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经验论和唯理论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等。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比较
第一,经验主义和理 性主义两种倾向分别 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 以形成的认识根源。
第二,经验归纳法和 理性演绎法分别是经 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 成的研究方法。
第三,近代英国和欧 洲大陆各国的历史环 境分别是经验论和唯 理论得以形成的社会 土壤。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区别
1、重新论证了知识的价值 在中世纪,“知识是神学的奴隶”,当理性与信仰发生冲突时,理性服从
信仰。但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重新恢复了希腊人对知识的 尊重,肯定了人对知识的追求。 2、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①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培根揭露经院哲学脱离实际、脱离自然,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批判了 经院哲学在方法上的烦琐主义和形式主义,认为传统的科学知识的要害在于没 有实用性。 ②培根在对经院哲学的批判中,深刻地揭露了人类人士产生错误的思想根 源和社会根源,为此,他提出“四假相说”。 假相,即盘踞在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使人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主要有四种: A、族类假相(种族假相)——人类天性的普遍缺陷,不以客观事物为尺度, 而是以主观感觉为尺度。 B、洞穴假相——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成见或偏见。 C、市场假相——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词语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假相。 D、剧场假相——从各种哲学体系和错误论证方式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相。
四、经验论与唯理论争论的历史意义(2)
经验论和唯理论经过长期论争所取得的成果及暴露的理论缺陷,从正反 两个方面揭示了认识论在以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实现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辩证结合的必要;而二者的辩证统一,只有在科学的社会实践观的基础 上才能实现。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自然 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和无产阶级斗争 的经验,第一次把社会实践纳入认识论,从而把认识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并 在此基础上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它认识论问题, 从而彻底克服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创立 了完全科学的认识论,从而把哲学思想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哲学 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经验论和唯理论总结|近代哲学
经验论和唯理论总结|近代哲学近代哲学中,经验论和唯理论共有八位极其重要的哲学家,这八位凭其鲜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作为西方哲学史的学习者,必须深刻掌握这八位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编者在此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级重点知识点梳理一级重点是指各大高校历年真题中反复出现的考题,这些知识点必须完全理解并能够清晰流畅地解释或讲述出来。
1. 四假相(培根)培根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开启者。
培根在理论上对经院哲学进行的深刻批判主要体现在“四假象说”上。
所谓假象,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
根据来源不同把假象分为四类,即族类的假象、洞穴的假象、市场的假象、剧场的假象。
族类的假象是人类天性中普遍存在的缺陷。
由于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洞穴的假象指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假象。
因为每个人的天性、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等不同而形成的个人偏见。
这就像一个人站在狭小的洞穴内看事物一样。
市场的假象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由于语词的错误和混乱而产生的假象。
剧场的假象指从各式各样的哲学体系以及错误的论证方法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象。
一切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罢了。
培根提出“四假象说”的目的是清算经院哲学所散播和灌输给人们的种种迷信谬说、空论和诡辩,以及各种编造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而且深刻揭示了导致人们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
2.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者和唯理论的创始人。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
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是完全自明的。
因为,我虽然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怎么也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而怀疑活动是思想活动,所以说我在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
既然我在怀疑、思想是无可怀疑的,那么作为怀疑主体的“我”的存在也就是确定可靠的了。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17世纪就是哲学与科学兴盛的时代;在此一时期,许多哲学家(如培根、笛卡尔、莱布尼兹等)同时也是科学家。
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使他们在认识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普遍运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二是对各种观察材料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数学处理和理性分析、推理的方法。
而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这种哲学起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这是「外在的经验」。
而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这种哲学产生于对理性自我的反省,这是「内在的经验」。
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
亦即,17-18世纪的西欧哲学,其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知识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差异:休谟的不可知论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莱布尼兹的独断论则直接把思维等同存在。
直到康德至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才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辩证综合。
经验论哲学一、早期的经验论产生于17世界的英国,因应当时科学之兴盛而产生的思想潮流。
(一)培根→知识即力量、四假象说、科学归纳法、双重真理1.经验论哲学的开创者;根据科学的实验精神,首先建立了经验归纳法。
2.他强调科学知识必须以自然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然形式或规律的认识。
3.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真正的科学认识应该从感性材料出发,经过理性的归纳逐步上升到真理性的知识,4.他的名言:「知识即力量」;认为人只有通过认识自然才能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
此一主张,成为近代科学理性冲破蒙昧的宗教思想专制的第一声吶喊。
5.四假象说:培根认为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常常被他们心中各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偏见所遮蔽,因此,无法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
(1)族类的假象:亦即,总是以人类的尺度而非宇宙的尺度来作为认识的根据,从而使自然事物的性质常常因为人类理智的偏见而遭到扭曲。
(2)洞穴的假象:这是指个人受其习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的偏见,导致了认识的偏差。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
(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
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
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
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
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
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
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
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
它是“唯理论”的对称。
认识论的一种学说。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
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
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应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相反,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重应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认识。
唯理论与经验论述评
唯理论与经验论述评秦艳芬2007214071唯理论和经验论是近代西方的两个主要认识论思潮,共同构成西方认识论哲学,是西方近代精神的精华。
从16世纪到18世纪,经历了中世纪黑暗和文思复兴热情的躁动的欧洲人,开始以理性为基础去面对大宇宙和小宇宙,于是形成了完全属于近代欧洲的崭新的哲学。
人们认识到要真正认识客体,不仅要研究客体,而且还要研究主体,对主体方面的研究就产生了近代所谓的认识论。
当哲学的视角转向人的认识世界时,人类认识本身的矛盾便突现出来,成为哲学讨论的主题。
经验论哲学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英国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宽松、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实验科学的盛行、培根的经验主义传统等因素,最终导致了英国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产生。
欧洲大陆各国受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的影响较小,自然科学研究中又推崇数学上的理性演绎法,这样,大陆各国就继承了实在论传统,更注重一般的实在性,认为感觉经验不能提供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有通过理性演绎才可能获得真理,这也就产生了大陆各国的唯理论哲学。
作为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知识来源问题,也就是有无“天赋观念”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认为“我们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到底是导源于经验”。
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这里所说知识,指是带有普遍必然性原理,亦即科学知识或真理。
二者分歧并不是经验论只承认感觉经验作用而否认理性思维作用,唯理论只承认理性思维作用而否认感觉经验作用。
其次,关于认识方法或逻辑问题。
经验论推崇归纳法,唯理论则推崇演绎法。
近代经验论的奠基人培根从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出发,形成他的由个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普遍必然性认识的“归纳法”。
培根从批判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的演绎逻辑,而形成他的“新工具”的归纳逻辑。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以《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为标题,经验论和唯理论被认为是一对对立的学说,它们分别指向不同的客观性标准,以解释世界和和评价行为行为。
经验论是以实际的、社会的经验为依据的,它强调研究者必须检验实际的经验来进行认识,不可违背实际经验和普遍的社会经验。
另一方面,唯理论以普遍理论为依据,它强调研究者必须建立一套抽象的、统一的理论结构来解释客观事物,不可仅以片面的经验为依据。
经验论的核心观点是“实践”,实践意味着大量的知觉经验,例如实地调查、实验和大量的数据收集是必要的,以便更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世界。
研究者应先从客观实际中抽取经验,再以此为依据来建立一般原理。
从历史上看,经验论有很多传统,例如古希腊的精英哲学,以及中世纪布鲁姆学派,它们都倾向于受客观实际存在影响。
唯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理论”,它指向抽象的普遍理论,也就是由抽象的普遍规律构成的系统框架。
它强调以普遍的理论建构来解释客观实际,从历史上看,唯理论有很多传统,例如尼采的唯心主义、福柯的唯物史观,它们都倾向于把重点放在普遍理论建构上。
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有优势和不足,它们在知识认知中都被广泛应用,它们也都有发展前景,只是唯理论在实践中更多应用于理性活动,而经验论在实践中更多应用于客观实际。
因此,只有通过结合两者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认知的最高水平。
如今,一些人倾向于将经验论和唯理论结合起来,以实现更加全面的知识认知。
他们强调开展科学研究时,应综合运用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优势,以便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和客观性。
比如在认识论研究方面,以实践为依据的经验论和以普遍理论为依据的唯理论,可以相互促进和联系,以实现真正的认知发展。
总之,经验论和唯理论均是重要的学术思想,它们有着不同的认识原则和标准,在知识认知中都被广泛应用,只有综合经验论和唯理论,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客观实际。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两者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分析引言:本文讨论研究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的两者的产生和主要观点,通过对两者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揭示二者在认识世界上的本质矛盾。
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析对今天人们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也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正文:一、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产生及其观点经验论在17到18世纪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者多来英、法两国的哲学家,所以又被称为英国经验论。
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经验论者对经验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的研究,并坚定地认为其是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培根强调“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认为通过感性的认识和与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获得知识,任何思维上的理性演绎的都是不能认识世界。
又比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感觉都来自客观外在的刺激,即知识来源于经验。
此外,还有包括洛克和法国的伽森狄也对近代经验论的成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贡献。
经验论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源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在与唯理论的斗争中,经历了由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过渡。
前者主要认为人的经验来源于上帝和神的启示,渐渐变为了唯心主义。
后者则强调经过实际观察的经验是可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近代唯理论不像经验论那样,有着深厚的“家族底蕴”。
唯理论与启蒙运动紧密相联。
可以说是唯理论在广义上的含义即理性主义。
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认识自然的工具,对自然现象和事物存在着敬畏之心,经验主义大为盛行,像恩培多克勒就认为世界本源是水、火、土、气,这就是来源于经验的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总结和概括,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最直接、最简单的反映。
唯理论的产生源于近代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们发现了自然规律,并认识到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对的。
由此,以法国的R.笛卡尔,荷兰的B.斯宾诺莎和德国的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者认为自然的规律和知识是可以像几何学那样从几条清楚明白的“自明”公理,依靠人的“天赋观念”,进行细致准确,可靠的推理得到的。
经验论和唯理论
2、运用“三表法”来整理材料。
3、具有表,把具有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列在一起。
4、接近中的缺乏表
5、“程度表”,举出按不同程度出现的所要考察的某些性质的一些例证。
6、进行真正的归纳,三个小步骤:排除法,正面解释的尝试,纠正解释偏差。
思想与广延间建立同一性,以确保认识客观有效性:
1、人心灵是神之无限理智的一部分,是能认识实体属性的。
2、思想与广延作为同一实体属性是一致的,认识观念的次序就是认识了事物的
次序。
2:认识论
对实体认识的两条途径:1、从神圣的自然必然性去认识(对实体本身)
2、从实体样式去认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识分类:1、意见或想象:传闻知识二者无确定性不能洞见事物本质
属性
属性: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即思想和广延,二者既相互同一,又相互区别而
独立存在,只是同一实体的不同表现形式。
1、思想和广延同一,借此二者属性认识自然,会得到同一的因果次序联系。
2、思想与广延各自对立,不能互相限制,因其性质不同。
心物同时发生论:通过将笛卡尔的思想实体和广延实体降低为实体属性的方式化解二元论。
1、思想与广延不是两个实体而是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因此二者同一始
终一致(因食物次序联系只有一个)
2、两者性质不同,所以又是相互独立的,互不限制的,二者之间无因果
联系。
样式:实体的分殊,即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是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与实体相
比,它是他因,有限的、可分的,暂时的、杂多的。
1、实体与样式之间的关系:一般与个别、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一般性存在于个别性
西方哲学史——经验论(串写)
近代哲学概论一、经验论与唯理论1、相同点:(1)方法论:怀疑主义和理性精神。
(2)目标:追求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和建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3)发展过程:都不仅有着纵向上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而且在相互论战中也接受了对方的一些观点。
(4)结果: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未能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5)意义:为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辨证综合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1)出发点:经验论强调从感觉经验出发,唯理论则强调从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出发。
(2)方法:经验论强调观察实验的方法,在对感觉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的基础上制定了经验归纳法;而唯理论则强调数学推理的方法,以天赋原则或天赋观念作为逻辑起点而发展了理性演绎法。
(3)原则: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无不来自于经验,唯理论则认为一切普遍必然性的知识都是从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出发通过理性演绎得来的。
(4)理论困境:经验论的出发点和方法都无法完全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唯理论则是演绎的前提或出发点的合理性问题无法解决。
(5)归宿:经验论的归宿是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即休谟对经验之外的任何存在(物质实体、精神实体以及因果联系等规律)都采取悬而不决的态度,否定了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从而使得精神对自然的认识实际上成为不可能,从而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唯理论则发展成为一种独断论,知识被看作是由天赋观念根据矛盾律推演出来的,否定了对客观世界进行广泛的经验观察的必要性,经验只是诱发理性推理的机缘而已,精神只需根据先验的天赋原则进行演绎就可以建立起全部的知识体系,从而直接将思维等同于存在。
弗朗西斯.培根一、概述培根认为,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探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通过认识自然,就能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而认识自然就是要发现自然的“形式”,即规律。
但要实现对自然“形式”的认识,必须首先消除阻碍我们获得关于自然“形式”知识的思想障碍和更新我们研究知识获得的方法。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唯理论。
西方哲学中研究关于“是什么”的理论。
1.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论”,也称“第一哲学”。
1.“先天论”( Deucitalism)。
在这种认识论和宇宙论中,认为知识来自上帝;灵魂在肉体之前就存在,但两者结合时,则是最高的生物形式;上帝赋予了世界以数目、尺寸、形状、颜色等。
2.“可知论”( Visigoship):不仅承认有客观的知识,而且相信能够通过教育使人们具备足够的知识去认识真理。
由17世纪开始到18世纪初,在英国兴起,后扩及欧洲各国。
3.经验论( Empirism)。
英国哲学家洛克所创立的哲学派别。
认为感觉经验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从而把经验主义推向极端。
4.理性主义( Conformism):认为现象是不依赖于理性的心灵所能把握的那种形式,因此,它不承认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来源于理性。
二、两种哲学观点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答:两种哲学观点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认为人类理智有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这些真理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因而可以把他的见解传授给任何时代的任何人;后者则认为人类理智不是普遍的,甚至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凭借个人的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在哪里?两种哲学观点的对立在于两者的世界观和知识论。
经验论把世界万物都归结为可以感觉到的外部特征,因而它以可感觉的外部事物为基础。
唯理论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些无法直接感觉到的事物或“普遍的概念”,因而它把理智作为世界万物的惟一认识者。
四、为什么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又有着如此大的差异呢? 1、由于两种哲学观点所坚持的真理标准不同,因而导致他们对人类认识的正确性评价的不同。
经验论所确定的标准是感觉经验,在它看来,认识真理不需要依靠理智的帮助,只要凭借人们的感觉就能达到。
因此,它认为经验是真理的惟一源泉。
唯理论所确定的标准则是思维经验,在它看来,人们认识真理离不开理智的指导,没有理智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因此,它认为理智才是真理的惟一源泉。
试比较近代认识论哲学中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异同
试比较近代认识论哲学中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异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近代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和终结的历史,是经验论和唯理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发展史。
把握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经验论的代表人物: 培根、T.霍布斯、J.洛克、G.巴克莱和D.休谟。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 R.笛卡尔、B.斯宾诺莎、G.W.莱布尼茨和C.沃尔夫。
?经验论观点: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唯理论观点:唯理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认为“精神直觉和演绎,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理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使其实际上没能科学的解释知识体系的来源问题;而把知识体系建立在纯粹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必然使知识体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背景的比较近代西方经验论和唯理论对立的形成源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倾向。
近代认识论一开始就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倾向。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传统的认识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环境有关。
第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分别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成的认识根源。
从哲学认识论的传统来讲,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可以追溯到人类认识产生之初。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它既要靠人类理性思维的抽象概括,又要靠人类感觉器官给它提供经验材料;它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
比较经验论和唯理论
比较经验论和唯理论
1 定义
经验论:经验论是一种从经验中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研究现象
来形成客观规律,即从研究实践结果获取知识。
唯理论:唯理论是基于认识论,认为至理无需经验而存在,它可
以从几何、算术和其他数学原理中衍生出来。
同时唯理论认为,只有
普遍的原则、规律和概念是绝对的真实的,所以它也被称为非经验认
识论或唯物论。
2 比较
1. 所依据的原则不同:经验论是以实践为依据及研究对象,认为
实践的变化能够创造新的规律,而唯理论以至理及概念体系为依据,
认为至理以及概念体系永恒不变。
2. 所获知识的状态不同:经验论可以获得认识,但并不限于认识,也可以产生实践性的知识。
而唯理论只能获得认识,而不能形成实践
性的知识。
3. 适用范围不同:经验论涵盖不同的领域,任何领域都可以从实
践中获取知识。
而唯理论只应用在哲学、数学和物理学领域,即至理
只能应用在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中。
3 结论
综上,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一种有效的知识获取方式,但是它们在原则、状态、以及适用范围上有所差别。
最后,经验论获得的知识更具有实践性,而唯理论获得的知识更具有理论性。
因此,综合考虑两者的特点,要想获得完整和全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两者的结合来形成更加完美的认识论体系。
经验论和唯理论正确评价
经验论和唯理论正确评价
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
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
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
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
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
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
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
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
又译为理性主义。
唯理论者认为,只有依靠理性直接把握到事物本质的那种“理性直观知识”,或依靠理性进行逻辑推理得来的知识即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依靠感觉经验得来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往往是错误认识的来源。
唯理论顾名思义只是靠理去做事,经验论顾名思义只靠经验去事。
二者都不应支持我们做事要做到理论和经验想结合才是。
经验论与唯理论(最全版)PTT文档
经
不
正确: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正确:理性知识是可靠的 “用眼睛、耳朵以及其他所有感官作出的观察完全是一种欺骗。
倡导社会整体的革命
Cogito, ergo sum 感觉经验 or 理性推理
唯理论 自生自发、不断演进
局限:片面强调感觉经验
院
可
哲
知
学
论
经验论与唯理论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上本之于古圣王之事”;
局限:片面强调理性思维 “用眼睛、耳朵以及其他所有感官作出的观察完全是一种欺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孟子
弗
朗 西
“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
斯
培 根
·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
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
约 翰
经验”
洛
克
·
勒内·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I think, therefore I am
先天综合判断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思维无感性则空 直观无概念Fra bibliotek盲”先天的范畴
后天的经验
经验论与唯理论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自生自发、不断演进
经验论
保守主义
社 会
倡导改良,反对整体革命
政
治
人为、建构、设计
哲
学
唯理论
自由主义
思
潮
倡导社会整体的革命
墨子
三表: “上本之于古圣王之事”;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百姓国家 人民之利”
经验论与唯理论
可知论
哲
人能否认识世界
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第七章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理论分歧:1、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经验和理性。
2、真理的标准问题——经验与知识。
3、认识的方法问题。
第一节培根四假相说:即盘踞在人脑中的错误观念形成了偏见,使人不能认识真理,妨碍科学的复兴。
1、族类的假象:指人在认识事物时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而不以客观为尺度。
2、洞穴的假象:由个人特性而产生的假象。
3、市场的假象:对名称和概念的理解不当,使人相互交往中产生假象。
4、剧场的假象:指从各种哲学体系和错误论证方法移植到人心中的假象。
自然哲学以“形式”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界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而万物本原即原初物质它本身不为其他本原所产生和决定。
2、运动是物质本身固有特性,物质本身是能动的,并且物质有多样的运动形式。
形式学说:“形式”指事物的运动规律,决定物体的单纯性质的法则和事物的本质规定性。
形式的特征:1、形式与物质不可分离,肯定形式是具体的。
2、形式是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定性。
3、形式的普遍性。
4、形式是为数不多的,永恒的和不变的。
5、形式的效用性。
经验论基本原则:主张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也认识到经验的局限性,经验与理性结合。
经验归纳法:1、收集材料,准备一部充足完善的自然和实验的历史——全部工作的基础。
2、运用“三表法”来整理材料。
3、具有表,把具有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列在一起。
4、接近中的缺乏表5、“程度表”,举出按不同程度出现的所要考察的某些性质的一些例证。
6、进行真正的归纳,三个小步骤:排除法,正面解释的尝试,纠正解释偏差。
第二节笛卡尔笛卡尔重建哲学的基础,在经院哲学的废墟上重新树立权威的方式。
以否定即怀疑的方式,去寻找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东西,以我思故我在为形而上学第一原理。
1:方法论和认识论重建哲学基础的关键:科学和方法。
方法论四条原则:1、绝不把我没有明确认识的东西当做真的接受,即小心避免偏见。
(确定真理的标准)2、把考察的每个难题部分都分成细小部分,直到圆满地解决。
试析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直接对立
近代时期
唯物:
唯理论
理性是对客观物质的认识
唯心:理性先于肉体而存在,不是对客观物质的
认识。
唯物:感性经验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质世 界的反映
经验论
唯心:感性经验是主观自身的,是心灵的自我省
二. 唯物经验论and唯心唯理论
• 争论的中心问题:
•
1. 知识的起源 2. 感性和理性在认识中 的地位
•
试析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唯理论经验论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rationalisme?真理性的认知来源于理性?只有依靠理性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那种理性直观知识或依靠理性进行逻辑推理得来的知识即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试析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唯理论 经验论
唯理论
•
• 又称理性主义(Rationalisme) • 真理性的认知来源于理性 • 只有依靠理性直接把握事物本 质的那种“理性直观知识”,或依靠 理性进行逻辑推理得来的知识即理性 认识,才是可靠的。
经验论
• • 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等。 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 原则为前提。 • 真理性的认知来源于感性经验 • 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 性。
一. 两者对立的发展
古希腊
相安无事、彼此和谐Fra bibliotek哲学发展
涉及认知途径
对立逐渐展开
(赫拉克利特的经验主义和毕 达哥的理性主义)
• 经验论: 感觉经验
• 唯物论:理性直觉
理性演绎
• 焦点问题: • 经验论: • 唯理论:
天赋观念 无 有
• 3. 认识方法的侧重点
经验论:经验归纳法 唯理论:演绎推理数学方法
4.研究认识论的角度
• 经验论:认识的内容 • 唯物论:认识的形式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方法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方法蒙太格我们现在要奥查的这两种方法的理论彼此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最好把它们放在一起而不是依次分别加以讨论。
唯理论是诉诸抽象和普遍原则来证明命题的方法;经验论与之相反,是诉诸具体和特殊现象来证明命题的方法。
普通人视若当然地使用这两种方法。
如果要证明一个三角形三角之和等于二直角,我们可以量度这三个角,从而经验地证明这个命题,我们也可以借助于熟知的几何学订立来演绎地证明它,根据这个定理,可以从三角形的一般性质推出这个命题是真的。
但是我们虽然无疑地使用这两种证明方法,我们的经验虽然无疑地既向我们揭示了事实又揭示了原则,既揭示了殊相又揭示了共相,然而人们还会提出一个问题,即这两种方法何者是更根本的方法。
经验论者偏爱借助于特殊事例来证明自己的信念,自然主张殊相是根本的;唯理论者的主张则恰好相反。
我们面临的这个问题当然首先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即如何评价这两种对立的真理标准的问题。
但是由于这两个互相争论的学派的性质及其争论的历史,我们最好分做两章来加以讨论。
在本章中我们将考察共相和个别心灵的关系,首先讨论普遍抽象概念的来源问题……唯理论者认为,我们关于共相的知识远高于关于特殊对象的知识,而且决不是从后者得来的。
相反地,经验论者认为,普遍概念就其可能真正呈现于心灵而言,都是从经验的具体殊相得来的,其重要性是从属的和工具性的。
所谓共相是指类名(如“马”、“人”、“三角形”)和抽象名称(如“人性”、“圆性”、“红性”)所指的那种思想对象。
我们虽然谈到一般的马或者作为类的马,并且作出如“所有的马都是动物”或“马是一种动物”之类的断言,然而我们从未见过“所有的马”或“马”,而只见过有某种体形、大小和颜色,存在于一定时空中的特殊的马。
同样,我们虽然与方性相联系谈到圆性,与蓝性相联系谈到红性,然而我们从未经验到“圆性”和“红性”本身,而只是经验其为圆物和红物的可辨别的方面,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要说这些一般和抽象的观念是由心灵提供的,而不是从经验得来的呢?在如此轻易地放弃经验地立场之前,我们且来考察一下在对一个特殊对象(例如一匹马)的经验中实际所给予的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经验论和唯理论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一反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正统观念,重新恢复了自然与人在哲学中的地位。
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从文艺复兴时期热情的躁动走向深沉的哲学思考,开始以理性为基础去面对大宇宙和小宇宙,于是形成了完全属于近代欧洲的崭新的哲学。
这是西方哲学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巨人如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巴克莱和休谟等,他们提出了一整套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体系。
这种新的哲学一开始就与新兴的自然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哲学家们要求认识自然、控制自然,从而为人类自身谋福利,他们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要做"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 等等的口号。
与此相关,认识论问题成为这个时期哲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有人说这个时期的哲学从古代以研究客体和本体论为中心转向了以研究主体和认识论为中心。
尽管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是它多少反映了这个时期哲学的某些特点。
围绕着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真理的标准、认识的方法论等问题,哲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别,亦即经验论(empiricism )和唯理论(rati〇nalism)。
①两者的理论分①ratbnaiism通常译为"唯理论",但是这个"唯"字过于极端,并不符合这_哲学派别的实际情况,译成"理性论"可能更合适一些。
但是另一方面,经验论者也并不是不讲理性,因为理性主义实际上构成了整个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所以, 在作了这一说明之后,我们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仍然沿用"唯理论"这个译名。
歧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
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_切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唯理论者则主张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其次是真理的标准问题。
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知识的真理性就在于它能够与认识对象相符合,至少可以被还原为经验;而唯理论者则认为,知识的真理性乃在于清楚明白、无可怀疑,亦即具有自明性和不矛盾性。
最后是认识的方法问题。
_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经验的归纳方法,而唯理论者则主张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理性的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
我们之所以在说明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分歧时反复强调"―般说来",是因为实际上既不存在"纯梓的"经验论者,也不存在"纯梓的"唯理论者,哲学家们的思想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例如经验论者的思想中有唯理论的因素,唯理论者的思想中也带有经验论的痕迹。
另外,这一时期的哲学家虽然有派别之争,但是他们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更何况他们还有共同的对手,那就是尽管已经衰败但却仍然不肯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经院哲学。
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和休谟;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培根是经验论的创始人,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创始人,他们通常被看做是近代哲学的开端,不过实际上培根的思想更多地具有过渡性的特征,笛卡尔的思想才真正代表着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从地域上看,经验论主要集中在英国,唯理论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所以习惯上亦被称为"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
首先,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唯名论传统,重视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而大陆则是正统的实在论占主导地位,重视普遍的、理性的东西。
另外和科学的发展状况有关,当时英国的实验科学非常发达,产生了波义耳、牛顿等注重观察和科学实验的科学家和培根、洛克等爱好实验、推崇经验归纳方法的哲学家;而当时的法国巴黎是欧洲的数学中心,并且许多哲学家本人就是数学家,如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等人就发明了解析几何、微积分,他们大多推崇理性的演绎方法。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主要是认识论的对立,而不是哲学基本路线的对立。
不能将经验论等同于唯物主义,将唯理论等同于唯心主义。
他们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各执_端,各自包含有部分真理,而在长期的论争中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
第一节培根培根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开启者。
近代经验论哲学之所以在英国诞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英国有悠久的唯名论传统,中世纪后期唯名论哲学家罗吉尔·培根、邓斯斯各脱和奥康的威廉等人都是著名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具有浓厚的经验论的色彩。
弗二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出生在伦敦的一个新贵族家庭,其父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
培根12 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5岁毕业后到英国驻法国使馆工作,1579年回国学习法律,1582年通过考试获得正式律师资格。
1584年被选为国会议员,1604年被委任为国王詹姆士的顾问。
此后他官运亨通,接连晋升为副检察长、检察长、掌玺大臣。
1618年任英格兰大法官并被封为维鲁拉姆男爵,1620年加封圣奥本子爵。
次年被指控受贿而被判徒刑并处巨额罚金。
虽经国王干预而免于刑罚,但他从此结束了官宦生涯。
此后,培根潜心哲学和科学研究,1626年病故。
培根原计划写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科学的大复兴》(又名《伟大的复兴》),包括六个部分,但只完成了前两部分,它们被分册出版,这就是他的两部主要哲学著作《论学术的进展》(又名《论科学的价值和进展》,中译本名为《崇学论》)和《新工具》。
培根的其他哲学著作还有《论原则和本原》和《论古代人的智慧》,此外还有《政治和伦理论说文集》(中译名《培根论说文集》)和《新大西岛》。
培根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推进知识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去认识自然,并且支配和利用自然,为人类自身谋福利。
培根批判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崇尚新兴的实验科学,他所提出的著名口号"知识就是力量",精辟地概括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他所提出的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为后来英国经验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假相说培根从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高度对经院哲学进行了原则性的批判。
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宗教和经院哲学给科学研究活动所造成的危害,认为它们堵塞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培根指出,影响科学发展的"第一个原因可以适当地归之于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时间极其有限"①。
因为在基督教流行以后,绝大多数有才智的人都去从事神学研究,而经院哲学的争辩和空论则摧毁了科学。
第二,在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支配下,科学本身的目标没有摆正,科学研究的道路和方法不对头。
过去的"科学"不是给人类提供新的发现和力量,而是为了猎取虚名,维护教条;不是联系实际,而是玩弄概念进行无谓的争论;不注重实验,而是沉溺于思辨玄想之中,这都是经院哲学造成的恶果。
第三,"人们之所以在科学上不能进步,乃是由于像着了魔一样崇拜古代、崇拜哲①(+六一+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学中的所谓伟大人物的权威"①。
第四,"在每_个时代,自然哲学都曾经有一个很难对付的麻烦的敌人,这就是迷信和对宗教的盲目狂热"?。
由于某些人的头脑简单和过分狂热,把宗教这种对于人的心灵有最大支配力量的东西拉来反对自然哲学,因而阻碍了自然哲学的发展。
培根在理论上对经院哲学进行的深刻批判主要体现在"四假相说"上。
所谓假相(lcb^亦译作"幻相"、"偶像"),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
培根根据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族类的假相"、"洞穴的假相"、"市场的假相"和"剧场的假相",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族类的假相"是人类天性中普遍存在的缺陷。
由于人类在认识事物时,不是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为尺度,从而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中掺杂着许多主观的成分。
"人类的理智就好像一面不平的镜子,由于不规则地接受光线,因而把事物的性质和自己的性质搅混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质受到了歪曲,改变了颜色。
"③"洞穴的假相"是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假相。
因为每个人的心理和体质各有特点,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阅读的书籍、崇拜的权威亦有不同,这就难免使自然之光曲折和变色,从而产生一些成见和偏见。
"市场的假相"是由于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语词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假相。
人们相互往来,如同市场上交际一样,必然会使①《+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32页@同上书,36页。
③同上书,13页。
用语言。
如果对名称和概念的规定和理解不当,就会以假冒真,名实不符,造成错误的观念,形成假相。
"剧场的假相"是从各式各样的哲学体系以及错误的论证方法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相。
培根说:"因为在我看来,_切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
根据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方式来表现它们所创造的世界罢了。
"①如果人们误将哲学家精心制造的理论体系当成了现实,就会陷入"剧场假相"。
培根提出"四假相说"的目的是清算经院哲学所散播和灌输给人们的种种迷信谬说、偏见和怪癖、空论和诡辩,以及所编造的各种神学唯心主义体系。
不仅如此,四假相说还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因而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当然,"假相"虽然危害很大,但却不是不能克服的。
在培根看来,只要我们正确地使用理智,弄清错误产生的原因,找到正确的方法,就可以避免"假相”,获得可靠的知识。
二、自然哲学在近代哲学之初,培根最早致力于恢复自然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合法地位,建立了以"形式"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培根的自然哲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因为他缺乏科学知识,尤其是当时最新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所以他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古代哲学。
虽然培根处处以亚里士多德这位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最大权威作为批判的对象,但是他的自然哲学无论概念还是内容大多受益于亚里士多德。
如此种种,使得他的思想很少机械论色彩而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性质。
当然,培根自然哲学的主导精神毕竟是近代哲学的。
培根认为,除了上帝这个第_推动者而外,自然界自己就是①《+六一+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4页自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