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漪涟:对智慧探索历程的逻辑概括——论冯契建构的逻辑范畴体系

合集下载

冯契哲学思想研究的新突破——读《冯契“智慧”说探析》

冯契哲学思想研究的新突破——读《冯契“智慧”说探析》

冯契哲学思想研究的新突破——读《冯契“智慧”说探析》摘要: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冯契的‘智慧’说研究”结项成果——《冯契“智慧”说探析》一书于2012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一改学术界以往对冯契“智慧”说研究的微观路径,从整体上、宏观上全面、深入而又系统地研究冯契“智慧”说,全面贯彻“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的辩证方法,系统探讨了冯契“智慧”说的学术价值,填补了中国当代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空白,为我们全面了解、研究冯契“智慧”说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关键词:《冯契“智慧”说探析》;“智慧”说;系统性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冯契的‘智慧’说研究”结项成果——《冯契“智慧”说探析》(王向清,李伏清合著,以下简称《探析》)一书于2012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探析》一书是两位作者尤其是王向清教授研究冯契哲学思想历时12年的最高成果,汇集了发表在《哲学研究》等刊物上的四十余篇相关论文之精要,是全方位研究冯契“智慧”说的又一部力作。

该书一改学术界以往对冯契“智慧”说研究的微观路径,从整体上、宏观上全面、深入而又系统地研究冯契“智慧”说,填补了中国当代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空白,为我们全面了解、研究冯契“智慧”说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探析》一书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本书全面贯彻“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的辩证方法冯契先生从早期的《智慧》到晚年的《智慧说三篇》,凭借其丰富的中、西哲学史知识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熟练地运用“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深入探寻“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融合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基本要素,最终建构“智慧说”,在中国当代哲学史中独树一帜。

而《探析》一书遵循其道,继续贯彻哲学与哲学史相统一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探析》一书全面分析了“智慧”说的建构动因,认为“智慧”说是在“实践唯物主义的指引”下,既是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回应,又是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总结,是对科玄论战的思考;其二,本书在全面分析“智慧”说的重要内涵:基于社会实践的人类认识活动经过由“无知”至“知(识)”,由“知识”至“智慧”(即“转识成智”)的两次飞跃和“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时,同样将“智慧”说统摄于中、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大背景中,通过对中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的总结来凸显“智慧”说的时代性、前沿性、必p以往对冯契“智慧”说的研究及其学术价值的分析,大都处于分析研究的阶段,缺乏宏观和整体的把握。

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逻辑中的作用并...

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逻辑中的作用并...

On Peng Yilian’s New Explotion to dialecticallogicCandidate Chen XinSupervisor Wang XiangqingColleg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cultureProgram LogicSpecialization History of Logic in ChinaDegree Master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Date 5 / 4 / 2010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迎来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作为逻辑学重要分支的辩证逻辑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彭漪涟教授长期从事辩证逻辑的教学和研究,对辩证逻辑科学领域的许多问题作了富有成效和个性特点的探索。

他撰写了《逻辑规律论》、《逻辑范畴论》等十余种辩证逻辑专著,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辩证逻辑理论体系。

本文试从彭漪涟教授对前人逻辑思想的引申和发挥这一角度进行梳理,阐述其在辩证逻辑规律、具体概念、辩证逻辑范畴及辩证逻辑应用问题上的成就。

就辩证规律而言,彭漪涟教授站在史论结合的角度作了富有新意的探讨,提出了形式逻辑规律与辩证逻辑之间是互补的关系;认为辩证逻辑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分析综合统一律、归纳演绎互渗律、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律是辩证逻辑的基本规律;并且指出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是历史的与逻辑的相一致。

冯契哲学思想研究的新路向——读《冯契“智慧”说探析》

冯契哲学思想研究的新路向——读《冯契“智慧”说探析》

2 0世纪 9 O年代初 , 当代著 名马 克思 主义 哲学 家
冯 契先生撰 写了“ 智 慧” 三说, 即《 认识 世界 和认识 自
“ 智 慧” 说 总的特征 : 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峙 的超
越 。从 而有助 于我 们深入 而 又全 面地理 解冯 契从 什
么角度 和什么 样 的理 论背景 下提 出广义认 识论 的 四
第1 2卷 第 2期 2 0 1 3年 0 4月
邵阳学院学报 c 社 会 科 学版 )
Vo 1 . 1 2 NO . 2 Ap r . 2 01 3
J o u na r l o f S h a o y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冯 契 哲 学 思 想 研 究 的 新 路 向
— —
读《 冯 契“ 智 慧” 说探 析 》
黄 玉 兰
( 湘潭 大学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 湖南
湘潭
4 1 1 1 0 5 )
中图分类号 : B 0 2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一l 0 1 2 ( 2 0 1 3 ) 0 2 _ _ 0 1 1 1 _ - 0 2
而“ 转识成智 ” 具体体现 为 “ 化理论为方法 , 化理 论为德性 ” 这两个核心命题 。本书界定 了化理论 为方 法 的含义 , 解 答 了理论 为什 么要转 化为 方法 、 理论 为 什 么能够转 化为 方法 以及理 论如何 转 化为方 法等 问 题; 重点探讨 了以“ 类” 、 “ 故” 、 “ 理” 为 骨架 的逻辑 范
是对冯契“ 智 慧” 说 研 究 的全 面 性 、 宏观性。

下学上达:论冯契智慧学说

下学上达:论冯契智慧学说

- 缘§ 蠹 。 一、 黾 善 毫
冯契先生对智慧学说的探索从 2 0世纪 4 0年代开始 。 时 , 那 整个世界哲学的走 向, 各种哲学流派争论 的中心 , 均从不 同方面 表现 了科 学 主 义 、 实证 主义 和人 文 主 义 、 理 性 主 义 的 对 立 或 试 非 图解决这一矛盾 的期望 。 然而 由于他们采用划界的方法 , 非但不
主要阐明认识 的辩证法如何 通过逻辑思维 的范 畴,转化为方法 的认识论 。中国近现代 一些 哲学 家程度不 同地存在着类似王 国 论的一般原理 。《 人的 自由和真善美》 主要 阐述 了认识的辩证法 维 的“ 可信 ” 可爱” 与“ 的矛盾 , 与受西方 近代 狭义认识论 的影响 贯彻于价值论领域 , 在使理想成为现实的活动中 , 培养 自由人格 有很大关系 。 冯契先生把后两个问题引入认识论 , 为广义认识 成 的德性 。本文主要对其 “ 转识成智 ” 说进行分析 阐释 。 论 。在广义认识论 里 , 知识和智慧并非是互相隔绝 的两个领域 , 而是统一于整个认识辩证运动之 中, 这就将 可爱 和可信相统一 , 克服 了科 学 主 义 和人 文 主义 的对 立 , 解决 了 知识 与元 学 的对 峙 。 在 这 一 意 义 上 , 契 的 “ 慧 学 说 即是 关 于性 与 天 道 的认 识 ” 。 冯 智 ㈣
Hale Waihona Puke 哲学思考的尤 为精彩之处则在于《 智慧说 三篇 》 智慧说 ” — 影响 。庄子《 之“ — 秋水》 中区分 了三种观点 : 以道观之 , 篇 “ 物无贵贱。 关于“ 与天道” 性 的认识 即“ 智慧 ” 的弘扬 。 以物观之 , 自贵而相贱。 以俗观之 , 贵贱不在 己。 【 道 ” ” ] 的观点 物没有贵贱分 别 ; “ ” 从 物 的观点来看 问题 , 以为 自 总 19 94年 1 , O月 在冯契 8 0华诞前夕 , 他的论文集《 慧的探 来看 问题 , 智 从“ 的角度来看问题 , 有无 、 是非则起 。 三种 观 索》 正式 出版 。 特别是其中长达 3 万字的《 智慧的探索—— ( 智慧 己贵而别 物贱 ; 人”

世界的逻辑构造与超越--冯契早期“智慧说”的思想进路初探

世界的逻辑构造与超越--冯契早期“智慧说”的思想进路初探

传统与现代冯契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世界的逻辑构造与超越-冯契早期“智慧说”的思想进路初探李洪卫(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摘要:冯契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早直接提出“智慧说”并致力于此研究的哲学家。

他把世界看成人们认识和理论构造的结果,现实世界中个体意见的纷纭对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逻辑结构化所造成的。

他提出种类概念和元学概念、个体观念和元学观念,试图将概念的规范性转向观念的直觉和体验,尤其是通过元学观念的建构来实现既不脱离感觉的同时对整个器界把握的理解,实现从有量到无量到无限的把握。

冯契除了借助逻辑的方式力图实现观念的自我转变,同时也阐释了运用去私涵养的方式来解除个人的偏私私利等对认识过程的干扰,这是他的“智慧说”会通中西的重要特征,并可见他与梁漱溟、冯友兰、牟宗三理性观念上的某些共性。

关键词:冯契智慧说元学观念;去私涵养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338(2020)03-0027-10D O I:10.12192^]'.issn.1674-2338.2020.03.004冯契“广义认识论”在近年逐渐成为一个重 要的理论课题!%其中,最核心的观念就是“智慧 说”,同时,最复杂的也是这个内容。

冯契“智慧 说”源于早期思想的探索,后期则有新的拓展和 深广的开发,前后内容方面既有连续性也有差异 和变化,本文仅就早期“智慧说”的核心理念和演 进思路及其相关的一些哲学问题做一简略的梳 理和分析。

"关于冯契“智慧说”的基本概念,学界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是总体上是接近的,即第一,智慧是 突出一种根本性认识的哲学观念;第二,对于“智 慧说”的属性,有的认为偏于理论,有的认为理论 与实践并重,有的则认为早期思想偏于理论或理 念,后期思想则将德性修养的内容更加突出出来。

陈来教授认为:“在以后的发展中,直到其晚 年,冯契仍然一直坚持‘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 德性’的思想主张,但其中的‘理论’已经不是早 期朴素意义上的涵义,而是更多地与他在学生时收稿日期:2020-02-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国家观的近代转变研究”(18B Z Z027)、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良知学与当代人格教育”(H B19Z X008)的研究成果。

追寻形上智慧的“史”“思”之合——冯契“智慧说”的体系及其形成再认识

追寻形上智慧的“史”“思”之合——冯契“智慧说”的体系及其形成再认识

收稿日期:2019-01-16作者简介:黄前程(1974-),男,湖南麻阳人,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第34卷第2期2019年3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C H A N G S H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V o l .34N o.2M a r .2019追寻形上智慧的 史 思 之合冯契 智慧说 的体系及其形成再认识黄前程(长沙理工大学哲学系,湖南长沙㊀410114)[摘要]对于冯契 智慧说 的体系及其形成,虽有一些学者认识到其创作与中国哲学史研究是相互贯通的,但其更多的是基于冯契关于哲学史与哲学及其关系的元哲学自觉,从哲学史( 史 )与哲学理论( 思 )相结合的进路对其加以考察.实际上,冯契 智慧说 的形成更应从形而上学重建的视域考察其逻辑理路.在形而上学重建的视域中,冯契 智慧说 是一个以追寻形上智慧为旨向的㊁ 史 思 结合的严整体系.对于这个体系,形上智慧的追寻是灵魂, 智慧说 就是通达形上智慧的道路,而中国哲学史研究又是 智慧说 的基石.[关键词]冯契;形上智慧;智慧说;中国哲学史[中图分类号]B 26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2-934X (2019)02-0042-06D O I :10.16573/j.c n k i .1672-934x .2019.02.007T h eU n i f i c a t i o no f "H i s t o r y "a n d "T h o u g h t "i n t h eP u r s u i t o fM e t a p h y s i c sW i s d o m :R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S y s t e mo f "W i s d o mT h e o r y "b y F e n gQi a n d I t s F o r m a t i o n HU A N GQ i a n -c h e n g(S c h o o l o f M a r x i s m ,C h a n g s h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C h a n gs h a ,H u n a n 41011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nF e n g Q i 's s y s t e mo f "t h e o r y o fw i s d o m "a n d i t s f o r m a t i o n ,A l t h o u ghs o m e s c h o l a r sh a v e r e a l i z e dt h a t F e n g Q i 's "t h e o r y o fw i s d o m "i s i n t e r r e l a t e dw i t h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h i s t o r y o f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 y,i t i sm o r eb a s e do n F e n g Q i 'sm e t a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o f t h eh i s t o r y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t h e t h e o r y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t h e i r r e l a Gt i o n s ,a n d f r o mt h e a p p r o a c ho f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h i s t o r y ")a n d t h e t h e o r y o f 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 ")t o s t u d y .I n f a c t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F e n g Q i 's "t h e o r y o fw i s d o m "s h o u l d b e v i e w e d f r o mt h e p e r s pe c t i v e of t h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m e t a p h y s i c s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m e t a p h y s i c s ,F e ng Q i 's"th e o r y o f wi s d o m "i s a n i n t e g r a t e d s y s t e mo f "h i s t o r y "a n d"t h o u g h t "a i m i n g a t t h e p u r s u i t o fm e t a p h ys i c a lw i s d o m.F o r t h i s s y s t e m ,t h e p u r s u i t o fm e t a p h y s i c a lw i s d o mi s t h e s o u l ,a n dt h e"t h e o r y o fw i s d o m "i s t h ew a y t or e a c ht h em e t a Gp h y s i c a lw i s d o m ,w h i l e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h i s t o r y o f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 y i s t h e c o r n e r s t o n e o f t h e "t h e o r y ofw i s d o m ".K e y wo r d s :F e n g Q i ;m e t a p h y s i c sw i s d o m ;t h e t h e o r y o fw i s d o m ;t h eh i s t o r y o f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 y ㊀㊀对于冯契 智慧说 的体系及其形成,通常所注意的是«智慧说三篇»的内容及其内部关系.当然,也有学者认识到冯契 智慧说 创作与中国哲学史研究是相互贯通的,认为冯契中24国哲学史研究是其 智慧说 创作的基础[1],是冯契哲学通达 智慧说 的中介[2].但已有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冯契关于哲学史与哲学及其关系的元哲学自觉,从哲学史( 史 )与哲学理论( 思 )相结合的进路,考察冯契的 智慧说 创作.而本文认为,冯契 智慧说 的形成更应从形而上学重建的视域考察其逻辑理路,在形而上学重建视域中,冯契 智慧说 的体系,包括 中国哲学史二种 与 智慧说三篇 的关系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构型.㊀㊀一㊁形而上学重建与冯契的 智慧说 创造我们认为,冯契哲学有一个廓大的严整体系,它以智慧的追寻为统领,以 智慧说 创造和中国哲学史研究为基本组成(部分㊁层次).更进一步说,冯契哲学主体是一个以追寻形上智慧为旨向的㊁ 史 思 结合的 智慧说 体系.对于这个体系,形上智慧的追寻是灵魂, 智慧说 就是通达形上智慧的道路,而中国哲学史研究又是 智慧说 的基石.冯契哲学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追寻形上智慧,也就是对 超名言之域 的把握.冯契在学生时代碰到了一个 非要解决不可 的哲学问题,那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关系问题[3](P6).而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最终着眼的又是回答 形上智慧如何可能 的哲学形而上学问题.冯契之所以能碰触到这个哲学根本问题,除了其个人材质之秀外,根本上还在于,20世纪30-40年代形而上学重建已成为中国哲学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哲学在现代转型之初就充满着元哲学的反思,到了1930-1940年代形而上学已被广泛认为是哲学之所以为哲学的根据,是哲学最重要之部分. 哲学之为学,是超知识的 [4],治哲学者放弃了形而上学,那么 他或者不治哲学,或者虽治哲学而根本没有哲学问题 [5].可以说,中国哲学在现代转型中选择了重新建立形而上学的任务.仔细分析起来,这一任务又分为三个紧密相连的事项:(1)以形上智慧作为哲学目标;(2)以形而上学通达形上智慧;(3)努力重建形而上学.在 古今中西 之争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哲学景象值得玩味.众所周知,自从康德提出形而上学重建以来,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世界每况愈下,到逻辑实证主义兴盛之时,形而上学已被视为蔑如.而之所以如此,根本上在于西方哲学无法完成对形上智慧的证成(论证与证实),这里关键在于无法阐明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机制.在西方哲学看来,知识只是个别的经验,而形上智慧是全部可能经验的集合㊁总和,它 超出任何既定的经验而变成了超验的 [6](P104),即它 超出了理智经验上的使用 [6](P110),从而变得不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康德 总体 问题.处于 古今中西 之争中的中国哲学形而上学重建,一方面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呵护,另一方面又普遍借重于现代逻辑分析方法.哲学史表明,借重逻辑分析法,无法解决康德 总体 问题,从而也无法达成形而上学重建.最终中国哲学家不得不将直觉㊁体证或信仰掺和进逻辑分析法之中.但是客观地说,现代转型中的中国哲学形而上学,仍然没有真正解决 康德问题 .因为没站在唯物辩证法的历史高阶,特别是实践观点的缺失,他们对形上智慧的把握㊁论证只能说是抽象的㊁浑沌的.显然,形而上学重建在近现代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重大哲学问题,冯契 智慧说 正是因应这一问题而生.冯契对于知识与智慧关系问题的萦怀,就直接启发于金岳霖对名言世界与非名言世界的思考.经过向金岳霖问学,冯契确立了自己的哲学方向 志业于解答形上智慧如何可能,实际即承接了重建形而上学的哲学任务.同时,知识与智慧关系问题的时代意义,就是谋求在中西会通中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解决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或者反过来说,在解决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立中实现中西会通,让中国哲学在发扬民族特色同时成为世界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真正的哲学都在回答时代问题,要求表现时代精神. [3](P3)冯契的 智慧说 创造体现了这一真理.342019年第2期黄前程:追寻形上智慧的 史 思 之合㊀㊀二㊁ 智慧说 是通达形上智慧的道路广义的 智慧说 指冯契哲学以形上智慧的追寻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整个架设及其内容,它基本上是冯契哲学的代名词,涵盖了«智慧学三篇»«智慧»«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等绝大多数著述.狭义的智慧说 仅指冯契对于 智慧 的专论,它集中反映在«智慧学三篇». 智慧说 作为冯契哲学的主体部分,是就其架设规模而言;作为冯契哲学的最高层次,是就其哲学旨趣而言;整个 智慧说 架设中 智慧 专论的层次又是最高的. 智慧说 其实是一个通达形上智慧的方法学,或者说形而上学体系.形上智慧如何可能的问题,可分为如何能 得 ㊁如何能 达 两个方面.冯契 智慧说 着重解答的是前者. 智慧说 的解答方法核心是辩证逻辑方法,概括起来就是 辨合 与 符验 的统一.它有五个基本环节:(1)从实际出发,进行周到的㊁必要的观察,详细占有事实材料.(2)分析和综合相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做到具体与抽象的统一.(3)演绎法与归纳法的统一.(4)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的统一.(5)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这些环节联系起来说,辩证逻辑方法就是以实践为基础,运用辨合与符验,实现认识从经验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再由思维的抽象进入到理论的具体的运动,从而描绘出现实的具体图像,不断获取具体真理[7](P335).形上智慧如何能 得 ,要探讨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的过程,特别是要揭示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机制.这实质是一个哲学方法论的重要问题,其内核是要探究理性㊁直觉和实践的关系.就理性与直觉的关系来看,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就是理论思维的 中断 和理性直观的 涌现 .显然,要揭示 转识成智 的机制,就必得阐明理性与直觉的辩证关系.一般认为,在 转识成智 中,直觉是理性而后的直觉,所以又称之为 理性直觉 或 理性直观 .但这种直觉㊁直观又毕竟是主观逻辑链条的断裂,况且,由理性而生直观,这其中的机制内容到底是什么,至今为谜,所以 直观 往往被视为一个哲学怪词 [8].另外,理性又包括辩证逻辑为核心的辩证综合和形式逻辑为核心的逻辑分析,因此理性与直觉关系又深化为理性直觉㊁辩证综合与逻辑分析的关系.对这方面的研究,在以往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的先验逻辑和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对直观(感性)㊁概念(知性)和理念(理性)及其关系的分析,堪称典范.但由于实践观的缺失,理念在康德那只是 先验幻相 ,在黑格尔那只是 思辨综合 ,从而形上智慧在康德那是 假的 ,而在黑格尔那是 空的 .可知,离开实践,形上智慧是不成功的,这就涉及到了形上智慧的实践品格和生存特征,也就是涉及到理性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虽然哲学是一种以理论思维的方式对世界进行把握,但形上智慧的证成又离不开人的生存实践(不仅是社会实践).作为智慧, 真理性认识与人的自由发展是内在联系着的 [3](P1),其完全形态必然是对性与天道的认识融入了主体的意识结构,并和个体的存在合而为一的 智慧之境 [9].也就是说形上智慧既有理论品格,也有实践品格.形上智慧的证成,也就是 道之撰 和 性之显 的辩证统一.即形上智慧既是客观逻辑的表达(理性认识),又是生存实践的人格展现.因此,对于形上智慧的追寻,还得有实践理性的参与,体现了整体理性的运作[10].正是认识到这一根本性质,冯契 智慧说 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广义认识论为理论取径进行建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承认实践是认识的根本源泉和内在环节,广义认识论将 逻辑思维如何把握具体真理 理性人格如何培养 纳入认识论范畴,实际上又正是将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观点加以贯彻落实.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广义认识论的理论取径,使 智慧说 展开了认识论的实践转向,从而推进了康德问题的解答.通常认为,近代以培根哲学㊁笛卡尔哲学为标志开启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也就是哲学重心的转移.而这之后哲学还出现了几次重心的44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4卷转移,它们大致有:(1)康德哲学的主体性转向;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3)分析哲学的语言转向.在纯粹理性的困难之处,康德开启了实践理性批判,以实现其批判哲学的终极意图.只不过由于康德始终不承认实践在认识论上的全部意义,无视理性与德性统一,只是将德性之知视为信仰之事,即 信仰是理性在把对理论知识来说难以达到的东西认其为真时的道德思维方式 [11].历史再向前迈进,康德问题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加以突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 e g e n s tän d l i c h 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12]见识到实践乃认识运动的内在环节和客观逻辑,将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现代哲学(认识论)的实践转向.①冯契 智慧说 运用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进一步突破康德哲学 总体 问题的困境,这个方法论要点正是在于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了全面㊁系统和深入的阐明,而这使它能抓住了康德批判哲学问题的根荄.康德从 纯粹理性批判 过渡到 实践理性批判 ,就是希望通过跳出理论理性和考察实践理性来真正实现理念的完整㊁完满.但受制于西方理性(形式逻辑)传统,康德又认为实践(行)毕竟不象思辨(知)那样具有清晰光滑的线条 实践不是逻辑,它具有不确定性,无法与理论理性对接 从而实践理性只能以上帝为柱拐,其可靠性只有委托给信仰.与此不同,冯契 智慧说 以辩证逻辑观点对感觉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予以充分阐述: (1)感觉就是感官借助工具变革对象的实践活动,感觉与实践统一,实践能给予对象以实在感,从而感觉能给予客观实在.(2)实践又是理论发展的一个内在环节,实践内化(抽象)为理论逻辑,从而克服了理论与实践二元化形成的逻辑鸿沟.(3)辩证逻辑是认识史的总结和客观现实的辩证运动的反映.(4)辩证逻辑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以辩证综合的方式达到对无限的把握[7](P4-11).上述内容表明:实践是认识运动的内在环节和客观逻辑,能与理论相接榫,即在理论 中断 之处有实践相接替,并且理论与实践都以客观逻辑为纽绳,从来只有发展而无 断裂 ,因而基于实践的认识过程本身是连续的㊁可靠的和可信的.通过阐明基于实践的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冯契 智慧说 论证了认识经过理性直觉㊁辩证综合与德性自证三个方面和环节,能实现 转识成智 的飞跃,从而获得智慧.这个智慧是哲学的具体真理,它是在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中,在相对与绝对㊁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中,总体上日趋全面㊁逐步深入而达到的具体真理[3](P242).这意味着人能把握形上智慧.这里,关键是冯契通过 无限的前进运动 这一范畴来理解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从而推进了形而上学重建.㊀㊀三㊁中国哲学史研究是 智慧说 的基石中国哲学史研究是冯契哲学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时它又与其 智慧说 相贯通,因而也具有 智慧说 的维度.就相对独立性来说,中国哲学史研究有相对独立的宗旨 站在世纪之交对中国哲学进行批判总结,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增添新成果[13](P189-497);对中国古代哲学遗产进行批判继承,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3](P133-138).不过,冯契中国哲学史研究与 智慧说 创造又是相互贯通,交融互生的.从 史 思 辩证结合㊁相互生成的逻辑脉络看,冯契哲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阶段,即1940年代的«智慧»(1944年完成),1980年代的 中国哲学史二种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以及几乎同时开始但后于其完成的«智慧说三篇»(1980-1995年).实际上,冯契哲学是 以中国哲学史研究为通达 智慧说 的中介,体现出其哲学研究之 思 与 史 的高度融合 [2].如此一来,冯契中国哲学史研究就具有了 智慧说 的维度,从而可纳入 智慧说 的范畴.对此,可以从冯契中国哲学542019年第2期黄前程:追寻形上智慧的 史 思 之合史撰述体例和诠释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首先,冯契的中国哲学史诠释体现出由 知识 而 智慧 的价值取向.以往的哲学家在诠释中国哲学史时主要体现为两种价值取向:或知识 或 价值 .如胡适将中国哲学史诠释为知识,将智慧矮化为知识,以科学消解人文;而冯友兰则把它诠释为智慧,分知识与智慧为两橛,科学与人文相离.冯契则认为哲学要实现知识和智慧的贯通,因而在诠释中国哲学史时,提出广义认识论,对认识论的四个问题包括知识的和智慧的都进行考察.其次,冯契的中国哲学史诠释以 螺旋式圆圈 结构为基本范式.与 智慧说 相一致,冯契将哲学史界定为 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 [13].因此在诠释中国哲学史时,冯契摈弃了日丹诺夫突出 唯物 唯心 斗争的 对子结构 ,突破了西方哲学翻板的 板块 结构,采用反映认识史的螺旋式前进的圆圈结构.在他看来,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包含了三个大的圆圈,而荀子㊁王夫之㊁毛泽东是这个圆圈的总结者.他还指出,每个大的圆圈又包含了许多小的圆圈,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圆圈的螺旋式上升构成的.第三,冯契的中国哲学史诠释以 溯源 ㊁ 立高 为基本方法.冯契认为 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 , 站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历史 是诠释中国哲学史最基本的方法. 把握历史发展的根据 就是考察哲学理论发展的源泉,即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可称之为 溯源 . 站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历史 ,对于哲学史研究来说,就是基于哲学发展的高级阶段的视域来诠释哲学,可称之为 立高 .于是哲学史的当代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㊁观点和方法来把握发展线索.冯契就是遵循这些方法撰写«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两部著作.第四,冯契的中国哲学史诠释充分发掘了中国传统 智慧 的内容.冯契把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概括为:名实之辩㊁天人之辩㊁心物(知行)之辩㊁理气(道器)之辩.冯契认为通过考察上述论争,可以看到中西哲学差异,从而显示出具有民族特点的智慧: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逻辑学上朴素的辩证逻辑得到了长期发展;成人之道的自觉原则和 为学之方 得到了较多考察;美学上言志说和意境理论有较早的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在近代经历革命变革: 理气(道器)之辩 主要表现为历史观问题,它由变易史观对道(体)器(用) 关系的考察发展为进化论和唯物史观. 心物(知行)之辩 经过了经验论和先验论的分别发展,后来认识论和历史观在 心物之辩 上合而为一,并由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作了科学的总结.传统的 名实之辩 主要是关于逻辑思想和方法论上的论争.传统的 天人之辩 (理想人格培养问题)批判了传统圣贤观,主张平民化的理想人格,强调意志自由,但又形成唯意志论与宿命论的对立.综上所述,冯契中国哲学史研究确乎显示出了 智慧说 的维度.我们还进一步将看到它实际上构成了 智慧说 的基石.就出发点来看,冯契 智慧说 直接契会于中国传统的 元学 问题.这一问题表现如王国维 可信 与 可爱 之间的矛盾,金岳霖 知识论的态度 和 元学的态度 的区别.而它们又都是中国传统 通人之学 在中国学术现代转化中,由于知识分化的现实与其 知的整体主义 理想之间产生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困惑.可以说怎样排解这种困惑和保守传统理想,是冯契 智慧说 的出发点.梳理冯契哲学创作的逻辑脉络发现,正是基于 元学 问题上的中西比较和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冯契提出了广义认识论.广义认识拓宽了认识论的视域,为克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争得了学术地盘和发展空间.接着,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广义认识论为理论取径,带着 元学 智慧的追寻,冯契创作了«智慧说三篇»,达到了 智慧说 体系的成功建构.就思想内容看,冯契 智慧说 体现64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4卷了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传承发展.具体来说,«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主旨是讲基于实践的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对广义认识论的四个问题作了系统考察.而其中每个问题的解答都反映了对中国传统智慧的资取㊁借鉴㊁转化.如第一个问题的考察,就融入了 体用不二 的智慧,借用了 博学 心斋 两个语汇.第二个问题的考察资取了«易传» 一致而百虑㊁同归而殊途 的思想观点.第三个问题的考察,对中国传统哲学 言意之辩 进行了回顾.第四个问题的考察创造性运用 转识成智 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范畴.«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主要是阐明化理论为方法的一般原理.冯契借用荀子所说的 辩合 与 符验 概括辩证逻辑方法分析与综合的统一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按照 类 (包括同一和差异,单一㊁特殊和一般,质和量,类和关系等)㊁ 故 (包括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根据和条件,实体和作用,质料㊁内容和形式,动力因和目的因等)㊁ 理 (包括现实㊁可能和规律,必然㊁偶然和或然目的㊁手段和规则,必然㊁当然和自由等)来安排辩证思维的范畴体系[1].«人的自由与真善美»主要是阐明化理论为德性的一般原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论相结合,提出自由个性和集体精神互相促进,奔向个性解放和大同团结相统一的理想目标和实现途径.这其中还包括对中国传统 成人之道 ㊁实践智慧的融通.总之,冯契中国哲学史研究采用了 智慧说 的价值取向㊁学术视域㊁基本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进行充分发掘和阐释,撰成了一套严整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书写的新范例,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突破.反过来, 智慧说 创作又创造性运用了中国传统哲学资源,包括思想㊁观点㊁范畴㊁案例等,塑造了一个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典型,为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起点. 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 ,冯契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来进行 智慧说 创造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贯通,从而建立一个以追寻形上智慧为旨向的㊁ 史 思 结合的 智慧说 体系.[注释]①认识论的实践转向英文为 t h e p r a g m a t i c t u r n i ne p i s t eGm o l o g y ,对此,当今学者是从实践作为形上智慧(默会知识)的表达方式,从实践的知识观上进行界定的.(见郁振华«扩展认识论的两种进路»,载杨国荣主编:«追寻智慧:冯契哲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7-63页.)而本文认为,认识论的实践转向典型地开启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传统,它将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和保证,作为认识的内在环节和客观逻辑来定位,才能保证形上智慧的获得,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就认识论乃本体论的导论而言,智慧的获得(得的问题)比智慧的表达(达的问题)更为根本,且智慧的表达问题只是智慧的获得问题的现当代延续.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传统的开启对近代认识论的实践转向更具标志性意义.[参考文献][1]陈卫平.智慧说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论冯契的中国哲学史研究[J].学术月刊,1996(3):38-46.[2]高瑞泉.在历史深处通达智慧之道 略论冯契的哲学史研究与 智慧说 创作[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6):1-13.[3]冯契.冯契文集(第一卷):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熊十力.十力语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52.[5]金岳霖.金岳霖学术论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39-400.[6][德]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7]冯契.冯契文集(第二卷):逻辑思维的辩证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美]爱莲心.未来的形而上学[M].余日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68.[9]郁振华.形上智慧如何可能:中国现代哲学的沉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34.[10]黄前程.整体论概念的梳理与整合[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61-65.[1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2版)[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13]冯契.冯契文集(第八卷):逻辑思维的辩证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4]冯契.冯契文集(第四卷):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9.742019年第2期黄前程:追寻形上智慧的 史 思 之合。

论彭漪涟教授对辩证逻辑理论的新探索

论彭漪涟教授对辩证逻辑理论的新探索

论彭漪涟教授对辩证逻辑理论的新探索近年来,辩证逻辑理论在学术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索。

在这个领域中,彭漪涟教授的贡献尤为突出,她深入研究该理论,并在其中做出了许多新的探索。

本文将就彭漪涟教授在辩证逻辑理论中的新探索进行论述,并穿插5个例子来证明该理论的有效性。

首先,彭漪涟教授提出了“一元逻辑与多元逻辑统一”的理论,这个理论突破了传统逻辑学中只有“一元逻辑”的局限性。

这种新的理论不仅可以应用于自然科学中,也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和哲学中。

例如,当我们探讨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时,传统的逻辑学无法解释,但是多元逻辑统一理论却可以解释。

其次,彭漪涟教授提出了“对辩证逻辑的改进”,这种改进使得辩证逻辑更加适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

她通过细致的研究,发现了传统辩证逻辑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辩证逻辑在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忽略了事物的稳定性。

因此,她将事物的发展分为两个方面:量变和质变。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第三,彭漪涟教授提出了“模糊逻辑与辩证逻辑的交叉应用”。

这种新的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自然科学中的模糊问题,也可以解释社会科学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经济学领域中,很难用精确的数据来描述整个经济体系,但是我们可以运用辩证逻辑和模糊逻辑的交叉应用来更好地描述和分析经济体系。

第四,彭漪涟教授提出了“辩证逻辑的软件化研究”。

“辩证逻辑的软件化研究”是指将辩证逻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转化为计算机程序,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例如,在城市规划领域,我们可以采用辩证逻辑软件,以更合理的方式来规划城市。

第五,彭漪涟教授提出了“自组织理论与辩证逻辑的结合”。

这种新的理论研究了事物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控能力。

这种新的理论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在交通管理中,我们可以利用自组织理论和辩证逻辑的结合来解决交通流量问题。

智慧的求索最具原创性现代中国哲学家冯契

智慧的求索最具原创性现代中国哲学家冯契

智慧的求索最具原创性现代中国哲学家冯契原载赵建永:《珠辉玉映薪火相传——汤用彤对冯契的学术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7日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契(1915—1995)继承汤用彤对“言意之辨”的研究,进行“转识成智”的理论探索,创建起独树一帜的智慧学体系,从而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界最有原创性的哲学家。

冯契在与汤用彤的交流互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并贯穿于冯契哲学思想生发的全过程,成为他治学的源头活水。

11卷本《冯契文集》及其手书谈学论道知行合一冯契1935年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进清华哲学系,不久与好友于光远及汤用彤长子汤一雄一起积极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徐特立的动员下,他冲破封锁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之后,冯契转战于晋察冀、冀中等敌后根据地,直到1939年秋回西南联大哲学系复学。

在联大期间,冯契受到系主任汤用彤的亲切关怀和春风化雨般的教诲,令其铭记终生。

他陆续选修了汤用彤的印度哲学史、魏晋玄学、欧洲大陆理性主义等课程。

冯契在联大地下党领导的“群社”忙于组织学习革命理论和时政等事,时常缺课,但汤用彤教课总能吸引他认真学习,除生病外从不缺席。

冯契暮年对这段美好岁月仍记忆犹新:他一个人能开设三大哲学传统(中国、印度和西方)的课程,并且都是高质量的,学识如此渊博,真令人敬佩!……正如高屋建瓴,他讲课时视野宽广,从容不迫;资料翔实而又不烦琐,理论上又能融会贯通,时而作中外哲学的比较,毫无痕迹;在层层深入的讲解中,新颖的独到见解自然而然地提出来了,并得到了论证。

于是使你欣赏到理论的美,尝到了思辨的乐趣。

所以,听他的课真是一种享受。

皖南事变后,盛传特务即将入校大搜捕。

地下党决定停止“群社”公开活动,并把许多骨干疏散下乡。

冯契于是到昆明龙泉镇北大文科研究所借住,正读汤用彤研究生的王明为他安置了书桌和帆布床。

由于哲学系学生已散去数人,汤用彤遂去慰留冯契,来到其住处悄悄地问:“哲学系有几个学生不见了,你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么?”冯契说:“不知道。

论辩证逻辑同哲学与科学的历史联系──冯契辩证逻辑思想探索

论辩证逻辑同哲学与科学的历史联系──冯契辩证逻辑思想探索

论辩证逻辑同哲学与科学的历史联系──冯契辩证逻辑思想探

彭漪琏
【期刊名称】《学术探索》
【年(卷),期】1999(000)002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彭漪琏
【作者单位】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1
【相关文献】
1.探索毛泽东辩证逻辑思想的科学体系 [J], 康洪武
2.冯契对《周易》辩证逻辑思想的研究 [J], 丁祯彦
3.冯契─—我国辩证逻辑研究的先驱者和倡导者─—兼论冯契对我国辩证逻辑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J], 彭漪涟
4.列宁《哲学笔记》中的辩证逻辑思想 [J], 蔡灿律
5.论概念的理想形态——冯契辩证逻辑思想探索之一 [J], 彭漪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哲学究竟是什么——《智慧的探索》读后,兼对冯契先生的怀念

哲学究竟是什么——《智慧的探索》读后,兼对冯契先生的怀念

作者: 胡伟希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34-36页
主题词: 转识成智;哲学思考;哲学问题;金岳霖;冯契;清华学派;科学与人文;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哲学;二元对立
摘要: <正> 人生会有憾事。

有的憾事后来可以弥补,可也有的憾事却是终生无法挽回的。

当冯契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我突然意识到:我遭遇到人生一大憾事,而且,它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了。

冯契先生是我过去的博士生导师,自1986年我离开上海以后,很少有机会再见到他。

但在做学问的过程中,我却常常惦记起他来。

每当我读书中遇到一些问题、有一些新的想法的时候,我多么想回到导师身边,希望聆听他对这些问题和想法的看法。

同时,我也注视着导师在哲学探索中的每一项突破和进展,并想就这些问题与导师交换看法和意见,尤其是我读到《学术月刊》1994年第2期上发表的先生回忆金岳霖的文字,其中提到“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问题的讨论,我觉得,先生是把握了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而这一问题却是长久以来为哲学界所忽。

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

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
作者: 冯契 作者机构: 原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3-23页 主题词: 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哲学;转识成智;智慧说;毛泽东;方法论;逻辑思 维;辩证逻辑;知识论
摘要: 冯契教授不仅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当代哲学家。为了解决 20世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哲学问题——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冲突,他将探索知识和智慧 的关系亦即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的关系确定为自己的哲学任务,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心灵的自由 思考,立足于会通中西,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的前进道路,吸取各种哲学派别包括非马克思 主义学派的一些合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上,将金岳霖先生“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的知识论原理从静 态分析进到动态考察,提出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转识成智,并引申为“理论转化为 方法”的《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和“理论转化为德性”的《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形成《智慧说 三篇》,为解决科学与人生的矛盾,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以新的 哲理境界和理论高度,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这在中国当代哲学史上将占据重要一页。 本文是冯 契教授对形成自己体系的时代背景、学术源流、思路历程及体系构成的全面概述,曾收入作者的 文集《智慧的探索》。编者曾征求过作者生前的意见,现将全文刊发于本刊,向学术界推荐。

彭漪涟

彭漪涟
彭漪涟
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
目录
01 人物经历
02 学术成果
彭漪涟,男,1935年4月生,重庆涪陵人。中共党员。教授。195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现任职于华东师 范大学哲学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逻辑学会会长。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人物经历
彭漪涟男,1935年4月生,重庆涪陵人。中共党员。教授。195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现任职于华东师范 大学哲学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逻辑学会会长。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长期从事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 工作,指导硕士研究生和访问学者20余名,其中多人已被评为教授或副教授。曾获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上 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上海市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二等奖。
谢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术成果
主要著作有《辩证逻辑述要》、《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史论》、《逻辑规律论》、《事实论》、《逻辑范畴 论》;合著有《趣味逻辑学》(获1979~1983年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二等奖)、《有趣的数理逻辑》。主编 并 参 加 写 作 的 著 作 有 《 形 式 逻 辑 》 、 《 逻 辑 学 引 论 》 、 《 概 念 论 》 、 《 哲 学 大 辞 典 ·逻 辑 学 卷 》 。 参 加 编 写 的 教 材 《普通逻辑》曾获国家教育委员会教材一等奖。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西方科学方法论史研究的成功之作--评< 西方科学方法论史>》一文曾获"全国图书评论征文奖"一等奖。

逻辑学科在华东师大的创建、恢复与发展

逻辑学科在华东师大的创建、恢复与发展

逻辑学科在华东师大的创建、恢复与发展——以第二代学术骨干彭漪涟、何应灿为中心晋荣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教授)逻辑学(logic)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和规则,特别是推理、论证的规律和规则,为人们正确思维与成功交际提供工具。

广义地说,逻辑学不仅包括演绎推理的理论,即各种传统的或现代的演绎逻辑,还包括归纳逻辑、辩证逻辑等其他众多的分支。

华东师范大学的逻辑教学与研究始于1951年建校之初,创建者与奠基人为冯契(1915-1995)和徐怀启(1905-1980),第二代学术骨干的主要代表是彭漪涟(1934-)和何应灿(1932-)。

经过40余年的曲折发展,到1990年代前期,华东师大已经成为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逻辑教学与研究基地。

教学与研究的起步和中断:1951-19761944年,在跟随金岳霖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智慧》后,冯契先后受聘于云南大学文史系和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哲学系,除了开设哲学、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外,还讲授逻辑学。

1 1937-1940年,徐怀启在哈佛大学哲学系和圣公会神学院留学,系统学习了欧洲古典哲学、逻辑学和神学,获博士学位后归国,受聘于圣约翰大学。

1951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冯契和徐怀启相继被聘为教授,逻辑教学与研究开始起步。

2一、建校之初的形式逻辑教学与教材编写建校之初,中文系、教育系开设了形式逻辑课,分别由任职于政治教育专修科的徐怀启、函授部的宣巽东讲师讲授。

1954年9月,政治教育专修科升格为本科,成立政治教育系。

1956年下半年,为了统一全校的逻辑教学,政教系在哲学教研室内组建了逻辑教学小组,由徐怀启主讲,另外安排两位青年教师作为助教:一位是何应灿,福建永泰人,1955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后留系任党总支组织委员;次年7月因感运动越来越频繁,而专1 参见赵芳瑛:《冯契年表》,《冯契文集》第10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84页。

以古诗词为载体化玄奥为通俗--读彭漪涟教授新著《古诗词逻辑趣谈》

以古诗词为载体化玄奥为通俗--读彭漪涟教授新著《古诗词逻辑趣谈》

以古诗词为载体化玄奥为通俗--读彭漪涟教授新著《古诗词逻
辑趣谈》
刘怡翔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教学)》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 从朋友处得我国著名逻辑学家、华东师大形式逻辑原博导彭漪涟教授新著<古诗词逻辑趣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以下简称<趣谈>)一书,爱不释手,如饥似渴,两三天内就读完了,收益良多,愿与我有相同经历者也分享之.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刘怡翔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彭漪涟先生《逻辑范畴论》述评 --逻辑范畴理论的新探索、新成果 [J], 田心军
2.逻辑范畴理论的新探索、新成果——彭漪涟先生《逻辑范畴论》述评 [J], 田心军
3.我国高校逻辑学教材改革的新尝试——彭漪涟先生主编《逻辑学导论》推介 [J], 田心军
4.普通逻辑现代化的新成果——评彭漪涟主编的《逻辑学导论》 [J], 吴家国
5.作为认识论范畴的“事实”及其意义——评彭漪涟教授新著《事实论》 [J], 鹰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彭漪涟:对智慧探索历程的逻辑概括——论冯契建构的逻辑范畴体系彭漪涟:对智慧探索历程的逻辑概括——论冯契建构的逻辑范畴体系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02期【内容提要】冯契先生的“范畴说”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按照类、故、理三组范畴来安排和建构的逻辑范畴体系。

这是冯契先生以逻辑范畴形式表现出来的对智慧探索历程的逻辑概括,也即是对人们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过程的逻辑概括,是逻辑范畴史上的一个新突破和新进展,具有广泛的方法论价值与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智慧探索/冯契/逻辑范畴恩格斯早就指出:“对思维形式、逻辑范畴的研究,是有益和必要的,而且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只有黑格尔才系统地做到了这一点。

”(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0页。

)这就不仅指明了研究逻辑范畴的重要性,而且,也指明了在哲学史上只有黑格尔才第一次建立了一个系统的逻辑范畴体系,即其《逻辑学》的范畴体系。

黑格尔以后,很少有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深入探讨和建立起新的逻辑范畴体系。

70年代末,我国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冯契在总结中外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对逻辑范畴及逻辑范畴体系的研究的基础上,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和思想,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按类、故、理三组范畴来安排和建构的逻辑范畴体系。

这是以逻辑范畴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人们(首先是冯契本人)对智慧探索历程(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的逻辑概括,是逻辑范畴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突破和新进展。

这无论对于哲学、逻辑学还是对于其他一切具体科学关于范畴和范畴体系的研究与建构来说,都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和理论意义的。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逻辑范畴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充分揭示这一逻辑范畴体系的理论意蕴和学术价值。

一冯契按类、故、理三组范畴建构起来的逻辑范畴体系是在《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亦即它所包含的主要范畴及其推演次序大致如下:1.关于“类”的主要范畴:同一与差异,个别、特殊与一般,整体和部分,质和量,类和关系。

逻辑思维要“察类”,首先就必须辨别同异。

因为,“类”就是具有一定共同性质的对象的总体。

由此,就要考察“同一与差异”的范畴。

具有相同属性者为同类,不具有相同属性者为异类。

类总由具有某些共同属性的诸个体所组成。

而对同类对象中的许多个别对象辨别同异,就会有个性、共性之分,由此,就必须考察“个别、特殊和一般”的范畴。

而个别与一般在一定意义上即部分与整体,由此,又必须考察“部分与整体”的范畴。

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包含着质与量的对立统一,因此,要察类,要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事物的质与量,这样,又过渡到“质与量”的范畴。

而为了真正从质上把握类,进一步把握类的本质,还必须从事物的联系和关系,即类与类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考察,这样,就过渡到“类与关系”的范畴,而把握了事物的类的本质及关系,也就把握了事物存在的根据,也就把握了事物所以然之故,这样,就过渡到“故”的范畴。

2.关于“故”的主要范畴: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条件和根据,实体和作用,内容和形式,客观根据和人的目的。

冯契教授认为,关于“类”的范畴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但知道了“是什么”以后,还要进一步问“为什么”?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而关于“为什么”或“所以然”的范畴就是关于“故”的范畴。

为了“以说出故”,就必须考察对象间的因果关系,而为了准确把握因果关系,就必须从事物间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因为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环节),所以,首先应当考察“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范畴。

而从相互作用来考察因果关系,就要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的一切条件:主观的与客观的,内在的与外在的,主要的与次要的等等,以此来把握所考察对象的根据。

这样,就自然过渡到考察“根据与条件”的范畴。

通过把握事物的条件来把握事物的根据,其实也就是由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来把握实体。

而为着把握实体,就必须把握实体自己运动的原则,把变化发展的过程了解为实体由于其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这样就过渡到“实体与作用”的范畴。

实体与作用是不可分的。

实体自身就是其作用的根据,而以实体为根据,也就是以物质运动的矛盾为内容。

辩证思维要求以物质的内在矛盾即内容为根据来解释形式的演变,从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来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这就自然过渡到“内容与形式”的范畴。

把握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就把握了事物自身变化发展的客观根据,但从人和事物的关系而言,还必须考虑人的要求,提出明确的目的,把客观根据和人的进步要求、目的结合起来,以此作为行动的根据,贯彻于过程的始终,这样,就必然过渡到考察“客观根据与人的目的”的范畴。

辩证逻辑要求人的目的与客观根据相结合,即要求人的目的与客观发展方向、运动规律相一致,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之理”与人的活动的“当然之则”,这就过渡到“理”的范畴。

3.关于“理”的主要范畴:现实、可能和必然,必然和偶然,目的、手段和当然,必然和自由。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仅要“察类”、“明故”,还要“达理”。

即不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知其“必然”;不仅要弄清“为什么”,还要弄清“如何”办。

故“理”的范畴,不仅涉及“必然之理”,还要涉及“当然之则”。

逻辑思维要“达理”,把握事物的必然,就必须力求通过科学规律的体系来把握对象或现象的整体。

而为了作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握现实的各个环节的全部总和,从而指出其必然发展的趋势,把握占优势的、有利的可能性,避开不利的可能性。

这就必然首先涉及“现实、可能和必然”的范畴。

而必然是通过一系列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

为此,就必须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中来把握现实,从偶然现象中找出必然规律来,这就过渡到“必然与偶然”的范畴。

把握对象或现象的必然规律,为的是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为此,就必须把握行动的法则,懂得如何运用手段来创造条件,使目的得以实现,并懂得如何根据“必然之理”来制定出“当然之则”,这样,也就必然过渡到“目的、手段和当然之则”的范畴。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如果能“解蔽”、“去私”,进行观点的分析批判,那就必然能增强自觉性,就会越来越自觉地掌握外部世界的必然规律和行动法则,并越来越自觉地掌握逻辑思维的规律并用之于作为认识事物和指导行动的方法,这样,就会达到转识成智(由知识发展而为智慧),人就越来越获得自由。

这就必然涉及“理”的最后一组范畴:“必然与自由”的范畴。

二不难看出,这样建立起来的逻辑范畴体系是史无前例的,但也是有其历史的思想渊源的。

从根本上说它乃是对中外哲学史上有关逻辑范畴和范畴体系研究成果的科学总结和批判继承。

冯契本人就曾明确地肯定过这一点。

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所提出的最主要的逻辑范畴就是类、故、理范畴(注:《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华东师大出版社,第320页。

)。

比如,《墨经·大取篇》提出:“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

”说明任何一个命题的成立,任何一个推理都必须类、故、理“三物必具”。

《荀子·正名篇》也同样肯定了这一点:“辨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

”这里讲的“正道”虽然意义较广泛,但主要包含逻辑规律之“理”却是没有疑问的。

后来的中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对这三组范畴又继续作了反复的、日渐深入的考察。

如果说在先秦时期主要是“察类”的话,那么,汉至唐宋时期,则围绕着探索事物运动的原因而着重考察了“故”的范畴。

通过汉代的“或使”、“莫为”之争和魏晋至唐宋的“有无(动静)”之辩而形成的“体用不二”的思想,有了从事物自身内部去寻找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辩证思维的萌芽,把“故”范畴的考察大大地向前推进;而到宋至明清时期,则主要通过“理气(道器)”之辩,形成“理一分殊”的思想,把对“理”范畴的考察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在对前人思想、包括逻辑范畴的有关思想进行批判总结的基础上,更深入地阐明了“类”、“故”、“理”的逻辑范畴。

他提出:“凡物,非相类则相反……或始同而终异,或始异而终同,比类相观,乃知此物所以成彼物之利。

”(《正蒙注·动物篇》)强调了要同中见异、异中见同的来把握类,进而提出“象数相倚”的“比类”方法,把对“类”范畴的考察提高到了具有初步辩证思维水平的阶段;他又提出:“《易》之为道,乾坤而已……而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于此。

”(《正蒙注·太和篇》)意识到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自身的矛盾(乾坤)的对立运动,因而进一步提出“由用以得体”(《周易外传》)的“求故”方法,要求在物物相依和变化日新中去把握实体,即把握事物自身运动的根据,从而又把对“故”范畴的考察发展到初步辩证思维的阶段;同时,王夫之还在总结宋明时期“理气(道器)”之辨的基础上,指出“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正蒙注·至当篇》),把“理”解释为事物的必然规律,并通过用对立统一的原理来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从而,把宋代以来的“理一分殊”思想解释为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样,他就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视之为“明理”的方法,而提出要“乐观其反”而善“会其通”(《周易外传·杂卦传》),把对“理”范畴的考察同样提到了初步辩证思维的阶段。

以上表明,类、故、理范畴是中国哲学史上历代哲学家所着重考察的逻辑范畴,而且,正是通过历代哲学家的不断考察,其内容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

冯契关于按类、故、理三组范畴而建构的逻辑范畴体系显然是在批判地总结、继承上述考察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也可以说它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对其出发点的复归。

其次,冯契提出的逻辑范畴体系也是对西方哲学史上某些哲学家的有关思想和论述进行批判总结的成果。

在西方哲学史上,首次对逻辑范畴进行过系统研究并初步提出了一个逻辑范畴体系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在他所提出的四宾词(或四种述语)理论中,他所区分的四种宾词即谓项、实际上是提出了四个主要范畴:本质、特性、类和偶性。

(注:参见《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第357页。

)亚里士多德还认定他同时提出的著名的十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等十个范畴)、也分别表现着这四个范畴(注:参见《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第362页。

),但人们只要稍作分析就可看出,这四个范畴实际上也就是有关类、故(“本质”即事物所以然之“故”)理(“偶性”是作为与“必然”具有的“特性”相对立的性质而提出的,这里实际上已接触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范畴)的范畴。

在近代,康德进一步推进了对逻辑范畴及其体系的研究与建构。

他相应于传统逻辑的四种判断的分类,从中概括出了四组相应的逻辑范畴:“量”的范畴,单一性、复杂性、总体性;“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定性;“关系”的范畴:实体性、因果性、共存性;“样式”的范畴:可能性、存在性、必然性。

(注:参见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7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