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管道传感器阵列损伤信息的提取和融合分析研发
智能化舰船损管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
智能化舰船损管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技术已经在海洋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船舶损管系统作为船舶维护保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船舶的安全运行、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已经成为国际上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
二、选题意义目前,国内外依然没有一种完全能够满足整个船舶损害管理系统要求的方案,而且一些海事意外事故的发生也表明,传统的手动操作方式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
因此,建立一个智能化的船舶损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主要研究内容(1)智能化船舶损管系统中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技术。
(2)智能化船舶损管系统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
(3)智能化船舶损管系统中的故障诊断和预测技术。
(4)智能化船舶损管系统中的多模态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
四、研究目标实现智能化船舶损管系统,将其纳入到船舶运输管理当中,提高船舶损管的精度和效率,预防海事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航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为海洋工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智能化的技术保障。
五、研究方法(1)基于前期调研和分析完成系统功能与性能需求的确定。
(2)研究智能化船舶损管系统中数据采集、处理、分析、预测等关键技术,并建立相应的模型。
(3)设计并制作智能化船舶损管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开发相关的应用程序。
(4)通过仿真分析和实际场景测试,对智能化船舶损管系统进行评测和优化。
六、预期成果建立完整的智能化船舶损管系统,实现全面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预测,并能够自动修复和管理损伤,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七、研究难点(1)如何完成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如何建立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模型,并实现数据的准确分类和建立损伤评估模型。
(3)如何实现系统中的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以及自动修复损伤技术。
(4)如何实现智能化船舶损管系统中多模态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的统一设计和优化。
八、研究计划(1)第一年:完成系统需求的分析和确定,研究海洋工业损伤管理和智能化技术的前沿研究方向,设计并实现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
基于实践的海底管线探测技术研究
基于实践的海底管线探测技术研究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海底管线及地球物体探测的相关工作经验,以笔者的工作实践为背景,探讨了基于海洋磁力、侧扫声纳及浅地层剖面三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的海底管线探测思路,给出了探测的原理和案例,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海底管线探测磁力声纳剖面地球物理随着海洋开发的逐步发展,近海港口、码头、航道、填海造地、桥梁等工程建设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可能和已有的人类构筑物或遗弃物(比如海底管线、人工鱼礁、沉船、爆炸物等)发生冲突,其中,海底管线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危害最大。
近年来,由于没有探明海底管线而造成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经济损失严重,社会影响较大,因此不断总结不同类型海底管线的探测技术是一个非常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海底管线探测是管线探测的一个分支,由于环境差异,在水域环境中进行时,其与陆域的管线探测方法在探测方法、仪器、成果分析等方面完全不同。
从目前的探测现状及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地球物理方法是海底管线探测的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海底管线探测主要采用海洋磁力探测、浅地层剖面探测、侧扫声纳等物探方法。
本文根据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完成的一些海底管线的探测实例,并参考国内外同行的一些探测资料,对海底管线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进行探讨。
1 海洋磁力探测1.1 探测原理磁法勘探是应用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以有关地质学和物质磁性的理论、地磁场理论和物体磁化理论、以及磁化物体磁场的数学理论为基础,借助专用仪器测量不同磁化强度的物体在地磁场中所引起的磁场变化(即磁异常),来研究这些磁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与磁性体(场源)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寻找场源(探测目标体)的目的,并提供场源的位置、埋深及规模等相关信息。
磁性物体的磁化率的大小,剩余磁化强度的强弱和方向,磁性物体的规模和埋深,以及磁性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影响其产生的磁场分布特征及磁场强度的主要因素。
海底管道检测与维修技术
应用案例
1、案例一:某跨国石油公司的海底输油管道检测与维修。该公司在运输石 油过程中,海底输油管道出现裂缝,导致石油泄漏。通过采用海底管道检测与维 修技术,发现裂缝位置并进行了及时修复,避免了可能的重大事故。
2、案例二:某地区海底天然气管线检测与维护。在该地区的海底天然气管 线检测中,通过声学原理和摄像技术发现了管线表面存在的腐蚀和凹陷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相应的维修措施,如焊接加强、涂层修复等,确保了天然 气的安全运输。
3、环保维修技术:在维修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 和工艺,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4、制定统一规范和标准:加强海底管道维修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制定 统一的维修规范和标准,提高维修的质量和效果。
5、培训和技术交流:加强对海底管道维修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维 修人员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确保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论
本次演示对深水海底管道维修系统工程应用研究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探讨。通 过对前沿研究的梳理和评价,结合实际工程背景,制定了相应的维修策略和实施 方案,并对其进行了验证和优化。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维修策略和实施方案 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管道运行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深水海底管道维修系统工程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技术难点,例如通信 障碍、人员安全等问题。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更高效、智 能、安全的管道维修技术和方法,以保障海洋油气资源的安全稳定开发。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深水海底管道维修系统工程 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先,通过 对国内外深水海底管道维修系统工程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深入了解该领域的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其次,结合实际工程背景,建立深水海底管道维修系统工 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管道维修过程进行仿真和分析。最后,通过 实验研究对数学模型和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和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f0115 水下信息感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f0115 水下信息感知水下信息感知是指在水下环境中获取和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
由于水下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水下信息感知对于海洋科学、工程技术和国防安全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0115项目旨在探索和研究水下信息感知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
水下信息感知的研究内容包括海洋观测技术、水下通信技术、水下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水下声纳和激光测距等。
海洋观测技术是水下信息感知的基础,它通过测量水下环境的物理和化学参数,如水温、盐度、水质等,来获取对海洋环境的全面了解。
水下通信技术则是实现水下信息传输和远程控制的关键,包括声学通信、电磁通信和光通信等。
水下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则是利用水下图像数据分析和识别水下目标和地形特征,用于海洋资源勘探、海底地质调查和水下目标搜索等应用。
水下声纳和激光测距则是通过声纳和激光技术获取水下目标的距离和形态信息,用于海洋测量和水下导航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0115项目的目标是提高水下信息感知的精度和效率,解决水下环境中的难题和挑战,为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下观测网络的构建和优化、水下通信技术的创新和改进、水下图像处理和目标识别算法的研究和应用、水下声纳和激光测距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
项目组将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整合水声、光学、电子和计算机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实施集成化的水下信息感知系统。
水下信息感知的研究面临着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例如,水下环境的复杂和不可预测性使得水下观测设备和传感器的研发和应用受到限制。
水下通信技术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此外,水下图像处理和目标识别的精度和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此外,水下声纳和激光测距技术的精度和分辨率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总之,水下信息感知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0115项目的实施将为水下信息感知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做出重要贡献,推动海洋科学、工程技术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发展。
基于Spoolgen的海洋工程管道专业图纸材料信息提取技术
6一 ■ 技术交流
石20油1 6和年化第工设备
19卷
基 于 Spoolgen的海 洋工 程 管道 专 业 图纸 材 料
信息提取技术
张高尉 ,孙德光,吴涛 ,韩明恩
(Hale Waihona Puke 洋石油工程 (青岛)有 限公司 , 山东 青岛 266520)
[摘 要] 在 海洋平 台和LNG模块化 工厂 中,管道专业是其 中重要 的一部 分,也是建造难度最 大的专业之 一,因与众多专业 在建造 中有 交叉环节 ,一直是海洋工程建造 中的难点 。建造过程 中管道 专业 的图纸材料信 息是施工 中重要的指导信 息,本 文 阐述 了通 过Spoo1gen获取完整的 图纸材料信 息的方法 ,可为施工管理提供数据信 息支持。 [关键词]Spoolgen;海洋管道施 工;图纸材料信息;技 术应 用
珲 。
图1 详设软件与SmartPlant Spoolgen的数据接口
1.2 SpoolgenI作流 程
 ̄Spoolgen在 渤 中13—1BOP组块 陆地 建造 项 目 为 例 ,Spoolgen是工程 项 目管理系 统 的数据 源头 。 图2为 Spoolgen的工 作 流程 示 意 图 ,详细 设计 阶 段 在PDMS、Smart 3D等三 维 软件 中建立 的模 型 导 出 为IDF或PCF文件 ,再导 / ̄.Spoolgen中 ,模型 的参数 数据 信息会 完整地 继承 到中 间模 型POD格式 的文件 中,加设 过程 中在 POD模 型上 添加管 道预制 和管道 安 装特征信 息 ,本项 目加设过 程 只涉 及添加 现场焊 口断管 ,如果 需要添加 法兰 、弯头等 管道 元件 ,则 需要 在SmartPlant Isometrics中创 建 。IDF文 件在 被 Spoolgen读 取过程 中可 以通过Get External Data来获 取外部 数据 ,Get Exter nal Data是用户 可 以 自定 义配 置 的Spoolgen项 目程序文件 。在Spoolgen ̄添加 完加 设信 息后 ,可 以导出单 管信息报 表 、材 料报表 、焊 口信 息报表 、切割下料报表 等p】。
海底管道牺牲阳极更换及腐蚀因子分析
海底管道牺牲阳极更换及腐蚀因子分析肖治国;张敬安;郑辉;李成钢【摘要】Subsea pipeline was the lifeline of the offshore oil&gas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ticorrosion was critical for the subsea pipeline. Sacrificial anode protection wa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anticorrosion technologies for the subsea pipeline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It should be replaced when it reached to the design life. The anode replacement technique of the subsea pipeline and the change in anode corrosion with corrosion factor in the sea-mud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t offered us a reference for replacement and design of the subsea pipeline sacrificial anode system.% 海底管道作为海上的油气运输的生命线,必须对其做好腐蚀保护。
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是一种控制海底管道电化学腐蚀的有效保护方法,当其达到设计寿命后,必须对其进行更换。
本文介绍了海底管道阳极更换技术,并分析了不同腐蚀因子也会对阳极的腐蚀产生影响。
以期为海底管道的牺牲阳极腐蚀保护设计和更换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全面腐蚀控制》【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4页(P17-19,58)【关键词】海底管道;牺牲阳极;更换;腐蚀因子【作者】肖治国;张敬安;郑辉;李成钢【作者单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天津300451;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天津300451;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天津300451;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天津3004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74.410 引言在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中,油气集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海洋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及融合前沿研究评述(上)
海洋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及融合前沿研究评述(上)海洋信息技术涉及海洋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融合,不仅在海洋科学研究、环境调查、资源开发、权益维护与安全防卫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信息科学研究的热点方向。
海洋信息获取通过光、声、电、磁等物理手段以及生物、化学等传感机制获取目标或海洋动力、生态、地质、气象等环境信息。
信息有线传输为海底光缆的方式,无线传输在水面主要采用电磁波,水下则主要依赖声波这一载体,光波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也有重要应用。
海洋信息处理包含时频分析,信号滤波、增强、变换,参数估计,检测、定位、跟踪、识别、分类,数据压缩,场景成像,系统辨识等几乎所有常规信息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内容。
信息融合对从多个信息源获取的数据和信息通过融合算法进行关联、相关和综合,以得到目标和环境完整的状态和精确的判定,以及进行快速全面的态势和场景估计。
随着现代传感器网络的发展,海洋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融合越来越以一种综合的方式呈现。
从表面的描述来看,海洋信息似乎是信息理论与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实质上因为这一应用环境的变化,海洋信息技术有着许多与陆上不同的特点,采用常规的信息方法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众多新的信息理论与方法正是在水下应用中得以滋生和发展。
以声波为例,作为水下信息的主要载体,海洋是“声透明”的,声传播是水下信息感知、辨识和通讯的主要手段,用作目标的探测与定位、海洋物理和生物现象的观察、海洋与地声参量的估计,以及通信与数据传输等。
由于水下信道的复杂性,迄今尚不存在成熟的水声相干通信产品,水声通信网络的试验研究还极为有限,正在吸引更多的通信领域学者。
水下目标探测面临着“干扰强度为目标的1000倍、干扰数目为目标的1000倍”这样的“两个1000”问题,正是1973年美国国防部资助的声纳信号处理系统项目开启了信息融合理论的发展。
声学方法作为水下目标和环境参数大范围测量的主要手段,近三十年的研发历程凸显出水声技术与水声物理、信号处理以及海洋环境的紧密关系。
海底管道检测相关法规及检测技术
); e)通球试验; f)立管阴极保护性能测试。 4.3.4.2 建造者应作好以下记录,并由发证检验机构认可
: a)建造施工记录,包括 : b)建造质量自检报告,包括
《滩(浅)海石油设施检验规程》SY 6500-2010
4.4.2 海底管道 4.4.2.2 海底管道年度检验应按以下项目检验,确认其处
生产设施是海底长输油(气)管线的,除提交第一款规定的资料外,还应 当提交海底长输油(气)管线投用备案有关证书和文件登记表及有关证书、文件。
AQ2012-2007石油天然气安全规程
7 油气管道储运 7.6 管道清管与检测
7.6.1 管道清管 7.6.1.1 管道清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清管周期。对于首次清管或较长时间没有 清管的管道,清管前应制定清管方案。 7.6.1.2 对于结蜡严重的原油管道,应在清管前适当提高管道运行温度和输量 ,从管道的末端开始逐段清管。
7.6.2 管道检测 7.6.2.1 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管道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 果和管道运行安全状况,合理确定管道检测周期。
7.6.2.2 管道内检测作业单位具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检测 资质。 7.6.2.3 内检测实施过程中应落实以下安全事项:—收发球简的尺寸应满 足内检测器安全运行的技术要求;
完整性评估
Add Your Text
检测报告
Add Your Text
漏磁检测
海底管道检测技术与完整性管理
试通球
中、高密度泡沫清管器
带钢丝刷的泡沫清管器
带测径板的泡沫清管器
海底管道检测技术与完整性管理
管道清管
带 测 径 板 清 管 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f0115 水下信息感知
水下信息感知是指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技术设备在水下环境中获取和感知各种信息的能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f0115 项目致力于推动水下信息感知技术的发展,以促进水下资源的科学开发和环境监测。
本文将从水下信息感知的意义、技术方法和应用前景等方面展开探讨。
1. 水下信息感知的意义水下信息感知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水下信息感知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生物、水质、地形、海底资源等多方面信息的获取和监测,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2. 水下信息感知技术方法水下信息感知技术主要包括声学技术、光学技术、电磁技术和机械技术等多种手段。
其中,声学技术在水下信息感知中具有重要地位,如声纳技术可用于水下目标探测与定位,声波通信技术可实现水下通信等。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f0115 项目在水下信息感知技术方面的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f0115 项目在水下信息感知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如声纳信号处理算法的优化、水下高清光学成像技术的研发等,为水下信息感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
4. 水下信息感知技术的应用前景水下信息感知技术将在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科研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下信息感知技术将实现更高精度、更广覆盖范围的应用,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
总结回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f0115 项目致力于推动水下信息感知技术的发展,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
水下信息感知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前沿领域,将为海洋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个人观点和理解水下信息感知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海洋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f0115 项目在该领域的持续支持和突破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对水下信息感知技术的前景充满信心,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拓展,水下信息感知技术将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在这篇文章中,本人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f0115 项目为主题,围绕水下信息感知的意义、技术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突破、应用前景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海底管道缺陷检测线聚焦超声传感器阵列设计
Ab t a t Ba e n t ea o s i il u rc l i l to n x e i n a e tn ft i —o u ig u t a o s r c s d o h c u tc fed n me ia mu a in a d e p rme t l s i g o hel ・ c sn lr s n. s t ne f
智能猪在 4 o多年前已经 出现 , 当时主要是用来进行管
l 引
言
道中腐蚀坑和壁厚的测量Ⅲ。这种设备目前已发展到
了第 二、 三代 。 目前 , 第 国外一 些著 名公 司如 NK K、
水下潜器组合导航定位及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水下潜器组合导航定位及数据融合技术研究一、概述水下潜器组合导航定位及数据融合技术研究,是近年来海洋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水下潜器在民用和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导航定位精度和可靠性成为制约其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
传统的单一导航方式,如惯性导航、声学导航等,虽然各有其优点,但在复杂多变的水下环境中,其性能往往受到限制。
研究水下潜器组合导航定位及数据融合技术,对于提高水下潜器的导航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组合导航定位技术通过集成多种导航传感器的信息,充分利用各种导航方式的优点,克服单一导航方式的局限性。
在水下潜器组合导航定位系统中,常用的导航传感器包括惯性测量单元、多普勒计程仪、声学信标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提供不同的导航信息,如速度、位置、姿态等,通过合理的融合算法,可以实现信息的互补和优化,提高导航定位精度。
数据融合技术是实现组合导航定位的关键。
在水下潜器组合导航定位系统中,由于各种导航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不同,其提供的数据可能存在误差、噪声和不确定性。
需要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对多源导航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有效的导航信息,抑制噪声和误差的影响,提高导航定位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水下潜器组合导航定位及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如何选择合适的导航传感器进行组合,如何设计有效的融合算法以充分利用各种导航信息,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导航定位等。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水下潜器组合导航定位及数据融合技术,推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
水下潜器组合导航定位及数据融合技术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挑战性的研究工作。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有望为水下潜器的导航定位性能提升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推动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防安全需求的提升,水下潜器在海洋探测、资源开发、军事侦察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水下环境复杂多变,导航定位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
USBL定位系统
在实际水域中布置多个目标,对USBL系统的多目标定位能力进行测 试,分析系统在不同目标数量和分布情况下的定位性能。
实时性测试
通过实际水域环境下的实时定位实验,测试USBL系统的实时性能和 数据传输效率。
与其他导航系统对比测试
将USBL系统与其他水下导航系统进行对比测试,分析各自的优势和 不足。
02
USBL定位系统概述
USBL定义及原理
定义
USBL(Ultra-Short Baseline)是一种水下声学定位技术,通过测量水下目标反射或发射的声波信号到达接收基 阵的时间差,从而确定目标的位置。
原理
USBL定位系统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水听器基阵、信号处理器、显示及控制系统等组成。当水下目标发射声波信号 时,各水听器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存在差异,通过测量这个时间差并结合已知的声速,可以计算出目标相对于基阵 的距离和方位。
USBL技术优势
高精度定位
宽覆盖范围
USBL定位系统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通常 可达到米级甚至厘米级的定位精度,适用 于对定位精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USBL定位系统可实现对水下目标的宽范围 覆盖,适用于不同水深和范围的应用需求 。
实时性
灵活性
USBL定位系统可实现对水下目标的实时跟 踪和定位,为水下作业提供实时的位置信 息支持。
设计测试用例
针对USBL系统的各项功能,设 计详细的测试用例,包括静态 定位、动态定位、多目标定位 等。
制定测试计划
确定测试时间、人员、设备等 资源安排,以及测试过程中的
数据记录和分析方法。
实验室环境下测试
静态定位测试
在实验室环境下,利用高精度测量设备对USBL系统的静态定位精 度进行测试,记录并分析定位误差。
基于海底传感网络的数据收集与处理系统优化
基于海底传感网络的数据收集与处理系统优化海底传感网络(Underwater Sensor Networks,USNs)是指一种在水下环境中布置传感器节点,利用水中声波或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和收集的网络系统。
由于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深海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环境的监测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如何优化基于海底传感网络的数据收集与处理系统成为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
在海底传感网络中,传感器节点的耗能问题是制约系统性能和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
传感器节点的分布通常是随机的,节点之间的通信距离相对较短,因此传感器节点的能量供应主要依靠能量收集和共享。
为了优化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化能量收集。
海底传感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通常由能量受限的电池供电,因此能量收集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已经有一些方案可以通过能量收集技术,如太阳能电池和水流能收集装置等,为传感器节点提供持续的能量供应。
同时,还可以通过优化节点能量使用策略,例如功率控制和节点休眠等方式,减少能量的消耗,延长系统的寿命。
其次,优化数据传输。
由于水的折射和传播损耗等影响,海底传感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受到很大的挑战。
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可以采用多径传输、自适应传输协议和错误控制编码等技术。
此外,还可以利用节点的位置信息和智能路由算法,选取最佳路径进行数据传输,降低信号衰减和传输延迟。
第三,优化数据处理。
海底传感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通常能够采集到大量的海洋数据,但如何高效地处理这些数据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种解决方案是利用数据压缩和数据冗余消除等技术,减少数据的传输量和存储开销。
此外,还可以利用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协同计算等方法,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最后,优化网络拓扑结构。
海底传感网络中传感器节点的布置往往是随机的,因此网络拓扑结构的优化对于系统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种常见的优化方法是利用节点的位置信息,设计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星型、网状和集群等形式,以降低节点通信能耗和传输延迟。
水下声学监测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
水下声学监测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在广袤无垠的海洋和错综复杂的水下世界中,水下声学监测技术正如同一位无声的观察者,默默地收集着珍贵的信息,为我们揭开那神秘面纱背后的秘密。
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也在众多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水下声学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充满挑战与突破的奋斗史。
早期,人们对于水下声音的认知相当有限,监测手段也极为简陋。
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声学理论的完善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水下声学监测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从简单的水听器到复杂的声学阵列,从单一频率的监测到广谱的声学分析,每一次的进步都凝聚着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智慧与努力。
如今,先进的水下声学监测系统具备了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宽频带的特点。
这使得它们能够捕捉到极其微弱的水下声音信号,并对其进行精确的分析和处理。
例如,现代的声学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微小的生物活动产生的声音,为海洋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同时,高性能的信号处理算法能够从复杂的背景噪声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大大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材料科学的进步也为水下声学监测带来了新的机遇。
新型的声学材料使得传感器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降低了设备的成本和体积,使其更便于部署和使用。
此外,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水下声学监测设备能够实时地将数据传输到岸上的控制中心,实现了远程监控和数据分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的时效性。
水下声学监测技术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在海洋科学研究方面,它是了解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环流、海底地质结构等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海洋生物发出的声音,科学家可以研究它们的行为模式、种群分布和生态关系。
对于海洋环流的研究,水下声学监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洋中的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过程。
而对海底地质结构的探测,则有助于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和预防地质灾害。
在军事领域,水下声学监测是潜艇探测、水声通信和水雷战的关键技术。
海底管线焊接设备中的裂纹探测与修复技术研究
海底管线焊接设备中的裂纹探测与修复技术研究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海底油气开发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开采方式。
海底管线作为连接油气井与生产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输油气的关键任务。
然而,由于海底环境的极端条件和复杂性,海底管线焊接设备中的裂纹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裂纹是导致海底管线失效和泄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准确探测和及时修复管线中的裂纹至关重要。
为了能够保障海底管线的安全与可靠运行,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和改进裂纹探测与修复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
首先,针对海底管线焊接设备中的裂纹探测技术,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非破坏性检测(NDT)方法。
例如,超声波探测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利用超声波的传播特性来检测管线中的裂纹。
通过对超声波的反射和散射进行分析,可以准确判断裂纹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此外,磁粉探测技术、涡流探测技术等也被广泛应用于海底管线的裂纹检测中,这些方法具有快速、高效、准确的特点。
然而,裂纹探测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及时有效的修复。
在海洋环境中进行管线修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海底管线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修复过程中会受到水流、潮汐、海底沉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尝试开发各种修复技术来满足海底管线的修复需求。
目前,海底管线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主动式修复和被动式修复两种。
主动式修复技术通过打破管线表面,将修复材料注入到裂纹中,以达到修复的目的。
常见的主动式修复方法包括充填、注浆和环氧树脂封堵等。
而被动式修复技术则是通过各种保护层或带状材料来增强管线的承载能力,以防止裂纹的扩展。
被动式修复方法包括钢带包裹、环氧树脂胶带封堵等。
需要指出的是,裂纹探测和修复技术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海底管线的环境复杂性使得裂纹探测技术难以在水下环境中实施。
其次,有效的修复方法需要考虑到修复材料的性能、耐久性和与海水的耐腐蚀能力等因素,这对材料的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海底管道无损检测技术评定的破坏性试验
缺欠的选择进行破坏性试验的缺欠应符合无损检测技术评定相关文件的要求,并与业主以及第三方机构形成约定,文章针对缺欠的破坏性试验过程及技术要求进行讨论。
缺欠的定位及标记缺欠的定位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原则上缺欠的定位和标记应位于缺欠特征信号最为显著的位置。
对于基于波幅法的超声检测技术,如AUT、PAUT等应标记缺欠信号最高波的位置,此时应当使用设备的A型显示和移动信号的发射及接收装置来寻找最高波,如果缺欠信号饱和(超出屏幕显示),应降低缺欠信号的波幅高度,低于满屏显示后寻找最高波,如有必要,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最终确定缺欠的最高波位置,并永久性标记该位置。
对于基于非波幅法的检测技术,如TOFD,应当标记缺欠高度最大的位置(或者约定的位置),如图1中的D线,为了跟踪缺欠及切片,还应标记:扫查方向、试件的上游及下游(也可以根据技术及工艺的不同标记不同的符号)和缺欠的编号。
图1 切片加工及标记示意(图中,MS为宏观刨面,JOX为试验件编号;X为缺陷编号;1,2,3为切片编号;US为上游;DS为下游)缺欠的切片及标记缺欠的破坏性试验采用横切面的方法。
根据DNVGL-ST-F101 2017《海底管道系统》的要求,机加工的间隔是2 mm,3号切片的厚度为13 mm,1号及2号切片的厚度为2 mm。
切片的步骤如下:(1)将试件加工成-50 mm(上游)~+50 mm(下游)的圆环。
(2)按照图1的标识,在-10 mm(A线)以及+15 mm(B线)的位置横切,将缺欠所在的部分整体取出。
(3)按照C,D,E的顺序进行切片。
(4)使用永久性标记手段在切片上标记信息,标记切片信息的一面应该是与扫查方向一致的第一个切面,如1号切片C线所在的一面,2号切片标记在D 线所在的一面,信息至少要包含如下内容:① 焊缝编号;② 缺欠编号;③ 切片编号;④ 上下游(或其他要求的用于辨别缺欠位置的信息);⑤ 扫查方向。
切片的处理切片完成后,不能分辨出焊缝及热影响区等,需要进一步加工,主要包括抛光及酸蚀。
2013年度“柔性海底管道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技术总结报告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70技报告导读高频地波雷达产品化技术研究徐新军1 商少平2 文必洋3 陈智会4(1.武汉德威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2.厦门大学;3.武汉大学;4.中南鹏力海洋探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摘 要:高频地波雷达是用来实时测量大面积海风、海浪、海流的海洋监测环境仪器设备。
该技术起源于美国CODAR公司,国内经过武汉大学二十几年的研究、发展,目前形成了阵列式/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2种发展方向,其产品已初步得到业务化运行。
阵列式/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虽在国内与浮标做过实时比测,但是时间周期较短,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本课题利用863试验基地(龙海、东山2个示范阵列式高频地波雷达站),合理选取2个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站(漳浦山寮站、下垵站),通过科学的设置,选取了5个浮标观测点(包含风、浪、流观测指标),由东海预报中心和东海标准计量中心组织实施海上对比观测浮标的布防和回收,观测试验持续了2个月,收取了大量的数据,由第三方厦门大学组织实施高频地波雷达海上实用性比测数据评估,为国产的高频地波雷达的适用性作出合理的评估。
关键词: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 阵列式高频地波雷达 对比验证试验Product Technical Research of High-frequency Ground Wave Radar (HFGWR)Xu Xinjun 1 Shang Shaoping 2 Wen Biyang 3 Chen Zhihui 4(1.Wuhan DeWees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2.Xiamen University;3.WuHan University;4.South Peng force bathymetry System Engineering Co.,Ltd.)Abstract :HFGWR is a type of se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strumental equipment which is used for real-time measuring the large-area sea breeze,ocean wave and ocean current.The technology of HFGWR originates from CODAR company of American.By more than twenty years research and progress of domestic Wuhan University,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rray or portable HFGWR is formed and primarily the product functions in business. Although real-time comparative test between array or portable HFGWR and buoy in China,the time period is relatively short and commonly it is about one week.The topic makes use of trial base(demonstrated Array HFGWR of Longhai and Dongshan)of 863 and reasonably chooses two stations of portable HFGWR(Shanliao and Xiaan station).By scientific setting,five observation spot containing wind,wave and current technical index are selected. Then forecast center and standard measuring center of East China Sea organize and implement the observation experiment of sea contrast.The experiment persists two month and a mass of observation data is obtained.Finally Xiamen University,the thrid party,organizes and implements the data evaluation of the sea practicability of HFGWR for rationally evalua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homebred HFGWR.Key Words :Portable HFGWR;Array HFGWR;Real-time comparative test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 tp://w w w.ns tr s.c n/x ia ng x i BG.aspx?id=68574&f lag=12013年度“柔性海底管道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技术总结报告徐超1 孟庆义1 汤明刚2 阎军2 岳前进2(1.河北恒安泰油管有限公司;2.大连理工大学)摘 要:海洋柔性管道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重要的输运装备之一,它连接海底井口与海面浮体。
基于ROV的深水管道外检测技术
基于ROV的深水管道外检测技术孙长保;邹定杰【摘要】海底管道是海上油气田生产的大动脉,海底油气管道系统的本质安全是保证海洋石油与天然气顺利开采的重要基础.海底管道的完整性检测对管道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随着石油开采向深水进军,引进和发展深水管道检测技术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大量调研国内外技术的基础上,对以ROV为载体的管道位置、管道电位、掩埋状态、应力损伤、管道沉积、腐蚀减薄等各类深水海底管道外部检测技术进行了介绍,并重点介绍了磁涡流检测、脉冲涡流检测、交流电磁场检测、Magna检测系统和Discovery检测系统等新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及优缺点,为深水海底管道检测方法的选取提供技术参考.【期刊名称】《石油工程建设》【年(卷),期】2019(045)002【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深水管道;外部检测;ROV;磁涡流检测;脉冲涡流检测;电磁超声检测;交流电磁场检测【作者】孙长保;邹定杰【作者单位】深圳中海油服深水技术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1;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1;深圳中海油服深水技术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1【正文语种】中文截止至2017年上半年,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铺设了360 多条海底管道,其中在用的海底管道总长超过6 800 km[1],海上油田作业水深已达1 500 m。
由于工程设计、海上铺设、海洋环境、浅层工程地质、渔业活动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管道会产生裸露悬空、内外腐蚀、涂层损坏、阳极块失效,甚至破裂、泄漏等情况[2],严重威胁到油田生产的运行和安全。
为保证海底管道运行的安全性,减少各类管道泄漏事故的发生,保护海洋环境,对海底管道进行全方位的准确检测,成为面临的紧迫要求。
海底管道检测技术分内检测和外检测,管道外检测是指在海底管道外部进行检测的一类检测方法[3]。
1 海底管道外检测内容海底管道的外检测内容一般包括外观检测、金属损失检测、牺牲阳极检测、防腐层检测、管道路由检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已开发的无缆管内智能检测爬行机大约3200mm长,60kg重,由七个密封筒状单元组成:驱动机器人、系统控制器、电池、超声检测单元、漏磁检测单元、定位单元和数据处理存储单元。
爬行机将利用携带的超声和漏磁等传感元件、电子仪器、动力装置等,在管道内边行走边检测,是一个集机械、控制、检测于一体的机、电综合集成的高技术系统。
它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对数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的各型管道完成在役自动检测。
表1-1列出了爬行器的部分基本参数超声传感器对壁厚等径向变化敏感,检测腐蚀坑等大面积损伤有效。
但是损伤射频回波的解释比较困难,如何从损伤的超声回波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一直是当今无损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
另外,超声检测在海底管道检测中有着独特的优点。
管道中的石油或海水可作为耦合剂;测量时探头离开管壁,阻力小,耗能小,对管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合长距离检测;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测量管道内壁,外壁及壁内的损伤;探头可以采用不同的大小,不同的发射频率及不同的布设角度,以探测更多种类的损伤,提高对损伤的检出率。
大量检测信号处理理论及方法的研究本身具有挑战性,加上损伤本身的复杂性和多种多个传感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使得损伤的识别、量化和评估难上加难。
由于巨额的检测费用,管道损伤自动检测过程中,传感器系统一般只能一次性通过损伤,不能重复。
在复杂恶劣环境下获取的信息带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本课题将信息融合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管道损伤的量化和评估中,消除信息之间的冗余和矛盾,利用信息互补,提高信息处理质量,形成对环境的相对完整一致的描述,提高检测系统决策的快速性和正确性,以及规划的科学性,确保海底管道检测系统给出可信度高,精确度高的损伤量化和评估结果。
超声波是指其频率大于20KHz的声波。
超声波穿透力强,方便收集材料内部的信息;人耳听不到,不会造成对听觉的污染;频率高,波长小,因此声波发射的方向性强,检测小损伤能力强。
工业无损检测领域广泛利用超声波的上述特点,对材料表面和内部的损伤、材料内部的包含物、材料内部的不连续性等进行检测。
超声法智能管道检测系统是利用超声传感器阵列,测超声回波的时间延迟和方向的改变,来探测管道腐蚀坑的大小、裂纹和应力的存在。
管道无损检测中超声信号处理的目标是:对信号进行预处理,抑制背景噪声、增强有用信息、改善信号质量,使以前很难获取的信息被检测出来;然后对信号进行特征提取与判别,定性定量地分析有关缺陷。
对超声回波信号的处理,主要是从时域的角度去分析和解释信号,并且大多是基于线性声学的理论基础,把声波当成纯频或准纯频声波进行分析。
如何从损伤的超声回波中提取精确的有用的信息,成为当今无损检测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目前,在工程应用中,大多仍是依靠人工或半人工的方法对损伤回波的大小及到达时刻进行判断,以确定损伤的有无、大小当量值、大体分布等信息。
在有些特定的场合,希望通过多种多个传感器,多测量角度及多次反复测量达到对损伤的高精度识别和评估。
如何准确提取需要的特征量,如何消除多个传感器的冗余信息,合理利用互补信息得到理想的结果,如何监控各传感器状态,根据具体工况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组合,如何安排激发次序都是当今多超声传感器检测甚至多传感器无损检测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常见的信息融合系统分类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根据传感器种类的不同,将信息融合系统分为同类传感器的信息融合和异类传感器的信息融合。
在异类传感器系统中,由于各传感器提供信息的层次和维数的差异而使信息融合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种是根据平台的不同,将系统分为局部和全局两类。
根据对输入信息的抽象或融合输出结果的不同,对信息融合模型的分级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广泛采用的分法依据输入信息的抽象层次将融合分为数据级、特征级和决策级。
信息融合是一种信息集成综合技术,是许多传统学科和新技术的结合。
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人们提出了许多融合方法。
有静态的,动态的,基于概率统计的(如基于贝叶斯的贝叶斯因子、贝叶斯网络、最大似然法,证据理论法,卡尔曼滤波和蒙特卡罗法等),基于信息论的(聚类分析法、表决逻辑法、信息熵法等),基于模糊集或专家系统的人工智能方法。
采用神经网络和基于层次分析的加权平均法,对多种技术获取的同一损伤的尺寸进行融合。
其中,损伤深度的融合基于超声和漏磁两种技术提供的尺寸信息,损伤长度和宽度的融合仅基于漏磁技术提供的信息。
电噪声是管道超声检测系统中固有的噪声,结构噪声只在管道材料是粗晶材料时才对超声信号造成较大的影响.由于检测工况复杂,传感器数量较大,考虑到信号和噪声的特性,选择检测信号的各次回波的到达时刻作为需提取的信号特征量。
通过多次回波到达时刻差,可求得管道的剩余壁厚。
由公称壁厚减去剩余壁厚,可得到损伤的深度信息根据海底复杂恶劣的工作环境,确定通过超声脉冲反射法测量管壁各处的剩余厚度来确定表面损伤的深度(标准管壁厚度减去实际管壁厚度为损伤深度)。
脉冲反射法测厚的原理如图2-5所示(由前所述,被测部分可近似为一平面)。
发射电路发射一定频率和功率的高频电信号,激励超声换能器转换成超声波发射出来,经过管在实验室的理想环境下,提离值和管道的剩余壁厚均较大,基于脉冲反射发的检测信号经过示波器的简单预处理后强度较大,各次回波到达时间的间距足够大,主体部分基本没有混叠。
该方法的性能并没有得到有力的验证和突出。
后续工作将使用该方法对实际管道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特征提取,进一步验证此法的性能。
脉冲涡流差分信号的六个形状特征量(三个上升段特征RS、TPDER和RCUR;三个下降段特征DS、TTDER和DCUR)被提取了出来,并进行了比较。
结论如下:(1)所有这些特征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将表面损伤从其它两类损伤中分离出来。
某些特征还可以将壁厚减薄类损伤分离出来。
(2)大部分特征量可以有规律的反映出损伤尺寸的变化。
由于涡流检测的量化一向严重依赖于检测前的标定实验,具体特征同损伤尺寸之间关系的模型或函数有待进一步研究。
(3)上升段和下降段的相应的形状特征性能相似。
依据信息的冗余,仅上升段信息即足够损伤分类。
该结论对于动态实时监测中减少采样数量,缩短检测时间很有利.对于管道损伤的深度,将基于超声和漏磁两种技术提取出的深度信息进行了融合,这属于异类传感器信息的特征级融合。
对于管道损伤的长度和宽度特征,可用的信息均基于漏磁传感器阵列的检测数据,这属于同类传感器信息的特征级融合。
本章提出的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同类和异类传感器信息的特征级融合中。
本节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管道数据融合领域,采用经典的BP算法和改进的BP-LM 算法对异类传感器阵列提供的管道损伤尺寸数据进行了融合。
实验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数据融合方法综合分析各个数据源的信息,能更好的认识被测特征,容错能力强。
改进的BP-LM 算法比标准BP算法收敛速度快,融合效果好。
在实验室,对于Φ219mm直径的管道内外壁上的15个典型损伤,用超声和漏磁传感器进行重复性的检测。
用第二章介绍的方法提取出超声信号特征进而得到剩余壁厚(公称壁厚减去损伤深度)信息。
漏磁传感器提供的剩余壁厚信息由文献[11,33]中的方法获取。
由于剩余壁厚信息来源于超声和漏磁两种传感器,而且选用的超声传感器的中心频率和直径也不同,这不仅属于不同传感器信息的特征级融合,还属于异类传感器信息的融合,比仅融合性能指标完全一致的多个漏磁传感器提供的长度和宽度信息要复杂,所以,本文以剩余壁厚信息的融合为例。
主观Bayes方法用概率表示不确定性,证据理论用信度来表示不确定性。
主观Bayes 方法从数学上蕴含于证据理论之中,证据理论可以看作是主观Bayes方法的推广。
证据理论可在不同层次上对证据进行组合,可以区分不确定和不知道,也不需要假设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优于主观Bayes方法。
无损检测中,不确定性大致可分为两类:认识的不确定性。
比如那些源于设备或传感器自身的限制、标定或校准过程以及模型结构和参数所导致的知识的不完善。
随机的不确定性。
比如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
前一种不确定性可以通过深入的研究,比如补偿和重复测量等方法消除。
而随机不确定性是无法消除的[190]。
因此,确定性是不可避免,无处不在的,其载体可分为三类:数据或变量、特征以及决策。
确定性的传递也存在于信息处理的各个过程中。
根据信息处理模型或方法的输入量,表6-1列出了不确定性传递的三类情况。
输入量可以是传感器检测的数据、由前期的模型或方法根据传感器数据而提取出的特征量,或者根据传感器数据或特征量得到的局部决策。
信息处理方法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个方法或者多个包含先验信息的方法或模型的混合组合。
组合可以是串行的、并行的或者混合的。
输出量可以是特征值、局部决策,或者最终的决策。
除了该表列出的三类传递情况外,不确定性还可能由这些信息处理的模型和方法本身(如结构和参数)引起。
对于本课题,从最初的管道损伤信号获取、压缩、存储和传输,到本文涉及的各类信号特征提取、损伤尺寸融合和损伤分类等过程虽中均伴随有不确定性的传递。
虽然前面各章针对各种信号的特性,采用了不同的时频分析或融合方法,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并无法完全消除结果的不确定性。
在决策级融合中,必须引入适当的不确定性推理方法(如经典的Bayes方法及其扩展方法——证据理论),以保证得到高可信度的决策。
D-S证据理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融合结果。
但是对于矛盾冲突激烈的证据,常会出现失效现象。
管道检测信号的特征提取、损伤尺寸的定量融合以及损伤类别的划分的最终目的是用于管道安全状况的评估,即根据损伤的定量或定性识别结果及其它各类相关信息对损伤等级进行综合评定。
世界各国和大型无损检测机构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了多种损伤等级评定方法和规则。
本节在比较分析现有的典型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改进的证据理论的融合评估策略,并用仿真数据验证了该策略的性能。
各种评估方法在对管道损伤评价前,一般应准备以下原始资料(表6-4):管道铺设情况,主要包括铺设位置、铺设深度、地质特征、铺设技术等;工作环境信息,主要包括海水成分、海底温度、海底压力、海底湿度、海域腐蚀环境及保护措施等;管道本身信息,主要包括管壁厚度、管道直径、管道材质、使用年限及工作历史、生产厂家等;检测到的损伤信息,主要包括损伤位置、尺寸和类型等。
前三类资料通常需要由专门的数据库提供。
第四类资料,损伤信息是前面的检测、信号处理、特征提取及分类等系统的分析结果。
详细的管道腐蚀评价流程见文献[11]。
首先,利用腐蚀区域的最大深度和管道的公称壁厚相比,判断出一级损伤和五级损伤。
比值小于10%属于一级,大于80%属于五级。
然后,根据管体腐蚀纵向长度尺寸和最大允许纵向长度的大小分离出第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