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生活化的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予生活化的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活
教育即生活。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学教学“生活化”产生了几点认识。

一、赋予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目前,有些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一些示范课、公开课上,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效果,煞费苦心,精心设计了一些自认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生活教学环节,这样一味求新求异,满足表面的虚华,而弃学生与教学实际于不顾,致使数学课堂成为教师个人作秀的舞台,整节课演变成一出浮躁的话剧。

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有一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情境:两辆小车同时从杭州向临海出发,一辆红色车以匀速前进,另一辆蓝色车变速前进,让学生猜一猜:哪辆车最先到达终点,并说明理由,学生众说纷纭。

表面上看,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声形结合、耳目一新的方式,似乎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哪辆车先到达终点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无法准确判断,只得胡加猜测。

这样的教学,不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毫无裨益,而且助长了其侥幸答题、盲目跟从的坏习气。

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
改变原有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而要充分挖掘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如“比例的意义”一节,是通过计算比的比值,再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式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得到“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这一概念。

如何让这一知识点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可以进行这样设计:①全班23个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几个小组(各组人数限定)。

②教师拿来46本课外读物,各小组讨论一下,自己小组应该领到多少本?为什么?③总读物数与总人数的比是46∶23,你们小组读物数与人数的比是多少?它们的比值各是多少?④分析归纳:各小组读物数与人数的比,其比值都是相同的,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吗?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比例。

这样,学生对“比例”这一知识有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从而轻松掌握了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必须褪去美丽的外衣,还教学以真实、自然的本来面目,本着“扎扎实实教学,实实在在应用”的原则,切忌华而不实,故弄玄虚。

二、设计生活化的探索过程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轻松、快乐地学习,有的教师大费周章地增添了许多看似既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
解、灵活运用知识,又可以改善教学气氛的环节。

如在教学“平行和相交”时,笔者让学生竖拿两根小棒,使之自然散落到桌面上,本意是想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知“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或相交”的现象。

殊不知,小棒难遂人愿自然散落出“平行”状态,学生也被弄得一头雾水,一脸茫然。

课后,笔者认识到,一堂真正的数学课不仅表现在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上,更体现在学生思维活跃、反应迅速、勤思敢言、师生平等对话等方面。

再如,为了让学生动起来,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常常安排大量的摆一摆、画一画、指一指、找一找等与生活有关的操作活动,其中不乏重复和机械的训练。

如此安排,整节课确实热闹非凡,学生动个不停,说个不停,但缺乏冷静思考、独立分析的时间和空间,一番热闹过后,能获得怎样的教学效果,学生能掌握什么新知识,获得什么新技能,得到什么新发展值得深思。

现代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而且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才能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但数学学习过程充满了观察、实践、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为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产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必须做好数学教学科学性与生活性的有机结合,将探索过程生活化。

例如,在进行“圆的周长”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①复习迁移,激疑导入。

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种图形卡片,说一说它们周长的计算方法,思考:圆的周长指什么?怎么测量?②小组
合作,动手操作。

各小组拿出预先准备好的铁环,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铁环的周长。

方法一:用线绕铁环一周,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得到圆的周长;方法二:将铁环沿着展开的卷尺滚动一周,直接测出它的周长;方法三:沿直线滚动铁环,测出它走过的长度,再除以它滚动的圈数,最终计算出它的周长。

通过这几种测量结果的对比,得出一个比较精确的周长数据。

③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展示各组的铁环,观察其大小和它所对应的周长数据,猜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并完成表格(表格中的c和d的单位为毫米,c/d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你能发现表内数据有何规律?(c/d的比值介于3.14~3.15之间)探讨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

④实验检验、巩固提高。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一分、二分、五分、一元等几种硬币,并运用公式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再通过测量加以检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这样,通过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深不可测的,不仅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进行生活化的练习设计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用”之间的桥梁,使练习设计生活化。

这样,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笔者在教学“升和毫升”后,根据
生活实际,为学生留下了一道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自制容量为一升的容器,并在自制的容器上标注1/4升、1/2升和3/4升。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渗透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交流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软化学科边缘”、“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方向,使数学学习活动向社会拓展、向生活延伸。

教学实践证明,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在学生那里体现,不考虑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大胆破旧立新,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实际,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否则就只能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总之,与所有的教学研究一样,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应该避免盲目性、随意性,每个教师都要以积极的姿态,用人文理念投身数学新课程改革,强调生活化,建构生活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