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学案无答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化生组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340m/s。
3.能分析回声的形成,能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4.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二、重点难点:重点:1. 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2. 关于回声的有关计算。
难点:1. 设计探究的实验;2. 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三、学习活动:(一)观察课本图2-1-1及图2-1-2,并实际操作:1.橡皮筋发出声音时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自己说话时喉头部分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具有什么共同特征?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更有创意?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击鼓。
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2)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吗?(四)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1.老师讲课声是怎样传到耳朵的?2. 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吗?3.阅读教材P29第二段相关部分,回答: 声音向外传播时以_______的形式传播(与水波相似)4.实验探究: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2.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并能计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时间;3.了解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并能够用音叉进行实际操作;4.能够识别身边常见的声音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2.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的计算。
教学难点:1.能够识别身边常见的声音现象;2.了解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并能用音叉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音叉、铝制板、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听到声音的效果,引起学生对声的认识和思考。
二、概念解释(10分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振动物体产生的,振动物体使空气产生机械波,机械波通过空气、水和固体传播,我们听到的声音就是振动物体产生的机械波在我们耳朵中产生的感觉。
2.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的传播主要有空气传声、固体传声和水传声。
空气传声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固体传声是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水传声是声音在水中传播。
三、实验验证(20分钟)1.实验一: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时间。
利用音叉和试管,通过控制音叉的摆动次数和试管中的水位变化,计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
2.实验二:测量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时间。
利用音叉和水杯,通过控制音叉的摆动次数和水杯中的水位变化,计算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
3.实验三:测量声音在铝制板上的传播速度和时间。
利用音叉和铝制板,通过控制音叉的摆动次数和铝制板的长度变化,计算声音在铝制板上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
四、概念讲解(15分钟)1.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声音的频率指的是声音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越尖细;频率越低,声音越低沉。
2.用音叉进行实际操作:给学生展示音叉并教会如何正确使用。
通过不同的方式敲击音叉,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音调。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解释:a.声音是由光产生的。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1.认识声现象 教案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照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音具有能量。
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教学难点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3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区域呢?探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声速大;气温低,声速小.地面上方不同高处的气温不同,声速也不同,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
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拟复杂,这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拐向地面.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你想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去认识“声〞的世界吧!教学活动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1〕声源;〔2〕声的传播;〔3〕声传播的速度;〔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四川省金堂县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导学案无解答新版教科版
第三章声第一节认识声现象一.学习目标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 知道声具有能量。
4. 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二.学法指导1.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具有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具有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参与实验探究,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课前导学1.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
2.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_________。
3. 声传播的________与_________的比叫声速;声速不仅与介质的_________有关,还与介质的_______有关。
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_m/s。
4. 在物理学中,物体振动的_________与_________的比叫_________,该物理量的单位是_________,符号是Hz。
人耳的听声范围是_________,低于_________Hz的声叫次声,高于_________Hz的声叫超声。
四.合作探究学习1. 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 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五.学习检测1. 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_________体、_________体、_________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2. 弹奏吉他时,吉他能发出优美的声音。
这个声音的发声物体是()A. 空气B. 琴弦C. 人手D. 共鸣箱3. 小华用棉花球堵住双耳,再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紧贴面颊,听到了很大的声音。
一旦把音叉移开,马上就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 声音产生的原因B. 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C.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D. 声音能否通过固体传播。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设计(无答案):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导学案【学习目标】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预习自学1.什么是声源?什么是声音?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传播速度有多快?3.人耳的听声能力有哪些特点?知识点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声音是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的。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凡是能够传声的物质叫____________;真空_______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___________m/s。
知识点3 人耳的听声能力人耳的听觉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超声;_____________叫次声。
典型例题例1:在鼓面上放一个小纸团,当鼓面振动时,发现小纸团在.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同步练习:1、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例2:太空中,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即使靠得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这是因为。
同步练习:2、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B、真空不能传声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D、以上答案都不对一、巩固训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3.(09南昌)(多选题).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B.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要能听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和传播声音的物质5..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长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两下敲打的声音,原因是 ( )A.产生了回声 B.固体传声比气体快C.气体传声比固体快 D.听错了6.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发生了地一场大地震,致使一万多人丧生。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3.设计小组讨论和问答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
5.教学策略灵活运用:结合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环节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
6.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7.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布置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实验和问题要严谨、细心。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成果、共同进步。
4.教育学生关爱环境,关注噪声污染,提倡绿色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真诚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小组合作
1.设计一些小组讨论题目,如讨论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特征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探讨。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让小组成员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堂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新)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3.1.认识声现象》导学案(附答案)
1.认识声现象【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并且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3.知道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大约是340m/s,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及温度对传播速度的影响。
【自主预习】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不能在____________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________________m/s。
3.声音可以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在传播速度最快,在传播速度最慢。
【课堂探究】1.指出以下发声现象是由什么振动的结果:悠扬的钟声;海浪的波涛声;气球破裂时的爆裂声__________;水沸腾时发出的声音____________;下雨天听到的雷声________________;用嘴贴着空瓶口吹气发出声音___________。
2. “小声说话,小心隔墙有耳〞说明能够传播声音;一钓鱼者说:“轻点行走,不要吓跑了我的鱼〞说明能够传播声音;另一钓鱼者说:“不要说话,不要吓跑了我的鱼〞说明能够传播声音。
3.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
物质空气氧气铝铁铅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 700 7 900 11 300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5 100 5 000 1 300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选填A、B、C、D〕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4.超音速飞机的飞行速度常用马赫数表示,马赫数指的是声速的倍数〔声速提声音在15℃时的传播速度〕。
某超音速飞机飞行的马赫数为2.5,那么它的飞行速度是多少m/s?假设广州到北京的距离为1700km,这架飞机从广州飞到北京需要多少时间?5.通过本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写出来,并与同伴交流一下,看谁总结得好!【效果评价】A组1.“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些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__产生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认识声现象学案(无答案)(新版)教科版(2019~2020学年度)
3.1 认识声现象【教师寄语】人生能有几回搏,今日不搏何时搏?!【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为才有效!1.通过学习,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重点难点】劲往这里使!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重点;“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是难点。
【新课导入】通过阅读章首语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无时无刻不与声音打交道。
你知道描绘声音的语言有哪些?对于声音你想知道什么?在物理学中把与声音有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声现象,探究声音的奥秘。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课堂探究】亮出我的观点,秀出我的个性,展示我的风采!目标一:声音的产生1.根据生活经验,去体会,去思考:把一条塑料薄膜拉紧,放在嘴边吹,当发出声音时,嘴唇会感觉薄膜在……………………;将手指放在喉咙上,然后发出声音,手指会感觉到喉咙在……………………;在用音响听音乐时,我们可以看到喇叭上的播音纸在……………………,声音越大,播音纸振动的幅度就越大;敲鼓时我们可以看到鼓在…………………………2.通过上面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可以知道,发声的物体都在……………………,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3.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例如弹奏的吉他、…………………………………………等。
4.[牛刀小试]吉他弹奏是振动而发声,吹笛子是振动而发声,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于它的鸣囊在……………………。
目标二:声音的传播1.阅读教材P37页:声音是以形式向外传播。
2.①同学们交流时,甲同学说话,乙同学能听见,说明可以传声。
②潜入水中后,依然能听见岸上人说话的声音,说明可以传声。
甲同学捂住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紧贴桌子,乙同学轻敲桌子,甲同学有何感受?答:………………………………………………………………………………………………………………………………,这说明…………………………可以传声。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一节关于声现象的物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能够运用声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声波的图示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声源、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现象的兴趣。
2. 实验探究:(1)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源的振动,如敲击音叉、拨动琴弦等;(2)让学生观察扬声器发声时的振动,并用麦克风捕捉声音;(3)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如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演示。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声音具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分别与声波的频率、振幅和波形有关。
4. 课后实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如交通工具的噪音、音乐演奏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活动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声波的图示表示;3. 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了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研究声波在医学、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1. 声音的产生: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音叉、琴弦等声源的振动,从而让他们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我解释说,当物体振动时,它会在周围的介质中产生压力波,这些压力波就是我们听到的声音。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1节 认识声现象学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学案(新版)教科版1、认识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
独立自学:(基础知识)观察:在风较大的时候,观察旗杆上的国旗,当你听到国旗在风中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国旗在不停地___________;当风停了以后,国旗不再发声,这时国旗在旗杆上不再________。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_停止,声音就消失。
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或______。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
3、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形式传播。
4、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
在1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
5、影响声传播快慢的因素有哪些?质疑探学:(变式训练)活动一:将钢尺(或塑料尺)的一端紧压在桌边,让另一端伸出桌面外,用手拨动另一端,观察钢尺发声时情形。
活动二:将你的耳朵紧贴在课桌一端的桌面上,在桌面的另一端用手轻轻地敲击;再使耳朵离开,用手以同样大的力度敲击桌面。
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
a、实验一的钢尺产生声音时有什么特征?这说明了什么道理?b、实验二的第一次敲击声是在桌面的一端发出的,但耳朵贴在桌面的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当耳朵离开桌面时,我们同样可以听到敲击声,这次的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传到耳朵的?c、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耳朵中的?分组交流:延伸应用夏季的一个雷雨天,小明同学在闪电过后5s的时刻听到雷声,此时温度约为25℃,你认为雷鸣之处离小明同学的距离约为多少?以练促学:(当堂检测)1、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2、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3、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______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_传播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认识声现象单元名称 3.1 认识声现象课时 1 课型实验探究课标考查内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命题角度:常以生活、自然、工农业生产、工程技术中与声现象相关的事例为背景材料。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为主。
目标引导知识与技能①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②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②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③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在声的光笔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②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方法引导观察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各段时间预设段名时间学习引导 5先学自研 3互动探究12点拨讲解10训练内化7诊断反思 3辅导提升课后教学过程设计七段说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学习引导1.播放视频: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声音2.展示目标3.学习方法的介绍:观察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了解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先学自研 1.检查先学自研的学习情况(三维学习本)2.分小组展示学生自学成果(自主学习)3.收集并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1.学生自学本课时教学内容;摘录重要知识要点,尝试回答课文中的问题;提出不能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
2.展示自学成果互动探究1.用槌击鼓,再用手按住鼓面,并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回答常见的发声体的发声原因。
3.演示音叉发声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
把音叉放到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4.演示课本图3-1-7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什么条件能听到声音。
5.展示课本图3-1-10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说明声速用来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作业含解析新版教科版
3.1认识声现象一、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的产生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 磁带、激光唱盘和存储卡等记录声音的方法;C.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D.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物质【答案】D。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真空不能传声。
故选D。
2.2025年我国将实现航天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航天员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A.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C.月球上是真空,不能传声D.月球上航天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答案】C。
【解析】声音的传播必须借助于介质,没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太空是真空,没有介质,所以宇航员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交谈。
故选C。
2.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迎亲队伍时常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
关于唢呐与锣鼓的发声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B.只有唢呐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C.只有鼓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D.只有锣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答案】A。
【解析】所以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锣鼓和唢呐声也是因为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3.下列关于声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m/s,比水中传播快;B. 正常人耳能听到振动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0000赫兹;C. 声波是靠介质传播的,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 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但保持原有的频率不变【答案】 A。
【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声波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约是340m/s,比水中传播慢,A错误,符合题意;B.正常人耳能听到振动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104 赫兹,B正确,不符合题意;C.声波传播需要介质,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正确,不符合题意;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但保持原有的频率不变,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认识声现象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三学一论坛大单元教学导学案的嗡嗡声是靠振动而发声的。
2.①在地道战中,游击队员以敲击铁管来传递信息,这是利用了可以传声;在月球上,宇航员只能用无线电通讯进行交流,这是因为。
②甲同学把耳朵紧贴在一根足够长的水管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使劲地敲打一次,则,甲同学可以听到次敲击声,最早的一次声音是通过传播的。
3.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次每秒.人们把低于20次每秒的声音叫次声波,把高于2000次每秒的声音叫超声波.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B.次声波无法传到人耳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次每秒 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次每秒4. 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这利用了声音在_____________中比____________中传播的快的道理。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m/s,打雷时,看到闪电后5s才听到雷声,估算一下发生雷电处离你m。
◆合学共商互助双赢探究一:声音的传播条件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声的传播”(P37页)思考①实验现象。
②实验结论不能传声。
③实验的研究方法:在的基础上进行。
探究二:影响声速的因素阅读教材P39页“讨论交流声的传播有多快”,进行小组交流①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②声速的大小与有关,还与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速在最大,在最小。
◆检测过关论坛展示1.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C.振动停止后,物体停止发声D.有时候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2.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其中传播声音的介质是()A.空气B.水C.空气和水D.钓鱼竿和钓鱼线3.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学案设计(无答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认识声现象教案设计(无答案)认识声现象【学习目标】1.经过学习,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流传必要依赖介质,声拥有能量。
知道在不一样介质中声的流传速度不一样。
2.经过察看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绘所察看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育初步的察看、对照和归纳能力。
经过声流传的实验研究,初步学习在察看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参加实验研究,初步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领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经过察看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绘所察看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育初步的察看、对照和归纳能力。
经过声流传的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察看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参加实验研究,初步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领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1.课前准备:采集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如:笛子、吉他、二胡等。
2.试试学习。
①声音是由物体的 _______发生的。
②声以 _______的形式向外流传,声音的流传需要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不可以传播声音。
③声音在空气中的流传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m/s,声速的大小与 ______________,还与 ___________有关,声音在固体中的速度______,在气体中的速度 _________。
④人耳能听到 ___________的声,低于 _____________叫做次声,高于 __________叫做超声。
二、学习过程(一)声源。
1.议一议:(1)人发声:声带在 __________。
(2)喇叭发声:纸盆在 _______________。
(3)吉他发声:弦在 _________。
(4)青蛙鸣叫:鸣囊在 ________。
归纳与小结:声音由物体的_________而发生, _______停止,声音立刻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喊声源。
2.钢琴弹奏是 _________振动而发声,吹小号是___________振动而发声,蜜蜂的嗡嗡声是靠 _____________振动而发声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教科版
第三章声第一节认识声现象【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流传必要依靠介质,声拥有能量。
认识在不一样介质中声的流传速度是不一样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流传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经过观察发声现象,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育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参加实验研究,初步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领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使学生初步领会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惹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念。
【学习重难点】要点 :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分类。
难点:声波【学习过程】模块一预习反响(阅读教材,课前自主完成以下内容)1、(声音产生的原由)全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物体叫。
2、( 声音的流传 ) 声音的流传需要,不可以传声。
3、( 声音的流传速度) 声音在介质中的流传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状况下,v 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流传速度是,在真空中的流传速度为。
4、( 超声与次声 ) 人耳的听声能力,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单位为,符号是。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在到的声音,叫做可闻声,频率的声音叫做次声波,频率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模块二合作研究研究一:1、利用身旁的身旁的器械比方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生声音,进行体验,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特色?当物体时可以听到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还可以发生声音吗 ?。
结论 : 发声的物体都在,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体验:讲话时,用手摸着颈部喉咙处,手的感觉是,说明人发声时声带在。
实验:敲击音叉实验当同学敲击音叉时,音叉发生声音,但音叉能否振动没法认真观察,我们要如何才能确认并明显观察到音叉能否在振动呢?想方法使音叉的振动很简单观察。
你的方法是:这类把很渺小的、不显然的现象经过必定方式变得明显、便于观察,这类方法叫做化细微为明显法。
想想,在生活中你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类方法。
研究二:声源现象:使以下物体发声,观察谁在振动结论: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认识声现象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
【课题】认识声现象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声速不同;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了解共鸣现象。
重点: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及声音的传播。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声波的产生和理解。
【预习导学】议一议1、我们的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大家想过没有,物体为什么能发出声音?我们在夏天下雨打雷时能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你知道雷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吗?为什么我们有时听到的雷声很响,有时听到的很低沉?2、站在山顶上朝着山谷大喊一声,你能听到什么?是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发生这样的现象呢?想一想为什么?【合作探究】做一做1、有几位同学一起做“土电话”实验:⑴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声音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金属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了什么?【自主学习材料】“跳跃”的声音1921年5月9日,前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
据调查,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公里到半径16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公里以外一直到半径300公里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这真是怪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这片地区呢?物理学家发现,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
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
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一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
【学习指导】1.声音是我们了解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2.利用水波学习声波是学习物理的常用方法:类比法。
⑵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为什么?⑶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可能是什么?2、电影《冰岛沉船》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海船跟冰山相撞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装在船上,利用它能较早地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
八年级上册物理《3.1认识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
例6: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无关
例7:玻璃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C.鱼缸-水-鱼D.水-鱼
A.蝴蝶翅膀弱,声音小B.蝴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低于20次,超出人的听觉范围
C.蝴蝶翅膀振动时不会发出声音D.蚊子的数量多,蝴蝶数量少
[随堂练习]
1.同学们上音乐课时,优美的琴声来自振动,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是通过传播的。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涉及的声源分别是、、,这些声音是通过以的形式传入耳内的。
课后反思
批阅时间
学习过程(含前置性作业、课堂学习、随堂练习、提升性作业等)
[前置性作业]
1、自然界中常见的物体可分为、、三态。
2、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往返一次就振动一次。
[课堂学习]
题型一:声音的产生
例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A.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玻璃罩内的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3.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4.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摇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在这首诗中“路人借问”时,该儿童“摇招手”“不应人”“怕得鱼惊”的原因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3_1认识声现象学案无答案新版教科版
第一节认识声现象学习目标:1. 知道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
声具有能量。
2.知道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3.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学习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难点:声波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速度计算式:二.自主导学(一)声源观察:发声体在振动学生自学课本36页内容,思考:(1)把一条塑料薄膜拉紧,放在嘴边吹,当发出声音时,嘴唇会感觉薄膜在。
(2)把手指放到正在播放音乐的收音机扬声器上,手会感觉扬声器在。
(3)嘴中啊啊啊时,用手指触摸喉头,感觉到声带在。
(4)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
(5)优美的笛声来自于笛管内空气柱的。
(6)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于它的鸣囊在。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知道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补充:转换法: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桌面发声,虽然没看到桌面的振动,但可用实验进行演示。
将纸屑放在桌面上,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桌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
(将桌面、音叉的振动转换为纸或小球的运动情况。
纸或小球是为了将发声体的微小振动放大)叫做声源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存在。
及时练习(1)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物理学角度看.钟声”是由钟的_____ _所产生的.2、如左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音叉时,与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_____ __,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 ___,这里乒乓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B.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C.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声D.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二)声的传播1、自学37页,与水波相比较体会声波。
完成如下描述:当鼓面时,空气中就形成的波动,以鼓面为向远处向传播。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奇异的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教科版
第三节奇异的声现象学习目标1.了解回声和共鸣。
2.了解混响现象。
3.通过回声、共鸣等有趣的声现象的介绍,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
课前学习一、复习回顾1.“震耳欲聋”说明了声音的______很__________。
2.大象可以用次声交流,海豚可以用超声交流,此时人类_______听到。
二、尝试学习1.叫做回声,分辨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
2.叫混响,叫混响时间。
3.叫共鸣。
课堂学习一、回声阅读教材P45,回答:分辨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人至少要离障碍物m才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
[及时练习1]1.江西弋阳的圭峰有一个山谷叫“四声谷”,天坛回音壁中央有一块石头叫“三音石”,莺莺塔前的“普救蟾声”,它们的形成原因都是由于。
2.音乐厅的天花板上都做成凹凸不平且有“蜂窝眼”,这是为了。
二、共鸣1.合作探究将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放在桌上,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使其发声。
然后再用橡皮锤压在此音叉上,使其停止振动。
观察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发生的现象。
现象:。
结论:,这种现象称为共鸣。
[及时练习2]当我们一个队伍通过桥梁时,尽量不要齐步前行,这是为了。
三、动物与声音阅读教材P46-47页,体验各种奇妙的声音。
当堂检测1. 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D.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的快2. 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3. 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凹凹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B.减弱回声C.增强响声D.改变声音的频率4. 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但没有与之接触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可以看到乒乓球会_________,乒乓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它________ (选填“是”或“不是”)获得了能量,同时通过乒乓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分析判断左边音叉在__________.右边被敲击的音叉作为声源,当它的振动能量在___________中向外传播时,造成周围介质运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引发了左边一个音叉的共振,使该音叉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声源所传播的能量,并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___________(选填“能够”或“不能够”)传递能量.5.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小结整理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八年级
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学习目标:
1. 知道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
声具有能量。
2.知道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3.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学习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难点:声波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速度计算式:
二.自主导学
(一)声源
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学生自学课本36页内容,思考:
(1)把一条塑料薄膜拉紧,放在嘴边吹,当发出声音时,嘴唇会感觉薄膜在。
(2)把手指放到正在播放音乐的收音机扬声器上,手会感觉扬声器在。
(3)嘴中啊啊啊时,用手指触摸喉头,感觉到声带在。
(4)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
(5)优美的笛声来自于笛管内空气柱的。
(6)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于它的鸣囊在。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知道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补充:转换法: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桌面发声,虽然没看到桌面的振动,但可用实验进行演示。
将纸屑放在桌面上,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桌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
(将桌面、音叉的振动转换为纸或小球的运动情况。
纸或小球是为了将发声体的微小振动放大)
叫做声源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存在。
及时练习(1)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物理学角度看.钟声”是由钟的_____ _所产生的.
2、如左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音叉时,与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_____ __,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 ___,这里乒乓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B.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C.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声
D.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二)声的传播
1、自学37页,与水波相比较体会声波。
完成如下描述:
当鼓面时,空气中就形成的波动,以鼓面为向远处向传播。
这样的振动传播的过程形成了声波
2、观察: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通电后我们可以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
用抽气机从钟罩内往外抽气这时会发现听到的声音会逐
渐;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内,我们听到的铃声会逐渐。
(变大、变小、不变)
实验说明:声波必须借助某种物质才能传播,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我们称为声的。
空气、水、大地、木头及钢铁等都是声的介质。
观察分析P38三幅图及上面实验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传声。
3、活动:会跳舞的烛焰
静止的烛焰舞动起来,说明它获得了。
这些能量是由发出,经传播而来的。
即声音具有。
及时练习(2)
4、某演员正在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某同学用抽气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了,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传声.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5、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_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三)声传播的速度
自学教材P39声速表,分析比较
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m/s。
声音在固体中的声速最,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
总结:声速与和有关。
及时练习(3)
6、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7、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自学教材P39
人的声带,可以发出声音;传入人耳,触动骨膜,则会产生听觉,使我们听到声音。
补充: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等介质中的传播。
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
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物体与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符号是。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叫做次声;
叫做超声
8、下列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三.合作探究
9、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
(3)此实验说明了。
10、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
四.学以致用
11、1999年8月17凌晨,在土耳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致使一万多人丧生.有关人士指出: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自救措施中正确的是()
A.大声呼救
B.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来营救
C.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D.见缝就钻,说不定从废墟中能爬出来
五.自主作业
(一)基础题
12、音乐会上正演奏小提琴《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______产生的,这动人的乐曲是通过_____传到观众的耳朵里的。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13、系好白毛巾、舞起红绸带、敲响红腰鼓…安塞腰鼓队是国庆庆典群众游行方阵中唯一的京外队伍,鼓声是由于鼓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登上月球的两宇航员不借助无线电听不到对方的讲话,这是由于___ ____。
1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人耳能听到各种频率的声音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15、在相同的温度下,声音在下列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
A.空气、水、铜 B.铜、空气、水
C.水、铜、空气 D.铜、水、空气
16、对声现象有如下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声速在各种介质中都不变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C.空气是一种传播声音的介质
D.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二)能力提升
17、古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古代,人们常用撞钟报时,人们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是( )
A.大钟的回音 B.大钟在继续振动
C.人的听觉有“暂留”的缘故
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18、甲同学在一根足够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一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
乙同学听到的声音次数是()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三)拓展延伸
19、小晶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 _.(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他们改用细金属丝连“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 ___.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 __.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