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社评-总基调稳中求进 宏观面谨慎乐观
抓住“窗口期”-调结构促改革信号密集释放
抓住“窗口期” 调结构促改革信号密集释放日前公布的各项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指标总体向好,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良好基础。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从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各部委释放出的政策信号来看,解决结构性问题、推进结构性改革将成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总体基调不变,同时将更强调“固本培元”、优化经济结构,与此同时,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部门也在持续推进促进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扩大消费、促居民增收等激活内需潜力的举措。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同比增长18.3%。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同期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接近常年增长水平。
4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指出,要辩证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
“这主要是指与工业生产、投资、出口相比,当前国内消费修复仍然相对较缓;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当前小微企业经营景气度偏低,就业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这意味着在总量高增的经济数据下,这些结构性问题还需要重点解决。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政治局会议为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提供了指引。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近日撰文指出,面对经济恢复过程中的现实情况、新老问题,要抢抓经济稳中向好的宝贵时间窗口,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线,努力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是国家对稳增长的最新定调,这一“窗口期”可以从如下方面理解:国际方面,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疫情后的衰退期,国际政策环境和流动性水平整体宽松,政策转向言之尚早,是国内经济恢复的宝贵“窗口期”;国内方面,结合去年基数较低和当前经济恢复情况来看,今年实现6%以上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不大,而且相比于稳增长而言,今年的调结构、防风险等工作的重要性上升。
2023上半年宏观经济解读
2023上半年宏观经济解读摘要:一、2023 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总体概述二、通货膨胀压力与货币政策调整三、国内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四、财政政策的实施与效果五、未来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建议正文:2023 上半年宏观经济解读2023 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但在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2023 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
一、2023 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总体概述2023 年上半年,我国GDP 同比增长7.5%,较去年同期提高4.5 个百分点。
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同比增长7.3%。
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2%、16.6% 和19.2%。
二、通货膨胀压力与货币政策调整2023 年上半年,我国CPI 同比上涨2.1%,PPI 同比上涨5.1%。
在国内外需求恢复、生产端逐步恢复的背景下,通货膨胀压力有所上升。
为了维护物价稳定,央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操作,包括多次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
三、国内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023 年上半年,我国消费市场逐步恢复,同比增长7.6%,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4.4 个百分点。
其中,线上消费增速明显加快,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
投资方面,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均有所加快,但基建投资增速放缓。
出口方面,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13.2%,但受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加的影响,出口增速略有放缓。
四、财政政策的实施与效果2023 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政策积极有为,实施减税降费、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
在支持市场主体、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6%,较去年同期提高7.6 个百分点。
五、未来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建议展望未来,我国经济有望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2023年中国经济观察:稳中求进,蓄势待发
2023年中国经济观察:稳中求进,蓄势待发序论: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恢复向好态势,但内生动力不足、民营企业信心有待提升等问题仍需关注。
下半年,宏观政策将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经济平稳增长。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
确实,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了恢复向好的态势,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然而,我们也认识到一些问题,如内生动力不足和民营企业信心不足等,这些问题需要继续关注和解决。
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平稳增长,下半年我们将加大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
这包括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我们还将加强改革开放,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支持和便利,以提升其发展信心和能力。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创新和科技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
我们将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竞争优势。
总的来说,我们将持续关注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感谢你对中国经济的关注,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福祉。
详细数据:•上半年经济总体保持恢复向好态势o经济增速回升至5.5%o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o投资增速有所回落o出口增速回落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了恢复向好的态势。
以下是对数据的一些分析:综上所述,尽管存在一些挑战,但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了恢复向好的态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这是积极的信号。
我们将继续关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下半年经济面临挑战o内生动力不足o民营企业信心有待提升o房地产行业仍处于筑底阶段o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o全球经济放缓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确实需要我们的关注。
以下是对这些挑战的一些分析:总的来说,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一些挑战,我们将继续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下半年,中国将继续加大宏观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等方面。
2023年上半年经济形势解读
2023年上半年经济形势解读一、经济形势的总体评估2023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出复苏的迹象,但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就我国经济而言,2023年上半年经济形势总体稳定,但也不乏一些新情况和问题出现,需要我们对经济形势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估。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在2023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继续保持稳健的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地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
适度扩大有效需求,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经济增长;另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些政策努力对经济形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需要我们警惕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三、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趋势分析2023年上半年,我国部分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
传统行业也在转型升级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一些行业和企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需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并寻求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四、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023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脆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增加,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形势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人民币汇率波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等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五、个人观点和建议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我认为202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应对风险挑战的我国需要更加注重结构性改革,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还要加强宏观政策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总结回顾起来,202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形势呈现出复苏但仍不稳定的特点。
我们需要从宏观政策、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参考和支持。
希望我们能在经济形势的变化中保持战略定力,勇于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23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将行稳致远
2023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将行稳致远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推进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展望未来,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实现行稳致远的目标。
本文将以经济发展态势、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和全球合作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经济发展态势2023年,中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经济增速预计在合理区间内保持约6%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可能超过110万亿元。
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得益于国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在2023年,中国经济将持续进行结构调整,并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一方面,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另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应对环保和能源消耗等问题,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科技创新将发挥重要作用。
2023年,中国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建设,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中心。
通过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将加快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驱动经济发展2023年,创新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中国将继续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其他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
中国将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制度,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此外,加强教育改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四、加强全球合作2023年,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中国将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和公正的全球治理体系。
人民日报关于股市的评论
人民日报关于股市的评论
人民日报关于股市的评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做好经济工作,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
2. 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
3.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课题。
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抓实、抓细、抓好各项金融改革发展任务落实落地,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总之,人民日报关于股市的评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应该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和政策法规,谨慎操作,避免盲目跟风。
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稳中向好
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一个国家长期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
在当前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多样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要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稳中向好,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理念。
稳中求进即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视结构调整、提升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
我们应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形成独具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
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推动消费升级,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我们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力度。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抓手。
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我们可以有效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我们要加大消费和投资的拉动力度。
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要使它们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就要积极扩大需求、稳定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消费的有效需求,鼓励人们更多地购买商品和服务,推动消费升级。
要加大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推动社会资本投资增长。
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设施的供给水平,拉动投资增长。
我们要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经济稳定发展。
稳中求进的重要前提是经济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行,只有稳定才能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我们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货币政策,调整财政政策,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的范围内。
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还要加强对外开放,拓展外贸市场,推动贸易平衡发展,为经济稳定提供外部支撑。
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稳中向好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只有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升级、扩大消费和投资,加强宏观调控等措施,才能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23年我国经济持续向好、总体回升向好趋势的理解
2023年我国经济持续向好、总体回升向好趋势的理解一、总体经济形势分析2023年,我国经济持续向好、总体回升向好趋势更加明显。
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下,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供需结构基本平衡,市场主体活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
同时,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但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形势逐渐好转。
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向好趋势。
二、经济增长持续向好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二是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升;三是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三、产业结构加速升级2023年,我国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一是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二是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三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业产值稳步增长。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2023年,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放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创业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二是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成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三是金融体系不断完善,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
五、城乡发展协调推进2023年,我国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城市功能不断优化,城市人口的集聚效应愈发明显;二是农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三是区域协调发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六、就业形势持续向好2023年,我国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人民日报》三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一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3日01 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这是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稳步发展,就是得益于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明年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遇到阵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领域风险显露。
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稳中求进,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势头。
虽然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凝神聚力抓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创造发展新成果。
稳中求进,稳字当头。
“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
速度稳住了,才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赢得空间。
这就需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让“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
我们不能以GDP论英雄,但要防止增速过快回落导致“栽跟头”。
稳中求进,贵在有进。
“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
新常态下,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发生趋势性变化,靠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刻不容缓。
我国经济已进入必须依靠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期。
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增长点,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
坚持稳中求进,关键是把握好“稳”和“进”的平衡。
稳是进的基础,进是稳的动能,“稳”和“进”可以互相促进。
行业稳增长_要稳中提质、稳中蓄势
行业稳增长 要稳中提质、稳中蓄势宋超|文今年8月24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了今明两年行业稳增长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提升供给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导产品消费升级、优化进出口贸易等4个方面11条具体工作举措,为促进有色金属行业提质增效,迈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信心。
稳增长,要坚持稳中求进。
行业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运行质量不高,企业效益偏低,导致在资源开发、科技创新、智能化升级、绿色发展等高质量发展方面投入少,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这既有供给侧的原因,也有需求侧的原因。
产业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稳增长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找准比较优势,不能不顾实际情况与支撑条件盲目“追新、攀大、求全”,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而是要加快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引领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全链供给能力,布局高端产品开发,引领消费升级。
稳增长,要坚持传统与新兴产业并进。
尽管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持续推进,但传统原材料产业依然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支撑,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底盘”,在国际上也有很强竞争力。
稳增长,要处理好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关系,要在持续推进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坚持传统有色金属领域和产品的转型升级,不能简单贴上“低端落后”标签加以限制,就如同处理发展与减排的关系,减排不是减高耗能产业,而是要促进高耗能产业低碳健康发展。
要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稳增长,要坚持融合协同。
有色金属品种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稳增长一定要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生态链的全局来谋划产业发展。
要重点补发展目标的纵向及横向短板,延链补链强链,将产业集群建成由单一有色金属向多金属、材料生产、部件制造和装备制造并举转型。
要充分利用上下游、左右岸的力量,破除壁垒,增强协作,加快建设从原生到再生,从原材料到新材料,从有色金属到各门类产业的互补互通、互连互融的产业集群。
稳中有进 稳中有为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鼓励每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做好经济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最大的依靠也是每个人的诚实劳动。稳中求进,稳中有为,都必须牢记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前提。
“进”的亮点,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还体现在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主动地努力实现没有水分的“进”,追求实实在在有质量的“进”。在今年6月份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选人用人问题时说,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全党同志和社会各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自觉性大为增强,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不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已开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种宝贵的共识是我们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要确保稳中有进,必须稳中有为。这种“为”,是主动作为、善于作为,是勇于改革、积极创新,是冷静观察、谋而后动,是精当施策、化危为机。在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时,我们也需要辩证看问题,既充分看到于我有利的积极因素和一系列可喜亮点,也要看到“忧”的一面,比如需求下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规模扩大,金融风险有所累积。金融危机的阴霾在西方发达国家尚未褪去,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际经济贸易的障碍增多,等等。
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年度回顾:稳中向好
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年度回顾:稳中向好稳中向好尊敬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2023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对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2023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宏观经济数据回顾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继续稳步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万亿元人民币,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
经济增速保持在6%左右的水平,虽然相比于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有所放缓,但考虑到中国经济规模的庞大,这样的发展速度已经非常可观了。
消费扮演着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2023年,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也在2023年继续深化。
各项改革政策的持续推进,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和企业的创新潜力。
外商投资法的实施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吸引了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市场。
同时,各地区也积极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动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
二、实体经济持续发展2023年,中国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积极的成绩。
制造业方面,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蓬勃发展。
国内一些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水平。
服务业方面,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线教育、互联网金融、智慧医疗等领域蓬勃发展,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服务,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繁荣。
农业方面,农村经济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竞争力。
三、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在2023年,创新仍然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基本走向
形有波动势仍向好——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基本走向∙2015年10月15日《求是》2015/20 宁吉喆∙T中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形势和基本走向,既要纵向比也要横向比,既要观其形更要察其势,才能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外部环境复杂性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强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的协调配合,适时加大定向调控力度,着力培育发展新动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同时稳中有难、稳中有险。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突出表现为“五个稳”。
一是经济增速“稳”。
一季度、二季度和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均增长7%,符合年初预期。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7%的增长是一个调速不减势的增长,是在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很大并迈向高收入国家进程中实现的,带来的增量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年经济总量相当,比去年7.3%和前几年两位数增长还要多,也比今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增量都要多,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
二是就业形势“稳”。
前8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52万人,失业率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
重点群体就业得到较好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稳中有升,创业和参与创业的大学生同比增加6.8%。
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为17436万人,同比增加18万人。
三是居民收入“稳”。
居民收入保持“双快”增长格局,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继续快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8.3%,快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1.6个百分点。
四是农业生产“稳”。
夏粮产量14107万吨,增产447万吨,增产3.3%;夏收油菜籽产量1388万吨,比上年增加16万吨,增长1.2%;早稻产量3369万吨,产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秋粮长势良好。
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稳中向好
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稳中向好【摘要】稳中求进是推动经济稳步向前的战略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稳定经济基本盘是我们首要任务。
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民生改善,加强风险防范,是实现稳中求进的关键。
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这些工作,才能确保经济稳中向好。
稳中求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促进经济稳中向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要坚定信心,勇敢前行,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稳中求进、经济稳中向好、宏观调控、结构调整、改革开放、民生改善、风险防范、经济发展、责任、使命。
1. 引言1.1 稳中求进的重要性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稳中求进显得尤为重要。
稳中求进,是指在保持整体经济平稳增长的不断推动结构调整、深化改革、防范风险,持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稳中求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稳中求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和坚实的基础。
只有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才能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避免出现过度波动和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稳中求进是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
经济发展必须与结构调整同步进行,只有稳中求进,才能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稳中求进是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经济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风险。
只有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政策、化解风险,才能有效抵御外部不利影响,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稳中求进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紧紧抓住稳中求进这个关键,才能实现经济稳中向好,为国家长远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
1.2 经济稳中向好的必要性经济稳中向好,是我们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只有经济稳定发展,我们才能有足够的资源和动力去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提高社会全面发展水平。
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 着力稳定经济大盘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稳定经济大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稳定经济大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供给侧问题转变为需求侧问题。
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中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稳定经济大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首先,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稳定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稳定的发展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
在“稳”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有动力和条件去寻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在新常态下,坚持稳中求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
其次,在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我们必须着力稳定经济大盘。
稳定经济大盘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重要保障。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牢牢把握好经济运行的底线,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稳定金融市场,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避免出现金融风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同时,还要稳定就业,提高就业水平,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已经步入了新常态,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需求。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动力,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实现经济发展触底反弹。
同时,还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发展外贸,扩大进口,提升国际竞争力。
此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是推进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
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确保人民群众享有更多实实在在的权益。
“八字方针”定调经济航向等8则
“八字方针”定调经济航向等8则作者: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1年第01期“八字方针”定调经济航向“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八字方针”,为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定了调。
应该说,今年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定调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是具备基础的。
本轮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多国都施行了经济刺激政策,对促进全球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在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拉动下,更是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喜人景象。
这为今年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实际上,这也正是国家在今年的宏观调控中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正式转向“稳健”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说“积极稳健”是出于对今年宏观调控自信和有底气的表现,那么“审慎灵活”则是出于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的宏观调控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的考虑。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尽管今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2010年中国经济不仅走出困境,而且开始步入快速增长的上行轨道,但面临的资产价格泡沫过大及通货膨胀压力过高等问题十分突出,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仍然巨大。
这就要求在宏观调控过程中保持审慎和灵活性,可随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进行微调。
“积极稳健、审慎灵活”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今年经济发展开出的药方。
“八字方针”既深刻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有利因素,又充分考虑了可能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有攻有守、稳中求进。
只要科学把握“八字方针”,“十二五”开局之年必将昂首启程。
(摘自《人民网》)改善民生成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保障等几件实事。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出现较大调整,稳增长、控通胀、保民生、调结构是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重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做出较大调整,实施了两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了稳健。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近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防风险、去杠杆、去泡沫、去杠杆,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防风险、去杠杆、去泡沫、去杠杆。
会议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会议要求,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会议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会议要求,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会议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3季度风险综合评级
2023年3季度风险综合评级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风险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各类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和评级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2023年第三季度的风险综合评级也备受各界关注。
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以便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当前的风险状况。
1. 宏观经济风险评级在宏观经济方面,2023年第三季度的风险评级整体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态势。
全球主要经济体在逐步恢复的过程中,贸易摩擦、通货膨胀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然而,一些新兴经济体依然面临着债务问题、金融不稳定等风险。
对于宏观经济风险,我们仍需保持警惕,并进行及时的监测和应对。
2. 金融市场风险评级在金融市场方面,2023年第三季度的风险评级整体较为平稳。
全球主要股市、外汇市场等金融资产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市场波动性逐渐减弱。
然而,一些新兴市场和特定行业仍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尤其是在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兴领域,投资者需格外谨慎,防范潜在的风险。
3. 政治与地缘风险评级在政治与地缘方面,2023年第三季度的风险评级整体可控。
随着一些地区局势的缓和和国际合作的加强,一些地缘政治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然而,一些地区仍存在潜在的地缘政治冲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总体而言,2023年第三季度的风险综合评级呈现出“整体稳定、局部风险”的特点。
我们需要保持对各类风险的高度警惕,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确保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
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宏观经济领域,2023年第三季度的风险综合评级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全球主要经济体在逐步复苏的过程中,经济增长不断向好。
然而,一些新兴经济体仍面临债务问题、金融不稳定等风险。
全球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也给宏观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对于宏观经济风险的监测和应对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在金融市场方面,2023年第三季度继续呈现出较为平稳的态势。
全球主要股市、外汇市场等金融资产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市场波动性逐渐减弱,投资者信心有所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证报社评:总基调稳中求进宏观面谨慎乐观
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中国证券报认为,对稳定明年经济增长,会议明确了许多实质性的举措。
在经济基本面向好和众多政策引导下,市场各方应该修正对于明年我国经济发展过于悲观的预期。
会议提出,明年要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与去年相比,本次会议在以下方面出现了“新提法”和“新要求”,比如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特别是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潜在风险放在重要位置;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发展实体经济;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等。
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动,本次会议对稳定经济增长予以更多关注。
从三大需求角度看,明年都有一些支持性利好举措。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会议提出,要继续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
这意味着,未来投资回落空间不大,如果再考虑到投资品价格下降的影响,明年投资实际增速仍将保持较快速度。
消费是未来我国扩大内需重点,会议提出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
要促进商品流通,改善消费环境。
此举将为内需增长创造新的动力。
外需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会议提出要保持外贸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出口平稳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这些政策无疑有利于出口,将外部经济复苏迟缓的不利影响尽量降低。
在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明年尽管总体基调不变,但具体操作上将和今年有所区别。
其中,财政政策近年来首度提出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此外,将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货币政策方面,由于当前通胀形势缓解,与去年强调的“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相比,今年的提法是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防范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中国证券报认为,明年我国货币供应增速、新增信贷规模可能比今年有所提高,预计央行还将择机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甚至降息。
可以看出,2012年调控总体力度将比今年宽松一些。
消费和结构性减税成为明年“稳增长”措施的两个新看点。
这不仅有利于稳定短期经济增长,还有助于改善民生和激活经济中长期潜力,对通货膨胀亦不易形成直接拉升作用。
实体经济增长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基本面。
在强调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的前提下,会议提出发展实体经济,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部分企业和人士产生脱离实业的倾向,主要是受到房地产泡沫等因素的影响。
资本市场是为实体经济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鼓励实体经济发展,必然激发更多的创业者和创业资金的创业热情,从而带动更多服务类和新兴产业类企业的成长,为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
伴随各类长期资金入市政策的实施,我国资本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社评)。