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章《9加几》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章《9加几》执教者张爱苹课时1所属教材目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章;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几》。
教材分析“9加几”是学生学习进位加法的起始课,学生认知基础和思维基础是十加几等于十几,怎样将9加几转化为10 加几的问题是知识的核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凑“十”。
而“凑十法”这种思想及具体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总结、掌握知识。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2、通过比较,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探索9加几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10加几的转化思维;2、培养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寻找规律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教案(精选8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教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教案(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区分几个和第几。
【教学难点】:掌握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学生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1、师生交流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2、出示第20页的图画。
动物园的售票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票。
师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二、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师:(1)小朋友排在第几?谁排第一?解放军阿姨呢?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2)从前面数,背黄包的阿姨排在第几?从后面数呢?(3)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票?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的是谁?(2)动画展示:穿蓝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问:还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第4?小朋友排第几?解放叔叔呢?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2)区别几个和第几第几表示确定的位置,几个表示数量的多少。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课件PPT
)少。还
能看出(
)比(
)
多,(
)比(
)少
。
8.数一数,圈一圈。
:( 3, 4, 5, 6 )个 :( 6, 7, 8, 9 )个 :( 5, 6, 7, 8 )辆
9.连一连。
①
③
⑥
⑧
⑨
作业1:预习下一课。 作业2:完成对应的练习题。
人教版-一年级-上
第1单元
1 数一数
下面的小动物们各有几个脚?请你连一连。
()
思路分析: 我们可以在原题上将一个 和一个 圈在一起如图:
也可以先将 和 分类,再一一对应着摆,如下图所示: 规范解答:
1.看图圈数。
例1 数一数,这些树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看图涂相同数量的“ ”。 完为止,共有10只小鸟,也可以用做标记的方法数数,从1开始标起,最后标到几就是几只,如下图所示: ( )比( )多,( )比( )少。 还能看出( )比( )多,( )比( )少。 :( 6, 7, 8, 9 )个 我们可以在原题上将一个 和一个 圈在一起如图: 还能看出( )比( )多,( )比( )少。 ( )和( )同样多。 完为止,共有10只小鸟,也可以用做标记的方法数数,从1开始标起,最后标到几就是几只,如下图所示: :( 5, 6, 7, 8 )辆 比一比,对的画“√”,错的画“×”。 :( 3, 4, 5, 6 )个 我们可以在原题上将一个 和一个 圈在一起如图: 规范解答:这些树上一共有10只小鸟。
)在(
)的(
)面。
注意:在说明位置时,需要说清楚是谁在谁的哪。
在 注意:在说明位置时,需要说清楚是谁在谁的哪。
在
的下面。
的上面
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解决问题》课件
课堂小结
解决问题(2 ) 1.求原来有多少,就是求总数,要把剩下
的和减少的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2.解决问题时可以画图理解题意。
没进去的有6个同学。 7 + 6 = 13 (个)
(教材P100 练习二十三 T6)
2.
一共剪了多少个窗花? 8 + 8 = 16 (个)
(教材P100 练习二十三 T8)
3.
原来一共有多少条鱼?
8 + 6 = 14 (条)
思维训练
动脑筋,填一填。
如图, 里的数和它周围 里的数有关系。想一
想, 里应该填( 8 )。
义务教育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8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6课时 解决问题(2)
情境导入
盒子里原来有多少糖?
2+3=5(颗) 答:盒子里原来有5颗糖。
探究新知
原来有多少个 ?
领 ,领走 7 个,还剩 5 个。
要解决的问题是“原来有多 少个 ”。
可以画图表示。 12个
→剩下的 →领走的
哦还!有用其加他法的计方算法。吗? 7 + 5 = 12
→剩下的 →领走的
可以假设原来有12个 。 领走了7个 ,还剩下: 12 - 7 = 5(个) 原来有 12 个 。
(教材P98 做一做 )
原来有多少个鸡蛋?
8 + 6 = 14 (个)
6个 数一数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巩固运用
1.
(教材P100 练习二十三 T5)
已经进去了7个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64—65页、练习九1——3题。
《10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64—65页、练习九1——3题。
■教材分析:“10的认识”是本单元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贴合学生生活的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
其中,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思维处于半逻辑状态,以形象思维为主,擅长识别物体的特点、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能很快并很容易地掌握任何一个物体所固有的特征。
在数学活动中,可多为一年级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自主参与进来,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式来体验、认识、探究、使用数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10的组成以及10的写法。
能力目标: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情感目标:结合主题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0的组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学具准备:小棒10根、报告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上课前,我听语文老师说同学们学过一首诗叫《一去二三里》,现在请大家一起背出来给老师听听。
(预设:学生齐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师:同学们背得真流畅,声音真响亮!这首诗里面有哪些数字是我们数学课上学过了的?3.师:同学们反应真快!对,1,2,3,4,5,6,7,8,9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那么,刚才背的诗中有哪个数我们还没有学呢?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字朋友“10”。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课本简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是根据人教版新教材编写的一本针对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教材。
本课本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线,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逐步建立起数学的基础知识体系。
本文档将为大家介绍这本电子课本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课本结构《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共分为10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了若干个知识点和对应的习题,以及一些拓展活动。
以下是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1. 第一单元:认识数第一串——认识1 2. 第二单元:认识数第二串——认识2 3. 第三单元:认识数第三串——认识3 4. 第四单元:认识数第四串——认识4 5. 第五单元:认识数第五串——认识5 6. 第六单元:认识数第六串——认识6 7. 第七单元:认识数第七串——认识7 8. 第八单元:认识数第八串——认识8 9. 第九单元:认识数第九串——认识9 10. 第十单元:认识数第十串——认识10每个单元的内容以数字串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内容特点1.融入游戏元素:本课本通过多种游戏形式,如数数游戏、记忆游戏和消消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
2.手把手教学:课本中提供了大量的示例和步骤讲解,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3.引导思考和解决问题:课本中提供了一些拓展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循序渐进:课本内容按难易程度逐步展开,从认识数字1开始,逐渐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字概念和数量关系。
学习体验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课本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点击屏幕,查看课本中的示例和习题解析。
此外,课本还提供了一些互动练习,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直接回答问题,并获得相应的反馈,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总结《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是一本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介绍
课 程 标 准 指 出 :评 价 的 主 要 目的 是 全 面 了解 学
为 了 提 高 学 生 学 习 数 学 的兴 趣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生数 学学 习的过程 和结果 ,激励学 生 学 习和改 进教
习 动 机 ,了 解 数 学 知 识 的 历 史 ,教 材 安 排 了符 合 儿 童 师 教 学 。评 价 不 仅 要 关 注 学 生 的 学 习 结 果 ,更 要 关 注
问 题 ,8、9的 认 识 和 加 减 法 、解 决 问 题 ,以 及 10的 认 也 就 是 培 养 学 生 分 析 问 题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识 和 加 减 法 三 段 教 学 。
第 三 步 :解 答 正 确 吗 ?要 求 学 生 反 思 、检 验 ,并 学
如 几 何 图 形 ,先 认 识 “上 ” “下 ”“前 ”“后 ”“左 ” 习 填 写 答 语 。
整 理 知 识 的过 程 ,就 是 形 成 数 学 认 知 结 构 的过 程 。
(六 )注 重 有 关 知 识 的 渗 透
教 材 给 出 了 整 理 的 线 索 ,引 导 学 生 主动 参 与 数 学 知 识
1.第 一 单 元 渗 透 了集 合 、对 应 的 思 想 ,第 6单 元
的整 理 过 程 。后 边 知 识 的 整 理 ,又 是 前 边 知 识 的完 善 。 主 题 图 渗 透 了分 类 的 思 想 ,有 的 练 习 中 还 渗 透 象 形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教案(通用18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教案(通用18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6、7的组成。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6和7的组成。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7根,小圆片7个。
教学过程一、复习1、数数:从1数到7;从7数到1。
2、口答。
①6前面是几?②6后面是几?③与5相邻的是几?二、新授1、教学6的组成。
①把6个小圆片给涂上2种颜色,可以怎样填?打开书的第41页。
给书里的小圆盘涂上颜色,老师会巡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顺序的`涂色。
)②让学生结合自己涂的小圆片,完整填出6的组成。
③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教学7的组成。
问:将7个小方块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呢?①学生动手操作。
②小组内讨论,有几种分法?③学生反馈,教师板书:777615243问:我们看到了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三、练习1、对口令。
2、完成练习九的第4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字的构成,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5根小棒,5个圆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数数从1~5,从5~12、比较大小二、探究新知1、学习4的分解与组成(1)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红花的游戏,4朵红花,分成两份,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看谁的方法多,分完以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交流展示。
(3)探讨分的方法刚才大家想了很多办法。
怎样才能看清楚,不留下任何痕迹?2、学习5的.组成请拿出五块玉米,分成两堆。
有多少种方式?分开来看。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4个组件的操作流程,大家一起操作。
互相启发,帮助总结5的几个不同点。
三、巩固运用完成第21页和第22页以及第23页的问题3和问题4。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教案篇3教学内容:8和9的组成P55 P60 3、4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2、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多少》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多少》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第21页第5~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认读l~5各数(二)排序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l、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
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
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
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
(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 教案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内容在教科书的34、35页。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三是通过学生活动,激发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本课的重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难点在于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包括若干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和课件。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老师通过引入一个百宝箱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研究氛围。
接着,老师让学生对各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经历认识各类物品特点的过程。
然后,老师展示课件,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到立体图形的认知,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解决本课重点。
在操作感知环节,老师让学生从桌面上找出各种形状的物体,然后让学生摸一摸,感知特点。
对于长方体,老师让学生感知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让学生感知汇报,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对于正方体,老师让学生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正方体把你感觉到的给小组朋友说一说。
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各种形状的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总之,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引入、展示、操作感知等,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激发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圆柱球在这节课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研究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通过摸、看、说和数数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了每种图形的特征和形态。
在练中,我们巩固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了认真细心的研究惯和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激疑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①长度单位:米(m)、厘米(㎝)②1米=100厘米1m=100㎝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
比如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二、互动解疑1、黑板的长是多少?①估一估2米、3米、5米……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2、完成试一试①先估测②再量一量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2米②100厘米○1米③51厘米○49厘米④98厘米○89厘米⑤1厘米○1米⑥10厘米○1米⑦33厘米○3米⑧6米○600厘米2、填一填。
①1米=()厘米②12米+7米=( )米③13厘米+8厘米=( )厘米④2米+45厘米=()米( )厘米⑤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估一估量一量先估计再测量不够整米,剩余部分用厘米做单位。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分类与整理
分类与整理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材分析: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
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
分类能力既是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课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先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标准分类。
教学目标1、经历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2、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重点难点学会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具学具课件、气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想不想看,快来看一看,一共有多少件礼物?想一想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啊,我有一个疑问,你们看,我们都是想解决一定有多少件礼物的问题,你们为什么方法都不一样啊?学生自由回答。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分类”。
二、探究新知师:现在想不想看看第一件礼物里有什么?出示例题1的情景图。
师:你看小朋友手上的气球课真多啊!有多少个啊?我们能怎么办啊?生:可以按颜色分类,分为三类。
师:可以么,那请你上来给大家摆一摆。
生上黑板演示。
师:他刚刚说按颜色分,你把它们分成了哪几类?生:红色,黄色,绿色。
师:对不对,真棒!请回位,大家看他把气球按颜色一堆一堆的放在一起,在分别数它们的个数,那还有没有觉得比他更好的摆法?谁敢上来摆一摆?生上黑板演示。
师:刚才那位同学是把球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摆成一排一排的?生:一堆一堆的不方便数,这样摆方便数。
师:好不好,他说的特别方便看,我有一个问题了,你们能一眼看出来谁最多谁最少?生:黄的最多,红的绿的一样少。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8盒积木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1、出示一组图片(各种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们来做回小小建筑师,造你一做你喜欢的房子。
2、将盒子里的积木搭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注意要摆放的稳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3、展示作品并说说怎样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稳固啊(多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要竖着放、不要用球等。
学生可能说不出名称,只要那出积木就行。
)它们为什么能放的平稳呢?(因为它们都有平平的面)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对级了。
它们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
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应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一边摸一边说长方体有6个平面,正方体也有6个平面,圆柱有两个平面,球没有平面。
(2)汇报交流大家都数出来了吗?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三、联系实际小朋友们,除了这些积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呀?比比谁说得好!学生联系生活回答。
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也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能更多的发现。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介绍
认读数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 对基数含义的理解还包括认读数。包括两个方面:一认识 数字,会读、知道怎么念。二看数字能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达 的数量含义是什么。 数的顺序。
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1~5的写法。 重视书写、分散难点。 实际教学时,老师们要重视书写,但可以根据本班的具 体情况灵活处理,把写数分散进行。
算”,减法的含义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 少, 用减法计算”,加减法的含义比较抽象,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儿 童 来说是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教材都借助情境图或操作,通过 这次修订更加突出了加减法的含义。 动态演示“合并”“去掉”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 含义。 首先把情境图换了。 还增加了体现这一过程的点子图 还安排了看图说算式表示的加、减法含义和用自己的方式 表示加减法算式的含义的练习,
6的组成,是通过涂圆圈的方式,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
体会6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完整的填出6的组成。 7的组成,没有全部给出,通过操作分木块,给出了3
组,提出一个问题“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看到1组 想 到另1组,让学生联想,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8、9的组成,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摆出,并且8 和9的组成都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联想推 出,要求比6、7的组成略高一些。
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 教材主要是结合动态展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境图,让学 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的含义,了解运算顺序。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 分两段编排:(1)11-20各数的认识; (2)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最新改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9的认识、比大小、第几课件PPT
>
<
>7
<
>8
做一做
第1缸 第2缸 第3缸 第4缸 第5缸 第6缸 第7缸
3条 8条 4条 6条 7条 9条 5条
一共有 7 个鱼缸 。
从左边数第6缸有 9 条
,
有6条 的是第 4 缸,
像上面这样,同桌之间互相提一个问题。
做一做
9
6
8
做一做
9 9 >8
8
做一做
8
义务教育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6-9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课时 6-9的认识、比大小、第几
又图来中了什一么只的数量可,以现用在“又5多”少来只表示? ?
1
2
3 4
5
6
5添上1是6
游戏活动:拨一拨
游来的过程,也可以在算珠上播出来
有5颗珠子, 添上1颗是( 6 )。
游戏活动:找一找、涂一涂
游戏活动:拨一拨,数一数,从6数到9。
6
7
8
9
游戏活动:写一写
游戏活动:看一看,说一说
6的前面是( 5 )。 6的后面是( 7 )。
看着尺子图,还 能想到什么?
6的相邻数是( 5 )和( 7 )。
游戏活动:看一看,说一说
( )的前面是( )。 ( )的后面是( )。 ( )的相邻数是( )和( )。
游戏活动:比大小、填一填。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准备课数一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 在计数物品数量的活动中,初步了解学生对数数的理解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基本方法。
2.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 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实物。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
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要和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呢!大家有信心学好数学吗?学习数学首先要会数数,你会数数吗?那你能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二)探索新知1. 激发观察兴趣师(多媒体课件显示):这是一所漂亮的小学校。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自己先看一看。
把你看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2. 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物我们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比较大的?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
同学们仔细看看,这里有几面国旗?( 配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面国旗图并加上圈。
)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
( 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同学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一位老师、一栋教学楼、一个足球……)根据学生的描述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告诉学生,它们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2)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同学们再数数看,数量是“2”的东西都有什么呢?( 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
教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
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得对不对。
表1-1 美丽的校园中各种人和物的数量统计表数量人和物数量人和物1 国旗,楼房,老师,足球,带红领巾的学生,戴头巾的学生……6 六盆花,不运动的女生……2 单杠,向老师行礼的学生,看踢足球的学生,读书的学生,黄色垃圾桶,绿色垃圾桶……7 鸽子3 石凳,踢足球的学生,楼房左面的大树,跳绳的学生,互相问好的老师和学生……8大雁,所有的大树,锻炼身体的学生……4 垃圾筒,向日葵……9 所有女同学,不戴红领巾的男生5 花坛里的花,五个大字,国旗上的五角星,楼房右边的大树……10 所有男同学(3)在充分计数的基础上辨认1~10各数。
你们发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吗?如果以后让你数数,你打算怎么数?(适时渗透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范)3. 认读1~10各数(1)教师领读各数,同桌互相读一读。
(2)教师打乱顺序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为了了解学生认识这10个数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安排一些游戏:如接龙数数游戏、跳数10个数等。
)4. 数身边的数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都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周围或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的事物呢?学生不会说的话教师启发:数教室里的数(如教室里有几扇门?几扇窗?几盏灯?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一行有几个课桌……);数自己身上的数(如你有几只手?你有几只眼睛……)。
5. 课后延伸师:下课后数一数校园里的事物,看看有多少。
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三)全课总结师:今天,我们数了漂亮的小学校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
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一、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比多少”是学生学习认数、计算的准备性知识。
教科书共安排了三个内容:一是主题图;二是做一做;三是和此部分内容配合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
具体编排特点如下。
(1)创设了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创设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情境,有4个意图: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引出所学内容;三是为教学知识提供现实背景;四是渗透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故事可以这样讲解: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
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
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2)情境图中提供了丰富的“比较”资源。
“情境图中提供了小白兔、小猪、鱼和砖、木头、板凳、胡萝卜、苹果、花等可供比较的资源。
利用小兔与砖、小猪与木头个数的比较,建立“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感受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与少。
(3)通过两个层次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
第一层是借助小兔和砖比较、小猪和木头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理解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第二层是借助“图中还可以比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寻找资源,充分地进行比较。
如小猪与小兔只数的比较、小兔与胡萝卜个数的比较、苹果与胡萝卜个数的比较、凳子与动物只数的比较等,不仅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还能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建议(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
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情境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应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事物的数量。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教材的主题图或情境图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只抽取出其中一种或两种进行了展示。
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去数、去比较,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3)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观察、数数、比较等数学学习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4)全面了解学生的数数能力及比多少的基本经验。
以数一数的教学为例,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
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
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在比多少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调用已有的“比多少”的经验,理解“比多少”的道理,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但注意要求不要过高,注意与数的“比多少”的层次的不同。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培养(参见本单元的备课资料)。
(6)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
如在观察、讲解“美丽的校园”时,可以将图中小朋友的状态与小学生守则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在“小猪帮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中,可以渗透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的教育。
(7)建议用2课时教学。
(四)具体内容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编写意图(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初步懂得小学生的行为规范——遵守纪律、按时到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好好学习、锻炼身体。
(2)通过学生计数图中人和物的数量,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观察事物的方法、语言表达的能力,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奠定基础。
(3)帮助学生感受数与生活的关系,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保留对学习的新奇感,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同学、喜欢学习、喜欢上学。
教学建议(1)精心制作好教具、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把“美丽的校园”的情境图制作成挂图或动画课件。
课件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示,先出示一位教师,再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
也可用本学校的照片实施教学,还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学生现场表演,帮助学生观察、计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序观察的意识,进行数数方法的指导。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按照自己的兴趣数图中的人物、物品的数量。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如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比较大的;也可以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数等。
如果是在书上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笔点着数,或用笔做记号以保证不重不漏。
编写意图(1)数数的资源丰富,而且鉴于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给出的人物数量为20,以便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2)对学生数数情况的了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一一对应地点数的方法;二是说出计数的结果(总数),即知道最后数到几,物体的总数就是几。
(3)本节课可设置如下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请大家仔细看看,图里都有一些什么呢?先和同伴交流一下。
问题二:有几面国旗?几位老师?……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物。
问题三:数数量多的实物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你是怎样数的”,以对学生进行数数方法的指导。
问题四:你能数数身边的事物吗?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的数量;手的只数、脚指头数、眼睛的只数等。
(4)教学中注意结合小学生行为准则适时进行教育。
编写意图(1)教材在这里将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人或物放在集合圈中,并在集合圈旁标上相应的1~10各数。
这样,使学生看到主题图中事物的数量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既渗透了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了数学化的过程,又将数数与认数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2)这里通过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1~10各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
教学建议(1)按照学生计数的进程适时呈现集合图。
当学生按照顺序计数的时候,学生每数完一类物体,教师可以仿照教科书,将这类物体加上集合圈,并写出相应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