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的护理进展
心肺脑复苏术的研究进展

以及 主要 治 疗 药物 的 治 疗 方 案 而提 高 了抢 操 作 ,先 口对 口或 通 过 气 管 导 管 人 工 呼 吸 两 从 救 成 功 率 。 文 仅 就 复 苏操 作 技 术及 主要 治 疗 次 , 按 压 1 本 再 5次 ; 为 两 人 操 作 , 工 呼 吸 与 如 人
一
、
复 苏 操作 技 术 方 面 的研 究进 展
机。 另外 , 人 报 告 【5 有 2】 准 C R 的基 础 上 加 ‘在标 P
1 标 准 心 肺 脑 复 苏 术 ( P 的 改 进 。 临 用挤 压 腹 部 的操 作 技 术 , 称 为 加 用 腹 部 挤 压 、 C R) 亦 床 上一 旦 明 确 呼 吸 , 跳 已 经 停 止 , 即施 行 的 心 肺 复 苏 术 (A C R) 具 体 操 作 方 法 是 : 心 立 IC— P , 口对 口或 通过气管导 管 的人 工呼 吸、胸 外心 除 一 位 施 术 者 施 行 标 准 的 C R外 ,还 需 一 位 P 脏 按 压 , 称 为 标 准 C R。 年 来 操 作 上 的改 施术者将一只手置于病人腹部脐 区 , 亦 P 近 另一 只手 进 【 】在 作 心 脏 按 压 时必 须 用 手 掌 根部 按 压 , 则 置 于 该 手之 上 , 挤 压 胸 部 的休 歇 期 间进 行 l: - 在 手指 翘 起 不 接触 胸 壁 ,以 防止 发 生 肋 骨 骨 折 。 腹部挤压 。Sc ak博士等 初步应 用 的结果认 为 用 右手食 、 中两 指 ( 作 者 站 在 或 跪 在 病 人 右 IC C R可 增 加 冠 状 动 脉 的灌 注 压 、静 脉 舒 操 A —P 侧 ) 病 右 季 肋 缘 向胸 骨 方 向移 动 , 剑 突 与 张 压 和 基 本 压 以及 颈 动 脉 血 流量 。 近 1 年 沿 在 0多 胸 骨 下端 交 界 线 上 两 横 指 , 左 手掌 根 部 压 在 引起 急 诊 医 学 和 心 脏 病 学 等 专 家 特 别 重 视 和 将 胸 骨 上 ( 好 在 胸 骨 上 23与 下 13的 交 界 深 入 研 究 的 问题 , C R 中再 灌 注 损 伤 问题 。 正 / / 即 P
心肺脑复苏进展及指南解读

,频率每分钟在20~30次。
第十一页,共155页
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Diagnosis)
• 1、突然意识丧失、呼之不应 (多发生于心跳停止30秒
内)抽搐(多发生于心跳停止20秒内)
• 2、大动脉(颈、股动脉)博动消失
• 3、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多发生于心跳停止30秒内)自
• 理由:单人难以 兼顾胸外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标准要求;
心跳骤停早期的自发性气喘优于口对口人工呼吸 。 单纯胸外按压无辅助呼吸,在心跳骤停 4分钟内仍可维持有效的血氧浓度。 急救者吹出的气体含O2 为17%,但CO2 为3.8% (空为0.03%),
高CO2 抑制心脏功能。
第三十一页,共155页
?11心血管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辨膜病心肌疾病?22呼吸系统疾病窒息肺栓塞?3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内出血脑疝?44意外或灾难严重创伤电击溺水窒息?55疾病终末脏器功能衰竭休克电介质及酸碱平衡失调?66药物中毒或过敏?77手术及麻醉意外?88原因不明猝死第五页心搏骤停不同于病程晚期临终前的心跳停搏而是意外发生的非预期死亡
• 2、心搏完全停止(asystole又称心搏停顿或心室停顿
ventricular standstill) 心脏大多处于舒张状态,心肌张力低,心电
图呈等电位。
• 3、心电机械分离(electric mechanical dissociation,
EMD) 心电图仍有低幅的心室复合波,但心脏并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
• 1)心血管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辨膜病、心肌疾病
• 2)呼吸系统疾病
窒息、肺栓塞
•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颅内出血、脑疝
• 4)意外或灾难
心肺脑复苏抢救护理进展论文

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95-01【摘要】护士掌握心肺脑复苏(cpcr)的新动态,明确在cpcr 中的角色,正确实施cpcr的新技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护理进展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
现代心肺复苏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复苏技术不断演变。
1960年,考屋浩文和沙佛尔介绍了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标志着现代复苏术的到来。
1974年,美国心脏协会制定了第一个心肺复苏的指南,该指南在80年、86年、92年多次修订。
从1980年后更重视了脑的功能,提出了cpcr的概念。
2000年,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已经形成国际通用的九步法则。
即a、b、c、d、e、f、g、h、i。
2005年指南中把cpr的重点放回基本的技巧上,即强调要提供一个连续及不受干扰“高素质cpr”[1]。
2010年aha 及国际复苏联盟再一次更新了cpr的理论和技术,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2]。
作为医疗服务最前线的护士,一定要掌握、更新与急救有关的知识及技术,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
现对cpcr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 把握心肺复苏的关键时期心脏骤停后复苏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护士快速、准确的判断。
开始cpcr越早越好能在心搏骤停4分钟内进行,成功率可达32%[3]。
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大声呼唤或摇动无反应,应立即开始cpcr,倡导第一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不能因等待医生延误抢救时机。
2 《新指南》从abc更改为cab除新生儿之外,所有患者基础生命支持的操作顺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4](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即当发现患者意识无反应及没有呼吸时,首先实施胸部按压30次,然后开始正常的abc程序,目的是尽早维持血流灌注。
2.1 基本气道处理:用以打开气道的基本技术没有改变,即“仰头举颏法[5]”。
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护理进展

量选择 20 3 , 0 ~ 0 J 除颤次数尚无统一说法 , 0 我院 曾连续 除颤 3 6次 , 救 一 例 患 者 获得 成 功 。 目前 , 抢 自动体外 除颤器 ( E ) A D 已在 临床推广应用 , 只需接
为重要 的护理 措 施 设 重视 , 求 : 温时 问要 “ ” 要 降 早 , 在不 影响 C C 下 , 挟 行 脑 部 降 温 ; 温 速 度要 PR 尽 降 “ ” 1 . 快 , ~15h内 降到 所需 温度 ; 温程 度 要 “ ” 低 够 ,
准确 的判断 。开始 E E P R越早越好 , 能在 心搏 骤停 4 mn内进 行 , 功率 可达 3% , 迟至 4mn以上 , l 成 2 延 l 成 功 率仅 为 1%i。患者 突 然意 识 丧 失 、 7 t ] 大动 脉搏 动
消失、 太声 呼唤或 摇动无 反应 , 应立 即开始 R, 不
受 很 简单 的训 练 , 能操 作 , 及早 除 颤现 实 可行 。 便 使 在 美 国急诊 医学学会 19 学术年 会 上 , i 等 96年 wht e 报告 :1 急救警察 和急 救 医士 均 配备 A D, 不 少 91 E 使 突发心搏 骤停 患者 获救。
口咽 吹气管 。如 为 院 内猝 死 尽早 面罩 给 氧 , 管 。 气 插 管使 用 呼吸机进 行机 械通气 。 3 心 前区捶 击宜谨 慎 心前 区 捶击 可 使 心律 复 律 , 必 须是 现场 目击 但 者 , 且经 过训 练的人 员才 能实施 , 而 捶击 时产 生低 电流 , 阻止刚 刚发生 的室 速或室 颤 , 可 可有 效起 搏传 导 阻滞 。但 不适用 于 缺氧 缺 血 的心 脏 骤停 , 仍 有 对 跳动 并缺 氧的 心脏反而 引起 室颤 。 4 尽 快 采取 胸外 心脏按 压
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在医院院前急救中经常会发生患者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现象,出现此类症状时发病较急,进展较快,当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快速的治疗时,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现象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治疗。
在传统的临床治疗中,心肺复苏主要采用的方法为人工心肺复苏法,医护人员通过徒手按压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其治疗效果与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判断能力以及抢救速度等有关,对医护人员体力消耗较大。
对于缺乏抢救经验的医护人员而言,采用徒手按压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时考验较大,当心肺复苏时间较长时,容易错过患者最佳治疗时间。
随着心肺复苏治疗的不断发展,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开展按压式心肺复苏治疗外,通过通气、药物、机械等方法辅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综述的手段浅析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为今后心肺复苏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心肺复苏;机械;研究进展在传统抢救心脏呼骤停患者时主要采用的心肺复苏方法为徒手按压法,该方法主要通过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以及建立开放气道的方式进行,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较高,一般而言抢救经验较为充足的医护人员成功的概率较高,其原因与抢救技巧和经验有关,当用力过猛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胸肋骨骨折现象,当用力较轻时起不到心肺复苏的效果,由此可见徒手按压式心肺复苏法在院前急诊抢救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和缺陷。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心肺复苏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的优化,在传统心肺复苏基础上通过通气治疗、药物治疗、器械辅助治疗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使静脉回流成功率得到提升,从而有效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肌灌注,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性能得到缓解。
一、通气在心肺复苏的作用和效果陆宏达[1]在对患者开展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通过开展通气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液循环时的血氧含量。
研究表明,当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时不开展通气治疗较按压时通气能够增强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但是对于出现长时间心搏骤停、非心源性心搏骤停患者而言,在开展心肺复苏治疗时尽早及建立气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

Rats, dogs,and pigs are not humans!
-Dr.Peter safar
人体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 CC only CC+V 241 279 ROSC% 40.2 34.1 Survival% 14.6 10.4
Hallstrom AP et al: N Engl J Med 2000;342:1546
大量实践表明,4 min 内进行复苏者可能 有50 %人被救活;4 min~6 min 开始进 行复苏,可能有10 %的人被救活;超过6 min 者存活率仅4 %;10 min 以上开始进 行复苏者,存活率可能更低。
ABC 方案。①A (assessment + airway) 判断 和畅通呼吸道。 ②B(breathing) 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口 对鼻人工呼吸或口对“S”通气管进行通气。如 在院内,即应用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呼吸与输 氧,纠正低氧血症。 ③C(circulation) 人工循环:心肺复苏时胸外心 脏按压,产生的血压和心排出量对复苏成功及病 人的预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
2000 年心肺复苏指南仅将血管加压素作 为肾上腺素的备选药物。已发表的临床 试验结果还难以令人满意。因此, 要全面 认识和明确血管加压素在CPR 中的作用 和地位, 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溶栓治疗
大约50 %~70 %的院外猝死的患者, 其 病因为急性心肌梗死(AMI) 或大面积肺栓 塞( PE) 。
血管加压素在CPR 期间的应用
基础研究表明, 与肾上腺素相比, 血管加 压素能够更好地增加重要器官功率 和复苏后的神经功能。
较大规模( n = 200) 的血管加压素和肾 上腺素进行院内复苏的比较研究显示, 血 管加压素在患者成活出院、1 h 生存率和 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较肾上腺素没有任何 优越性 。
心肺脑复苏护理进展论文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194-01【摘要】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护理技术。
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能,明确护士在cpcr中的角色,及时了解cpcr新动态,以便护士在cpcr过程中及时准确地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护理心肺脑复苏(cpcr)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一项护理急救措施。
包括心肺复苏(cpr)和脑复苏。
2010年aha cpr指南将成人的生存链从过去的4个增加为5个,即在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的基础上,把心搏骤停(ca)后的治疗列入生存链第五环,以cpr为基础,脑复苏为重点,强调cpr的目标是出院存活率。
这五个环节紧紧相扣,任何一环的削弱或缺失都会使生存机会丧失。
护士在cpcr的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医护默契配合、操作正确熟练,保证在很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cpcr,以提高cpcr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近年来cpcr的护理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和认识,现综述如下。
1 判断与复苏对于心跳骤停后能否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和复苏成功,取决于护士(目击者)能否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
2 胸外心脏按压2010年aha心肺复苏新指南虽然未对30:2的按压通气比作更改,但要求首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是缺乏医学训练的目击者仅做胸外按压即可。
3 人工通气方法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人工呼吸首选口对口人工呼吸,由于人们对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能有所顾忌,所以推广使用口咽吹气管。
4 电除颤早期除颤为5个生存链中重要的一环,一旦进行cpr或即将进行cpr,护士应提前或尽快做好除颤前的准备工作。
5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5.1 亚低温治疗的依据:成功的心肺复苏不仅仅是自主循环恢复(rosc),最终目的是保护或尽可能恢复脑功能。
心肺脑复苏技术及护理

心肺脑复苏技术及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护理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的关键是争取时间,要求在4~6分钟内迅速进行心肺复苏,复苏开始越早,抢救成功率亦越高。
心肺脑复苏过程分为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和延续生命支持3个时期。
由于心肺脑复苏是一连续和系统的急救技术,以上三期不能截然分开,须密切衔接并不间断地进行。
1.基础生命支持(I期复苏或初期复苏)主要是就地进行徒手抢救,包括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3个主要步骤,目的是维持基础的生命活动,延缓机体耐受临床死亡时间。
(1)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最重要的措施。
病人意识丧失后,可因舌根后坠、呼吸道内分泌物或异物阻塞气道而影响心肺复苏。
开放气道的方法有:①仰面抬颈法:病人平卧,救护者一手抬起病人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肌侧下按病人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抬起,气道开放;②仰面举颏法:病人平卧,救护者一手放在病人前额,并用手掌向下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手指放于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上举,头部后仰的程度以下颌角与耳垂间连线和地面垂直为正确位置;③双手抬颌法:抢救者用双手同时将病人的左右下颌角托起,使头后仰,并使下颌角前移即可。
(2)人工呼吸:气道通畅后,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用手法或机械等人工方法使气体有节律地被动进入和排出肺脏,以保障机体氧的供给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呼吸复苏中最简单、及时、有效的方法。
抢救者用压前额那只手的拇指和示指捏住病人的鼻孔,另一手将病人口唇张开,深吸气后紧贴住病人口部用力向内吹气,看到病人胸廓抬起方为有效。
随后松开鼻孔,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病人借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排出肺内二氧化碳。
开始时先连续进行3~4次充分吹气,以后依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进行。
吹气频率:成人14~16次/分,儿童18~20次/分。
婴幼儿30~40次/分。
心肺脑复苏技术的新进展

一般仅推荐用于室颤/室速(VF/VT)型心脏停搏在, 而心脏无收缩或电—机械分离(Electromechanical dissociation/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包括EMD、心室自主节律、室性 逸搏心律、除颤后心室自主节律和缓慢的无脉搏 心律。心超显示无脉伴电活动的病人,往往可见 微弱的心脏机械活动,这种机械活动太微弱,以 致于不产生可测的血压和脉搏。 用法:40IU静注或皮下注射一次,适用心脏 停搏时间较长者。有报道心脏停搏40分钟后,仍 能恢复自主循环。另有报道,发现复苏后存活者 血中血管加压素浓度大于死亡者。
②利多卡因:适于治疗单向型室速,剂 量1~1.5mg/kg静注,3~5分钟或5~10分 钟重复,1~4mg/min静滴,最大剂量 3mg/kg,>1h静滴。 ③硫酸镁:适用于尖端扭转型室速,剂 量1~2g静注。治疗尖端扭转型室速时,应 同时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病因治疗。
4、碳酸氢钠:不适用于CPR早期。由于CPR早期 处于低灌流状态,此时在组织中很少产生CO2, 胸外按压是恢复灌注的主要方法,也是纠正酸中 毒的主要途径,而且早期较低的PH并不影响复苏 结果。 早期(<5min)应用指征:原有代谢性酸中毒 存在,高血钾,特殊中毒(阿司匹林或三环类抗 抑郁药中毒)病例。 当停搏时间较长(>10min)应用肾上腺素的同 时并用碱性药物可减少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不利作 用。
2、血管加压素(Vas会议新推荐的药物。是一种天然 的抗利尿激素,当大剂量运用远远超出正常 体内含量时,具有强力的利尿作用。其对外 围血管的收缩作用远大于EN,但副作用远小 于EN,也无抗利尿作用。由于其半衰期长 (10~20分钟),而EN为3~5分钟,因此, 成人复苏时一般推荐一次剂量为40u,若无 效,观察10~20分钟后,可以用第二次,但 目前临床上都只用一次,以后可改用EN。
心脑肺复苏治疗进展

心脑肺复苏治疗进展作者:童锡宝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摘要:患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是临床上最为紧急的情况,恢复患者的心跳和呼吸是临床抢救的基础和重点,临床称之为心肺复苏。
随着临床对心肺复苏的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而在心肺复苏之后,患者能否存活的第二个关键条件是缺氧损害程度以及临床抢救是否及时正确,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能否及时的恢复是患者能否存活的关键之处,也就是说,不仅要做到心肺复苏还要做到心脑肺的全面复苏才能保证患者的存活。
心脑肺全面复苏对于患者的临床急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对目前心脑肺复苏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研究,以便为临床进一步研究心脑肺复苏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脑肺复苏;存活率;研究心脑肺复苏是临床抢救的基础,只有患者的心脑肺全面进行复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临床抢救措施,因此,心脑肺复苏是保证患者存活的基础条件[1]。
近年来,心脑肺复苏的临床研究逐步深入,使临床心脑肺复苏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促进了患者的抢救成功。
本文以下就对目前心脑肺复苏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研究。
1导致患者进行心脑肺复苏的临床原因临床上需进行心脑肺复苏的情形主要包括,其一是由于本身疾病的恶性发展所导致的结果,主要的疾病有心源性疾病和非心源性疾病两大类,这两大类疾病的急性发作或者是恶性发生均会导致患者产生恶性结果[2]。
其二是意外事故导致的恶性结果,主要包括电击、外伤、溺水、药物过敏或者是中毒,手术、麻醉等等,这些意外事故均是突发性的,较为突然和剧烈,此类情形在临床属于少数,但是往往一旦发生就较为严重[3],需要临床给与足够的重视。
其三是由于其他类原因导致的恶性结果,需要进行临床抢救的。
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是导致患者心跳停止,并且同时具有下列情形的就需要进行心脑肺复苏急救,其一是患者的心排血量降低[4];其二是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5];其三是患者的冠状动脉灌注减少[6];其四是患者的心律失常[7]。
成人院内心肺脑复苏术的研究及护理进展

场情况灵 活掌握 , 因地适宜 、 随机应变 . 拘泥 于某种 不
抢救程序 。 如果是在医院内发 生的患 者 , 救护人员对其
ss m, MS )C R、 yt E S 、 P 早期 心脏除 颤 、 e 早期 高 级生命 支 持( v n e f sp ot C S, 固 A I 果 : 极 a a cdle u p rA I)  ̄ d i , O C S效 积 脑复 苏 。C C P R理 念和 治疗 手段 在不 断发展 , 为医 作 护工 作者 必须 不 断更 新 知识 ,掌 握 C C 的基本 知 PR 识、 操作方 法 和护理 , 断提 高抢救 的成 功率 。现 对 不
C C 中的研究 进展 及护 理综 述如 下 。 PR
1 CP GR 的程序
病情 比较 了解 , 更能准确选择抢救程序 。 对有 明确病 因
造成 的呼吸道梗阻 、 窒息 或呼吸衰竭而导致 的呼吸 、 心
搏骤停或 尚存临终心跳者 , 应优先选择气管插管 。 因为 原发性呼吸停止后 ,心脏仍 可在数 分钟 内得到 已氧合 的血液供应 .大脑及其他脏器也同样可得到数分钟 血 供, 此时立 即行气管插 管通气 常可防止心脏 发生停 搏。
能。 应用 C C P R后 的 患者 能 维 持较 好 的 心 、 、 功 肺 脑 能 并 能 有 较 长 的生 存 时 间 【。 由于 早期 心肺 复 苏 ¨
fado p l o ayrssi t n C R cri— um n r uct i , P 1的 根本 目的 在 e ao
素 。经过 5 0年 的不 断更 新 , 最新 的 ( 0 0心肺 复 苏 ( 1 2 与心 血管 急救 指南 》 消 了“ 听二 看三 感 觉 ” C R 取 一 ,P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摘要:复苏学是研究导致机体氧输送突然停止或接近停止的病理状态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发生机制和急救治疗的一门科学。
这种病理状态严重影响心、肺和脑的功能,它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复苏学尤其强调发生机制、全身缺氧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现代心肺复苏方法在急诊医学、心脏学和麻醉学等多个学科都是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现代心肺复苏方法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挽救了众多人的生命,1956年除颤器的发明,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应用及1960年胸外按压的应用均大大推进现代心肺复苏学的迅速发展。
现就近年来我国心肺复苏的某些进展作一介绍。
复苏程序的争议心搏骤停患者临终前出现濒死呼吸(抽泣样叹气)对通气有代偿作用,故认为心搏骤停现场急救应以胸外按压为主,不需要做口对口呼吸。
一些学者提出心肺复苏的ABC顺序应改为CAB顺序,即胸外心脏按压、气道开放、人工呼吸。
虽然CAB是可取的复苏步骤,但建立人工气道必须及时,C与AB间隔时间应≤5min。
对未被目击的心搏骤停的患者复苏时不宜应用CAB顺序,应用传统的CPR顺序。
生存链的概念美国心脏协会用“生存链”这一名词来描述这一过程,包括4个相互依赖的环节: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基本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社区内的生存链已意识到,需要通过改善社区ECC 体系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1992年指南提出了“生存链”的基本概念,这一方法在复苏和ECC中得到了成功的证实。
如评价院内心脏猝死预后的Utstein指南;用来检查儿童病人心肺急症的方法,都根据“生存链”的概念得到了发展。
各个社区应该为院外危重病人不断完善及优化其救治系统。
1992年指南中描述了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是降低急性心脏病有关的死亡率的一系列行动中重要的环节,这与Liaison国际复苏协会1997年所推荐的方法相一致。
心肺复苏的进展

心肺复苏的进展心肺复苏的进展(New Concepts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深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任永功心肺复苏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圣经年代,然而现代复苏则从1966年开始,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和国家研究会拟定心肺复苏的执行标准。
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为一室颤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进。
1958年美国Peter Safar发明了口对口呼吸法,经实验证实此法简单易行,可产生较大的潮气量,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
1960年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
199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修订了心肺复苏指南,提出了ABC的急救程序。
1999年9月7~9日第五次Wolf Creek复苏学专家会议在美国Rancho Mirage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各国专家58人,讨论了有关CPR多个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心脏紧急救治和心肺复苏国际指南2000”修订会议。
第一、二次会议相继于3月23~26日及9月25~29日在美国Dallas举行,全面祥尽讨论有关“指南”的各个方面。
CPR详细操作的指导方针已经形成公式和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2005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公布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标准(简称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该指南对心脏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大量修订,提出了尽量缩短查体时间,保证CPR质量,并特别强调了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意义。
围绕这一核心,新指南对于2000年指南的许多问题作了改进和更新。
第一节心跳骤停一、心跳停止的分类(一)、心搏停止或称心室停顿:心脏大多数处于舒张状态,心室完全丧失收缩活动,心电图上无任何心室激动波可见或呈一条平线。
(二)、心室颤动(室颤)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颤动。
心、肺、脑复苏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心、肺、脑复苏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心、肺、脑复苏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抢救措施,需要立即应用并优先完成。
以下是心、肺、脑复苏病人的标准护理计划:
1. 快速评估:立即进行初步评估,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循环和心脏情况。
2. 呼叫急救人员:立即通知急救人员并呼叫心肺复苏团队,确保有专业人员进行进一
步的抢救。
3. 开始心肺复苏:按照BLS(基础生命支持)或ACLS(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指南进行心肺复苏,包括人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
4. 维持气道通畅: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使用气管导管或面罩氧气等方法。
5. 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和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6. 给予适当的药物:如有需要,给予适当的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布地奈德等。
7. 支持循环功能:通过液体复苏和血液透析等手段,维持患者的循环功能。
8. 监测脑功能:监测患者的神经逻辑状态,包括意识水平、瞳孔反应和肢体活动等。
9. 提供家属支持:给予患者的家属情绪和信息上的支持,帮助他们了解患者的状况和
抢救过程。
10. 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一旦患者的状况相对稳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并制定进一步的治疗计划。
护理计划的具体内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和治疗效果。
同时,护理团队需要密切协作,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2024年心、肺、脑复苏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2024年心、肺、脑复苏病人标准护理计划导言:心肺脑复苏是指对于心肺脑功能停止或临床抢救所需的紧急心肺复苏和脑复苏措施,是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文通过对2024年心、肺、脑复苏病人标准护理计划的详细介绍,旨在提高对心肺脑复苏病人的护理水平,提高抗复苏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一、护理目标:1. 快速、准确地评估病情,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2. 确保病人氧供,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代谢功能;3. 缓解病人疼痛,保持病人的舒适感;4. 提供心理支持,减轻病人和家属的紧张情绪;5.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
二、护理措施:1. 快速反应:发现心、肺、脑复苏病人后,及时向医生或护理主管报告,寻求专业的帮助,启动复苏流程。
2. 评估病情:迅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并记录相应的数据,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3. 管道畅通:确保病人的呼吸道畅通,清除可能的梗阻物,如呕吐物、分泌物等。
并及时行人工气道置入,辅助通气,维持呼吸功能。
4. 心肺复苏: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包括按压胸骨、肺复张、电除颤等。
根据抢救指南及时对心脏按压、人工通气、生命征象监护进行评价并调整,达到心脏按压深度、频率和通气时机的标准。
5. 心电监护:使用心电监护仪对病人进行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心电图变化,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6. 氧气供应: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氧气供应。
根据病情调整氧气流量,及时更换氧气瓶,防止氧气不足。
7. 血流维持:通过静脉通路给予液体,维持患者的血容量,防止休克发生。
8. 药物应用:根据医生的指示合理应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素、阿托品、普鲁卡因胺等,调整剂量和给药速度,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
9. 体温调节:对于高热病人,采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法,帮助病人降低体温,防止高温对身体造成损伤。
10. 疼痛管理:及时对病人进行疼痛评估,采取相应的疼痛缓解措施,如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治疗,保证病人的舒适感。
心肺脑复苏术的研究及护理进展

心肺脑复苏术的研究及护理进展由于早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故医护人员逐渐把早期心肺复苏CPR 扩展为CPCR。
心肺脑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复苏技术。
它能保护和恢复患者大脑功能,应用CPCR 后的患者能维持较好的心、肺、脑功能并能有较长的生存时间[1]。
1992年10月,美国心脏学会发布了“生存链”的新概念。
它由4个环节组成,即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CPR、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CIS)[2],巩固ACIS 效果;积极脑复苏。
迅速准确判断并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min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3]。
据统计,大约70%的心脏停搏发生在医院外[4];院内病人心脏骤停发生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的[5]。
无论是院前或院内的CPCR,护士心肺脑复苏的熟练程度决定着抢救的成败。
笔者就CPCR 中的研究进展及护理综述如下。
1 CPCR 的流程1.1 将A- B- C改为C- A- B 2010年10月颁布的《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2010 指南”)将A- B- C改为C- A- B:尽管胸外心脏按压的提出和实施已有50 年,但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进行心肺复苏。
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是传统的A- B- C程序,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
施救者在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6]。
研究表明,胸外按压延迟1 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下降10%。
2010 指南推荐将心脏骤停救治程序更改为C- A- B,建议尽快开始胸外按压,缩短通气延误时间。
重症医学科患者心肺脑复苏术后护理常规

重症医学科患者心肺脑复苏术后护理常规
1.病情观察。
(1)必须密切观察心电变化,随时对症处理。
(2)观察中心静脉压变化:可进一步了解低血压的原因,决定输液量,指导用药。
(3)观察末梢循环的变化:以补充了解循环功能的好坏。
(4)观察意识变化
2.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呼吸道管理,注意呼吸道湿化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管理好呼吸机:注意吸入氧的湿化,控制吸氧浓度及流量,调整好潮气量和呼吸的频率。
(3)气管切开的护理:更换敷料,观察有无导管堵塞、松脱,是否有通气过度或不足等现象。
(4)脑功能监测。
(5)肾功能监护:记录每小时尿量。
(6)防治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和器械物品的消毒。
注意口腔、五官护理,预防溃疡和炎症的发生,根据病情,勤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和继发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进展【关键词】心肺脑【摘要】心肺脑复苏(CPCR)护理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护理技术。
急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明确护士在心肺脑复苏中的角色,及时了解心肺脑复苏的新动态,帮助护士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及时准确地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护理心肺脑复苏(CPCR)护理是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一项护理急救措施。
成人的生存链体现在4个“早期”即(1)早期识别、求救;(2)早期CPCR;(3)早期电除颤;(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1]。
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环的削弱或缺失都会带来生存机会的丧失。
护士在CPCR的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医护配合默契、操作正确熟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进行CPCR,提高CPCR 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2]。
近年来对CPCR的护理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和认识,现综述如下。
1 判断宜简而快,心前区扣击宜慎对于心跳骤停后能否迅速进行复苏术和复苏成功,取决于护士(目击者)能否快速、正确地作出判断。
目前判断的依据以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为准[3]。
方法可通过摇动其双肩或大声呼唤来判断有无反应,如患者意识不清、呼吸及颈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进行复苏术,决不能等其他检查和症状出现或离开患者去呼叫医生、取抢救器材。
心前区扣击可使部分患者的心律复转,但这种方法只能由经过训练的人员实施。
叩击一次不成功,应立即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2 正确选用几种人工通气的方法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人工呼吸首选口对口人工呼吸,由于人们对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能会导致传染病的传播而有所顾忌[4],所以目前正在逐步推广使用口咽吹气管[5]。
将“S”型口咽吹气管从患者舌上方压入后做180°翻转,放置于中央位置,直至通气管前端开口面对声门。
同时可防止牙唇部紧闭阻塞呼吸道,又可直接接面罩给氧或接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如为院内猝死患者应及早行气管插管连接气囊加压给氧或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2000年心肺复苏指南》指出:无论成人单人或双人CPCR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均为15∶2 [6]。
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比例远优于5∶1,而且得到了国际性的认可。
3 主张增加胸外心脏挤压的幅度和频率在人工呼吸约5s后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根据胸泵学说或心脏泵学说均已证明增加压迫强度和压迫次数,可增加脏器的血流量,提高抢救效果。
压迫强度以能触到周围脉搏搏动为宜,挤压频率确定为100次/min [7],这一频率使复苏成功率提高25%。
研究表明挤压频率>80次/min和<120次/min时其血流量最理想。
下压和放松周期各占50%。
下压或放松时手部不能离开胸壁,忌跳跃或冲击式按压,否则易出现肋骨骨折[8]。
4 主张心肺复苏(CPR)时加用腹部反搏IACCPR时加用插入式IAC是一种有利于心脏骤停患者自然循环恢复的手法操作。
在进行标准CPR时,加用IAC可显著提高医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且未发现与之有关的并发症。
方法是在进行标准的CPR时,由另一位救护人员在CPR舒张期进行腹部按压。
术者将手指伸开,手掌置于脐上,一手覆盖于另一手之上,腹部按压的速率与胸部按压相等,交替进行(即1∶1),按压力为(13.3±2.66)kPa,在开始第1min,将一个带有血压机气囊置于患者腹壁上,有助于体会按压的力量是否适宜。
IAC可能作用机制主要是可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及冠状动脉灌注压从而提高心脏自然循环的几率,增加静脉回流,启动胸泵机制,起到改善复苏作用[9]。
在CPR时插入IAC将使按压速率相当于单纯CPR的2倍,且无单纯增加CPR按压频率影响心充盈、心搏量减少的不足,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5 尽早施行电除颤尤为重要临床实践及研究表明除颤越早越好[10],早期除颤为4个生存链中最重要的一环。
如为院内患者且心电监护提示确诊心脏骤停为心室颤动所致时,应即刻行体外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复律,护士应尽快做好除颤前的准备工作[11]。
首次可用200W/s电功率,不成功时第2次可用200~300W/s,如有必要行第3次电击应采用360W/s [12]。
如果能在心跳骤停3min内进行除颤,病人的生存机会胜过其他治疗。
除颤如延误1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13]。
因此尽可能早地进行电击除颤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6 优选给药途径及穿刺部位在CPCR中药物注入途径有心内、静脉及气管内。
目前优选上腔静脉系统,其安全、方便且疗效与心内注射相近。
护士应在3min内迅速开放两条静脉通道。
实践证明用一次性浅静脉留置套管针开放静脉通道,可使复苏给药不易渗漏而快速顺利进行[14]。
护士应熟练掌握此项护理操作。
穿刺部位优选手肘部静脉,此处血管粗大易于穿刺成功且不影响CPCR的进行,药物到达心内路径短、发挥作用快。
在静脉通道未建立前可迅速从气管内给药,其剂量为静脉注射量的2~2.5倍[15]。
7 亚低温是促进脑复苏的主要护理措施复苏成功的关键在于脑复苏,CPCR最重要的目的是防止、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促进患者意识恢复。
20世纪80年代末始人们注意到亚低温(33℃~35℃)对脑细胞的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脑部温度降低1℃,脑细胞代谢就降低6%~7% [16]。
护士应在5min内(最晚不超过半小时)予患者头部置冰帽和冰敷体表大血管行经处及配合人工冬眠等[17],使最初24h内直肠温度不高于30℃~32℃。
对不能立即复苏者应持续低温3~5天,至中枢神经系统皮质功能开始恢复时,即以听觉恢复为指标,然后逐步停止降温,让体温自动缓慢上升,决不能复温过快。
8 CPCR中对几种药物应用的新认识8.1 主张首选、较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素近年来国内外一致公认肾上腺素是CPCR的首选药,它具有增加心肌和外周血管张力,兴奋心室高低起搏点,使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而改善心肌缺血作用,使心室由细颤变为粗颤,极大提高复苏成功率[18]。
主张在CPCR早期(5min内)使用十分成功。
成人开始5mg,2min后追加2mg,累积剂量为16mg,以静脉给药为好。
8.2 碳酸氢钠应延时、间歇、慎用在以往的教科书上强调护士应及时准备碳酸氢钠,目的在于消除心跳骤停时代谢性酸中毒的损害作用。
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心跳骤停后最初10min内主要是呼吸性酸中毒,而不是代谢性酸中毒[19]。
经验证明在CPCR期间用碳酸氢钠最大的缺点是不提高除颤成功率,也不增加短暂心搏骤停的存活率,还有增加主动脉舒张压和使右房压升高的缺点,从而使冠状动脉灌注压下降,降低CPCR的成功率,还可使外周血pH值提高而使氧解离曲线左移,抑制氧在组织末梢的释放。
主张在心脏骤停时间短且无明显的酸中毒时不宜使用,只是在心搏骤停超过10min或常规CPCR10min后待有效循环建立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才考虑间歇使用[20]。
8.3 建立静脉通道时不应选用含糖液体近年来研究发现,应用含糖液体可使心跳骤停存活者的神经病学结果恶化。
由于心跳骤停后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机体在应急情况下,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和外源性儿茶酚胺的作用,血糖生成增加和组织利用降低导致血糖水平增高。
复苏期间糖代谢主要是酵解过程致酸性产物增多,脑组织酸中毒。
而高糖血症可能对大脑不利,因此,应注意选用pH值在6~6.8的林格液或生理盐水,以免血糖进一步升高不利于脑复苏。
9 重视复苏后的护理观察在施行CPCR的同时,护士应及时正确观察病情:(1)维持有效循环;(2)加强呼吸的管理,监测血气分析;(3)CPR后最常见的损害是脑水肿。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局灶性或全身性抽搐及抽搐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监测意识状态,观察瞳孔大小及固定与否、对光发射存在与否,可及早发现和防止脑死亡的发展过程;(4)注意尿量、尿比重,必要时留置尿管,记录单位时间内的尿量,以利对肾功能的预测和估计;(5)注意水电解质和营养的供给;(6)积极防止各种感染。
大量实践证明,在呼吸、心搏骤停后4min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有50%的存活率;4~6min开始复苏者有10%的存活率;而超过10min开始复苏其存活率仅为4%。
因此只有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熟练使用各种急救器械,医护配合,复苏才能快速有效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取最佳复苏时间。
参考文献1 邓跃林,周利平.对心肺复苏新概念的再认识.中国医师杂志,2002,4(2):127.2 王秋,谰汝云,张静,等.现场心肺复苏的护理要点.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3,2(12):60.3 刘婧,狄丽哲.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3,17(12):1429.4 朱翠萍,黄爱梅.心肺复苏的新进展及护理.护理研究,2003,17(1):17.5 王春菊,蒋鹏.心肺复苏中的若干护理进展.中华当代医学,2004,2(2):25-26.6 陈永强.心肺复苏概要.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55-558.7 伞野善子,王莺,李寅.心肺复苏及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1):25-26.8 张月兰,张纪娜.心肺复苏四例成功护理体会.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2002,16(3):235.9 刘亚琴,田爱民,杨海英,等.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6):428.10 曹华,廖崇先,陈道中,等.围手术期心搏骤停复苏成功43例.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6):401.11 李彩霞,韩玉洁,王超.浅谈心肺复苏在急诊科的运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3):377.12 太田祥一,吴坤,吴媛.心肺复苏术.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6):277-278.13 蒋键.世纪之交心肺复苏回顾与展望.世界医学杂志,2000,4(11):4.14 陆小惠.心肺脑的复苏及护理.现代护理,2002,8(7):554.15 王一堂.心肺复苏.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5-88,262,102.16 丁海燕.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因素探讨.护士进修杂志,2001,16(2):98.17 李学荣.心肺脑复苏的护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6):427-428.18 郭成军,胡大一.心搏骤停急救术的新进展.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1998,4(1):94.19 陆一宁.心肺脑复苏护理新进展.医学文选,2003,22(5):748.20 刘月霞.对心肺复苏时首选药物新认识有何进展.中国医刊,2000,35(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