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第一课百家争鸣

第一课百家争鸣

6、2007年的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年,孔子的故 里——山东曲阜已经提前作好全球华人联合祭孔的 准备工作。届时曲阜三孔又将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 焦点,这些都说明儒家的一些价值观正在融入世界 文化的主流之中。 (1)孔子的主要道德观是什么?他的道德观反映了 怎样的历史背景? (2)“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 产。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 么重要意义? (4)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传统道德?
稷下学宫: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 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出现原因:社会大变革是根本原因。
1、生产力大变革 2、生产关系大变迁:井田制崩溃,奴隶制向封
建制过渡 3、政治变革: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社会 战乱 4、阶级关系变化:奴隶主衰微、新的地主、农 民、“士”阶层的出现 5、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 “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 空前自由; 意义:①奠定中国文化基础②形成中国的传统 文化体系③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庄子
①万物是相对的。“齐物论”
②逍遥的精神自由。认为世界是“我”的 产物③人生观方面,通过精神修养超越生 死
④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 彼 平社会现象 亦 一 有辩证法的思想,但抹杀了事物的区别、 是 界线,导致不可知论,有消极性。 非 , 此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 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 亦 一 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 是 “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非 。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在 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不变的 “道”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 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

第一课 百家争鸣 课件

第一课 百家争鸣 课件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关注民生等)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 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
你知道这些成语源自于哪部著作吗?
老子
小结: 孔子的贡献与成就
思想家: 仁和礼的学说(核心) 政治家: 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为政以德,取信于民(提倡“以德治 国”、民本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 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教育家: 设立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全面教育。
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整理六经。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 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
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
孔子在汉城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 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在柏林
思考探究
今天,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 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儒家思想在春 秋战国时代,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这是为什么呢?
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推行 孔子主张的社会基础 2,各诸侯国忙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图强,孔子 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与现实政治需要 不符。

21-22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步步高)

21-22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步步高)

[时空构建][主旨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透视(1)立足“唯物史观”,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状况,分析“百家争鸣”思维建模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2)梳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及韩非子等思想家的主张,构建“时空观念”;搜集图文史料,着眼“史料实证”探究“百家争鸣”的主张及意义。

(3)注重“历史解释”,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涵养“家国情怀”。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2)阶级基础: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文化基础: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出现了私人讲学。

2.概况(1)诸子百家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②这些学者和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学派代表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代表老子(春秋)庄子(战国)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墨子(战国) 商鞅、韩非子(战国)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素养解读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

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同文门
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 子的地方。在 中国,几乎是 每一个省府或 县城,都有 一 座孔庙,但是 规模最大的一 座在曲阜。
圣府大门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 称,是孔子嫡系长 期居住的府第,也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典 型建筑。
孔林
孔子及其家族的 专用墓,也是目 前世界上延时最 久、面积最大的 氏族墓地。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 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都
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以上材料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 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6分)
庄子 主观产物,“齐物”、“逍遥”(无所恃);把世
界万物看作相对的
法家
韩非子
变法革新;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形成原因 3、代表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⑵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 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百家争鸣(共32张PPT)

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百家争鸣(共32张PPT)

P17为什么法家在秦国会受到重视 •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 旧贵族,强化国君权力;同时,为 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 重的赋税,要求百姓服沉重的兵役、 徭役,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 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 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受到秦国 统治者的重视
1)主张“兼爱”、“非攻”
把“兼爱”称为“仁”,但和 提倡“平等博爱、热 孔子的“仁爱”不同:墨子则是 爱和平、反对战争” “博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2)提倡节俭,主张“节用”“节葬”
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 治者铺张浪费
“知已知彼, 百战不殆” “避实就虚” “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
者应运而生。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2)战国以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原因:后来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主张爱无差等,也很难在和平时期适应中国 的家族宗法社会
“百家争鸣”的影响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 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 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从思想发展的特点角 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 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老子崇尚“自然”, 主张“无为” 他认为:一切事物 都有对立面,如难 与易、长与短、祸 与福、强与弱,而 且对立的双方能够 互相转化。
老子主张“无为”; 意思是——事物是矛 盾对立的,但可以互 相转化;守静可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弱胜强。
积少成多、转败为胜、 无中生有、转危为安、 苦尽甘来、否极泰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A
34/35
1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 这反应了孟子 A.“仁政”思想 B.“民本”思想 C.“性本善”思想 D.“致良知”思想
35/35
27/35
9.以下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关键是“仁政”
28/35
10. 孔子概括“知天命”年纪是 A. 二十岁 B. 三十岁 c. 四十岁 D. 五十岁
D
29/35
11、孔子途经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苦。 问询后才知道,她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 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何不早些搬迁,妇女 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叹地对 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所以,他提 倡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11/35
(2) 荀子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 “性本恶” ④朴素唯物思想
17/35
你知道相关庄子成语有哪些
▪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 运斤成风 ▪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 题意讲解 无用之用 ▪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2/35
一、“百家争鸣”
2.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儒、道、 法、墨、名、阴阳、 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则称 “九流”) “诸子十家,其可观 者九家”-《汉 书·艺文志》

第一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 迅速发展;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 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 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井田制瓦解的根本 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 现。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 的所有权。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地主 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 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 (2)具有进步性: 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 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当时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诸侯割据争霸,社会秩序混乱,统治者为在战争中取 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孔子 “仁”的主张同样不能满足诸侯国君的需要。
哲学 政治 思想
思想 学说
学法指导
(1)切入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的产物;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演变规律:思想文化具有传承性、创新性;求同存异 互相批判、互相取代、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3)把握原则:先局部,后整体 1.局部:代表人物的核心主张、特点 2.整体:知识结构法、时间线索法、比较法、图表法等知识系统 化,整体化 (4)如何对待:珍视传统,古为今用 辩证取舍,发展创新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 《书》 、《礼》、 《乐》、《易》、 《春秋》等书籍, 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 将其言论编印成书, 曰《论语》。这成 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③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 《尚书》、《春秋》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政治、经济、文化)有利于打击旧制 度;建立封建制度。
3、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 ①法、术、势三派 理论来源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发展趋势 作 用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 而不能治天下。
四、墨家主张
1、宗旨、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2、主张: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3、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①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②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 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③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 ④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2、法家的代表人物 诸侯国 变法者 魏国 李悝 楚国 吴起 韩国 申不害 齐国 邹忌 秦国 商鞅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 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第一课 百家争鸣

第一课 百家争鸣

记者与放羊娃的儿子的对话 城里的记者采访放羊娃:你放羊为了啥? 放羊娃:为了赚钱! 记者:赚钱为了啥? 放羊娃:盖房子! 记者:盖房子为了啥? 放羊娃:娶媳妇儿! 记者:娶媳妇儿为了啥? 放羊娃:生娃! 记者:生娃为了啥? 放羊娃想了想:放羊!
认识:
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 的产物,或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 想文化的变革。
想一想
孔子当时为什么会那么气愤?体现了 孔子哪些思想?
推崇“仁”学说:
(1)爱人,要关心和爱护他人;
孔子说:“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2)要“克己复礼”。
崇尚以“礼”治理国家
主张以“德” 教化人民,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 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 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 首。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课标:
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
2.了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学派,以儒家学派为重点,深入分 析孔子思想。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众多。
代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争鸣:指不同的学术流派之间形成相互论争和批 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的现象。
4、墨家学派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思考探究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 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 治的理论武器。 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1课-百家争鸣PPT课件

第1课-百家争鸣PPT课件

2021
11
材料一
铁器使用 牛耕出现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出土)
材料二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注:隐瞒)其力 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也 。
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发吕展氏春秋》
材料三 据《春秋》所记,在二百五十余年的春秋时代中,战言争“侵频”繁者次,
言“伐”者二百一十二次,言“围”者四十次,言“战”者二十三次,……言 “取”言“灭”者,更不可胜计。——翦伯赞的《先秦史》 材料四 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021
9
(3)辩证: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 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P6 资料回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
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 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 免于痛苦。
2021
10
3、法家 韩非子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主张变法革新;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强调“法治”;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加强中央集权,君主掌握权力; 建立大一统专制的国家。
思想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奠定 基础 2021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7
道家 老子思想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
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
要顺应“道”而生活。
2021
8
(2)无为:老子在政治方面主张 “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 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 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 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第四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

第四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

孙 子
孙 膑
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提 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避实击虚”、“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等军事名言,著有 《孙子兵法》。
著有《 著有《孙膑 兵法》 兵法》。 主张“ 主张“事备 而后动” 而后动”。
“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主张有教无类、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 教育方面: 教育方面: 兴办私学, 结合;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五经: 五经 整理古籍: 整理古籍: :《诗》、《书》、《礼》、 春秋》 《易》、《春秋》
孔 子 (前551-前479 ) 前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 子路》 子路》 《论语·子路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之。 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 臣事君以忠。 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 《论语 八佾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卫灵公》 《论语·卫灵公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述而》 述而》 《论语·述而
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 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 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形成的原因
社 会 大 变 革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 百家争鸣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 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 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 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 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大批文士,为学 术繁荣提供了条件。
造相产想
和应物观 构的,念这 成社是是也 的会在一说 。 关它定明
系的的了 的物历: 基质史一 础条时定 上件代的 创和的思
的制变济化 。度化迅繁
形,速荣总 成奴发的之 的隶展局, 历制,面春 史度阶,秋 条瓦级是战 件解关在国 下和系社时 出封剧会期 现建烈经文
③对世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 上具有重要影响。
世界看孔子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 大文化名人之首。
2.“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 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3.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 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 宣言》。
(3)伦理观:“性本善”
材料一 “施仁政于民,省 刑罚,薄税敛。”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
四书: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
《易》《春秋》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4.早期儒学
(2)荀子

第一课百家争鸣

第一课百家争鸣

孟子(战国)
• 仁政学说 • 民贵君轻
与孔子合称“孔孟”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
阅读下列材料: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18
知识归纳:
①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信
• 以法治国 • 建立君主专制
集权 • 变法革新
法家
诸侯国 魏国 楚国 韩国 齐国 秦国 变法国 李悝 吴起 申不害 邹忌 商鞅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 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25
老子、庄子和道家
• 老子(春秋) • 各种事物都有对立
面,对立的双方能 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
庄子(战国)
•痛恨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乐天安命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庄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韩非与法家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提倡“仁” “礼”和“德治”;“因材施教” ,
儒家 孟子 战国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
老子 春秋 道家
庄子 战国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变法革新,

二 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

第一课百家争鸣填空

第一课百家争鸣填空

第一课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局面形成: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孔子的思想成就及贡献(1)政治思想:提出“”(核心)和“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的社会;他比较注重政治与人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______ ______”,注重人的。

(3)主要贡献:开创的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学文献“”堪称经典著作。

3.孟子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礼、。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的基础4.荀子思想(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二、老庄之学1.学派思想:以“虚无”的“”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主张(1)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思想。

(3)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4)消极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庄子主张(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

(2)“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故他主张“”。

4.总体评价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变法运动:以李悝和变法为代表。

2.总体特点:重“”、重“”、重“”。

3.集大成者韩非(1)思想特点:将“”、“”、“”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主要主张①加强,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②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主张。

第一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第一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老子因为姓李而交了大
运,到唐代因为皇家姓 李,又有唐玄宗的“做 了皇帝想登仙”,老子 此时仙气十足,竟被封 为“玄元皇帝“。但这 个老子,己不是我们要 谈的老子了,而是道教 的一个偶像。
2、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 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二、儒家
1、孔子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1)礼
何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 为 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 礼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 为政》 成贤街牌楼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先君周公制《周礼》曰: “则以观德, 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 ——《左传· 文公十八年》
(4)影响:
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
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
性恶论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尊王贱霸
人性论 性善论
三、道家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 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 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 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 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第一课 百家争鸣

第一课  百家争鸣

孔子思想体系的构建
2、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 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相传师承子思。著有《孟子》,文章说理 畅达,长于论辩。元代追封他为“亚圣”。
2、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
——思想主张
①政治主张:“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 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仁礼治国方案为什么 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1)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 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3、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 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 家。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韩非、李斯 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 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 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 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二、百家争鸣的表现
(一)仁义担当的儒家
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因 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春 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55 岁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 返鲁,专心执教。
(一)仁义担当的儒家
【拓展思考】“仁”和“礼”之间的关系
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
“仁”是内在的修养;“礼”是外在的规范。具备“仁”的内 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 好地践行“仁”的品德,二者相互制约。“隆礼”是儒学的表 层结构, “贵仁”才是它的思想核心。两者结合的方法是遵 循“中庸”之道。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百家争鸣》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百家争鸣》
时出现( C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的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的局面
孔子。
体现出“仁者爱人”。
材料一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材料一中的“子”是谁?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
思想?答案来源
作答内容 答案来源
——《老子》
《道德经》集中展现了 老子的思想,如对世界本原 的认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以及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等。
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 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 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 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法家:“以法治国”等法治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墨家:启示当今社会要平等博爱、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对构建和谐 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烟台中考]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沃
克发现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就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
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要么输。他意识到自己更
倾向于东方的价值观,并且成为老子的忠实粉丝。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和教育家,受后人敬仰。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为后人所发扬光大,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 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兼爱”是墨子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 墨子认为人人都相亲相爱,天下就能够安定; 人人都彼此交恶,天下就会混乱。这充分体 现了墨子的救世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父是武士两次建立战功,任陬邑大夫 随母移居阙里
时 代 背 景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 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 非王土”,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 •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打破官府垄断,文化教育下 移, “士”阶层崛起,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1、“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 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 C儒家“礼治” B墨家“兼爱” D墨家“非攻”思想
2、《墨子》一书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 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这反映了墨家讲求 A自我牺牲精神 B实际功利的精神 C事异备变的精神 D自然无为的精神
教育思想
教学、学习方 法
“有教无类”
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 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六艺:礼、乐、 “温故而知新” 射、御、书、数。 “当仁不让与师”
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 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3、表现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
孔 子
孟 子 仁政 思想
荀 子
老 子
庄 子
墨子 思想 特点
政治 思想 教育 思想
天人 关系 礼的 思想
哲学 思想 政治 思想
思想 学说
老子及其道家思想
(1)唯心哲学:老子的思想核心 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道”……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一位大夫,官至大司马,宫廷 内乱中被杀,其子为避被杀之祸逃到鲁国陬邑 (山东曲阜东南南辛镇)。孔子其父叫叔梁纥 (叔梁为字,纥为名)是当时武士,曾两次建立 战功, 任陬邑大夫,先娶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叫孟皮,孟皮脚有 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 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 子出生,名丘,字仲尼。他3岁丧父,随母移居 阙里,并受其教,家境贫寒,生活十分惨淡。17 岁又丧母,孔子服丧3年。
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 的实 际治理 中 ,百姓是尤 为重要的 力量。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 制禄,可做而定也。”孟子这段话认为 C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 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 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 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 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
(2)战国时儒家的发展
性善论(哲学基础) 仁政 (核心) 民贵君轻
儒学重要奠基人 “亚圣” 性恶论 礼法并施 朴素的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 儒家重要代表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集大成者 共 同 继 承 和 发 展 孔 子 的 儒 家 学 说
孟 子
思 想
评价
思想
荀 子
评价
影响: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 人民 、政事。” “民为贵,社 稷次之 ,君为轻。是故得乎丘 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 乎诸侯 为大夫 。” 《孟子· 尽心 下》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异
爱人 仁政 仁的思 想 民本思 为政以德 民贵君 想 轻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 水 性恶论
2、表现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
孔 子
孟 子 仁政 思想
荀 子
墨子 思想 内容
政治 思想 教育 思想
天人 关系 礼的 思想
• 墨家的兼爱,是所谓无差别的、普遍的爱,对于社会成 员一视同仁,彼此友爱; 儒家的仁爱,强调等级内的亲爱,一个社会被划分为不 同的社会等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这就是礼, 目标是“等级和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 成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演变
单元概述:
1、一条线索:一是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 到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演变过程; 2、掌握理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 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 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学习方法: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形成的原因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 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 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
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2、表现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
孔 子 政治 思想 教育 思想
孔 子 在 汉 城
孔 子 在 柏 林
1988年七十五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宣言”:“如果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 的智慧。”
• 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走出去" • • 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 越来越多,在把外国文化"请进来"的同时,中国文化还 需要"走出去"。得益于各国迫切希望了解和接触益渐崛 起的中国的客观需要,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汉语热"。 2007年12月11日至12日第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北 京召开。从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 在汉城挂牌,到第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召开之时,全 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包括孔子课堂)分布在64个国家和 地区,其中125所开班授课。此外,还有61个国家的200 多个机构提出了开办申请。 • "孔子学院"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政府选择"孔子"作为汉 语教学的品牌标志以回应国际市场的儒家文化需求,也 是汉语和儒家文化重新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它标志着 中国政府开始着力打造以"孔子"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品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经在2007视察孔子学院总 部时指出:建设孔子学院,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是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 途径,是促进中外语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是中国
(2)礼的思想:礼在孔子思想中占重要地位。 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 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 会秩序。
美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 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 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 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 A儒家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注重个 人的身份地位 C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 孔子幼年家境贫寒。及长,生活仍十 分艰难,青年时做过管仓库的“委吏” 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管理牧场的 小官)。
(1)孔子开创儒家思想 背景 春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 满新旧矛盾,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主要内容:
(1)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最核心,是处理人际关 系的最高准则。仁就是爱人,体现在政治主张上就是仁德 和礼来治理国家,反对苛政。
15岁立志于学,虚心好学,学无常师, 30岁博学多才,在阙里收徒授业,开 创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 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 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 子”。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 治”,小国寡民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
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 化。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 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 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 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孟 子 仁政 思想 性善 论
荀 子
仁义 礼的 思想 性恶 论唯 物论
(1)孔子开创儒家思想 背景 春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 满新旧矛盾,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主要内容: (1)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最核心,是处 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就是爱人,体现在政 治主张上就是仁德和礼来治理国家,反对苛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