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激励方式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与激励
每年每人一次参与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外部培训,部分培训费 用可以实报实销。
对专职员工的奖励包括带薪休假、增加培训机会或生活补 贴、 职务提升。
而惩罚方式虽然有批评、警告、扣薪、停职检查及除名,但 在实际工作中极 少或几乎不对员工实施惩罚,更多的是与员工 面谈,了解中心与员工双方的需求。
志愿活动现状
• 美国49%的公民每年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志 愿活动,所创造的价值约合2000亿美元 ,80%以上的公民参加某种社会组织。
• 中国的志愿者数量约占人口总数的9% • 其他国家和地区公民参加志愿服务比例:
加拿大31% 以色列20%以上 香港地区30%以上
• 志愿活动在中国面临着宏观与微观的巨大 挑战
4、缺少志愿者管理理论与机制 。
我为什么要做志愿者?
志愿者动机
• 能发挥专业知识及技术的愿望 • 希望负更大的责任,得到成长及发展。 • 希望得到认同、地位及权利,参与最新的各项活动。 • 希望能学到新技术,获得新经验,具有创造性,创造一
番新事业。 • 交些新的朋友,特别是能踏入一个新的社交圈。 • 以减少孤独感、隔离感及压力感,参与主流社会,特别
组织的血肉 – 员工和志愿者
志愿者跟员工的不同 在于他们是流动的, 而这种流动性赋予了他们 作为新鲜血液的独特魅力
志愿者对社会的意义
社会的回音壁
一个人对一个人 的帮助可以在整 个社会中营造一 个人人助我,我 助人人的局面。
志愿活动的起源
• 17世纪近代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国家的宗教组 织率先开展慈善救济性公益活动
非营利组织奖励性绩效方案
非营利组织奖励性绩效方案简介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福利、公益事业的重要推动者,其绩效评价及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于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套适合非营利组织的奖励性绩效方案,以激励员工持续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组织整体绩效。
奖励性绩效方案的设计原则- 公平公正:奖励应基于公平公正的标准,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偏好的影响。
- 可衡量:绩效指标应具有可量化的特性,以便量化员工的工作表现。
- 与组织目标一致:绩效目标应与组织的使命和战略目标相一致,以确保员工行为与组织利益一致。
- 激励持续提高:奖励应激励员工持续提高个人表现和组织整体绩效。
绩效评估指标为了确保奖励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建议采用以下绩效评估指标:1. 项目成果与质量:评估员工在项目工作中的表现,包括工作成果的质量、创新性和对组织影响力。
2. 团队合作与协调:评估员工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与同事沟通协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自我提升与研究:评估员工在自我提升和研究方面的努力程度,包括参加培训、学术研究等。
4. 反馈与改进:评估员工在接受反馈和改进自身方面的能力。
5. 组织文化与价值观:评估员工对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尊重和践行程度。
奖励机制基于绩效评估结果,建议采取以下奖励机制:1. 绩效奖金:按照绩效评估结果,给予员工一定比例的绩效奖金,既是对员工工作的认可,也是激励员工进一步提高绩效。
2. 节日福利:在重要节日或组织等特殊时刻,向员工发放节日福利,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对组织文化的认同。
3. 培训机会:提供员工参加培训、研究的机会,以促进员工的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组织知识储备及人才储备。
4. 表彰奖励: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绩效优秀的员工进行表彰,可以是口头表扬、荣誉证书等形式,增加员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5. 场外活动:组织一些员工参与的场外活动,例如户外团建、志愿者活动等,既加强员工之间的联系,也提升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
实施与监督为了确保奖励性绩效方案的有效实施和监督,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绩效评估流程:建立明确的绩效评估流程,包括评估指标的明确、评估方法的确定以及评估周期的规定。
非营利组织如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留住志愿者
非营利组织如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留住志愿者背景非营利组织依赖于志愿者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如何激励并留住志愿者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帮助组织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并保持他们的参与度。
激励机制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激励机制,可以让非营利组织更好地留住志愿者:1. 识别和表彰:对于表现出色的志愿者,组织应及时识别并公开表彰他们的贡献。
这可以通过发布感谢信、颁发奖状或在组织活动中特别表彰来实现。
这样的认可能够激发志愿者的动力,并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2. 培训和发展:通过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可以帮助志愿者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组织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志愿者自愿教授相关课程或研讨会。
志愿者参与培训和发展活动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满意度。
3. 灵活的任务分配:了解志愿者的兴趣和特长,将任务分配给他们最擅长的领域。
这样做可以让志愿者感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重视,并有更大的动力去参与。
4. 参与决策过程:给予志愿者参与组织决策的机会,可以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组织可以定期组织志愿者会议或座谈会,征求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约束机制除了激励机制外,非营利组织也需要建立一些约束机制来确保志愿者的参与符合组织的规范和要求:1. 明确的志愿者手册:组织应该创建一份明确的志愿者手册,用于说明志愿者的权责和组织的规章制度。
手册应包括志愿者的权益、活动规范、纪律要求等内容,并向志愿者进行解释和培训。
2. 监督和评估:定期进行监督和评估可以确保志愿者的活动符合组织的要求。
组织可以安排专人负责监督志愿者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并定期对志愿者进行绩效评估。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3. 沟通渠道: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使志愿者能够随时向组织反馈问题或提出建议。
组织应及时回复志愿者的反馈,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以保持与志愿者的良好沟通和合作关系。
结论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是非营利组织留住志愿者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适的激励措施和约束机制,组织可以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并帮助他们保持长期的参与度。
浅论中国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研究(一)
浅论中国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研究(一)论文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人力资源论文摘要]:目前,随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不断发展,非营利组织需要竞争到优秀的人力资源,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只有拥有良好的激励机制,非营利组织才能够吸引和挽留优秀的人才,为组织创造巨大的价值。
一、中国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现状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20余年,据清华大学前段时间的调研结果,在我国非营利组织有三种性质的工作人员:专职,兼职,志愿者;在调查的1408家的非营利组织中,专职和兼职人员的总数共计26084人,平均人数为18.5人。
从这些非营利组织职员的文化程度上看,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职员占27.4%;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职员占27.8%;研究生文化程度的职员占2.07%。
这个调研结果主要表明了:1.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运作过多的倚赖于志愿者,组织聘请的专职人员少。
2.在中国非营利组织中工作的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大多经费都非常有限,难以聘请到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只能依靠志愿者不计报酬的付出或者聘请兼职人员降低组织的运营成本,这样导致组织工作没有连续性,工作效率不高;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认知不清,大多数人认为在非营利组织就职就意味着“不是正式工作”,工作不稳定、低报酬、社会地位不高,并且有财务和政治风险。
这些都导致非营利组织难以找到优秀的员工、员工流失和员工士气低落的现象。
因此非营利组织找到的很多是兼职人员、离退休人员以及在就业市场上很难找到“正式工作”的人员。
如今的人力资源对于中国非营利组织今后的发展壮大是极为不利的。
二、建立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的必要性随着世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发展,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全球社团革命”促使非营利组织空前发展,形成了填补政府、市场失灵空白的“第三部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心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发展的学者日趋增多。
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企业管理等学科纷纷从各自领域的学术观点出发,探讨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及其与社会其它部门,如政府、市场、社区等部门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角色等等。
浅析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方式
浅析对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方式一、非营利组织的现状与困境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其基本属性包括三个方面: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
[1]如今,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第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
但我国的志愿服务主要依靠政府部门进行自上而下的发动,并借助行政手段由官方系统逐步向社会各层面推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完善,中国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获得迅发展并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社会组织之一。
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38.7万个,比上年增长9.3%,其中社会团体21.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4万个。
[2]它们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等领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填补了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空白。
尤其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来自民间自发的志愿者提供的无偿服务和高达400多亿的资金捐助是政府和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
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功能发挥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缺乏竞争机制、家长制作风严重、目标意识淡薄、资金不足、社会公信度不高、财务管理状况混乱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和优秀人才的引入。
二、志愿者(在非营利组织中)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与志愿者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志愿者加入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因为非营利组织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一个表达自己意愿并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途径。
同时,非营利组织以公益为使命,并在多种领域内进行活动,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除依靠专职员工外,主要是通过志愿者来完成的,志愿者成为组织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因此,志愿者服务的普及不仅可以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人类活动,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正如,彼得·德鲁克曾指出,非营利组织不仅从功能上代替政府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同时,因为非营利组织的效能是政府的2倍,也削减了政府的赤字。
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员激励机制
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员激励机制提要本文主要对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员激励机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员激励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激励;对策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又被称为民间组织。
根据民政部的定义,民间组织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大类。
中国非营利组织目前在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都有所涉足,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非营利组织活动的主要领域依次是:社会服务(45%),调查、研究(43%),行业协会、学会(40%),法律咨询与服务(25%),政策咨询(22%),扶贫(21%)。
可见,非营利组织活动最为集中的领域往往是社会需要旺盛而政府和企业却又难以提供相应服务的领域,这些领域内存在公共物品供给“缺位”的状况,这为非营利组织的介入提供了空间。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员构成情况在非营利组织中,所有成员—理事会、管理层、职员和志愿者必须组成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分享目标和分享成果的团队。
非营利组织管理机构的核心是理事会和总裁,理事会成员由类似企业独立董事的外部人员组成,理事会人员大多是兼职的,职责是关注组织使命,确定运作的考核指标,并为组织筹集资金。
比如,天津鹤童是典型的非营利机构法人组织(NGO-NPO)。
由老领导、老前辈、专家学者、企业家、实务工作者和热心人士组成的鹤童理事会,有着服务老年人的使命,有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和一套不致任何人利已营私的管理制度。
其组织结构图如下图1所示。
(图1)一般而言,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包括:1、理事会成员。
一般包括出资人、社区居民代表、政治家和社会工作者。
理事会是非营利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为组织制订方案、确立目标和招聘成员等。
2、管理人员。
执行总裁由理事会任免,其工作职责是执行理事会制定的方案、管理机构资源、开发服务项目、拓展外界联系、争取社会募捐、考核和评估雇用人员。
他们为组织的目标和日常运行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并承担更大的风险。
非营利组织激励方式
同样的标准应适用于所有 然而 , 事实并非如此 。 如果组织成员 的 人一视同仁 , 注 视 点 集 中 于组 织 内部 领 导 者 与 成 员 的 关的。 连最基本 的生活 问题都解决不 了 , 那么他 的人 ,而不论 他属 于哪 个阶层 、何种身 关 系 它 强 调 领 导 者 对 员 工 积 极 性 的 调
作。 他们往往通过横向和纵 向的 比较 来判 营利组织 中有一定 的适 用性 。传统 的激 现 甚 为 明 显 。 2 工作安定感和归属感。 、 当今 世界 纷 断 自己是否受到 了公平 的对待 . 例如和过 励 方式 以传 统 激 励 理 论 为 基 础 , 对 组织 以 成员动机 的详尽分析为直接依据 。 繁复杂 , 市场竞争 日益 激烈 , 对于 企业人 去的 同学 、 同事相 比. 和其他单位相 比, 和 跳槽是家常便饭 , 就业很不 稳定。 这种 自己 的 预 期 相 比 . 种 比较 不 只 局 限 于绝 这 ( ) 统激 励 方 式的 理 论 基 础 。 一 传 传统 员 , 还包括 在付出不相同 环境下 , 在社会团体 、 事业单位 、 基金会等 对报酬之 间的 比较 , 激励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 需求 型激励
获 取 清 偿 财 产 ,承 担 一 定 的受 托 经 济 责
式
任 我 国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有社会 团体 、 基金会 . 事业 单位 、 民办 非企业 单位和在 工商部 门登记 注册的 以企业 法人形式存
在 的组织 等 。本文将对 非营 利组织 的激
成就意识强烈 的人 尤其如此 他 它决定 了需求 的重要性 平较高 、 励方式加以研究 , 出非 营利组织 应当在 义的理解 和追求 , 指
各 种激 励 理 论 之 间 相 互 关 联 、 容 并 蓄 。 兼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于非营利性质的组织,其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
因此,如何建立适合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应该是符合非营利组织特点的。
与营利组织相比,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目标更加多元化,包括社会福利、教育、文化、慈善等多个领域。
因此,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应该不仅注重员工的薪酬待遇,更要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这不仅可以帮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组织的综合素质和影响力。
其次,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应该注重员工的内心动机。
由于非营利组织的利润空间较小,因此不可能通过高额的薪酬来吸引员工。
相反,非营利组织应该通过其他方式来提高员工的内在动机,如认可、尊重和荣誉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在建立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时,还应该注重员工的参与和反馈。
员工是组织的重要资产,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组织应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反馈机制,让员工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建议,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过程,让员工感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最后,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应该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由于非营利组织的长远发展需要员工的长期支持和贡献,因此组织应该制定一系列长期的人力资源激励计划,让员工可以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和支持。
同时,组织也应该保持稳定的内部管理和人力资源流动,避免人才的大量流失和组织的不稳定。
综上所述,建立适合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优秀人才,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组织的健康发展。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21世纪,组织竞争的主体已经从过去的实物资源与市场开始向实力与创新思想转移,智力与人力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才能激励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疑成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非常关键的一环。
与营利组织不同,非营利组织是基于共同利益、愿望、价值观或使命而自愿结成的团队,它不是以获取最大投资回报率为最终目标,而是以实现其社会使命和共同愿望为宗旨。
同时,由于非营利组织的成员个人与组织之间缺乏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在对其人力资源进行激励的过程中,只有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行为采取恰当激励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激励效用的最大化。
一、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构成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构成一般有三种,分别是理事、专职管理人员和志愿者。
他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董事会董事会成员一般包括出资人、社区居民代表、政治家和社会工作者。
董事会是非营利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为组织制定方案、确立目标和招聘成员等。
(二)公职管理人员公职管理人员包括执行总裁和付薪职员。
执行总裁由董事会任免。
其工作的职责是执行董事会的制定的方案、管理机构资源、开发服务项目、拓展外界联系、争取社会募捐、考核和评估雇用人员。
付薪职员,如同在营利组织中的职员一样,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其主要职责是协助总裁工作,处理日常事务,开展人员培训,对志愿者进行评价和监督等。
(三)志愿者志愿者是指出于自由意志而非基于个人义务或法律责任,秉承以知识、体能、能力、经验、技术、时间等贡献社会的宗旨,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各项辅助性服务的人员。
志愿者也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的人力资源,非营利组织的很多活动都是依靠志愿者来完成的。
但是这部分人力资源相对不固定,往往是根据具体的组织或活动而临时招募的。
值得说明的事,由于理事会成员并不拿报酬,具有志愿性,有人认为,理事会成员应归于志愿者,这样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构成便可分为两部分,即有酬员工和志愿者。
浅谈非营利组织的人员激励
才 。 此 , 曹 利 组 织 中应 该 适 当运 用 一 性 工 作 的 志 愿 者 也 要尽 可 能 地 提 供 必 要 因 非 定 的物 质 激 励 。
2物 质激 励 的核 心 是要 体 现公 平 。非 .
非 营 利 组织 是 指 那 些 不 以营 利 为 目 的 的非 政府 的 社会 组 织 。在 我 国 , 着 经 随
制 约 、 织 的 构 成 和 内部 关 系 复杂 、 织 的 工 资 级 别 ,而是 将传 统 的 工资 等 级 融 精 神 奖 励 的效 果 。 进 行 精 神奖 励 的 方式 组 组
创 新相 对 滞后 、 绩效 评 价具 有 特殊 性 等 决 入 到 工 资 变 化 范 围 更 大 、更 宽 的 工 资带 很 多 , 如 发 纪 念 品 、 表 彰 会 、 予荣 诸 开 授 定 了必 须采 取措 施 加 以解 决 。
面 临 的 特 殊 困难 , : 励 的物 质 基 础 相 低 工 资 为 代价 。 非 营 利 组 织 可 以考 虑 使 财 政成 本 ,却可 以取 得 事 半 功 倍 的 激励 如 激 对薄 弱 、 励 管理 受 到 非营 利 组 织的 性 质 激 用宽 带 薪 酬体 系 ,不必 设 定 太 多小 范 围 效 果 。 一 方 面 , 曹 利 组 织 要 努 力增 进 另 非
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创新的激励机制
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创新的激励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创新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如何激励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创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例与理论分析,探讨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创新的激励机制。
首先,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从外部进行,例如通过资金支持,奖励机制或荣誉感的提升。
公益创投机构可提供不同层次的资金支持,例如初创期的种子基金、规模较大的扩展资金等,以帮助非营利组织的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此外,设立社会创新奖项,表彰和奖励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创新领域的杰出贡献也能起到激励作用。
更重要的是,荣誉感的提升,例如在公开场合表彰非营利组织的优秀项目,可以激发组织成员的热情与创新意识。
然而,纯粹的外部激励机制并不一定能够持续激发非营利组织的积极性和社会创新能力。
因此,内部激励机制同样重要。
首先,非营利组织应注重提升员工的能力和动力。
组织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职业发展计划、定期的评估和奖励等方式,激励员工发挥其专业知识和创造力。
例如,国际非政府组织WWF在员工培训和能力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源,使其员工不仅能够胜任现有的工作,还能够自主创新,提高组织的整体创新水平。
其次,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借鉴社会企业的盈利型激励机制。
社会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可以有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借鉴对方的成功经验。
社会企业通常以盈利为目标,因此拥有更为明确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例如,社会企业可以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咨询服务,以解决组织面临的管理和运营问题,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创新能力。
非营利组织则可以通过社会企业的成功案例,学习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激励机制,从而改进自身的管理和激励方式。
最后,激励机制还可以从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塑造中产生。
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建立积极向上、创新和奉献的文化氛围,激励组织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创新。
组织的价值观也应该强调社会责任和社会创新,使成员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于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例如,国际援助组织Oxfam将“战胜贫困和不公正”作为其核心价值观,致力于为全球的弱势群体争取平等权益。
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研究——以内蒙古红十字会为例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一、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激励机制概述(一)非营利组织概述1.非营利组织的定义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NPO)是指具备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z-z⑤.u∥、o2.非营利组织的特点组织性:通过国家法律注册,非营利组织有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而且经常开展组织活动。
民间性:是以民众为基础,动员各种社会资源组成的民间的、非官方的社会组织。
在组织机构上独立于政府部门,不是政府的分支机构。
非营利性:设立的目的不像私营部门那样致力于为其拥有者创造利润。
非营利组织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捐款人的捐助以及部分的服务收费。
捐款人为一般大众或政府,所以往往受一般大众或政府的监督。
它不以营利为目的,在会计上常呈现亏损。
自治性:非营利组织既不隶属于政府也不隶属于私人企业,而是相互独立的自治组织,它们能控制自己的活动,有内部的管理程序,而不接受外在团体的控制志愿性: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活动是建立在志愿精神基础上的。
主要社会资源是体现志愿精神的志愿者和社会捐赠。
3.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根据领域分布来看,非营利组织活动的领域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环境保护。
主要是对环境、生态与资源的保护。
在这个领域中,比如在防治沙漠化、水土流失的治理、植树绿化等很多方面非营利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世界自然保护基金(WWF)、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中华环保基金会等等都是活跃在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组织。
第二,扶贫开发。
扶贫发展指的是救助贫困与促进发展。
主要包括:发达国家的从事f宣,一李维安..m营利组织管卿学[M].北京:高等教育山版社,2005内蒙古大学公共管卵硕士(MPA)学位论文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1.志愿者服务的法律保障不够完善目前,关于志愿服务的全国性法律我们国家还没有,这样志愿服务就没有应有的法律支持。
非营利组织定制激励机制
非营利组织定制激励机制介绍本文档旨在探讨非营利组织定制激励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这些机制。
非营利组织在追求其使命和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激励其成员、志愿者和员工,以保持积极的工作动力和表现。
重要性非营利组织的成功与其成员的动力和表现密切相关。
激励机制可以帮助组织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人才,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和影响力。
通过合理的激励措施,非营利组织可以更好地激发成员的潜能,提升组织的业绩,并保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原则充分了解组织需求在设计激励机制之前,组织应该充分了解其成员的需求和动机。
对于每个成员群体,需要考虑他们的专业背景、激励偏好和目标驱动力。
根据这些了解,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以满足和激发他们的需求。
差异化激励措施不同的成员群体可能具有不同的需求和激励因素。
因此,非营利组织应该设计差异化的激励措施,以适应不同群体的特点。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薪酬福利、培训发展、晋升机会、荣誉奖励等,使每个成员都能获得合适的激励。
公开透明的制度激励机制应该建立在公开透明的制度之上,以确保公正和公平。
组织应该清晰地定义激励目标、标准和评估方式,并向成员公开透明地宣布。
这样可以确保成员了解如何获得激励,并提高整体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激励与评估相结合激励机制应该与评估机制相结合,以确保激励与绩效密切相关。
非营利组织应该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并将激励措施与成员的实际表现挂钩。
这样可以激励成员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现,促进组织整体的发展。
实施步骤1. 调研和分析组织的成员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激励因素。
2. 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措施,包括薪酬福利、培训发展、晋升机会、荣誉奖励等。
3. 建立公开透明的制度,明确激励目标、标准和评估方式,并向成员公开透明地宣布。
4. 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将激励措施与成员的实际表现挂钩。
5. 定期评估和调整激励机制,确保其适应组织的发展和成员的需求变化。
结论非营利组织定制激励机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
浅谈非营利组织的人本管理摘要:本文通过论述人本管理的含义和理论模式,分析了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状况,提出了在非营利组织中实行人本管理的意义及具体的方法。
关键词: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机制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no-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NPO) 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
它是介于政府组织,营利机构之间的一切社会组织,又称为“第三部门”。
非营利组织执行向社会大众提供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它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愿性、公益性的特征。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三大部门(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之一,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日益成为一种影响巨大, 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新兴社会经济活动组织。
它作为企业和政府部门之外的第三部门,对于弥补政府和市场失效、契约失效和自愿失灵,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非营利组织中引进人本管理,对改善其人力资源状况,促进其组织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一、人本管理的含义和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状况解析人本管理在实质上是指以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安排,它是以人为核心,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地位,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组织的最终目标。
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是:主客体目标协调——激励——权变领导——管理即培训——塑造环境——文化整合——生活质量法——完成社会角色体系。
1.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构成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一般包括自愿者、捐助者和有报酬雇员这三类人。
捐助者一般是指非营利组织中的基金会组织的最主要的捐助方,他有权参与管理组织的日常管理。
有酬雇员是指非营利组织中岗位比较稳定并且领取固定工资的较为长期的工作人员。
包括组织的领导者,管理人员等领导阶层,也包括基层的普通员工。
志愿者是指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而在社会中招募而来为组织免费工作的人员。
志愿者可以分为三类:加入组织的理事会担任顾问的志愿者、参加组织的各种项目和从事组织的日常工作并且担任一定角色的志愿者。
民间非营利组织薪酬制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薪酬制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薪酬制度通常与营利组织有所不同,主要考虑组织的公益性质和经济状况,以及员工的激励和公平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薪酬制度特点:
1. 目标导向: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薪酬制度通常是基于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制定的,关注员工对社会价值的贡献。
2. 基本薪酬:组织会根据员工的职位和责任制定基本薪酬,考虑员工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水平。
3. 绩效奖励: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表现,组织可能设立绩效奖金、奖励或年终奖励等制度,根据个人和团队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和奖励发放。
4. 福利待遇:除了薪酬之外,组织可能提供一些福利待遇,如健康保险、休假制度、培训发展机会等,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5. 公开透明:为了确保薪酬的公平性,一些民间非营利组织会公开薪酬制度,如薪资等级和晋升机制,以便员工了解自己的职位发展和薪酬体系。
6. 非金钱激励:除了物质激励外,民间非营利组织也注重非金钱激励,如表彰、培训、发展机会等,以满足员工对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经济状况可能较为有限,薪酬水平会相对较低。
然而,这种职业选择更多地基于个人对事业和社会公益的追求,而非纯粹为了薪酬。
浅谈非营利组织员工的激励机制--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
浅谈非营利组织员工的激励机制--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非营利组织(NPO)员工的激励机制与商业企业不同,其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实现公益事业的目标。
因此,NPO需要设计一种特殊的激励机制,以吸引、留住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一个典型的NPO,在员工的激励机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以下为浅谈该组织员工的激励机制:1.公平公正的薪酬制度NPO的薪酬水平相对商业企业较低,但必须规范和公正。
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了透明的薪酬评估体系,通过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方式,公平公正地确定每个职位的薪酬水平。
2. 职业发展机会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提供多种培训和交流机会,鼓励员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该组织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培训中心,为员工提供各类培训项目,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实现职业发展。
3.强化团队文化和氛围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强调团队文化和氛围的培养,鼓励员工参与各种团队建设活动,如组织座谈会、团队互动和公益活动等。
这一做法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还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激励性福利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提供丰富的福利待遇,如年假、带薪病假、补充医疗保险等,激励员工积极投入工作。
此外,该组织还开展各种有趣的员工活动,如员工生日会、员工家属欢聚等,缓解员工工作压力,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度。
综上所述,非营利组织员工的激励机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绩效和业绩,更是为了让员工愉悦地投入公益事业,传递出非营利组织的价值观念。
这种激励机制不仅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NPO组织,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员在组织中不只是被动的、反应性的, 性; 须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 诚
各项激励工作落到实处,使员工的潜力、 响。成员的工作动机一旦-./0+ +’(1(23 45’/+1’+
非 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
各种组织机构的简称,它的特征可概括 为: 提供公共服务, 不以营利为目的, 经营 期间不获取回报, 清算时资财提供者不能 获取清偿财产,承担一定的受托经济责 任。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有社会团体、 基金会、 事业单位、 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在 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以企业法人形式存 在的组织等。本文将对非营利组织的激 励方式加以研究, 指出非营利组织应当在 采用传统激励方式的同时, 实行一些新的 方式对组织成员进行激励。 一、 传统激励方式 传统的激励方式是指在组织中激发 组织成员工作动机的方法, 即组织以什么 样的制度安排来促使员工努力工作, 其关 注视点集中于组织内部领导者与成员的 关系。它强调领导者对员工积极性的调 动, 一个潜在的假设是员工在组织中处于 “ 被动地位, 等待着 ” 被激发。该方式在非 营利组织中有一定的适用性。传统的激 励方式以传统激励理论为基础, 以对组织 成员动机的详尽分析为直接依据。 ( 一) 传统激励方式的理论基础 。 传统 激励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需求型激励 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需求型激励也 称内容型激励, 该理论主要研究激发动机 的因素, 包括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 奥 尔德弗的存在—关系—成长理论、 赫茨伯 格的双因素理论、 麦克里兰的成就需求理 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动机的 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以及行为的改造 和修正, 解决怎样用激励因素调动人的积 极性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佛罗姆的期望 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洛克的目标设 置理论和波特与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各种激励理论之间相互关联、 兼容并蓄。 ( 二) 传统激励方式的直接依据 。 传统 激励方式的设计以对组织成员工作动机 的详尽了解为直接依据。工作动机的基 本内容是探讨人类工作的心理动力系统 的特征, 解释人为何从事工作以及工作动 力的强度和持久程度。需求、 工作价值观 和工作预期是工作动机中相联系的基本 驱力, 它是一个具有多层次、 多内容的复 杂结构。工作价值观是工作者对工作意 义的理解和追求, 它决定了需求的重要性 和价值。 工作预期是对需求满足的可能性 的判断, 也将直接作用于工作动机的形成 过程、 强度以及持久性。 具体而言, 非营利 组织中成员的工作动机主要如下: 经济利益。 许多人认为, 非营利组 %、 织所从事的事业应该是圣洁而又与钱无 关的。 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组织成员 连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 那么他 们放在工作上的精力将大打折扣, 尤其是 对于全职从事非营利事业的成员来讲表 现甚为明显。 工作安定感和归属感 。 当今世界纷 !、 繁复杂,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对于企业人 员, 跳槽是家常便饭, 就业很不稳定。 这种 环境下, 在社会团体、 事业单位、 基金会等 非营利组织中工作, 市场竞争的压力相对 较小, 工作比较稳定, 这就会给组织成员 带来安定感,使其死心塌地地为组织效 劳。 很多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正是看中 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残酷。 归属感是指对组 织这一集合体的认同、 喜爱和依恋等心理 认同感、责任感以及希望同组织荣辱与 共。非营利组织较之营利组织而言, 能够 给组织成员带来更加强烈的归属感。 成就感的取得与创造性的发挥 。 成 6、 若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展示, 个体的工 作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就会产生一种积极 的情绪体验, 是自我价值得到认可后的满 足, 是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在工作 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人们就会获 得最大限度的满足。 只有工作本身具有更 重要的意义、 具有更高的挑战性, 人们才 能获得自我实现感和满足感。 对于知识水 平较高、 成就意识强烈的人尤其如此。他 们往往会在实践中乐于挑战、勇于创新、 敢冒风险, 并为经过自己努力而达到目标 激动不已。 个人创造性的发挥源于其对工 作的热情、 投入与智慧, 它又反过来促使 个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公正感 。 公正意味着对同样环境中 7、 的人一视同仁, 同样的标准应适用于所有 的人,而不论他属于哪个阶层、何种身 份。 组织成员只有觉得自己在组织中受到 了公正的待遇, 才会尽心尽力的为组织工 作。 他们往往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来判 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的对待, 例如和过 去的同学、 同事相比, 和其他单位相比, 和 自己的预期相比, 这种比较不只局限于绝 对报酬之间的比较, 还包括在付出不相同 的条件下相对报酬之间的比较。 人们在结 果满意的比较中更容易认可自己的选择、 自己的工作意义和工作收益。 ( 三) 传统激励方式 。 通过上述对组织 成员应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的方式。一般情况下, 激励方式可以分为 也有学者称之为利益激励, 指通过满足组 织成员的物质利益需求来激发其工作动 机, 如提供较为稳定的工资奖金收入、 一 定的工作条件与环境、 个人住房等等。正 件之外, 还要挖掘员工的内在精神动力。 每个员工内心都有一种把工作做好和实 现自身价值的欲望;每个人都对归属感、 成就感及驾驭工作的权利感充满渴望; 每 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自主, 希望自己的能 力得以施展, 希望自己受到人们的尊重与 认可, 希望自己的工作富有意义。人不仅 有物质的需要,而且有更高级的精神需
!"#"$ %&’()*% %!"+",./!)%+!%
求, 物质激励要与精神激励有机的结合起 来。组织要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 段, 以充实的具体内容和生动灵活的形式 进行, 从关心爱护员工、 解决其实际存在 的精神负担和生活困难出发, 适时适宜的 给予精神安慰、 精神鼓励和精神奖励, 将 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对不 同的组织成员而言,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的作用是不同的,若用双因素理论来分 析, 可知: 并不是物质条件的满足就是保 健因素或者精神因素的满足就是激励因 素。物质的、 精神的满足都可能成为保健 因素或激励因素。这取决于组织成员自 身的背景、 条件及其所需。 无论是采用物质激励还是采用精神 激励, 都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设立客 观公正的考核标准; 二是要将正激励与负 激励相结合。组织应该合理制定成员的 奖励、 工资、 保险福利等制度, 并严格加以 执行, 做到有章可循、 有章必守。在实行 各种成就激励与荣誉激励时, 也应认真把 关, 按照有关规定执行。评价组织成员的 绩效时可以使用绝对指标、 相对指标和个 体差异指标等。在实际工作中, 奖励与惩 罚同等重要, 负激励具有正激励所不可替 代的作用。组织应双管齐下、正负结合, 做好激励工作。 二、 新的激励方式 ( 一) 新激励方式的理论基础 。 在传统 组织理论的视野下, 组织中的激励基本上 是一个组织管理者如何激发组织成员的 工作动机以提高工作产出的问题。它主 要存在以下两个局限性: 一是在研究组织 成员动机时忽视了组织的外部特征, 例如 组织的类别、 地位和功能; 二是研究者将 个人与组织特征相分离, 认为个人是被动 的、 反应性的, 在组织者设计的 “ 工作 7 需 求满足 ” 的框架下工作, 被动等待组织激 发。事实上, 个体对组织外部特征的知觉 将影响他对组织内部激励的认同, 从而影 响到工作动机。组织较高的社会地位和 良好的社会形象都会使员工感到自豪和 骄傲, 从而更加努力的工作。传统激励方 式之所以无视组织外部特征, 在一定程度 上可归因于最先的组织激励研究大都是 工商企业研究,忽略了组织的差异性特 征。在研究非营利组织的激励方式时, 切 不可忽视这一因素。另外, 非营利组织的 他们对组织的激励方式也有一定的影 组织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 双方在相 互作用时于无形之中提升了包括组织理 念在内的组织文化, 这种文化反过来又会 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 ( 二) 新的激励方式 利用组织外部特征进行激励 。 组织 4、 的社会类别、 形象、 地位和目标会使员工 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 尤其是从事公益性 事业的组织成员, 对他们而言, 为社会公 益作贡献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他们觉得很 光荣、 很体面, 为自己的工作性质而感到 自豪,也就很乐意的在不自觉中尽力工 不断提高, 以往教育工作者想方设法外流 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改观。目前, 很多高级 知识分子都愿意在高校工作, 他们以人民 教师的身份而感到骄傲。相反, 若一个组 织的社会地位很低或者社会形象很差, 则 员工在其中工作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消极 的影响。 文化激励 。 激励要与创造和谐的组 0、 织文化联系起来,提高全体员工的满意 度, 体现出激励的人本原则。 首先, 创造一 个公平、 自由、 开放的组织氛围, 给员工提 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 给他们有足 够的空间进行自我发展和创新。 组织要让 其成员感觉受到足够的支持与信任, 感受 到组织大家庭的温暖, 形成个体对群体的 归属感与群体对个体归属感的互动。 这种 互动作用具有相当的同一性与一致性, 当 个体在群体的安全、利益、地位、自我实 现, 甚至于思想、 策略得以在群体中充分 表现出来时, 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被认知 感, 个体会觉得自己得到了这个群体的肯 定激励, 从而更加为实现群体的总目标而 努力,使群体的目标在个体的行为与活 动、思想中得以稳固的树立和较好的体 现。若群体中每个个体都处于这种状态, 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 形成一种向 上的团队精神, 加速群体目标的实现。其 次, 要求领导人员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对 非营利组织的有关研究表明, 其领导人须 具有特定的价值观, 信奉组织使命的正当 实、 公正, 对下属工作人员具有感召力; 亦 须具备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有准确的眼光 和自信去领导和激励成员投身于组织活 动。 其中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和人际交流能 力尤为重要。最后, 还要建立一个开放的 沟通系统, 以促进员工间的关系, 增强员 工的参与意识, 促进上下级之间的意见交 流, 促使工作任务更有效的传达。自由平 等的沟通有利于培育融洽的员工关系。 如 果一个单位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矛盾重 重, 该单位员工一定情绪低落, 人心涣散, 效率下降, 这往往给组织带来无尽祸患。 因此, 既要鼓励竞争, 又要提倡团队的交 流与合作。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 相互 信任、 加强思想交流和沟通, 形成良好的 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 三、 小结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 对非营利组织激 励方式的研究应突破传统激励理论下激 励方式的局限性, 将新旧方式结合起来加 以运用。在选择激励方式时, 首先应对各 具体组织中成员的工作动机进行分析, 充 分考虑他们的经济利益、 对工作安定感与 归属感及公平感的要求、创造性的发挥、 成就感的获得等因素, 采取有针对性的激 励措施, 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加以运用。其次, 组织还应树立良好的社 会形象, 提高自身社会地位, 促使员工积 极工作。同时, 还应重视组织内部激发因 子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与此相关 的组织文化等因素所起的激励作用。最 后, 将上述两种方式加以结合。传统激励 方式与新的激励方式之间是兼容的, 两者 可以同时采用, 并不矛盾。 实际上, 后面的 激励方式最终还是通过前面的方式, 即满 足员工的某种需求来实现的。 只不过后者 将视野放得更宽, 能够使用全面的和动态 的观点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新 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