言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城市群将成为中国未来城镇化的主要形态,未来的生产力布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将围绕城市群进行。
近两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指出要“着眼开拓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
“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
”三大国家战略拉开了中国城市群发展大幕。
同时由于城市群内部分工定位不同,城市发展阶段不同、需求不同导致出投资价值的明显差异,以城市群视角进行城市价值的解读成为城市研究的必然趋势。
2016年4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68号),批复同意《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后,获中央批复的第四个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发展情况如何?是否真正在经济、产业、交通、人口等维度上实现了真正的融合?本文将通过梳理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历史、发展规划及发展现状,一窥成渝城市群的真正面貌。
图:成渝城市群夜光图一、发展历史二、发展规划整体规划图:成渝城市群规划范围图:成渝城市群产业园区成渝城市群将重点布局优势产业集群,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共建产业园区。
在支持重点园区发展上,控制园区数量、提升园区质量,做大做强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重点园区,建设一批产值千亿百亿级园区。
图:成渝城市群交通情况未来,成渝城市群将以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重庆、成都两大核心,建设以高铁、城际和高速公路为骨干的交通路网结构,尤其是高铁方面将有大动作,无论是城市群内部还是对外,高铁铺设密度将大幅提升。
借由高铁铺设,成渝与中国东部地区的联系将得到极大增强,自贡、泸州等城市更是首开高铁,交通通达性明显好转,成渝内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更将形成1小时交通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近年来,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巨型城市在国内的发展趋势中无疑是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
这两座城市在大陆与国外的经济交流中,也是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便是趋势下的产物,下面就来详细分析这一规划纲要。
一、定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是由国家发改委和成都、重庆两市政府联合出台的。
规划纲要旨在你和加快双城经济圈发展,推动成渝内陆开放战略的实现。
二、建设目标1、优先的要素流动。
通过加强双城经济圈对外贸易的应对能力和开放机制,加速推动成渝经济内贸循环发展,全面提升成渝地区的经济实力,成为世界重要的供应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环境建设。
在双城经济圈内打造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大力推进两城市现代化建设,打造人文和谐、绿色智慧、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和宜居城市,为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3、人才引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点提出要引进优质人才,支持创新创业,营造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生态,提升培育和集聚人才的能力,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打造具有国际引领水准,宜居宜业的双城经济圈。
4、资源共享。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规定将优化双城经济圈内的资源配置,构建共同的市场体系、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实现政务协同,经济协调,资源共享和互利合作。
5、国际市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将着眼于全球化市场竞争,推动优势产业和技术不断提升,主动融入国际化市场部集群,打造成渝地区国际化大门、西部中转站和高端制造业基地,促进成渝经济内外贸体系融合发展,实现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三、任务分解1、优质资源配置。
调动双城区域内各类人口及资源要素的参与及协同配合,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和优势互补。
抓好两市北部生态保护换回区、西部新城、成渝高铁经济带等区域的发展,优化双城产业布局,促进一体化发展。
2、标准化体系建设。
加强双城经济圈内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生产、流通、服务等环节标准化、规范化和认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和标准体系的可信度,增强市场监测、指导、引导和反应能力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中的五个现实问题与相关建议
童廃轩吟2020.06重点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中的五个现实问题与相关建议•李小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实施9个多月,总体推进顺利,成果不断结出。
但在推进过程中仍有一些卡点、堵点、痛点客观存在,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五个问题不容回避(一)认识&低不一陈敏尔书记指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根本的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最关键的是同心合力办好合作的事情。
在区县实操中,往往分不清自己的事与合作的事,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把双城经济圈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种认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过于宏大、距离过远,是市委市政府和少数重要市级部门的事,特别是与四川不接壤的区县,一些部门、一些干部认为与本职工作毫不相关,只有自己的事,没有合作的事。
(二)温度冷热不均各区县对标市委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办公室统筹协调,各专项工作组分项实施的组织架构。
但从主要领导到分管领导到部门领导再到具体工作人员,压力和动力层层衰减,上热中温下冷,一些专项工作小组谋划工作态度上不积极主动,信息上不相互沟通,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习惯于见子打子,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
(三)行动一哄而上各区县第一时间积极开展结对活动,纷纷签署战略协议。
各领域各战线也都与四川、成都等方面互访,就本领域本系统的工作签署了不少合作协议。
但前期调研不扎实、对接不充分,一些协议形式大于内容,表态重于实操,究竟有多少协议能够真正落地,尚未可知"比如结对方面,各区县争先恐后,甚至出现主城多个区抢结成都同个区的尴尬。
现在对接又延伸到镇街一级,有无必要值得思考。
(四)政策互相防范在合作中,成渝双方都本着利己主义原则,希望扬长避短,更多利用对方的资源推动自身的优势产业发展,同时十分警惕对方的优势产业虹吸本方资源,在合作中相互保留底牌,由此产生博弈的囚徒困境。
(五)角色政强企弱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统筹用好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
目前市级层面和区县层面,两地政府间的合作已广泛开展,据市发展改革委统计,签署的协议已达200多份。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推动成渝经济区市场一体化进程 推进成渝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
03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的重点领域
交通一体化
1 2 3
高速公路网
成渝之间已有多条高速公路相连,包括成雅高 速、成遂高速和成南高速等,未来还将加快建 设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
铁路网
除了已建成的成渝高铁和成遂渝铁路,还有成 昆铁路、隆泸铁路等,这些铁路将进一步拉近 成渝两地之间的距离。
02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成渝经济区的早期发展
2003年
提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
2006年
成渝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
2007年
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成渝经济区的现状
经济发展迅速 区域合作深入推进
城市群基本形成 社会民生问题得到改善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趋势
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提升成渝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 新发展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 发展。
加强城市群建设
推动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升 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 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 碳发展,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和资 源循环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
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 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 新和成果转化。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排放,推广环保技术和环 境友好型产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推 动可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的建议
推进交通一体化
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基于成渝经济开发区的思考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2202012年5月 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基于成渝经济开发区的思考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张烨 文竹摘 要:本文分析了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的双向互动关系,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循环经济发展三方面剖析了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之后探讨了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途径;最后,结合本文理论分析部分,以成渝经济开发区为例分析了规划中优势的体现,同时,给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 互动关系 成渝经济开发区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5(a)-220-02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两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以深圳为代表的一大批城市凭借政策倾斜及创新改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
迅速发展与这些城市良好的先期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城市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根据国家较权威的定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在我国,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从上述概念中不难看出,城市规划与发展密切相关。
1.1 良好的城市规划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城市规划必然涉及基本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而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这一点十分明显,从而为实现城市资本的竞争优势提供保证。
良好的城市规划的结果是合理、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影响企业的投资选择和地区人民消费,再加之政府投入,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是肯定的。
同时,良好的基础设施将大大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在吸引就业、引入外资等诸多方面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
当然,如果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就容易导致“短寿建筑”的现象产生。
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
成渝经济区PPT课件
.
18
中心特征。
川 渝 经 济 区 “双核五 带” 示 意 图
.
6
经济区内90%以上的城镇沿交通轴线和江河分 布,形成了以“一江三线”(沿江城市轴线、宝 成—成昆城市轴线、成渝城市轴线)为轴的“H 型”空间布局,城镇体系发育点轴发展空间形 态明显。
布 局
.
7
经济区内的城市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
从各城市的职能结构上看
.
15
八大支柱产业
支撑成渝经济区发展
1、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
2、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
生产研发基地;
3、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4、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将在重庆
布局直升机生产,建设国家直升机生产基地;
5、加快发展冶金和材料生产;
6、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基地;
南地区连接华中、华南地区的枢纽。
中小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特点较为明显
的工业、矿业城市,如绵阳市的电子工业、德阳市的重型
机械制造、自贡市的盐化工、泸州的天然气化工等;一批
商业性城市,如眉山、资阳、内江、遂宁、南充、广安、
.
8
达州等;一批旅游性城市,如自贡、宜宾、沪州、乐山等。
职 能 结 构 分 布
当川南城市群发育成型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个城市呈现出分工与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态势将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激活成渝城市发展轴线影响和改变成渝一线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整合以及货物人口和信息的流动节省运输费用和时间成本从而增强成渝两市的空间相互作用
成渝经济区
组员:
胡兴
王铮
陈培
贾向丽
闫伟玲
.
2020-2025年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
1.1.1内容概要为更好发挥城市群对于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作用,成渝经济区城市群要着眼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国家新格局,依托地理区位突出优势,充分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积极整合资源要素,在空间功能区划、产城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等方面加快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明确发展重点任务,提出具体操作措施并做好时序安排。
本报告从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产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等方面阐述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并分别从成都市、重庆市各自角度分析,分析两地的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最后从成渝城市群产业合作与竞争演变推出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
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通过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
1.1.2 目录第一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概述与背景1.1 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1.1.1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1.2 成渝城市群的定位1.1.3 成渝城市群发展目标1.1.4 成渝城市群总体布局1.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及意义1.2.1 成渝城市群的由来1.2.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2.3 成渝城市群战略意义1.3 成渝城市群晋级国家级城市群1.3.1 国内主要城市群1.3.2 国家级城市群布局1.3.3 成渝城市群规划发布第二章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2.1 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基础2.1.1 区位优势明显2.1.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1.3 城镇体系日趋健全2.1.4 经济社会人文联系密切2.2 成渝双核由竞争走向合作2.2.1 成渝双核竞争领域及表现2.2.2 成渝双核竞争的负面影响2.2.3 主轴带建设带来合作机遇2.2.4 成渝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2.2.5 双核合作的重点领域及措施2.3 成渝城市群产业经济发展2.3.1 三次产业结构2.3.2 现代产业体系2.3.3 特色产业集群2.3.4 产业合作深化2.4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2.4.1 优先发展铁路、轨道交通2.4.2 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2.4.3 完善机场布局和功能2.4.4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2.5 成渝地区成为西部增长极2.5.1 国内一流城市群的共性特点2.5.2 成渝具备成为一流城市群的基因2.5.3 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第三章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定位与布局3.1 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3.1.1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3.1.2 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3.1.3 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3.1.4 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3.1.5 美丽中国的先行区3.2 双城产业空间格局构建3.2.1 打造成渝发展主轴3.2.2 培育沿江城市带3.2.3 优化成德绵乐城市带3.2.4 提升重庆核心功能3.2.5 提升成都核心功能3.2.6 培育川南城镇密集区3.2.7 培育南遂广城镇密集区3.2.8 培育达万城镇密集区3.3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3.3.1 做强区域中心城市3.3.2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3.3.3 培育发展一批小城市3.3.4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3.4 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3.4.1 推进广安、合川、北碚合作3.4.2 推进江津、永川、泸州合作3.4.3 推进荣昌、内江、泸州合作第四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成都市增长因素分析4.1 成都市区位优势分析4.1.1 区域地理位置4.1.2 自然资源禀赋4.1.3 西部交通枢纽4.1.4 西南金融中心4.1.5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4.2 成都市政策环境分析4.2.1 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4.2.2 有序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4.2.3 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专项政策4.2.4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扶持政策4.2.5 推进供给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4.2.6 探索设立统一的政府投资基金4.3 成都市经济环境分析4.3.1 区域经济增长4.3.2 固定资产投资4.3.3 社会消费品市场4.3.4 出口贸易分析4.3.5 地方金融市场4.3.6 经济腾飞机遇4.4 成都市社会环境分析4.4.1 人口规模及结构4.4.2 科学技术及教育4.4.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4.4.4 人力资源分布特征4.4.5 创新创业环境优异4.5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4.5.1 产业集群效应凸显4.5.2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4.5.3 新兴产业发展优势4.5.4 服务贸易繁荣发展4.6 成都市重点产业现状4.6.1 电子信息产业4.6.2 轨道交通产业4.6.3 汽车制造4.6.4 生物医药4.6.5 文化产业4.6.6 旅游业4.7 成都市投资导向4.7.1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4.7.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4.7.3 着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4.7.4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第五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重庆市增长因素分析5.1 重庆市区位优势分析5.1.1 地理位置及区划5.1.2 自然资源禀赋5.1.3 历史文化名城5.1.4 中西部唯一直辖市5.1.5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5.1.6 内陆国际物流枢纽5.2 重庆市政策环境分析5.2.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政策5.2.2 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5.2.3 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5.2.4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2.5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5.2.6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5.2.7 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5.3 重庆市经济环境分析5.3.1 区域经济增长5.3.2 工业经济发展5.3.3 固定资产投资5.3.4 社会消费品市场5.3.5 对外贸易规模5.3.6 地方金融市场5.4 重庆市社会环境分析5.4.1 人口规模及结构5.4.2 科学技术及教育5.4.3 劳动就业情况5.4.4 城乡居民收入5.4.5 社会服务保障5.5 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5.5.1 产业结构转型5.5.2 产业集群发展5.5.3 承接产业转移5.5.4 培育特色产业5.5.5 十大新兴产业5.6 重庆市重点产业现状5.6.1 电子信息产业5.6.2 智能装备产业5.6.3 汽车制造业5.6.4 新材料产业5.6.5 文化产业5.6.6 现代农业5.7 重庆市投资导向5.7.1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5.7.2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5.7.3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5.7.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5.7.5 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第六章成渝城市群投资环境评估6.1区域中心城市分析6.2重要节点城市分析6.3重点产业园区分析6.4城市群重点企业分析第七章成渝城市群重点项目投资动态7.1 先进制造项目7.2 能源电力项目7.3 化工医药项目7.4 现代服务项目7.5 现代农业项目第八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8.1 投资机遇分析8.1.1 新型城镇化战略8.1.2 “一带一路”战略8.1.3 长江经济带战略8.1.4 产业转移机遇8.2 投融资模式8.2.1 PPP模式8.2.2 BOT模式8.2.3 BOO模式8.2.4 TOT模式8.3成渝城市群发展前景预测8.3.1 成渝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8.3.2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构架8.3.3 成渝城市群建设利好方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渝地区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和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作为西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成都和重庆拥有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金流入,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成都和重庆的发展不平衡,城市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存在挑战,当前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难题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
人口流动和生态保护问题也亟待解决,人口大规模流入导致城市资源紧张,加剧生态环境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制定人口流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概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克服一系列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成渝地区包括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相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较高,而周边的县市发展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城乡发展差距。
这种不平衡发展现象不仅影响了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也加剧了城乡间的经济分化,阻碍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
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的挑战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划和管理亟待优化和提升。
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成渝 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 设,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 保障。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涵
产业结构优化
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 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比重,降低传统 产业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共享和优势互补。
加强区域合作
02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
区域整体竞争力。
促进产城融合
03
推动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实现产业和城市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节能减排
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 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协调配合,确保政策措施的一致性 和有效性。
完善政策体系与支持措施
制定专项政策
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节,制定专项政策措施。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通过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 业升级。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信贷 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区域发展不平衡
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 衡,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相 对滞后,产业布局有待优 化。
环保压力加大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成 渝地区的产业布局面临较 大的环保压力,需要加快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产业竞争力现状
成渝城市群发展优势分析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00成渝城市群发展优势分析刘佩玲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一、成渝城市群的基本界定城市群是指以一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一定区域范围在空间布局、功能特征、经济发展等方面紧耦合的若干城市的聚合体。
成渝城市群是中国西南重要的、城市密度最大的集聚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区域。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显示,成渝城市群的具体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1.92%、6.65%和5.49%。
图1 成渝城市群范围二、区位优势(一)地理交通区位优势其水路优势与生俱来,自古乘舟出川是为首选,沿岸经济也应势发展起来,已有功能趋于完善的重庆主成港区。
并将逐步建设沿线港口,进而形成“一主三辅”的水路格局。
陆路方面,境内高速公路长达4000多公里,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中有“两横一横”通过成渝城市群。
近期成都开通了成都至西安的高铁,极大缩短了出川的路途耗时,也为两地间的旅游业带来了生机。
未来将在继续打造“5骨架18辅助”的城际网,是西部地区铁路交通枢纽。
高铁网将在未来5年内,更加趋于完善,为地方经济增加了新的生机。
空路方面,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两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以及11个支线机场已经较为成熟。
成都和重庆已于全国56个主要城市互通航班。
并将继续新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四个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也将进行扩建。
(二)自然资源优势成渝城市群地处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化。
城市群内天然气资源储量目前达7000多亿立方米,约为我国可开发量的1/5,钒、钛资源约占中国重量的69%和93%,铝土矿、硫铁矿、铜矿等资源富集。
在水能方面,可开发量达1.03亿千瓦,接近全国可开发总量的30%。
学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学习心得体会二
学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学习心得体会二学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规划纲要》公开发布,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踏上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一、深刻认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
成渝地区自古就具有重要经济影响,享有“天府之国”等美誉。
经过多年发展,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占全国比重持续提升,2020年底常住人口接近9800万人、相当于西部地区其他城市群人口总和,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区域。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集聚,促进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自身产业升级,持续激发拓展内需潜力,形成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支撑和强劲动力。
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南向西向的开放门户,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
该区域具有较为完善的开放通道、平台和机制,拥有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中欧班列开行量长期稳居全国前列。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助推内陆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带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优化国家开放格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成渝城市群:大任于斯——《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深度解读
成渝城市群:大任于斯——《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深度解
读
戴宾
【期刊名称】《四川省情》
【年(卷),期】2016(000)007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戴宾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战略支撑长江经济带 [J],
2.国务院同意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J],
3.国务院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打造“新成渝” [J],
4.国务院关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 [J],
5.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空间发展格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年成渝城市群规划趋势分析-面积达18.5万平方公里
成渝城市群规划趋势分析:面积达18.5万平方公里《成渝城市群进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22年5月4日,依据《规划》,将来成渝城市群将通过穿梭在区域内的城际交通,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核心城市与核心城市之间,构建一小时出行圈。
成渝城市群之间将崛起一批百万级以上的区域中心城市。
关键词范围横跨川渝18.5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15个市《规划》显示,成渝城市群的详细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綦江、大足、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潼南、铜梁、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2%、6.65%和5.49%。
规划期为2022-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述区域也是川渝两地经济活力最强,进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一轴两带、双核三区”打造7大区域中心城市《规划》提出,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空间进展格局,重点建设成渝进展主轴、沿长江和成德绵乐城市带,促进川南、南遂广、达万城镇密集区加快进展,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在区域中心城市进展上,把万州打造为渝东北区域中心、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把黔江打造为渝东南区域中心、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把绵阳、乐山打造为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宝成—成昆进展轴带向北和向南辐射的空间节点;把南充打造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川东北城乡均衡进展;把泸州、宜宾打造为川南的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川南丘陵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镇进展。
关键词产业打造34个千亿产业园鼓舞农夫工返乡创业城市群进展,离不开产业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规划内容: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 铁路建设;加强航道和港口 建设;优化机场布局。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三.规划内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 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优化发展高等教育。 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突 出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标志性 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大力 弘扬巴蜀文化。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四.对比、评析与总结
成渝经济区开发历史悠久,资源特别丰富,有良好的发 展基础,是西部唯一符合经济区基本条件、能够带动西部地 区经济繁荣和提高全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经济区。虽然成渝经 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津京冀等经济区相比,无论经济发 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社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方 面有很大差距,但由于它位于西部的核心地区,具有连接西 北、西南和通海达疆的优越条件,构成了国家的战略后方基 地;在产业结构上,全国能源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国 防科技工业基地的地位十分明显,近年来以IT产业为先导的 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的作用越来越加重要。 因此,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 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区发展简介:区位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 上游,地处四川盆地, 北接陕甘,南连云贵, 西通青藏,东邻湘鄂, 是我国重要的人口、 城镇、产业集聚区, 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 发展、提升内陆开放 水平、增强国家综合 实力的重要支撑,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经济区发展简介:发展历程
二.经济区发展简介:发展背景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 划》,要求成渝经济区 继续深化改革,构建长 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并建成西部重要经济中 心。这也是继长三角、 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后, 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 极”
二.经济区发展简介:发展基础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热资 源匹配良好,适宜人类居住。天然气、水能、铝土、 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巨大。拥有 4000 多种野生植物,50 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 生动物,6 处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油、 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道地药材、经济林 竹等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促进就业。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
三.规划内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加强生态建设
加快建设污染防治体系
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
三.规划内容:深化改革开放
四.对比、评析与总结
全国七大经济区综 合竞争力排序依次 为:大珠三角经济 区、长三角经济区、 京津冀经济区、东 北经济区、成渝经 济区、大武汉经济 区、大西安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排名第 五
二.经济区发展简介:面临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发展 难度加大。
1.区域内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一体化发展任务艰巨;技术 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2.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支撑能力 亟待加强。 3.土地等资源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生态环境约束日益明显。 4.内陆型经济特征明显,拓展对外开放难度较大。 5.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任务繁重。 6.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区域内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人力资源丰富
二.经济区发展简介:发展机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渝经济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 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不 断深化,南亚、东南亚与我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东部地区产 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提供 了有利条件;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研究出台一 系列政策措施,为成渝经济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国家在重 庆、成都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允许在重要领域 和关键环节改革先行先试,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深入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全面启动,全国各地加大对口支援力度,为成渝经济区发展起 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成渝经济区规划分析 与解读
目录
一.前言 二.经济区发展简介 三.经济区规划内容 四.对比、评析与总结
前言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会议 指出:“包括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在内的成 渝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聚集区,自 然禀赋优良,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在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新形势下加快成 渝经济区发展,对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 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规划内容:总体布局:空间结构
两核:重庆、成都 五带:沿长江发展带、 成绵乐发展带、成遂 渝发展带、成内渝发 展带、渝广达发展带 四群:重庆城市群、 成都城市群、 经济 区南部城市群、经济 区东北部城市群
三.规划内容:总体布局:推动重点地区发展
加快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依托重庆、成都“双核”和区域性 中心城市,加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 联系。着力打造以重庆主城区为中 心的重庆城市群。加快推进成都城 市群一体化发展,构建城市群内无 缝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建成分工 合理、联系密切、良性互动的城市 群。推动毗邻地区加快发展。 加强川渝毗邻相对欠发达地区 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各 具特色的产业园区,积极承接 产业转移。充分发挥经济区辐 射作用,带动川渝其他地区加快发 展。
三.规划内容:城镇体系规划图
加快形成辐射作 用大的城市群 推动毗邻地区加 快发展
三.规划内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种植业,畜牧业,林 果花卉业等 做强工业主导产业: 装备制造业,电子信 息产业,民用航空航 天产业,轻纺工业, 医药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物流业,金融业,产 军品,休闲娱乐业。
自然禀赋优良
产业基础较好
城镇分布密集
拥有2 个特大城市、6 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 万,城镇化率43.8%,城市密 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 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 最密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 市群。
二.经济区发展简介:发展基础
交通体系完整
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相 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3936 和3353 公 里,民用机场9 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 万吨。 人口总量大、密度高,常住人口9267 万人,劳动力 资源总数达6900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10 万人。 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35 所,职业技术学校789 所,在 校学生280 万人以上。科研机构众多,科技活动人员 约30 万人。
这些都给成渝经济区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规划内容: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 展,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着力提升发展保 障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发展内陆 开放型经济,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 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在带动西部 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 要的作用。
三.规划内容: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镇化和新农 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构建城乡经 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提升城市功能 优化重庆、成都核心城市功能。 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 推进农村发展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加快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规划。 统筹城乡建设和管理。 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验。
三.规划内容:总体要求
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2.战略定位 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 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三.规划内容:总体要求
三.规划内容:总体要求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 经济中心。 GDP占全国的比重 7% 人均GDP 39000 元 城镇化率 5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3∶1 缩小到2.8∶1 万元GDP能耗 降低18% 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国 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人均GDP 65000 元 城镇化率 60%
成渝经济区与我国其他经济区的比较
四.对比、评析与总结
亮点:
1.探讨了中间地带二级城市的发展路径 2.建立了合理的城市层级体系 3.根据不同的城市化水平,制定较低,发展动力不足:成渝经济区是典型的 内陆经济区,区位不及东部的城市,而且城市群发展水 平滞后。 2.极化现象严重:以成都和重庆两城独大,周边城市群 发展水平相对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