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第3号
(财务内部管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WORD快速定位版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目录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1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1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1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1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1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1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1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1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1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组织架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第三部分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9号

第三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9号第三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四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第五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第六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第七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第八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第九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第十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第十一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主要内容学习与应用范式。
(1)为什么要规范?(2)至少应关注哪些风险?(3)如何控制风险?——控制点与关键控制点是哪些?(一般与决策流程或业务流程相关)——控制风险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达到目标?第三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节该指引的现实与长远意义一、意义一个企业主要靠什么才能长久保持成功呢?主要靠制度!这个制度就是现代企业制度。
它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现代企业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组织架构问题(1)一个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应当具备科学完善的组织架构。
(2)组织架构是企业内部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活动、促进信息沟通、强化内部监督的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
(3)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从组织架构开始。
2、那么什么是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换句话说,一个现代企业,无论是处于新建、重组改制还是存续状态,要实现发展战略,就必须把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放在首位或重中之重。
否则,其他方面(现代企业制度、防范化解风险与实现企业战略等)都无从谈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第一节总则一、人力资源应用指引的目的及依据为了引导企业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制定本应用指引。
二、人力资源应用指引的基本目标本应用指引所称的人力资源包括岗位职责和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培训、离职、考核、薪酬等一系列有关人事的活动和程序。
企业至少应当关注涉及人力资源的下列风险:(1)人力资源政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2)人力资源需求计划不合理,岗位职责安排不科学,可能导致企业无法获得经营管理所需员工。
(3)员工业务能力或者道德素养无法满足所属岗位要求,可能导致企业目标无法实现或者发生欺诈、舞弊等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4)人力资源考核政策和薪酬制度不合理,可能导致企业员工流失或者业绩低下。
三、人力资源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企业在建立并实施人力资源政策控制过程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1)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应当明确规范,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应当科学合理。
(2)招聘及离职程序应当规范,人员聘用应当引入竞争机制,培训工作应当能够提高员工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
(3)人力资源考核制度应当科学合理,应当能够引导员工实现企业目标。
(4)薪酬制度应当能保持和吸引优秀人才,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薪酬发放标准和程序应当规范。
第二节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一、岗位职责(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结构在企业中,常见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是按职能分工设计的。
一般以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劳资关系等职能为基础,构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的结构,每一个职能领域有一个主管对人力资源经理汇报工作,人力资源经理向负责行政和人事的副总裁汇报工作。
1.人力资源部经理职责(1)制定公司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3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3号——业务外包》38

加强业务外包管理防范业务外包风险——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所称的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通常包括研发、资信调查、可行性研究、委托加工、物业管理、客户服务、IT服务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及国际产业分工呈细化趋势,我国业务外包市场必将有较大发展。
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财政部研究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对于规范业务外包行为,防范业务外包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业务外包流程业务外包流程主要包括: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审核批准、选择承包方、签订业务外包合同、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活动、业务外包过程管理、验收、会计控制等环节。
如下图所示。
该图列示的业务外包流程适用于各类企业的一般业务外包,具有通用性。
企业在实际开展业务外包时,可以参照此流程,并结合自身情况予以扩充和具体化。
业务外包基本流程图二、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一)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是指企业根据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业务外包管理制度,结合确定的业务外包范围,制定实施方案。
该环节的风险主要是:企业缺乏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导致制定实施方案时无据可依;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未明确业务外包范围,可能导致有关部门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将不宜外包的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实施方案不合理、不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或内容不完整,可能导致业务外包失败。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根据各类业务与核心主业的关联度、对外包业务的控制程度以及外部市场成熟度等标准,合理确定业务外包的范围,并根据是否对企业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对外包业务实施分类管理,以突出管控重点,同时明确规定业务外包的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第4号

第3号——人力资源1、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的风险是(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
2、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分工设计的依据是(职能)。
3、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目标的根据是(发展战略)。
4、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的风险是(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5、企业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应体现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6、负责制定公司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的是(人力资源部经理)。
7、下列哪个选项包括岗位职责和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培训等一系列有关人事的活动和程序(人力资源政策)。
8、人力资源需求计划的制定根据是(人力资源总体规划)。
9、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离职前除了做工作交接还要(离任审计)。
10、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进行监控的机构是(战略委员会)。
11、决定公司提供给员工的福利和服务的岗位是(薪酬管理)。
2、对于高级人才和尖端人才,比较适合的招聘渠道是()。
猎头公司判断题1、企业对考核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员工,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直接解除劳动合同。
(错误)2、企业的选聘人员试用期期满考核结束后方可正式上岗。
(正确)3、建立人力资源发展目标应当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预测。
(正确)4、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露。
(正确)5、企业的人力资源仅包括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错误)6、企业选聘人员应当实行岗位回避制度。
(正确)7、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
(错误)3、企业无需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因为开发成本较高。
()错误4、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源建设,不论成本有多高都要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不惜一切代价挖到企业所需人才。
()错误5、企业确定选聘人员后,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用工关系。
()正确6、企业的人力资源计划与企业的战略计划互不干涉,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不需要战略计划,战略计划的制定也不需要人力资源计划。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一、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是指企业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雇佣的各类人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
其实质是企业组织中各类人员的智力和体力的总和。
它有助于创造财富,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并可供企业组织使用。
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至少在以下方面:第一,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
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二,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机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优秀人才已成为激烈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人力资源在提高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来看,人力资源都是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因素。
人才就是效率,人才就是财富。
无数事实证明,企业的生存和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
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机制和体系,我们就能团结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而不懈努力。
“百年老店”之所以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在于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以及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作有效、积极进取的精英团队。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优秀的人才队伍,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才不断增强,才能在竞争中继续保持长期的发展优势。
第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
【例2】深圳华为公司的成功就是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支撑的鲜活例证。
该公司七大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二条指出,“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
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我们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
”该公司坚持“人力资本的增值大于财务资本的增值”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视人才,但不迁就人才,注重人的素质、潜能、品格、学历和经验,推动员工教育,在人才使用、培养与发展上按照双向选择原则提供客观且对等的承诺,工资、奖金、福利、保险等分配不搞平均主义,与绩效、能力、贡献挂钩,员工不搞终身雇佣制,中高级主管实行职务轮换政策,等等。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WORD快速定位版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目录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1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1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1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1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1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1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1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1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1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组织架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可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明确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应当明确。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程序应当合法合规,其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应当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
第五条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六条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WORD快速定位版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WORD快速定位版————————————————————————————————作者:————————————————————————————————日期: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目录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1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1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1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1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1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1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1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1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1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组织架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word(完整版)全部18个应用指引

附件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可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明确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应当明确。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程序应当合法合规,其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应当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
第五条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六条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WORD快速定位版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目录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1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1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1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1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1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1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1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1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1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组织架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WORD快速定位版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目录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1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1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1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1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1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1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1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1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1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组织架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指引(3)

附件3: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了标准注册会计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根据?企业内部控制根本标准?、?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根本准那么?及相关执业准那么,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第三条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
按照本指引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根底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第四条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为发表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提供合理保证。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第五条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以τ简称整合审计)。
在整合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以同时实现以下目标:(一)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其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
(二)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其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
第二章方案审计工作第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恰当地方案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工程组,并对助理人员进行适当的督导。
第七条在方案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以下事项对内部控制、财务报表以及审计工作的影响:(一)与企业相关的风险。
(二)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概况。
(三)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特点和资本结构等相关重要事项。
(四)企业内部控制最近发生变化的程度。
(五)与企业沟通过的内部控制缺陷。
(六)重要性、风险等与确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相关的因素。
(七)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初步判断。
(八)可获取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的证据的类型和范围。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DOC44页)

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名目1、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2、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2号——开展战略3、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4、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5、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6、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7、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8、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治理9、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10、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11、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工程12、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13、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14、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15、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16、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治理17、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18、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企业内部操纵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开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和?企业内部操纵全然标准?,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以下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开展战略。
〔二〕组织架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依据国家有关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那么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不离,形成制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第三章人力资源的使用与退出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录(任)用的各种人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
第三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一)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二)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露。
(三)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
第四条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根据发展战略,结合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预测,建立人力资源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能力框架体系,优化人力资源整体布局,明确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使用、培养、考核、激励、退出等管理要求,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章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第五条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制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完善人力资源引进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按照计划、制度和程序组织人力资源引进工作。
第六条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能力框架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重点关注选聘对象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意识。
企业选拔高级管理人员和聘用中层及以下员工,应当切实做到因事设岗、以岗选人,避免因人设事或设岗,确保选聘人员能够胜任岗位职责要求。
企业选聘人员应当实行岗位回避制度。
第七条企业确定选聘人员后,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用工关系。
企业对于在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掌握或涉及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或国家机密的工作岗位,应当与该岗位员工签订有关岗位保密协议,明确保密义务。
第八条企业应当建立选聘人员试用期和岗前培训制度,对试用人员进行严格考察,促进选聘员工全面了解岗位职责,掌握岗位基本技能,适应工作要求。
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者,应当及时解除劳动关系。
第九条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关心员工职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体员工的知识、技能持续更新,不断提升员工的服务效能。
第三章人力资源的使用与退出第十条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以此作为确定员工薪酬、职级调整和解除劳动合同等的重要依据,确保员工队伍处于持续优化状态。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切实做到薪酬安排与员工贡献相协调,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制定各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员工定期轮岗制度,明确轮岗范围、轮岗周期、轮岗方式等,形成相关岗位员工的有序持续流动,全面提升员工素质。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员工退出(辞职、解除劳动合同、退休等)机制,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确保员工退出机制得到有效实施。
企业对考核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员工,应当及时暂停其工作,安排再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安排转岗培训;仍不能满足岗位职责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解除劳动合同。
企业应当与退出员工依法约定保守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国家机密和竞业限制的期限,确保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的安全。
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离职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工作交接或离任审计。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定期对年度人力资源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总结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不足,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促进企业整体团队充满生机和活力。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一、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源泉。
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其核心和要义体现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力图实现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健全和实施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机制,企业可以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自主权,引进需要的人,淘汰富余的人,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灵活竞争机制,搞活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让优秀人才有用武之地,让他们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为企业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在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企业竞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角度,人力资源都是最活跃的、最有创造力的因素。
人才就是效率,人才就是财富。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
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机制和制度,才能凝聚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而不懈奋斗。
“百年老店”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在于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行有效、积极向上的精英团队。
可以说,正是因为拥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才不断增强,才能在竞争中保持长久的发展优势。
第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实现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
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在完善组织架构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之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要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
在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两者的关系中,发展战略决定了人力资源政策;反过来,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又对发展战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运行机制,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决策才不会失误;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运行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创造力,从事研究与开发;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才能激发全体员工为实现发展战略而不懈奋斗,最终确保发展战略有效贯彻落实,实现预期发展目标。
二、人力资源指引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指引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指引的必要性和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当关注的主要风险以及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使用和退出等,分为三章共十四条。
其核心是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切实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强化激励机制,增强人才活力,合理引进和开发人才,用好和盘活现有人才,强化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全面提升管理团队、专业技术人才和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切实做到使每位员工都投身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中。
决策层和执行层的高管团队建设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领域。
企业董事会成员和董事长是决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管理人员,其中,董事长的作用不可忽视。
决策层团队要具有战略眼光,具备对国内、国际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分析判断能力,要对同行业、本企业的优势具有很强的认知度。
决策层决策失误,很可能葬送企业的前程。
现代化企业要通过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促进企业决策层处于优化状态。
执行层通常是指经理层。
经理层应当树立的重要理念就是执行力。
企业科学的发展战略必须通过经理层强有力的贯彻实施才能实现;否则,再好的发展战略如果执行不力,也会导致经营失败。
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必须能够引进优秀的管理团队,其中,总经理人选至关重要。
近年来,大型企业不断创新引进优秀高管人才的方法,向国内外聘请职业经理人,就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一个从事实业且提供高科技产品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凸显专业技术人员团队的重要性。
此类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研发的积极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命脉。
企业对于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致力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能够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促进员工素质不断提升,使全体员工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甘愿为企业发展贡献终生。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风险人力资源指引按照优化人力资源的要求,明确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三个方面的重要风险。
(一)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决策层和执行层的高管人员。
如前所述,在现代企业中,决策层和执行层对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关注这一重要风险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牛鼻子”。
也就是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当通过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不断验证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工作能力和效率。
如果发现重大风险,或对经营不利,应当及时评估决策层和执行层的高管人员是否具备应有的素质和水平。
在对决策层和执行层高管团队的评估考核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胜任岗位工作的,应当通过有效方式及早加以解决,避免企业面临崩溃或走向消亡。
当然,也不完全限于高管人员,其他人员缺乏和过剩、结构不合理等,也可能影响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漏。
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掌握企业发展命脉核心技术的专业人员。
掌握企业核心技术或商业秘密,甚至国家秘密的专业人才,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资本”。
就实现发展战略而言,核心专业人才的流失,无疑会给企业的正常运作和长远发展带来巨大隐患,同时也会对人力资源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留住核心专业人才,企业要有容纳人才共同创造价值的企业文化和环境;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要知人善任,相信人才、依靠人才,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特别是,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不断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紧密结合企业技术攻关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开展各种专业培训等继续教育,帮助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补充、拓宽、深化和更新知识。
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做到以事业、待遇、情感留人与有效的约束限制相结合。
企业对于掌握或涉及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或国家机密的工作岗位的员工,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防止企业的核心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密,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