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合集下载

流行性腮腺炎完整ppt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完整ppt课件

对社会公共卫生影响
传染性强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通过 飞沫传播,患者在潜伏期 和发病期均可传染给他人 ,易造成疫情爆发。
群体免疫缺失
人群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的免疫水平普遍较低,易 出现大规模感染和传播。
医疗资源占用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数量增 多会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 ,如床位、医护人员等, 给医疗系统带来压力。
耳聋
腮腺炎病毒可侵犯内耳,导致听力损 失,严重者可致耳聋。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01
02
03
疼痛不适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腮腺肿 胀、疼痛,影响正常进食 和言语,给患者带来极大 的痛苦和不适。
社交障碍
腮腺炎患者面部肿胀变形 ,影响外貌美观,可能导 致患者自卑、焦虑等心理 问题,影响社交活动。
学习工作受影响
腮腺炎患者疼痛不适、发 热等症状可能影响学习和 工作效率,甚至需要请假 休息。
临床治疗与药物研发
针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方法不断改进,同 时也在探索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疫苗研发与应用
随着疫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安全、有效的流行性 腮腺炎疫苗。
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
基于基因测序和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实现针对个体的定制 化治疗方案。
多学科交叉融合
流行性腮腺炎完整ppt课件
目录
• 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措施 • 并发症与危害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 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 腮腺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
发病原因
腮腺炎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进入人体 后在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 导致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从而引起 腮腺肿胀和疼痛等症状。

中西医儿科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

中西医儿科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

十一、中西医结合思路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 西医治疗。它采用内服与外敷相结合 的方法,内服药从内以清热解毒、消 肿散结,外敷药使药物之功力直达患 部,从而大大缩短病程,提高了疗效。
十二、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又富含营养之流质 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肥厚,辛辣酸涩之品。
十三、预防

1. 自动免疫 目前,国内开始应用麻疹、风疹、 腮腺炎三联减毒活疫苗,获得了满意的预防效果。 2. 被动免疫 应用痊愈期血液或其丙种球蛋白肌 注,可起到预防或减轻症状的效果,被动免疫力 约维持2周~3周。 3. 隔离与留验 患者须隔离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
三、西医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原体:腮腺炎病毒。 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发病机理:在腮腺肿胀前7天至肿胀
出现后9天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为通过唾液飞沫 吸入,侵入口腔和鼻粘膜,在上呼 吸道上皮组织内繁殖,形成病毒血 症,再侵犯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胰腺、性腺等腺体,也可涉及神经 组织及其他器官。

五、临床表现
(一)症状 1、 潜伏期 14天~21天,平均为18天。 2、 前驱期病毒血症持续3日~5日,多数 患儿前驱症状不明显。可有发热、乏力、肌 肉酸痛、食欲不振、头痛、呕吐、咽痛等症 状。少数患儿可首先出现脑膜刺激症状。

3、腮肿期 在起病24小时内,患儿诉腮 腺部位疼痛肿胀,腮腺肿胀多为两侧性, 一般先见于一侧,尚可两侧同时肿胀。 肿胀的特点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弥漫 肿大,边界不清,表面灼热,有弹力感 及触痛 。 腮腺管口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也 可受累。
(2) 毒窜睾腹
证候特点: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加减法:腹痛甚加白芍10g、救必应15g以缓急 止痛;呕吐者加竹茹6g、法夏8g以降逆止呕。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03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
01 隔离患者
为避免病毒传播,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直至腮 腺肿胀完全消退。
02 休息
患者应充分休息,以减轻症状和加速康复。
03 饮食
鼓励患者多喝水,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 激性食物和饮料。
药物治疗
01 止痛药
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处方止痛药 ,如布洛芬等。
病例二:并发症的处理
并发症类型
包括脑炎、胰腺炎、睾丸 炎、卵巢炎等。
处理方法
根据并发症类型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 、休息、饮食调理等。
预防措施
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 议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 自行使用药物等。
病例三:有效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隔离措施
对患者进行隔离,控制传染源, 减少传染机会。
04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
家庭护理
隔离措施
将患者隔离在室内,避免 与他人接触,尤其是与儿 童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 。
休息与饮食
确保患者充分休息,避免 剧烈运动,并保持清淡、 易消化的饮食,以减轻口 腔疼痛和肿胀。
口腔清洁
经常刷牙、漱口,保持口 腔清洁,以防止细菌感染 。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腮 腺肿胀和疼痛情况,以及 是否出现其他并发症,如 头痛、呕吐等。
对未来研究和预防措施的展望
疫苗接种
研发针对腮腺病毒的疫苗,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减少疾病的发生。
加强预防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流行性腮腺炎的认识 和防护意识,减少传播途径。
加强监测与控制
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防止疾病扩散。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版流行性腮腺炎

2024版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概述•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法选择•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管理目•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调整建议•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录01流行性腮腺炎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流腮”,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发病机制腮腺炎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组织和淋巴组织中生长繁殖,导致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进而引起腮腺和其他腺体的肿胀和疼痛。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腮腺肿大前6天至发病后9天都有传染性,但以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5天的传染性最强。

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

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1-15岁儿童多见,占90%以上,尤其以5-9岁儿童最为常见。

易感人群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呈周期性流行,一般每2-5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流行特征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分型•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前驱期:很短,数小时至1-2天。

常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结合膜炎、咽炎等,但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

•腮肿期:腮腺肿胀是疾病的首发体征,常先见一侧,然后另一侧也相继肿大。

也有仅见单侧肿胀者。

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腮腺肿胀呈非化脓性,表面灼热,有弹性感及触痛,腺体肿大可持续1周或更长时间。

•临床分型:根据腮腺肿大的程度、是否伴有并发症等,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并发脑膜脑炎型等。

诊断标准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具体标准包括: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腮腺炎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等。

鉴别诊断主要与化脓性腮腺炎、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症状性腮腺肿大等疾病进行鉴别。

化脓性腮腺炎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明显脓液自腮腺管流出;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活动;症状性腮腺肿大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应用某些药物如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肾上腺素等可引起腮腺肿大。

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引言概述:流行性腮腺炎,又称为风疹,是一种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这种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通常表现为腮腺肿胀和发热等症状。

为了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了解流行性腮腺炎1.1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1.2 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状:患者通常会浮现腮腺肿胀、发热、咽喉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1.3 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途径: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受污染的物品传播。

二、预防流行性腮腺炎2.1 接种疫苗: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MMR)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方法。

2.2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患者的唾液等方式有助于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

2.3 避免近距离接触:尽量避免与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人密切接触,减少传播风险。

三、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1 歇息: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患者应充分歇息,避免过度劳苦。

3.2 饮食调理:多饮水、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缓解症状。

3.3 就医就诊:如浮现严重症状或者并发症,应及时就医就诊,接受医生的治疗。

四、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4.1 腮腺炎病毒性脑炎:严重病例可能浮现脑炎等并发症。

4.2 腮腺炎性胰腺炎:腮腺炎病毒也可引起胰腺炎的并发症。

4.3 腮腺炎性睾丸炎:男性患者可能会浮现睾丸炎等并发症。

五、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宣传5.1 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展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

5.2 提倡科学防控措施:宣传正确的预防措施,引导公众科学防控流行性腮腺炎。

5.3 加强社会卫生监测:加强对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的扩散。

结语: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流行性腮腺炎的认识,促进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希翼泛博民众能够重视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和控制,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在全年各个月份均可发生 ,但主要在冬季和春季流行。
建议
避免接触患者,特别是在疫情高 发期,应减少外出和社交活动。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及时隔 离和治疗,以减少传播风险。
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是预防该 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 洗手、戴口罩等。
对于易感人群,如儿童和青少年 ,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 的防护意识。
THANKS
感谢观看
大型活动和集会
如体育赛事、音乐会等,人员密集 ,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病毒变异
病毒变异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发生变异的趋势,可能导致病毒毒力增强或减弱,给防控工 作带来挑战。
新型病毒株
病毒变异可能导致新的病毒株出现,对人群易感性产生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和研 究。
免疫接种覆盖不足
01
02
03
接种意识不高
病毒变异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可能导致 病毒的传播方式和临床表现发生变化,对现
有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出挑战。
社会经济和卫生系统的影响
卫生系统压力增加
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爆发会对卫生系统造成巨大的压 力,如医疗资源不足、医护人员短缺等问题。
社会经济影响
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爆发会对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如影响旅游、贸易、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 分析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 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因素 • 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 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和预警 • 流行性腮腺炎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 总结与建议
01
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季节和地区分布
流行季节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发病,但多集中 在冬春季节,与呼吸道疾病高发期相吻 合。
VS
地区分布
流行性腮腺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特 别是在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病例数较多 。
03
流行性腮腺炎预防和控制 措施
常规预防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学校、社区等, 加强对流行性腮腺炎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 育,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
在妊娠早期,流行性腮腺炎还可能增加胎儿流产和早产的 风险途径
01
02
03
直接接触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直接 通过飞沫传播,如患者咳 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 传播给周围人群。
空气传播
病毒污染的空气、灰尘等 可导致传播,特别是在封 闭、拥挤的环境中。
与百日咳的关联研究
总结词
流行性腮腺炎与百日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
详细描述
百日咳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主 要症状为咳嗽、打喷嚏等。研究发现,在百 日咳流行期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也有 所上升,这表明两者在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此外,百日咳的病原 菌也可能对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起到一定促
接触传播
病毒可附着在物体表面, 通过接触传播,如握手、 拥抱等方式。
流行性腮腺炎的易感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
流行性腮腺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易感,尤其是10岁以下的人 群。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抵抗力较差,易感风险 较高。
未接种疫苗的人群
未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人群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易感风险较 高。
疫情监测方法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减低体温 多饮水,物理或药物降温;减少并 发症。
病情观察 观察有无脑膜脑炎、睾丸炎、急性 胰腺炎的症状。
预防感染传播 隔离;接种减毒腮腺炎活疫苗。
健康教育
流行性腮腺炎
21
预后与预防
预后: 大多预后良好,病死率为0.5%-2.3%,主要死
于重症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
流行性腮腺炎
22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呼吸道隔离,直至腮腺肿大消退后3天。 切断传播途径 通风换气,食醋蒸熏等 保护易感人群
血 液


血、尿淀粉酶升高
流行性腮腺炎
10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4-25天,平均18天;
前驱期表现:发热、头痛、乏力、肌痛、 厌食。
腮腺肿大:是疾病的首发体征。
流行性腮腺炎
11
腮腺肿痛情

肿大时间:3—5天达高峰,一周左右消退

肿大顺序:一侧 双侧 肿大部位: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
腺 色 泽:亮而不红 质 地:坚韧、压痛
•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高峰,5~15岁儿童最 易患病。起病初有发热,伴畏寒、头痛、咽痛、食欲 不振、腮腺肿大,张口咀嚼及过硬食物时肿痛更厉害, 肿胀于3~5天达高峰,一周左右逐渐消退,大多数患 者愈后良好,少数可并发脑炎,青春期患者可并发睾 丸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终生不育。
情 边 界:不清

腮腺导管:堵塞,开口红肿、无脓 加重因素:言语、进食、咀嚼
淀 粉 酶:增高
流行性腮腺炎
12
腮 腺 导 管 开 口 红 肿
流行性腮腺炎
单 侧 腮 腺 肿 大
13
下颌下腺肿大

传染病学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病学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
6.预防睾丸炎
➢ 男性成人患者,早期可应用己烯雌酚每次2~5mg,3次/天口服。
(二)预 后
绝大多数预后良好,病死率为0.5%~2.3%。 仅个别因并发心肌炎,病毒性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时有可能
危及生命。

预防
十、预 防
隔离 及早隔离患者至腮腺消肿后5天。 主动免疫 应用腮腺炎、麻疹、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 95%以上可
✓ 病毒外层表面含有血凝素的神经氨酸酶糖蛋白又称V 抗原,能产生保护性抗体。
➢ 只有一个血清型。 ➢ 根据S抗原基因变异已经分离有12种基因型。
腮腺炎病毒结构

流行病学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
➢ 人是唯一传染源。 ➢ 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是本病的传染源,从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2周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 成年男性患者约占1/3并发睾丸炎,以单侧多见。 ➢ 成年女性腮腺炎有5%~7%伴有卵巢炎,但症状较轻。
其他 胰腺炎、乳腺炎、甲状腺炎、心肌炎等。断和鉴别诊断
1. 诊断依据
有本病流行情况及接触史。 有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伴发热特征。 不典型病例需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帮助诊断。

临床表现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8~30d,平均18d。 症状轻重个体差异较大。 少数有短暂前驱期症状。
➢ 发热、头痛。 ➢ 全身不适、肌肉酸痛、食欲不振。 ➢ 成人症状比儿童重。
临床表现
腮腺肿大多从一侧开始,1~4天后波及对侧。 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向后、向下发展,状如梨形。 肿胀边缘不清,胀痛明显,质坚韧有弹性,局部灼热而不红。 进食酸性食物会使疼痛加剧。 早期可见位于第二、三臼齿相对颊黏膜的腮腺管口充血呈一
➢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宣教

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宣教

关节疼痛:关节疼痛, 可能伴有关节炎
皮肤红疹:皮肤出现红 疹,可能伴有瘙痒
并发症:可能并发脑膜 炎、睾丸炎等并发症
2
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接种疫苗是预防 流行性腮腺炎最 有效的方法
疫苗接种时间: 通常在儿童时期 进行
疫苗接种方式: 注射疫苗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接种前 需咨询医生,了解疫苗接种 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饮食调理
01
增加水分摄入:多喝水,保持口腔湿润
0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03
增加营养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等
04
避免烟酒: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
流行性腮腺炎的康复护理
休息与运动
运动:适当进行轻度运 动,如散步、瑜伽等,
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
能导致感染
眼结膜传播:病 毒可通过眼结膜 传播,如患者眼 部分泌物接触到 健康人群的眼睛,
可能导致感染
症状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通常 在38℃以上
腮腺肿大:腮腺部位肿 胀,疼痛,可触及硬块
头痛:头痛、头晕,可 能伴有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食欲减退, 可能伴有消化不良
淋巴结肿大:颈部、腋 下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感染
局部治疗: 如外用软膏、 冷敷等,可 减轻局部疼
痛和肿胀
物理治疗
01
冷敷:用冰袋或 冷毛巾敷在患处, 减轻疼痛和肿胀
02
热敷:用热毛巾 或热水袋敷在患 处,促进血液循
环,缓解疼痛
03
按摩:轻柔地按 摩患处,减轻疼
痛和肿胀
04

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流行性腮腺炎,又称腮腺炎或风疹样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有关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病因、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疾病。

腮腺炎病毒属于RNA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后,人体会产生免疫力,但并不意味着终身免疫,因为病毒有多个血清型。

二、传播途径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含有病毒的飞沫。

其他人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容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

此外,流行性腮腺炎也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唾液或被污染的物体传播。

三、症状1. 腮腺炎:患者腮腺区域肿胀,一侧或两侧腮腺肿胀,常伴有疼痛和压痛。

肿胀通常在两天内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轻。

肿胀可持续数天至一周左右。

2. 其他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咽喉痛、乏力、食欲不振、头痛、肌肉痛等症状。

四、预防措施1. 接种疫苗: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市场上有单独的腮腺炎疫苗和联合疫苗可供选择。

儿童在1岁时接种第一剂疫苗,然后在4-6岁时接种第二剂疫苗。

成年人如果没有接种过疫苗或未患过流行性腮腺炎,可以考虑接种疫苗。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接触到患者的唾液或被污染的物体后,要及时用肥皂和水洗手。

3. 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减少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尤其是在患者发病期间。

4. 避免共用物品:不共用餐具、杯子、毛巾等个人物品,以防止病毒传播。

五、治疗方法1. 对症治疗:使用非处方药物缓解症状,如退烧药、止痛药等。

患者应多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2. 避免传播: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尤其是在发病期间。

同时,患者应使用纸巾或手肘遮掩咳嗽或打喷嚏,以减少飞沫传播。

3. 就医咨询: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并发症,患者应及时就医咨询。

医生可能会根据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建议。

总结: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2024版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2024版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疫苗研发与改进
当前疫苗保护效果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疫苗研发,提高疫苗的保护 率和持久性。
临床治疗策略优化
针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需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提高治疗效果。
公众认知度提升
流行性腮腺炎作为一种常见传染病,公众对其认知度不足,需要加强 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干扰素
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免疫调节剂使用
胸腺肽
可调节和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成熟。
转移因子
可将供体的细胞免疫信息转移给受体,以增强后者的免疫力。
中医药辅助治疗
清热解毒类中药
如板蓝根、金银花等,可缓解发热、头痛 等症状。
VS
消肿散结类中药
如夏枯草、蒲公英等,有助于腮腺肿胀的 消退。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措施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脑膜炎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侵犯中枢神 经系统,引发脑膜炎,表现为头 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严
重者可导致死亡。
胰腺炎
病毒可侵犯胰腺,引发胰腺炎,表 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 重者可危及生命。
睾丸炎或卵巢炎
病毒可侵犯睾丸或卵巢,引发炎症, 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严 重者可影响生育功能。
预防措施建议
接种疫苗
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是 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可 显著降低发病率和并发症 风险。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 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
避免接触传染源
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 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减少与患者的接触。
处理方法指导
对症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课件

.
7
• 4. 流行特征 本病分布全球,全
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可 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 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 中易造成暴发流行。
.
8
(三)临床表现
• 潜伏期1~30天,平均18天。 • 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
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 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 腮腺肿 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 成人重,幼儿轻。 • 不典型病人无腮腺肿胀,而以脑膜炎、 睾丸炎等为主要表现。也有仅见颌下 腺及舌下腺肿胀。
.
9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
• 肿大时间: 1、3 • 肿大顺序: 一侧 →双侧 → 颌、舌下腺 • 肿大部位: 以耳垂为中心 • 色 泽: 亮而不红 • 质 地: 坚韧、触痛,局部皮肤温度增高 • 边 界: 不清 • 腮腺导管: 堵塞,开口红肿、无脓 • 加重因素: 言语、进食、咀嚼 • 淀 粉 酶: 增高
.
18
• 脑脊液检查 无脑膜炎表现的患 者,约50%病例白细胞轻度升高, 可分离出该病毒。
•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敏 感性强、特异性强,可作早期诊 断但不作常规应用。
• 病毒分离 早期患者可在唾液、 尿、血、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
.
19
(六)治疗
•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治疗,一般 抗生素无效。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 法对症处理。
.
5
• 2. 传播途径 本病毒在唾液、
鼻咽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亦可 接触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 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 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
6
• 3.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90%病例
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 1岁以内婴儿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 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 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 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全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全
❖ 卵巢炎:发生于5%的成年女性,可出现下腹疼痛。
一般不影响生育能力。
❖ 胰腺炎:常于腮腺肿大数日后发生,可有恶心、呕吐
和中上腹疼痛和压痛,发病率低于10%。
12
六 实验室检查
(一) 常规检查:WBC计数和尿常规一般正常。
有并发症者WBC可以升高。有肾损害者尿中可出现 蛋白和管型。
(二) 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90%的患者
8














9
下颌下腺肿大
10
五 临床表现
脑膜炎
并发症
其他
睾丸炎
卵巢炎
11
胰腺炎
五 临床表现
❖ 脑膜炎:患者出现头痛、嗜睡和脑膜刺激征。一般出
现在腮腺炎发病后4-5d,有的患者脑膜炎先于腮腺炎 ,一般症状在一周内消失。
❖ 睾丸炎:常见于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又出现发热,睾
丸明显肿胀和疼痛,睾丸炎一般为单侧,约1/3的病 例为双侧受累。急性症状持续3-5d,10d内逐渐好 转。
流行性腮腺炎
感染科
1
目录
1
概述
2
病原学
3
流行病学
4
发病机制与病理特征
5
临床表现
6
实验室检查
7
治疗原则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预后与预防
2
3
一 概述 ❖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 ❖ 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 主要临床特征是腮腺肿胀和疼痛
4
三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飞沫传播

2023流行性腮腺炎知识答题试题及答案

2023流行性腮腺炎知识答题试题及答案

2023流行性腮腺炎知识答题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因素是以下哪个?
A. 病毒感染
B. 细菌感染
C. 饮食不当
D. 环境污染
答案:A
2. 流行性腮腺炎的最长潜伏期是多久?
A. 一天
B. 一周
C. 两周
D. 三个月
答案:D
3.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方法是以下哪个?
A. 使用抗生素
B. 增强营养
C. 手术治疗
D. 无特殊治疗
答案:D
二、判断题
1. 流行性腮腺炎只有在患者出现典型的腮腺肿胀时才有确诊价值。

答案:错误
2.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答案:错误
3. 流行性腮腺炎的最好治疗方法是预防接种。

答案:正确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其症状是什么?
答: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咽喉痛、腮腺肿胀等。

2. 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如何预防?
答:流行性腮腺炎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卫生消毒、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接种疫苗等。

3. 流行性腮腺炎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危害?
答:流行性腮腺炎可以引起唾液腺、等器官的炎症,严重者可能导致听力损失、不育等后遗症。

在妊娠早期感染流行性腮腺炎,胎儿也可能出现畸形。

因此,应及时发现和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微生物学之流行性腮腺炎

微生物学之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一前言: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在我家,人们形象的称它为“猪头疯”。

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一般是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容易感染,成年人也可能会出现。

在幼儿园,小学,初中等青少年聚集地容易爆发流行,曾在我国多个地方发生大流行,我小学的时候也曾在我们学校爆发流行过,当然我也同样患了此病。

这种病是腮腺炎病毒所引起,通过飞沫等传播,一般人患过一次就可获得终身免疫。

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等炎症。

二病因:1传染源: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和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但未发病的隐性感染者。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唾液中有大量的腮腺炎病毒,腮腺炎病毒随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唾液排出体外后,散播在空气中,吸进了含有腮腺炎病毒空气的人,如果抵抗腮腺炎病毒的能力不强,就有可能患流行性腮腺炎。

2传播途径:患者喷嚏、咳嗽飞沫携带的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

餐具,衣物等也可传播此病毒。

3易感人群: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没有免疫的大人也可能会感此病。

病愈后可以获得终身免疫力。

三发病机制大多数学者认为,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腔黏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繁殖后进入血液循环(第1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繁殖,再次进入血液循环(第2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波及的一些脏器。

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进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繁殖后再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四治疗方法:对于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在这里我就只举几个我应为比较合适的方法: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清淡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必须保证)1.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对止痛消肿有一定的效果。

2.高热头痛、呕吐等可给予对症治疗包括脱水剂。

并发症按病情处理3.男性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乙菧酚每日3次,每次1mg口服,可能有预防睾丸炎发生的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

该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

编辑摘要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亦称痄腮,俗称猪头疯,是春季常见,也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亦可见于成人。

它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角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

流行性腮腺炎是世界性疾病,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

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1岁以内少见。

对流腮没有免疫力的成人也可感染发病。

感染本病后可获终身免疫不再患“流腮”。

(一)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

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

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

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三)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

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情况:本病呈全球性分布,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

患者主要是学龄儿童,无免疫力的成人亦可发病。

感染后一般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paramyxovirusparotitis)与副流感新城、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粘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1934年自患者唾液中分离得,并成功地感染猴及“志愿者”病毒直径约为85~300nm,平均140nm。

对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来苏、乙醇、0.2%福马林等可于2~5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37℃时可保存24h加热至55~60℃时经10~20分钟即失去活力。

-65℃可存活数月至数年。

该病毒只有人类中发现但可在猴、鸡胚羊膜和各种人和猴的组织培养中增殖。

猴对本病最易感该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

腮腺炎病毒的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层表面含有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和一种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glycoprotein)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

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应的抗体。

S抗体于起病后第7d即出现并于二周内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可保持6~12个月可用补体结合方法测得,S抗体无保护性。

V抗体出现较晚起病2~3周时才能测得,1~2周后达高峰,但存在时间长久可用补体结合,血凝抵制和中和抗体法检测,是检测免疫反应的最好指标V抗体有保护作用。

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论发病与否都能产生免疫反应,再次感染发病者很少见。

于病程早期可自唾液、血液、脑脊液尿或甲状腺等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本病毒很少变异,各毒株间的抗原性均甚接近。

多认为该病毒首先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次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

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有人分别人胎盘和胎儿体内分离出本病毒。

根据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可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等事实,也证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粘膜经血流累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观点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增殖后再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

各种腺组织如睾丸卵巢、胰腺、肠浆液造酶腺胸腺、甲状腺等均有受侵的机会,脑脑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脑膜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后果,自脑脊液中可能分离出病原体。

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本病的主要病变腺体呈肿胀发红,有渗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腮腺导管有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管内充塞破碎细胞残余及少量中性粒细胞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思周显著水肿,附近淋巴结充血肿胀。

唾液成分的改变不多但分泌量则较正常减少。

由于腮腺导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碍,故摄食酸性饮食时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潴留而感胀痛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而进入血循环,导致血中淀粉酶增高,并从尿中排出胰腺和肠浆液造酶含量。

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发生睾丸炎睾丸曲精管的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胰腺呈充血、水肿,胰岛有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

[1][2]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

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

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

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

全程约10~14天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

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

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2]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腮腺肿大的特征,诊断并不困难。

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上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和稍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偶有类白血病反应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至中度增高尿中淀粉酶也增高,有助诊断。

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但其增高也可能与胰腺和小肠浆液造酶腺病变有关。

血清学检查1、中和抗体试验低滴度如1∶2即提示现症感染。

近年来应用凝胶内溶血法(Hemolysis-in-Gel法)与中和试验基本一致而比中和抗体的检测简便迅速,但方法上还需进一步改进。

2、补体结合试验对可疑病例有辅助诊断价值双份血清(病程早期及第2~3周)效价有4倍以上的增高,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64者有诊断意义。

如条件许可宜同时测定S抗体和V抗体。

S抗体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体增高而S抗体不增高时仅表示以往曾受过感染3、血凝抑制试验受病毒感染的鸡胚其羊水及尿囊液可使鸡的红细胞凝集,腮腺炎患者的恢复期血清有强大抑制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则较弱如两次测定效价相差4倍以上,即属阳性。

4、病毒分离早期病例唾液、尿、血脑脊液以及脑、甲状腺等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手续较繁目前无条件普遍开展。

5、肾脏受累时可出现蛋白尿红白细胞等,甚至类似肾炎的尿的改变。

[2]1、化脓性腮腺炎: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管流出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活动可发现与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的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症状性腮腺肿大: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或应用某些药物如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肾上腺素等可引起腮腺肿大,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4、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已知13型副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A型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淋巴脉络膜丛脑膜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均可引起腮腺肿大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需作病原学诊断。

5、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均有反复发作史,且肿大突然消肿迅速。

单纯性腮腺肿大多见于青春期男性,系因功能性分泌增多代偿性腮腺肿大无其他症状。

6、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腮腺炎脑膜脑炎可发生在腮腺肿大之前(有的始终无腮腺肿大)难与其他病毒所致者相鉴别,可借助于上述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来确诊流行性腮腺炎实际上是全身性感染病毒经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腺体或器官而产生相应的症状。

甚至某些并发症不仅常见而且可不伴有腮腺肿大而单独出现。

神经系统并发症1、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为常见的并发症,尤多见于儿童患者男孩多于女孩。

腮腺炎时脑炎的发病率约0.3%~8.2%由于不能对所有的腮腺炎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以及有的病例始终未见腮腺肿大,因此难以计算其确切的发病率有谓无并发症的腮腺炎中3 0%~50%甚至65%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增高,系因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

脑膜脑炎症状可早在腮腺肿前6天或肿后2周内出现一般多在肿后1周内出现。

脑脊液和症状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仿,头痛呕吐等,急性脑水肿表现较明显。

脑电图可有改变但不似其他病毒性脑炎明显结合临床,以脑膜受累为主。

预后多良好个别脑炎病例也可导致死亡。

中国已有血清学证实的腮腺炎脑炎病例,自始至终无腮腺肿痛者2、偶有腮腺炎后1~3周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预后多良好。

肿大的腮腺可能压迫而神经引起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有时出现平衡失调、三叉神经炎、偏瘫截瘫、上升性麻痹等。

偶有腮腺炎后因导水管狭窄而并发脑积极水者3、耳聋:为听神经受累所致发病率虽不高(约1/15 000),但可成为永久性和完全性耳聋,所幸75%为单侧性故影响不大。

生殖系统并发症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体故多见于青春期后期以后的患者,小儿少见。

1、睾丸炎:发病率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有报告9岁患儿并发此症者。

一般13~1 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

常发生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开始消退时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胀痛伴剧烈触痛,症状轻重不一,一般约10天左右消退阴囊皮肤水肿也显著,鞘膜腔内可有黄色积液。

病变大多侵犯一侧约1/3~1/2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引致不育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